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 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分析素材 湘教版

合集下载

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八年级地理精品课件)

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八年级地理精品课件)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所具备的 优势条件,并填入空白图框中。
临江滨海
稠密的公 路网
多条铁 路穿过
多个航 空港
水网稠密
新课学习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优势
1.地处东部沿海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
2.由黄金水道、铁路、公路以及众多的港口 群和航空港构成密集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3.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形成全方位、 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
课堂练习
1.长江三角洲是由哪两条河流冲积形成的
滨海平原(A )
A.长江和钱塘江 B.长江与珠江
C.长江和淮河
D.黄河与淮河
课堂练习
2.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范围的描述正确的是( C )
A.长江三角洲主要包括上海市、福建省的北部及浙江的东 北部
B.长江三角洲主要包括浙江省、杭州湾、舟山群岛以及江 苏省东部
新课学习
(一)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





长江三角洲简称“长 三角”,是由长江及 钱塘江的泥沙淤积形 成的滨海平原,是中 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
新课学习
长江 太湖 钱江 塘
活动
1.找出长江、钱塘 江、京杭大运河、 太湖以及长江三 角洲濒临的海洋。
新课学习 范围、位置
范围:包括_江__苏__省东南部、 上海 市及浙江省杭(州)嘉
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优势条件不包括( B ) A.东部沿海与长江流域结合部 B.经济特区密集,对外开放早 C.具有密集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D.技术力量和综合实力最强
拓展延伸
长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第一大经济区,国家定 位的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 重要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是国际公认的六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并致力 于在2018年建设成为世界第一大都市圈。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 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 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

知识拓展:长江三角洲的区域协作
长江三角洲是由沪、苏、浙三地15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的复合型区域。

改革开放以后,“龙头”上海与三角洲各城市由自发性合作开始,组建了一批联营企业、乡镇企业。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沪、苏、浙3省市以推动一体化为目标,逐步建立起新的高层合作机制,并开始显现强大的作用力:区域内以名牌产品为龙头的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一批国内知名的大企业;商业网点拓展势头迅猛;上海金融机构对内辐射加强,区内金融、证券、保险业的合作项目逐年上升。

10多年来,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共达成合作项目1万多个,仅2003年1至9月份就签订合作项目168个,项目资金折合人民币约240亿元。

长江三角洲经济协作区正在跨越经济一体化的门槛。

南京经济协作区在长江流域的开发开放中,具有承东启西的作用。

目前,南京区域经济协调会19个成员城市已在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名牌扩张、旅游合作、建设统一市场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联合发展之路。

协作区以“南京1小时都市圈”建设为契机,促进生产要素的快速流动,并形成良性互动。

2024年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 南方地区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2024年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 南方地区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设计说明本节内容包括“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两翼”三部分。

这一节所对应的2022版课标内容主要是“结合实例,描述不同区域的差异,说明区域联系和协同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滚滚长江》,知道长江对沿岸经济的发展及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此外,学生已经学习了部分区域的相关知识,初步掌握了认识区域的学习方法。

因此,本节课学生的知识架构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的,在此基础上不断地丰满和完善,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资源与工具地图册、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目标1.根据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

2.根据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了解其经济发展的条件。

3.根据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优势条件和主要方式,理解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4.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上海的经济发展特色,理解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5.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两翼的经济发展状况,知道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两翼与核心的经济联系,感悟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重点难点1.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

2.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两翼与核心的经济联系,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导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没有哪块地方,像“江南”这样,在文学作品中留下过这么多印迹。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1.读图7-30,找出长江、钱塘江、京杭运河、太湖,以及长江三角洲濒临的海洋。

新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七章 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 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案_10

新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七章 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  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案_10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第一课时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教案设计享。

【生】自学测评全对的学生分享解题思路并讲解错题,其余的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师】在学生自我测评的基础上,对“长江三角洲”以及“长江三角洲区域”进行区分:前者是自然区域,后者是经济区域:两者的区域范围也不一样,长江三角洲区域是以长江三角洲为主体发展起来的,范围比长江三角洲要大。

【过渡】经过自主测评以及错题讲解,我们发现上汽集团选址上海的原因之一是长江三角洲区域优越的自然环境,特别是“黄金水道”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承转】长江位于秦岭——淮河线以南,河流不结冰,宜宾以下的河段四季通航,货运量占全国货运总量的60%左右,加上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以及沪杭线等众多铁路线经过,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可以实现铁航联运。

长江三角洲区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吸引了众多的外商投资,其位于长江经济带与沿海经济带的交汇处;借助“黄金水道”,上海沿江而上,可以沟通南京、武汉、重庆等枢纽城市;借助“黄金海岸”,长江三角洲区域可以联通世界各地,实现江海联航,是名副其实的经济高地。

【师】课前搜集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条件等有关资料,整理成PowerPoint【生】认真聆听,思考内化。

【师】让学生完成导学案的自我评价表,反思这节课的课堂表现以及课堂收获,进行自我评价。

【生】反思自己课堂表现以及课堂收获,完成自我评价表。

乐于、勇于、善于学习,学生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师】根据学生的自我评价,针对得分较低的知识点以及学生的疑惑点进行精讲释疑,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的内容。

【生】知识内化【生】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绘制关于板书板图:。

7.4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7.4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一、长江三角洲的南翼
浙江北部的杭州、宁波、舟山、绍兴、湖州、嘉兴、 台州等城市,其中杭州是长江三角洲区域南翼的中心城市。 杭州加工制造业发达,以机械、电子、纺织、食品为
支柱产业。号称“中国丝都”。旅游业发达,西湖与众多 的名胜古迹而享誉中外。
宁波是浙江省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宁波港是中国特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中山陵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太湖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西湖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长江三角洲的范围 长江三角洲是长江中 下游平原的重要组成部 分。三角洲的顶点在江 苏镇江附近,往东抵海 滨,往南达杭州湾,往 北到通扬运河,包括江 苏东南部、上海市及浙 江省杭嘉湖地区,土地 面积约5万千米2。
大型深水良港,杭州湾跨海大桥的修建,大幅度加强了宁 波与杭州湾北岸,尤其是与上海市的发展联系。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杭州湾跨海大桥 杭州湾跨海大桥北起嘉兴市海盐境内,南至宁波市慈溪境 内,跨越杭州湾海域,全长36千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 海大桥之一。大桥的建成,使宁波至上海间的陆路距离缩短 了120多千米,大大缓解了沪杭甬高速公路的压力,有利于 构建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沪两小时交通圈,并推动长江三角 洲地区的区域合作与交流。
二、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
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市,上海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 域,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发展,在交通运输、商贸流 通、资金流通、信息交流、智力支持和技术协作等方面
具有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从交通运输、商贸流通、资金流通、信息交流、智力支持 和技术协作等角度,举例说明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 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长江三角洲 区域的企业可 通过上海金融 市场筹集发展 资金。 上海是国际区域性 贸易中心,长江三角 洲区域的城市可以以 上海为桥梁,积极开 展对外贸易。

八年级地理下册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下册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下册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八年级地理下册》第7.4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经济发展、以及区域间的联系。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我国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独特的地理特征。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我国的地理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外联系较为复杂,需要通过深入的学习和探讨,才能全面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提高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特征。

2.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3.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与国内外的联系。

4.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经济发展。

2.难点:长江三角洲地区内外联系的具体情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等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分析其内外联系。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辅资料。

2.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图片、图表等教学素材。

3.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个地区,激发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你们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有什么了解?”让学生自由发言,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经济发展等情况。

运用PPT、地图等素材,生动形象地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让学生对这个地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与国内外的联系。

以具体的案例为例,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与其他地区的联系。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 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第1课时)教案 (新版)湘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 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第1课时)教案 (新版)湘教版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江三角洲区域优越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长江三角洲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长江三角洲的的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

【教学难点】阅读长江交通图表,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讨论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图片欣赏:上海、西湖、太湖、南京中山陵同学们知道上述景观都属于哪个地区吗?(学生自由回答)过渡:是的,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上述景观都位于我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长江三角洲的区域概况。

二、新课学习(一)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明确: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是由长江及钱塘江的泥沙淤积形成的滨海平原,是中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

活动:1.找出长江、钱塘江、京杭大运河、太湖以及长江三角洲濒临的海洋。

(学生读图找图)2.说出长江三角洲的大致范围和位置特点。

明确:位置:长江三角洲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东临东海和黄海,长江黄金水道的起点,江海交汇处,南北海岸线的中段。

范围:长江三角洲主要包括江苏省中部和南部、上海市和浙江省北部。

议一议: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学生讨论回答)明确:既可沿长江上溯到内陆地区,又可同南北沿海地区和世界各国进行贸易往来。

阅读材料:长江三角洲的范围长江三角洲是长江下游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角洲的顶点在江苏镇江附近,往东抵海滨,往南在杭州湾,往北到通扬运河,包括江苏省南部、上海市及浙江杭湖地区,土地面积约5万千米2。

读图说出长江三角洲的地形和河流特征。

(学生回答)明确: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平原为主,土壤肥沃;水系发达,河湖众多,河网纵横。

展示图片:“鱼米之乡”和“丝绸之乡”明确:长江三角洲农耕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水平高,是举世闻名的“鱼米之乡”和“丝绸之乡”。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案湘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案湘教版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 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长江三角洲内外联系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内外联系、案例分析等。
【导入】(5分钟)
1. 回顾上一节内容,提问学生对长江三角洲的基本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新课导入】(15分钟)
1. 结合教材,介绍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城市。
2. 讲解长江三角洲的区域内外联系,包括交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案例分析】(10分钟)
2.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请简述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特别是交通、经济、文化方面的联系。
3. 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请阐述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九.板书设计
1. 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① 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包括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
② 主要城市:南京、杭州、上海等。
2.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① 交通联系:发达的水路、公路、铁路、航空网络。
② 经济联系:经济互补、产业协同发展。
③ 文化联系:多元文化交流融合。
3. 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① 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② 区域内外联系紧密,推动经济发展。
板书设计以清晰、简洁、重点突出的方式呈现,有助于学生快速理解和记忆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同时,通过艺术性的排版和趣味性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八年级地理第七章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特让学生认识长江三角洲区域优越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征。

让学生认识长江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区域经济联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长江三角洲地形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2、难点:让学生认识长江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区域经济联系学法指导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学:同学们,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组图片,看同学们能不能告诉我这是我国的哪条河流,我们能从中感受到她的那些气息?二、自学质疑:学习任务(1)位置、范围:长江三角洲简称“_______”,是中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

顶点在江苏镇江附近,往东抵海滨,往南达______,往北到通(州)扬(州)运河,包括_____省东南部、___市及杭(州)嘉(兴)湖(州)地区。

(2)在图7-30中找出长江、钱塘江、京杭运河、太湖及长江三角洲濒临的海洋(3)长江三角洲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农业历史悠久,农业生产水平高,是举世闻名的“__________”和“丝绸之乡”。

(4)人口和城镇_____,工商业_____,经济基础雄厚。

(5)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类型及特征?(6)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交通运输发达,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沪宁杭”“苏锡常”“杭嘉湖”分别指哪些城市?三、探究展示:探究:1、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读图7-30探究: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和位置特点过程:学生读图-个人思考分析-小组合作讨论-代表回答-师生评价2、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读图7-31,结合课文小组讨论:长江三角洲城市间交通联系有什么特点?师生归纳总结。

四、检测总结:根据图文活动分析:(1)、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经济有哪些优越的条件?学生思考分析、小组合作交流、代表回答、师生评价(2)、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具备哪些优势条件?学生思考分析、小组合作交流、代表回答、师生评价(3)、长江三角洲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具备哪些优势条件?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合作-师生归纳总结教学后记:本节课的知识点属于基础知识,没有太多的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主要需要学生在课堂上做好笔记以及在课后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精品教案 第七章 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 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精品教案 第七章 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 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教学目标
1.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

2.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优势条件。

3.理解上海对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教学重难点
1.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

2.认识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区域经济联系。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绘图法
教学过程
阅读课本P56-63页内容,读图7-30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找出长江、钱塘江、京杭运河、太湖,以及长江三角洲濒临的海洋;
2.指图说出长江三角洲的大致范围和位置特点;
3.说出长江三角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一、自学反馈
以小组为单位上台汇报展示
二、聚焦问题
1.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所具备的优势条件
2.河流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三、研究分享
【合作探究一】根据课件上的材料上海港,结合课本P57页图7-31,说一说长江三角洲区域有哪些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合作探究二】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有何优势条件?(完成课本P58页活动题第3题)
【合作探究三】探究两翼—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特征。

长江三角

区域的南

二、深度构建总结对比珠江三角洲区域和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
气候
农业
工业基地
经济发展的有利
条件。

八年级地理下册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和自然环境课件新版湘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和自然环境课件新版湘教版

位置
影响
范围
区位 条件
长江三角洲 的范围和自
然环境
自然 环境
地形 气候 影响 河流
编后语
➢ 听课对同学们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听得好好,直接关系到大家最终的学习成绩。如何听好课,同学们可以参考如下建议:
➢ 一、听要点。
➢ 一般来说,一节课的要点就是老师们在备课中准备的讲课大纲。许多老师在讲课正式开始之前会告诉大家,同学们对此要格外注意。例如在学习物理 课“力的三要素”这一节时,老师会先列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这就是一堂课的要点。把这三点认真听好了,这节课就基本掌握了。
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和自然环境
长江三角洲
➢ 区位条件——位置
江海交汇
之地 东 海
长江三角洲的位置
➢ 区位条件——范围
江苏省南部 上海市 浙江省北部
长江三角洲的范围
➢ 区位条件——优势
如果把长江比作“箭”, 把东部沿海地区比作 “弓”,那么长江三角 洲就位于箭头的位置。
下游
南北海上 航运中枢
对周边地区的发展起着 辐射和带动作用
➢ 二、听思路。
➢ 思路就是我们思考问题的步骤。例如老师在讲解一道数学题时,首先思考应该从什么地方下手,然后在思考用什么方法,通过什么样的过程来进行解 答。听课时关键应该弄清楚老师讲解问题的思路。
➢ 三、听问题。
➢ 对于自己预习中不懂的内容,上课时要重点把握。在听讲中要特别注意老师和课本中是怎么解释的。如果老师在讲课中一带而过,并没有详细解答, 大家要及时地把它们记下来,下课再向老师请教。
➢ 四、听方法。
➢ 在课堂上不仅要听老师讲课的结论而且要认真关注老师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上语文课学习汉字,一般都是遵循着“形”、“音”、“义”的研究方向; 分析小说,一般都是从人物、环境、情节三个要素入手;写记叙文,则要从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方面进行叙述。这些 都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些具体方法。其他的科目也有适用的学习方法,如解数学题时,会用到反正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消元法;因式分解 法等,掌握各个科目的方法是大家应该学习的核心所在。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说课稿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说课稿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说课稿一、说教材1.《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是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四节的内容。

长江三角洲区域涉及上海市和浙江省、江苏省的部分地区,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领先、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本节教材包括“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两翼”三部分内容,本节课我主要讲述的是“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与“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

按照“标准”的设计思路,“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共安排了3个自然段的正文内容,分为“长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区域”两个层面进行阐述,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位置与范围、优越的自然环境、农业与工商业发展、区域经济特征与区域内外联系等方面的情况,这些内容是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长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区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自然区域,后者是经济区域;两者的区域范围也不一样,长江三角洲区域是以长江三角洲为主体发展起来的,范围比长江三角洲要大。

为配合正文内容,教材安排了“长江三角洲地形分布”、“长江三角洲区域交通分布”2幅地图和“长江三角洲的范围”、“上海港”2则“阅读”材料。

结合“长江三角洲的范围”材料和“长江三角洲区域交通分布”图,有助于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区域”两者范围的不同。

“上海港”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通达性,有助于强化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密切的内外联系的认识。

为引导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和地理位置特点,认识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所具备的优势条件,落实“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这条“标准”的要求,教材P.57和P.58-59安排了两组相关“活动”。

在“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这部分内容中,正文内容主要阐述了上海的经济特色与地位,以及上海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城市和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长江三角洲的城市、文化与旅游讲义(新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长江三角洲的城市、文化与旅游讲义(新版)

⼋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四节长江三⾓洲区域的内外联系长江三⾓洲的城市、⽂化与旅游讲义(新版)长江三⾓洲的城市、⽂化与旅游本讲主题1.我国最⼤的城市群2.⽔乡的⽂化特⾊与旅游重难点易错点解析⼀、我国最⼤的城市群1.著名城市历史⽂化名城扬州,古称⼴陵、江都,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与京杭⼤运河交汇处,是⾸批国家历史⽂化名城,有着淮左名都,⽵西佳处之称;⼜有着中国运河第⼀城的美誉。

南京,古称⾦陵、建康,是江苏省会。

南京是四⼤古都之⼀,是中华⽂明的重要发祥地,长期是中国南⽅的政治、经济、⽂化中⼼。

公元229年,吴⼤帝孙权在此建都,此后东晋、南朝的刘宋、萧齐、萧梁、陈均相继在此建都,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

杭州,杭州⾃秦朝设县治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曾是吴越国和南宋的都城,是中国七⼤古都之⼀。

因风景秀丽,素有“⼈间天堂”的美誉。

杭州⼈⽂古迹众多,西湖及其周边有⼤量的⾃然及⼈⽂景观遗迹。

其中主要代表性的独特⽂化有西湖⽂化、良渚⽂化、丝绸⽂化、茶⽂化,以及流传下来的许多故事传说成为杭州⽂化的代表。

苏州,古称吴、吴都、吴中、东吴、吴门,现简称苏。

苏州⾃有⽂字记载以来的历史已有4000多年,苏州旅游景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

其中苏州以园林与⽔乡古镇名闻天下,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

历史⽂化名城经济发展⽔平最⾼的城市群历史⽂化名城经济发展⽔平最⾼的城市群核⼼城市——上海上海,简称“沪”,是中华⼈民共和国直辖市,国家中⼼城市,超⼤城市,上海是国家历史⽂化名城,拥有深厚的近代城市⽂化底蕴和众多历史古迹。

江南吴越⽂化与西⽅传⼊的⼯业⽂化相融合形成上海特有的海派⽂化。

上海亦是全球著名的的⾦融中⼼,世界上⼈⼝规模和⾯积最⼤的都会区之⼀。

上海与江苏、安徽、浙江构成的长三⾓城市群已成为全球6⼤世界级城市群之⼀。

上海年产钢材约2300万吨(2014年)上海年产汽车超200万辆(2015年)上海年产微型计算机设备达1亿多台(2011年)上海虹桥机场上海⽕车站上海⾦融中⼼复旦⼤学上海⽂化⼴场上海不仅对长江三⾓洲地区,⽽且对长江流域乃⾄全国都有辐射带动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分析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

它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包括江苏的扬州、泰州、南通、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浙江的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共15个城市及其所辖的74个县市,以沪杭、沪宁高速公路以及多条铁路为纽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近年来,长三角以其良好的基础设施、发达的科技教育和日趋完善的投资环境,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关注的“热土”。

2020年上半年,这一地区以占全国2%的陆地面积和约占10%的人口数量,创造了全国26%的GDP,完成了全国37%的外贸出口额,吸引了全国52%的实收外资,其经济总量领先于我国另外两大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

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沿江发达地带交汇部,区位优势突出,经济实力雄厚,其核心城市上海是世界最大城市之一。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人口数量已接近北美、西欧、日本的世界级城市群,并有可能突破1亿。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增长最迅速、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地区之一,构造世界级城市群条件已基本具备。

率先建设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能为探索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进行试验、积累经验,为我国城市群建设提供示范。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总产值占全国近1/4。

改革开放后,长江三角洲多次出现大规模工业化浪潮。

首先是乡镇工业异军突起,浦东开发后外向型经济又迅速发展。

20世纪90年代后期,台湾电子信息制造业大批转向长江三角洲,上海、苏州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处在中国东部“黄金海岸”和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处,对内、对外经济联系都十分便利。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有如此优越的条件,因此能够成为世界级城市群,成为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枢纽,从而加速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加快中国的经济国际化进程。

城市群的发展应该遵循一定的城市发展规律,在城市群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其发展的重点区域。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根据城市发展理论和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趋势与走向的分析,目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已进入城市带发展规律的第二阶段。

即着重发展中心城市城郊地区,加强城市功能定位,加快整个城市带城市网络高级化。

目前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重点发展区域应该有以下五类:
1.区域内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核心城,上海。

2.区域内新兴的中心城市,如苏州、无锡。

3.区域内重要功能型城市,如旅游与加工产业中心苏州、无锡,行政文化和商业中心
南京、杭州,港口集散中心宁波、舟山、大小洋山等。

4.区域内欠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如上海的崇明、苏北的扬州、南通,浙北的嘉兴、湖州。

5.区域内中心城市的郊区城镇;如上海的松江,杭州的萧山等。

长江三角洲地区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加之有着发达的水系、丰饶的土地优于全国的农业、手工业,使其在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后期就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可观的城市群。

从明代到清代,长江三角洲出现了九座较大的商业与手工业城市纺织业及其交易中心南京(江宁)、杭州、苏州、松江;粮食集散地扬州、无锡、常州,印刷及文具制作交易中心湖州。

而上海(元代始设县)此时已发展成为沿海南北贸易的重要商业中心。

自近代以来的150 多年的时间里,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鸦片战争后,对外开放条件下商品经济初步大发展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新兴现代工商业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1842~1949年)
该阶段外国商品开始涌入中国,中国原料型产品开始向外出口,外商贸易与金融机构也开始进入中国。

同时进口替代性的早期现代工业也开始发生发展。

此时的上海在19 世纪下半叶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崛起为一座工商业大都市,到20 世纪30 年代成为了整个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的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工业中心。

同时无锡、南通、宁波也通过优越的地理区位对外通商、以港兴市成为次一级的重要城市。

而南京、杭州、镇江、苏州、常州等老城因为大运河的衰退而地位下降。

(2)计划经济体制年代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趋同阶段。

(1949~1978年)
该阶段在种种特殊的环境条件下,中国选择了苏联式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和封闭型经济发展战略。

各城市千篇一律大办工业,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使得城市功能趋同,城市化进程极其缓慢。

(3)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城市功能重新分化重组。

上海以其优越的地理区位重新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整个城市群的经济中心、第三产业关系、城市功能进行了重新定位和分工。

通过以上对上海及其周边城市群历史上,特别是近代以来的兴衰发展演变过程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中重点城市的发展是在交通等基础设施发展的基础上,依靠港口、航道、交通枢纽等重要区位,内引外连,以上海为贸易、金融、信息中心向海外发展。

这也是中国经济从封建农业经济向
半封建半殖民经济近而向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使然。

解放后虽经历了计划经济的趋同化发展阶段,但经过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调整,依然回到了依托上海、依靠交通、向海外发展的方向上来。

这是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

其间上海的中心地位有一个从确立到消失到再确立的过程,整个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网络也经历了从发展到停滞到再发展的过程。

由此可见一个中心城市的确立对一个城市带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