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心得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全文5篇)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全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12988e9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45.png)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全文5篇)第一篇: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谈教育的目的读完《民主主义与教育》第八章教育的目的后,不禁问道:“究竟什么是杜威眼里的教育目的?教育到底有没有目的?”脑子里却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带着这些问题再次读了这一章节。
1、什么是目的?杜威认为目的是对所要做的事情预见的结果,这种预见有三个作用:第一,它包含仔细地观察特定的情况,选择达到目的的手段,并发现挡路的障碍。
第二,它提出运用手段的恰当的顺序,便于合乎经济的选择和安排。
第三,选取可供选择的方法。
2、良好目的的标准是什么?第一,所确定的目的必须是现有情况的产物,也就是说目的是与实际情境相关的。
第二,目的是灵活的,并能用它来改变环境。
第三,目的要使活动自由开展。
3、教育目的是什么?教育本身没有目的,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教育这个抽象概念并没有目的。
一个好的教育目的应具备三个特征:第一,一个教育目的必须是根据受教育者的特定个人的固有活动和需要。
第二,一个教育目的必须能转化为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
第三,警惕一般的和终极的目的。
以上是杜威讲的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观点。
在杜威眼里教育是否真的没有目的?不是的。
杜威所提出的教育没有目的,指的是教育这个抽象的词是没有目的的,实质上从整个教育过程来讲是教育是有目的的,只不过这个目的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存在于教育过程之中。
那么,什么又是外部的目的,什么又是内部的目的呢?外部的目的是社会、教师、家长所赋予给教育的目的,内部的目的则重视儿童的生活状态,尊重儿童的本能、需要、个性,基于儿童自身经验选择而来。
举一生活实例来说明,前段时间曾绣了一个丝带绣,首先讲绣’丝带绣”这一活动是基于自身的需要(朋友结婚)而做,这一活动对我而言很感兴趣(朋友结婚有很多礼物可以送),而且是我稍作努力就可以达到的。
这一目的就是内部的目的。
如果说我是丝带绣加工厂的工人,这一活动就变成了我的任务,我每天只有完成相应的工作量,才会得到相应的工资,对我本身而言,我从事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完成任务进而拿工资。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心得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553b383b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55.png)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读《民主主义与教育》《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鸿笔名篇,它经由胡适的含英咀华,第一次把教育哲学引入中国,在五四运动之后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潮。
西方学者认为《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与《理想国》、《爱弥儿》并肩的巨作,要读西方现代教育哲学,必然读《民主主义与教育》。
遥想胡适当年,不及而立,执新文化运动牛耳,名震江南江北,而他却拳拳服膺恩师杜威,不仅言及杜威落落雪松之精神,而且毕生为杜氏理论马前卒。
杜威另外的弟子陶行知、陈鹤琴取煌煌民主主义中平民主义的一面,一个深入田耕垄亩农人的生活,一个深入幽微萌发幼儿的心灵,推动了中国二十年代初的教育改革,中国的新进步主义运动汇入世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洪流之中。
观册页翻飞,一则品读哲学意味,一则领略吉光片羽,一则学习民主思想。
谈霏玉屑,品哲之思。
本书的语言孕大含深,内容高度哲学化。
哲学有对价值的追求,对价值的追求很多时候反应在教育的目的上。
杜威认为“教育没有别的价值”,教育的价值在于本身。
长期以来人们将这一观点简单地理解为“教育无目的论”,这种说法是欠妥的。
后来杜威在不断与反对者的辩论中,逐渐阐明了,他的本意是,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更好的教育。
这一说法听起来晦涩,教育的目的是内部的。
教育各步骤之间的内部逻辑是教育目的是否正确的标准,其实可以从两方面解读:首先,就好像一颗沙子从风吹到沙丘的另一边,它没有重要的变化,这就不是教育目的。
而蜜蜂先采蜜,然后喂养蜂后,蜂后产卵,产生新的幼体,采蜜这一活动的目的本身就是喂养蜂后这一活动,一个活动的目的本身就是下一步活动,这样就有了环环相扣的内部逻辑。
正如小学学单词是为了中学写短文,中学写短文是为了大学写出好的长篇作品。
静而思之,这一理论让我想到教育学生时,应该从学生以及老师自身出发,明确一个可以期待的未来。
与其用“考上大学”这样的目标来衡量学生的学习,不如用“掌握和应用”学科知识工具来作为目标。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5184b6da5e9856a56126074.png)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谈教育的目的读完《民主主义与教育》第八章教育的目的后,不禁问道:“究竟什么是杜威眼里的教育目的?教育到底有没有目的?”脑子里却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带着这些问题再次读了这一章节。
1、什么是目的?杜威认为目的是对所要做的事情预见的结果,这种预见有三个作用:第一,它包含仔细地观察特定的情况,选择达到目的的手段,并发现挡路的障碍。
第二,它提出运用手段的恰当的顺序,便于合乎经济的选择和安排。
第三,选取可供选择的方法。
2、良好目的的标准是什么?第一,所确定的目的必须是现有情况的产物,也就是说目的是与实际情境相关的。
第二,目的是灵活的,并能用它来改变环境。
第三,目的要使活动自由开展。
3、教育目的是什么?教育本身没有目的,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教育这个抽象概念并没有目的。
一个好的教育目的应具备三个特征:第一,一个教育目的必须是根据受教育者的特定个人的固有活动和需要。
第二,一个教育目的必须能转化为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
第三,警惕一般的和终极的目的。
以上是杜威讲的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观点。
在杜威眼里教育是否真的没有目的?不是的。
杜威所提出的教育没有目的,指的是教育这个抽象的词是没有目的的,实质上从整个教育过程来讲是教育是有目的的,只不过这个目的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存在于教育过程之中。
那么,什么又是外部的目的,什么又是内部的目的呢?外部的目的是社会、教师、家长所赋予给教育的目的,内部的目的则重视儿童的生活状态,尊重儿童的本能、需要、个性,基于儿童自身经验选择而来。
举一生活实例来说明,前段时间曾绣了一个丝带绣,首先讲绣’丝带绣”这一活动是基于自身的需要(朋友结婚)而做,这一活动对我而言很感兴趣(朋友结婚有很多礼物可以送),而且是我稍作努力就可以达到的。
这一目的就是内部的目的。
如果说我是丝带绣加工厂的工人,这一活动就变成了我的任务,我每天只有完成相应的工作量,才会得到相应的工资,对我本身而言,我从事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完成任务进而拿工资。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def7165ddccda38376bafd7.png)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在本书中,屡次出现‘实用主义教育’这个名词,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主张儿童中心,师生民主平等,这一思想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师生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当时教育理论界的大多数人都主张批判师道尊严,强调要解放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向学生学习,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根据学生个性心理特点实施启发教育。
我们应借鉴那时的理论与经验,反思现在的师生关系,认真思考如何处理外来与本土、传统与现代、师生地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及其它一些与师生关系密切相关的问题,从而构建比较科学的师生关系理论,建立更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起来和发展起来。
广义地讲,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就是教育。
由于改造经验必须紧密地和生活结为一体,而且改造经验能够促使个人成长,杜威便总结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为“经验改造”。
(二)教育无目的论在杜威的心中,在不民主、不平等的社会中,教育只是外力强加于受教育者的目的的。
在民主的社会中就不同了,应当奉行无目的论。
实则,在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日益激化的年代,杜威很强调教育在改进社会方面的效用,杜威教育目的论的资产阶级性是显而易见的。
(三)“学校即社会”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
所以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
(四)教学论杜威以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理论为基础,对教材和教法等课题。
作出和传统观念不同的论述。
1、在教材的选择上,杜威建议“学校科目的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具体地讲是学校安排种种作业,把基本的人类事物引进学校里来,作为学校的教材。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8801ac8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62.png)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约翰·杜威的杰作,自1916年首次出版以来,这部教育学著作一直被视为现代教育的经典之作。
杜威在其中全面阐述了他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这不仅仅是对当时教育改革的回应,更是对未来教育发展方向的展望。
书中,杜威强调教育的实用价值和人本价值,认为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应当深入影响人的道德和社会发展。
他的这种观点使我深感震撼,因为这与传统教育中过分强调知识记忆和应试技能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杜威所提倡的教育,是一种与生活、与社会紧密相连的教育,它要求教育者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而不仅仅是他们的学习成绩。
杜威在书中还提出了“儿童为中心”和“从做中学”这两个重要的观点。
他认为,儿童的学习应当是基于他们的生活经验,通过实践活动来探索和发现知识。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与我们当前所倡导的“学生为主体地位,教师为引导者”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杜威对于教育的热情和追求。
他所提出的理念和方法,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使我更加明白,作为教育者,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探索世界,发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总的来说,《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一部值得每一个教育者深入阅读和研究的著作。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还为我们指明了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杜威所提倡的教育理念,我们就能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充满希望的未来。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5332357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1c.png)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一本有关教育与政治的经典著作,作者约翰·杜威是20世纪美国教育哲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这本书主要探讨了民主主义理念如何融入教育领域,以及教育如何对民主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发挥作用。
该书的核心思想是“教育和民主主义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实现教育的民主化,才能为民主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打下基础。
下面是我的几点感悟:
首先,杜威关注的是教育的实际效果,而非抽象的原则和理论。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自立、有创造性和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这种教育应该具有社会性、个性化和经验性。
他认为,学生要通过自己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民主的理念,充分发挥个人的才能和潜力。
他反对教育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和机械的学习方式,认为这些方法已经过时,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其次,杜威认为,民主的实现需要建立在公共生活中的合作基础之上。
他主张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微缩的社会,学生应该在学校中学习到如何与不同背景和观点的人进行交流、合作和解决问题。
他认为,学校的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更是为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服务。
因此,他提倡学校与社区的紧密联系,改进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的社区责任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心得(通用16篇)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心得(通用16篇)](https://img.taocdn.com/s3/m/8ec00143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b9.png)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心得《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心得(通用16篇)《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心得篇1杜威提出以“儿童为中心”和“从做中学”这两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把儿童和青少年的学习分为三个层次,说教学是“连续重建的工作,应从儿童先有的经验进入有组织的真理研究的阶段。
”他认为儿童由4岁到8岁为通过活动和工作而学习的阶段,所学的是怎样做,方法是从做中学,所得的知识得自应用,并为着应用,不是为了储备。
由8岁到12岁为自由注意学习阶段,这时儿童能力渐强,可以学习间接的知识。
但是间接知识必须融合在直接知识之中,须应生活之需而为生活所用,否则呆读死记就会成为大脑负担,就像不能利用从敌人那里缴获的战利品,反而被战利品所拖累一样。
第三个阶段就是12岁以后,属于反省注意学习时期,学生从此开始掌握系统性和理论性的科学知识或事物规律,并且随而习得科学的思维方法。
杜威指出,教育最初须是人类的,以后才是专业的。
科学家的出发点是追求知识,儿童的出发点是生活生长。
现在的课堂依然提出以“学生为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领路人。
”这和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观点是相一致的。
现在很多课堂上老师都注重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实践,动手做一做,然后自己总结出公式或者数学规律,自己总结出的这些规律。
学生不仅记忆深刻,而且理解很透彻。
这样让学生“从做中学”的方法,学生依然受益匪浅。
特别是小学,学生在学习空间与图形方面的知识,由于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强,当我们学习这方面抽象知识的时候,都是借助一些简单的教具和学具,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做一做,然后和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和看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儿童的知识虽然很疲乏,但当他全力以赴探讨那些感觉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的时候,他会像真正的科学家那样肯于动脑筋和费心血。
一般教师脱离儿童生活而仅仅为准备考试才向学生提出问题,儿童却是学而不思和记而不解的。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5ce7a52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8a.png)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民主主义是一种政治体制,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理念。
它强调人民的平等、自由和参与,是一个尊重个体权利、尊重多元文化、追求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政治体制。
而教育则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民主主义与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作者深入探讨了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关系,指出了民主主义对教育的重要意义。
民主主义强调人民的平等和自由,这也是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让他们成为具有民主素质的公民。
只有通过民主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民主精神的公民,推动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另外,民主主义也为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民主主义倡导人民的参与和民主决策,这也适用于教育领域。
学校应该建立民主的管理机制,让师生共同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让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成长,培养他们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民主的氛围中健康成长,成为具有民主素质的公民。
同时,教育也是民主主义的重要支撑。
民主主义需要有良好的教育基础,才能够持续发展。
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够培养出具有民主精神的公民,推动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因此,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共同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通过阅读《民主主义与教育》,我深刻地认识到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密切关系,以及它们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民主教育,才能够培养出具有民主素质的公民,推动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同时,民主主义也为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成长,培养他们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共同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更加重视民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让他们在民主的氛围中健康成长,成为具有民主素质的公民。
同时,我也会积极倡导民主管理机制,让师生共同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为学校的发展壮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民主主义与教育有感
![读民主主义与教育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c5819c2edd36a32d73758148.png)
读《民主主义与教育》有感《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所著,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被誉为教育的经典著作,进步教育理论的总纲。
英美学者把它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以及卢梭的《爱弥儿》并列。
在书中,杜威提出了许多与传统不同的教育观念。
对于教育一词,他的解释是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组改造,并据此提出了崭新的教育理论。
而对于教学方式,他提出“儿童中心论”和“做中学”,使儿童真正从压迫天性的传统教育中获得了解放。
这些理论对如今的教育依然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我也从中得到了许多收获和反思。
《民主主义与教育》这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从非正式教育谈到教育的兴起。
第二部分则是阐述了民主社会的教育性质。
第三部分是用实用主义哲学来理顺长期以来存在的兴趣和努力,经验和思想等矛盾。
并给课程、教材和教法以新的解释。
而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则是两大论:教育本质论和教学论。
这也是此书的两大主要观点。
对于教学本质论,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组改造。
在我看来,教育贯穿着我们的生活,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新的知识。
教育是一种生命的传递,而生命则“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自我更新的过程,因此教育即使生活。
教育便是帮助我们攀爬上巨人肩膀的工具。
因为教育的过程便是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的过程,人类借此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所以说教育即生长。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断完善原有理论,推陈出新,又是对经验改组改造的过程。
由此可见,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杜威还提出,学校即社会。
因为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的主要受教育场所是学校,所以学校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必须承担很大一部分的责任。
学校需要教授学生有助于未来社会生活的知识,而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切身体验,因此杜威提出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以反映大社会生活的各种类型的作业进行活动。
学校应该架起学生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在这一点上,我国的中小学尚不能很好的做到。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159afa9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43.png)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在阅读关于民主主义与教育的著作后,我深感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对彼此的相互促进与影响。
这本书深入探讨了民主主义教育的本质、目标和实践方法,同时也揭示了民主主义对于教育的积极影响。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个人感悟与思考。
首先,民主主义与教育有着天然的契合。
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和公民意识的人才,而民主主义正是强调个体平等、自由和参与的政治理念。
在民主主义的框架下,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公正和平等原则的环境,鼓励他们参与决策过程,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公民责任感。
其次,民主主义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人的尊严和平等。
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发展潜力是民主主义教育的基础。
教师应充当引导者的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而不是过分干预或者灌输固定的观念。
每个学生都应享有平等的学习机会和权利,不受性别、种族、社会经济地位和身体条件的限制。
此外,民主主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参与能力。
在传统教育中,学生通常被动接受知识和观念,很少有机会质疑和思考。
而民主主义教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批判分析,并参与到议题的讨论与决策中。
通过学习和实践民主价值观,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判断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然而,要实现民主主义教育并不容易。
教育制度的根本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教育制度应从管制和标准化教学中解放出来,鼓励学校和教师创新,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学习环境。
同时,培养民主主义意识和教育思维的教师队伍也是关键。
教师需要具备批判思维、沟通能力和民主决策的技能,能够指导学生发展全面素养和积极参与社会事务。
最后,我认为民主主义教育的实践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而应该贯穿于社会不同领域。
从家庭教育到社会机构,从政治决策到公民参与,民主主义的理念与教育的目标相辅相成。
只有让每个人都体验到民主主义的精神和实质,才能真正实现全面而有效的教育。
通过阅读这本关于民主主义与教育的著作,我对民主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和可能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阅读民主主义与教育的感悟
![阅读民主主义与教育的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a20dd9db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dc.png)
阅读民主主义与教育的感悟《读〈民主主义与教育〉有感》嘿,朋友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读过《民主主义与教育》这本书呀?我读完之后,那感触可真是多得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数都数不过来呢!这本书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对教育的新认知大门。
它让我明白,教育可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呐!这就好比是种一棵树,我们不仅要给它浇水施肥让它长得高大,还要修剪枝桠让它长得有型,这样才能成为一棵真正好看又有用的大树呀!想想看,在我们的生活中,教育不就是这样吗?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让孩子死记硬背那些书本上的东西,而是要让他们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学会与人相处。
这不就像是让鸟儿学会飞翔,而不是把它们关在笼子里只给它们食物一样吗?教育应该是民主的呀!每个孩子都应该有自己的声音,都应该被尊重和倾听。
这就好像是一个大合唱团,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音色和旋律,但只有大家一起和谐地歌唱,才能奏出最美的乐章。
如果只是让一部分人唱主角,那这歌还能好听吗?而且呀,教育也不能脱离生活。
就像鱼儿不能离开水一样,教育要是离开了生活,那不就成了空中楼阁了吗?我们要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让他们知道,知识不是只在书本里,而是在我们周围的点点滴滴中。
再看看我们现在的教育,是不是有时候太过于注重成绩了呢?难道成绩好就一定代表着一切吗?那可不一定哟!就像一个人长得高不一定就跑得快呀!我们要看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而不是只用一个标准去衡量他们。
读了这本书,我真的觉得我们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方式了。
我们不能再走那些老套路了,要与时俱进,要给孩子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就像爬山一样,虽然艰难,但当我们爬到山顶看到那美丽的风景时,一切都值得了呀!教育是一场漫长的旅程,我们都是其中的旅行者。
让我们带着《民主主义与教育》给我们的启示,一起踏上这趟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旅程吧!让我们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民主、更加美好的教育环境,让他们能够茁壮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难道我们不应该这样做吗?。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dfcf483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69.png)
这本书读了四十天,做完笔记快50天了,读的慢不说,读了些什么不知道,但翻看了一遍笔记,记得很多,内容也多,得到了一些平时看不到想不到的东西,如:“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改造和转化的过程。
”“知识一词最显著的含义是指别人所确定的许多事实和真理(图书馆里的图书)是知识的记录,知识的记录本是探索的结果和进一步探索的资源,人们却用来固定知识事实和真理的意义”,“经验是对所做的事情的审慎的控制,使自身发生的事和对事物尽可能富于暗示的意义,同时,又是试验这些暗示效度的手段”“习惯离开了知识就不能考虑环境的变化和适应新的环境,预见未来的变化不是习惯范围的一部分”这些东西平时是不去思考的,但这却是实实在在的事实。
朴素而实在的道理,而我却从生活中提取不出来。
杜威在书中从教育的目的、兴趣、经验、教材、方法等多方面详细叙述了民主主义教育的理想框架。
记述了西方社会古代的一些教育思想及他们存在的不足,特别是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在书中多个章节出现,甚至在第七章“教育中的民主概念”中专门拿出一节“柏拉图的教育哲学”来叙述,虽然指出其思想的局限性,但可见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对西方社会的影响之深。
书中可见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些教育的实践的影子,如:“哪里的学校设置了实验室、车间和园地,哪里充分地运用了戏剧、游戏和运动......”苏应该是大量阅读过很多西方的教育论著吧,教育是无国界的。
印象特别深刻是,杜威讲到的非白即黑的两元论是典型的不成熟的认知。
一本书读完,只有在回看笔记的时候得到这些零零碎碎的东西,没有找到主线,看来还是学识不够。
想是再读一遍几遍,但总是感觉时间不够,还有好多书在等着要读。
还有,再读几遍的意义在哪里,虽然知道有根线在指引着我去读,内心还是充满着焦虑。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共5篇)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共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af1dd043186bceb18e8bb02.png)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共5篇)篇: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第一次读书笔记此次的读书笔记是针对教育学史这门课程写的。
老师的作业要求是:李克强总理曾发表一篇关于“我们的教育工具与科技发展太快,请等等我们的灵魂”,请谈谈你对此的看法,并以小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字数在2000字以上。
为此,最先找到的材料就是相关的讲话材料,并没有计划要找讲话原稿,所以在网页上搜索了很多人对这件事的看法。
在搜索看法的过程中,有一种看法很吸引我,那就是认为我们的教育之所以没有灵魂,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中缺少我们中华民族的教育,缺少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教育。
在凤凰卫视的系列节目《盗火者》里面,也曾说过相关的问题,就是小学语文中的课文是“成人思维,披着小孩童趣的皮,来教小孩学习”,对比民国时期的课本,很多课文内容没有实际意义,也缺乏教育意义,甚至很多内容都是错的,假的。
因此,很多认识到这一问题的老师,在自己从事读经典的教育,这些经典都是原文,而且是中国的经典着作。
在老师出的题目里面,灵魂与工具是一对相对概念,但灵魂的内涵是什么呢?我认为灵魂的内涵主要是一种教育精神。
因此我再想到了教育的本质,有学者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文化育人,我很同意这样的观点。
有这样一种说法,就是我们国家的教育是“舶来品”,那么在我国的教育中,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本身就是精神的传承;教育中有了传统文化,既是遵循教育本质的规律,也是教育灵魂的重现与载体。
因此,我构思的论文内容就是传统文化和教育灵魂的关系。
如果把我们的教育分成形式和内容两部分,那么对教育灵魂的忽略实际上是对教育内容的忽略。
教育内容不仅包含教育过程中传递的知识和观念等方面,还包含教育精神,即教育的意义的实现,对教育本质的规律的遵循。
那我们对灵魂的忽略究竟忽略在哪里呢?在这里我参考了王冀才老师的《大学文化哲学》这本书。
他认为教育的本质是文化育人。
由此我认为,灵魂的忽略就应该是课程内容上传统文化的忽略和教育理念上文化育人的忽略。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精选19篇)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精选19篇)](https://img.taocdn.com/s3/m/ec976dfb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f4.png)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精选19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篇1杜威,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少数几个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而他的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最集中,最系统的表述了杜威的教育理论。
我认为,要真正的理解杜威的思想,就必须认识到他提出“教育无目的”的目的。
其实,杜威并不是倡导教育无目的,他的教育其实是有目的的,杜威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他以生长为教育目的,认为教育要促进儿童的发展。
要促进社会的民主和谐。
杜威非常注重儿童和青年独立意识、创新意识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的培养。
他不仅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而且注重不同团体、不同国家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以使平等、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
《民主主义与教育》初读时觉得很难理解,但耐心读完后却有很多收获与启发。
杜威在书中提出了许多与传统不同,适用至今的教育观念,他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来解释教育,创造了崭新的教育理论,他利用“儿童中心论”和“做中学”冲锋陷阵,使儿童真正从压迫天性的传统教育中获得了解放,学校也大为改观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所提出的理论直到现在还是那样的鲜活而有价值,尤其是他关于教学论的阐述,使我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传统观念认为教学是传授知识的工作。
看似正确的话杜威却提出反驳说,犹如由工具箱中取出锯子不是制造工具,从别人口中听来也非真正获得知识。
杜威提出“从做中学”,就是说教学不应该直接了当地注入知识,而应诱导儿童在活动中得到经验和知识,教学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并且附着于儿童的现实生活。
而有些教师却脱离儿童生活向学生提出问题,或者有的老师把儿童视为容器而以高压手段灌输知识,其结果只能使儿童学而不思和记而不解,或招致学生的反感。
想想我们现在的教育状况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不间断的模拟考试、各级统考,迫使老师不得不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挤占学生的体育、音乐、美术等其他课程的时间,学生真的要成为只会学习的机器了,哪里还有什么自由、兴趣可言。
精选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范文5篇2022
![精选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范文5篇2022](https://img.taocdn.com/s3/m/7eefc5d9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21.png)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杜威最有影响力的著作,集中展现了杜威的教育思想。
西方学者将该书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并称为不朽的教育瑰宝。
以下是要给大家介绍的关于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欢迎各位的参考!篇一《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杜威最有影响力的著作,集中展现了杜威的教育思想。
西方学者将该书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并称为不朽的教育瑰宝。
关于作者作者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出生在佛蒙特州,1879年毕业于佛蒙特大学,1884年在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此后,他先后在密歇根大学、明尼苏达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哲学,曾担任过芝加哥大学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系主任、教育学院院长,担任过美国心理学联合会、美国哲学协会、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主席。
1896-1903年创办了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作为其教育理论的实验基地,并担任该校校长。
杜威的主要著作有《我的教育信条》(1897)、《学校与社会》(1899)、《儿童和课程》(1902)、《教育上的道德原理》(1909)、《经验与自然》(1925)、《教育与经验》(1938)、《自由与文化》(1939)等,《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在1916年写成的专著。
本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民主主义与教育》共26章,可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1-6章、第7-23章和第24-26章。
第1-6章内容分别为:“教育是生活的必需品”、“教育具有社会作用”、“教育作为指导”、“教育即成长”、“准备、展现和形式训练”、“教育即保守与进步”。
这6章从非正规化的教育谈到学校的兴起,从普遍意义的角度对教育的社会作用及目前各种学校教育目的存在的缺陷进行剖析,并指出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向进步的教育迈进。
第7-23章的主要内容是“教育中的民主概念”、“教育的目的”、“以自然发展和社会效能感作为教育目的”、“兴趣与训练”、“经验与思维”、“教育中的思维”、“教学方法的性质”、“教育内容的性质”、“课程中的游戏和工作”、“地理和历史的意义”、“学习课程中的科学”、“教育的价值”、“劳动和闲暇”、“知识性科目和实用性科目”、“自然科目和社会科目: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个人与世界”、“教育与职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心得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心得
顾燕叶
约翰·杜威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
杜威于1919年5月至1921年曾来中国讲学,足迹遍及十一省,到处宣传他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学。
杜威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有很大的影响。
他在漫长的事业历程中提出了一整套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哲学。
他的思想基础是“民主即自由”这一道德观念,他为对此观念建立一种令人信服的哲学论证并为追求一种能确保这一信念在实践中得以实现的实用主义,贡献了他的一生。
他在教育方面的论著很多,其中《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其教育著述的代表作。
正如他所说,该书是最能概括其“全部哲学立场”的著作。
该书是杜威在1916年写成的。
全书共分26章。
这时美国面临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革命的新阶段,正处在发展的时期。
因此,要求研究与探索新的教育以适应工业革命的需要以及解决社会政治生活的各种问题,这是时代的需要,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反映了美国资产阶级这种要求。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把民主社会的意义、生物进行论的观点、产业革命带来的变化以及科学实验的方法,贯串一起,从而论证新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内容和评判一些彼此矛盾的教育理论问题和实施问题。
他主要的观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诱发”、“引出”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再也不应该“把教学看作把知识灌进等待装载的心理的和道德的洞穴中去填补这个缺陷的方法”,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儿童的智力和具体操作能力,培养有创造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人。
为此,他十分注重为学生创设能够引起问题从而激发思维的情境。
今天,教育界在深入研究的问题——发现教学模式正是受其启发而倡导的。
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有时课堂上无论我怎样投入的去讲、反复讲,可是还是有学生不会做,还是有学生不注意听讲,显然我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
坚决反对“学习知识从生活中孤立出来作为直接追求的事体”。
杜威说教师应成为儿童活动的伙伴或参加者,而不是儿童活动的监督者或旁观者。
“在这种共同参加的活动中,教师也是一个学习的人,学生虽自己不知道,其实也是一个教师,师生愈不分彼此愈好。
”他们如果忘记谁是师和谁是生,就太理想了。
我们目前教学中所倡导的以问题开启学生的思维,问题的引入越
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经验越有效,而不能凭空来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这样学生会茫然不知所措。
当前教育中教师的角色除了知识传授者、辅助者、全程监控者、研究者和艺术家之外,实在教师还扮演着很多其他的角色,如家长代理人、儿童的朋友、心理调节者等。
无论在教学中教师承担的角色有多少种,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把青少年儿童装进心里,全身心的促进每一位学生的长大成才。
真正做到“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这与杜威所提倡的学生中心、教师辅助引导的理念大体是一致,所以我们教师都应该好好阅读和领会杜威的教育著作,尤其是《民主主义与教育》。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这也需要我们批判地加以吸收,从而更好的指导和促进教学实践。
再者,杜威对于课程的看法有两个基本观点;一个是他认为工业革命以来知识积累很快,学生根本不可能在学校里将所有知识学完,因而学校应改变课程,“教学生从宇宙本身求学问。
”二是为把各阶层的学生训练成合格的公民,那就一定要给他们教育。
“以机会均等为理想的民主主义,要求一种教育,这种教育要把学问和社会应用、理论和实际、工作和对于所做工作的意义的认识,从头就融为一炉,并且大家都一样。
”基于这两点认识,杜威很注意结合儿童的特点和学习需要来安排教材。
有些教育家认为经验和生活课程有损于智育水平,杜威便从古代和近代的哲学演变作了论证。
他说,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把经验和知识不恰当地对立起来,认为经验是纯属实物性质的,而知识是与事务无关的;经验表现为对物质的兴趣,而知识是关于精神和理性的;经验是附属于感觉器官的低级认识,而知识则是理智的、高超的;经验在于满足一时一事的欲望和需要,知识则探求永恒的普遍的真理。
实际上,经验和知识是统一的,不是对立、两元的。
杜威的教育思想或者说《民主主义与教育》为代表的教育思想总纲所表现出来的是通过教育改革创新在美国创立更加适合学生的教育。
通过这种教育,更多的人能够享有和接受民主的教育。
力图实现民有民享民治的资产阶级民主社会。
它不同于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力图培养奴隶主阶级的统治者的哲学王而进行的阶级统治。
也不同于卢梭的原著《爱弥尔》缺乏实践的支撑脱离实际,空想式的乌托邦。
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教育实践及经验,可谓是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
杜威是世界教育思想界的巨人,《民主主义与教育》虽然晦涩难懂,但字字珠玑,使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分析的细致与缜密,他从生物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多角度,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赫尔巴特、卢梭、黑格尔、比埃默森、福禄培尔、洛克等多人的学术观点,作了分析、综合和概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体系。
值得我去认真学习,好好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