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视觉假体研究综述(Ⅰ)——视网膜假体研究现状
人工视觉假体研究综述_视皮层_视神经束_感觉替代假体的研究现状
人工视觉假体研究综述(Ⅱ)3———视皮层、视神经束、感觉替代假体的研究现状石 萍 邱意弘 朱贻盛 综述 童善保Δ 审校(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上海200240) 摘要 视皮层、视神经束、感觉替代假体可以弥补由于视网膜功能和结构完全丧失而造成的视力缺失。
各种视觉假体有着不同的机制和适用条件。
本文从技术角度出发,全面地综述了以上各种视觉假体的国内外最新研究状况,为国内视觉假体研究人员提供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
关键词 视皮层假体 视神经假体 感觉替代中图分类号 R3181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25515(2008)0420945205R evie w of Visual Prosthesis(Ⅱ)———Cortical visual prosthesis,optic nerve prosthesis and vision substitution devicesShi Ping Q iu Yihong Zhu Yisheng Tong Shanbao(Depart ment of Biomedical Engi neeri ng,S hanghai Jiaotong U niversity,S hanghai200240,Chi na) Abstract Cortical visual prosthesis,optic nerve visual prosthesis and vision substitution devices are alternative ways for repairing the visual impairment in case of optic nerve injury,retina lose or blindness without fully developed central vi2 sual system.This article is a state2of2art review of the principles,technical details and the limitations of different types of prostheses beyond the retinal prosthesis.K ey w ords Cortical visual prosthesis Optic nerve visual prosthesis Vision substitution1 引 言视皮层视觉假体(Cortical visual prosthesis)和视神经束视觉假体(Optic nerve visual prosthesis)由于开发困难较大,远不如视网膜刺激器发展快。
人工视网膜技术原理及应用
人工视网膜技术原理及应用如果用数码相机来做类比,人眼的角膜和晶状体就相当于镜头,眼球后方的视网膜是感光器件,视神经等同于连接感光器件和存储卡之间的线路,而大脑后部的视觉皮层则是存储卡和后期处理软件。
色素性视网膜炎或老年性黄斑变性这样的疾病会让视网膜失去功能,让这部相机无法感知任何图像;而美国的第二视觉(Second Sight)公司,正在尝试用电子器件替换失去功能的视网膜,帮助这些患者重新获得基本的视觉。
这种技术,就是人工视网膜技术。
它和人工耳蜗的原理类似使用电流刺激依然完好的神经,让大脑能够接收到信号并认为感官依然在正常工作。
在过去的20多年里,已经有数十万人通过人工耳蜗获得了听力,但是人工视网膜的进展却有些停滞不前。
这是因为视觉系统复杂得多。
我们所获取的信息中,有大约80%来自于视觉。
人们至今也无法制造出性能堪比人眼的照相机,而感光细胞和视神经之间的精确对应关系也还是个谜。
再考虑到技术的限制人工视网膜芯片的大小一般只有数平方毫米,厚度只有不到100微米想获得如人眼般精确的视觉,是相当困难的事情。
虽然早在1924年,人们就已经发现使用电刺激作用于视觉皮层时会产生幻视觉,但是直到1967年,植入视觉皮层的人工视觉装置才被开发出来。
但是,这种方式产生的视觉质量很差,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开始逐渐由视觉皮层植入转向视网膜植入。
在过去的30年里,许多研究机构和厂商都投入到这一领域当中,研究思路也分成了两类:视网膜下植入和视网膜外植入技术。
视网膜下植入技术是将芯片植入到视网膜神经感觉上皮和色素上皮之间的区域,代替光感细胞感受光照,直接利用视网膜本身的编码和解码机制来将电信号转化成视觉。
它依然利用患者自身的镜头,就像是为数码相机换一块感光器件一样。
这种技术需要外接供能单元,手术难度高,使用范围较小,但是不用外挂一部摄像机。
视网膜下植入技术的主要研究者有芝加哥大学Alan Chow的研究小组和德国图宾根大学的Eberhart Zrenner小组等。
人类眼科生理学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人类眼科生理学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物学和医学的认知也越来越深入。
在眼科医学领域中,眼球的生理学研究对于人类健康和疾病治疗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人类眼科生理学研究不断进步,未来也将会有更多突破和发展。
一、人类眼科生理学研究的现状1. 视网膜的发现和研究视网膜是眼球中最内层的一层,它的发现和研究对于人类理解眼球结构和眼科疾病治疗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人类眼科生理学中,视网膜的结构与功能一直是研究的重点。
目前,人们已经明确了视网膜的光感受器构造和其所起作用的物理学过程,这也使得我们对于视网膜的感知机理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同时,借助光学成像技术和电生理学测量方法,人们也能从整体层面对视网膜的响应进行全面观察和研究。
2. 神经传递与突触调节眼睛感知光线的能力依赖于许多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电生理现象,其中神经传递和突触调节是其中重要的两个方面。
在神经传递方面,神经元通过信号转化和传递,使视觉信息从眼底部传入脑部,这个过程十分复杂。
在突触调节方面,视网膜输出神经元所连接的突触通常是不稳定的,小的突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从而影响了视觉信息的传递。
目前,人类眼科生理学研究中,神经传递和突触调节的研究仍处于不断探索和深化的阶段。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神经元影响视觉信息传递的机制或将会被逐渐揭示。
3. 调节与激素大多数人都知道瞳孔可以调节眼球的进光量,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过程的生理机制和真正的调节方式。
事实上,瞳孔的调节与眼球中的多种生长激素、神经递质、荷尔蒙等复杂生理过程都有关系。
其中,激素在调节眼球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人类眼科生理学研究中,激素在产于眼球本身也有广泛的应用场景,比如光敏血管紧张素作用、角膜代谢活动等。
二、人类眼科生理学研究的未来发展1. 生长激素和免疫学方面的探索人眼的生长、发育、组织再生以及免疫系统都与眼科生理学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
为了进一步深入探究人类眼科生理学的特点和机制,未来需要关注生长激素和免疫学方面的研究。
人工视网膜进展
视神经电极
最近一个布鲁塞尔的科学家试着把电 极放到眼外的视神经,通过外置设备 采集和处理信息,在通过视神经外套 圈上的电极刺激视神经而产生光觉。 视神经更稳定但操作难度大。
枕叶电极 最有效的方法是在脑枕叶皮质 放电极, 直接刺激皮质,可以获 得光的感觉,但需要做神经外科 手术,更复杂也不可预测。
也有通过培养取自对人眼无排 斥反应的自身虹膜色素上皮细 胞,并将其移植至视网膜下的方 法。
虽然上述视网膜移植实验正取得相当 程度的进展,但在诸方面还有很大困难:
移植技术; 移植细胞的生物学功能;
移植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附 着及重新贴附到玻璃膜上;
如何解决免疫排斥反应;
移植视网膜在与中枢神经结合等。
2、 经巩膜途径:
平行角膜缘在睫状体扁平部后方预定植入 的部位先做一个巩膜瓣,做0.5-1.0毫米小 切口,穿过巩膜和脉络膜,微芯片装入定制的 植入工具中,通过植入工具将将微芯片植 入视网膜下腔。大部分植入物被放在眼的 上方象限,切口用10-0缝线缝合。
微光电二极管可对光产生反应并 产生电流脉冲,刺激双极细胞神 经节细胞和其他神经细胞网络结 构,然后经视神经传入大脑从而 感知图象。
到目前为止有21个月在浸润到 盐溶液的芯片中未发现明显损 害。
然而,在活体条件下芯片的二氧化硅 钝化层在6-12个月内被溶解,随后, 内层硅被腐蚀了,在波士顿的在Keck 神经修复术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发明了 硅酮塑胶可能解决问题.
目前为止微芯片修复术的最大障碍 是与视觉神经的长期联系,它们和 宿主视网膜神经的联系,这也是光 感受器移植面临的同样的问题。
目前,对于视网膜变性最令人兴奋 奋和极富前景的三种治疗方式为:
移植; 基因治疗; 人工视网膜(微芯片)。
人工眼电极的研究进展
人工眼电极的研究进展视觉假体的研究为视网膜退行性病变导致的失明或渐近失明的患者带来福音。
现已经可以为佩戴视觉假体的患者提供部分视力。
如何提高其分辨率是目前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
作为其关键组成部分,人工眼电极的研究可以为提高视觉假体分辨率提供至关重要的依据。
本文就人工眼电极的研究背景、制作工艺、物理参数及特性等方面做了较为全面的综述。
标签:人工眼电极制作工艺视网膜电极物理参数物理特性分辨率1 背景临床上,视网膜色素变性(RP)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为两种常见的致盲性眼病。
其主要都是由缺失感光细胞导致视网膜退化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慢性进行性视野缺失。
目前,潜在的治疗方法包括:通过基因疗法延长感光细胞的寿命、药物治疗、膳食补充和使用抗氧化剂等;然而,一旦感光细胞死亡,这些治疗方法都不再可行。
其他的试验方法着眼于替代感觉神经元。
这些方法包括感光细胞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细胞修饰,视网膜重塑。
尽管在这些领域的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有研究表明,虽然视网膜外层感官细胞缺失,但内层的细胞仍是完整的,通过这些细胞的电刺激,仍可感知光。
这一发现为研究生物电子眼植入物即视网膜假体提供了动机。
全世界进行的几组临床试验中,受试者与植入物可以检测光和执行视觉引导的任务。
现已有患者携带商业化的视觉假体,如The Argus II,据报道这款视觉假体于2013年11月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临床使用了。
这也足以说明对视网膜变性疾病可以通过人工视觉假体对视网膜或者视神经进行电刺激的方式使失明或濒于失明的患者重新获得部分有用视力。
植入物假体代替退化或者消失的视网膜细胞接收外界光信息后,转换成生物电信号,刺激并激活视网膜神经细胞,然后经视神经将电信号传至。
大脑视觉中枢,从而形成完整的视觉通路[1]。
在视觉假体的研究上,如何提高其分辨率仍然是研究者们面临的一大挑战。
人工眼电极,作为视网膜假体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其研究对提高视觉假体的分辨率有着至关作用。
视网膜成像技术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
视网膜成像技术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视网膜成像技术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成像技术,借助于不同的成像设备和技术,可以提供人眼视网膜的高分辨率图像,从而帮助医生对眼部疾病进行有效的诊断和治疗。
视网膜成像技术的发展不仅为眼科医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也对全球眼科保健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对视网膜成像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展望其未来发展的前景。
视网膜成像技术的研究现状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光准直扫描成像技术:光准直扫描成像技术采用数字摄像机记录图像,并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分析。
这种技术在视网膜的病变检测和治疗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帮助,成为临床眼科医学中的常用工具。
2. 红外图像技术:红外图像技术通过红外照射和检测红外光波来获取视网膜的图像。
由于红外光可以穿透眼球的虹膜和晶状体,因此这种技术可以提供更清晰的图像以便医生进行更精确的诊断。
3. 脉络膜成像技术:脉络膜是视网膜血管层的一部分,含有丰富的血管网。
脉络膜成像技术可以非侵入地检测脉络膜的血流动力学和纹理特征,以及其变化与眼部疾病的关系,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
4. 谐波成像技术:谐波成像技术是一种通过谐波检测来生成图像的成像技术。
由于视网膜组织在弹性模量上有所不同,因此谐波成像技术可以用来检测视网膜组织中的细微变化,如纤维化和增生等。
未来,视网膜成像技术有望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进一步的发展:1. 高分辨率成像:随着成像技术的不断改进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视网膜成像技术将能够提供更高分辨率的图像,从而更准确地检测眼部病变。
2. 无创检测:目前的视网膜成像技术需使用眼底镜或光束对眼球进行接触,这对患者来说可能不太舒适。
未来,随着技术的改进,我们可以期待无创的视网膜成像技术的出现,通过激光或其他无创手段检测眼球组织。
3. 自动化分析:强大的计算机算法对于快速、准确地分析和诊断视网膜图像至关重要。
未来,视网膜成像技术将更加注重自动化分析算法的发展,使得医生能够更轻松地进行诊断和治疗决策。
新一代视网膜假体研究进展
& 0 p t o me t r y, We n z h o u Me d i c o l Un i v e r s i t y, We n z h o u 3 2 5 0 2 7 ,C h i n a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Y a n g J i a w e i ,E m a i l :y a n g  ̄ w @ w i b e . t i c . C / t
c u r r e nt i mp o r t a n t q ue s t i o ns a n d po s s e s s c r i t i c a l s fe a t y f e a t u r es .Thi s a ti r c l e di s c u s s e s s o me ke y de s i g n
新 一代 视 网膜假 体 研 究进 展
杨佳成 陈浩 瞿 佳
【 摘要 】 视网膜 色素变性 ( R P ) 和 年 龄 相关 性 黄 斑 变 性 ( AMD) 影 响全球 7 5 0万 人 口 , 是 遗 传 和
视觉假体:技术和社会经济挑战
视觉假体:技术和社会经济挑战John B. Troy摘要:视觉假体目前已经进入临床市场。
最初,视觉假体用来治疗因视网膜色素变性(RP)导致失明的患者。
2015年7月下旬,视网膜假体首次用于治疗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视网膜假体适用于治疗光感受器细胞受损而其他大部分视网膜神经元完好的疾病。
而对视网膜输出功能完全丧失的眼部疾病,则需要植入与视觉中枢进行接口的假体类型。
目前正在研发的中枢视觉假体的代表是视皮层假体。
本文探讨了视觉假体所面临的技术方面和社会经济方面的挑战。
关键词:神经假体,视觉,眼部疾病,功能恢复,康复1 视觉假体发展历程1.1 发展之初帮助盲人恢复视觉的技术可回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英国剑桥大学的G. S. Brindley和W. S. Lewin在一位失明的52岁女性患者身上进行了视皮层假体的尝试。
Brindley和Lewin试图通过电刺激大脑皮层中负责处理视觉信息的部分来产生视觉感受。
当时,研究人员认为人类大脑枕叶皮层是对视觉信息进行高级处理的中心,并且证实了对这一部位进行电刺激可引发称为光幻觉的视觉感受,即在视觉区域产生光点感知。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证明即便失明多年,也可通过电刺激诱发光幻觉。
第一例视觉假体试验的结果令人倍感鼓舞,Brindley和Lewin在论文的结论中预言,若将他们的假体原型加以改进就能“使失明患者不仅在走路时可避开障碍,还可阅读打印或手写文章,阅读速度甚至可能与正常人相比”。
1.2 兴衰过程视觉假体自发展之初到现在的几十年来经历了兴盛和衰退,其兴衰历程可作为医疗技术发展所面临的挑战的个案来研究。
Brindley和Lewin的大胆预测的失败给视觉假体领域的研究热情泼了一盆冷水。
一项医疗技术的发明者需要在狂热推介产品以获得上市资金支持与避免过分夸大短期效果而带来损害效应之间谨慎前行。
发明者需要善于定义现实中的里程碑,同时,还要阐明其更有意义的长期效果。
投资界已习惯了技术发展的历程,而患者由于渴望治疗易受到夸大效果的影响,同时一旦疗效没有达到预期,就很难谅解。
视觉假体研究进展
Epiretinal implant
美国Harvard University与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Rizzo和Wyatt[14]教授研究小组 (Boston Retinal Implant Project, BRIP)
图1.1 人工视网膜系统分为眼外装置和眼内植入装置(左)。植入装置包含植入电路和植入耦合线圈两部分(中)。植入装置在视 网膜的分布示意如图(右)。
Friday, 18 December 2009 Bionic Vision Australia will receive $42 Million over four yea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life-changing technology.
德国目前主要有四家研究单位开展视觉假体的研发。Bonn company IMI开发的IRIS,德国RWTH Aachen University研制的表层型视网膜 假体EPI-RET-3,方案类似。EPI-RET-3已完成6例受试者的植入手术 [16]。德国Bonn university的Rolf Eckmiller等提出混合型视网膜 假体,包含传统的刺激器和药物缓释器。 德国Tubingen university的Eberhart Zrenner教授等[17]研究芯片 (Retina Implant AG)3×3mm2,将微光电二极管阵列芯片植入视网 膜外层细胞区域,能接受光产生电刺激脉冲传递给植入电极,采用眼 外红外线能源为植入芯片提供电能。
人工视网膜是将微电极序列植入眼球后部,微电极序列能把视觉信息转换成 电子脉冲以刺激相邻的神经节细胞,神经节细胞通过视神经把信息传入大脑, 使患者能感知到图像。这种能够激活内层视网膜的装置,称为人工视网膜(视 网膜假体)。
关于人造眼的初步探索
关于人造眼的初步研究
生理学研究性课题
手术入路以及麻醉问题
麻醉后将兔固定于操作台上,剪除眼睑附近的毛 发,用经戊二醛器械消毒液浸泡消毒的眼科剪垂 直于睑缘方向剪开上睑中部,直到眶上缘,沿同 样方向剪开球结膜和部分穹隆结膜,暴露并剪断 上直肌,向下方牵拉眼球,充分暴露视神经暴露 上方眼球表面的软组织,并于眼球颞侧纵行剪开, 分离暴露上直肌,结扎并剪断以固定眼球, 向球 后钝性分离, 暴露球后视神经。在眼球后约 1.5mm处用丝线结扎视神经。
关于人造眼的初步研究
生理学研究性课题
怎么样检验视神经受到刺激的问题
家兔对于给与的强闪光刺激,会出于本能地 避开,可能的情况是:给出刺激后动物立即 的转头或抽搐,这个我们不能排除非条件反 射的可能,因为非条件反射也是不经过大脑 皮层的高级中枢的,所以不能以此为判断; 另一种是刺激后动物出现的主动逃避刺激的 方向,或出现的搔爬样脚的挣扎,表现为主 动有意识的逃避,这就可以判定我们的刺激 对大脑皮层产生了影响。
复眼是由许多六角形的小眼组成的,每个小 眼与单眼的基本构造相同。复眼的体积越大, 小眼的数量就越多,看东西的视力也就越强。 复眼中的小眼的数目变化很大,从最少的只 有一个小眼,到最多的有数万个小眼。
关于人造眼的初步研究
生理学研究性课题
复眼
复眼成像
关于人造眼的初步研究
生理学研究性课题
研究性课题
生理学研究性课题
国内外同类研究情况
在国内外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应用于临床的 人工视觉装置,都是在研究阶段,并且很不 成熟,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人工视网膜芯片, 但此种研究仅停留在了用芯片来刺激视网膜 的阶段,还未达到说真正意义上的人造眼, 对包括某些视网膜原因造成的失明仍然是无 济于事。
视网膜假体视觉信息处理模型
基金项目:科技部973项目(2005CB7243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70649)收稿日期:2010-06-10修回日期:2010-07-27第28卷第3期计算机仿真2011年3月文章编号:1006-9348(2011)03-0238-04视网膜假体视觉信息处理模型裴智军,乔清理,艾慧坚(天津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天津300070)摘要:视觉假体方案是神经工程领域用于部分或完全恢复视觉的主要手段,建立生物视网膜模型,并仿真其视觉信息处理功能,是视网膜假体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已知的生理机制出发,提出两层结构的视网膜信息处理模型:外网状层(Out Plexiform Layer ,OPL )信息提取和内网状层(Inner Plexiform Layer ,IPL )信息编码,通过时空滤波、静态非线性调整和泊松峰电位产生,建立输入刺激图像和输出峰电位序列之间的直接关系,并在MATLAB 平台上结合其图形模块进行仿真研究,得到了与内、外网状层处理结果对应的边缘轮廓图像和携带视觉信息的峰电位序列,为视网膜假体研究提供了一种理论上的可行性模型。
关键词:视网膜假体;时空滤波器;静态非线性调整;泊松峰电位发生中图分类号:R318.0文献标识码:AModeling of Visu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Retinal ProsthesisPEI Zhi -jun ,QIAO Qing -li ,AI Hui -jian(Schoo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0,China )ABSTRACT :Visual prosthesis offers alternative way for partially repairing visual impairment.The Modeling and sim-ulating of how biological retina encodes visual information with spike trains is a key issu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reti-nal prosthesis.Based on state -of -the -art retinal physiological mechanism ,a two -layered visual information model is brought forward.It includes the Out Plexiform Layer (OPL )for information extraction and the Inner Plexi-form Layer (IPL )for information encoding.Using spatiotemporal filter ,static nonlinear rectification and Poisson spike generation ,we establish the relations between input stimulus images and output spike trains.The simulation re-sult shows us the contour edge images and spike sequences corresponding stimulus images.A theory model to develop artificial retina for the retinally blind is given.KEYWORDS :Retinal prosthesis ;Spatiotemporal filter ;Static non -linear rectification ;Poisson spike generation1引言世界范围内有数百万人患色素性视网膜炎和老年黄斑变性,部分患者导致失明。
人工晶状体眼调节功能研究进展(一)
人工晶状体眼调节功能研究进展(一)【摘要】近年来对拟调节功能的研究成为眼科领域关注的热点。
现综述众多学者人工晶状体眼拟调节功能的研究,包括区分调节和拟调节的概念、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拟调节力的影响因素;并概述具有拟调节功能的人工晶状体发展近况。
【关键词】拟调节人工晶状体Progressinthestudyofpseudophakicaccommodation AbstractResearchonpseudophakicaccommodationisoneofthehottopicsinop hthalmology.Abriefreviewonthepseudophakicaccommodationisgiveninthis paper,includingtheconcept,themethodsofmeasuringandtheinfluentialfacto rsofthephsudoaccommodation.Recentadvancesofsomepseudoaccommoda tiveintraocularlens(IOL)arealsoreviewed.·KEYWORDS:pseudophakicaccommodation;intraocularlens0引言自1949年HaroldRidley医师植入了世界上第一枚人工晶状体(Introculerlens,IOL)的近几十年来,白内障手术方式从白内障囊内摘除术、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Phaco)及激光乳化白内障术等进程,以及透明晶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调节力丧失,视近困难。
若预期保留了一定的近视屈光度数(通常为0.00~-0.75D),这样术后远近视力均不佳。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人工晶状体眼调节功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现将一些学说、众多学者的相关研究结果及具有拟调节功能的IOL进行如下综述。
用于视觉假体的低功耗神经刺激器设计
西安理工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that the input frequency is 53.906. kHz, sampling frequency 200kHz, SNDR is 49.51dB, SFDR is 61.29dB, effective digit is 7.93bit, power consumption is only 20nW.Key words: Visua Prosthesis;Micro Current Stimulator;SAR ADC*The research i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unds Youth Science Fund project(No.61102017).IV目录目录1.绪论 (1)1.1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2视觉假体的研究现状 (2)1.2.1视皮层视觉假体 (2)1.2.2视网膜视觉假体 (3)1.2.3视神经视觉假体 (4)1.2.4视觉假体的功耗 (4)1.3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5)1.3.1论文研究内容 (5)1.3.2论文章节安排 (6)2.视神经刺激器及低压低功耗技术介绍 (7)2.1视神经电刺激器简介 (7)2.1.1视神经刺激器的结构及功能 (7)2.1.2视神经电刺激器的刺激参数 (8)2.1.3视神经电刺激器的电极控制 (8)2.2低压低功耗集成电路设计 (9)2.2.1浮栅技术 (9)2.2.2衬底驱动技术 (11)2.3 本章小结 (14)3视神经刺激器的设计 (15)3.1神经刺激器的结构和功能 (15)3.1.1 视神经刺激器总体结构 (15)3.1.2 各部分电路功能介绍 (15)3.2 视神经刺激器的参数 (16)3.2.1 视神经刺激器的刺激参数 (16)3.2.2 视神经刺激器低功耗的设计 (17)3.3 电流产生电路的设计和仿真 (18)3.3.1 DAC电路设计 (18)3.3.2 带隙基准 (30)3.3.3 正负电流产生电路 (35)3.4 本章小结 (38)4保护电路的设计和仿真 (39)V西安理工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4.1 电荷平衡电路 (39)4.1.1电荷平衡电路的结构 (39)4.1.2 电荷平衡电路的设计 (40)4.1.3电荷平衡电路仿真 (42)4.2 电极监控电路 (45)4.2.1 前置放大电路 (46)4.2.2 滤波电路 (47)4.2.3 SAR ADC简介 (49)4.2.4 低功耗SAR ADC的结构设计 (52)4.2.5 整体电路仿真 (62)4.3 本章小结 (66)5系统仿真 (67)5.1 刺激电流产生电路仿真 (67)5.1.1 刺激功能仿真 (67)5.1.2 电源电压波动对输出的影响 (67)5.1.3 工艺角对刺激电流输出的影响 (68)5.2电荷平衡电路仿真 (69)5.3电极监控电路的仿真 (70)5.4本章小结 (72)6.总结 (73)致谢 (75)参考文献 (77)VI1 绪论1.绪论1.1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身体的残缺是降低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中严重失明是致残的普遍原因。
人工视网膜的研究进展
人工视网膜的研究进展
惠延年;王静波;王琳
【期刊名称】《眼科新进展》
【年(卷),期】2003(023)002
【摘要】应用人工视网膜激活视网膜内层,将是治疗外层视网膜变性疾病的一种有希望的途径.近年来已在研发不同的新装置上付出了很大努力.现对3种类型的人工视网膜,即表面型人工视网膜、外层型人工视网膜及化学型人工视网膜的最新进展作一评述.
【总页数】3页(P73-75)
【作者】惠延年;王静波;王琳
【作者单位】710032,西安市,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眼科,全军眼科研究所;710032,西安市,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眼科,全军眼科研究所;710032,西安市,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眼科,全军眼科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79.6;R318.18
【相关文献】
1.视网膜下人工假体植入后视网膜变化的研究进展 [J], 刘芳;刘武
2.Argus Ⅱ人工视网膜系统研究进展 [J], 徐至研
3.ArgusⅡ人工视网膜系统研究进展 [J], 徐至研(综述); 陈有信(审校)
4.人工智能在视网膜血管疾病诊断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J], 安宁;马雪莹;白永杰;王海山
5.人工智能辅助下脑小血管病视网膜血管改变研究进展 [J], 罗煜凡(综述);杨晓丽;孙文博;钟萍;韩翔;吴丹红(审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工视觉假体研究综述(Ⅰ)3———视网膜假体研究现状石 萍 邱意弘 朱贻盛 综述 童善保Δ 审校(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上海200240) 摘要 如何部分或完全恢复视觉功能是目前神经工程和组织工程领域研究的热门课题,采用神经接口和神经假体方案来部分恢复视觉功能是目前主要的手段。
视网膜刺激方案是国内外研究较多和较为成熟的刺激方案。
本文从技术角度出发,全面地综述了视网膜假体的机制、优缺点和国内外最新研究状况。
关键词 人工视觉假体 视网膜上视觉假体 视网膜下视觉假体 视皮层假体中图分类号 R3181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25515(2008)0320734204Revie w of Visual Pr ost hesis(Ⅰ)———Ret inal Pr ost hesisShi Ping Q iu Yihong Zhu Yisheng Tong Shan ba o(Depart ment of Bi omedi cal Engi neerin g,S hanghai Ji aotong Universit y,S hanghai200240,Chi na) Abstra ct Research on h ow to totally or par tially restore the vision has attracted more attention in the f ields of neural eng ineering and tissue engineering.Neural interface and v isual prosthesis off er alternative ways for partially repairing the visual impairment.The most widely used visual prosthetics are based on retinal stimulation.This article is a state2of2art review of the principles,technical details and the limitations of retinal prosthesis.Key w or ds Retinal prost hes is E piretinal prosthesis Subretinal prosthesis Cor tical v isual prost hes is1 引 言视觉的产生过程是光线通过角膜、房水、虹膜的瞳孔调节进入眼球,然后光线通过具有不同折射率的晶状体和玻璃体到达视网膜,视网膜的光感受体将光能变成化学能,化学能由视神经转化成生物电信号通过视网膜的视神经节细胞,经视神经头、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到达视中枢,从而产生视觉。
视觉系统疾病大多发生在眼球部分,眼球包括视网膜、眼内腔和内容物以及前端的光学系统(角膜、房水、虹膜、瞳孔及晶状体)。
其中,视网膜是视觉形成的最重要部分,视网膜上视觉最敏锐的区域叫黄斑区(macula),其中央为中心凹(fovea),视网膜通过视杆细胞、视锥细胞和神经节细胞向大脑传输信息。
当视觉系统发生病变后,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视觉障碍,常见的视觉功能障碍疾病有:白内障、青33一级子课题“视网膜视觉信号处理机制及仿生模型的研究”资助项目(5B33)Δ通讯作者。
2@j 光眼、黄斑病变、视网膜变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阻塞及视神经炎。
对于视网膜疾病造成的永久性眼部病变,药物治疗方案已无能为力,目前有很多研究人员在研究采用视觉假体的方案来协助恢复部分视觉功能。
不同的视觉假体适用于因不同视觉系统疾病而造成的视力缺失,如视网膜色素变性和老年性黄斑变性这类视网膜变性疾病可以使用视网膜或视神经刺激假体。
而对于视网膜内部细胞(如神经节细胞)的损伤、眼球的缺失、视神经疾病等引起的视力缺失可以通过视觉皮层刺激达到恢复部分视觉的目的。
由于人们对视网膜和视觉皮层的结构和功能已经有较为详尽的研究和了解,视网膜刺激器发展也较快。
2 视网膜上视觉假体(Epiret inal pr osthe2 sis)2.1 原理视网膜上视觉假体先用一个D摄像头获取图像信息代替正常眼睛获得视觉图像,然后通过一定的图像处理算法,将图像映射成电刺激信号再传第25卷 第3期2008年 6月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Journal of Biomedica l Engi neer ing V ol.25 No.3June 200897200C7240E m ail:s to ng s t CC到植于视网膜最外一层神经节细胞上的微电极阵列,从而激发视神经产生电脉冲信号传到大脑皮层。
有的视觉假体将数据、光信息通过“视网膜编码器”的装置处理,产生电脉冲,经无线传输,刺激神经节细胞[1,2]。
眼外部分及眼内装置固定于眼睛框架及人工晶状体上,外置电缆屏蔽,采集装置的导线通过〔眼〕直肌(rect us muscle)与电极相连[3~5]。
2.2 假体植入方案利用玻璃体切割的手术方式,用视网膜钉或电化学纤维胶将芯片固定于视网膜上。
Humayun小组[5]的手术中,电极阵列被置于视网膜的中央凹,视网膜钉穿过电极阵列固定于巩膜。
植入部位的周围可预先进行眼内光凝。
手术中,为了防止视网膜钉固定中出现的脉络膜出血,需要通过调节灌注液瓶的高度来提高眼内压[4]。
2.3 目前研究现状Hesse等[2]对猫实施视网膜上(前)视觉假体植入手术一周后,施加最小刺激电流为35μA,电流脉冲宽度为014ms的电刺激,检测到了大脑皮层的电活动。
他们的研究同时也显示了刺激电极和视网膜紧密接触的重要性,否则有可能检测不到大脑皮层的电活动;Weiland研究组[4]在对狗视网膜上层植入视觉假体获得了成功,并且假体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G uven等[3]对狗进行的视网膜上视觉假体移植表明011m C/cm2的长期弱电流刺激(chronic elect rical sti mulation)对视网膜不会产生损伤。
Hu2 mayun等[5]首次对一例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实施了视网膜上视觉假体移植手术,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大多数电极的刺激门限电荷量为0135mC/cm2,手术10周后,被试者对4×4的电极阵列中的每一个电极的电流刺激都有“光幻觉”(phosphene)。
大多数“光幻觉”都被描述成圆形亮点。
被试者还描述出了颜色的感觉(如黄色、白色、橘红色和蓝色)。
经过分析认为颜色的感觉与刺激频率有关。
被试者能分辨出电极中心位置间距最小为720μm的刺激。
被试者能分辨物体移动的方向和一些简单的形状。
不同形状的电极阵列所需的刺激电流是不一样的。
一般来说,片状接触式电极所需的刺激电流是针状电极所需的10倍以上[2]。
这也表明片状式电极与视网膜表面的接触不如针状电极那么有效。
这对如何设计合理的电极以减少电流刺激强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优缺点和使用范围由于直接刺激神经节细胞及其轴突,不需要视网膜感光的神经网络,即不需要完整的视网膜[6],视网膜上视觉假体需要将图像信息准确地转换为视觉信息,手术对刺激电极和视网膜的接触点的对接具有很高的要求,这也是手术的难点。
大量的神经节细胞与刺激电极阵列并不具有持久的空间上的一一对应关系。
由于接触点可能移动,导致除了远处的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的轴突被刺激外,近处的神经节细胞的胞体也会受到刺激,从而引起刺激模式(pat tern)的混乱,那么被移植者可能不能准确地描述对刺激的反应[5],这种情况下,需要对电刺激方案加以纠正[6]。
CCD摄像头替代了丧失功能的眼睛的光学系统,因此白内障患者适合于实施此类手术[6]。
这种外置的信息采集装置更方便于外部控制。
此类手术对大多数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假体移植也具有很好的实验效果,因为即使患有视网膜色素变性多年,神经节细胞和视网膜内的其它细胞仍然具有功能。
但植入假体的固定很困难,而且可能有刺激细胞增生的危险[6]。
不过,总体来说,视网膜上视觉假体移植术已越来越趋于成熟。
3 视网膜下视觉假体(Subret inal pr osthesis) 3.1 原理假体置于色素上皮层与视网膜外丛层之间,刺激双极细胞。
芯片充当视网膜中光感受器的角色,光信号经外界传送到达芯片,在光电二极管中产生电流,即用光电转换的方式激活微电极,从而对双极细胞产生刺激[6]。
3.2 假体植入方案主要有两种手术方法———经巩膜植入(ab ex2 terno)和经玻璃体植入(ab i nterno)[7~9]。
实际操作中,研究人员更倾向于使用经巩膜经玻璃体植入(ab i nterna and t ransscleral i mplantation)[7,9]的手术方法,这种方法移植的假体使用时间长,并最大程度减少对视网膜的损伤。
3.3 目前研究现状主要由Chow和Zrenner[6,10]领导的研究小组研究开发。
在直径2~3mm,厚25~100μm的硅芯片上排列着数以千计的微光电二极管。
每一个微光电二极管都连有微电极。
Chow等[10]在兔的研究中,观察到视网膜下电刺激可产生皮层诱发电位及视觉诱发电位。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刺激模式的研究[~]。
y等[3]6年对3例视网膜变性、例老年性黄斑变性及例先天失明者实施经巩膜植入移植实验,5人均有“光幻觉”;除先天537第3期 石 萍等。
人工视觉假体研究综述(1)———视网膜假体研究现状 2.41012Huma un1199 11失明的患者外,其他4人均能描述出光斑的空间位置及光斑的大小及形状。
Humayun研究组[11]1999年对9例视网膜变性、1例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实施经巩膜植入视网膜下视觉假体,采用3×3、5×5阵列的电极,发现患者能初步辨认不同的形状,但对刺激阵列的分布局限于“水平”和“垂直”的描述,并对光反应有不同的颜色描述。
说明电极阵列的刺激能被组合成图像感知。
在多数学者的研究中[11~13],由于识别信息的不同(闪光、形状),能使患者产生较准确的视觉信息的电极阵列规模有不同的设计。
3.4 优缺点和使用范围这种方案利用了仍然具有部分功能的视网膜神经网络[6,7],用微光点二极管代替了受损伤的感光细胞。
不需要外置图像采集装置,眼球可活动自如,并对目标进行定位[6]。
人眼对外部信息是一个“镜像”反应,视网膜下视觉假体由于替代的是感光细胞(相当于“镜面”),那么刺激响应能更正确地被获取[6]。
视网膜下假体中的微光电二极管靠吸收外界自然光线的能量转换为电信号。
但由于一般入射光线不足以激活光电二极管,所以需要额外的光源放大系统提供足够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