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虺弗摧的故事

合集下载

为虎作伥成语故事(精选5篇)

为虎作伥成语故事(精选5篇)

为虎作伥成语故事(精选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规章制度、策划方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 letter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为虎作伥成语故事(精选5篇)为虎作伥成语故事 1很久以前,有一只非常XX的老虎,因为林中的动物都被吃光了,找不到食物,正饿得发慌,这个时候发现林中一条路常常有人经过,就守候在路边准备XX。

为虎作伥成语故事

为虎作伥成语故事

为虎作伥成语故事为虎作伥成语故事为虎作伥成语故事1很久以前,有一只非常凶残的老虎,因为林中的动物都被吃光了,找不到食物,正饿得发慌,这个时候发现林中一条路常常有人经过,就守候在路边准备吃人。

有一天,有个叫伥的人路过这里,老虎迅速的扑上去,咬住他的喉咙,拖到林中饱吃了一顿。

老虎想:“要是每天都有人肉吃该多好呀!”于是老虎抓住伥的灵魂不放,对他说:“你必须找到另一个人给我吃,我才让你的灵魂得到自由,投胎重新做人。

”伥虽然已经死了,可是他的灵魂仍然害怕老虎,竟然点头同意了。

于是伥的灵魂就到处去找人,当发现一个人时,就把他骗到林中,早已守候在那里的老虎连忙扑上去把人咬死,伥的灵魂为了讨好老虎,竟上前把那个人的衣服脱掉,带子解开,让老虎毫不费力地将那人吃掉。

老虎对伥灵魂的合作很满意,不肯放伥的灵魂走。

于是伥的灵魂也不去投胎做人,帮助老虎做吃人的勾当。

人们称伥的灵魂为“伥鬼”。

后来形容那些帮助恶人一起做坏事的人为“为虎作伥”。

险阻艰难备尝之矣。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险阻:危险和障碍。

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危险和障碍。

作宾语、定语;指困难、危险和障碍等艰难险阻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励精图治,使晋国日益强大,准备挑战当时的霸主楚成王。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亲率大军进攻曹、卫小国,楚成王派大将子玉前去救援曹,告诫子玉说重耳在外流亡19年,什么艰难险阻都经历过,得小心对付。

为虎作伥成语故事2:伥:伥鬼,古时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专门引诱人来给老虎吃。

替老虎做伥鬼。

比喻充当恶人的帮凶。

某注意:为;不能读作“wéi”;伥;不能读作“chánɡ”或“chànɡ”。

作;不能写作“做”。

:《太平广记》卷四百三十:“伥鬼,被虎所食之人也,为虎前呵道耳。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逸文》卷四:“凡死于虎,溺于水之鬼号为伥,须得一人代之。

”:助纣为孽;为虎添翼:为民除害:我们当下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混乱,欺良压善,成王败寇,不择手段损人利己者大有人在,而昧着良心,为虎作伥、助纣为虐的专家学者亦非个别。

成语故事 寓言故事 成语大全及成语解释

成语故事 寓言故事 成语大全及成语解释

寓言故事的成语鹬蚌相争守株待兔画蛇添足自相矛盾量体裁衣杯弓蛇影螳螂捕蝉亡羊补牢人面兽心无价之宝曲高和寡囫囵吞枣庖丁解牛起死回生患得患失庸人自扰嗟来之食塞翁失马痴人说梦井底之蛙刻舟求剑滥竽充数南辕北辙惊弓之鸟对牛弹琴掩耳盗铃叶公好龙黔驴技穷东施效颦杞人忧天狐假虎威买椟还珠画饼充饥不可救药拔苗助长疑邻盗斧历史故事的成语一饭千金礼贤下士负荆请罪管鲍之交大义灭亲风吹草动鸡鸣狗盗塞翁失马舍生取义一鸣惊人破釜沉舟一败涂地半途而废闻鸡起舞卧薪尝胆毛遂自荐虚位以待有志者事竟成英文成语故事退避三舍洛阳纸贵草木皆兵按图索骥后来居上邯郸学步守株待兔如火如荼望梅止渴不寒而栗枕戈待旦探骊得珠望洋兴叹掩耳盗铃请君入瓮高山流水胸有成竹唇亡齿寒闻鸡起舞指鹿为马不学无术鸡鸣狗盗势如破竹抱薪救火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三字成语故事一字师应声虫眼中钉苦肉计烂羊头邯郸梦大手笔乞骸骨孺子牛马生角钓鳌客中山狼一杯羹瓜蔓抄捉刀人想当然下马威儿皇帝东道主佼佼者贱骨头敲门砖熟羊胛探玄珠闭门羹霹雳手抱佛脚空城计阿堵物黄粱梦二五耦鸿门宴辽东豕莫须有鹤乘轩破天荒四字成语故事鹬蚌相争守株待兔画蛇添足羽扇纶巾锦囊妙计舌战群儒干干净净弯弯曲曲雪中送炭一叶障目指手画脚取长补短嫦娥奔月四海为家管中窥豹拔苗助长没完没了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垂头丧气光彩夺目金碧辉煌冷冷清清从天而降千里迢迢淡妆浓抹舒舒服服如愿以偿千呼万唤没精打采庞然大物兴高采烈小巧玲珑趔趔趄趄诚心诚意小心翼翼饥寒交迫栩栩如生面如土色庐山真面空空如也应接不暇炙手可热柳暗花明偷偷摸摸谈何容易得意洋洋从容不迫南征北战举世无双慢条斯理随心所欲不由自主争先恐后不求甚解见死不救与众不同如饥似渴囫囵吞枣呕心沥血安然无恙不言而喻千篇一律悲欢离合大喜过望喋喋不休按图索骥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气壮山河马革裹尸杯水车薪惊天动地不翼而飞美轮美奂不怀好意安居乐业了如指掌负荆请罪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神机妙算冲锋陷阵天衣无缝草船借箭以一当十不由分说长风破浪傍若无人水落石出尽心尽力不拘一格嘻嘻哈哈德高望重笑容可掬亭亭玉立天之骄子滔滔不绝世外桃源纷至沓来千门万户不知所措牛郎织女专心致志惊心动魄哄堂大笑轻于鸿毛鱼贯而入重于泰山不一而足天涯海角两面三刀一片冰心目瞪口呆惊弓之鸟恭恭敬敬侃侃而谈司空见惯诲人不倦万马齐喑开门见山明察秋毫星星之火一来二去心旷神怡死而后已三省吾身惊慌失措返老还童一坐皆惊高枕而卧狗窦大开家喻户晓艰难险阻说说笑笑鞠躬尽瘁各得其所接二连三刮目相待吴下阿蒙目不窥园仙山楼阁锲而不舍姗姗来迟闻所未闻忧心忡忡叱咤风云叹为观止舍己从人千辛万苦锐不可当不毛之地一尘不染本来面目大庭广众力不从心齐心协力交头接耳不蔓不枝因地制宜销声匿迹规规矩矩面红耳赤鹤立鸡群藏污纳垢挺身而出轰轰烈烈不死之药喜形于色无所畏惧高深莫测沾沾自喜不自量力沧海桑田道听途说盛气凌人死里逃生齐心合力目空一切万无一失任劳任怨囊萤映雪机不可失胸有成竹随机应变山河表里觥筹交错乐以忘忧饱食终日不屈不挠无所用心天下第一断章取义一事无成老之将至取而代之重蹈覆辙赤子之心无可奈何一抔黄土孜孜不倦狼狈不堪自知之明开卷有益大而无当反复推敲为民请命自暴自弃不三不四犹豫不决东张西望死心塌地地灵人杰自寻烦恼王侯将相被坚执锐白虹贯日水漫金山水满金山黍油麦秀束蕴乞火束蕴请火束发封帛寿陵失步使酒骂坐视民如子失马塞翁食少事繁宋玉东墙驷马高门松枝挂剑铁板铜琶损人益己铁杵成针铁板铜弦肆言詈辱唐突西施贪欲无艺唾壶敲缺推食解衣贪财好色随珠和璧汤去三面唾壶击缺瓦查尿溺腼颜人世万人之敌万里鹏程唾手可取亡国之声王后卢前王贡弹冠乌头马角枉突徙薪无所不容亡秦三户惟利是图为虺弗摧魏颗结草亡猿祸木偎红倚翠星驰电发朽木难雕推梨让枣悬鼓待椎偷鸡盗狗雄材大略铁砚磨穿宴安鸩毒延津剑合燕巢卫幕言信行果五里雾中扬扬自得摇尾涂中遥遥华胄无兄盗嫂无所畏忌惟我独尊握粟出卜握拳透掌文武之道文章盖世文君司马相煎太急相敬如宾相顾失色武昌剩竹握发吐哺小屈大申小屈大伸销声敛迹小题大做小枉大直谢家活计衔沙填海徙薪曲突析骸以爨燕雀处屋啮雪餐毡黏皮着骨行若狗彘下马冯妇狎雉驯童无下箸处衔环结草名高难副衔石填海燕市悲歌啮雪吞毡弄兵潢池暮雨朝云弄眉挤眼班门弄斧牛角之歌鲁阳挥戈鲁阳麾戈内助之贤扪虱而言马去马归明公正道披裘负薪捧腹大笑能文能武马入华山南郭处士鲁阳挥日披襟解带攀车卧辙飘茵堕溷贫贱糟糠漂母进饭倾筐倒庋千金一笑破柱求奸蒲柳之质破浪乘风契船求剑骑驴索句祁奚举午齐王舍牛祁奚之荐骑龙弄凤前车可鉴柔肤弱体如椽大笔山阴乘兴赏罚严明山阴夜雪三徙成都三告投杼三夫之言散马休牛丧家之狗三顾草庐珊珊来迟身非木石神仙中人轻财好施巧偷豪夺前危后则却金暮夜寝丘之志死而不朽事危累卵龙阳泣鱼老奸巨猾龙胡之痛龙生九种山公倒载龙多乃旱杀马毁车去食存信鹊巢鸠居青藜学士量金买赋狼餐虎噬龙驭上宾量力而行老成练达口如悬河枯鱼涸辙雷霆之怒骊黄牝牡李广未封江淹梦笔假道灭虢镜分鸾凤流水游龙李郭仙舟李郭同船临危不惧惊肉生髀晋阳之甲蹇人上天见羹见墙箕山之节九关虎豹积雪囊萤济世安民抉目东门江淹才尽解衣般礴灌夫骂坐后悔不及鸿爪雪泥桂薪玉粒过门不入妇人醇酒匡衡凿壁郐下无讥冠山戴粒截发留宾嚼齿穿龈衡石量书鹤唳风声合浦还珠鸿案鹿车鸿案相庄狐鸣鱼书狐鸣篝中黄龙痛饮画地成图华封三祝韩卢逐逡疾风劲草季常之惧邯郸重步活剥生吞好善嫉恶屐齿之折黄绢幼妇回文织锦狐鸣篝火邯郸匍匐盲人扪烛好骑者堕发踪指示反风灭火豆萁相煎河汾门下飞鸿踏雪分鞋破镜飞黄腾踏吹篪乞食待贾而沽醇酒美人从壁上观风禾尽起冯生弹铗冯唐白首放马华阳放纵不羁飞鸿雪爪弹铗无鱼东门逐兔东门黄犬志同道合马角乌头马勃牛溲庐山面目马前泼水没里没外马如游龙马上看花埋轮破柱盲人说象刘毅答诏胯下蒲伏贫无立锥陇头音信老泪纵横连枝共冢齐心戮力楚弓遗影耻居王后楚囚相对楚歌之计尺二秀才破釜沉舟齐大非偶披发左衽玉汝于成蓬生麻中捭阖纵横丑态毕露相得甚欢大放厥辞昼伏夜行罄竹难书高屋建瓴过犹不及裹足不前苟延残喘更进一竿姑妄言之高卧东山感激涕零瓜田李下高悬秦镜悬榻留宾黔驴之技庄周梦蝶狗尾续貂桂林一枝干卿底事工力悉敌诟如不闻歌声绕梁归马放牛顾曲周郎后来居上汗马功劳汗流浃背画龙点睛好好先生后患无穷浑金璞玉虎踞龙盘黄垆之痛寒木春华固若金汤后来之秀鼓盆之戚后悔无及壶浆塞道后顾之忧悔过自新画虎类狗胡肥锺瘦挥汗成雨患得患失画饼充饥旱魃为虐怀璧其罪甘之如饴和璧隋珠防患未然高枕无忧黄耳传书华而不实怙恶不悛黑白分明曙后星孤呵壁问天飞鸿印雪非驴非马奉令承教伏龙凤雏分路扬镳发聋振聩放牛归马发蒙振落封豕长蛇功成不居佛头着粪妇人之仁飞沙走石飞扬跋扈肝肠寸断刚愎自用腹心之疾父母之邦翻然改图反水不收分我杯羹功败垂成管鲍之交付诸洪乔范张鸡黍翻云覆雨负重致远管鲍分金耕当问奴绠短汲深篝火狐鸣膏肓之疾广陵散绝鳏寡孤独功德无量改过自新过河拆桥改步改玉坚壁清野间不容发荆钗布裙故宫禾黍绝长补短挂冠归去鸡虫得失居大不易看杀卫玠困兽犹斗哭天抹泪巾帼英雄金刚怒目金龟换酒金鼓齐鸣见风使舵开天辟地江东父老借刀杀人结草衔环鸡骨支床好谋善断侯门似海截鹤续凫酒后无德橘化为枳济河焚舟黄袍加身后起之秀患难之交回天之力近水楼台河鱼腹疾花下晒裈涸辙之鲋黄台之瓜户限为穿横行霸道虎头蛇尾好逸恶劳狐死首丘救死扶伤矫枉过正街谈巷议九死一生集思广益骄奢淫逸家无儋石九世之仇击碎唾壶卷土重来借箸代筹尽忠报国击筑悲歌坚贞不屈近悦远来假途灭虢假手于人季孙之忧居心叵测尽心竭力金针度人见异思迁将门有将蛟龙得水借面吊丧解铃系铃举一反三捷足先登举足轻重剪烛西窗蚍蜉撼树酒酸不售匹夫匹妇剖腹藏珠扑朔迷离九牛一毛寄人篱下急如星火渐入佳境噤若寒蝉金瓯无缺镜破钗分嗟来之食聚米为山绝妙好辞鸡鸣狗盗屦及剑及江郎才尽牝鸡司晨贫贱骄人旁若无人穷兵黩武贫贱之交飘茵落溷片言折狱平原督邮疲于奔命璞玉浑金南山可移鹏程万里破壁飞去蓬头垢面牛溲马勃难兄难弟披肝沥胆平易近人迫不得已蓬头历齿曲径通幽巧取豪夺千钧一发起死回生千军万马千金市骨秋毫无犯请君入瓮齐大非耦前度刘郎巧夺天工倾城倾国群策群力旗鼓相当曲高和寡强弓劲弩前功尽弃抛砖引玉倾国倾城破镜重圆数典忘祖水滴石穿适得其反为虎作伥受宠若惊雀屏中选骑驴觅驴期期艾艾七情六欲泉石膏肓轻裘缓带青钱万选钱可通神曲尽其妙势不两立死不瞑目舐犊情深倩人捉刀三寸之舌听人穿鼻人微权轻三分鼎足犬牙交错入吾彀中如鱼得水伤风败俗人言可畏如释重负如汤沃雪肉袒牵羊肉袒面缚人事代谢犬兔俱毙曲突徙薪却之不恭日暮途穷燃眉之急如雷贯耳如临大敌如临深渊权宜之计青云直上千岩万壑犬牙相错强作解人弃之可惜肉山脯林人神共愤食辨劳薪泰山北斗人死留名如丧考妣气宇轩昂穷猿奔林千万买邻全无心肝求田问舍如左右手取辖投井人中之龙人给家足人心不古辽东白豕老大无成乱臣贼子人非木石请自隗始如胶似漆如火如荼人浮于事日不暇给人弃我取人财两空人取我与入幕之宾人面桃花人微言轻临池学书利令智昏流离失所空洞无物落井下石刻画无盐渴骥奔泉困而不学坎井之蛙克勤克俭旷日持久空前绝后克己奉公叩马而谏枯木逢春两部鼓吹李代桃僵立地书橱脍炙人口两败俱伤开源节流雷霆万钧离题万里老马识途龙蟠虎踞路人皆知两全其美连篇累牍令人发指炼石补天力尽筋疲两虎相斗老弱残兵寥若晨星乐极生悲临渴掘井戮力同心窥豹一斑困而学之开诚布公励精图治一网打尽一木难支一暴十寒一字千金一饭千金自惭形秽之乎者也月下老人约法三章羽毛未丰有名无实以身试法以卵击石一意孤行一日千里一丘之貉一窍不通一钱不值一诺千金一鸣惊人一毛不拔一箭双雕一发千钧一代楷模一败涂地有备无患掩耳盗铃小时了了休戚相关先声夺人卧薪尝胆闻鸡起舞望洋兴叹妄自尊大亡羊补牢铁杵磨针太公钓鱼上下其手尸位素餐三折其肱三人成虎三令五申人杰地灵千载难逢千金买邻千变万化披荆斩棘马首是瞻口若悬河纪昌学射后生可畏分道扬镳东施效颦得过且过当务之急大义灭亲大器晚成大逆不道大公无私大材小用打草惊蛇乘风破浪车水马龙不耻下问伯乐相马宾至如归必恭必敬背水一战半途而废百折不挠百发百中八仙过海八面威风暗箭伤人暗度陈仓爱屋及乌哀鸿遍野力透纸背廉泉让水龙蛇飞动罗雀掘鼠老牛舐犊梁孟相敬劳思逸淫两鼠斗穴乱世英雄怒发冲冠面折廷争劳师袭远米珠薪桂明珠弹雀南风不竞涅而不缁袂云汗雨暮夜怀金莫予毒也猛志常在磨砖成镜明珠暗投弄巧成拙囊萤照读内忧外患脑满肠肥拈花惹草明哲保身牛鬼蛇神盲人摸象美如冠玉门墙桃李木人石心扪虱而谈秣马厉兵墨守成规名落孙山名正言顺摩肩接踵明镜高悬暮鼓晨钟蒙混过关买椟还珠目不识丁其貌不扬满腹疑团牝牡骊黄歧路亡羊陋巷箪瓢门无杂宾面无人色磨穿铁砚马齿徒增令行禁止沐猴而冠两相情愿两小无猜两袖清风离心离德鹿走苏台狼子野心妙处不传柳絮才高蓝田生玉怜香惜玉盘马弯弓仰人鼻息心坚石穿虚骄恃气小家子气悬河泻水狭路相逢目无全牛老妪能解养虎遗患迎刃而解信口雌黄朽木不雕一仍旧贯一狐之腋先见之明一日三秋朽木粪墙一日三省笑里藏刀循规蹈矩兴利除弊萧规曹随响遏行云悬剑空垄悬石程书洗耳恭听下车伊始五字成语故事庐山真面目学而时习之一去不复返十八般武艺坐山观虎斗小巫见大巫一言以蔽之依样画葫芦疑心生暗鬼物不平则鸣周瑜打黄盖捉将官里去自以为得计养虎自遗患桃李遍天下无敌于天下温良恭俭让桃李满天下无立锥之地学而优则仕图穷匕首见日近长安远售胝足之药秋风扫落叶骑鹤上扬州一饭三遗矢鸣鼓而攻之铁棒磨成针疾风知劲草杯酒释兵权人生如风灯不吃烟火食覆巢无完卵顾头不顾尾小鹿触心头苛政猛于虎旱魃拜夜叉民以食为天二桃杀三士瓜皮搭李树狗咬吕洞宾后来者居上恨铁不成钢马上得天下河东狮子吼疾风扫落叶花无百日红人不可貌相老大徒伤悲一饭三吐哺盲人骑瞎马蚍蜉撼大树树倒猢狲散二卵弃干城急则抱佛脚急来抱佛脚人老心不老天子无戏言床头捉刀人复巢无完卵一沐三捉发三年不窥园大旱望云霓十二道金牌贪多嚼不烂大事不糊涂三思而后行杀人不眨眼薰莸不同器照葫芦画瓢欲速则不达千里送鹅毛蒹葭倚玉树疾风扫秋叶顾前不顾后临时抱佛脚摸不着头脑贵人多忘事礼轻情意重墙倒众人推天高皇帝远铁杵磨成针快刀斩乱麻司马昭之心更上一层楼一问三不知朽木不可雕不打不相识礼轻人意重六字成语故事五十步笑百步出淤泥而不染上气不接下气天有不测风云一动不如一静迅雷不及掩耳东风压倒西风顾左右而言他九牛二虎之力以天下为己任拔赵帜易汉帜一蟹不如一蟹一客不烦二主伯仁由我而死鞭长不及马腹不打不成相识拔赵帜立赤帜远水不救近火小鹿儿心头撞狗鼠不食汝余一代不如一代远水不解近渴敬鬼神而远之国人皆曰可杀老死不相往来三折肱为良医卧榻岂容鼾睡贫无立锥之地掷地作金石声妍皮不裹痴骨行不由西州路一马不跨两鞍风马牛不相及过五关斩六将扶不起的阿斗挂羊头卖狗肉二者必居其一使功不如使过三月不知肉味有眼不识泰山杀鸡焉用牛刀三寸不烂之舌有志者事竟成不可同日而语百闻不如一见疾雷不及掩耳出污泥而不染六字以上成语故事半部论语治天下不见棺材不下泪不识庐山真面目置之死地而后生醉翁之意不在酒柳暗花明又一村画鬼容易画人难宰相肚里好撑船挟天子以令诸侯身在曹营心在汉山雨欲来风满楼人心不足蛇吞象识时务者为俊杰千里姻缘一线牵貂不足,狗尾续解铃还须系铃人蜚鸟尽,良弓藏画虎不成反类狗初生之犊不畏虎黑云压城城欲摧一夜夫妻百日恩生子当如孙仲谋听其言而观其行皇天不负有心人英雄无用武之地别有天地非人间嫩草怕霜霜怕日无颜见江东父老死诸葛走生仲达不为五斗米折腰决胜于千里之外狡兔死,良狗烹近水楼台先得月车如流水马如龙拒人于千里之外赔了夫人又折兵上梁不正下梁歪冒天下之大不韪老而不死是为贼多行不义必自毙丁是丁,卯是卯今朝有酒今朝醉言必信,行必果不以一眚掩大德歌于斯,哭于斯乌头白,马生角名不正,言不顺一不做,二不休强龙不压地头蛇不怕官,只怕管三过其门而不入不敢越雷池一步一日夫妻百日恩无面目见江东父老是可忍,孰不可忍糟糠之妻不下堂死诸葛能走生仲达死诸葛吓走生仲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知人间有羞耻事道不同,不相为谋朝闻道,夕死可矣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人而无信,不知其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失之毫厘,差之千里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蛇年成语-关于蛇的成语-最全的

蛇年成语-关于蛇的成语-最全的
佛心蛇口 杯蛇鬼车 虚与委蛇 一蛇两头 贪蛇忘尾
打草惊蛇 虚与委蛇 一龙一蛇 养虺成蛇 封豕长蛇
拨草寻蛇 笔走龙蛇 春蚓秋蛇 弓影杯蛇 飞鸟惊蛇
壁间蛇影 比喻疑神疑鬼,徒自惊扰
毒蛇猛兽 泛指对人类生命有威胁的动物。比喻贪暴者
龙头蛇尾 比喻开头盛大,结尾衰减
杯弓蛇影 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笔走龙蛇 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
拨草寻蛇 比喻招惹恶人,自找麻烦。
春蚓秋蛇 比喻字写得不好,弯弯曲曲,象蚯蚓和蛇爬行的痕迹。
巴蛇吞象 人心不足蛇吞象:或为\"巴蛇吞象\"。传说古时四川有一条蛇,头大口大,以至于吞下了一头象,三年之后名胜的骨头才吐出来。比喻人心不足,贪午无厌,得寸进尺,这山望着那山高。
蛇影杯弓 画蛇著足 草蛇灰线 笔底龙蛇 长虺成蛇
长虺成蛇 枭蛇鬼怪 为蛇画足 龙蛇飞舞 龙鬼蛇神
鲸吞蛇噬 行行蛇蚓 蛇蝎心肠 豕分蛇断 骇龙走蛇
佛口蛇心 比喻话虽说得好听,心肠却极狠毒。
蝮蛇螫手,壮士解腕 手腕被腹蛇咬伤,便立即截断,以免毒液延及全身,危及生命。比喻事到紧要关头,必须下决心当机立断。也比喻牺牲局部,照顾全局。
虎头蛇尾 头大如虎,尾细如蛇。比喻开始时声势很大,到后来劲头很小,有始无终。
画蛇添足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长虺成蛇 虺:小蛇,毒蛇。指养奸遗患。比喻纵容敌人,听任其强大起来。而留下
笔底龙蛇 〖解释〗犹言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
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 【出处】【解释】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过苦头,以后一碰到类似的事情就害怕。【示例】【故事】
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 〖解释〗比喻遭过一次挫折以后就变得胆小怕事。同“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蛇文化

蛇文化

蛇的文化和象征意义人们常常把蛇雅称为“小龙”,以示尊崇。

蛇脱下的皮叫蛇蜕,也被称为“龙衣”;民俗农历三月三是蛇结束冬眠、出洞活动的日子,也被称为“龙抬头”。

这些都是把蛇比为龙。

而事实上,龙也是人们在蛇的基础上添枝加叶想象附会而成的。

尽管如引,蛇与龙的地位及敬奉象征意义是有天壤之别的。

也许因为龙并不真正存在,人们可以随意塑造龙的形象,而蛇是人人都见到过的,尤其是毒蛇还伤人致命,因此人们对蛇的印象就很不好了。

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崇高无比,它是权势、高贵、伟大的象征,又是幸运、吉祥、成功的标志。

因此在封建王朝,龙是专用的,别人不得僭越。

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皇帝的子孙被称为“龙子龙孙”。

作为炎黄子孙,中国人又被称为龙的传人。

由此可见龙的地位之高了。

如果说龙是“阳春白雪”的话,相比之下,作为龙的原型的蛇的象征意义连“下里巴人”也算不上。

蛇的象征意义,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它的狠毒。

很多人一想到蛇立就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感。

曾经有一位小姐在池塘里钓鱼,忽然钓起了一条小水蛇,吓得这位小姐惊呼一声,触电似的甩下钓鱼杆,落荒而逃。

其实这只是一条普通的水蛇,并不是毒蛇。

那么,为什么人们那么恐惧蛇呢?其中原因除了蛇外形怪异,主要是有关毒蛇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对人们的影响。

毒蛇在整个蛇的家族中只占极少数,曾被毒蛇咬伤过的人微乎其微,但关天毒蛇的故事使人们对蛇已经有了深深的先入为主的印象,绝大多数人还没见过蛇,甚至并不知道蛇为何物时就已经对蛇有一种恐惧心理了。

在这些神话传说故事中,“农夫和蛇”的寓言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在一个严寒的冬天,一位心地善良的农夫在路上看到一条了冻僵了的蛇。

农夫可怜蛇,就把它放入怀中。

渐渐地蛇苏醒过来,但它不但不感图报,反而咬了农夫一口。

他临死前说:“我可怜这忘恩负义的东西,应该受到这样的报应。

”这则寓言是关于蛇狠毒的最典型的故事。

蛇不仅有毒,而且忘恩负义,改不了狠毒的本性。

在其它的有关蛇的传说故事中,也有很多是关于蛇兴风作浪、危害人类等内容,这无疑更加深了人们对蛇的坏印象。

农夫和蛇教案

农夫和蛇教案

农夫和蛇教案农夫和蛇教案农夫和蛇教案1教学目标:1、诵读这首诗,了解作者克雷洛夫,理解掌握成语“乔装打扮”2、体会这首诗的寓意,从中感悟人生的道理。

教学重点:朗读诗歌,体会寓意。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交流、探究、讲读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寓言式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寓”有“寄托”的意思,最早见于《庄子・寓言》篇。

世界三大寓言作家:古希腊伊索、俄国克雷洛夫、法国拉封丹另有说有世界四大寓言家:伊索,拉封丹,克雷若夫,莱辛(德国)《伊索寓言》中两则《农夫和蛇》中蛇更是狠毒,忘恩负义、本性难改。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俄国作家克雷洛夫的寓言诗《农夫和蛇》看这首诗中的蛇有怎样的下场。

二、重要字词:乔装打扮;三、合作,交流、探究新内容:1、参照注释,了解作者。

课文选自《克雷洛夫寓言诗集》。

克雷洛夫:1769―――1844俄国寓言作家。

2、范读课文,使学生体会诗歌的朗读节奏。

3、自由朗读诗歌,并参照注释学习成语“乔装打扮”。

4、指名读,集体讨论评价:蛇的话应该怎样读,农夫的话要读出怎样的语气?5、集体朗读,了解诗歌大意。

一句话概括:蛇花言巧语想要骗取农夫的信任,结果被农夫识破,果断杀了。

6、交流、探究诗歌寓意。

①指名有表情的读蛇的话:体会蛇的特征。

②蛇为什么要伪装自己,目的是什么,“蛇”像征什么样的人?③从农夫的语言和动作中可以看出农夫是个怎样的人?④农夫果断斩蛇说明了什么?四、迁移应用,拓展升华:通过学习这篇诗歌,谈谈你对人生的感悟。

提示:可以从“密切联系群众,不能脱离群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民心者得天下”等方面谈起。

五、巩固提高:1、乔装打扮:解释并造句。

2、练习背诵。

六、作业:背诵这首诗。

七、课外拓展及补充:克雷洛夫寓言《农夫和蛇》松鹰谚语是一种语言现象,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丰富的谚语。

谚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用字不多,却形象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最主要层面的深刻哲理,比如关于人生、事业、财富、爱情、友谊、生与死、真善美与假恶丑等等。

十二生肖蛇的故事和来历

十二生肖蛇的故事和来历

十二生肖蛇的故事和来历蛇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六,神秘感浓重,故事味浓。

你知道生肖蛇的来历吗?下面店铺给您找到十二生肖蛇的故事内容,供您参考。

十二生肖关于生肖蛇的故事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蛇和青蛙是好朋友。

蛇长着四条行动敏捷的腿,而青蛙却没有腿,只能依靠肚子的蠕动爬行。

可是蛇好吃懒做又非常自私,而青蛙心地善良又非常的勤劳,经常帮助人类捕捉害虫。

有一天,蛇一觉醒来,觉得肚子很饿,可是它又不想自己出去找食物,正在左右为难的时候,它的朋友青蛙来看望它。

蛇眼珠一转,想出了一个歪点子。

它一看见青蛙走进来,就赶紧捂着肚子,嘴里“哎哟哎哟”地直叫唤。

青蛙一看好朋友这个样子,可着急了。

“怎么啦?是不是生病啦?”青蛙问,“哪里不舒服啊?”“肚子好疼,头也好疼。

”蛇装模作样地回答,并偷偷地观察青蛙的样子。

“哎哟哎哟,可怎么办啊?看来这几天是好不了了,不能出去找吃的,我会饿死的。

”青蛙赶紧安慰蛇说:“别着急,你就在家好好休息吧,我去帮你找吃的。

”蛇一听就乐了,可是它没有马上表现出来,而是继续捂着肚子哼哼唧唧地说:“那,那就谢谢你了!青蛙,我的好朋友!”当青蛙给蛇送来吃的时候,蛇感到能够让自己继续懒惰下去而不会被饿死的这个点子好极了。

所以,蛇每天都会装病,而青蛙每天都任劳任怨的去外面找吃的送给蛇。

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了。

人们知道了这件事情,就非常的喜欢青蛙,对蛇就开始讨厌起来。

后来,当蛇发现人们讨厌它的时候,心里非常不高兴,它决定让人们见识见识自己的厉害。

于是它见人就咬,还经常跑去偷吃人养的家禽,弄得人间很不安宁。

土地神知道了这件事,就跑到天宫禀报了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很生气,就把蛇传上天宫,劝它改邪归正。

蛇表面上答应了,可回到家里以后还是老样子。

没多久,玉皇大帝知道了,决定给蛇最后一次机会。

于是他再次把蛇传上天宫,可这一次,蛇不仅一点儿也听不进去,而且没有一点儿悔改的意思。

这下玉皇大帝震怒了,他命令神官收回蛇的四条腿,作为对蛇的惩罚。

生肖成语之蛇年成语大全

生肖成语之蛇年成语大全

生肖成语之蛇年成语大全豕分蛇断:比喻支离破碎。

蛇雀之报:指大蛇衔明珠、黄雀衔白环报恩的故事。

隋侯出行见大蛇被伤中断,以药封之,蛇乃能行,岁余,蛇衔明珠以报之,谓之隋侯珠、明月珠。

佛心蛇口:比喻话虽说得好听,心肠却极狠毒。

行行蛇蚓:形容字体如蛇蚓盘绕,难以辨认。

蛇灰蚓线:比喻有相应的线索可循。

鲸吞蛇噬:像鲸鱼和蛇一样吞食。

比喻侵吞兼并。

蛇行鳞潜:比喻行动极为谨慎隐蔽。

蛇口蜂针:比喻恶毒的言词和手段。

蛇头鼠眼:形容人的面相丑恶,心术不正。

亦作“蛇眉鼠眼”。

封豕长蛇:大猪与长蛇。

比喻贪婪凶暴的人。

《左传·定公四年》:“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虐始于楚。

”封:大。

贪蛇忘尾:比喻只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后果。

龙蛇飞动:仿佛龙飞腾,蛇游动。

形容书法气势奔放,笔力劲健。

龙屈蛇伸:比喻君子受屈而小人得志。

打草惊蛇: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四:“打草惊蛇,乃南唐王鲁为当涂令,日营资产,部人诉主簿贪污,鲁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后用以比喻做事不谨慎,行迹泄露,使对方有所警觉。

佛口蛇心:比喻嘴上说得好听,心肠却非常狠毒。

虚与委蛇:指对人假意相待,敷衍应酬。

《庄子·应帝王》:“向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委蛇。

”委蛇(wēiy í):敷衍。

握蛇骑虎:比喻处境极险恶。

笔底龙蛇:犹言笔走龙蛇。

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

龙鬼蛇神:比喻奇诡怪僻。

走蚓惊蛇:形容矫健迅捷的笔势。

杯蛇幻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同“杯弓蛇影”。

三蛇七鼠:比喻为害的东西多。

牛鬼蛇神:唐杜牧《李贺集序》:“鲸呿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原比喻李贺的诗虚幻怪诞。

后用来比喻形形色色的坏人。

牛鬼:佛教指地狱中的牛头鬼。

蛇神:指蛇精。

蛇食鲸吞:蛇食:像蛇一样吞食。

鲸吞:像鲸一样吞咽。

比喻强者逐步并吞弱者。

长虺成蛇:虺:小蛇,毒蛇。

指养奸遗患。

比喻纵容敌人,听任其强大起来。

而留下后患。

龙蛇混杂:比喻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

关于蛇的成语谚语诗句

关于蛇的成语谚语诗句

关于“蛇”的成语、谚语、诗句、图片大全!十二生肖·蛇的故事我们一般人提起蛇都会想到它的狠毒,都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感,其实蛇并不是真正的那么可怕。

蛇本身也有很多正面的象征,第一个象征意义是幸运、吉祥和神圣;第二个正面的象征意义是追求爱情和幸福;第三个正面的象征意义是长寿、生殖和财富。

关于十二生肖蛇的故事你了解多少。

很久很久以前,蛇和青蛙是朋友,不过蛇那时长有四条腿,青蛙却没有腿,靠肚子蠕动爬行,可是蛇好吃懒做,青蛙十分勤快它不但要捉虫给蛇吃,还帮助人们捕害虫。

因此人类当然厌恶蛇,喜欢青蛙了。

蛇:上午9-11时(即“巳时”)。

据说这时候的蛇不会伤人,也不在人行走的路上游荡,多隐蔽在草丛中,这样巳时就属于蛇的了。

蛇发现人们讨厌他,他开始仇视人,它见人就咬,见畜就吃,弄得人间很不安宁。

土地神见状,告到了天宫。

玉帝将蛇传上天宫,劝他改恶从善,蛇却口出狂言,决无悔改之意。

玉帝大怒,令神兵砍去蛇的四条腿,免得害人,从此,蛇就失去了四条腿,玉帝又见青蛙有功于人,将蛇的四条腿赐给青蛙。

青蛙有了腿之后,更为勤快了。

蛇知错改过,决心重新改造自己,也开始吃害虫并拖着长长的躯体,一声不响地为人类做好事,蛇还跟着龙学治水,蛇死后,也将自己的躯体献给人类,作为药物救治了许多病人。

玉帝见蛇知过能改,奋发向上,在策封十二生肖时,让它排在龙的后面,当上了人类的生肖。

蛇当上生肖以后,当然不主动伤人了,一旦恶念萌发,便将恶念化成一层皮蜕下,以示重新作人。

尽管如此,它还是对青蛙拥有它的四条腿怀恨在心,因此,直到今天,蛇还是见青蛙就咬。

青蛙自知占了蛇的便宜,于是见了蛇就会吓得发抖,急急忙忙地躲开。

显然,蛇是靠自己的努力当上生肖的。

无独有偶,世界几大文明古国中除中国之外的巴比伦、希腊、埃及、印度等国,也有十二属相的民俗,并且毫无例外都有蛇。

<<圣经>>中记载的伊甸园的蛇,敢冒神的禁律,启发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使人类从此知善恶,有七情六欲。

中国历史8字成语故事(10篇)

中国历史8字成语故事(10篇)

中国历史8字成语故事(10篇)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汉语中上万条成语。

成语是汉语中的一块瑰宝,虽然一般只是简单的四个字,但其背后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往往我们会用来简单的形容一个人、一件事、一件物品、或者一只动物。

不由的说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中国历史8字成语故事1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古时候,有个烧木炭的老汉有两个儿子,大的叫青山,小的叫红山,老汉快去世时,把东岗分给了青山,把西岗分给了红山。

西岗树木稠茂,能烧很好的木炭,红山很勤快,整天辛辛苦苦地烧木炭,日子过得很富裕,但三五年后,树都被他伐光了,于是红山就在岗上种了庄稼。

不料一场暴雨冲走了红山辛辛苦苦种下的全部庄稼。

他没有吃的,只好去东岗投奔哥哥。

东岗原来树木稀少,但青山很会规划,他先把不成材的树木伐了烧炭,然后又种上新苗;他在岗下开荒种田,养牛喂马。

前几年生活很贫困,但三五年后,岗上树苗长大,岗下庄稼连片,牛羊成群。

下那场暴雨时东岗上因为为树木防护,所以庄稼一点也没受损害。

红山见哥哥这边山清水秀,一片兴旺,非常奇怪,就问哥哥其中的缘故,哥哥语重心长地告诉他说:“你吃山不养山,终究会山穷水尽;先养成山后吃山,才会山清水秀啊!”后来,人们都称赞青山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中国历史8字成语故事2不入虎穴,不得虎子东汉时候,班超跟随奉车都尉(官名)窦固和匈奴打仗,立有功劳。

后被派出使西域(今新疆全省,甘肃边,和葱岭以西中亚一部份地区)。

他首先到郑善国。

国王早知班超为人,对他十分敬重,但隔一个时期,忽然变得怠慢起来。

班超召集同来约三十六人说:“郑善国最近对我们很冷淡,一定是北方匈奴也派有人来笼络他,使他躇踌不知顺从那一边。

聪明人要在事情还没有萌芽的时候就发现它,何况现在事情已经很明显了。

”经过打听,果然是这样。

于是班超又约同所有的人:“我们现在处境很危险,匈奴使者才来几天,郑善国王就对我们这么冷淡,如果再过一些时候。

10个字左右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10个字左右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10个字左右的成语故事有哪些中国成语文化博大精深,我们需要用心去传承弘扬。

下面是店铺为你带来了10个字左右的成语故事,让我们一起快乐地学习吧。

10个字左右的成语故事*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三日打鱼,两日晒网* 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彼一时,此一时* 不见棺材不落泪*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此地无银三百两*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四海之内皆兄弟*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坠诸渊* 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 笑骂由他笑骂,好官我自为之*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老龟煮不烂,移祸于枯桑* 此处不留人,会有留人处* 人面逐高低,世情着冷暖* 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 留得青山在,依旧有柴烧*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拼得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 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绳* 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 千夫诺诺,不如一士谔谔*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为虺弗摧,为蛇若何*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一言为重,百金为轻*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项庄之剑,志在沛公*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项庄舞剑,志在沛公*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三十六策,走为上策* 一佛出世,二佛涅盘*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一登龙门,身价十倍*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一人立志,万夫莫夺*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南山有鸟,北山张罗* 和氏之璧,隋侯之珠*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浮图七级,重在合尖*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南山可移,判不可摇*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宁为鸡口,毋为牛后* 经师易遇,人师难遭*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安于故俗,溺于旧闻*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矢在弦上,不得不发* 不知有汉,何论魏晋*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卧榻之侧,岂容鼾睡*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不痴不聋,不做家翁* 刻画无盐,唐突西施*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好船者溺,好骑者堕*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簸之扬之,糠秕在前* 道不拾遗,夜不闭户* 鹬蚌相持,渔翁得利*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春风风人,夏雨雨人*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星星之火,遂成燎原*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同病相怜,同忧相救*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生公说法,顽石点头* 黄狸黑狸,得鼠者雄* 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小杖则受,大杖则走* 桂林一枝,昆山片玉*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铜山西崩,洛钟东应*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贪天之功以为己力* 朝闻道,夕死可矣* 道不同,不相为谋* 不知人间有羞耻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死诸葛吓走生仲达* 死诸葛能走生仲达* 糟糠之妻不下堂* 四海之内皆兄弟* 是可忍,孰不可忍* 无面目见江东父老* 一日夫妻百日恩* 不敢越雷池一步* 三过其门而不入* 不怕官,只怕管* 强龙不压地头蛇* 一不做,二不休* 名不正,言不顺* 乌头白,马生角* 歌于斯,哭于斯* 不以一眚掩大德* 言必信,行必果* 今朝有酒今朝醉* 丁是丁,卯是卯* 多行不义必自毙* 老而不死是为贼* 冒天下之大不韪* 上梁不正下梁歪* 赔了夫人又折兵* 拒人于千里之外* 车如流水马如龙* 近水楼台先得月* 狡兔死,良狗烹* 决胜于千里之外* 不为五斗米折腰* 死诸葛走生仲达* 无颜见江东父老* 嫩草怕霜霜怕日* 别有天地非人间* 英雄无用武之地* 皇天不负有心人* 听其言而观其行* 生子当如孙仲谋* 一夜夫妻百日恩* 黑云压城城欲摧* 初生之犊不畏虎* 画虎不成反类狗* 蜚鸟尽,良弓藏* 解铃还须系铃人* 貂不足,狗尾续* 千里姻缘一线牵* 识时务者为俊杰* 人心不足蛇吞象* 山雨欲来风满楼* 身在曹营心在汉* 挟天子以令诸侯* 宰相肚里好撑船* 画鬼容易画人难* 柳暗花明又一村* 醉翁之意不在酒* 置之死地而后生* 不识庐山真面目* 此地无银三百两* 不见棺材不下泪* 半部论语治天下。

关于蛇的四字生肖成语大全及故事

关于蛇的四字生肖成语大全及故事

关于蛇的四字生肖成语大全及故事1-骇龙走蛇、2-牛鬼蛇神、3-龙蛇飞舞、4-行行蛇蚓、5-长虺成蛇、6-龙头蛇尾、7-岁在龙蛇、8-蛇欲吞象、9-为蛇画足、10-鲸吞蛇噬、11-笔底龙蛇、12-毒蛇猛兽、13-飞鸟惊蛇、14-一着被蛇咬三年怕井绳、15-灵蛇之珠、16-为蛇添足、17-强龙不压地头蛇、18-蛇食鲸吞、19-一龙一蛇、21-一蛇两头、22-虚与委蛇、23-蛇蝎为心、24-龙鬼蛇神、25-蛇化为龙不变其文26-虎头蛇尾、27-龙屈蛇伸、28-膝语蛇行、29-为虺弗摧为蛇若何、30-打蛇打七寸、31-枭蛇鬼怪、32-龙蛇混杂、33-佛口蛇心、34-贪蛇忘尾、35-打草蛇惊、36-封豨修蛇、37-拨草寻蛇、38-蛇蝎心肠、39-握蛇骑虎、40-杯蛇幻影、42-蝮蛇螫手壮士解腕、43-长蛇封豕、44-惊蛇入草、45-一字长蛇阵、46-蛇口蜂针、47-画蛇著足48-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49-杯中蛇影、50-春蚓秋蛇、51-蛇头鼠眼、52-三蛇七鼠、53-人心不足蛇吞象、54-打草惊蛇、55-草蛇灰线、56-豕分蛇断、57-壁间蛇影、58-杯弓蛇影、59-龙蛇飞动60-笔走龙蛇、1,飞鸟惊蛇★像飞鸟入林,受惊的蛇窜入草丛一样。

形容草书自然流畅。

2,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过苦头,以后一碰到类似的事情就害怕。

3,蛇食鲸吞★蛇食:像蛇一样吞食。

鲸吞:像鲸一样吞咽。

比喻强者逐步并吞弱者。

4,毒蛇猛兽★泛指对人类生命有威胁的动物。

比喻贪暴者5,恶龙不斗地头蛇★地头蛇:比喻称霸一方的人。

比喻外来者即使很厉害,也斗不过本地的恶势力6,春蛇秋蚓★见“春蚓秋蛇”。

7,蛇蝎心肠★蝎:一种毒虫。

有蛇蝎一样狠毒的心肠。

形容人心狠毒。

亦作“蛇蝎为心”。

8,杯蛇鬼车★指因疑虑、惊惧导致幻觉中产生的怪物。

杯蛇,“杯弓蛇影”之省;鬼车9,龙蛇飞动★仿佛龙飞腾,蛇游动。

形容书法气势奔放,笔力劲健。

10,人心不足蛇吞象★比喻人贪心不足,就象蛇想吞食大象一样。

从出土文献看早期历史故事的生成——以句践灭吴故事为例

从出土文献看早期历史故事的生成——以句践灭吴故事为例

第6期2020年11月阅江学刊YuejiangAcademicJournalNo.6November2020㊃专题研究:历史文献中的叙事生成㊃从出土文献看早期历史故事的生成 以句践灭吴故事为例陈㊀洪摘要:在中国早期历史文献中,故事与历史纠结难分㊂历史常常以故事为载体,得以呈现和流传;故事往往以历史为内核,叙述情节㊂对比清华简‘越公其事“与‘国语“‘左传“相关篇章发现:历史文本的生成,往往以某个或某些史实为核心,不断衍生出不同的文本,甚至故事化文本;历史故事不断衍生,原因在于叙述者的叙事视角㊁情感立场不同,在不同程度上编写历史故事,导致人物形象的叙事出现差异;故事与神话一样,也有原生故事㊁次生故事之分;后出历史文献抄写先出历史文献,大致存在照录㊁省略㊁增饰与变易四类情况,其中增㊁减的多是故事㊂因此,先秦诸史关于吴越相争的记载多有历史故事㊂关键词:清华简;‘国语“;‘左传“;历史故事;吴越相争;句践中图分类号:I209;K225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分类号:1674⁃7089(2020)06⁃0099⁃0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先秦两汉故事及故事类文献研究(16BZW042)作者简介:陈洪,博士,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㊂在中国早期历史文献中,故事与历史纠结难分㊂历史常常以故事为载体,得以呈现和流传;故事往往以历史为内核,叙述情节㊂故顾颉刚先生早就提出借故事研究古史的方法,以为 用这种眼光去读古史,她的来源㊁格式与转变的痕迹,也觉得非常清楚 ㊂①‘国语“‘左传“等先秦文献所记载的句践灭吴,不仅是春秋史上颇具戏剧性的一段历史,也是颇具传奇性的一个故事㊂近年来,清华简‘越公其事“(下文简称‘越公其事“)㊁慈利简‘吴语“等先后出土和刊布,更激发了学术界的热情,重新探讨这段历史的真相,推断文学演绎的过程㊂②本文拟从文献生成的角度,考察早期文献中历史与故事生成的相关问题㊂99①②顾颉刚:‘答李玄伯先生“,‘古史辨“(第一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272页㊂何有祖:‘慈利竹书与今本 吴语⓪试勘“,2005年12月26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49,2020年1月7日㊂李守奎:‘ 越公其事⓪与句践灭吴的历史事实及故事流传“,‘文物“,2017年第6期,第75-80页㊂石小力:‘清华简 越公其事⓪与 国语⓪合证“,‘文献“,2018年第3期,第60-65页㊂上述成果或专论相关历史文献,或专论历史与故事之关系㊂阅江学刊:2020年第6期㊀㊀一、吴越媾和的盟约‘越公其事“全篇存七十五简,分为十一章㊂根据内容可分为三组:第一至三章写吴越媾和,第四至九章写越备战诸措施,第十㊁十一章写越灭吴㊂整理者提出,该篇与‘国语“之‘吴语“‘越语上“‘越语下“密切相关,都是 以句践灭吴为主题的历史故事 ㊂这表明,战国时期, 句践灭吴的历史已经故事化,在各地普遍流传 ㊂①这里提出的历史故事化问题颇具眼光,亦值得进一步探讨㊂对比‘越公其事“与‘国语“的相关篇章发现,历史文本的生成,往往以某个或某些史实为核心文本,不断衍生出不同的历史文本,甚至形成故事化文本㊂‘越公其事“第一章写越大夫种求和之事㊂赶登于会稽之山,乃使大夫住(种)行成于吴师,曰: 上帝降ѲѲ([祸于])越邦,不在前后,丁(当)孤之世㊂吾君天王,以身被甲胄,敦力鈠枪,挟弪秉橐(枹),振鸣ѲѲѲ([钟鼓,以])亲辱寡人之敝邑,寡人不忍君之武励兵甲之威,播弃宗庙,赶在会稽,寡人有带甲八千,有旬之粮㊂君如为惠,交(徼)天地之福,毋绝越邦之命于天下,亦使句践继纂于越邦,孤其率越庶姓,齐厀同心,以臣事吴,男女服㊂四方诸侯其或敢不宾于吴邦?君如曰: 余其必灭绝越邦之命于天下,勿使句践继纂于越邦矣㊂ 君乃陈吴甲Ѳ,ѲѲѲ([兵,建钲鼓])斾旆,王亲鼓之,以观句践之以此八千人者死也㊂ ②这段文字大致有三层意思:第一层,说明吴师威武,越军尚存八千的状况;第二层,说明 君如为惠 的结果;第三层,指出 君如曰 不为惠的结果㊂从某些特殊字句考察,第一层和第三层的意思说吴师威武,当与‘国语㊃吴语“中的一段文字密切相关: 十行一嬖大夫,建旌提鼓,挟经秉枹㊂ 王乃秉枹,亲就鸣钟鼓㊁丁宁㊁于振铎㊂ ③简文整理者以为, 挟经秉枹 之 经 当是 弪 之误㊂④第二层意思其实是和解的盟约㊂‘越公其事“第三章记载, 今大夫俨然监(衔)君王之音,赐孤以好曰: 余其与吴播弃怨恶于海济江湖㊂夫妇交接,皆为同生,齐执同力,以御仇雠㊂ 使者返命越王,乃盟,男女服㊂⑤这里明确说,君王之音,赐孤以好 以下是越王请求盟约的具体内容, 乃盟,男女服 则是盟约的核心内容㊂‘越公其事“第一章的三层结构和盟辞,在‘国语“诸篇中以不同面目出现过㊂(大夫种)私于下执事曰: 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㊁子女赂君之辱,请句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㊂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㊂ 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沈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㊂(‘越语上“)⑥001①②③④⑤⑥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㊁下册),上海:中西书局,2017年,第112页㊂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㊁下册),第114页㊂引文为宽式,下同㊂ 赶 ,或读为 迁 ㊂徐元诰:‘国语集解“,王树民㊁沈长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549-550页㊂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㊁下册),第115-116页㊂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㊁下册),第122页㊂徐元诰:‘国语集解“,第568页㊂陈洪:从出土文献看早期历史故事的生成(诸稽郢曰) 句践请盟:一介嫡女,执箕扫以晐姓于王宫;一介嫡男,奉槃匜以随诸御;春秋贡献,不解于王府 今天王既封殖越国,以明闻于天下,而又刈之,是天王之无成劳也㊂虽四方之诸侯,则何实以事吴? (‘吴语“)①乃令大夫种行成于吴,曰: 请士女女于士,大夫女女于大夫,随之以国家之重器㊂ 吴人不许㊂大夫种来而复往,曰: 请委管籥,属国家,以身随之,君王制之㊂ 吴人许诺 (句践)令大夫种守于国,与范蠡入宦于吴㊂(‘越语下“)②‘越语上“中 寡君 两句是简文第一层意思的浓缩,划线部分是简文第二层意思,即盟约的变形, 若以 以下数句是简文第三层意思的变形㊂‘吴语“和‘越语下“的结构虽不像‘越公其事“‘越语上“三层意思齐全,但划线部分的请盟都不少㊂表层叙述语言不同而深层结构相同,这种现象表明,尽管‘越公其事“与‘越语上“‘吴语“‘越语下“四个文本的请和之辞有许多故事性的演绎,但核心都是盟约㊂尽管历史中真实的盟辞早已失传,但核心意思一定是 以臣事吴,男女服 ,盟辞绝不会采用 一介嫡女,执箕扫以 士女女于士,大夫女女于大夫 等语言形式㊂③又据‘吴语“所载, 将盟,越王又使诸稽郢辞曰: 以盟为有益乎?前盟口血未干,足以结信矣㊂以盟为无益乎? 吴王乃许之,荒成不盟㊂ ④说明此次结盟空有约辞,未真正行歃血之仪式,也未实行盟约中 交质 之约定,故‘越公其事“‘吴语“均未记载句践入吴为质三年之事㊂因此,‘越语上“所谓 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越语下“所谓句践 与范蠡入宦于吴 云云,都应当是虚构的故事㊂‘左传“哀公元年记载此次请和最简洁,仅有一句话: 使大夫种因吴大宰嚭以行成㊂ ⑤似乎认为有其事而诸家记载之辞不可信㊂㊀㊀二、伍子胥之惧与吴王之谦卑从‘越公其事“看‘国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历史叙述者因叙事视角㊁情感态度不同,会不同程度地编写历史故事㊂这正是历史故事不断生成的深层原因和内在机制㊂‘越公其事“第二章写吴王说服伍子胥许和㊂吴王闻越使之柔以刚也,思道路之修险,乃惧,告申胥曰: 孤其许之成㊂ 申胥曰: 王其勿许!天不仍赐吴于越邦之利,且彼大北于平备(邍),以溃去其邦,君臣父子其未相得㊂今越公胡有带甲八千以敦刃皆(偕)死? 吴王曰: 大夫其良图此!昔吾先王盍庐之所以克内郢邦,惟彼鸡父之远荆,天赐中(忠)吴,佑我先王㊂ 今我道路修险,天命反侧㊂其庸可智(知)自得?吾始践越地至于今,凡吴之善士将中半死矣㊂今彼新去其邦而笃,毋乃豕斗,吾于胡取八千人以会彼死? 申胥乃惧,许诺㊂⑥㊀㊀与此密切相关,‘越公其事“第三章述吴王许和㊂吴王乃出,亲见使者曰: 君越公不命使人而大夫亲辱,孤敢脱罪于大夫㊂孤所得101①②③④⑤⑥徐元诰:‘国语集解“,第539页㊂徐元诰:‘国语集解“,第577页㊂关于先秦盟誓的种类㊁特点㊁仪轨,参见吴承学:‘先秦盟誓及其文化意蕴“,‘文学评论“,2001年第1期,第102-111页㊂徐元诰:‘国语集解“,第540页㊂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791页㊂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㊁下册),第119页㊂阅江学刊:2020年第6期罪,无良边人称怨恶,交斗吴越, 今大夫俨然监(衔)君王之音,赐孤以好曰: 余其与吴播弃怨恶于海济江湖㊂夫妇交接,皆为同生,齐执同力,以御仇雠㊂ 孤不敢许诺,恣志于越公! 使者反命越王,乃盟,男女服,师乃还㊂①该篇简文整理者说: 获胜的夫差谦卑至极,被描写得像是失败者,与其他文献记载很不相同㊂ ②其实第二章描写吴王之惧与伍子胥之惧,亦如此㊂这里与传世文献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两方面㊂其一,吴王与伍子胥的矛盾被淡化了㊂‘左传“中伍子胥不许和的激烈谏辞多达二百余字,先讲夏朝浇灭国不尽㊁少康复国的故事,再讲 句践能亲而务施 ,吴越 世为仇雠 ,吴王 违天而长寇雠 必后悔不及,求霸 必不行 ,分析深刻言辞犀利,但吴王不听㊂故伍子胥非常激愤, 退而告人曰: 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③二十年之后将为沼泽,近乎吴灭之咒语!又如‘吴语“记载,吴王夫差乃告诸大夫曰: 孤将有大志于齐,吾将许越成,而无拂吾虑㊂若越既改,吾又何求?若其不改,反行,吾振旅焉㊂ 申胥谏曰: 不可许也 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 吴王曰: 大夫奚隆于越,越曾足以为大虞乎?若无越,则吾何以春秋曜吾军士? 乃许之成㊂④㊀㊀此中 无拂吾虑 与 不可许 , 不可许 与 奚隆于越 ,都是吴王与伍子胥之间针锋相对的政见冲突㊂这种矛盾,在‘越公其事“中被伍子胥的一个 惧 字化解了㊂其二,吴王的性格被改变了㊂在传世文献中,吴王夫差向以刚愎自用㊁狂妄凶残㊁奢侈纵欲著称㊂‘国语㊃楚语下“记载楚大夫蓝尹亹之评价: 今吾闻夫差好罢民力以成私好,纵过而翳谏,一夕之宿,台榭陂池必成,六畜玩好必从㊂ ⑤‘左传“哀公元年也记载有相同的内容,只是改为由楚大夫子西说出: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 今闻夫差,次有台榭陂池焉,宿有妃嫱㊁嫔御焉;一日之行,所欲必成,玩好必从;珍异是聚,观乐是务;视民如雠,而用之日新㊂⑥另外,还有传世文献未记载的伍之鸡㊂吴王提到的 鸡父之远荆 ,是指伍子胥弟弟伍之鸡当年协助吴王阖庐远征楚国之事,清华简‘系年“略载其事㊂⑦面对同一矛盾,同一人物的性格差别这么大,是‘越公其事“在编故事,还是‘国语“‘左传“在编故事?或可从叙事学的理论来解释㊂从吴王立誓为父王阖庐报仇㊁有志称霸中原的史实来看,吴王之 惧 ,其实不是怕越人拼命,而是怕消耗吴国实力,妨碍问鼎中原的大计㊂从伍子胥强调吴越 世为仇雠 ,吴王求霸 必不行 以及越 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 等清醒的认识来看,伍子胥之 惧 ,其实不是因为吴王耐心劝说和担心越人拼死,201①②③④⑤⑥⑦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㊁下册),第122页㊂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㊁下册),第112页㊂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第1792-1793页㊂徐元诰:‘国语集解“,第539-540页㊂徐元诰:‘国语集解“,第539-540页㊂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第1795-1796页㊂这段文字当源自‘国语㊃楚语下“㊂‘系年“第十五章: 少师无极谗连尹奢而杀之,其子伍员与伍之鸡逃归吴㊂伍鸡将ʌ81ɔ吴人以围州来,为长壑而洍之,以败楚师,是鸡父之洍㊂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上海:中西书局,2011年,第170页㊂陈洪:从出土文献看早期历史故事的生成而是害怕彻底激怒吴王而被杀㊂但是叙述者先在地赞赏越国,在这样的态度下,伍子胥之 惧 被理解为害怕越人的八千甲士拼死,因此不仅将越兵五千人夸大为八千人,而且又将吴王的许和之辞写得谦卑至极㊂同样,‘吴语“‘左传“的叙述者从欣赏㊁同情的角度也会把吴王写成一个勇猛而有血性的英雄,将伍子胥写成一个忠勇而善谋略的智者㊂有了‘越公其事“这一出土文本作为对照,我们能更清楚地发现,历史叙述者无论从赞赏的角度还是从鄙夷的角度出发,都在不同程度地编历史故事㊂历史叙述者很难摆脱自己的情感而坚持中立的立场,‘春秋“之 惩恶而劝善 ,‘国语“之 章表善恶 ,‘左传“之 君子曰 ,‘史记“之 发愤著书 ,其实都是因叙述视角有倾斜㊁叙述情感有偏向而不能中立的体现㊂这正是历史故事不断生成的深层原因和内在机制㊂㊀㊀三、窃焚舟室故事与神话一样,也有原生故事㊁次生故事之分㊂不过在考察每个故事的流传时,由于文献时代不明,所以往往很难分清原生故事与次生故事的关系㊂‘越公其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原生故事样本㊂‘越公其事“第四至九章写越王无为而治三年,施行 五政 ,记叙了修养生息㊁恢复国力的种种措施㊂这六章是‘越公其事“全篇的主体,叙述平实,间或议论,基本是史书写法㊂但是,‘越公其事“中亦有故事的写法,如第十章记载,王监越邦之苟(敬),亡(无)敢躐命,王乃试民㊂乃窃焚舟室,鼓命邦人救火㊂举邦走火,进者莫退,王惧,鼓而退之,死者三百,王大喜,焉始绝吴之行李,母(毋)有往来以交之㊂①所谓 试民 ,是检验越邦民众的勇敢和听令程度㊂ 窃 惧 大喜 既写情节的惊奇展开,又写情态的惊人变化, 始绝 毋有 ,写出小事中之大义㊂如此短小精悍的故事,出现之后便流传不绝㊂‘墨子㊃兼爱中“记载,昔越王句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和合之,焚舟失火,试其士曰: 越国之宝尽在此! 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㊂②改 民 为 士 ,突出军队备战之义,但失去了 举邦 的全民备战之义㊂ 焚舟失火 ,颇失原文 窃焚 之义, 舟室 ,指船宫㊂ 破碎乱行 ,写争先恐后之状况㊂ 碎 ,如孙注,或是 萃 之借字,意为聚集㊂ 越国之宝尽在此 ,是衍生的细节,以救宝为激励,削弱了原文唯号令是听的寓意㊂‘墨子㊃兼爱下“‘吕氏春秋㊃用民“都引用了该故事,细节又有所变化㊂前者曰 伏水火而死,有不可胜数也 ;③后者曰 句践试其民于寝宫,民争入水火,死者千余矣 ㊂④ 寝宫 去 舟室 之义更远,死亡 不可胜数 千余 ,增加夸饰㊂在‘韩非子㊃内储说上“中,该故事又有重要演变㊂越王问于大夫文种曰: 吾欲伐吴可乎? 对曰: 可矣㊂吾赏厚而信,罚严而必㊂301①②③④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㊁下册),第145页㊂孙诒让:‘墨子间诂“,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05-106页㊂ 和合之 ,孙注: 此三字无义,疑当作 私令人 ,属下读㊂ 碎 ,疑作 萃 ,聚集㊂此处 和合 作 能谐 解,独立断句㊂参见吴毓江:‘墨子校注“,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65-166页㊂孙诒让:‘墨子间诂“,第125页㊂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24页㊂阅江学刊:2020年第6期君欲知之,何不试焚宫室? 于是遂焚宫室,人莫救之㊂乃下令曰: 人之救火者死,比死敌之赏;救火而不死者,比胜敌之赏;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㊂ 人之涂其体㊁被濡衣而走火者,左三千人,右三千人㊂此知必胜之势也㊂①先用君臣关于 伐吴 的对话,引出用赏罚教民之意,文种提出 试焚宫室 之谋;再用 人莫救之 ,引出赏罚之令,顺势写命令发出后, 左三千人,右三千人 的动员奇效,并得出结论 此知必胜之势 ㊂作为法家的代表,韩非强调法㊁术㊁势,本篇列在 说三 ,是解说七术之三 赏誉 的,故将原故事改造成讲究谋术( 试焚宫室 )㊁重赏誉( 下令 )的小说㊂②‘韩非子“在同篇 说三 中,又将该故事与 怒蛙 故事合并起来㊂一曰㊂越王句践见怒蛙而式之㊂御者曰: 何为式? 王曰: 蛙有气如此,可无为式乎? 士人闻之曰: 蛙有气,王犹为式,况士人之有勇者乎! 是岁,人有自刭死以其头献者㊂故越王将复吴而试其教,燔台而鼓之,使民赴火者,赏在火者;临江而鼓之,使人赴水者,赏在水也;临战而使人绝头刳腹而无顾心者,赏在兵也㊂又况据法而进贤,其助甚此矣㊂③怒蛙 故事似首见于‘尹文子㊃大道篇“㊂此处正文只有 怒蛙 故事,到 一曰 中又叠加 燔台 故事,足见韩非对此故事的喜爱㊂以后,伏轼怒蛙㊁焚烧舟室,便都成为越王好勇的典故了㊂这也说明,在越王好勇的历史背景下,衍生出诸多生动的故事㊂值得注意的是,如此精彩的故事,‘国语“诸篇都没有采用,其他早于战国中期的文献也未见其事㊂‘越公其事“在焚舟故事之后记载,吴王起师,军于江北,越王起师,军于江南㊂越王乃中分其师为左军㊁右军,以其私卒君子六千为中军㊂若明日,将舟战于江㊂及昏,乃命左军衔枚溯江五里以须,亦令右军衔枚渝江五里以须,夜中,乃命左军㊁右军涉江,鸣鼓,中水以Ѳ㊂吴师乃大骇,曰: 越人分为二师,涉江,将以夹Ѳ(攻)ѲѲѲѲѲ旦,乃中分其师,将以御之㊂越王句践乃以其私卒六千窃涉,不鼓不噪以侵攻之,大乱吴师㊂左军㊁右军乃遂涉,攻之㊂吴师乃大败,三战三北,乃至于吴㊂④这一大段简文与‘吴语“相应段落的文字几乎一致,这意味着‘越公其事“产生的时代晚于‘吴语“(详下文),故焚舟故事属于首见㊂借用神话学的理论,‘越公其事“中的焚舟记载的是原生故事,‘墨子“等子书中的焚舟记载是次生故事㊂从先秦诸子著作中所载故事的来源考察,大量故事的源头在史书之中,属于历史故事,即大多是次生故事,很少是原生故事,例外的大约只有‘庄子“㊂同时,这段简文也为我们区分历史叙事与历史故事提供了很好的样本㊂‘越公其事“和‘吴语“相应段落一样,只是按照历史事件的自然顺序冷静㊁客观地叙事,没有夸张和虚构,也没有涉及情态㊂如上所述,窃焚舟室则有令人惊奇的情节和生动的情态,还有部分401①②③④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594页㊂笔者认为,古小说的基本特征是 譬喻故事+议论 ㊂详见拙著‘中国早期小说生成史论“,北京:中华书局,2019年,第87页㊂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第598-599页㊂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㊁下册),第145页㊂ 三战三北 ,原释文作 疋(旋)战疋(旋)北 ,似误㊂参见石小力:‘清华简 越公其事⓪与 国语⓪合证“,‘文献“,2018年第3期,第60-65页㊂陈洪:从出土文献看早期历史故事的生成内容很可能是虚构的㊂当然,历史故事也可以没有虚构㊂这种故事性在后来次生的焚舟故事中更加明显,如 不可胜数 千余 等夸饰㊂㊀㊀四、吴王之死后出文献抄写先出文献,大致存在照录㊁省略㊁增饰与变易四类情况㊂抄写中无论出现哪类情况,都是文献生成中值得重视的问题㊂‘越公其事“第十一章写吴越相争的结局㊂该章共存连续的七支简,约二百五十字㊂从整体看,前五支简的文字非常接近‘吴语“,大致说吴宫被围,吴王求行成,句践不允,吴王自杀;后两支简的文字则不同于‘吴语“㊂吴王乃辞曰: 天加祸于吴邦,不在先后,丁(当)役孤身㊂焉遂失宗庙㊂ʌ七四ɔ凡吴土地民人,越公是有之,孤余奚面目以视于天下?越公其事(使)! ʌ七五ɔ①‘吴语“结尾则记载,夫差辞曰: 天既降祸于吴国,不在前后,当孤之身,寔失宗庙社稷,凡吴土地人民,越既有之矣,孤何以视于天下! 夫差将死,使人说于子胥曰: 使死者无知,则已矣;若其有知,君何面目以见员也! 遂自杀㊂越灭吴,上征上国,宋㊁郑㊁鲁㊁卫㊁陈㊁蔡执玉之君皆入朝㊂夫唯能下其群臣,以集其谋故也㊂②这里显然出现了祭祀(说)子胥㊁子胥被抛尸江中和史论三个细节,原因是‘吴语“中有因力谏被赐死㊁嘱悬目于东门的情节㊂慈利出土楚简‘吴语“的年代为战国中期前段,有残文 [盛]者(诸)鸱夷(鴺),而投者(诸)江,吴[王]ʌ135-36ɔ ,③据此可知‘吴语“确有子胥被抛尸江中的情节,也可推知‘吴语“结尾也应有夫差将死而 说于子胥 的悔恨情节㊂有趣的是,‘越语上“的结尾与‘越公其事“的结尾颇为接近㊂夫差对曰: 寡人礼先壹饭矣,君若不忘周室,而为弊邑宸宇,亦寡人之愿也㊂君若曰: 吾将残汝社稷,灭汝宗庙㊂ 寡人请死,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㊂ 遂灭吴㊂④这里, 余何面目 以下数字,竟又与‘越公其事“简文相同!‘越公其事“既有与‘吴语“相同的文字,又有与‘越语上“相同的文字,根据这种现象可以推断,‘越公其事“的简文极有可能是抄录‘吴语“‘越语上“综合而成的!这种综合抄录的痕迹,在简文中还残留些许蛛丝马迹㊂如简文 孤余奚面目以视于天下 之 孤余 不辞,当删去 孤 或 余 ㊂这一语病应当是将‘吴语“之 孤何以 与‘越语上“之 余何面目以 参照抄写而产生的㊂正如‘史记㊃越王句践世家“用 保栖于会稽 ,⑤混合‘越语下“ 栖于会稽 ,‘左传“哀公元501①②③④⑤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㊁下册),第150页㊂原整理者说: 越公其事,形式上与简文没有间隔,末端符号很像篇尾标志,但文义与上文不相连属,当是概括简文的篇题㊂ 石小力则认为, 越公其事 非篇题,当是吴王之语,意思是随越公处置吧㊂ 事 ,可解作 使 ㊂此意见可从㊂参见上引论文㊂徐元诰:‘国语集解“,第561-562页㊂张春龙:‘慈利楚简概述“,艾兰㊁邢文主编:‘新出简帛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7页㊂徐元诰:‘国语集解“,第572-573页㊂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740页㊂年 保于会稽 一样,都是 很有意思 的综合之抄㊂①上博简产生的时代,一般认为是战国中期后段㊂‘越公其事“既有综合抄写‘吴语“‘越语上“的现象,则其产生时代当晚于‘国语“㊂作为后出文献,‘越公其事“抄写先出文献‘吴语“‘越语上“,据上述,出现了照录㊁省略和增饰三类情况㊂照录主要抄自‘吴语“,如第十章之吴越大战,第十一章之吴越媾和;省略主要针对‘吴语“,如吴王 使人说于子胥 ;增饰之处不多,如第二章之 鸡父之远荆 ,第十章之 窃焚舟室 等㊂这里主要讨论省略的情况㊂‘越公其事“既然大量照录‘吴语“,表明‘越公其事“的作者对‘吴语“的史料基本采信;但‘越公其事“与‘越语上“一样,没有采录伍子胥被赐死㊁吴王祭祀伍子胥的情节㊂这种省略的原因可能有二㊂第一,编写侧重点不同㊂顾颉刚先生认为,‘国语“中关于吴越相争的三处记载,中心人物各不相同,‘吴语“主要突出夫差,‘越语上“主要突出句践,‘越语下“主要写范蠡㊂②第二,史识不同㊂从上述‘越公其事“第二㊁三章写伍子胥之惧与吴王之谦卑来看,‘越公其事“的作者或许认为吴王与伍子胥的形象并非‘吴语“所写那样,君臣矛盾并非那么激烈,故伍子胥不必有因力谏而被赐死之事,结局中当然也就没有吴王 说于子胥 之事了㊂换言之,‘越公其事“的作者可能认为悬目东门㊁抛尸江中是虚构的情节,所以不予采用㊂‘越公其事“结尾, 孤余奚面目以视于天下 句,显露出作者在抄录不同史料时的选择与思考㊂作为旁证,‘左传“对吴越相争结局的省略则是另外一种情况㊂(哀公二十二年)冬,十一月,丁卯,越灭吴,请使吴王居甬东㊂辞曰: 孤老矣,焉能事君? 乃缢㊂越人以归㊂③这里把吴王请成㊁越王不许㊁ 说于子胥 等细节都省略了,很可能是为节省文字㊂不过这样省略是有问题的,因为哀公十一年明明写了伍子胥之死,④只是没有悬目东门㊁盛尸鸱鴺㊁投之于江的细节而已,所以结尾不写 君何面目以见员 之悔恨,在整体情节上缺少前后照应,结构上也不够完整㊂从文本生成的角度而言,吴越相争的历史结局应当有吴王请成㊁越王不允和吴王自杀三个环节㊂‘越语上“‘越公其事“都完整地包含了这三个环节,最贴近历史真相,应是吴越相争历史文献的底本㊂‘左传“只写了不允㊁自杀两个环节,缺失了请成的史实,当是文本在流传中有所省略㊂‘吴语“在请成㊁不允和自杀三个环节之外,又增加了吴王的悔恨( 说于子胥 )㊁史论两个环节,从而使子胥之死与吴王之死变成了或真或假的历史故事,同时,吴王之死更具有历史的反面教训意义( 夫唯能下其群臣,以集其谋故也 ),悔恨㊁史论两个环节应当是历史文本的二次生成㊂责任编辑:沈㊀丹601①②③④张以仁:‘国语左传论集“,台北:东升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0年,第89页㊂顾颉刚:‘春秋三传及国语之综合研究“,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第94-107页㊂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第1920页㊂杨伯峻编著的‘春秋左传注“(第1858-1859页)写赐死原因和经过曰: 吴将伐齐,越子率其众以朝焉,王及列士皆有馈赂㊂吴人皆喜,唯子胥惧 谏曰: 越在我,心腹之疾也 弗听㊂使于齐,属其子于鲍氏,为王孙氏㊂反役,王闻之,使赐之属镂以死㊂将死,曰: 树吾墓槚,槚可材也,吴其亡乎!三年,其始弱矣㊂盈必毁,天之道也㊂。

五年级素材摧枯拉朽的解释及故事

五年级素材摧枯拉朽的解释及故事

摧枯拉朽的解释及故事
成语名称:摧枯拉朽
成语拼音:cuīkūlāxiǔ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毫不费力地摧毁。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摧:破坏;枯:枯草;拉:折断;朽:朽烂的木头。

摧折枯枝朽木。

比喻轻而易举地办到。

成语来源:《晋书·甘卓传》:“将军之举武昌,若摧枯拉朽,何所顾虑乎?”
成语造句:熊召政《张居正》第一卷第24回:“都以为这一下肯定是摧枯拉朽青史留名了。


摧枯拉朽的成语故事
公元318年,琅琅王司马睿在王导、王敦堂兄弟的支持和拥护下,建立东晋政权。

王敦也因此而升任大将军、荆州牧。

后来,由于晋元帝司马睿抑制王氏势力,王敦打算起兵反对朝廷。

摧字开头的成语
摧枯拉朽
包含有摧字的成语
摧枯拉朽黑云压城为虺弗摧。

成语的故事

成语的故事

成语的故事成语的故事1【拼音】lǎo jìfúlì【成语故事】东汉末年,曹操率军先后消灭董卓、黄巾军、吕布、袁术、袁绍、刘表等地方势力,控制北方领土。

袁绍的儿子投奔北方的乌桓,53岁的曹操亲率大军彻底征服20万乌桓人,凯旋后作《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出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诗【释义】骥:良马,千里马;枥:马槽,养马的地方。

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分句;用于老年人【相近词】老当益壮、壮志凌云【相反词】老气横秋、老态龙钟【其它使用】◎现在仍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用长期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和经验,通过各种方式继续为我州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做贡献。

◎您在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勤于研究,可谓老骥伏枥,壮心未已。

成语的故事2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相互攻伐,战事不休。

当时的郑国,一方面想扩大自己的势力,一方面又担心晋楚这两个强国。

公元前641年,郑国的国君听了大夫们的意见,想挑起晋、楚两国的矛盾和不和,便不断向邻近的宋国等进行军事挑衅。

于是激起了各诸侯国的愤慨,联合起来进攻郑国。

郑国自知抵御不了包括晋、楚在内的各诸侯国的联合进攻,便派使者告诉楚国,说郑国准备归顺晋国,以挑起楚国与晋国的矛盾。

但楚国没有上当。

最后,晋国同意和郑国结盟,其他的诸侯国百年只好跟着停止了对郑国的进攻。

为了表示对晋侯的感谢,郑国给晋侯送去了很多礼物。

晋侯把一部分礼物分给了对晋国的富强作出重大贡献的`魏绛,作为奖赏。

魏绛推辞说:“这是由于国家的洪福和君王您的威灵,也是由于大家的共同努力,我有多大力量?不过,我希望您在安逸快乐的时候,应该想到国家可能碰到的困难和危险,想到了就有防备,有了防备,就不至于酿成大患(原文是:‘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谨以此向您规劝。

”后来,人们根据魏绛的话引出两句成语,用“居安思危”说明处在安逸快乐之中,要经常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难,用“有备无患”说明有了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虺弗摧的故事
【注音】wéihuǐfúcuī
【成语故事】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率军在夫椒大败越王勾践,并破了越国的首都。

越王勾践派大夫文种向吴国求和,吴王准备答应。

伍子胥认为不能许和说“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吴王不听他的建议,除恶未尽结果在20年后被勾践所消灭。

【典故】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国语·吴语》
【释义】虺:小蛇。

小蛇不打死,大了就难办。

比喻弱敌不除,必有后患。

【用法】作谓语;指弱敌不除,必有后患
【结构】复杂式
【反义词】斩草除根
【同韵词】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蝇营鼠窥、微乎其微、风树悲、招是生非、神动色飞、阐幽明微、一言已出,驷马难追、知白守黑、
狐假虎威、......
【成语举例】为虺弗摧终贻戚,我谋不用复奚论?姚光《伤心》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