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左京笔下的《日本沉没》
日本沉没电影观后感
日本沉没电影观后感《日本沉没》是一部由东宝电影公司制作的电影,它改编自小松左京的同名小说。
这部电影于1973年上映,由吉田茂执导,木村功主演。
它以科幻灾难片的形式展现了一个令人震撼的日本沉没的故事。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新西兰,日本地震研究员松井博士在研究日本地壳活动时,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迹象。
他预测到日本将面临灾难,整个国家将会沉没入海。
然而,政府并不相信他的预测,并将他视为一个疯子。
然而,很快,地震频发,并迅速横扫日本各个地区。
人们开始惊慌失措,大规模疏散行动展开。
剧情紧接着描绘了一个家庭的努力和冒险,他们试图在这场灾难中生存下来。
主人公木村作为一名潜水员,他和家人一起面对着种种困难和危险,努力逃离沉没的国土。
电影中的特效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焦点,特效团队通过巧妙的摄影技巧和模型制作,再现了海啸、地震和海底沉没的场景。
这些特效宏大而逼真,令人印象深刻。
尤其是描绘沉没的日本海岸线的场景,以及人们逃离朝向幸存地区的疏散行动,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灾难的恐怖和压迫感。
此外,电影中对人性的反思也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面对生死关头,人们的真实面貌展露无遗。
一些人为了自己的生存而不择手段,甚至争夺有限的资源。
而另一些人则表现出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团结。
这让我开始思考人性中的善与恶的边界,在困境中人们是否会逐渐失去人性,成为野兽,或者还会保持善良的本性?此外,电影还呈现了一幅人与自然力量的对抗画面。
我们作为人类,面对着强大的自然灾害,显得如此渺小和脆弱。
而自然灾害则毫不留情地席卷一切,人们只能眼睁睁地目睹家园被毁灭。
这种显而易见的无力感和悲伤令观众深受触动。
电影不仅仅是为了展示特效而制作的,通过这些特效,观众能够深刻体会到灾难给人们带来的种种痛苦和无法抵挡的强大力量。
总的来说,我对《日本沉没》这部电影的观后感非常深刻。
它不仅仅是一部单纯的灾难片,更是通过灾难情境展现出了对人性和自然力量的思考和反思。
它以其震撼人心的剧情和逼真的特效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日本沉没观后感
日本沉没观后感《日本沉没》观后感近些年来,灾难题材的电影在影视界备受瞩目,其中《日本沉没》无疑是一部引人注目的作品,该片由日本导演提木诚执导,改编自小松左京的同名小说。
影片以日本发生强烈地震为背景,讲述了一支家庭为了生存而奋斗的故事。
作为观众,我被这部电影所打动,震撼的场景、紧张的剧情和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使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首先,这部电影给人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其惊人的视觉效果。
导演通过巧妙运用特效和摄影手法,将地震的破坏力展现得极为真实。
电影中的地震场景震撼人心,建筑物倒塌、海啸袭来,给观众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特别是在大海啸袭击东京的那一幕,整个片段紧张刺激,让人屏息凝神。
我深深体会到了地震这个自然灾害的可怕与强大,也对人类在自然面前的微不足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剧情紧凑而富有张力。
《日本沉没》以一个普通家庭为故事主线,通过他们的经历和困境,深入探讨了人类在灾难面前的选择和挣扎。
影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反应方式,这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立体和真实。
家庭成员之间的纠葛、崩溃和重新团结的过程,让观众情感上产生共鸣。
而家庭成员之间的牵绊和互助更是展现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和温暖。
通过这些细腻的刻画,电影向观众传达了一种乐观和希望,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类依然能够相互扶持,积极迎接挑战。
此外,电影还着重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类之间关系的思考。
在地震之后,政府和各个组织纷纷行动起来,但在许多关键时刻,官僚主义和自私的利益斗争使救援工作受到阻碍。
这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在现实中,我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这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电影通过描述地震后的混乱局面,传递了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的信息。
我们应该正视自然的力量,尊重它,学会与之和谐相处。
最后,电影中的角色形象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故事,无论是久美子这位坚强的母亲,还是海野这位有勇有谋的中学生,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日本真的会沉没吗
日本真的会沉没吗有部影片叫日本沉没是根据1973年日本科幻作家小松左京的同名小说《日本沉没》改编而成。
该小说曾获第五届星云奖的长篇组奖项,是一部在日本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幻作品。
曾被两次翻拍为电影,最近一部为2006年东京广播公司所摄。
影片讲述了地质学家研究发现由于地壳变化,整个日本将在380余天后沉入海底,日本政府想办法化解这场前所未见危机的故事。
仅就艺术创作的角度,《日本沉没》是个还不错的电影,特效、人物和情感的张弛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而从科学的角度,日本列岛是否会真如电影中那样沉没也是一个有趣的地球科学问题。
对于一个普通观众,看完电影发此一问并不可笑,事实上日本观众也有很多人在观完电影后问出这样的问题。
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为西太平洋岛弧-海岸山脉-海沟组合的一部分。
全国68%的地域是山地。
日本最高的山是著名的富士山,海拔3,776米。
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全球有十分之一的火山位在日本,在全国都时常会发生火山活动。
据统计,世界全部里氏规模6级以上的地震中,超过二成都发生在日本。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BRUCE ALBERTS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严肃指出:经过了04年末的印尼大地震,亚洲-太平洋板块正在变得越发脆弱,地震和海啸也将越发活跃。
尤其是亚洲东部的日本列岛已经处在了一个随时可能塌陷的‘漏斗’之上。
众所周知,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那海沟(平均深度8000米,距离日本列岛最近处不过200公里),由于受到亚洲大陆板块的推压和太平洋板块的后退的原因,正在以每年10厘米的速度向向东北方向,即太平洋-日本列岛一线扩张。
这次大地震后,科学家观测到海沟又进一步加快了东扩的步伐!处在太平洋和亚洲两大板块交界的日本列岛无疑已经身处在这个世界上最深的漏斗的边缘!如果遇到一两次印尼一样的海底地震的话,很可能除了南部的琉球群岛以外,日本列岛都将面临灭顶之灾——滑入大海沟。
BRUCE ALBERTS博士建议日本政府应该尽快成立[灭顶预警专家小组],并且在05年尽快启动[大灾难应急预案],更不要对日本民众实行欺瞒政策——日本人民有权利知道自己的未来命运。
作文素材-日本人的忧患意识
日本人的忧患意识日本人爱谈“沉没”20世纪70年代初,正是日本战后崛起、第一次超过所有西欧列强、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之时,日本举国却并无“崛起”之类的议论。
相反,更多人在谈论《日本沉没》。
这是一部日本作家小松左京的科幻小说。
小说上册共售出204万本,下册售出了181万本,作者由此获利1.2亿日元。
而由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则获得约40亿日元的票房收入,观众累计达880万人次,震动了东瀛列岛。
一时间,“日本沉没”成了当时日本最走红的话题。
三十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2006年日本经济已连续5年保持增长,许多人都认为这是难得的佳绩。
但日本又重新拍摄《日本沉没》,新版影片中电脑特技制作的地震和海啸场面极具现场震撼力。
7月15日起,该片在日本316家影院放映,上映3天即有90亿票房收入,再次在社会上引起轰动。
与《日本沉没》同时代,还有小说《平成三十年》、《日本封印》等渲染日本危机的作品推出,呼唤人们的忧患意识。
日本这种忧患意识的渲染、灌输由来已久。
日本政府和社会各界经常向国民提出日本存在的危机,诸如列岛沉没论、资源匮乏论、生存危机论等,以激励国民奋发图强不甘落后的忧患意识。
日本的忧患意识中存在不必要的过度抑郁及排外情结,有的甚至成为日本当年走上战争道路的间接诱因,这当然是不可取的。
但日本在“崛起”——经济发展“又好又快”时,往往少见热火朝天的宣传阵仗和大张旗鼓的自我颂扬,反而是愈加冷静、谨慎的自省与忧患。
这无疑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可能这就是日本经济不断克服种种困难,在历经“日元升值”、“泡沫破灭”、“平成萧条”等之后,仍能保持自身优势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日本媒体的保守化浪潮日盛,政治上的膨胀令人侧目。
但在面对日本经济发展的报道及评论方面,却大都仍保持着近乎苛责的态度,在新年社论等应该“鼓舞民心”的文告中,也是“警告”连连,不断敲打着身经百战的日本经济。
那些世界一流的日本大企业“老总”们的自谦,常使人忽略这其实是一个每年人均GDP4万美元的国度。
日本沉没观后感3000
日本沉没观后感3000《日本沉没》观后感《日本沉没》是一部由日本作家小松左京创作的科幻小说,该小说以日本列岛发生巨大地震并沉没于大海中的情景为背景,描绘了人类在面临巨大灾难时的生存与挣扎。
而本文是对于该小说的观后感的总结和思考。
小说中,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和丰富的剧情,将日本列岛的沉没带入了公众的视野中,并以此为基础展开了一系列的故事。
小说虽然以地震灾难为背景,但其更多的是通过对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行为和思考的刻画,来探讨人性、家庭、社会和国家等诸多层面的议题。
首先,小说中对人性的揭示和探讨非常深刻。
在面临灾难时,人们展现出了各种各样的行为。
有些人选择自私自利,只顾着自己的生存和利益;而有些人则选择互助合作,相互支持并保护他人。
作者通过对各类人物形象的刻画,真实地展现了人性中的诸多面向。
人性中既有善良和正直的一面,也有自私和邪恶的一面。
而面对灾难,一个人的选择和行为,往往能够暴露出其真实的本质和价值取向。
其次,小说中对家庭和亲情的描述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灾难面前,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和支持变得尤为重要。
小说中的主人公一家在日本列岛沉没的过程中,经历了各种险境和困难,但他们之间的情感和亲情却从未动摇。
作者通过这样的描写,表达了家庭在困境中的力量和温暖。
无论是岛田敏男主动照顾儿子小泉,还是在妻子病重时,小泉深情守护,这些都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紧密关系和对彼此的无私奉献。
同时,小说中也涉及到了社会和国家这一更宏大的层面。
面对灾害,政府和各级机构的决策和行动变得至关重要。
小说中,政府官员们面临着各种选择和困难,而他们的决策和行动则会直接影响到更多人的生死存亡。
而在小说中,政府的应对措施被描绘得不够完善和有效,这也引发了人们对政府的批评和质疑。
通过对社会和国家级议题的探讨,作者试图引发读者对权力与责任的思考,并唤起人们对于社会进步和政治改革的追求。
最后,小说中的情节紧凑、引人入胜,读者在其中不仅能够亲身感受到地震灾难的惊险和壮观,更能够思考人性和社会的复杂性。
《日本沉没》中的“灾难文化”日本人的危机意识解读
《日本沉没》中的“灾难文化”日本人的危机意识解读“灾难文化”是一个与日本紧密相关的概念。
这个国家位于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经常受到自然灾害的侵袭。
然而,相较于其他国家,日本人的灾难意识更为强烈,其灾难文化已经融入到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
而《日本沉没》这个小说,正是日本灾难文化的重要代表。
本篇论文将通过解读小说中日本人的危机意识,来分析日本灾难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提纲如下:一、日本沉没的背景和重要性- 日本的自然灾害严重性- 日本沉没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二、日本灾难文化的形成- 日本历史上的灾难事件- 日本宗教对灾难文化的影响- 日本政府对灾难文化的支持三、日本沉没中的危机意识- 小说人物的行动反应- 对于未知危机的恐惧- 个人与社会危机意识的关系四、日本沉没中的社会问题- 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合作- 社会秩序的瓦解和重构- 对人类文明的思考五、日本灾难文化的价值- 对于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影响- 日本人的自我反省和整合- 对灾难后重建的启示六、日本灾难文化的现状和趋势- 日本灾难文化的现阶段特征- 全球灾难文化的启示- 日本灾难文化的未来趋势七、日本灾难文化所带来的思考- 中国现有的危机意识与日本的异同- 如何提高中国的危机意识八、日本灾难文化在文学中的体现- 经典小说中灾难元素的运用- 日本灾难文学的创作倾向- 灾难文学对于我们的启示九、结论- 日本灾难文化的发展和特点- 日本灾难文化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如何正确理解和引领灾难文化1. 日本沉没的背景和重要性本篇论文开头介绍了《日本沉没》的背景以及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引出整片文章的主题。
介绍日本的自然灾害的严重性以及日本沉没事件的影响。
2. 日本灾难文化的形成本部分着重介绍日本历史上的灾难事件、宗教和政府的影响,是讲述日本灾难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必要和关键部分。
3. 日本沉没中的危机意识第三部分对日本沉没事件中日本人的危机意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包括小说人物的行为反应、对于未知危机的恐惧等因素,深刻揭示了日本人危机意识的强烈性。
从小说《日本沉没》看日本人的爱情观
从小说《日本沉没》看日本人的爱情观摘要:1973年,在经历了9年的创作后,小松左京的小说《日本沉没》问世,成为日本硬科幻文学的扛鼎之作,并一举拿下了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和第5届星云奖。
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灾难小说和电影,这是文学和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阐述,进而对作品中所表达的爱情观进行分析,通过作品所表达的爱情观来反映整个日本社会的爱情观。
关键词:《日本沉没》爱情观形成背景一、引言日本作家小松(komatsuxiaogan)的小说《日本沉没》于1973年出版,创下了400万册的销售记录,成为战后日本第一部畅销书。
《日本沉没》是在日本经济发展的日落阶段被创造出来的。
作者从1964年开始写这部小说,已经写了9年了。
可以说,在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日本快速实现了全国经济状况的整体飞跃,日新月异的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日本文坛。
为了深刻解析“灾难文化”的深刻含义,首先要分析生产生活的环境,在作品出生的环境下,进一步研究“灾难文化”在作品中的本质与意义。
总之,作家创作的目的就是促进科幻小说“动力”的成功,以及对生产环境的分析,并对无处不在的“灾难文化”所引发的中心“危机意识”的作品进行阐释。
二、作品中爱情观形成的背景介绍1945年至1973年,日本的平均经济增速在9%以上,但从1973年开始,经济增长戛然而止,随后开始骤降。
小松左京从1964年开始创作,到1973年完成了《日本沉没》,历时9年时间。
这9年时间的社会背景十分特殊,日本的经济、社会飞速发展,超乎了人们的想象,并直接影响了日本文化走向。
《日本沉没》所展示的“灾难文化”要从其生成语境进行分析,从而深刻探究其产生的根源及价值。
可见,作品的生成语境是《日本沉没》问世并使其受到好评的主要动力,对生成语境的分析也能够解释作品中无处不在的“危机意识”,更好地帮助人们面对当下。
(一)大众传媒为载体的大众文学发展在《大辞林》中,“大众文学”被解释为:“以迎合大众口味和观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为主要目标。
从小说《日本沉没》看日本人的爱情观
从小说《日本沉没》看日本人的爱情观引言日本是一个富有文化和历史的国家,有着自己独特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
在这个国家里,爱情被赋予了极高的价值,深深地扎根于日本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然而,日本人对于爱情的看法却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尤其在表达爱情的方式上,有着与世界其他地方不同的风格。
小说《日本沉没》以其真实描写了一个灾难时期的日本,通过描写其中的人际关系和感情纠葛,让人对日本人的爱情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本文将从小说《日本沉没》入手,探讨日本人的爱情观。
日本人对于爱情的看法自古以来,日本就有着一种形式独特的爱情观。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年轻人通常会把爱情看作是大人们交给他们的试炼,一种需要耐心、坚定、有责任感和慈爱心的追求。
在传统的日本文化中,人们把爱情描述为一种“占有欲”的情感,认为两人之间的感情需要建立在互相信任、宽容和忠诚的基础上。
这种爱情观,在现代日本的社会中,仍然保持着广泛的流传。
在日本的文化中,爱情被看做是一种特别私密的美好情感,不能在公众场合过于表达。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日本的街头巷尾,年轻情侣们虽然手牵着手,但却从来不会过多的展示亲昵的动作,或是在公共场所亲密地接吻。
在这种氛围下,爱情不单纯只是个别人的私事,也成为了深深植根于日本文化中的一种重要的价值观。
《日本沉没》中的爱情观《日本沉没》是日本作家小松左京所著的一部科幻小说,讲述了在一次地震引起的大规模自然灾害之后,日本社会的崩溃和重建的过程。
小说主角一家人在灾难面前展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拼搏精神,同时也运用了日本人独特的爱情观来诠释人性。
在小说中,主角冬島一家虽然在灾难中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和痛苦,但是依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未来的幸福。
当冬島和女儿麻子经过了种种生死险情后,他仍然在面对生与死的时候坚定地保护着他的妻子真弓。
在这里,《日本沉没》中的男性形象展现出了日本男人特有的负责和慈爱的一面,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和尊重。
在日本的爱情观中,女性通常是家庭的核心和守护者。
日本电影《日本沉没》1973(上译)
日本电影《日本沉没》1973(上译)《日本沉没》是由森谷司郎执导,小林桂树、藤冈弘、罗恩·格林主演的科幻、惊悚、剧情类电影,该片于1973年12月29日在日本上映。
该片改编自小松左京所著同名小说,讲述了地质学家研究发现由于地壳变化,整个日本将在380余天后沉入海底,日本政府、科学家、民众与天灾战斗的故事。
剧情介绍地质学家田所博士作深海调查,竟发现一个惊人结论,日本将于三百天内陆沉,这时候,关东地区正发生大地震,东京高楼大厦夷为平地到处火灾,灾民争相逃命。
海底火山队负责人地质学家田所租用了海神号到海底深沟进行勘探,却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由于地壳运动,日本列岛将有可能在短时间内从这个世界上消失,沉没于海底。
他将这个消息告诉其他科学家,却遭到大家的耻笑。
很快,天成火山爆发,周边数公里的人们被火海和熔岩包围。
同时,火山喷发引发了海啸和地震,造成受灾地区数百万人丧生。
日本政府此时才开始关注田所提出的日本沉没说。
为了不引起恐慌,日本首相任命田所带领科学家秘密研究方案对策,并由内阁大臣开始了对邻国的游说工作。
日本政府向各国提出支援请求,希望各国能够在日本从世界版图上消失前接纳日本人。
经过努力,终于有1000万左右人口的去向有了定论。
但相对于拥有一亿一千万人口的日本来说,这个数字只是冰山一角。
与此同时,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制定各种对策。
曾经和田所一起勘探海沟的潜艇工作人员小野寺也加入田所的研究小组,和大家一起为整个日本寻找出路。
小野寺独身多年,刚刚经人介绍与富家女阿波铃子相识,坠入爱河的两个人不得不再次分开。
眼看各地地震、海啸频发,日本政府却束手无策。
无奈下日本政府只得向联合国提出救援请求,希望有更多的国家加入到拯救日本的行列中。
同时,科学家们也已经制定了疏散计划,并通过了首相及内阁的审查。
阿波铃子购买了机票准备和小野寺一起离开日本,此刻日本政府已经将日本面临的危险向民众公布,经济条件允许的人都在着手办理离开日本的手续。
回望日本灾难文化的伤与痛——以《日本沉没》为例
。
日本沉没的前世与今生
狭小 的 日本 列 岛 ,频繁 的 自然 灾害 。导致 了一 个 民族 无 时不在 的危机感 。影 《 日本沉 没》改编 自畅销小 说——小 松左 京的 《 日本沉没》 。小说 中的故事 围绕着 即将沉 没的 日 本列 岛展开 。小笠原群 岛北部一个七十 米高 的小 岛一夜之 间 沉入 海底 。负责调查工作 的深海潜 水艇 驾驶 员小野寺俊夫潜 入海 底 ,在七 千米深 的 日本海沟发现 了大规模 的异常现象 。 紧接 着 , 日本列 岛上 也发生 了新干 线工程被迫停 工、高速公 路大桥垮 塌等事故 ,各地火 山活动 频繁 、地 震不断 。为此 , 日本 政府 秘 密召 开 了专 家听 证会 ,制 订 了应对 紧 急状 态 的 “ 1 D一 ”计 划 ,展 开 了绝密调 查 。随着 调查 的深入 以及 “ 京 都大地 震”和 “ 东京 大地震 ”的发生 ,日本 面临沉没 的事实 越来 越 明朗化 , 日本政府 不得不 在 “ 1 D一 ”计划 的基础上 制 订 旨在拯救 日本 民族 的 “ 2 D.”计 划。 而影 片 《 日本沉没》则 以在大地震中引发的火灾中开场。 影片一开始就有美 国学者到 日本阐述他们对 日本沉没的理论 , 因为板块 的移动 ,日本处在板块边缘,最终将被拉进深海 ,时 间约为四十年零两个月。但 随着地震的频繁发生 ,日本学者却 发现 ,在地幔底下有一种液体 的沼气作为润滑剂 ,加速板块 的 沉没 ,再有3 85天 日本就将会完全沉没,此种 观点却被视为 3. 4 “ 值 得 一 听 的妄 言 ” 。可 是 ,时 问 不 等 人 , 以北 海 道 的地 壳 不 变 动为开端 ,从九州深入 至 内陆 的地壳变动浪潮席 卷 日本列 岛。眼看各地地震 、海啸频发, 日本政府却束手无策 。地壳的 运动更 ̄ , 1 I N烈,富士火山蠢蠢欲动,即将喷发。 影 片的最后 ,小野寺为 了保护 爱人 ,使 日本免遭沉没 , 毅然决定牺牲 自己,驾驶 已经退役的 “ 海神号20 ”潜艇沉入海 00 底,完成了装载和引爆炸药的任务,N 炸药炸断了岩层,挽救了 2 日本,而小野寺却和 “ 海神号20 ”一起永远地沉入了海底。 00 由于 今 年发 生 的 “ .1 31 ”大地 震将 影 片 《 日本沉 没 》 中 的 诸 多 预 言 变 成 了现 实 。根 据 臼本 媒 体 的 相 关 报 道 , “ .1 31 ”大地 震导致 日本东北 部沿海地 区许 多地方发生 地面 下沉 ,没入水 中,面积相 当于大半个 东京。在受灾严 重的宫 城县 志津川港 ,此前繁华 的工厂、码头 已经完全不 见踪影 , 唯有一片海水 ,仿佛 《 日本沉没》的现实版 。地震和海啸造成 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 失。日本地震的发生 引发了人们对 生与死的思考 ,对存在与价值 的思考 。
日本沉没的观后感400
日本沉没的观后感400《日本沉没》观后感《日本沉没》是一部由日本作家小松左京所著的科幻小说,在它被改编为电视剧之后迅速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关注。
由于该剧情紧凑、紧张刺激,以及与现实问题的紧密结合,它在日本和国际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观看完整部剧集之后,我对这部作品有了很深的感受。
首先,我被该剧情剧烈的发展所震撼。
《日本沉没》描绘了一系列自然灾害和人类的反应,而每一场灾难都令人紧张不已。
从最初的地震,到海啸和火山喷发,每一次灾难都以令人吃惊的方式展现出来。
每个人物都经历了剧烈的动荡和心灵的考验,这使得整个故事更具吸引力。
其次,我对该剧的特效和制作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
由于故事发生在现实世界,特效的真实感和逼真度非常重要。
幸运的是,《日本沉没》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从摄影技术到视觉效果,再到音效和音乐的运用,每个细节都展现出制作团队的用心和专业。
特效师们成功地再现了自然灾害的威力和恐怖感,给观众带来了震撼的视听体验。
除了剧情和制作,我还对《日本沉没》所揭示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感到震撼。
这部剧探讨了人类的自私和利益冲突,以及在灾难面前的团结与希望。
我们看到主人公们在危机中的反应和变化,有的选择了自救,有的选择了帮助他人。
而在整个剧集中,我们也看到了政府无力应对灾难的无奈和人性的复杂性。
此外,《日本沉没》还引发了我对自然灾害的深思。
通过这部剧,我更加意识到我们身边的世界是如此脆弱和无常。
自然灾害无情地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渺小和无力。
然而,剧中的人物们展现了坚韧不拔和乐观向上的品质,这激励着人们在灾难面前保持希望和团结。
总的来说,《日本沉没》是一部让观众深思的作品。
它以紧凑的节奏、逼真的特效和引人入胜的剧情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同时也让我们重新思考自然灾害、人类的利益关系以及在灾难面前的勇敢和希望。
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电视剧,更是对我们现实生活的一种警示和思考。
日本灾难片《日本沉没》1973完整版免费观看
日本灾难片《日本沉没》1973完整版免费观看
导演: 森谷司郎
编剧: 桥本忍 / 小松左京
主演: 小林桂树 / 藤冈弘 / 石田良子 / 泷田裕介 / 二谷英明 / 更多...
类型: 剧情 / 科幻 / 惊悚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语言: 日语
上映日期: 1973-12-29(日本)
片长: 143分钟(日本) / 82分钟(美国)
又名: Nippon chinbotsu / Submersion.of.Japan
IMDb: tt0070447
《日本沉没》是由森谷司郎执导,小林桂树、藤冈弘、罗恩·格林主演的科幻、惊悚、剧情类电影,该片于1973年12月29日在日本上映。
该片改编自小松左京所著同名小说,讲述了地质学家研究发现由于地壳变化,整个日本将在380余天后沉入海底,日本政府、科学家、民众与天灾战斗的故事。
为了探明日本列岛一系列的异常地壳运动情况,地球物理学者田所雄介博士(小林桂树饰)与助手幸长信彦(泷田裕介饰)乘坐小野寺俊夫(藤冈弘饰)驾驶的潜艇出海考察。
在小笠原群岛附近的海沟
处,海底莫名其妙的乱泥流令博士忧心忡忡。
经过对各方材料缜密慎重的调查,田所博士作出一个震惊全国乃至世界的预测“由于地球变动,日本即将在两年之内完全沉入海底”。
他的预测起初并未得到政府的完全信任,然而在此之后各地强烈地震相继爆发,休灭火山也重新喷发,事态正以出乎意料的速度恶化。
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岛国,人民陷入前所未有的疯狂之中……。
电影《日本沉没》简介
电影《日本沉没》简介地球科学博士田所乘坐潜水艇“海神6500”号进行了一次深海调查,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由于日本海沟附近的大规模地壳运动,日本列岛将在1年内沉没!其它科学工作者对田所的日本危机论根本不以为然。
内阁总理大臣山本则对此十分重视,指派田所的前妻鹰森为应对危机的专门大臣。
山本亲自奔走各国,商讨日本国民避难事宜,鹰森则找到了田所请教避免国土沉没的对策。
而灭顶之灾来得比预料的更快。
日本各地相继发生大规模地震和火山爆发,昔日繁华的大都市顷刻间沉入大海,整个日本陷入了大恐慌。
在救灾行动中,海神6500号的船员小野寺俊夫邂逅了救护队员阿部玲子,两人协力救出了因阪神大地震而成为孤儿的仓木,并在彼此之间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面对这场巨大的灾难,人们开始了背水一战……幕后制作:引发轰动的科幻名作本片根据小松左京的同名科幻小说改编。
这部花了9年才写成的作品是名垂日本科幻小说史的超级畅销之作,上下册合计卖出了近400万本。
小松由此获得1亿2千万日元的收入,并赢得了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日本科幻小说最高奖项“星云奖”等荣誉,一举成为文坛名人。
小说出版于1973年3月,随即就被东宝电影公司看中。
电影花了三个多月制作成功,于同年12月29日公映,创造了从小说到电影的最快记录。
这部电影由森谷司郎导演,投资5亿日元,是当时的超级大作。
影片吸引了约650万名观众,票房收入高达40亿日元(日本当年的电影票价格只是现今的一半)。
很快,漫画版、广播剧、电视剧版也接踵推出,在当年掀起了一股“日本沉没”热潮。
日本经济当时正处于高速增长后的低潮期,物价失控,石油紧张,整个社会弥漫着不安的情绪。
这部作品正迎合了人们内心的不安,同时也应和了当时的诺查丹马斯热以及末世危机风潮,因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投资20亿的超级大作1998年,松竹公司曾准备投资12亿日元重拍这部电影,但这个计划最终因为无法筹得足够的资金而宣告流产。
时隔8年,东宝终于成功地再次将这部作品搬上了银幕。
《日本沉没》中的“灾难文化”日本人的危机意识解读
《日本沉没》中的“灾难文化”日本人的危机意识解读《日本沉没》一书是一部典型的“灾难文化”作品,其中对日本人的危机意识涉及了众多方面的问题。
本篇论文将对其进行解读,并从以下九个方面展开分析。
I. 日本的自然灾害历史和文化背景在日本,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历史上有多次地震、海啸和台风等自然灾害给日本社会造成过极大的伤害。
这些自然灾害也深刻地影响了日本文化和人们的生活习惯,使得日本人从小就养成了一种面对危机的强烈意识。
II. 小说《日本沉没》的情节及其象征意义小说《日本沉没》的情节描述了地震和海啸等自然灾害导致日本本土沉没的过程,其中蕴含了对日本人的自信和信仰的深刻探讨。
它也在某些方面暴露出日本人在危机时刻的焦虑和无助感。
III. 日本人对自然灾害和其他风险的防范措施日本人在自然灾害和其他风险方面采取了许多防范措施,例如建筑物抗震技术和紧急应对预案等。
他们的这种行为反映了日本人的危机意识和防范意识。
IV. 日本社会对自然灾害和其他风险的应对机制日本社会在应对自然灾害和其他风险方面也采取了许多措施,例如设立相应的救援机构和加强紧急应对的能力。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日本社会在面对灾难时具备更强的适应力和抵御力。
V. 日本人对平常生活中的风险的敏锐感知日本人在面对平常生活中的风险时,特别是与安全有关的风险,有着非常敏锐的感知和认识。
例如,他们在过马路时会按照规定使用人行道,遵守交通信号等。
VI. 日本灾后重建的特点和意义在自然灾害后,日本社会及时开展重建工作,重建工作的成功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日本人的危机意识和团结精神。
其他国家可以从中吸取启示。
VII. 日本文化中对死亡的认知和习惯日本文化中对死亡的认知和习惯对日本人在面对灾害时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对于死者和家属的关怀和尊重等。
VIII. 日本文化中对灾区和灾民的支持和关注日本人对于灾区和灾民的支持和关注也反映了他们的危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这种社会舆论的支持和关注是灾后重建工作的重要一环。
《日本沉没》科幻小说解读与未来展望
《日本沉没》科幻小说解读与未来展望1. 引言1.1 概述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科幻小说扮演着预测未来、引发思考和探索人类可能面临的问题的角色。
《日本沉没》是一部由贫村真也(Sakyo Komatsu)创作的经典科幻小说,讲述了在特大地震引发海底火山爆发后,日本列岛逐渐沉入海中并造成巨大灾难的故事。
本文将对这部科幻小说进行解读,并进一步展望相关主题与问题可能对未来产生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四个主要部分来呈现,《日本沉没》科幻小说解读和未来展望。
首先,在引言部分概述了文章的背景和目的,以及整体文章结构。
接下来,第二部分将详细解读《日本沉没》这部小说,包括小说背景介绍、主要角色分析以及主题与意义的解读。
第三部分是对未来展望,我们将从科学技术发展前景探讨、社会变革与适应策略研究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进行探讨。
最后,在结论部分对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发现进行总结,并对《日本沉没》科幻小说的评价和意义进行提炼。
同时,也将提出进一步研究方向和问题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解读《日本沉没》这部科幻小说,探索其中蕴含的主题与意义,并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科学技术、社会变革以及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进行展望。
通过深入分析和思考,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中面临的挑战,并为未来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此外,文章还试图评估并综合考虑该小说对科幻文学以及相关领域的重要性和影响。
最后,我们希望能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探索方向和问题建议,促进相关领域更深入而全面地讨论与探索。
2. 日本沉没科幻小说解读:2.1 小说背景介绍:《日本沉没》是日本作家小松左京于1973年出版的科幻小说,该小说以自然灾害为主题,描述了日本列岛因地壳运动而逐渐沉没的情景。
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当时全球地壳活动剧烈增加,在一个不断扩大的地震裂缝下,日本群岛崩解并最终消失于海底。
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一家人的遭遇和努力,展现了灾难下人们的坚韧与自救。
日本会沉没吗
日本会沉没吗?作者:谭征来源:《百科知识》2011年第12期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有两大发现:一是发现世界大洋底有一条连绵6.4万千米长的巨型海底山系,这是新洋壳产生的地方;二是科学家揭示了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
根据板块构造说,地球的表面是由若干板块构成的,既有陆地板块,也有海底洋壳板块。
由于板块间的漂移、挤压和碰撞,出现了地球表面的陆海分布趋势。
对于灾难一向敏感的日本作家,在板块构造说被阐明不久,即于1973年创作出一部著名作品,那就是小松左京的科幻小说《日本沉没》。
这部作品不仅成为日本最畅销的小说之一,而且根据其改编的同名灾难电影更是在整个世界引起轰动。
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主人公在一次深海考查中意外发现,日本东部海沟出现地壳异常活动,根据这一现象,他预测近期日本列岛将会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日本列岛将随之沉没。
为挽救日本,主人公通过炸断洋底地壳释放出地壳内能量等极端方式保住了日本列岛。
由于拍摄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制作技术,影片中的地震、海啸、火山喷发拍摄得非常逼真,令所有观众震憾不已。
2006年,《日本沉没》再次被重拍,这一次,不仅采用了现代数字技术,故事情节设计也有了较大的改动。
可以说,“日本沉没”不但成为日本社会经常议论的话题,也成了科学家研究的重大课题。
那么,日本究竟会不会沉没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日本列岛是怎样形成的说起。
关于日本列岛形成的问题,虽然有不同说法,但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多数科学家相信日本列岛是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发生碰撞挤压后而形成的。
打开世界地图,可以看到日本列岛处在欧亚大陆的东北部,它与欧亚大陆隔着一个日本海。
列岛呈弓形,东侧有一条南北走向的长达上千千米的深海沟。
从地质演化史看,日本列岛正好位于欧亚板块、北美板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这4个板块交界结合部。
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都是海洋板块,在海底扩张作用力的推动下,两个海洋板块从东面和东南两个方向,向西和西北方向扩张移动,对欧亚大陆板块进行碰撞挤压。
宇宙观察者的海洋书写——《红色海洋》与《日本沉没》之比较
就从更实际的主题 出发来探讨现实 , 倡扬逻辑 的主 体性。 与《 红色海洋》 比, 相 它没有那么瑰丽奇诡, 更贴近 日常生
惑 。科幻 不是 不着边 际的 幻想 , 是 简单 的科 普 , 新 世 也不 在
松 虽生长于山城重庆 , 但丰富的科幻想象力使得他 的作品 中毫无盆地意识的影子 , 题材突破了现实地域的局限 , 更关 注自然进化中人类整体的精神退化及环境灾难 ; 日本科 而 幻“ 御三家” 之一的小松左京也在对未来 日本的自然环境 、 政治体制 、 经济及文化背景的整体批判性想象中消解了狭 隘的岛国意识 , 展开了史诗般的宏阔画面。韩松本人说过 , “ 小松左京深深影响了我的创作 , 我的《 地铁》 《 、红色海洋》 等, 都有《 日本沉没》 的影子。我 尤其感怀于他 的警世意 识, 他所 抒 发 的关 于人 类 在宇 宙 中 的渺 小感 和 抗 争精 神” 。他所提到的宇宙思维其实是两位作家共同的感悟 世界和反思自身的方式 , 它是一种深沉的忧患意识 , 也蕴藏
批 评 与 阐 释 ・ 当 代 文 坛 ・ 2. 201 2
宇 宙 观 察 者 的 海 洋 书 写
《红 色 海 洋 》与 《日本 沉 没 》之 比 较
谭 言红
摘 要 : 中国当代科幻作家韩松的《 红色海洋》 日本当代科幻作家小松左京的《日 与 本沉没》 具有
相 似 的背 景和 旨归, 二者 对世 界 的观 察都 以海 洋书 写 的形 式表 达 出来 , 两部 文 本都 贯 穿 着 强 烈的 忧患 意识。本 文联 系个体 创作 心理和 时代 背景 , 忧患意 识与 海洋 主题 、 从 民族精 神 与 民族 神 话 、 学话 语 与 科 文学话语 三方 面来探 讨这 两部作 品的异 同。
从电影《日本沉没》看日本人的爱情观和生死观
从电影《日本沉没》看日本人的爱情观和生死观作者:邓高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2年第08期【摘要】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有灾难小说和电影,这是文学和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说《日本沉没》1973年一经出版,就引起轰动,而33年后,改编的同名电影也获得巨大成功,它成功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可以从日本人的爱情观和生死观的角度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电影;日本沉没;情节;探讨一、电影《日本沉没》及其同名小说日本作家小松左京创作的小说《日本沉没》,1973年一出版就创下了上、下集400万册的销售记录,成为日本战后第一畅销书;获得第27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同年被黑泽明的弟子森谷司改编成电影,观众达650万人,创下了40亿日元的票房记录。
当时日本的经济高速成长期基本结束,该书的出版迎合了大众的危机心理,小松左京创作该《日本沉没》花费了9年时间,其中关于日本沉没的科学论证,小松左京接受《读卖新闻》采访时说:“可与硕士论文相匹敌”,他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想再次让日本人直面国土沉沦的危机。
33年后,同名电影《日本沉没》再次搬上银幕,日本政府全力支持拍成了这部耗资20亿日元的大制作,防卫厅,陆、海、空自卫队和东京消防厅等机构都参加了拍摄,海洋研究机构担任顾问。
影片中天灾人祸的场景,简直就是现实版的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的预演,给观众以极大的震撼和警惕。
除此之外,短短的130分钟的影片,对人物的刻画也是入木三分,其中小野寺与玲子的爱情,日本人对待生命的态度也是该片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影片《日本沉没》(2006)与同名小说在故事情节上的区别之一就是小野寺和阿部玲子的爱情。
影片之所以在同名小说出版后33年后重新翻拍并取得巨大成功,其中之一就是对原作故事情节上做出了部分改动,更加符合现代人的需求。
影片所歌颂的小野寺和阿部玲子纯洁的爱情不是西方式的火辣的一见钟情,是一种纯洁的日本式的精神恋爱。
那种含蓄的东方式的爱情给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注入了一剂清凉剂,沁人心脾。
灾难文化视角下影片《曰本沉没》的新闻价值研究
灾难文化视角下影片《曰本沉没》的新闻价值研究作者:周荣来源:《语文学刊》 2014年第1期周荣(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镇江212013)[摘要]灾难文化是当代文学流派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毁灭的灾难是日本灾难文化中时常出现的虚构故事。
提到日本人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末世情结,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非《日本沉没》莫属。
2006版影片《日本沉没》刻画了日本国土沉没即将沉没的众生相,在男女主人公的爱的生死离别中完成了自身价值的升华,塑造了小野寺的国民英雄形象。
从灾难文化的视角透视《日本沉没》的新闻价值,剖析日本国民的国民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灾难文化;小松左京;日本沉没;新闻价值[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1-0058-02日本经典科幻式灾难小说《日本沉没》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问世以来,广受追捧,好评不断,成为日本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艰巨日本文化特色和西方科幻色彩的经典文学作品,是日本灾难文化的代表作之一。
《日本沉没》曾在1973年被搬上银幕,取得巨大成功。
2006年翻拍的影片《日本沉没》耗资巨大,作为一部立足于本民族现实困境的灾难影片,为了增强视觉效果,日本政府派出防卫厅、自卫队、东京消防厅等机关积极配合,相关费用的支出达到20亿日元的巨资。
人类有文字记载开始,似乎从未停止过对世界末日的猜测和臆想,而《日本沉没》则将国土的沉没残酷地展现在日本国民面前。
为了更好地突出影片的真实性,影片动用了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等真是官方机构的参与,使得影片所反映的气象、地壳变化等问题更具真实性。
影片刻画了日本国土沉没即将沉没时刻的众生相,从政府首相、官员、科学家到公司职员、普通百姓,在男女主人公的爱的生死离别中完成了自身价值的升华,塑造了小野寺的英雄形象,以个人的牺牲换取了日本不再沉没。
从灾难文化的视角透视《日本沉没》的新闻价值,剖析日本国民的国民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因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素有“地震列岛”之称.在日本地震史上,仅级以上地大地震就可罗列成长长地清单.日本人在灾后所表现地秩序井然、冷静处事风格,猛然使我想到一本书和一个词——《日本沉没》和“灾难文化”.
一、从《日本沉没》到“灾难文化”
小松左京在《日本沉没》中写道:“在日本,曾经有一种可以称作‘灾难文化’地东西.这种文化是历经几百年——直到战前还存在于日本地.它是指人们面对大火、地震和水灾等灾害过程中形成地在短时间内寻求自我保护地态度.”作者在本书中将“灾难文化”定义为一种态度,一种在灾难面前自我保护地态度.然而对于“灾难文化”是否应该具有更为宽泛地界定?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地问题.
“文化”本身是一个难以界定地概念.泰勒对文化地定义是:“从广义地人种学意义上,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地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地人所具有地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泰勒地文化定义地特点是倚重文化地整体性、综合性和精神性.若“灾难文化”之中地“文化”援引泰勒对文化地定义,是否可以说人们面对灾难所表现地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等等都可以归为“灾难文化”之列呢?可以说,日本人不仅在灾难之时,在灾难之前抑或灾难之后都持有一套自己地“灾难文化”.
“灾难文化”不仅仅是对日本社会生活地一个特写,其在日本文学中同样影响巨大.在多灾多难地自然和社会背景之下,必然产生出类拔萃地“灾难文学”,而“灾难文学”往往表现“灾难文化”地精髓之所在.在日本文学史上,“灾难”主题一直渗透在文学作品之中.最早可以追溯到吉田兼好地随笔文学《徒然草》.战后,以灾难为创作主题地日本作家及文学作品更是层出不穷.年,小松左京完成了科幻小说《日本沉没》,将“灾难”主题写至极点.同期,身兼政治家和作家地堺屋太一,于年创作了以“石油危机”为题材地长篇小说《油断》,以此唤起社会对石油危机解除后石油能源问题地关心.年他又创作科幻小说《平成三十年》,对年地政府、经济等重重危机大胆“预测”,以警世人.
无可厚非,《日本沉没》地影响力在小松左京作品之中可谓一马当先,其成书于年,曾两度以同名电影被搬上荧幕,是日本硬科幻地扛鼎之作,也是一部将文学幻想和科技进步完美“联姻”地成功典范.该书单册发行量高达万册,在当时创造了二战后日本小说类畅销书地最高纪录.
二、关于《日本沉没》忧患意识地研究
至今,关于《日本沉没》地相关研究论述主要集中在小说以及电影作品中反映出来地“危机意识”,且以影评居多.若然地《:日本灾难片中地忧患意识》一文主要是以年版地电影《日本沉没》为评论对象.作者若然认为这源于日本地“岛国心态”.在日本历史上,水稻一直是主要农作物.由于岛国地地理特点,日本稻田地面积一般不太大,牲畜难以发挥作用,只能依靠更多地人力、技术创新,精耕细作来收获更多地粮食,以便养家糊口.在这一过程中,自然灾害最易引起日本人地恐惧.一方面,它使得日本人对事物地结果总能无条件地忍耐;另一方面,遇到灾难或可能遇到灾难成为日本人更加拼命工作地动力.这样地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使日本人将日本列岛看成一艘大船——“日本丸”,船是封闭地,船上地人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大船随时都有倾覆地危险.这种心理驱使日本人不停地忙忙碌碌,从永无休止地自我努力中区获取安全感,技术地反复更新、质量地精益求精、时间地黄金分割都是为了求得心理平衡.
三、关于《日本沉没》地科学性研究
《日本沉没》首先从属于作为大众文学地一个分支——科幻小说地范畴.小说中,无论是日本人勘测和发现“日本沉没”地设备,还是应对突如其来地各种自然灾害所采取地手段,其表现出来地地质学等各方面地科学知识不得不令读者大吃一惊.
孙静娴在《地质学与文学地联姻》一文中谈到,《日本沉没》虽然是一部文学作品,却是一
部将自然科学特别是地质学渗透到文学地典型范例,可以说是地质学与文学地一次联姻.作者认为,地质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主要运用逻辑思维.而作为文学作品地小说则需要运用形象思维.《日本沉没》虽然是地质学与文学地联姻,但它对地质现象地描写并非概念、判断、推理化,而是始终粘连着对生活地具体感受,驰骋着丰富地想象,饱含着感情,创作出动人而又立体地“地质”形象.《日本沉没》作为日本地一部典型地描写日本灾难地科幻小说,自然是基于日本地本土之上.小说中出现地各种灾难虽然是作家地虚构出来地,却也是以日本本土真正地自然灾害为原型来进行创作地.日本作为置身于太平洋之中地一个岛国,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是世界上地壳运动最为激烈地带之一,因此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频发.而这些灾害无疑成为了《日本沉没》成功取材地条件之一.
袁竞地《日本沉没》一文根据年版《日本沉没》提出了两个问题,并进行了科学地分析与阐述.一是日本如何沉没?二是炸断板块地“奇迹”会出现吗?对于第一个问题,作者认为,根据人们现有地研究,世界上最大地巨石体位于印度尼西亚地地下深处,而且可能发生地时间是万年以后,如果按照这个模型发展地话,印度尼西亚才是最先沉没地.可见,“日本沉没”地发生在正常情况下最少也是在万年以后.对于第二个问题——炸断板块地“奇迹”会出现吗?作者深表疑问.在年版电影《日本沉没》中创造了拯救日本地奇迹:用炸药炸断板块,从而改变板块运动地方向来避免沉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