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用九年级化学电子版教材上册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电子书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电子书

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电子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苏教版)第二章《化学基本概念》的第一节“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详细内容包括:物质的组成、物质的分类、纯净物与混合物、单质与化合物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组成和分类,掌握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化学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纯净物与混合物、单质与化合物的区分。

教学重点: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子书、PPT、实验器材(酒精、水、食盐、蔗糖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饮料、空气、金属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的共同特征,引出物质的概念。

2. 新课内容:(1)物质的组成:讲解物质由元素组成,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

(2)物质的分类:介绍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等概念,通过实例进行区分。

(3)实验演示:分别进行酒精与水的混合、食盐与蔗糖的混合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判断纯净物与混合物。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步骤,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组成2. 物质的分类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

(2)列举生活中的单质和化合物,并说明其特点。

2. 答案:(2)生活中的单质如金属(铁、铜等),化合物如水(H2O)、二氧化碳(CO2)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物质的组成和分类掌握情况较好,但对纯净物与混合物、单质与化合物的区分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巩固。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食品添加剂、环境污染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024年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电子书

2024年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电子书

2024年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电子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涉及第四章《物质的构成》中的第2节“分子和原子”。

具体内容包括:分子的概念与性质,原子的概念与性质,以及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了解它们的基本性质。

2. 能够区分分子和原子,并解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能力,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性质及区别。

难点:分子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及联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验器材(如酒精、水、玻璃片等)。

2. 学具:电子书、笔记本、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如酒精挥发、水结冰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 例题讲解:(1)讲解分子的概念,举例说明分子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2)讲解原子的概念,通过实验演示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稳定性。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并派代表进行汇报。

六、板书设计1. 分子的概念、性质、作用。

2. 原子的概念、性质、作用。

3.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分子的概念、性质及作用。

(2)简述原子的概念、性质及作用。

(3)分析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2. 答案:(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具有质量小、体积小、运动速度快等特点。

分子在物质变化中起到关键作用,如化学反应中的分子破裂与重组。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质。

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保持稳定,不发生变化。

(3)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在于大小、构成及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是分子的组成部分。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九年级上册化学电子课本华东版

九年级上册化学电子课本华东版

九年级上册化学电子课本华东版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 宏观上没崭新物质分解成,微观上没崭新分子分解成。

② 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比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溶解、干冰的升华、木材制成桌椅、玻璃打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 宏观上加崭新物质分解成,微观上加崭新分子分解成。

②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

有时可以通过反应现象去推论与否出现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就是什么物质。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物理性质:物质不须要出现化学变化就能够整体表现出的性质。

① 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 由感官认知的物理性质主要存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 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就可以整体表现出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实验仪器和操作方式一、药品的取用原则1.采用药品必须努力做到“三不”:无法用手轻易碰触药品,无法把鼻孔兎至容器口回去言药品的气味,严禁闻任何药品的味道。

2.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实验室规定的用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

3.Montastruc的药品必须努力做到“三不”:即为无法送回原瓶,不要随意弃置,无法掏出实验室,必须放在选定的容器里。

4.实验时若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

二、液态药品的丢弃1.块状或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一般用镊子夹取。

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用钥匙(或纸槽)。

3.使用过的镊子或钥匙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三、液体药品(存放在细口瓶)的丢弃1.少量液体药品的取用---用胶头滴管吸有药液的滴管应悬空垂直在仪器的正上方,将药液滴入接受药液的仪器中,不要让吸有药液的滴管接触仪器壁;不要将滴管平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不能用未清洗的滴管再吸别的试剂(滴瓶上的滴管不能交叉使用,也不需冲洗)2.从细口瓶里丢弃试液时,应当把瓶塞夺下,好像放到桌上;飞溅液体时,增加收入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邻试管口或仪器口,避免残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锈蚀标签。

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电子书

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电子书

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电子书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苏教版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主要涉及第三章《物质的变化》的第1节“物质的变化及其分类”。

具体内容包括:物质的变化定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化学变化的特征、反应类型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及其分类,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物质变化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反应类型的判断。

重点:物质的变化定义,化学变化的特征,反应类型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子书、PPT、实验器材(如酒精灯、试管、烧杯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电子书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如燃烧、融化、沸腾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

2. 知识讲解(15分钟)(1)物质的变化定义。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3)化学变化的特征。

(4)反应类型。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电子书展示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利用电子书发布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5. 实验演示与操作(15分钟)(1)教师演示化学变化实验,如铁丝燃烧。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变化定义2.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3. 化学变化的特征4. 反应类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实例。

①水变成水蒸气。

②铁生锈。

③酒精燃烧。

2. 答案:(1)化学变化:如食物腐败、燃烧等;物理变化:如冰融化、水沸腾等。

(2)①物理变化;②化学变化;③化学变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物质变化的理解较为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实例讲解和实验演示。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第1至4单元》精品PPT优质课件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第1至4单元》精品PPT优质课件

讲授新课
知识与拓展
1.物理变化常见的三种形式: (1)状态(固、液、气)的改变,如液态水、固态冰
和水蒸气; (2)形状的改变,如矿石粉碎等; (3)某些能量形式的改变,如白炽灯通电发光、放
热,电能转化为光能、热能等。
凡是状态、形状、某些能量形式改变而没有新物 质生成的变化都属于物理变化。
讲授新课
化学与科技
讲授新课
观察与思考
化学与环境
化学与生活
化学在保证人类的生存并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讲授新课
观察与思考
生产化肥和农药
——以增加粮食的产量
利 合成药物
用 化
——以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
学 开发新能源、合成新材料
——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
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
——以使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
讲授新课
观察与思考 中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蔡侯纸”的发 明者—蔡伦
火药:万户飞天模型
中国精美的瓷器
讲授新课
观察与思考
陕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鱼 纹彩陶盆
越王勾践青铜剑
东汉“酿酒”画像砖拓
唐 代 蜡 染 屏 风
讲授新课
观察与思考 2.近代化学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和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化学家阿伏加 德罗创立的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2.在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发生一些现象,如 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但并不 是所有的化学变化都会产生上述现象,且具有上述现 象的变化也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 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讲授新课

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电子书

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电子书

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电子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苏教版)第二章《物质的变化》第二节“化学变化及其特点”。

教学内容包括:化学变化的定义、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化学反应的类型及实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变化的定义,掌握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 能够区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并能举例说明。

3. 了解化学反应的类型,学会分析化学反应的实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化学变化的定义、特征及化学反应类型。

难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分,化学反应类型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子书、PPT、实验器材(如酒精灯、试管、酚酞试液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实验器材(如试管、酒精灯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变化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2. 讲解:讲解化学变化的定义、特征,通过PPT展示化学反应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化学反应的类型。

3. 实践: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化学变化现象,让学生亲身体会化学变化的特征。

4. 课堂互动:让学生分享实验过程中的观察与发现,讨论化学反应类型的特点。

5.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内容,检查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化学变化定义2. 化学变化特征3. 化学反应类型4. 典型例题及解题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2. 答案:(1)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的变化。

(2)分别为:合成反应、化合反应。

(3)铁生锈:铁与氧气、水反应铁锈;燃烧:物质与氧气反应,放出热量;中和反应:酸与碱反应盐和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掌握了化学变化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收集化学变化的实例,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完整版》精品PPT优质课件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完整版》精品PPT优质课件

矿石粉碎、水蒸发、 碘升华等
木炭燃烧、铁生锈、 食物腐烂等
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发热等现象产生,但有 发光、发热等现象产生的变化却不一定是化学 变化
讲授新课
典例精析
例1 判断下列说法:电灯通电发光发热是发生了什
× 么变化?
甲同学:有发光放热的现象,所以是化学变化。
√ 乙同学:没有生成新的物质,所以是物理变化。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 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讲授新课
观察与思考
近代,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的研究,得出了一个重要 的结论: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 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这就是说,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破裂,而原 子不会破裂,但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这些观点是认识和分析化 学现象及其本质的基础。
2.在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发生一些现象,如 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但并不 是所有的化学变化都会产生上述现象,且具有上述现 象的变化也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全册】完整版》 精品PPT优质课件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导入新课Βιβλιοθήκη 讲授新课课堂小结随堂训练
导入新课
观察与思考
化学 ——另一门自然科学 他能呼风唤雨; 还能给人类丰衣足食,健康长寿; 也能保家卫国; 造福人类,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讲授新课
一 什么是化学
观察与思考
化学就是要研究物质及其变化,它不仅要研究自然界已经存 在的物质及其变化,还要根据需要研究和创造自然界不存在 的新物质。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讲授新课
观察与思考

2024年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电子书

2024年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电子书

2024年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电子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第二章《物质的基本变化》第2节“化学变化的特征”。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化学反应的定义、化学变化的特征、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其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反应的定义,掌握化学变化的特征。

2. 学会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能解释其意义。

3. 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其意义,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重点:化学变化的特征,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化学反应演示器材、实验器材。

2. 学具:化学课本、笔记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反应现象,引发学生对化学变化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a. 演示木炭燃烧、铁生锈等反应。

b. 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些现象的共同点。

2. 基本概念:介绍化学反应的定义及化学变化的特征。

a. 解释化学反应的概念。

b. 分析化学变化的特征。

3. 化学方程式: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解释其意义。

a. 讲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

b. 举例说明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4. 能量变化:探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区分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a. 分析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b. 举例说明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5. 随堂练习: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巩固练习。

a. 书写给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b. 判断反应类型(放热或吸热)。

6.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化学反应现象,加深对化学变化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化学反应的定义及特征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及意义3.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a. 放热反应b. 吸热反应七、作业设计2.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定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其意义掌握程度,以及对能量变化的理解。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电子课本教材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电子课本教材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电子课本教材(最新)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电子课本教材化学是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与物理学、生物学、地理学、天文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也推动了其他学科和技术的发展。

下面我为大家带来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电子课本教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电子课本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5068教学资料查看完整版电子课本可微信搜索公众号【5068教学资料】,关注后对话框回复【9】获取九年级电子课本资源。

九年级上册化学单元知识点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的研究,得出了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重要结论,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3、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使化学的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4、绿色化学的提出,使更多的化学生产工艺和产品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

5、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如: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熔化。

6、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木材燃烧、铁的生锈等。

7、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还伴随有能量变化,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8、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变化中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

联系: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9、我们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根本区别是是否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变现出来。

通常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属于物理性质。

可燃性、毒性、助燃性、氧化性、稳定性、金属的活泼性等属于化学性质。

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物质的用途体现性质。

10、变化与性质的区分:性质是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而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

性质的描述中往往有“能、会、易、难”等字眼。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电子版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电子版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本节内容概述】本节内容是化学学科学习的入门课,教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和精美的图画,引导学生了解化学是一门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自然科学,它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以丰富多彩的图画和简明的语言,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化学的发展史以及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向学生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利用化学的欲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2.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3.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探索生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本课题重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初步认识化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宜过多采用直接讲述的方式进行教学,可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引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通过实验、组织学生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认识化学、理解化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化学、了解化学的激情。

2.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的态度。

【重点和难点】重点 1.什么是化学。

2.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联系。

难点了解什么是化学。

【教学准备】多媒体、氢氧化钠溶液(用啫喱水瓶盛装好)、用酚酞试液写有“神奇的化学”字样的纸(表面为白纸)。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请三名学生分别上台表演:甲:(试管展示A、B两种无色液体)请大家猜测,如果把这两种液体混合在一起会有什么现象呢(在同学们各抒己见后)甲:[向盛有A液体(稀盐酸)的试管中滴加B液体(AgNO3溶液)。

](在同学们惊讶的表情中)甲:我表演的节目叫“清水变牛奶”,可是不能喝!乙:这有什么稀奇,我也会表演(试管展示C、D两种无色液体),我也请大家猜一猜,如果把它们混在一起会有什么现象呢(在同学们各抒己见后)乙:[向盛有C液体(NaOH溶液)的烧杯内,逐滴滴入D液体(无色酚酞)。

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精品教案苏教版电子书

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精品教案苏教版电子书

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精品教案苏教版电子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第二章“化学基本概念”的2.1节“物质的变化”。

具体内容包括:物质的三态变化、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化学反应的类型以及能量变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三态变化及其特点,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反应类型及能量变化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 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化学反应类型的判断。

教学重点:物质的变化过程,能量变化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化学反应视频等。

2. 学具:学习手册、实验报告、化学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冰融化、水沸腾等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引入物质的三态变化。

3. 实践: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过程,讨论能量变化。

4. 例题讲解:讲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断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查漏补缺。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三态变化2.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3. 化学反应类型及能量变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举例说明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2)列举三种化学反应类型,并分别给出实例。

2. 答案:(1)物理变化:如水的沸腾、冰的融化等;化学变化:如铁生锈、木炭燃烧等。

(2)反应类型及实例:化合反应(如氢气与氧气水)、分解反应(如过氧化氢分解为水与氧气)、置换反应(如锌与稀硫酸反应硫酸锌和氢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物质的变化过程、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掌握情况较好,但对化学反应类型的判断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巩固。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激发其探究兴趣,鼓励学生参加化学竞赛、科学实验等活动,提高其化学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