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元夕教案

合集下载

2024年青玉案教案(优质5篇爱问知识人

2024年青玉案教案(优质5篇爱问知识人

2024年青玉案教案(优质5篇爱问知识人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古诗文阅读与欣赏》第三章《宋词欣赏》中的《青玉案·元夕》。

该词为辛弃疾所作,描绘了元宵佳节的盛况及词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详细内容涵盖词的背景、结构分析、意象解读、语言特色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理解《青玉案·元夕》的历史背景。

2. 培养学生鉴赏宋词的能力,掌握词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

3. 引导学生体味词中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中的意象解读和语言特色分析。

教学重点:辛弃疾的创作背景、词的结构分析以及词的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古诗文阅读与欣赏》辅导书、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情境。

2. 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生平及其创作特点,解释《青玉案·元夕》的历史背景。

3. 诗词朗读:全班同学齐读词作,感受词的韵律美。

4. 结构分析:讲解上阕、下阕的结构,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

6.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7. 情感体验:讨论词中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体味词人的思念之情。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背景介绍。

2. 黑板右侧:词的结构、意象、修辞手法、家国情怀。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所学内容,分析《青玉案·元夕》中的意象和语言特色。

2. 答案要点:上阕意象丰富,下阕抒发情感;运用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词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深入了解其创作风格,提高古诗文鉴赏能力。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
3.随堂练习和总结环节各分配5-10分钟,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实践和思考时间。
三、课堂提问
1.提问时应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针对不同难度的内容,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3.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并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
四、情景导入
1.利用古风音乐、图片等元素,营造古代节日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背景介绍:讲解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3.课文诵读: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课文解析:
a.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起承转合;
b.剖析诗歌中的意象,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等,体会诗人如何运用意象表现节日氛围;
c.探讨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对比、夸张等,分析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5.作业设计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能否有效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6.板书设计是否清晰,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诗歌内容;
7.对学生的反馈和鼓励是否及时,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8.课后拓展延伸是否有价值,是否能够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5.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从诗歌中领悟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批判;
6.审美价值:分析诗歌的审美特点,如音韵美、意境美等;
7.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分析其他古诗词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8.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
六、板书设计
1.诗歌结构:起承转合;
2.意象:东风、花千树、星如雨等;
2.通过讲述与诗歌相关的历史故事或背景,增加学生的背景知识,为理解诗歌内容打下基础。
教案反思
1.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涵盖了诗歌的结构、意象、表现手法和主题思想等关键点;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青玉案·元夕》。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三章“宋词”,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一词,通过学习这首词,让学生了解宋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词作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词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宋词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通过对词作背景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青玉案·元夕》的词意、词牌、艺术手法等。

难点:理解辛弃疾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如何鉴赏宋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起源及习俗,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朗读:让学生朗读《青玉案·元夕》,初步感知词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词牌、词意,讲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4. 例题讲解:以《青玉案·元夕》为例,分析词作的艺术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其他宋词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辛弃疾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8.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青玉案·元夕》2. 板书内容:① 辛弃疾② 元夕③ 词牌:青玉案④ 艺术手法:比喻、象征、抒情⑤ 情感:忧国忧民、壮志未酬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青玉案·元夕》的艺术特点,结合词作背景,谈谈你对辛弃疾的认识。

2. 答案提示:注意从词牌、词意、艺术手法、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了解宋词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青玉案·元夕》。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词的背景知识、词的全文解析以及相关文学技巧的探讨。

具体章节为第三章“宋词欣赏”,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词作品。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背景知识,了解辛弃疾及其词作风格。

2. 分析并欣赏辛弃疾的词作技巧,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作中的意象、修辞手法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辛弃疾的词作风格、词作背景及词中的意境描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筝曲《元夕》,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节日氛围,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背景知识介绍:简要介绍辛弃疾及其词作风格,为学生理解《青玉案·元夕》打下基础。

3. 诗词全文解析:逐句分析词句,讲解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4. 例题讲解:针对词中的难点,设计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消化吸收。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进行诗词创作或赏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青玉案·元夕》2. 内容:辛弃疾简介、词作背景、词句解析、修辞手法、情感表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分析《青玉案·元夕》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赏析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了解其艺术风格,提升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诗词创作比赛,激发创作热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背景知识介绍2. 诗词全文解析3. 例题讲解4. 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一、背景知识介绍1. 辛弃疾生平简介:南宋著名词人,生平经历丰富,参加过抗金斗争,词作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辛弃疾诗词选》,具体内容为《青玉案·元夕》。

该诗词为辛弃疾描写我国古代元宵节盛况的名篇,寓意深刻,意境优美。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词的背景介绍、字词解析、诗句赏析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辛弃疾及其诗词创作背景,理解《青玉案·元夕》的寓意和意境。

2. 掌握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和重点词语,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句的寓意理解和意境把握。

教学重点:诗词的字词解析、诗句赏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青玉案·元夕》解析笔记、诗词鉴赏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元宵节民俗活动的视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诗词内容奠定基础。

3. 字词解析:详细讲解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和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4. 诗句赏析:逐句解析诗句,分析诗词的寓意和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美。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分析其他辛弃疾的诗词,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青玉案·元夕》全文2. 黑板右侧:重点词语、诗句寓意、意境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辛弃疾的另一首诗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要求字词解析、寓意理解和意境把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词寓意和意境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辛弃疾的诗词,了解古代文化,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诗词朗诵比赛,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的寓意理解和意境把握。

2. 字词解析的教学方法。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精彩教案(精选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精彩教案(精选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精彩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章《宋词》的第三节,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通过对这首词的深入学习,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事迹,掌握宋词的基本知识,感受宋词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熟读并背诵《青玉案·元夕》,理解词中的典故、意象和表达技巧,掌握词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中典故、意象的理解,表达技巧的掌握。

教学重点:熟读背诵词作,体会作者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展示元宵节的相关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青玉案·元夕》。

2. 新课导入:让学生自主阅读词作,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初步感知词的意境。

3. 诗词鉴赏:a. 分析词的背景,了解作者创作此词的动机。

b. 逐句解读词意,分析典故、意象,理解表达技巧。

c. 举例说明词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其他宋词,分析其与《青玉案·元夕》的异同,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创作一首以元宵节为主题的现代诗。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创作心得,互相评价,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青玉案·元夕》全文2. 黑板右侧:a. 作者介绍b. 词的背景c. 典故、意象、表达技巧d. 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比较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李清照的《如梦令》,分析两位词人的风格特点。

2. 答案提示:a. 辛弃疾:豪放、激昂,关注社会现实,善于用典故。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章《宋词》,具体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通过学习这首词,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事迹,掌握宋词的基本知识,感受词人通过对比手法表达出的忧国忧民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词的基本知识,如词牌、词律、词的内容等;能正确朗读、背诵《青玉案·元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提高学生对词作意境和情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辛弃疾忧国忧民的情怀,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的格律知识,对比手法的运用。

2. 教学重点:词作内容的理解,词人情感的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元宵节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元宵节的习俗,进而引入本课《青玉案·元夕》的学习。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词作,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事迹,理解词作内容。

3. 课堂讲解:a. 分析词牌、词律知识。

b. 讲解词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词人情感。

c. 对比分析词作中的意象,如“花市灯火”与“灯火阑珊”,体会词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并解读其他宋词作品。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词作中的对比手法及其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词牌:青玉案2. 词人:辛弃疾3. 情感:忧国忧民4. 对比手法:花市灯火——灯火阑珊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对比分析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李清照的《如梦令》,谈谈你对两位词人情感表达的理解。

2. 答案提示:从词作内容、情感表达、对比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学生对词作的理解和情感体验是否到位,教学方法是否合适。

2024年[最新]《青玉案元夕》教案

2024年[最新]《青玉案元夕》教案

2024年[最新]《青玉案元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唐诗宋词欣赏”中的《青玉案·元夕》。

该词为宋代词人辛弃疾所作,描绘了元宵佳节繁华热闹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词的背景知识介绍、词的逐句解析、艺术特色分析。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青玉案·元夕》的主题思想。

2. 掌握词的韵律、意境、表现手法,提高鉴赏古代诗词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中意象的把握,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2. 教学重点:词的韵律、意境、表现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词的内容打下基础。

3. 逐句解析:分析词的韵律、意境、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内容。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巩固学生对词的理解。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词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青玉案·元夕》教案2. 板书内容:(1)词的背景知识(2)逐句解析(3)艺术特色分析(4)教学重点、难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要概括《青玉案·元夕》的主题思想。

(2)分析词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3)谈谈你对辛弃疾词作的认识。

2. 答案:(1)主题思想:描绘元宵佳节的热闹场景,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意境和表现手法:以元宵节为背景,运用丰富的意象,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3)辛弃疾词作的认识:辛弃疾词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善于运用典故,抒发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优秀教案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优秀教案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青玉案·元夕》全诗。

2.感受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诗歌的艺术魅力。

3.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重点1.《青玉案·元夕》诗歌的背诵和理解。

2.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分析。

3.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诗歌中难懂字词的解释和运用。

2.诗歌情感与背景的关联。

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

2.诗歌原文及注释。

3.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辛弃疾生平及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诗歌讲解1.逐句讲解《青玉案·元夕》全诗。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3.讲解难懂字词和修辞手法。

三、诗歌背诵1.学生自行背诵全诗。

2.老师检查背诵情况,并进行点评。

四、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背诵和理解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青玉案·元夕》全诗。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情感和意象。

二、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的情感线索。

2.探讨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3.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三、写作练习1.以“元宵节”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点评。

四、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鉴赏和写作能力的重要性。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青玉案·元夕》全诗。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艺术特色。

二、诗歌拓展1.介绍辛弃疾的其他诗词作品。

2.分析辛弃疾诗词的艺术风格。

3.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辛弃疾诗词。

三、诗歌创作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作一首关于元宵节的诗词。

2.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点评。

四、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创作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青玉案·元夕》全诗。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情感表达。

二、诗歌表演1.学生分组,选择一首辛弃疾的诗词进行表演。

2.各小组展示自己的表演,并进行点评。

三、诗歌讲座1.邀请专家进行辛弃疾诗词讲座。

青玉案优质教案(优质5篇爱问知识人

青玉案优质教案(优质5篇爱问知识人

青玉案优质教案(优质5篇爱问知识人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青玉案·元夕》章节,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词作品。

内容包括词的背景、作者介绍、词的全文解析、生僻字词解释、词的意境赏析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背景、作者及其创作特点;2. 学会识别并运用生僻字词,提高古文阅读能力;3. 领悟并欣赏辛弃疾词作的艺术魅力,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作意境的把握,生僻字词的识别与运用;2. 教学重点:《青玉案·元夕》的背景、作者、全文解析及意境赏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起源及民间习俗,引入本节课的主题;2. 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3. 课文解析:逐句解析词作,讲解生僻字词,分析词作的意境;4.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句子进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词作;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分析其他辛弃疾的词作;6. 赏析: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青玉案·元夕》,提高审美能力;8. 互动: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青玉案·元夕》2. 作者:辛弃疾3. 背景介绍:元宵节、南宋、辛弃疾4. 重点词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5. 意境赏析:欢乐、繁华、离别、思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分析《青玉案·元夕》的意境,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3)比较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另一首词作,谈谈自己的感受。

2. 答案:(1)焰:火焰;翩:轻盈;麝:麝香;狸:狐狸;貂:貂皮;砧:捣衣石;(2)略;(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深入了解其创作风格,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背诵《青玉案元夕》全诗,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诗歌魅力。

2.培养学生通过诗歌欣赏,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情感,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背诵、理解和赏析。

2.教学难点:诗歌的情感分析和意象解读。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辛弃疾画像和《青玉案元夕》原文,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及其作品。

2.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课时:诗歌解读1.让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各个部分的作用。

3.解读诗歌中的意象,让学生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第三课时:诗歌赏析1.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情感、意境等方面进行赏析。

2.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3.全班分享,交流赏析心得。

第四课时:诗歌背诵与默写1.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背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默写,检查记忆效果。

第五课时:课后拓展1.让学生查找辛弃疾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分享。

2.鼓励学生创作以《青玉案元夕》为主题的诗歌,提升创作能力。

四、教学策略1.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情感。

2.互动教学: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活力。

3.激励评价: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激发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质量和互动效果。

2.作业完成:检查学生的诗歌背诵、默写和课后拓展作业。

3.学习效果:通过测试或问答,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程度。

教案一、导入新课1.展示辛弃疾画像和《青玉案元夕》原文,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及其作品。

2.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

二、诗歌解读1.让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各个部分的作用。

《青玉案元夕》原文: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

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

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宋词选读》中的《青玉案·元夕》。

教学内容包括:对词的整体感知、词牌、作者介绍、词的内容解析、艺术特色分析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青玉案·元夕》的创作背景,掌握词牌、作者的相关知识。

2. 通过分析词的内容,理解并把握词的主题思想。

3. 学习并欣赏《青玉案·元夕》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分析《青玉案·元夕》的主题思想及其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词中意象的把握和艺术手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预习资料、《宋词选读》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习俗,引入本节课的主题《青玉案·元夕》。

2. 作者与词牌介绍: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讲解《青玉案》的词牌特点。

3. 诗词朗读:全班同学齐读《青玉案·元夕》,感受词的韵律美。

的主题思想。

5. 艺术特色分析:探讨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如对比、象征等。

6.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一道关于《青玉案·元夕》的典型题目。

7.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词意解析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青玉案·元夕》2. 内容:作者:辛弃疾词牌:《青玉案》主题:元宵节的盛况与离愁别绪艺术手法:对比、象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青玉案·元夕》中的意象,并说明其作用。

2. 答案示例:词中的意象如“灯火阑珊”、“明月高悬”等,既描绘了元宵节的热闹景象,又反衬出词人的离愁别绪。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把握词的意境,提高其审美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提高文学素养。

《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教案:《青玉案·元夕》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用《青玉案·元夕》这首古诗进行教学。

该诗是唐代诗人辛弃疾的作品,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的繁华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诗意和背景,领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学生能够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阅读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古诗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诗意和背景,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阅读技巧。

难点:学生能够深入领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元宵节夜晚的繁华景象,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情境。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青玉案·元夕》,理解诗文内容,教师进行提问和解答。

3. 词语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解释其含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4. 翻译与朗读:学生翻译诗句,并进行朗读练习,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5. 欣赏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美景,讨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6. 实践与创作:学生进行古诗创作练习,运用所学技巧,创作自己的古诗作品。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青玉案·元夕》辛弃疾元宵节夜晚繁华景象诗人向往美好生活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根据《青玉案·元夕》的诗意,创作一首描述自己喜欢的节日的古诗。

答案示例:《端午佳节》粽子香飘端午节,艾叶悬门驱疫邪。

江水悠悠赛龙舟,欢声笑语乐淘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教师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理解程度,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教学调整和改进。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了解其生平和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最新-高中语文《青玉案元夕》教案优秀9篇

最新-高中语文《青玉案元夕》教案优秀9篇

高中语文《青玉案元夕》教案优秀9篇译文入夜一城花灯好象是春风吹开花儿挂满千枝万树,烟火象是被吹落的万点流星。

驱赶宝马拉着华丽车子香风飘满一路。

凤箫吹奏的乐曲飘动,与流转的月光在人群之中互相交错。

玉壶的灯光流转着,此起彼伏的鱼龙花灯在飞舞着,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有的插满蛾儿,有的戴着雪柳……高中语文《青玉案·元夕》教案1一、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诵读并赏析《青玉案元夕》,体会词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3、分析词中“那人”的形象及象征意义。

4、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诵读诗词,品味语言,感受意境。

理解“那人”的形象及象征意义。

2、难点体会词人寄托在词中的复杂情感。

把握诗词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讨论法、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3分钟)播放一段元宵节热闹场景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元宵节的氛围。

提问学生:“提到元宵节,你们会想到什么?”引出课题《青玉案元夕》。

2、作者及背景介绍(5分钟)介绍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及创作风格。

讲解本词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词人所处的时代环境。

3、初读诗词,整体感知(10分钟)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词的大意。

请学生概括词的主要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4、精读赏析,品味意境(15分钟)“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描写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句话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那人”的形象有何特点?“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这句话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元宵节的热闹场景?赏析上阕:赏析下阕:5、探究“那人”的象征意义(10分钟)组织学生讨论“那人”的象征意义,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如理想、追求、高尚品质等。

2024年高中语文《青玉案·元夕》教案(通用

2024年高中语文《青玉案·元夕》教案(通用

2024年高中语文《青玉案·元夕》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章《宋词》,课文为《青玉案·元夕》。

详细内容涉及辛弃疾生平简介、宋词基础知识、词牌《青玉案》的格律特点,以及《元夕》词的具体内容解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辛弃疾及其作品《青玉案·元夕》的背景知识,掌握宋词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特别是对词牌、词意的理解和分析。

3.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分析,感悟词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牌的格律特点及其对词意表达的作用。

教学重点:辛弃疾的生平背景、《青玉案·元夕》的词意解读、词的韵律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元宵节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节日的联想,进而引入本课《青玉案·元夕》的学习。

2. 讲解背景: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青玉案·元夕》的历史环境。

3. 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律。

4. 内容解析:详细解读《青玉案·元夕》的词意,分析词牌的格律特点。

5. 例题讲解:以词中重要句子为例,分析词人的情感表达。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诗词鉴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青玉案·元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六、板书设计1. 《青玉案·元夕》2. 辛弃疾生平简介3. 《青玉案》词牌特点4. 《元夕》词意解读5. 重点句子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课文,分析《青玉案·元夕》中所表达的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朗读、讨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了《青玉案·元夕》的内容及词人的情感表达,但部分学生对词牌知识掌握不足,需要加强指导。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词别是一家》,教学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具体章节内容为:深入解读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学习《青玉案·元夕》的词牌格律、词意及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感受其词作风格。

2. 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词牌格律、词意,提高学生对古代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通过对词作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辛弃疾词作的艺术特色及其表现手法。

2. 教学重点:《青玉案·元夕》的词牌格律、词意及审美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习俗,引导学生进入词作情景。

2. 作者介绍: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3. 词作欣赏:详细解读《青玉案·元夕》的词牌格律、词意,分析艺术特色。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元夕的认识和感受。

5. 例题讲解:分析词作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夸张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仿写一首词。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青玉案·元夕》词牌、词意。

2. 黑板右侧:辛弃疾生平、艺术特色、修辞手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所学,以《元夕》为题,仿写一首词。

2. 答案示例:《元夕》灯火辉煌照夜空,团圆喜庆映人脸。

鞭炮声声迎新春,家家户户乐团圆。

舞龙舞狮欢腾跃,载歌载舞共欢庆。

元宵佳节人欢笑,共度良辰美景天。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词作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进一步了解其词风,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辛弃疾词作的艺术特色及其表现手法。

2024年(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

2024年(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

2024年(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名著选读》第三章《宋词》中的《青玉案元夕》。

详细内容包括:词牌介绍、作者辛弃疾生平简介、词作背景解析、全文逐句解读、语言特色分析及诗词意境体会。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青玉案元夕》的创作背景、词牌特点,掌握宋词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品味古典诗词的能力,感受诗词中的意境美。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作背景的解析、诗词意境的体会。

教学重点:全文逐句解读、语言特色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青玉案元夕》原文及译文、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青玉案元夕》。

2. 新课导入:介绍作者辛弃疾生平,解析词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词牌特点。

3. 逐句解读:带领学生细读词作,分析词句,理解词意。

4. 语言特色分析:指导学生从用词、句式、韵律等方面分析词作的语言特色。

5. 意境体会:引导学生体会诗词中的意境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6. 实践情景引入:设计相关情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诗词。

7. 例题讲解:结合诗词内容,讲解典型题目,指导解题方法。

8. 随堂练习: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青玉案元夕》2. 板书内容:a. 作者:辛弃疾b. 词牌:青玉案c. 诗词意境:元宵佳节、离愁别绪d. 语言特色:用词精练、句式优美、韵律和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译文填空:根据原文,填写相应的译文。

b. 创作诗词:以元宵节为主题,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首诗词。

c. 分析题目:从例题中选取一道,分析解题思路和答案。

2. 答案:a. 译文填空答案略。

b. 创作诗词答案略。

c. 分析题目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诗词作品,引导学生课后阅读,提高文学素养。

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

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

(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教案:《青玉案元夕》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用自《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内容主要包括贾宝玉与史湘云在元宵节夜晚的欢聚以及宝玉与林黛玉的感情纠葛。

详细讲述了贾宝玉与史湘云在青玉案元夕的夜晚,赏花灯、猜灯谜、品美食、听曲儿的情景,同时描绘了宝玉与黛玉之间的感情波折。

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青玉案元夕》,了解曹雪芹的《红楼梦》及其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能够理解并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青玉案元夕》的情节内容,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难点:分析小说中的语言特色和作者的写作手法,以及对人物情感的细腻描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视频、纸质教材。

2. 学具:笔记本、文具、阅读眼镜。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红楼梦》主题曲,引导学生回顾对《红楼梦》的整体印象,激发学习兴趣。

2. 阅读指导:让学生自主阅读《青玉案元夕》原文,指导学生注意理解文中的人物关系、情节发展和语言表达。

3. 内容讲解:教师对《青玉案元夕》进行详细讲解,包括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 实例分析:选取文中的经典片段,进行细致分析,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人物情感的描绘。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中人物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人物关系图:展示文中主要人物的关系,帮助学生理清人物之间的纠葛。

2. 情节发展线索:用关键词或句子概括文中的主要情节,引导学生梳理故事脉络。

3. 语言特色:挑选文中的经典句子或段落,进行分析讲解,展示作者的写作风格。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青玉案元夕》中的情节和人物,分析贾宝玉的性格特点。

答案:贾宝玉性格矛盾,既有反叛封建传统的一面,又有对家族责任的担忧。

他在青玉案元夕的欢聚中表现出对世俗束缚的反感,但在与林黛玉的感情纠葛中,又显露出对家庭和谐的渴望。

2024年公开课教案青玉案 元夕

2024年公开课教案青玉案 元夕

2024年公开课教案青玉案元夕一、教学目标1.理解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背景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2.领悟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分析词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难点:理解词中的文化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介绍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引发学生对元宵节的兴趣。

(2)简要介绍辛弃疾及其词作《青玉案·元夕》。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青玉案·元夕》,感知词的意境。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小组汇报: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员补充。

(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分析进行点评,引导深入理解词意。

4.课堂讲解(1)讲解词的背景:辛弃疾创作《青玉案·元夕》的时期背景及其思想感情。

(2)分析词的意象:如“飞烟散尽”、“疏星残月”等,引导学生理解其象征意义。

(3)解析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提高学生的修辞鉴赏能力。

(4)领悟情感表达:辛弃疾在词中表达的孤独、惆怅之情,引导学生感同身受。

5.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元宵节的感受。

(2)比较辛弃疾的其他词作,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分析其风格特点。

6.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元宵节的作文。

四、作业布置1.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元宵节的作文,题目自拟。

2.收集辛弃疾的其他词作,进行阅读赏析。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2.通过讲解词的背景、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意。

3.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但部分学生表达能力仍有待提高。

4.作业布置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青玉案》(元夕)最终版5篇

《青玉案》(元夕)最终版5篇

《青玉案》(元夕)最终版5篇第一篇:《青玉案》(元夕)最终版《青玉案•元夕》教案青玉案•元夕【教学目标】1.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理解作品思想内涵。

2.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

3.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研读文本,理解文中“那人”的寓意,体会词人情感。

【教学难点】千古名句的理解及形象之外所给人的丰富联想和深刻的启示。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青玉案•元夕》是其中的杰作。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经典,品读经典。

二、了解相关知识,初步感知文意: 1.知人论世: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他是南宋著名豪放派代表人物,在文学上,他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现存词600余首。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的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2.写作背景:该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

当时强敌压境,国事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

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

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3.诗词注解: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唐代,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玉案·元夕》教案
教师:乔梅艳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正确发音、解释重点字词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全文内容,分析并掌握比喻、借代这两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掌握渲染、反衬这两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2)了解辛弃疾及写作背景,重点鉴赏“那人”这一意象,把握词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小组学习、理解文本。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词人关心国家及民族命运的高尚情怀。

(2)学习词人资管淡泊、不苟流俗的优秀性格。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培养翻译古诗词的能力;认识并掌握词中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学习知人论世分析文本法;体味作者蕴含于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第1课时(共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元宵节吗?(学生:喜欢或者不喜欢)
为什么?(学生:······放假!)
现在的元宵节放不放假是不是取决于寒假的长度?
可是在古代
元宵节统统放假!
汉代1天
唐代3天
宋代5到7天
明朝竟然长达12 天!
2、那我们可爱的古代先辈们会在这个假期做些什么呢?
现在我们一起来观看一个混剪视频,看看古人是如何度元宵的。

(播放视频)古人会做的事情:放孔明灯、放烟花、猜字谜、放河灯······
今天就让老师带大家走近《青玉案·元夕》,在词的艺术里领略宋代元宵夜的风采。

二、教学过程
(一)解题
青玉案·元夕
(提问:青玉案是什么?词牌名是什么?)
1、青玉案,词牌名,取于东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一诗。

双调六十七字,押仄声韵,上去通押。

2、词牌名,词在创作时字数、平仄等方面应该遵循的格式。

3、元夕,词的标题,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也称上元节。

这天晚上就是“元夕”,也叫元宵、元夜。

我国古代有元夕观灯、猜字谜、放河灯等习俗。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提问:1——2名学生,检查他们课前对辛弃疾的预习情况。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1、作品:《稼轩长短句》、《美芹十论》
2、流派:继苏轼之后又一豪放派代表词人。

3、风格:以豪放沉雄、慷慨悲壮为主,兼有妩媚、明快、激励等写作风格。

4、辛弃疾是著名的爱国志士,其文学创作密切地联系着他的政治事业。

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1)起义南归时期。

曾率领2000多人起义抗金,后投奔耿京为首的抗金农民义军。

(2)辗转任职时期。

南归后,在历任地方官期间为北伐积极做好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但遭到主和派的打击,被罢职。

(3)被贬家居,反复起用时期。

被罢职,闲居在信州上饶(今江西省上饶市)前后近20年。

到了晚年,朝廷情势危急,被起用,但仍然得不到重用,最后含恨辞世。

(三)整体感知全文
1、朗读课文,要求发音准确、停顿合理、流畅、有感情。

(1)请1——2位同学诵读,给予形成性评价;
(2)强调重点字词的发音/字形:
凤xiāo箫蓦mò然阑珊lánshān
2、合作探究,疏通文意
(以小组为单位解释重点字词并翻译指定句;注意分析该句有没有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如果有,请说一说该修辞手法是什么。


小组任务清单:
第一组: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第二组:宝马雕车香满路。

第三组: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玉龙舞。

第四组: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第五组: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第六组:归纳总结这首词里运用到的主要修辞手法。

上阙:
(1)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花千树,烟火绽放之多之盛犹如千树花开。

星如雨,形容东风吹过,漫天烟火如雨般飘落。

修辞手法:比喻(甲像乙、甲类乙)——烟火比作花千树、星如雨——生动形象
夸张——(事物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夸大或者缩小)——启发读者想象力
翻译: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烟火纷纷,乱落如雨。

(2)宝马雕车香满路。

雕车:雕绘着彩纹的车子。

修辞手法:借代(关联性;局部代本体——孤帆代船;特征代本体——白领代职场人;具体代抽象——烽烟代战争;工具代本体——宝马雕车代游人;)——引人联想,突出形象、鲜明特点、精炼文笔、更具体生动。

翻译: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
(3)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凤箫:排箫
玉壶:玉制的壶,比喻月亮。

玉壶光转,这里指明亮皎洁的月光洒照下来。

修辞手法:比喻——玉壶
翻译: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明亮皎洁的月光洒照下来,鱼龙灯彻夜旋转舞动着。

下阙:
(4)娥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娥儿、雪柳:当时女子佩戴的事物。

黄金缕:金色的衣带。

盈盈:女子举止仪态美好。

暗香:幽香。

修辞手法:借代——特征代人(暗香代人)——形象鲜明、生动,富有画面感。

带着华饰、身着华服的娇美女子笑语盈盈地随人群移动,落染的香气渐渐飘远。

(5)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千百度:千百遍。

蓦然:突然,意外。

阑珊:零落。

衰落、萧瑟的样子。

翻译:在人群中寻找他(她)千百回,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他(她)。

(6)其他表现手法:
A.渲染:一种国画技法,用水墨或者颜色烘染物象,分出阴阳向北,以强化、丰富艺术效果。

——再现情景、渲染气氛、表现感情倾向(经常综合比喻、夸张、反复、铺写等修辞,以突出艺术效果。


B.反衬——衬体突出本体(利用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突出主要形象;反衬:有主次之分/对比:并列;)——鲜明表现主题。

(四)小结: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领略了南宋元宵夜的美景美人,进一步学习了比喻、借代、铺陈、渲染、反衬等表现手法,也了解了爱国词人辛弃疾及其创作风格,接下来请同学们继续研读课文,通过知人论世分析法,细细品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个经典名句,想一想“那人”到底是谁?
(五)作业
1、继续查找这首词的写作背景,鉴赏“那人”形象。

(六)板书
青第一组:烟火繁盛
玉第二组:游人众多
案第三组:箫声动人、月光皎洁、花灯舞动渲染
·服装华贵
第四组:仕女华盛仪态娇美
元遗香满路
夕第五组:那人——个性美反衬
第六组:比喻、夸张、借代
第二课时
(四)知人论世,鉴赏“那人”
(提问:大家知道这首词创作的相关背景吗?请1至2位同学给大家简单的说一说。


(老师展示PPT并总结)
1、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或二年(1174或者1175年)。

当时的南宋正处于隆兴北伐失败之后的“乾淳之治”时期。

隆兴元年(1163年)五月,赵昚任命张浚为北伐主帅,展开隆兴北伐。

宋军于一月之内恢复灵壁、虹县和宿州等地,威慑中原。

后在金军优势兵力的反攻下,宋军主将不和,军心涣散,撤兵符离时遭到金兵的追截,损失惨重,只好再次与金国达成和议(1164年),史称“隆兴和议”,又名“乾道之盟”。

和议主要规定:宋朝皇帝对金朝皇帝改称臣为称侄;改“岁贡”称“岁币”,并将“绍兴和议”商议的银、绢各减五万,为二十万两、匹;南宋割唐(今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州东)、海(今江苏连云港)、泗(今江苏盱眙北)四州外,再割商(今陕西商县)、秦(今甘肃天水)二州予金国。

隆兴和议之后,宋、金两国维持了四十多年的和平。

隆兴北伐失败后,赵昚(shèn)在内外政策上都转向平稳,南宋朝廷又陶醉在了“中外无事”、偏安一隅的升平景象之中。

当时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呈现政治繁荣的局面。

南宋政府重视生产,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民和俗静,家给人足,牛马遍野,余粮委田,出现了天下康宁的升平景象。

史称“乾淳之治”。

辛弃疾力主抗金,奉行以战守国的政治策略。

这与主流政治势力的“主和”政见相左,因此辛弃疾该时正落职闲居。

2、运用知人论世分析法,如何解读“那人”的形象?
作者的理想人格——自甘寂寞、淡泊名利、不苟流俗、志存高远
作者蕴含于词中的情感——失落、苦闷、哀怨、期许
(五)作业
1、在作业本上默写一遍《青玉案·元夕》原文,并抄写一遍翻译。

2、品味语言并联想元夕夜之美,体味作者失落、哀怨、苦闷、欣喜等情感,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词。

3、了解中美贸易战相关背景,谈一谈你认为我国对此该怎么办。

(六)板书
知人:以战守国
落职闲居论世:北伐失败
报国无门隆兴议和
哀怨愤懑乾淳之治
不思进取
沉湎享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