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城市土地利用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城市土地利用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是指对城市土地资源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如绿化用地、交通用地。
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在经济、社会、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上的分布于组合。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是指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所形成的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区、文化区。
1、功能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
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40-60%)。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中均存在)
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卫生防护带不同于绿化带,还可以是空地、河流,以及消防车库和仓库等。
第十章 土地税 《中国税收》PPT课件
第二节 土地增值税
• 四、税收优惠
• 1.对建造普通标准住宅出售,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20%的,免征土 地增值税。
• 2.对转让旧房作为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以及改造安置住房房源,增值 额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20%的,免征土地增值税。
人; • (4)土地使用权共有的,共有各方分别为纳东税北财人经大。学出版社
第一节 城镇土地使用税
• 二、征税对象、纳税人与纳税义务发 生时间
(三)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 1.纳税人新征收的土地
• 2.以出让或转让方式有偿取得土地使用权
• 3.纳税人购置、出租、出借房屋用地
• 4.纳税人因土地权利状态发生变化而依法终止城镇
合作建房出售;(10)纳税人将房地产作价入股进行投资
、联营;(11)纳税人代他人建房;(12)房地产的重新
评估。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第二节 土地增值税
• 二、征税对象、纳税人与纳税义务发 生时间
(二)纳税人
• 土地增值税的纳税人是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 地上的建筑物及其附属物并取得收入的单位和 个人。
• (2)文化事业的优惠。
• (3)公共用地优惠。
• 2.居民生活优惠
• (1)安全防范用地优惠。
• (2)个人出租住房优惠。
• 3.困难性优惠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第一节 城镇土地使用税
• 四、税收优惠
(三)政治性优惠 • 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军队自用的土地,
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 • 由财政部门拨款的事业单位自用的土地,
• 2.土地增值税的类型
• (3)全额土地增值税与超额土地增值税
土地资源学第十章中国土地资源概况及区域分析
农业用地率
土地垦殖率 森林覆盖率 建设用地率
71.7%
28.4% 47.4% 10.1%
79%
19.9% 26.1% 5.0%
59.2%
6.9% 9.9% 1.5%
水面覆盖率
牧草地比重
8.9%
——
4.9%
25.8%
3.1%
35.6%
未利用土地面积
——
11.9%
中南区
行政辖区 中南区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省 海南省 园地总面积 2900.1 308.3 398.7 501.4 789.6 386.9 515.2 占全国比率 29.0 3.1 4.0 5.0 7.9 3.9 5.1
西南区
行政辖区 西南区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园地总面积 1445.8 165.1 590.9 73.7 614.6 1.5 占全国比率 14.4 1.6 5.9 0.7 6.1 0.0
地区
4.土地利用分区系统
土地利用区 行政区域 1.东北山地平原有林 黑龙江、吉林、辽宁(不含朝阳市) , 地与旱地——农林用 内蒙古的兴安盟与呼伦贝尔盟东北部共 地区 210多个县市区
3.土地污染严重
污染土地总共2186.67万公顷,其中工业三废污染400
万公顷,乡镇企业污染186.67万公顷,农药严重污
染1600万公顷
第二节
中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
一、耕地
二、园地
三、林地
四、牧草地
五、居民点击工矿用地
六、交通用地
七、水域
八、未利用地
一、耕地
1.耕地的分布 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带的华北、东 北、中南4个大区,该区域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 71.7%,西部的西南、西北仅占28.3%。
第十章--土地利用评价
第十章:土地利用评价1. 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的利用问题愈发显得关键性。
而土地利用评价正是为了解决城市与乡村土地资源利用的问题而产生的一个重要手段。
土地利用评价,通俗来说就是对土地资源的价值和利用方式进行评估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将会对土地进行分析和评估,以期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及指导。
2. 土地利用评价的分类2.1 量化土地利用评价量化土地利用评价主要是通过收集、加工、分析、总结、反馈有关土地的经济、社会、生态、资源等方面的数据,建立指标体系,进行定量评价的一种手段。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建立一定的指标体系对土地进行分析,以获得土地的经济、社会、生态、资源等方面的情况;•将土地经济、社会、生态、资源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关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开发利用、合理利用、优化配置等方面的建议。
2.2 定性土地利用评价定性土地利用评价,与量化土地利用评价不同的是在其评价中不涉及具体数据的量化。
相反,它更多地依靠人类经验、专家意见等因素来对土地进行评价。
因此,其评价结果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一定的指标或判断标准,对土地的适宜性、利用价值等方面进行主观分析;•查看土地所有人、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关系;•根据综合分析得出评价结果,为土地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3. 土地利用评价的流程土地利用评价的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3.1 土地利用条件分析首先,需要对所评价的土地进行全面调查,了解土地的地形、水文、气候等自然条件;同时,还要了解土地的历史遗产,如土地用途等条件,结合土地现状,分析土地用途变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2 土地利用需求分析在土地利用前,需要了解土地利用需求,包括土地的经济、社会、生态、资源等方面的需求,以及各种土地利用方案的需求情况。
在此基础上,可以制订不同的土地利用方案。
3.3 土地利用方案评价在土地利用方案评价的过程中,需要使用不同的评价指标和方法,进行全面分析和比较。
土地市场概论
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 的土地市场当务之急是:
2)改革征地制度 要缩小征地范围,把征地限制于《宪法》规 定的‘公共利益的需要’之内,并明确界定‘公 共利益的需要’的范围;把非公共利益需要的用 地纳入市场配置的范畴。 对被征地的农民要给予公平、完全的补偿, 不能让农民吃亏。补偿包括丧失土地收益权的补 偿和丧失劳动权的补偿。
两种市场模式的差异
1.两种模式的共同特点: (1)土地市场的基础是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2)有形市场和无形市 场相结合。 (3)土地市场的供给与 需求决定土地价格。 (4)土地市场的进出是 自由的。
(5)政府都对土地市场 进行干预。 2.两种模式的不同之处: (1)土地所有制不同。 (2)市场客体不同。 (3)市场竞争程度不同。
两种市场模式的差异
从现实运行效率来看,这两种市场模式都 是同等有效的。这是因为,两种模式的经 济制度基础都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市场 机制对资源的配置都发挥同样的作用。在 实行土地国家所有制的英国,其财产制度 仍是私有制,土地国王所有在很大程度上 只是名义上的,保有土地所有权拥有者也 称为地产所有者,他们只要不违反法规, 就可以自由地利用和处分保有的土地。
土地需求
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其需求是一种引 致需求。 土地需求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土地价格、 消费者或投资者的货币收入和融资能力、 土地投机、人口因素和家庭因素、消费者 或投资者偏好、对未来的预期等。 土地价格和地租是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二 者共同决定的。
第二节 中国土地市场
一、中国土地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在1998年宪法修改前不存在法定的土地市场。 根据修改后的宪法,中国可以建立土地市场, 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也进入市场进行 流通,如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出租、 抵押等。但土地市场的交易对象限于土地 使用权。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汇总
《城市地理学》(第二版)课后思考题最全汇总第一章绪论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相邻学科的关系?4、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5、如何评价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6、你为什么要学习城市地理学?如何才能学好城市地理学?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你认为应该如何定义城镇及城镇人口的标准?2、简述城市地域的概念。
3、如何理解和评价各种城市功能地域的概念?4、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城镇人口统计发生过什么变化?了解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5、如何评价市带县的体制?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1、如何理解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城市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区域基础是什么?3、评述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并以实例说明。
4、试举例分析不同类型的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5、如何评价信息革命对世界城市体系的影响?6、以你家乡所在的城市(或者是你所了解的城市)为例,简述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动力及未来发展趋势。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1、如何完整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2、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3、如何用资本三次循环来解释城市化的过程?4、如何用乡—城人口的“推—拉”假说来解释我国的城市化?5、举例说明不同类型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6、试评价我国现行的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
7、举例分析城市化近域推进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8、从西方再城市化、郊区化的经验,分析我国旧城改造与郊区化的实践。
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1、简述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2、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3、简述1949年以前中国各历史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
4、评述当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5、评析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
6、对比分析中国东、中、西三个地带城市化的差异及其主要对策。
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1、简述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理论。
2、用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理论来解释城市发展的机制。
(完整版)《城市地理学》教案
课程内容本课系统地讲述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基础知识,分三部分,共十三章.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第四章:城市化原理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第九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第十章:城市土地利用第十一章:城市内部地域结构第十二章: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第十三章:城市问题教材:《城市地理学》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二版主要参考书:《城市地理学》周一星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中国城市地理》顾朝林等著,商务印书馆,1999年《城市地理概论》于洪俊、宁越敏编著,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现代城市地理学》许学强、朱剑如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课程的基本要求1、对能力培养的要求◎了解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般掌握城乡界限划分和城市地域类型、城市形成发展的地理条件、城市职能分类.◎牢固掌握城市化原理、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中心地理论。
◎学会运用城市地理学相关理论与方法,解决在城市规划中遇到的问题。
2、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城乡界限划分和城市地域类型。
◎城市化概念、城市化类型、城市化过程曲线、中国城市化特征及对策。
◎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理论.◎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中国城市规模政策。
◎中心地理论、城市吸引范围的划定。
3、考核方式◎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70%.◎平时考核方式:考勤、课堂提问及课外作业。
(缺课三次,取消考试资格)◎期末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课外阅读城市化研究—-中外城市化比较、中国城市化特征、水平和动力机制、城市化过程研究、郊区化研究、城市发展方针(城镇体系)、衡量指标等内容⏹各类空间研究-—城市空间、商业空间、工业空间、居住空间、城市边缘区等的发展特征、变化机制、影响因素、结构重组等内容⏹城镇体系—-城市群体研究、都市圈(带)相关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地理科学进展、世界地理研究、城市问题、经济地理、地域研究与开发、地理学报、城市规划、地理研究、人文地理、地理科学、地理学与国土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城市规划汇刊、城市规划学刊、经济研究、城市改革与发展、城市发展研究等.第一章绪论重点: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
第十章土地资源的开发与整治
2 .建设用地的整理
– 对城镇而言,土地整理主要是立足于内部挖
潜,集约利用土地,充分利用建成区内的闲 散地,并对已被利用的土地结合产业结构调 整和提高城市功能的需要,在用途、布局与 产出率方面重新进行优化配置,从而全面提 高城市载体功能,并改善城市环境。
1.4土地整理规划及其工作程序
资料调查与分析 确定土地整理单元 编制土地整理规划方案 土地整理规划方案的报批 土地整理的组织实施及保障措施 土地整理的检查验收
1.6土地资源开发的规划
1.勘测与调查
– 主要是摸清待开发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与分布。
2.确定开发目标 3.可行性研究 4.土地资源开发的结构和布局 5.开发次序和开发速度 6.开发资金计划 7.选定开发方式
第二节 土地复垦
2.1土地复垦的概念
1.土地复垦的概念
– 土地复垦是指对被破坏或退化土地的再生利
第十章 土地资源的整治
第一节 土地开发
1.1土地开发的概念
狭义的土地开发认为是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垦, 是把土地资源的自然生态系统转变为人工生态 系统的过程。 广义的土地开发包括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也包 括对业已利用的土地进行追加投资和劳动集约 利用。 土地开发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土地利用范 围的扩大,一是土地利用深度的开发。
用及其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
2.2土地复垦对象与标准
1.土地复垦对象
– 一是占用农业用地 – 二是破坏土地
2.土地复垦标准
– (1)接近破坏前的自然适宜性和土地生产力水平 – (2) 通过复垦改造为具有新适宜性的另一种土地
资源 – (3) 恢复植被,保持其环境功能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一、1946年英语国家第一本城市地理学的教科书《城市地理学》出版;二、中国80年代中期大部分大学开设此课程;三、城市: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四、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学科。
它的主要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城市地理学内容广泛,但重点是: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它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地理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五、简述我国城市化的主要研究阶段和内容我国在解放初期对此无研究,在80年代开始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重要阶段:1).80年代初:前期集中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和乡村城市化类型,后期则转为对转移效果的分析、评述及新发展;2).80年代中期以后:侧重于人口迁移特点、原因及其变化研究,包括迁移量、迁移方向、迁移类型、迁移构成、迁移原因等方面。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一、城镇不同于乡村的几个特点:1.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于乡村。
2.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
3.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
4.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5.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还可以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寻找城乡差异。
二、城市地域的三种类型:1)城市的行政地域;2)城市的实体地域;3)城市的职能地域;城乡界线:城市辖区——行政区=城市实体——建成区城镇作为一级行政单位,有自己的行政管辖范围,而行政管辖范围与城市实体相一致的情况很少见。
于是不同的城市地域类型城乡界线不一致。
城市地理学课后习题整理
地理学课后习题整理目录第一章——绪论 (2)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2)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3)第四章——城市化原理 (4)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10)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 (16)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 (18)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19)第九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20)第十章——城市土地利用 (21)第十一章——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21)第十二章——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 (22)第十三章——城市问题 (22)第一章——绪论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相邻学科的关系?4.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5.如何评价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6.你为什么要学习城市地理学?如何才能学好城市地理学?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你认为应该如何定义城镇及城镇人口的标准?定义城镇:产业结构(非农产业为主);城镇人口集聚规模;城镇特征如:①职能(政治、经济、文化职能)、②物质形态(电灯、广场、街道、电话、影剧院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③文化价值观念等;行政地域划分(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定义城镇人口:从事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并且居住在城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2.简述城市地域的概念。
①城市地域是城市或城镇作为大型的居民点和各种经济社会要素的聚集区,从不同角度认识城市地域可以得到不同的城市地域概念。
②城市地域包括行政地域、实体地域和功能地域。
行政地域:按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他们的行政管理边界。
不同国家在空间尺度上标准不一。
实体地域:是城市功能的物质环境、设施等,是人口和各种非农活动高度密集的情况地域,即城市建成区。
功能地域:是城市或城镇组合的功能或部分功能实施所波及的地域范围。
主要有:都市区、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城镇密集区等。
第十章中国土地资源概况及区域分析
2、园地 园地是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等 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 覆盖度>50%或每 0.066 7 hm(亩)株数大 于合理株数 70%的土地,包括果树苗圃等 用地。园地中分为果园、桑园、茶园、橡 胶园、其他园地5个M级类型
l)园地的分布 我国主要分布在气候适 宜的东部沿海地区和西南部丘陵、山区, 其中31.0%分布在华东地区,29%在中南区, 14.4%在西南区。其余分布在西北、华北、 东北等区。 2)园地的特点 园地利用中存在问题: 果粮争地矛盾突出。部分园地质量差,土 壤肥力下降。集约化水平低,经营粗放等, 因此全国各地水果单产水平差距很大。
利用 率 农地 率 % 垦殖率 林盖率 建地 率 28.4% 47.4% 水面率 牧草地未利用 土地 少
东部 85.8% 71.7
10.1% 8.9%
中部 2% 79%
西部 62.1% 59.2
%
19.9%
6.9%
26.1%
9.9%
5.0%
1.5%
4.9%
3.1%
37.7%
72.1%
后备土地资源特征 我国尚有未利用土地24 508.8万hm2,占 总土地面积的25.8%,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 地区和西南高原、山区,新疆、西藏、青海3 个省区未利用土地占全国的65.4%。绝大部 分为难开发利用的沙漠、荒漠、裸岩及石砾 地、重盐碱地、沼泽地,其中荒草地、沼泽 地、盐碱地和水域中的苇地和滩涂,视为后 备土地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北、东北和西南, 面积约6 189万hm2,占24.6%。
实施土地资源宏观生态开发 1)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 (1)长江的南水北调工程 (2)其他的跨流域调水工程 2)积极实施防护林改造工程 (1)“三北”防护林 (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3)其他防护林工程 3)草原建设
土地利用规划学知识点汇总
土地利用规划学知识点汇总第一篇土地利用规划学总论第一章导论土地与相关概念/关于土地与空间/土地本身是由地表、地下空间和地上空间构成。
土地的功能/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生态功能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土地区别于其他物品在于土地不是前人的劳动成果,而是自然产物;②土地功能的不可替代性:土地生产农产品和生态产品的养育功能和土地承载建筑物与构筑物的功能是永远不可替代的。
③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作为资源的土地空间是有限的,土地总面积(常数)永久不变,土地利用类型(变数)在不断发生变化;④土地质量的差异性:由于组成土地的各种因素不同量的不同组合,形成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土地,其差异表现为土地质量的不同等级;⑤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在其合理利用过程中,其肥力不仅不会减退而且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又称土地的耐久性;⑥土地位置的空间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和不可移动性;⑦土地价值的增值性:土地具有一种耐用性的性质,可以吸纳投入土地的沉积资本以及社会基础设施的完善而使其可用性或使用价值的提高;⑧土地属性的多维性:土地属性具有自然、经济和社会多维属性。
土地利用途径;外延扩展、内涵挖潜土地¾用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温度、降水、地形地貌、水资源、土壤等)、社会因素(人口、城市化因素、土地制度、土地政策、土地权利、风俗习惯、文化素质)、经济因素(产量、产值、人均产值、成本、效益、外部性等)规划的本质/规划最重要的本质特征是其未来导向性。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产生/在调整土地关系和组织土地利用的过程中产生了土地利用规划并发挥其重大的历史作用。
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①政策性:规划是为国家土地制度与土地政策服务的政府行为,是调整土地关系的重要手段;②整体性:着眼于区域内全部土地,从全局整体角度确定各类用地的规模和布局:③兼容性:多目标兼顾,追求自然、经济生态目标整体优化:④折中性:不求最优,但求满意。
私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相协调。
城市地理学复习提纲
城市地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1、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城市2、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内容——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3、城市地理学主要任务——揭示和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变化的规律性。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城市作广义的理解,包括乡村以外的一切城市型聚落。
2、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有以下几个:(1)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2)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3)城镇有比乡村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4)城镇具有上下水、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5)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还有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许多方面。
上述几点虽不十分严密,却无疑是最基本的差别。
3、世界各国确定城镇的标准差异非常悬殊:单从城镇定义中包含有人口下限指标的80个国家和地区来看,标准最低的只有100人(乌干达),最高的为50000人(日本)。
4、国外大多数发达国家是城市行政地域小于城市实体地域,我国绝大多数情况是城市行政地域大于城市实体地域。
5、美国城镇人口包括——(1)城市化地区(urbanized area,相当于城市建成区)人口(2)城市化地区以外的2500人以上的“居民点”(place)人口6、都市区: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7、美国,每一个MSA必须至少包括一个5万人以上的中心市或者包括一个至少5万人的城市化地区,并满足都市区的总人口至少10万人。
一个MSA由中心县(central county)和外围县(outlying county)两部分组成。
8、确定都市区地域标准的核心是中心县和外围县之间劳动力联系的规模和联系的密切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城市土地的特征 1、自然特征
(1)位置固定性 (2)面积有限性 (3)质量差异性 (4)功能永久性
第 3 / 43 页
2、经济特征
(1)土地资源的稀缺性 (2)区位的效益性 (3)边际效益递减性 (4)土地利用方式变更的困难性 (5)市场交易的低效性
第 4 / 43 页
3、法律特征
施等沿河流走向呈轴向带状空间布局,河流沿线成为城市生 活的中心地带。这一时期,河流水系主导城市发展方向,决 定城市整体空间结构,也影响到城市的风貌景观。 例如我国南宋平江府城,以河流水系作为城市脉络,架构 “三横四直,前街后河”、“水路并行、河街相连”的空间 格局;欧洲中世纪的威尼斯,形成“一河穿城,枝系密布” 的水网城市空间结构。
14
第 14 / 43 页
第二节 自然环境与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发展改变了自然环境,而环境 反过来又作用于城市。 城市土地利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 城市地理学的重要研究主题。
索道是重庆的一大特色
第 15 / 43 页
自 然 环 境 与 城 市 发 展
第 16 / 43 页
第 17 / 43 页
一、城市地理位置的选择
除盛行风向外,一些地方性风,如海陆风、山谷风等,对城市
功能布局也有一定影响。
第 42 / 43 页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即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
第 43 / 43 页
四、城市植被
①净化空气。 ②减弱噪声。 ③调节、改善小气候。
第 44 / 43 页
五、地基承载力
地面岩土是城市各种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地基基础。
9
第 9 / 43 页
– (5)休憩用地及绿化地带
• 随着对城市生活素质和美化环境的重视,作为休憩 用地及绿化地带的各种公园、游园等,也在城市的 土地利用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其区位因素不是付租 能力或市场机制,而是通过社会对市民的关心,确 定它的存在。
10
第 10 / 43 页
– (6)交通用地和其它公用事业用地。
混合土地利用的评价
过去认为,混合土地利用是一种落后的土地利用模式。但近年,土地利用 功能分区的模式遭到了不少批评,认为牺牲了城市的有机组织,忽视了城市 中人与人之间的多方面的联系,耗用能源太多。因此,提出了多功能综合区 概念,并认为这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
1978年12月发表的“马丘比丘宣言”指出,为适应城市的急剧发展,更有 效地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更好地协调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要努力创造 一种综合的多功能的生活环境,而不是把各功能区机械分离。
如果城市位于河流凸岸,最初靠河岸发展,但随着工业发展和 陆上交通的开辟,城市离开河岸,在阶地上发展。如果河流还 在淤积,人们可能围堤填滩,迫水归槽,建筑码头和仓库。
在多数情况下,码头设在河流凹岸处,因为凹岸处条件好,泥 沙淤积少,适于建港。但必须注意河流对河岸的冲刷。
如果为了防止城市被冲刷,在城市上游筑坝改变水流,那么 就有可能改变主流线,港口被废弃,影响城市用地发展。第 36 Nhomakorabea 43 页
水土流失
第 37 / 43 页
城市建设改变地表, 铺设沥青路面,使市内 地表透水性减小,雨水 极少下渗,导致部分小 河得不到地下水的补给, 日渐干涸,而雨水通过 市内排水设施直接汇入 大河,使大河水量剧增, 有可能造成洪水泛滥。
第 38 / 43 页
北京的地形条件
北京南接大平原、西临黄土高原、北接内蒙高原,西、北、东北群 山环境,正处于三级地势阶梯交接处。又由于北京北有天险可守,
地理位置包括相对位置(或大位置)和城址(或小位置)。 相对位置(大位置)是指某城市对该城市周围事物的空间关系,它决
定了城市的个性和发展前途,但对城市形态和空间结构并不一定有 直接影响。 城址(小位置)是城市所在的地点。城址主要受自然地理要素影响。 作为城市建设的自然条件,不仅影响城市发展,而且影响城市形态 和内部结构。
第 23 / 43 页
河流与城市
城市与河流水系息息相关,河流水系对城市空间结构形成、发 展与演化起重要推动作用。
在不同历史时期,河流承担的功能,随城市发展变化而不同。
第 24 / 43 页
城市形成时期:河流主要是防御、生活、农业灌溉和运输。 城市发展时期:城市围绕河流建设,商贸、手工业、运输设
《大纲》提出了城市功能分区和以人为本的思想,集 中的反映了“现代建筑学派”的观点。(《雅典宪 章》是勒.柯布西耶基于CIAM第4次会议讨论的成果 进行完善的作品,主要由个人完成,发表于1943年, 法国)
第 13 / 43 页
混合土地利用
在非欧美地区的城市,各种用地的区位因素差异不大,分化倾向不强,故 工业、商业、住宅功能往往混杂在一起,一般称为混合土地利用。
第 25 / 43 页
第 26 / 43 页
威尼斯
威尼斯
第 27 / 43 页
河谷城市——兰州
第 28 / 43 页
塞纳 河
巴黎城市变化与河流的关系
第 29 / 43 页
京 杭 大 运 河 流 经 的 城 市
第 30 / 43 页
沿河建城要充分考虑河道变迁
位于河流两岸的城市,往往呈带状或者被河流分割成组团状 发展。
第 19 / 43 页
地理环境(地形)与城市形态
地形
形态
原因
城市
平原
团块状
地形平整,限制少
成都、合肥
河谷 山区丘陵
条带状
受地形限制,沿河流 分布
兰州、延安
组团式
受山地、河流的阻隔
重庆
第 20 / 43 页
团块式
成都
便于集中设置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各种设施的利用率高, 方便居民生活,并节省市政建设的投资;也便于行政领导和管理。
第 18 / 43 页
城市应尽量避免选在易发生地震的地带上
城址应尽量避免选在易发生地震的地带上。位于地震带上的城市主要有:
北京、天津、石家庄、沈阳、合肥、太原、福州、台湾、昆明、成都、兰州、
银川、乌鲁木齐等。
如果非要在这类地区建设城市不可,那么,办法是:①避免在活动性大断裂 带的两端和拐弯的部位、两条活动断裂带交汇处以及容易引起次生灾害的地区 建设城市或布置主要项目;②选择抗震能力较强的基底来建设城市;③加固建 筑物,提高抗震能力。
三峡大坝:长江沿线的数百个码头已经废弃,上三千吨的轮船已经很
难通航到重庆,还不如没有建大坝之前。
第 31 / 43 页
河流的凹岸与凸岸
第 32 / 43 页
二、城市地形
地形对城市的影响是多方面。从城址选择、用地选择、功能 区组织到道路、工程管网、绿地布局以及城市景观的组织无 一不受地形的影响。
第十章 城市土地利用
第一节 城市土地的特征与土地利用类型
一、城市土地的概念
城市土地是城市区域内的陆地、水面以及它们上下一定空间所构成的 自然综合体。 根据开发程度的不同,城市土地可以分成三个层次:一是城市建成区的土 地,即城市已经开发的土地;二是城市规划区的土地,指按城市规划和城 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定期发展的土地;三是城市行政区划范围内的土 地,包括城市郊区市辖县范围内的土地。 在城市经济中,城市土地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城市的发展与繁荣一定 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土地是否能够集约高效利用。
7
第 7 / 43 页
(3)政府机关用地
政府往往是土地的支配者,在法律上它可以强行收购和征用 所需要的土地,一般不考虑租金问题,而交通方便及邻近其 服务对象是其主要的区位因素。
8
第 8 / 43 页
(4)住宅用地
• 城市中有大量的住宅用地,由于市民必须量入而出,租金的支 出不能过于庞大,而交通费支出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其居住地点 往往是综合考虑生活费用、居住面积、租金和交通费,假设前两 者不变,便只能以交通费迁就其租金。 • 同样的居住面积,在一般的情况下,接近市中心,租金高,但 可以节省交通费;而远离市中心,则可以少付租金,但要花费较 多的交通费。 • 假设可付出的租金不变的话,在市内租用的房屋居住面积小, 但可节省交通费,在郊区租用的房屋,居住面积较大,但要付出 的交通费用却大得多。 • 因此,从市民总收入中扣除生活费用,决定可付租金和交通费 的能力,再根据交通时间耗费的多少和对宽阔的居住面积的渴望 程度,就可决定个人居住的地点。
• 没有交通和公用事业用地,城市便不可能发挥其 职能。可是它的性质与商业和住宅用地不同,而 与休憩用地和绿化地带相似,是公共财富之一。 不过它们又具有生产性质,有的可自负盈亏或间 有盈利,如码头、飞机场和自来水厂等。
-(7)农业用地和水面。
11
第 11 / 43 页
功能分区与混合土地利用
功能分化
各种用地的区位因素是有差异的,差异愈大,各种用地之间 的 分 化 趋 向 愈 强 , 这 种 倾 向 叫 功 能 的 分 化 (functional segregation)。
地基允许承载力是指在保证地基稳定的条件下,房屋和构筑 物的沉降量不超过允许值的地基承载能力。
城市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对地基承载力有不同的要求,而不 同的岩土有不同的承载力,在用地选择和功能组织时尽量做 到地尽其用,使各种建筑物和构筑物各得其所。
第 21 / 43 页
重庆
组团式
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片都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和生活。 用地比较分散,各片区间的联系不太方便,市政工程设施的
投资相对较高。
第 22 / 43 页
延安
兰州 条带式受特定条件的制约,城市沿主要交通干道或河流发展而成。
城市交通集中于某一两个方向,运距很长。但可以使城市的 各个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功能区
由于功能分化,形成了城市某一地区只有某一种单一功能, 因此在现代城市中出现了按其土地利用划分的若干功能区 (Functional Are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