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

合集下载

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与思想家

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与思想家

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与思想家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与思想家苏格拉底(Socrates)是古希腊的一位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

他生活在公元前469年至399年之间,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苏格拉底并没有留下任何的著作,他的思想主要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Plato)和克里泽米(Xenophon)的著述传承下来。

苏格拉底对于哲学、道德和人的思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探索精神和提问方法至今仍然被广泛引用和研究。

苏格拉底的生平苏格拉底出生在古希腊雅典的一个贫穷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雕刻匠。

尽管家境贫困,但苏格拉底并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阻碍。

他曾经在某位哲学家的指导下学习雕刻,并展示出了过人的思辨能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格拉底逐渐转向了哲学,并开始质疑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苏格拉底的思想和方法苏格拉底的思想主要集中在道德、知识和人的本性上。

他相信人的幸福和善的本质息息相关,并认为只要人们明白了善的含义,就能够做出明智的选择。

苏格拉底的探索方法被称为“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或“辩证式”,他通过连续不断的提问来引导他的学生思考并揭示真理。

苏格拉底的哲学观点对于古希腊社会来说是一种挑战。

他质疑了雅典城邦的宗教信仰和政治体制,并批评那些以形式主义取代实质的人。

苏格拉底强调个体的内心和思想的重要性,主张人们应该通过自己的理性思考来寻求真理,而不是盲从地接受他人的观点。

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苏格拉底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通过与学生们的对话和互动来教导他们。

与传统的教授知识不同,苏格拉底并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渐思考和探索。

他相信真正的知识来自于内心的领悟和对自己的思考。

苏格拉底对于年轻人的影响苏格拉底在雅典的年轻人中享有崇高的声誉,他对于年轻一代的影响非常深远。

他的学生包括柏拉图、克里泽米等一系列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家。

苏格拉底的哲学传统被后来的学者继承下来,并成为希腊哲学的重要流派。

苏格拉底的审判和死亡苏格拉底的批评和挑战最终引起了雅典城邦的不满和担忧。

苏格拉底的简介

苏格拉底的简介

苏格拉底的简介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与教育家,他发明的“助产术”通过向学生询问的方式,一步步的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苏格拉底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苏格拉底的简介苏格拉底(希腊文:Σωκράτης,拉丁文:Socrates,前470年-前399年),古希腊哲学家,和其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

他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他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

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

但是他并没有创办自己的学校。

那么他在哪里施教呢?他怎么施教呢?广场、庙宇、街头、商店、作坊、体育馆等等,都是他施教的场所。

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平民都是他施教的对象,不论是谁,只要向他求教,他都热情施教。

当时的其他教师──智者,是收取学费的,他们以当教师作为赚钱的手段,而苏格拉底教人是不收学费的,他是为城邦的利益而教人,是义务教师。

他认为,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他认为,无论是天资比较聪明的人还是天资比较鲁钝的人,如果他们决心要得到值得称道的成就,都必须勤学苦练才行。

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

伯里克利死后,雅典由于没有好的领导人,民主制度变成了极端民主化,变成了无政府主义,连国家领导人都用抓阄或抽签的办法选出来。

苏格拉底对此十分痛心。

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

为了培养治国人才,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关于教育的内容,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

他认为,治国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

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是什么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是西方哲学唯心主义发展的奠基人,那么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是什么?下面是为你搜集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希望对你有帮助!在苏格拉底出现以前,人们探讨的更多的是关于“自然哲学”,但苏格拉底本人出于对人类以及社会发展的关心,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人的自我身上,因为苏格拉底自己并没有给后人留下什么书籍,他的很多话都是由他的学生给记录下来的。

比如《对话录》就是以苏格拉底跟别人对话展开的。

苏格拉底主张心灵的转向,把哲学的研究重点从对自然界的研究转到对于人本身的研究上来,这样使得人与自然严格的得以区分开来,成为一个不同于自然界的实体。

苏格拉底还强调灵魂不灭说。

虽然之前的哲学家就已经对此有研究,但是研究的模糊,到了苏格拉底的时候,他才明确的把灵魂与物质区分开来,强调这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

为以后的唯心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苏格拉底还寻求事物的普遍定义,苏格拉底反对相对主义,认为事物的真理只有一个。

但是对于事物的见解却不是唯一的,因为这会随着时间与地点的改变而改变。

苏格拉底还强调了善的重要性,认为善是一切事物的根因,这些观点为后来的唯心主义奠定了基础。

在教育方面,苏格拉底不提倡对学生进行灌输,更多的是采用辩论的方式,这同样为后来的辩论法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首先,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使知识”。

他认为人们通过受到的教育能够展示出自己本身的美德,简单地说,教育的本质就是让人身上的善性展现出来。

这些好的东西都可以通过教育获得。

他还阐述了“善”的概念。

他认为善就是勇敢,也代表着正义。

当然通过掌握这些知识的过程同样也是一种自我升华的过程,苏格拉底看到了过程的重要性。

当然在这里说的知识不代表着自然界全部的知识。

苏格拉底还认为只有人与人相互之间的知识才是最有保证的,那些自然界的知识是无法证明其正确性的。

他同时还强调没有知识的人是一种无耻的存在,苏格拉底希望人能够承认自己知识的匮乏,由此才能够主动的去学习,去汲取知识,从而对自己完成一种升华。

西方哲学人物关系及主要观点

西方哲学人物关系及主要观点

西方哲学人物关系及主要观点
1. 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主要观点是通过对话和提问来探究真理,强调道德和伦理的重要性。

2. 柏拉图:苏格拉底的学生,创立了柏拉图学派。

他的主要观点是理念论,认为理念是真实存在的,而物质世界只是理念的影子。

3. 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学生,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主要观点是形而上学,强调实体的存在和本质。

4. 笛卡尔:法国哲学家,被认为是现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主要观点是怀疑论,认为只有通过怀疑和思考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5. 康德:德国哲学家,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主要观点是批判哲学,认为人类的认识是有限的,只能通过感性和理性来认识世界。

6. 黑格尔:德国哲学家,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主要观点是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和对立来实现的。

7. 尼采:德国哲学家,是现代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主要观点是权力意志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由权力意志驱动的。

这些人物的观点和思想相互影响,构成了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

他们的思想对西方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然被广泛研究和讨论。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简介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简介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简介苏格拉底(希腊语:Σωκράτης,英译: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苏格拉底的简介苏格拉底,古希腊著名哲学家。

出身于雅典城不远的一个石匠兼雕刻匠家庭,曾经自幼随父学艺,后来,当过兵,曾经三次参战。

大约在40岁左右苏格拉底出了名,并进人五百人会议。

大约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因“不敬国家所奉的神,并且宣传其他的新神,败坏青年”的罪名被判有死罪。

在收监期间,他的朋友买通了狱卒,劝他逃走,但他决心服从国家的法律,拒不逃走。

后来在狱中服毒受死终年7O岁。

苏格拉底一生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性的著作,但他的影响却非常巨大。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的事物,它们的生存和毁灭,都是神特意安排的,因此研究自然界是渎神的,所以他本人集中精力研究论理道德问题。

苏格拉底倡导“知德合一”学说,他认为正确的行为来自正确的思想,美德基于知识,源于知识,没有知识便不能为善,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

他认为,从怀疑自己的知识开始的自我认识是认识美德的来源。

他常常爱说“我知道我一无所知”。

但是,在肯定理性认识的同时,他却否定感性认识的作用。

苏格拉底在研究学问上有他自己的新方法,他通过问答的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他产生新思想。

他善于从个别的东西中抽象出普遍的东西,他这种应用辩证方法证明真理的方法是具体的,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对欧洲的思想史有着极大的影响。

在政治上,苏格拉底主张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由经过训练,有知识有才干的人来管理,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

苏格拉底的贡献是什么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与哲学家,他为西方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苏格拉底出现以前,人们探讨的更多的是关于“自然哲学”,但苏格拉底本人出于对人类以及社会发展的关心,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人的自我身上。

西方十大顶尖哲学大师

西方十大顶尖哲学大师

西方十大顶尖哲学大师一、苏格拉底(西方哲学的奠基者)古希腊:(约公元前469年——约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更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他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

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

苏格拉底 Socrates ,又是一位个性鲜明、从古至今被人毁誉不一的著名历史人物。

苏格拉底出生于伯里克利统治的雅典黄金时,出身贫寒,父亲是一名雕刻师,母亲为助产士。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而柏拉图更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他一生未曾著述,其言论和思想多见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著作,如《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

主要思想: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

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

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

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

苏格拉底明确地将灵魂看成是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

在苏格拉底看来,事物的产生与灭亡,不过是某种东西的聚合和分散。

他将精神和物质这样明确对立起来,成为西方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哲学的奠基人。

苏格拉底还进一步指出,自然界的因果系列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哲学只去寻求这种因果,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最终原因。

他认为事物的最终原因是“善”,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

他以目的论代替了对事物因果关系的研究,为以后的唯心主义哲学开辟了道路。

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

苏格拉底简介

苏格拉底简介

苏格拉底简介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生活在公元前469年至399年间。

他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神学、伦理学、美学等多个领域都做出了贡献。

苏格拉底的一生都在雅典度过,他没有留下自己的著作,但是他的思想和教学方式却被他的弟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继承和发扬。

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注重探讨自己和世界的本质,他强调“认识自己”和“追求真理”。

他的一生都在教育和引导他的学生寻求真理和智慧,他深信通过对话和思考可以让人们了解自己的思维和行动是否符合道德准则。

苏格拉底的哲学方法被称为辩证法,他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来揭示真理,逐渐引导学生们探求哲学问题的核心。

他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找到真理,只是需要经过深思熟虑和探讨,他却从不对学生的答案表示赞同或否定。

他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何为美德?何为真理?何为知识?如何正确地生活?然而苏格拉底又被称为“特立独行”的哲学家,他独自一人坚定不移地持守自己的信仰,不到牺牲的时刻从未退却。

公元前399年,他被雅典当局以煽动青年和亵渎神祗的罪名判处死刑,并饮下了毒药,这成为了哲学史上一段奇特的历史事件。

苏格拉底的思想影响深远。

他的哲学思想逐渐发展成为激进的新柏拉图主义,也影响到晚期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他以其独特的思想方法,以及对人类价值感和道德理想的探索,成为了西方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苏格拉底的许多论述和侧重于思考的特殊教育方法,对今天的教育体系和对话文化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哲学、社会学和教育领域。

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中最为重要的是他的强调“认识自己”的观点。

他认为,我们必须了解我们自己的内心,才能逐渐追寻到真正的幸福。

他认为真正的智慧不是从外部来的,而是在内心深处找到的。

他告诫人们,不要被自己的虚荣心和贪婪所操纵,也不要为了获得权力或金钱而放弃良心。

此外,苏格拉底也非常重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观。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生命中追求美德、真理和智慧。

他强调每个人都有责任了解生命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并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

西方哲学苏格拉底(前469年—前399年)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

出生于伯里克利统治的雅典黄金时期,死于雅典的败落时期。

苏格拉底是一位个性鲜明,被人褒贬不一而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

他一生未曾著述,其言论和思想多见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著作如《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

苏格拉底重视伦理学,是古希腊第一个提出要用理性和思维去寻找普遍道德的人,他是道德哲学的创始人,他强调道德是由理性指导的,所以“美德就是知识”,认为善出于知,恶出于无知。

在欧洲哲学史上最早提出唯心主义的目的论,认为一切都是神所创造与安排的,体现了神的智慧与目的。

提出了“自知自己无知”的命题,认为只有放弃对自然界的求索(因为那时神的领域),承认自己无知的人才是聪明人. (名言名句)人可以犯错,但是不可犯同一个错。

柏拉图(约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又译作《国家篇》)和《法律篇》中。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

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

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名言名句) 真理永远在少数人一边。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他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

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作家、哲学家。

苏格拉底 科学伦理

苏格拉底 科学伦理

苏格拉底科学伦理
苏格拉底(Socrates)是古希腊哲学家,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虽然他生活在公元前 5 世纪,但他的思想对科学伦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格拉底强调了伦理和道德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应该追求真理和智慧,并通过自我反思和对话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这种思想在科学研究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科学家们需要遵循道德规范和伦理标准,以确保他们的研究符合道德和伦理要求。

苏格拉底还提出了“知识即美德”的观点,他认为只有拥有真正的知识,才能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

这种观点在科学研究中也很重要,因为科学家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以获得更深入的知识和理解,从而更好地指导他们的研究。

苏格拉底的思想还强调了个人责任和自由意志的重要性。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通过自由意志来选择自己的行为。

这种思想在科学研究中也很重要,因为科学家们需要对自己的研究负责,并确保他们的研究符合伦理和道德要求。

总的来说,苏格拉底的思想对科学伦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强调了伦理和道德的重要性、知识的作用、个人责任和自由意志的重要性,这些思想对于现代科学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苏格拉底的生平简介

苏格拉底的生平简介

苏格拉底的生平简介苏格拉底不仅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也是一名出色的教育家,他把他的很多思考与教育联系在了一起,下面是搜集整理的苏格拉底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苏格拉底,古希腊著名哲学家。

出身于雅典城不远的一个石匠兼雕刻匠家庭,曾经自幼随父学艺,后来,当过兵,曾经三次参战。

大约在40岁左右苏格拉底出了名,并进人五百人会议。

大约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因“不敬国家所奉的神,并且宣传其他的新神,败坏青年”的罪名被判有死罪。

在收监期间,他的朋友买通了狱卒,劝他逃走,但他决心服从国家的法律,拒不逃走。

后来在狱中服毒受死终年7O岁。

苏格拉底一生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性的著作,但他的影响却非常巨大。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的事物,它们的生存和毁灭,都是神特意安排的,因此研究自然界是渎神的,所以他本人集中精力研究论理道德问题。

苏格拉底倡导“知德合一”学说,他认为正确的行为来自正确的思想,美德基于知识,源于知识,没有知识便不能为善,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

他认为,从怀疑自己的知识开始的自我认识是认识美德的来源。

他常常爱说“我知道我一无所知”。

但是,在肯定理性认识的同时,他却否定感性认识的作用。

苏格拉底在研究学问上有他自己的新方法,他通过问答的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他产生新思想。

他善于从个别的东西中抽象出普遍的东西,他这种应用辩证方法证明真理的方法是具体的,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对欧洲的思想史有着极大的影响。

在政治上,苏格拉底主张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由经过训练,有知识有才干的人来管理,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

苏格拉底苹果的故事一次学生们问苏格拉底怎样坚持真理,苏格拉底并没有高谈阔论,讲很多理论性的东西。

他拿出来一个苹果,对自己的学生说:等下我将拿着这个苹果走到你们每个人的跟前,你们要用心的嗅,最后告诉我这个苹果是什么味道。

说完他就拿着苹果在每位学生面前走了一遭。

然后他问学生们苹果是什么味道,只有一位学生举起了手说:闻到了,这是香味。

苏格拉底的简介

苏格拉底的简介

苏格拉底的简介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与教育家,他发明的“助产术”通过向学生询问的方式,一步步的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下面是搜集整理的苏格拉底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苏格拉底(希腊文:Σωκράτης,拉丁文:Socrates,前470年-前399年),古希腊哲学家,和其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

他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他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

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

但是他并没有创办自己的学校。

那么他在哪里施教呢?他怎么施教呢?广场、庙宇、街头、商店、作坊、体育馆等等,都是他施教的场所。

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平民都是他施教的对象,不论是谁,只要向他求教,他都热情施教。

当时的其他教师──智者,是收取学费的,他们以当教师作为赚钱的手段,而苏格拉底教人是不收学费的,他是为城邦的利益而教人,是义务教师。

他认为,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他认为,无论是天资比较聪明的人还是天资比较鲁钝的人,如果他们决心要得到值得称道的成就,都必须勤学苦练才行。

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

伯里克利死后,雅典由于没有好的领导人,民主制度变成了极端民主化,变成了无政府主义,连国家领导人都用抓阄或抽签的办法选出来。

苏格拉底对此十分痛心。

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

为了培养治国人才,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希腊文:Σωκρ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希腊文:Σωκρ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希腊文:Σωκράτης(前469年—前399年)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

与他的学生之一是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希腊三贤”。

出生于伯里克利统治的雅典黄金时期,死于雅典的败落时期。

(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后的三十人僭主集团倒台后的时期)。

出身贫寒,父亲是一名雕刻师,母亲为助产士。

苏格拉底是一位个性鲜明,被人褒贬不一而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他一生未曾著述,其言论和思想多见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著作如《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

苏格拉底最后因触犯了当时权贵的利益而被冠以腐蚀青年思想之名被迫饮毒堇汁而死。

他长期靠教育为业,苏格拉底的教学方式独特,常常用启发、辩论的方式来进行教育。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哲学路线的创始者。

苏格拉底重视伦理学,是古希腊第一个提出要用理性和思维去寻找普遍道德的人,他是道德哲学的创始人,他强调道德是由理性指导的,所以“美德就是知识”,认为善出于知,恶出于无知。

在欧洲哲学史上最早提出唯心主义的目的论,认为一切都是神所创造与安排的,体现了神的智慧与目的。

提出了“自知自己无知”的命题,认为只有放弃对自然界的求索(因为那时神的领域),承认自己无知的人才是聪明人。

最有知识的是神,知识最终从神而来,真正的知是服从神。

在逻辑学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苏格拉底提出归纳论证,从具体实事中找出确定的论点,并注意一般定义的方法,对概念作出精确的说明。

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认为是非有标准。

传说苏格拉底的家庭生活不幸,其妻子是个泼妇。

《苏格拉底之死》苏格拉底之死被许多历史学家和哲学家称为“探索上诉者谜一样的面孔”,这究竟是怎样的谜呢?苏格拉底被雅典人(民主投票)判处死罪,罪名是:“不敬神”和“蛊惑青年”;投票的结果是:278票赞成,221票反对;控告的人有三个:米列托斯(悲剧诗人),安涅托斯(工商业主),吕康(修辞家)。

按照当时的规矩,在被控为有罪之后,有几种脱罪的办法——其一,可以为自己辩护,但辩护不能否定民主审判的理由,而是在“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背景下减免自己的罪过。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

(四)教育内容 从培养德才兼备的治国者的教育目的出发,苏格拉底提出 了广博的教育内容。“在所有的事上,凡受到尊重和赞扬 的人都是那些知识最广博的人,而那些受人谴责和轻视的 人都是那些最无知的人”,他还说:“一个好的政治家的 首要条件是他要具备广博的知识,不仅有着关于善、美德 的知识,而且要对国家的情况了如指掌。只有这样,他才 能达到他所希望达到的目的,才能较容易的把城邦智力 好。”在教育过程中,苏格拉底除了教授政治、伦理、雄 辩术和处理公共事务与私人事务所必须的实用知识外,还 第一次将几何、天文、算术列为必学科目,学习这些知识 的目的不在于发展理论思维,而在于实用。如:学习天文 是为了根据天象分辨时间,学习算术是为了避免无意义的 劳动等。
(五)苏格拉底方要的贡献是他的产婆术教育方法。这种方法即诱导 方法,教师不事先给出结论,而是通过跟学生讨论逐渐引导学生得到正确 的认识。后来所谓的“启发教学法”即源于苏格拉底。这种方法包括四个 步骤: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 讥讽:就对方发言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自陷矛盾,无词以对,终于承 认自己的无知。 助产术:帮助对方得到自己问题的答案。 归纳:即从各种具体的事物中找到事物的共性、本质,通过对具体事物的 比较寻求“一般”。 定义: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中,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亚里士多德曾高度评价过苏格拉底方法,他说:“有两样东西完全可以归 功于苏格拉底,这就是归纳法和一般定义。这两样东西都是科学的出发 点。”
(二)教育目的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治国人才 (能自觉运用知识,具有永恒不变的道德的治国 人才)。他是爱国者,对生育、教诲过自己的母 邦雅典感恩戴德,为雅典的安全英勇战斗,为雅 典祖先的丰功伟业感到自豪,严格遵守雅典的法 律。但他对用抽签办法挑选国家官员的传统一再 提出批评。苏格拉底是专家治国论者,他认为治 国者必须有德有才,深明事理,具有各种实际的 知识。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

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 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 对民主等罪名被判处死刑
心灵*灵魂*真理
要研究苏格拉底的哲学信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由 于他完全没有留下半点自己的著作,我们只能从柏拉 图和色诺芬的记载中加以探索,然而他们两人的记载 又往往是互相矛盾的,因此对于何者的记载更接近真 相一直是争论的话题。有些人认为苏格拉底其实没有 任何特定的信仰,而是只会加以盘问每种信仰;在 《理想国》中他发表的冗长理论其实是柏拉图的想法。 有些人认为他其实没有半点自己的信仰和理论,但对 此又有许多争论,因为要从记载中区分柏拉图和苏格 拉底两人的概念相当的困难,同时要解释他们的概念 又更为困难。也因此,要从柏拉图和色诺芬等人的记 载中寻找苏格拉底的理念并不简单——必须留意这些 理念很可能不是苏格拉底本人所提出的,而可能更接 近于这些记载者自己的看法。
苏格拉底
流光容易把人抛
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 近闻名的人物。他在雅典和 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 题,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以 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被 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
苏格拉底出生于希腊 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 家庭
饮下毒酒自杀而死,终年70岁
青年
流放 中年 终结
儿时
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 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 一名很有学问的人
苏格拉底确实主张了一个新神,他是道德善、智慧真的源泉:宇宙理性的神。这个宇宙理性神是苏格拉底 的哲学追求—-真正的善—-的终极根据,人能有知识,是因为人得到了神的特别关爱,被赋予了神性的 一部分,因而有了灵魂,有了爱智的心灵和理智。但是人应当明白,你所具有的那点灵魂同神的智慧是无 法比拟的。所以这个新的理性神的观念和关于人当“自知无知”的教导,就成了激发和推动人追求真知与批 判不真不善、伪真伪善的强大力量。 从对话录里得到的证据显示苏格拉底只有两个导师:文法家普罗迪科斯(Prodicus)、以及一名女祭司狄 奥提玛(Diotima),狄奥提玛教导了苏格拉底有关爱的知识。一些对话录也显示出苏格拉底曾受到了当 时的思想家如巴门尼德和阿那克萨哥拉的影响,历史记载通常也将这两人视为是苏格拉底的导师。古典历 史学者John Burnet主张苏格拉底的主要导师是阿那克萨哥拉派的学者阿基劳斯(Archelaus),有关阿基 劳斯的记载其实也是苏格拉底自己的理论。而Eric A. Havelock则认为苏格拉底与阿那克萨哥拉派的关系证 明了他与柏拉图的哲学理念差异。 在苏格拉底以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后人称之为“自然 哲学”。苏格拉底认为再研究这些问题对拯救国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他曾说:我的朋友不是城外的树木, 而是城内的人,正是出于这种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苏格拉底开始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 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伪;什么是智慧, 知识是怎样得来的;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苏 格拉底认为:哲学家的定义应该是热爱智慧的人,而不是有智慧的人,后人称苏格拉底的哲学为“伦理哲 学”。他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在哲学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

古希腊哲学家提出的一些著名命题

古希腊哲学家提出的一些著名命题

古希腊哲学家是世界哲学史上重要的一部分,他们的思想和命题对后世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介绍一些古希腊哲学家提出的著名命题:1.苏格拉底的“我知道我一无所知”。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我知道我一无所知”是其思想的核心。

苏格拉底认为人们对自己的认识是有限的,而真正的智慧在于知道自己的无知。

这一命题提醒人们要谦逊对待自己的认识,不要自以为是,要保持开放的心态,虚心学习。

2.柏拉图的“理念之洞察”。

柏拉图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提出了著名的“理念之洞察”。

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一个影子世界,真正的世界在于理念世界。

人们通过思维和洞察,可以超越现实世界,接触到理念世界,获得智慧和真理。

这一命题强调了思维和洞察的重要性,指引人们去探索真理的本质。

3.亚里士多德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幸福”。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提出了“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幸福”的命题。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追求幸福,幸福是人生最终的目标。

他认为,幸福不在于物质享受,而在于理性和德性的完善。

这一命题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追求真正的幸福。

4.赫拉克利特的“一切都在变化”。

赫拉克利特是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他提出了“一切都在变化”的命题。

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在不断的流动和变化,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

他强调了事物的变化性和流动性,倡导人们要积极适应变化,顺应自然规律。

5.伊壁鸠鲁的“追求快乐”。

伊壁鸠鲁是古希腊的伦理学家,他提出了“追求快乐”的命题。

伊壁鸠鲁认为,人生的最终目标是追求快乐,一切行为都应以快乐为标准。

他主张适度的欲望和节制的行为,认为快乐来自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这一命题引导人们去思考幸福的本质,追求真正的快乐。

古希腊哲学家提出的这些著名命题,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哲学思想和人类的价值观念。

这些命题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追求智慧和幸福,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古希腊三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Socrates 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Platon 生于雅典一个名门奴隶主家庭,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 Aristoteles 古希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Socrates苏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

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他的父亲是石匠和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婆。

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

他早年继承父业,从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后来研究哲学。

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

他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

作为公民,他曾三次参军作战,在战争中表现得顽强勇敢。

此外,他还曾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过陪审官。

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被判处死刑。

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鸩而死。

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几乎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所占的地位相同。

多年来他被认为是反民主的、维护反动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哲学家,近来已有人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

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手艺,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

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

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请教。

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

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等。

他曾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

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思想家与哲学家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思想家与哲学家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思想家与哲学家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重要的思想家与哲学家对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思想观念、理论体系和智慧普及于世人之间,为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文将介绍几位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思想家与哲学家,从他们的生平、思想和影响角度来探索他们的学说。

1.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一位伟大哲学家,他的思想对整个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格拉底强调自由思考和自我的发现,他教导学生通过问答的方式来寻求真理。

他通过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相信智慧可以促进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苏格拉底的影响还表现在对后世哲学家的影响,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

2. 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被后世奉为圭臬。

孔子注重人的品德修养和个人的责任,他提倡仁爱、正直和孝道等价值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和谐共处。

他通过教学和传道的方式,培养了一批有道德品质的学生,孔子的学说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文艺复兴哲学家:笛卡尔笛卡尔是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是现代哲学的奠基人。

笛卡尔提出了著名的“我思故我在”的观点,强调怀疑的态度和理性的思维。

他试图通过怀疑来建立一个无瑕疵的哲学体系,旨在发现不容置疑的真理。

笛卡尔的思想对科学和现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 德国哲学家:康德康德是18世纪德国的重要哲学家,他是启蒙时代的思想家之一。

康德试图回答人类知识和道德的根本问题,他强调理性的重要性和自主的道德行为。

他提出了“批判哲学”的理论体系,认为人类应该凭借理性来判断事物的本质,并遵循道义的原则来处理问题。

康德的思想对德国哲学和欧洲的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5. 俄国哲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也是一位具有深远思想的哲学家。

他的作品揭示了人类的存在和道德的考量。

陀思妥耶夫斯基关注个人的内心和道德选择,他通过揭示人类的罪恶和无意义来探索人类的精神世界。

论苏格拉底的辩证法

论苏格拉底的辩证法

论苏格拉底的辩证法苏格拉底(Socrates)是古希腊著名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以“悖论”、“辩证法”和“伦理论”为主要特征,对后世哲学、教育、政治等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苏格拉底的哲学中,辩证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和哲学方法。

辩证法是对话者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旨在通过对话来寻找真理,探求思考问题的本质和实质。

苏格拉底认为,通过辩证法,可以帮助人们理性地思考和判断事物,排除主观偏见和个人意见的影响,提高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因此,辩证法也成为了苏格拉底哲学思想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苏格拉底的辩证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永远有更多认识的空间苏格拉底认为,辩证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承认认识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

在他的看来,人类的认识和思想永远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永远有更多新的认识和思想的空间。

因此,在进行辩论时,应该保持谦逊和开放的心态,不断地探索新的认识和思想。

2. 追求真理的信仰在苏格拉底的哲学中,辩证法是为了寻找真理而存在的。

他认为,没有真正的知识和认识,就无法达到人类的最高境界和目标。

因此,苏格拉底强调,追求真理和知识是人类必须要做的事情,而辩证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来实现这一目标。

3. 阐述问题的艺术苏格拉底认为,辩论并不是为了取得胜利或者表达个人的观点,而是为了探究问题的本质和实质,从而发掘出更深层次的真理。

因此,在进行辩论时,要注重问题的阐述和提出,尽量避免个人的情感和偏见影响判断。

4. 焦点的清晰和明确苏格拉底认为,辩论的焦点应该清晰而明确。

如果问题无法明确,那么讨论和辩论就毫无意义。

因此,在进行辩论时,要尽量明确问题的层次和方向,确保辩论的目的和意义。

总之,苏格拉底的辩证法思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体系。

通过辩论,人们可以更好地理性思考问题,避免主观偏见和个人情感的影响,从而达到寻找真理和认知事物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在西方哲学史上开辟了从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转变的新阶段,是西方思想史上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

苏格拉底作为古希腊著名的教育家,在教师招聘考试中一直是热门人物,因此广大考生对他的教育思想要有一个清晰和全面的把握。

今天中公教育马小芳老师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1.论教育的意义苏格拉底认为,人天生是有区别的,但不管这种区别有多大,教育可以使人得到改进。

只要使人可以预测结果的事都是由人的智力掌控的,是可以学习的。

2.论教育的目的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

他认为治国者必须有才有德,深明事理,具有各种实际知识。

3.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伦理、道德问题是苏格拉底整个思想体系的中心。

(1)实践的哲学—道德苏格拉底认为哲学应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伦理、政治等人类自身问题,哲学应当是能够实践的。

苏格拉底的这一立场在西方哲学史、伦理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寻求道德的“一般”苏格拉底不满智者们的怀疑论和相对主义,要求在真理、道德上探求普遍有效的“一般”,寻求本质,研究伦理概念的一般定义。

第一次提出了伦理学的理论问题,是哲学思维的一次飞跃,影响了柏拉图对共相、理性的探求。

(3)教人学会做人(4)美德即知识,智慧即德行道德不是天生的,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判断,知识、智慧和道德具有内在的直接联系。

人的行为的善恶主要取决于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趋善避恶。

所以教人道德就是教人智慧,教人辨别是非也就是教人道德。

在这个意义上,苏格拉底明确指出。

“美德就是知识”。

这个见解可以说是近代教育性教学原则的雏形(5)自制是德行的基础(6)守法就是正义(7)身教重于言传4.教育内容——广博而实用的知识广博而实用的知识,除了教授政治、伦理雄辩术以外,第一次将凡何、天文、算术列为必须学习的科目。

同时,还很注重体育锻炼。

5.教学法——苏格拉底方法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称为苏格拉底方法。

讥讽是就对方的发言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自陷矛盾,无辞以对,终于承认自己的无知。

助产术即帮助对方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

归纳即从各种具体事务中找到事物的共性、本质,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比较寻求“一般”。

定义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的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6.认为健康在于锻炼苏格拉底认为,身体健康在平时是有用的,因为人们做一切事情都需要用身体,要尽可能使身体保持最好的状态。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作为一位最伟大的、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

他对哲学的几乎每个学科都作出了贡献。

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宪法。

这就是我们需要记住的第一个知识点,也是考试常考的点,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的人就是亚里士多德。

他的父亲是一名宫廷御医。

从他的家庭情况看,他属于奴隶主阶级中的中产阶层。

17岁时,他赴雅典在柏拉图学园就读达20年,直到柏拉图去世后方才离开。

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对生物学和实证科学饶有兴趣;而在柏拉图的影响下,他又对哲学推理发生了兴趣。

他后来迁居到雅典,曾经学过医学,还在雅典柏拉图学院学习过很多年。

从十八岁到三十八岁——在雅典跟柏拉图学习哲学的二十年,对亚里士多德来说是个很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一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又受教于柏拉图,这三代师徒都是哲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在雅典的柏拉图学园中,亚里士多德表现的很出色,柏拉图称他是“学园之灵”。

但亚里士多德可不是个只崇拜权威,在学术上唯唯诺诺而没有自己的想法的人。

他同大谈玄理的老师不同,他努力的收集各种图书资料,勤奋钻研,甚至为自己建立了一个图书室。

有记载说,柏拉图曾讽刺他是一个书呆子。

在学院期间,亚里士多德就在思想上跟老师有了分歧。

他曾经隐喻的说过,智慧不会随柏拉图一起死亡。

当柏拉图到了晚年,他们师生间的分歧更大了,经常发生争吵。

我们非常熟悉的那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就是出自亚里士多德之口。

亚里士多德为其哲学学校设立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他主张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且在不同时期各有所侧重。

幼儿期以身体发展(体育)为主;少年期以音乐教育为核心、以德、智、美为主要内容;高年级要学习文法、修辞、诗歌、文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以及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学科。

但不管怎样,重心都应放在发展学生的智力上。

他特别强调音乐在培养儿童一般修养上的作用。

认为音乐具有娱乐、陶冶性情、涵养理性三种功能,它能使人解疲乏、炼心智、塑造性格、激荡心灵,进而通过沉思进入理性的、高尚的道德境界。

在体育教学中,他不同意教师只让学生进行严酷甚至痛苦的训练,要教“简便的体操”和“轻巧的武艺”,着重于让儿童身体正常发展。

这就体现了我们需要识记的第二个重点内容,他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维果斯基作为建构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其理论较为抽象、庞杂,有四个需要学生掌握的理论,文化历史发展论、心理发展观、内化学说、最近发展区,学生学完有一种一头雾水的感觉。

其实,维果斯基的理论就解释了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关于人的发展,文化历史发展论、心理发展观和内化学说主要解释了人是如何发展的,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特征,第二方面关于最近发展区及其教育启示。

要掌握维果斯基的理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学习。

一、理解什么是建构建构就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生成新的意义,生成新的知识。

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建构就像盖房子一样,在已有地基的基础上搭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经验。

二、人的发展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论、心理发展观、内化学说实际上就解释了人的发展。

(1)人发展的实质发展就是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

低级心理机能就是进化、遗传下来的一些本能,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比如生存本能、吸吮反射等。

高级心理机能是以语言符号系统为中介的,是人独有的,比如听课、学习这些都属于高级心理机能。

人的发展就是在遗传的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不断向以语言符号系统为中介的高级心理机能转化。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高级心理机能不同于低级心理机能,它受到意识的控制,能够对外界信息进行抽象概括。

由此维果斯基谈到了关于发展的表现。

(2)发展的表现第一、随意机能不断发展第二、抽象-概括机能提高第三、对各种心理机能不断进行变化重组,形成以语言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也就是高级心理机能),不断对已有心理机能进行重组的结果就是,形成自己独特的心理结构,也就是个性形成。

第四、心理活动的个性化(3)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怎么转化,或说影响转化的因素有什么。

首先,维果斯基的理论叫文化历史发展论,所以他强调的第一个因素就是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和社会规律这些社会因素的影响。

其次,高级心理机能是以语言符号系统为中介的,所以第二个影响因素就是语言符号系统的影响。

那么这些因素是怎样影响转化的呢?维果斯基提出了内化。

接下来维果斯基用内化学说解释了什么是内化。

所谓内化就是个体将社会环境中吸收的知识转化到心理结构中的过程。

通俗易懂的说就是将外界的东西变为自己的。

发展就是不断地将这些外界的互动内化到自己的心理结构中,形成以语言符号为中介的高级心理机能。

三、最近发展区(1)什么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就是学生的已有水平与经过成人帮助能够达到的更高水平之间的差距。

比如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现在已经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那这就是他的已有水平,经过成人的帮助他能够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这就是他的更高水平,这两个水平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当然要让他掌握正负数的加减法这是成人帮助也无法达到的水平故不在最近发展区内。

最近发展区就是我们常说的挑一挑、摘果子,如果挑一挑也摘不到果子就不是最近发展区了。

这里可以做一个习题。

习题最近发展区是指()A最新获得的能力 B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 C处于掌握边缘的能力 D已经发展的原有能力(2)最近发展区对教学的启示维果斯基认为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已有水平,但要着眼于最近发展区,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变为现实,创造下一个最近发展区,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以上为维果斯基的理论简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人物简介——朱熹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后改为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祖籍江南东路徐州府萧县,南宋时朱氏家族移居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四十日。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

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二、朱熹的教育思想1.教育的作用—明天理,灭人欲朱熹承袭儒家学者的一贯主张,认为教育的目的、作用就在于“明人伦”。

朱熹认为人性分为“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变化气质”,使气质之性接近天命之性,气质中最不利于天理显现的因素就是“欲”。

“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

2.“大学”与“小学”的教育朱熹关于教学内容的主张是把教育分成“大学”和“小学”两个阶段。

朱熹认为,八岁至十五岁以前是小学阶段,小学教育是打基础的阶段,小学主要内容为“教以事”,教学方法要尽可能具体、明确、生动形象。

十五岁以后是大学阶段,大学主要内容为“明其理”,学习成败在于学习者的自觉性,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指导学生如何读书、穷理。

3.朱子读书法朱熹强调读书穷理,因此关于怎样读书他曾提出过重要的原则和方法,他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他的弟子对他的训导加以概括,归纳为“朱子读书法”。

①循序渐进。

强调读书要按照一定次序。

②熟读精思。

读书时必须多读、记住、背熟。

③虚心函泳。

读书时必须有虚心态度,万不可穿凿附会。

④切己体察。

读书时必须切己体察。

⑤着紧用力。

读书要抓紧,有个发愤忘食的精神。

⑥居敬持志。

读书做事、均须收敛此心,“敬以自持”。

以上就是教师招聘常考重点人物朱熹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逃避条件作用: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