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斌贤《外国教育史》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三编 现代教育的变迁 【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学校的肇端)【圣才出品】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学校的肇端)【圣才出品】

第2章学校的肇端一、单项选择题1.人类有史可稽最古老的学校是()。

A.僧侣学校B.宫廷学校C.骑士学校D.文士学校【答案】B【解析】据古代埃及文献记载,在古王国时期已出现了宫廷学校。

苏联教育史学家米定斯基认为,建于公元前2500年的埃及宫廷学校是人类有史可稽的最古老的学校。

宫廷学校是国王法老在宫廷中设立的学校,以教育皇子皇孙和朝臣的子弟为宗旨,学生学习完毕,接受适当的业务锻炼后,即分别被委任为官吏。

2.古巴比伦的学校称为()。

A.书舍B.书吏学校C.古儒学校D.泥板书舍【答案】D【解析】由于苏美尔人学校用的教材是泥板书,学生做练习或作业也是用泥板,泥板成为学校的主要学习工具,故学校被称为“泥板书舍”。

在泥板书舍中,负责人称为“校父”,教师称为“专家”,助手称为“大兄长”,学生称为“校子”。

当时图书馆收藏的也是泥板书,大图书馆收藏的泥板书达数万块之多。

3.古埃及作为学术中心的学校是()。

A.僧侣学校B.宫廷学校C.骑士学校D.文士学校【答案】A【解析】僧侣学校(或称寺庙学校),是中王国以后出现的一种附设在寺庙中的学校,着重科学技术教育,亦为学术中心。

4.关于东方文明教育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东方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及教育B.此时的教育具有强烈阶级性、等级性C.教育内容及机构丰富、繁多D.正式形成正规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答案】D【解析】最早进入奴隶制社会的是中国、埃及、巴比伦、亚述及印度等亚洲和非洲的几个东方文明古国。

此时的教育与原始社会的教育有本质的不同,其特点主要包括:①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有可能让一小部分人去专门从事智力活动,整理和总结来自实践的知识和经验,从此也就形成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文字也应运而生,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②随着阶级和私有财产的出现,教育则被统治者所独占,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它成了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阶级施行政治统治、经济剥削和精神奴役的工具。

③教育内容和机构丰富多样,学校便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三编 现代教育的变迁 【圣才出品】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三编 现代教育的变迁 【圣才出品】

第三编现代教育的变迁第11章现代教育的起源一、单项选择题1.“新教育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在()的教育运动。

A.美国B.欧洲C.全世界D.亚洲【答案】B【解析】19世纪末,适应帝国主义经济发展对新型统治人才的需要,在欧洲出现了一种为社会培养新型上层人物的学校,称为“新学校”。

这种学校产生以后,很快在当时欧洲的资本主义较发达的国家广泛发展起来。

许多主持创始“新学校”的教育家纷纷提出并论述了“新学校”所反映的“新教育”思想,一时间形成了“新学校运动”,也称“新教育运动”。

2.“新教育之父”是英国教育家()。

A.雷迪B.利茨C.德克乐利D.蒙台梭利【答案】A【解析】“新教育运动”,又称“新学校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初期以建立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新学校作为新教育的“实验室”为其特征。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在教育实践不断推广的基础上,新教育理论进一步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教育运动逐步走向衰落。

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创办了阿博茨霍姆乡村寄宿学校,这标志着欧洲新教育运动的兴起,雷迪被称为“新教育之父”。

3.新教育运动开始的标志是()。

A.英国人雷迪创办了阿博茨霍姆乡村寄宿学校B.法国人德莫林创办了罗歇斯学校C.德国人利茨创办了乡村寄宿学校D.1912年国际新教育联盟在瑞士成立【答案】A【解析】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英格兰德比郡创办的阿博茨霍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始。

而德国人利茨创办的“乡村寄宿学校”,形成了“乡村之家运动”。

法国人德莫林创办的罗歇斯学校有“运动学校”之称。

4.新教育运动推行的教育目标是()。

A.儿童中心B.活动中心C.家庭中心D.社会中心【答案】A【解析】新教育运动提出“20世纪将成为儿童的世纪”,强调教育者要了解儿童,保护儿童,建立以儿童为中心的学校。

5.1921年,法国“新教育联谊会”出版了宣传新教育理论的()。

A.《新教育》B.《新青年》C.《新时期的教育》D.《新世纪》【答案】C【解析】各国新学校的国际交流首先建立了“国际新学校局”,1921年在法国加来成立“新教育联谊会”,并出版杂志《新时期的教育》。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近代教育的历史基础-当代西方教育思潮的勃兴)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近代教育的历史基础-当代西方教育思潮的勃兴)

第15章当代西方教育思潮的勃兴1.试述终身教育思想所引发的教育变革有哪些。

答:终身教育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兴起后,便在教育领域中引起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终身教育”已成为建立学习化社会的象征。

终身教育的发展预示着社会结构将朝着有利于个性发展的方向变化,终身教育模式的确立有助于冲破传统学校的僵化体制,学校将成为整个社会服务的教育和文化中心,而不再是与现实生活隔绝、只供一部分人使用的封闭区域。

总之,按照“终身教育”的没想,从学校毕业将不再被看作是教育的终结,而是新教育的开始,终身教育将有助于社会为每一个人的受教育权利提供终身保障。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终身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重点。

尽管对于如何按照终身教育理论对教育进行总体规划仍需进一步探讨,但是以“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为宗旨的终身教育理论和模式必将会改变世界教育的面貌。

2.分析环境教育思潮兴起的原因,并述评它所引起的国际行动和教育改革。

答:环境教育思潮兴起有着思想基础和实践准备两方面的原因。

(1)环境教育思潮兴起的思想基础①环境教育的产生与演化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早在1767年,卢梭在《爱弥儿》中就提出了用乡村环境作为教育方法的主张,此后,“乡村学习”得到不断的发展。

②环境教育也深受进步主义教育观念的影响,将儿童的需要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以儿童为中心,将教育看作是帮助儿童自己去“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主张用积极的方式去帮助儿童摆脱消极的角色,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人。

③1976年美国环境史学家罗德里克·纳什对“环境教育”的起源进行考察后认为,自然研究、户外教育和保护教育都是环境教育的前身与基础。

④到了20世纪30年代,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使“保护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产生和发展起来。

“保护教育”的基本目的是提醒民众环境问题的存在,告诫人们对各种自然资源进行保护是必要和重要的。

(2)环境教育思潮引起了第一次环境保护运动,并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会议和贝尔格莱德会议,这次大会标志着环境教育在全球范围的兴起。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现代教育的起源)【圣才出品】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现代教育的起源)【圣才出品】

第三编现代教育的变迁第11章现代教育的起源1.分析现代教育起源的背景及其特性。

答:(1)背景①近代教育发展的基础近代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国民义务教育制度、教育民主和平等观念、整齐划一和高效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化和心理学化的方法、程序化的教学过程等重要内容,知识中心、学科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等成为其主要特征。

这促进了近代社会的发展,快速普遍地提高了人类的文明水平,在一定意义上解放了人。

②近代教育的弊端近代教育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弊端。

如,在工业化社会基础上诞生的教育的制度化特性,则可能使人在教育中丧失个性、自主和自由,阻碍个人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与生活、社会和儿童相脱离的现象;教育不能适应后期工业化社会和民主社会提出的新的人才培养要求等。

为了解决上述弊端、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以改革和探索教育新形式为宗旨的现代教育起源了。

(2)特征与以往的教育相比,现代教育具有科学、开放、多元、平等、强调个性和合作的思想特征。

从而形成了与以往教育不同的,以经验为中心、活动为中心、学生为中心、能力为中心、作业为中心作为其主要特点的西方现代教育,从根本上影响了欧美国家乃至世界的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

①强调将教育建立在现代生物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基础上;②强调教育的科学化,重视儿童的主体地位,从整体有机的角度来看待儿童;强调儿童的自主、自由和自我发展能力,重视经验和活动;③强调社会合作和劳动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重视儿童研究和教育调查。

2.论述新教育运动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观点。

答:(1)发展历程①兴起时期(1889~1914)a.乡村寄宿学校阿博茨霍尔姆学校,英国教育家雷迪于1889年创办,是欧洲教育界公认的第一所新学校。

这被认为是欧洲新教育运动的发端,该学校也被誉为欧洲新学校的典范。

b.其他类型学校在乡村寄宿学校运动蓬勃发展之际,欧洲还出现了另一种不同于乡村寄宿学校的实验性新学校。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古代文明与教育-现代教育发展中的“逆流)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古代文明与教育-现代教育发展中的“逆流)

第12章现代教育发展中的“逆流”
一、单项选择题
1.德国在魏玛共和国时期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这些改革未曾涉及的方面是()。

A.中等教育
B.高等教育
C.师范教育
D.职业教育
【答案】D
【解析】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议会颁布了《关于基础学校和撤销预备学校的法令》,其主要内容包括决定设立国民学校和撤销现有的公立预备学校和预备学校班;此后又召开了全国教育会议,对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师范教育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其中并没有涉及到职业教育。

2.近代是欧洲各国教育大发展的时期,然而曾出现重大的倒退的是()。

A.法国
B.德国
C.日本
D.苏联
【答案】B
【解析】德国是西欧各国中教育与宗教联系最为紧密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实施强迫义务教育的国家之一,信仰主义和国家主义是德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

19世纪末,统一的德国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为国家服务”的民族主义精神,成为德国教育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一战以后,德国开始改革学校教育制度,但德国社会和教育中长期存在的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逐步演变为法西斯专制主义。

在纳粹统治时期,德国教育成为法西斯专制统治的重要工具。

这一时期是德国教育严重倒退的时期。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配套题库【章节题库】(近代教育的历史基础-国民教育的滥觞)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配套题库【章节题库】(近代教育的历史基础-国民教育的滥觞)

第7章国民教育的滥觞一、单项选择题1.近代史上最早提出义务教育的教育家是()。

A.柏拉图B.路德C.夸美纽斯D.赫尔巴特【答案】B【解析】宗教改革运动始于德国,发起者是马丁·路德。

按照路德派教义,个人的信仰源于个体对《圣经》的独立的理解。

人人都应读《圣经》。

这种平等的观念反映到教育上则意味着受教育权利的平等。

他认为应使每一个儿童,不分男女贫富都受到教育,教育应在所有等级的儿童中普及。

与普及教育的主张相联系,路德进而提出义务教育的主张。

他认为,对父母而言,使子女受教育是一种对于国家和社会应尽的义务;对行政当局而言,使儿童受教育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国家应强迫父母把子女送入学校受教育。

对不承担义务的父母,国家应予以惩罚。

2.罗耀拉领导的(),是一种反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锋。

A.教区学校B.主教学校C.修道院学校D.耶稣会学校【答案】D【解析】耶稣会是反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锋和中坚,其首创者是西班牙人罗耀拉。

出于培养精英以控制未来的统治阶层的考虑,耶稣会集中全力于中等和高等教育方面,而不重视初等教育。

耶稣会设立的学校统称为学院,其中初级部5~6年,相当于中等教育和大学预科,学习内容以文学科为主,耶稣会学校富有成效主要取决于完备的组织管理、高水平的师资和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3.有关耶稣会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具有完备的组织管理B.高水平的师资C.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D.顺应宗教改革潮流【答案】D【解析】耶稣会学校的教育富有成效,主要取决于:完备的组织管理、高水平的师资和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耶稣会教育有其致命的弱点,即服从于一个目的——企图重建教皇和天主教会对欧洲的统治。

这一目的是逆历史潮流的,是与民族国家的兴起相对立的。

必然因之而遭到各民族国家的拒斥,富有成效的手段服务于一个背时的目的,只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危害,结果必然为历史所淘汰。

4.下列选项中的学校与其他类型不同的是()。

A.免费学校B.贫儿学校C.流动学校D.文法学校【答案】D【解析】D项,文法学校是西方一种历史悠久的普通学校类型,英国近现代主要中等教育机构,收取学费,招收对象多为贵族阶层子弟。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笔记-第11章 现代教育的起源【圣才出品】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笔记-第11章 现代教育的起源【圣才出品】

乐利教学法。
③劳作学校:劳作学校是建立在德国教育家乔治·凯兴斯泰纳劳作教育思想基础之上的,
以劳作教育为主要形式,以公民教育为主要目的,让学生在自动的创造性的劳动活动中得
到性格的陶冶。
④国际新学校局:瑞士教育家费里埃尔在 1899 年建立了国际新学校局作为联络中心。
1919 年,费里埃尔总结了新学校的 30 条基本特征,并以此作为新学校创立的条件。
动”、埃德蒙·德摩林在法国创办的罗歇斯学校等。
③乡村寄宿学校的特征
a.新学校设在远离城市、自然环境优美的乡村,设备优良,利于儿童了解自然、在
自然中得到智慧和体力的发展;
b.新学校在管理、教育和教学上具有民主和自由的色彩,学校一般采用家庭式教育
管理方式,师生拥有自治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关系亲密无间;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第 11 章 现代教育的起源
11.1 复习笔记
一、新教育运动 (一)新教育运动的发展历程 1.兴起时期(1889~1914) (1)乡村寄宿学校 ①阿博茨霍尔姆学校 a.地位:英国教育家雷迪于 1889 年创办的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是欧洲教育界 公认的第一所新学校,这被认为是欧洲新教育运动的发端,该学校也被誉为欧洲新学校的 典范。 b.教育对象及办学目的:阿博茨霍尔姆学校建在远离城市的乡村,教育对象是 11~18 岁的男生。其办学目的是提供“一种完全现代和有合乎情理特点的适应社会‘领 导阶级’需要的全面教育”,培养出“更高级的人,能够应付现代知识与现代生活不断增长 的范围与复杂性,而且他们能更好地培养感情从而力求建立健全的人类社会。” c.课程设置:新学校破除了古典传统课程体系,开设了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农艺、体育 与手工劳动、艺术、文学、语言、科学、社会教育、道德和宗教教育等课程,强调课程之 间的联系和全面发展,以训练儿童的体力、智力和手工技巧。 d.课程特征:学校重视实际工作,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得知识、力量和技巧,并 在活动中学会如何合作与领导,从而使儿童在各方面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成为完人。 ②影响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17世纪教育的沿革)【圣才出品】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17世纪教育的沿革)【圣才出品】

第8章17世纪教育的沿革1.近代科学革命的兴起对欧洲教育产生了哪些影响?答:近代科学革命丰富了人类的科学知识,开拓了人类的认识视野,提升了人类的认识能力。

(1)自然科学知识获得空前增长,极大地推动了近代科学教育的传播及教育科学化进程近代科学革命兴起所产生的最直接结果是,人类社会的自然科学知识获得空前的增长。

随着科学逐渐地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人类的注意力也开始从天上转移到人间,从探索超自然的事物转向研究自然事物,并通过自己的创造带来了自然科学知识的繁荣。

除天文学、力学、医学生理学之外,数学、化学、冶金学、博物学以及电磁学等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2)科学研究方法取得突破性改进,科学理性精神得以确立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不仅使研究的领域得以拓宽,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而且也使研究方法得到了突破性的改进。

建立在经验和正确感知基础上的新科学方法的应用,打破了少数精英对科学探索活动的垄断,“任何具有足够才智的人都能够很容易地理解,而且能用来掌握新的实验和观察原则、了解从资料中得出恰当结论的途径。

”从而使知识的等级色彩开始消退,而民主性的特征不断增强,这都为随后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推广提供了可能。

(3)科学理性精神得到树立,人们的世界观发生了改变近代科学革命不仅产生了新的知识以及获得新知识的方法,更为重要的是,科学革命的伟大成就破除了人们长期迷信的并带有宗教灵光的权威观点,树立起了科学的理性精神,使得人们的世界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根本变化。

(4)伴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出现了一批新型学校在近代自然科学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欧洲主要国家的学校教育也发生了根本变化。

主要表现为一批新型学校的建立、课程内容的世俗化、科学知识的广泛传播及新式教学方法的运用等,从而极大地推动了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

2.近代初期的科学教育呈现出哪些特征?答:近代初期的科学教育呈现出的特征有:(1)注重科学知识的实用性16~17世纪,自然科学领域发生的革命性巨变使得自然科学逐渐摆脱了神学束缚,并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人们开始认识到科学技术在征服和控制自然过程中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宗教改革时期教育的演变)【圣才出品】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宗教改革时期教育的演变)【圣才出品】

第7章宗教改革时期教育的演变一、单项选择题1.近代史上最早提出义务教育的教育家是()。

A.柏拉图B.路德C.夸美纽斯D.赫尔巴特【答案】B【解析】宗教改革运动始于德国,发起者是马丁·路德。

按照路德派教义,个人的信仰源于个体对《圣经》的独立的理解。

人人都应读《圣经》。

这种平等的观念反映到教育上则意味着受教育权利的平等。

他认为应使每一个儿童,不分男女贫富都受到教育,教育应在所有等级的儿童中普及。

与普及教育的主张相联系,路德进而提出义务教育的主张。

他认为,对父母而言,使子女受教育是一种对于国家和社会应尽的义务;对行政当局而言,使儿童受教育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国家应强迫父母把子女送入学校受教育。

对不承担义务的父母,国家应予以惩罚。

2.罗耀拉领导的(),是一种反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锋。

A.教区学校B.主教学校C.修道院学校D.耶稣会学校【答案】D【解析】耶稣会是反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锋和中坚,其首创者是西班牙人罗耀拉。

出于培养精英以控制未来的统治阶层的考虑,耶稣会集中全力于中等和高等教育方面,而不重视初等教育。

耶稣会设立的学校统称为学院,其中初级部5~6年,相当于中等教育和大学预科,学习内容以文学科为主,耶稣会学校富有成效主要取决于完备的组织管理、高水平的师资和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3.有关耶稣会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具有完备的组织管理B.高水平的师资C.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D.顺应宗教改革潮流【答案】D【解析】耶稣会学校的教育富有成效,主要取决于:完备的组织管理、高水平的师资和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耶稣会教育有其致命的弱点,即服从于一个目的——企图重建教皇和天主教会对欧洲的统治。

这一目的是逆历史潮流的,是与民族国家的兴起相对立的。

必然因之而遭到各民族国家的拒斥,富有成效的手段服务于一个背时的目的,只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危害,结果必然为历史所淘汰。

4.下列选项中的学校与其他类型不同的是()。

A.免费学校B.贫儿学校C.流动学校D.文法学校【答案】D【解析】D项,文法学校是西方一种历史悠久的普通学校类型,英国近现代主要中等教育机构,收取学费,招收对象多为贵族阶层子弟。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近代教育的历史基础-启蒙时代教育的演进)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近代教育的历史基础-启蒙时代教育的演进)

资格证,在取得教师资格证之前,不得就职。
⑦学校方面
《通则》规定,学校必须详细登记学生的一切学习情况,并且这些登记表每年都必须接
受视学员的检查。
(4)美国公共教育制度的探索
《进一步普及知识的法案》及影响
①内容
1779 年,杰斐逊向立法机关递交了一份详细的关于完善州学校体制的计划——《进一
3/8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动”的影响,在英国国内也出现了将泛爱主义和原有的慈善教育相结合的运动。 b.“导生制学校”是由兰卡斯特和贝尔创办的。在这类学校中,实行“导生制”教学,
即由教师先对学生中年龄较大、成绩好的学生施教,然后再由他们转教给其他学生,代替教 师的职责。这类学校主要的教学内容是阅读、教义问答、书写和计算等初步知识。而且这类 学校节省师资、花费少、能够满足当时对儿童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因此在英国迅速发展起 来。
4/8
圣才电子书

④学费方面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通则》详细规定了不同年级各学期的资费标准。
⑤学时方面
在冬季,儿童每周必须上课六天;在夏季,每日上午上课,下午放假。上学期间,学生
不得无故缺勤。
⑥教师方面
《通则》规定,贵族、士绅拥有选拔教师的权力,但是凡担任教师的人都必须领取教师
c.“幼儿学校”基本上是由工业资本家之中的慈善人士开办的,不受教会的控制,其 中以欧文创办的“幼儿学校”最为著名。幼儿学校为儿童学习创设了理想的环境,取得了良 好的效果,赢得了社会的赞誉,一时间在英国掀起了“幼儿学校运动”。
(3)德国公立初等教育的发展 《初等学校及教师通则》的颁布及影响 1763 年,由腓特烈二世颁布的《初等学校及教师通则》是当时普鲁士强迫义务教育法 案的典型代表,它为德国公立初等教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①教育目的 学校教育是要培养出有智慧、有德行的臣民,教育要为国家富强和各阶层人民的真正福 利作贡献。 ②教育对象 凡 5~13 岁的男女儿童都应上学,适龄儿童的家长要保障儿童能入学,否则将被处罚。 ③教学内容 宗教教育是主要的教学内容,同时兼有读写算的训练。《圣经》、《柏林拼读课本》等为 主要的教材。学校必须保证每个学生有相同的教材,教材由教堂和社区出资解决,是学校的 财产,学生不得私自带回家。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近代教育的历史基础-国民教育的滥觞)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近代教育的历史基础-国民教育的滥觞)

第7章国民教育的滥觞1.宗教改革时期出现的国民教育思想为什么要用宗教的语言来表述?答:(1)宗教改革的背景长期以来,天主教会一直是欧洲封建制度的政治中心与精神支柱,而罗马教廷则是凌驾于各封建王国之上的绝对统治力量,控制着欧洲社会的经济、政治与意识形态活动。

中世纪后期,罗马教廷和天主教会日益腐化,早期基督教所宣扬的纯朴、贞洁、服从、安贫等美德渐渐沦丧,教皇与教士对手中权力和财富的关心远远超过对信仰和来世的追求,于是,腐败、贪婪、保守的教会蜕化成欧洲社会各阶层共同的敌人。

与此同时,在欧洲封建经济缓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初步萌芽的过程中,受文艺复兴运动的鼓舞,一种独立精神、一种标榜民族生活方式独特性的思想情感正在意大利以外的欧洲各民族中滋生。

而各地的封建君主也正积极摆脱罗马教廷的干预,扩大各自在本国或本地区范围内的影响,并力图将教会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

在这样的背景下,改革教会成为了普遍的社会要求。

(2)宗教改革时期的国民教育思想用宗教语言表达的原因①基督教的强大影响。

漫长的中世纪在西欧一直持续了一个世纪之久,在此期间,基督教作为统治各国的国教,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还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国民教育思想作为刚刚萌芽的新思想,其力量还不足以与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相抗衡,因此,用宗教的语言来伪装自己,才能够使国民教育思想长久存在和发展;②有利于广大群众接受。

中世纪的民众经过基督教长时间的统治,思想比较僵化、文化水平比较低,并且当时大多数人都是基督教徒。

用宗教语言来表达能够更有利于普通民众接受新的教育思想。

2.宗教改革中,各新教派别是如何推动当时普通民众教育发展的?答:(1)路德派的措施①组织开展了广泛的民众识字运动,目的是进行宗教教育和用德语教授读书写字;②奉命改组德意志北部的各教会;③拟定了改革教会与学校的计划书,以推动德意志北部新教教育改革。

(2)加尔文派的措施①注重国民教育,对儿童实行初等义务教育;②对教学设备、教育体制以及师资进行改革。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文艺复兴时期教育的嬗变)【圣才出品】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文艺复兴时期教育的嬗变)【圣才出品】

第二编现代教育的历史基础第6章文艺复兴时期教育的嬗变1.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提出的“全人”有何特征?答:(1)反对禁欲主义,肯定人的自然本性和现实生活近代早期的人文主义者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便是猛烈地批判基督教神学的禁欲主义观点,肯定人的现实生活和人的自然本性。

从人的现实生活出发,关怀人的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追求人的幸福,成为人文主义区别于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重要特点。

文艺复兴时期,大多数人文主义者都主张在现实的人生中要采取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2)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实现个人理想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个人主义。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强烈地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对个人的压制和束缚,由此而产生的个人主义的特征主要是强调个性解放、突出个人性格、挖掘个人潜能、依靠个人奋斗、实现个人理想、体现个人价值。

(3)主张人生而平等,批判等级制度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冲破中世纪神学世界观框架的束缚,但许多人文主义思想家却在不断地修正着这个框架并改变了它的重心。

人文主义者越来越多地歌颂人的现实生活,赞美人在现实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生机和力量,赞美人的理性和意志的自由。

2.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和北欧人文主义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有何异同?答: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文主义提出了“全人”理想,人文主义者最根本的目的,是追求文化和智力的统一,即塑造拥有最高智慧的全才。

北欧人文主义兴起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北欧洲诸国的文艺复兴运动较意大利晚,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一个分支,相对倾向于贫民和社会。

(1)不同之处①教育性质不同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教育家更加注重个人的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世俗性。

北欧人文主义教育家注重社会道德的全面进步,具有较强的宗教性。

②教育内容不同意大利的教育注重文学和美学,北欧的教育注重宗教和道德教育。

③培养目标不同意大利强调培养城市公民,北欧强调培养君主和朝臣。

(2)相同之处①注重对古典科目的学习与研究;②强调教育与社会的联系;③反对经院哲学,强调个性解放;④注重古典语言;⑤两地后期均出现了形式主义。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配套题库【章节题库】(近代教育的历史基础-启蒙时代教育的演进)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配套题库【章节题库】(近代教育的历史基础-启蒙时代教育的演进)

第9章启蒙时代教育的演进一、单项选择题1.主张教育万能论的教育家是()。

A.马克思B.爱尔维修C.狄德罗D.涂尔干【答案】B【解析】爱尔维修是法国启蒙运动中的唯物主义者的重要成员之一。

他把人的成长归因于教育与环境。

但他在这个问题上走入极端,提出“教育万能”的口号,否定了遗传因素的影响,并把改变旧的社会环境的希望寄托于教育,寄托于少数天才人物,从而在社会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

2.属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改革方案有()。

A.塔列蓝计划、康多塞计划、雷佩尔提方案B.基佐法案、费里法案、阿斯蒂埃法C.费舍教育法、巴尔福法、卢法案D.巴尔福法、法卢法、案富尔法案【答案】A【解析】塔列蓝计划、康多塞计划、雷佩尔提方案都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案,其他的是不同时期的教育方案。

3.与洛克不相关的观点或主张是()。

A.经验主义B.白板说C.绅士教育D.《论教育学》【答案】D【解析】洛克是英国著名的实科教育和绅士教育的倡导者,关于教育的专门著作是《教育漫话》,其次还有《工作学校计划》《理解能力指导散论》《人类理解论》,他认为人出生后心灵如同一块白板,“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上的,而且最后是导源于经验的”。

“白板论”表明了他是主张经验主义的认识论的。

D项,《论教育学》是康德的教育著作。

4.不属于裴斯泰洛齐要素教育的要素是()。

A.关节活动B.数形词C.对母亲的爱D.视觉听觉【答案】D【解析】在裴斯泰洛齐看来,儿童对母亲的爱,是道德教育最基本的要素。

这种爱的情感发自亲子之间的自然关系。

他把数目、形状和语言确定为教学的基本要素,儿童正是通过计算来掌握数目,通过测量来认识形状,通过言语(说话)来掌握语言。

同时,他认为各种关节的活动应是体育最简单的要素。

儿童的体育训练就是要从这些基本动作的训练开始,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进行较复杂的动作训练。

5.关于公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B.收费高C.教学质量高D.不如一些文法学校【答案】D【解析】17、18世纪的英国,中等教育主要是富家子弟的升学预备教育,有文法学校和公学两种学校,文法学校是沿用传统的名称,“公学”则是相对于私人延聘家庭教师的教学而言,强调这种学校是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其教学目的是培养一般公职人员,其学生是在公开场所接受教育。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文艺复兴时期教育的嬗变)【圣才出品】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文艺复兴时期教育的嬗变)【圣才出品】

第二编现代教育的历史基础第6章文艺复兴时期教育的嬗变一、单项选择题1.文艺复兴最早发生于()。

A.意大利B.古罗马C.希腊D.北欧【答案】A【解析】文艺复兴运动是公元14世纪到17世纪欧洲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向封建主义和天主教神学体系发动的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具有阶段性和地域性,它最先发生于意大利,后传至北欧,使人文主义新文化得以广泛传播。

2.人文主义者维多利诺开办(),进行人文主义教育。

A.宫廷学校B.骑士学校C.文法学校D.快乐之家【答案】D【解析】维多里诺热衷于古希腊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理想。

他对教育实践热忱很高,曾于1423年开办宫廷学校,并于此终生执教,他把学校称为“快乐之家”,校址环境优美,校风朴素自然,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过程充满欢乐。

3.关于人文主义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A.人道主义B.古典主义C.世俗性D.解放性【答案】D【解析】人文主义的基本特征在教育上的具体表现:①人本主义。

注重个性发展,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②古典主义。

教育思想吸收了许多古人的见解,实践尤其是课程设置亦具有古典性质;③世俗性。

不论从教育目的还是从课程设置等方面看,人文主义教育充溢着浓厚的世俗精神;④宗教性。

虽然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更不打算消灭宗教,⑤贵族性。

这是由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并非大众运动)所决定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

不包括解放性。

4.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存在的三种教育势力,不包括()。

A.人文主义教育B.新教教育C.天主教教育D.基督教教育【答案】D【解析】基督教教育属于中世纪时期的一种教育势力。

5.法国人文主义学者拉伯雷撰写了()。

A.《乌托邦》B.《太阳城》C.《巨人传》D.《散文传》【答案】C【解析】拉伯雷是后期人文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巨人传》中,要点如下:①阐述了一种新的教育自由观;②主张身心并行发展,重视体育;③要求认识所有事物;④提出了新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使教学与学习的过程轻松愉快。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课后习题答案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课后习题答案

1.2 课后习题详解1.关于教育起源的观点主要有哪些?答:目前,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

(1)教育的本能起源说教育的本能起源说是从生物学角度提出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提出证据证明,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范围以外、在人出现之前产生的。

他根据对动物生活的观察得出结论,认为动物界早就已经存在教育活动。

生存竞争的本能就是教育的基础。

(2)教育的模仿起源说教育的模仿起源说是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教育史学家孟禄。

孟禄在1905年出版的《教育史教科书》中,认为史前社会的教育是从无意识的模仿开始的,当模仿的过程变成了有意识的过程时,教育就真正出现了。

(3)教育的劳动起源说①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是从哲学和社会学角度提出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苏联的教育学者。

他们以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等著作中所阐述的观点为基础,批判了前两种主张,提出了教育起源于劳动的观点。

②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支持者认为,只有当人认为在自己和自然界之间需要劳动工具和劳动手段时,只有当人学会使用它们时,只有当人面临着制作劳动工具和选择劳动手段的任务时,才会在人类社会中产生老一辈向晚一辈传授劳动经验、知识和技巧的需要。

2.史前教育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第一种形态。

在原始社会里,教育活动一般是与生产活动、家庭生活、宗教仪式,以及禁忌活动等融合在一起的。

从总体情况来看,这一时期的教育活动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它是与原始社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是与人的生存密切联系的。

其基本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史前人类的教育是与社会生活分不开的,模仿成为教育的主要学习方式;(2)教育的内容日益多样和复杂;(3)儿童作为社会的成员逐步受到重视,儿童公有公育成为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特点;(4)与性别有关的男女儿童的教育,特别是男孩的教育成为教育者关注的问题。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3章 古希腊教育的兴衰【圣才出品】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3章 古希腊教育的兴衰【圣才出品】

第3章 古希腊教育的兴衰3.1 复习笔记一、荷马时代的教育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多利安人征服了阿卡亚人,锡尼文化所代表的爱琴文明也随之崩溃,古希腊地区随即进入荷马时代。

(一)荷马时代的希腊社会与文化1.荷马时代的社会结构与经济状况(1)社会结构荷马时代的希腊处于由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的过渡阶段,以氏族为社会的基本组织单位。

当时部落和部族的政治模式主要由三种权力机构构成:①议事会:由氏族贵族组成,为常设行政机构,负责对部落内的大事进行决议。

②民众大会:由部落的全体成年男子组成,为最高权力机构,负责决定部落战争等大事。

③军事首领:负责军事和宗教事务,由民众大会选举产生,但事实上多为世袭。

(2)经济状况①铁制器具的应用和冶炼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②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增加,氏族成员间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民主、平等的原始社会特征逐渐淡化。

2.荷马时代的文化特征与道德观念(1)文化特征①以诗歌和民谣为代表的民间文学相当繁荣,古希腊神话传说通过行吟诗人和朗诵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和完善。

②建筑术、几何和陶绘等高文化水平的艺术形式已初现萌芽。

③根据腓尼基字母创造出了24个希腊字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拼音文字体系。

④雅典地区文化的恢复和发展为后世古希腊文明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2)道德观念①宣扬了为群体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的原始的集体主义道德。

②肯定了个人对财产的要求,肯定个性的价值,试图将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相统一。

③歌颂勇敢无情的战士品质,将勇敢、正义、忠诚、集体观、足智多谋等战士的品质上升为全社会的道德要求。

(二)荷马时代的教育1.荷马时代的教育形式荷马时代的教育尚无专门的教育机构和学校体系,其教育主要是让儿童和青少年观摩或参与成人的各种活动,从而获得相关的知识技能,形成道德观念。

2.荷马时代的教育内容荷马时代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军事训练培养相关军事技能和道德品质,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军事技能教育:这方面的教育主要是通过体育的形式实现的,这也推动了崇尚运动的社会风潮。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3章 城邦教育制度的兴衰)【圣才出品】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3章 城邦教育制度的兴衰)【圣才出品】

第3章城邦教育制度的兴衰3.1复习笔记一、荷马时代的教育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多利安人征服了阿卡亚人,锡尼文化所代表的爱琴文明也随之崩溃,古希腊地区随即进入荷马时代。

(一)荷马时代的希腊社会与文化1.荷马时代的社会结构与经济状况(1)社会结构荷马时代的希腊处于由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的过渡阶段,以氏族为社会的基本组织单位。

当时部落和部族的政治模式主要由三种权力机构构成:①议事会,由氏族贵族组成,为常设行政机构,负责对部落内的大事进行决议。

②民众大会,由部落的全体成年男子组成,为最高权力机构,负责决定部落战争等大事。

③军事首领,负责军事和宗教事务,由民众大会选举产生,但事实上多为世袭。

荷马时代初期,社会分化并不明显,部落中的贵族也没有完全脱离生产劳动,奴隶也被视为家庭成员。

由此可见,荷马时代初期社会保留了明显的平等色彩。

(2)经济状况①铁制器具的应用和冶炼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②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增加,氏族成员间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民主、平等的原始社会特征逐渐淡化。

2.荷马时代的文化特征与道德观念(1)文化特征①以诗歌和民谣为代表的民间文学相当繁荣,古希腊神话传说通过行吟诗人和朗诵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和完善。

②建筑术和几何陶绘等高文化水平的艺术形式已初现萌芽。

③根据腓尼基字母创造出了24个希腊字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拼音文字体系。

④雅典地区文化的恢复和发展为后世古希腊文明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2)道德观念①宣扬了为群体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的原始的集体主义道德。

②肯定了个人对财产的要求,肯定个性的价值,试图将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相统一。

③歌颂勇敢无情的战士品质,将勇敢、正义、忠诚、集体观、足智多谋等战士的品质上升为全社会的道德要求。

(二)荷马时代的教育1.荷马时代的教育形式荷马时代的教育尚无专门的教育机构和学校体系,其教育主要是让儿童和青少年观摩或参与成人的各种活动,从而获得相关的知识技能,形成道德观念。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近代教育的历史基础-工业时代教育的发展)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近代教育的历史基础-工业时代教育的发展)

第10章工业时代教育的发展1.工业革命出现的哪些变化预示着教育变革时代的来临?答:工业革命出现的以下变化预示着教育变革时代的来临:(1)政治的民主化政治的民主化趋势对教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选举权的扩大和普及增强了个体的受教育意识,因为只有提升文化水平,才能参与政治生活、提高社会地位。

其次,各国自由主义政党在谋求国家世俗化和教育世俗化的努力中取得了重要成就。

再次,通过议会制,各种教育法律得以颁布和实施,从而推动了初等义务教育的发展。

至19世纪末,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建立了以普及初等教育为主的义务教育制度。

(2)工具理性的兴起首先,科技进步使得科学的世界观最终取代了宗教的世界观,人们的理性观念得以提升。

其次,科技进步促进了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促进了工具理性精神的成熟和完善,人类已经进入了希冀借助科学、理性的途径达到自我认识、自我控制的目的。

再次,工具理性强调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注重技术上的精确性和可计算性,它以客观结果为衡量依据的科学精神由自然科学领域渗透到社会各领域。

这一思维使得教育研究和发展具有了坚实的基础,为人类对近代教育的改造和变革、为近代教育科学化和心理学化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3)哲学思潮的繁荣哲学思想是教育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

19世纪出现的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证主义哲学、唯意志主义哲学、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等哲学思潮先后出现,从而为教育思想的产生提供了直接和间接的理论来源,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各国教育改革与教育科学体系的建立。

(4)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发展为教育思想的丰富和深化奠定了基础,加速了教育科学化进程,这一时期出现的心理学理论主要包括联想主义心理学、理性主义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

总体而言,工业革命使欧美国家在物质生产和生活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加速增长的态势,文化科技领域呈现繁荣景象,政治也日渐开明。

在此基础上,教育成为政治家、思想家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各种教育思潮涌现,这一切都预示着教育变革时代的到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编现代教育的变迁第11章现代教育的起源1.分析现代教育起源的背景及其特性。

答:(1)背景:①近代教育发展的基础。

近代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国民义务教育制度、教育民主和平等观念、整齐划一和高效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化和心理学化的方法、程序化的教学过程等重要内容,知识中心、学科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等成为其主要特征。

这促进了近代社会的发展,快速普遍地提高了人类的文明水平,在一定意义上解放了人。

②近代教育的弊端。

近代教育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弊端。

如,在工业化社会基础上诞生的教育的制度化特性,则可能使人在教育中丧失个性、自主和自由,阻碍个人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与生活、社会和儿童相脱离的现象;教育不能适应后期工业化社会和民主社会提出的新的人才培养要求等。

为了解决上述弊端、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以改革和探索教育新形式为宗旨的现代教育起源了。

(2)特征:与以往的教育相比,现代教育具有科学、开放、多元、平等、强调个性和合作的思想特征。

它强调将教育建立在现代生物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强调教育的科学化,重视儿童的主体地位,从整体有机的角度来看待儿童;强调儿童的自主、自由和自我发展能力,重视经验和活动;强调社会合作和劳动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重视儿童研究和教育调查。

从而形成了与以往教育不同的,以经验为中心、活动为中心、学生为中心、能力为中心、作业为中心作为其主要特点的西方现代教育,从根本上影响了欧美国家乃至世界的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

2.论述新教育运动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观点。

答:(1)兴起时期(1889~1914)①乡村寄宿学校:阿博茨霍尔姆学校,欧洲教育界公认的第一所新学校是英国教育家雷迪于1889年创办的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

这被认为是欧洲新教育运动的发端,该学校也被誉为欧洲新学校的典范。

②其他类型学校:在乡村寄宿学校运动蓬勃发展之际,欧洲还出现了另一种不同于乡村寄宿学校的实验性新学校。

这种新学校是由一些医生教育家创办的,将原来应用于缺陷儿童的教育方法拓展到正常儿童的教育当中而形成的。

其中,较为著名的是同创于1907年的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和比利时教育家德可乐利的生活学校。

(2)发展时期(1914~1944)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教育实践不断推广的基础上,新教育理论进一步发展。

1914年,一批蒙台梭利学派的新教育家在英国举行会议,共同讨论新教育的理论。

此后,他们每年开一次年会,并提出建立一个国际新教育团体的要求。

1921年,来自40个国家的100多人在法国加莱举行了主题为“儿童创造性的自我表现”的讨论会。

这个会议标志着新教育联谊会正式成立。

新教育联谊会的宗旨是进一步促进世界各国新教育思想的交流和新教育的国际化,它为新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从而加速了世界各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3)衰落时期(1944~1966)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教育联谊会召开的会议着重讨论战后教育的改革问题。

这标志着新教育联谊会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也意味着新教育运动本身开始逐渐走向衰落。

1966年,新教育联谊会更名为“世界教育联谊会”,这标志着新教育运动作为一场运动的终结。

(4)新教育运动的主要观点①科学方法和精神,新教育运动将科学方法应用于教育本身的研究和实验,在教育和教学中鼓励教师、学生使用科学方法进行教与学,深刻地体现了科学的特征。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德国实验教育学理论。

②自由和民主精神,新教育运动强调通过自由的教育发展儿童内在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独创精神,培养适应民主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的人才;强调尊重儿童及其个性,给予儿童充分的自由,鼓励儿童自主地活动、自发地学习;反对体罚,强调培养民主、自由、合作的观念和儿童的责任心和进取心;强调师生关系的平等,改变教育中的权威主义,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

这种在教育中体现自由和民主精神的基本意识,不仅有助于培养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而且也进一步确立了儿童中心观在现代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对现代教育和现代社会影响深远。

③以经验和兴趣为基础、活动为中心的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针对传统教育中知识中心、书本中心的弊端,为了解决教育与儿童、与生活、与社会相脱离的问题,体现儿童中心的基本观念,新教育运动强调生活教育,注意研究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在教学内容上重视现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课程。

3.论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观点,分析其衰落的原因。

答:(1)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发展历程①形成期:从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之父帕克在库克师范学校的实习学校的实验开始,到进步主义教育协会成立之前为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期。

这一时期,帕克在昆西学校和库克师范学校的实习学校进行了进步主义教育实验,并对其实验进行了经验总结,发表了《关于教学的谈话》、《关于教育的谈话》等著作;同时,杜威在杜威学校实践的基础上,发表了《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等一系列重要著作。

②拓展期:从1919年3月进步主义教育协会成立到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为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拓展期。

进步主义教育协会的成立使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有了专业性组织,为其思想的传播、交流和发展创立了阵地,使得教育运动从分散走向了集中。

这一阶段确定了进步主义教育的目的是以对人的心理、生理和精神,以及社会的特性和需要进行科学研究为基础,促使个人得到最自由和最充分的发展。

③转变期:从1929年经济危机到1938年博德发表《进步主义教育在十字路口》为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转变期。

这一时期,进步主义教育思想达到了另一个高度,出现了“八年研究”这一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史上范围最广、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教育实验。

该实验进一步巩固了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和思潮在美国教育界的地位,并再度扩大了其影响,使共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

④衰落期:从1938年博德发表《进步主义教育在十字路口》到1957年《进步主义教育》杂志停办是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衰落消亡期。

这期间,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内在的弱点在实践中日益显现,适应不了社会新的变化,内部观点的分裂也越来越明显。

(2)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主要观点①体现了社会中心主义的色彩,总体来讲,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目标是社会的,是如何让教育适应社会变革。

但在其实践过程中却强调新的教育方式,确立以人和人的改善为出发点,以人的解放和社会进步为目的的教育改革策略。

因此,进步主义教育家们一方面强调教育改革应与社会改革相协调,并成为社会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始终坚持以人和人的解放为核心的教育哲学。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具有社会中心主义的色彩,但在以往的认识中,往往会有其完全是儿童中心主义的印象。

②体现了现代教育的本质特点,从教育实践的具体原则上说,体现了现代教育本质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摒弃了以往教育中知识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的观点,提出了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儿童中心、作业中心的观点。

其具体表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对儿童的重新认识和对儿童地位的强调。

b.对教师地位和作用的看法的改变。

c.关于学校观念的变化。

学校不再是被动传授知识的场所,学校应当是积极的、主动的,并应通过解决问题进行教育;d.对教学、课程、课堂等观念的变化。

进步主义教育强调互助的、热情的和人道的教室气氛;强调让儿童获得更多的活动空间;课程应适应每个儿童的成熟水平,并根据儿童的兴趣、创造力、自我表现和人格发展实现个别化教学(3)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衰落的原因①不能与美国社会的进步保持同步,并受到了苏联卫星上天导致的对进步主义教育的质疑和批评;②其理论和实践存在内在的矛盾和局限,没有很好地处理活动与系统知识、自由与纪律、教师与学生这类教育基本矛盾;③具有传统主义色彩的教育思潮,如永恒主义、要素主义以及从内部发展而来的改造主义的批判,加速了其衰落。

4.论述杜威教育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答:杜威的教育实践与思想总结为以下几点:①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和重组,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和重组是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与核心。

其中,与以往哲学传统相异的经验的概念是关键。

杜威认为:经验是一种行为经验是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经验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不单是有机体接受环境的塑造,还存在着有机体对环境的主动改造,经验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不存在终极目的的发展过程,因此教育就是个人经验的不断生长。

②教育即生长,杜威在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和重组这一核心思想基础上,并结合进化论的思想,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命题。

“教育即生长”是指机体与外部环境、内在条件与外部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社会化的过程。

③教育即生活,对于“教育即生活”这个命题,杜威关注的主要是正规的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及个人(儿童)生活的关系。

它是“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和重组”、“教育即生长”两个命题的引申和外化。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生活应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④学校即社会,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意在使学校生活成为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一个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的社会。

而要将此落于实处,就必须改革学校课程,即从分科课程转变为活动课程。

⑤教育无目的,从教育本质出发,杜威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认为教育无目的。

杜威所希求的是过程内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生长”。

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⑥做中学与教材心理化,在教育基本观念的基础上,杜威对教育实践也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思路和措施,其核心就是建立在科学探究概念基础上的“做中学”和教材心理化的观念。

在经验论的基础上,杜威要求“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要求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

⑦五步探究教学法,杜威因为反对以教师、教科书、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而提出的“从做中学”是一种通过主动作业、在经验的情境中思维的方法,从而达到经验与思维的统一、思维与教学的统一、课程与作业的统一、教材与教法的统一。

⑧道德教育,从民主主义社会建设的目的出发,杜威论述了道德教育。

这种道德教育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