安徽省某校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滁州市新锐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①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②“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写作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可谓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③“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④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自2018年2月12日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永恒的主题之一,这就使得北宋哲人张载的名言具有了“先贤圣道,家国大义”。

B.文中所言的“边塞况味”,有的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有的则流露出了比乡愁更强烈的家国荣誉感。

C.文中引用《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句,意在表明“边塞况味”中体现出家国情怀。

D.朱熹认为杜甫是“君子”,尽管他与颜真卿等人遭遇不同,但其“磊磊落落”中有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引用了北宋著名哲学家张载的名言,在对其解释后,就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B.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句里也具有家国情怀。

C.文章第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古典诗词里具有的家国情怀。

D.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两个方面论述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结构完整严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共同开启了中国诗歌的巅峰之门,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

B.先贤们的“忧国”体现在为国奉献的义勇和担当上,“忧民”则只体现在杜甫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上。

C.中国的古典诗词融入了家国情怀,流淌在我们炎黄子孙的血脉里,成就了我们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

D.文章从家国情怀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在北京大学教授陆绍阳看来,引进大片、建设影院、拍摄类型片和降低拍摄门槛,是中国电影能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后步入快行轨道的核心推动力。可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电影市场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观众流失严重。

上海大学教授陈犀禾认为,40年来,主旋律电影在建构国家形象、弘扬正能量方面作用巨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诞生的《开国大典》《大决战》等一批主旋律电影,通过叙事对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进行区分,帮助观众进一步了解到中国共产党如何取得胜利、反动势力怎样走向失败的历史事实。创作者将党的历史、革命历史进行像化处理,让观众对国家、民族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

中国加今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但为何电影创作的高峰并没有随着市场的繁荣而出现?陆绍阳坦言,如果中国电影依旧照此路径前行,可以预见其面貌不会有本质的改观,这种完全寄希望于市场调节的发展略径,其实是需要反思的。陆绍阳说“未来,我们要从追求数量转变为以质量提升为心的内函式发展。”

摘编自《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后,未来的路该怎么走?》,《中国艺术报》2018年11月12日)

材料二:

春节期间,中国电影《流浪地球》在北美等海外市场同步上映。上映首周,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的票房合计达263万美元,创近年来华语电影海外开播最佳成绩。《流浪地球》的出现,证明中国可以制作出足以比肩美国好莱坞的科幻大片。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认为:“《流浪地球》意味着中国电影升级换代,是中国电影从大国走向强国的一部标志性作品。”这部作品填补了国产硬科幻电影的空白,值得自豪的是,这部电影的核心主创团队成员都是中国人。

澳大利亚影评人特拉斯·约输逊称,《流浪地球》或许是2019年最好的科匀片。在他看来,这部电影摒弃了美国式的个人英雄主义,选择了中国文化中的责任、谦卑、自我牺牲与对家庭社会的忠诚

(摘编自《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正走向成熟》,《光明日报》2019年2月17日)

材料三:

表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