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对易损斑块评价的最新证据_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_于波贾海波_心血管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CT对易损斑块评价的最新证据_
您的位置:365医学网 >> 心血管网 >> 学科动态 >> 正文 OCT对易损斑块评价的最新证据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作者:于波贾海波 2012-7-16 9:57:10 点击:58 次发表评论文字大小:大中小文章号:W080757
-
近几年,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血管内病变的认识不断加深,从最初的冠脉造影,到血管内超声技术(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VUS),以及虚拟组织学,最近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的出现,可以说是继IVUS之后血管内成像技术的又一次飞跃,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开创了冠脉内成像技术的新时代。OCT极高的分辨率,使得传统血管内成像技术很难发现的病变,成为可能,如巨细胞侵润,内膜侵蚀及溃疡,斑块内微血管以及支架内新生粥样斑块。最近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将OCT用于评价他汀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易损斑块的病理学特征:
1) 主要标准
• 活动性炎症(单核,巨噬或T细胞浸润)
• 薄FCT伴大脂质核心
• 内皮剥脱伴表面血小板聚集
• Fissured plaque
• 严重狭窄>90%
2) 次要标准
• 浅表钙化结节
• 新生血管
• 斑块内出血
• 内皮功能障碍
• 正性重构
OCT上易损斑块的特征(图1):
1) 薄纤维帽(FCT≤65µm)(图1)
2) 大脂质池(脂质象限≥2个)(图1)
3) 泡沫细胞浸润(巨噬细胞)(图2)
4) 内膜侵蚀/溃疡
5) 微通道(微血管)(图1)
6) 浅表钙化
图1 易损斑块
图2 OCT对巨噬细胞的评价
斑块内微血管与斑块易损性的关系
关于微血管在斑块稳定性中的作用。Akasaka等人利用OCT检测斑块内微血管的研究结果提示微通道的数量对斑块稳定性有明显的影响。OCT横截面上明确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微通道TCFA发生率为64%,同样的,OCT可见一个微通道的TCFA发生率为40%;而临床上OCT 没有观察到微通道出现的TCFA发生率仅为21%。三组之间统计学上有明显的差异。
该研究结果进一步提示临床医生,微通道的出现提示斑块不稳定性的变化,同时是否能够这样推测随微通道的数量增加斑块不稳定性,即出现TCFA斑块也逐渐增加。可能原因是斑块内的微通道作为斑块与血管内、外物质交换的渠道使包括炎症因子、脂质成分进一步扩大脂质核心面积。
OCT对支架内新生斑块的评价
传统的观点认为,冠状动脉在支架植入后发生一些列反应:内皮损伤,血小板粘附,聚集,继而趋化循环中中性粒细胞的粘附和浸润(早期炎症反应),中性粒细胞分泌大量细胞因子,刺激平滑肌细胞迁移增殖,后期平滑肌细胞的增殖的同时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致使内膜增厚,形成支架内再狭窄。
但我们在OCT的随访研究中发现,支架植入后,在新生的内膜中会出现新的粥样硬化改变[见图3]。而且还会形成典型的不稳定斑块,甚至发生斑块破裂,形成支架内血栓。因此,我们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支架内新生斑块的破裂可能是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重要机制。这一发现在随后的几项尸解研究中得到证实。美国著名临床病理学专家Virmani等人的研究发现,无论药物洗脱支架还是金属裸支架,均可以发生支架内新生斑块,在时间上,药物洗脱支架比金属裸支架更早出现粥样硬化的改变。在发生率上,药物洗脱支架更容易发生内膜下粥样硬化改变。出现这种差异的确切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药物支架所导致的炎症反应以及对支架再内皮化进程的延迟有关。确切的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此外,一些在OCT图像中发现的具有粥样斑块特征的病变,有待于病理学进一步证实。然而,目前尚缺乏OCT和病理学对照研究。
总之,随着OCT在冠心病常规介入诊疗中越来越多的应用,OCT逐渐显现出其不可替代的成像优势。我们相信,OCT在未来的介入领域中会彰显出更加出色的表现。
图3 支架内新生斑块的OCT图像,白色箭头所示为脂质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