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圣哲》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假如康德没有使唯心主义神学家的上帝权威扫地,罗伯斯庇尔就不会砍下国主的脑袋。——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墨子等思想家的思想使儒家的礼乐文化权威扫地,各诸侯国就不会对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周王敬而远之,更不会有秦的铁骑虎贲秋风扫落叶一般“屯二周而王诸侯”!
儒家只寄希望于权力拥有者自身的道德约束,而墨子则开始寻找一种权力之外的约束。他抬出了一个有意识的“天”,甚至鬼神。当然,墨家思想最精华的部分在于一些并未在后来的中国历史中充分展开的政治理念:“兼爱”、“尚贤”、权力制约、利义一致等。
·被中世纪贬斥了千余年的人性、人欲,竟然是历史的最有力推动者!历史的原动力往往是竟是一直以来被人们当作“恶”的东西……先秦诸子中,老子对人性是怀疑的,没有信心的,但从理论上如此周密地对人性作有罪的判决,荀子还是第一个。
我们在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之间,情愿选择后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对于幸福的追求应当受到压制。“存天理,灭人欲”是统治阶级的利器,却是最反动的最危险的思想毒瘤。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提高物质上的丰富性和精神上的自由性,这难道有什么过错吗?反对这种顺应历史潮流和人的至高天性,实际上就是在反人类。
二,点评
·文化、文明的进步,往往伴随着对传统道德的亵渎,往往是以传统的崩溃至少是痛苦变革为代价的。老子无法心平气和地面对这些,所以,他在他的理想国里扬弃了文化和文明,在“结绳记事”的古朴中圆一个道德之梦。
说不定当我们真的进入老子描述的完美道德的境界,人类就切切实实地迈入“理想国”了。这是一种真正的和谐社会,彼此保持相对的精神和物质的独立,彼此又共享共处的友爱关系。以我个人的见解,这或许就是老子为何一再推崇“无为”的根本原因。
·孔子正是这样的一位痴人。痴人往往缺乏现实感。他的精神就常常脱逸出现实的背景,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追寻着万物逝去的方向。
孔子的思想的确是怀旧的,终生找寻着渐成废墟的周文明昔日的昌盛。但他绝不会只是在无奈地悲叹,他的伟大就在于明晰了已逝生命和未逝生命的价值,并且道出其中强劲的力量。实际上,孔子的儒家思想是尊重人的,只是程朱磨灭了祖师爷的功绩。
圣哲之中,即便浪漫如庄周者,亦用一颗清醒的脑子来思考大千世界。大鹏展翅,翱翔九天实际上也是面对残酷现实的理智选择:被成为“超脱”的逃避。正是这份深邃让凡夫俗子难于亲近圣哲,才有寂寞之说。实际上,在人类精神的辽阔疆域里,他们的思想早已化易为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何来寂寞之理由?
·毋庸讳言,以道德为基础的政治必然是专制政治,而专制政治也必以道德为基础。所以孟子这一套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政治思想,必然与专制政治“狼狈为奸”,从而贻害无穷。
道德是个人通过修养来获得的,没有一个约束的机制。所以提倡什么“好人政府主义”实在是很荒唐的事情。虽然说人性的本善或本恶都无法证明,但该“保守”的时候就要“保守”,毕竟防患于未然永远是正确的。相信人性本恶,那就会积极地去防止这种恶念产生恶果,形成权力的制衡机制,使其无法在人间兴风作浪,涂炭生灵。
·是的,屈原是一个“箭垛式人物”(胡适语),我们后人附会给他的东西太多,在中国古代人物中,没有一个人像屈原那样,被后人随己意或随时代需要而加进去那么多东西。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个符号。他象征着个人与社会、历史不相融合时长剑配腰,漫路歌吟,最终因不愿混浊与尘世黑暗而惨烈毁灭的史诗。史诗中满溢我们民族丢失已久的真性情,随不舍昼夜的江水,退去了殷红,消弭了光华,只留置寒远天际的星宿,洒下冷辉。
三,结语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的诗句的确是留名了,但人生的向导最好还是另请高人,生性浪漫的诗仙动辄“仰天大笑出门去”,动辄“明朝散发弄扁舟”,实在叫人放心不下。
理性的思考终究伴随我们大部分人的一声,而在思考的世界里,伟大的哲学家们犹如真正的王者。人类也需要圣哲,没有圣哲的天空一片混沌,没有圣哲的天空永如长夜。他们智慧的光芒从根本上来自于超乎常人的洞明世事之理性。
·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文化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书,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都在大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这是一个富于诗意又意味深远的比喻。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感谢这些孤单寂寞的树,为我们看守了千年的月亮,让我们不至于在漆黑中迷途太久。正如作者自己所说:“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庄子似因无情而坚强,实则因最多情而最虚弱。”
·他当中把一切都掷于脚下,作贱给我们看,并遏止不住地冷笑;当众人散去,他又收拾起这一切,独自失声痛哭。他不就是这样恣肆怪诞、汪洋浪漫吗?
庄子的魅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他的激情与超脱,两者一旦媾和,生出奇葩一朵,则可视为人世间的一大奇事。它不像墨子那样辛苦和急切,也不像孟子那样愤怒和失态,面对人间的黑暗和无助,他显出时所能及的从容和平淡。
·而另一条路就是韩非给我们指出的:“法势并治”!以法来约束权力!他说,一般的君主,如果拥有权利而又能守法,以法治国,就可以不仅避免权利的危害,而且可以治好天下了!
韩非的思想很切实,但他还是太自大了,没有察觉这套理论中两个致命的缺陷:若是掌权者不守法,那么天下苍生怎么办?若是这套法律本身就由掌权者制定,完全无法约束他们怎么办?说白了就是,韩非把法置于权之下,颠倒了本末。以此理论为基础构建起来的政权,就像一把双刃剑,锋利无比,但终究难逃从中折断的宿命。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06级1班谢秦川
谁言圣贤皆寂寞
——《寂寞圣哲》读书笔记
书名:寂寞圣哲
·作者:鲍鹏山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页数:204页
·出版时间:2006年
·ISBN:7801864514
·条形码:9787801864512
·版本:2006年1月第1版
·装帧:平装
·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32开
一,概述
本书是解读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思想的大文化散文集。全书视野宏大,能在大时代背景下展开人物内心深层次的文化冲突与矛盾,进而揭示人物悲壮的命运结局,给人以深刻的思想与文化的启迪。
只有充分体悟和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增强自身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才能为我们的对外传播事业注入根本性的精神动力。换言之,在我们走出国门,将孔子学院办到五洲四海之前,是否应该自己先继承好中华文明的遗产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本这本《寂寞圣哲》就值得一读。
儒家只寄希望于权力拥有者自身的道德约束,而墨子则开始寻找一种权力之外的约束。他抬出了一个有意识的“天”,甚至鬼神。当然,墨家思想最精华的部分在于一些并未在后来的中国历史中充分展开的政治理念:“兼爱”、“尚贤”、权力制约、利义一致等。
·被中世纪贬斥了千余年的人性、人欲,竟然是历史的最有力推动者!历史的原动力往往是竟是一直以来被人们当作“恶”的东西……先秦诸子中,老子对人性是怀疑的,没有信心的,但从理论上如此周密地对人性作有罪的判决,荀子还是第一个。
我们在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之间,情愿选择后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对于幸福的追求应当受到压制。“存天理,灭人欲”是统治阶级的利器,却是最反动的最危险的思想毒瘤。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提高物质上的丰富性和精神上的自由性,这难道有什么过错吗?反对这种顺应历史潮流和人的至高天性,实际上就是在反人类。
二,点评
·文化、文明的进步,往往伴随着对传统道德的亵渎,往往是以传统的崩溃至少是痛苦变革为代价的。老子无法心平气和地面对这些,所以,他在他的理想国里扬弃了文化和文明,在“结绳记事”的古朴中圆一个道德之梦。
说不定当我们真的进入老子描述的完美道德的境界,人类就切切实实地迈入“理想国”了。这是一种真正的和谐社会,彼此保持相对的精神和物质的独立,彼此又共享共处的友爱关系。以我个人的见解,这或许就是老子为何一再推崇“无为”的根本原因。
·孔子正是这样的一位痴人。痴人往往缺乏现实感。他的精神就常常脱逸出现实的背景,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追寻着万物逝去的方向。
孔子的思想的确是怀旧的,终生找寻着渐成废墟的周文明昔日的昌盛。但他绝不会只是在无奈地悲叹,他的伟大就在于明晰了已逝生命和未逝生命的价值,并且道出其中强劲的力量。实际上,孔子的儒家思想是尊重人的,只是程朱磨灭了祖师爷的功绩。
圣哲之中,即便浪漫如庄周者,亦用一颗清醒的脑子来思考大千世界。大鹏展翅,翱翔九天实际上也是面对残酷现实的理智选择:被成为“超脱”的逃避。正是这份深邃让凡夫俗子难于亲近圣哲,才有寂寞之说。实际上,在人类精神的辽阔疆域里,他们的思想早已化易为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何来寂寞之理由?
·毋庸讳言,以道德为基础的政治必然是专制政治,而专制政治也必以道德为基础。所以孟子这一套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政治思想,必然与专制政治“狼狈为奸”,从而贻害无穷。
道德是个人通过修养来获得的,没有一个约束的机制。所以提倡什么“好人政府主义”实在是很荒唐的事情。虽然说人性的本善或本恶都无法证明,但该“保守”的时候就要“保守”,毕竟防患于未然永远是正确的。相信人性本恶,那就会积极地去防止这种恶念产生恶果,形成权力的制衡机制,使其无法在人间兴风作浪,涂炭生灵。
·是的,屈原是一个“箭垛式人物”(胡适语),我们后人附会给他的东西太多,在中国古代人物中,没有一个人像屈原那样,被后人随己意或随时代需要而加进去那么多东西。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个符号。他象征着个人与社会、历史不相融合时长剑配腰,漫路歌吟,最终因不愿混浊与尘世黑暗而惨烈毁灭的史诗。史诗中满溢我们民族丢失已久的真性情,随不舍昼夜的江水,退去了殷红,消弭了光华,只留置寒远天际的星宿,洒下冷辉。
三,结语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的诗句的确是留名了,但人生的向导最好还是另请高人,生性浪漫的诗仙动辄“仰天大笑出门去”,动辄“明朝散发弄扁舟”,实在叫人放心不下。
理性的思考终究伴随我们大部分人的一声,而在思考的世界里,伟大的哲学家们犹如真正的王者。人类也需要圣哲,没有圣哲的天空一片混沌,没有圣哲的天空永如长夜。他们智慧的光芒从根本上来自于超乎常人的洞明世事之理性。
·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文化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书,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都在大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这是一个富于诗意又意味深远的比喻。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感谢这些孤单寂寞的树,为我们看守了千年的月亮,让我们不至于在漆黑中迷途太久。正如作者自己所说:“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庄子似因无情而坚强,实则因最多情而最虚弱。”
·他当中把一切都掷于脚下,作贱给我们看,并遏止不住地冷笑;当众人散去,他又收拾起这一切,独自失声痛哭。他不就是这样恣肆怪诞、汪洋浪漫吗?
庄子的魅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他的激情与超脱,两者一旦媾和,生出奇葩一朵,则可视为人世间的一大奇事。它不像墨子那样辛苦和急切,也不像孟子那样愤怒和失态,面对人间的黑暗和无助,他显出时所能及的从容和平淡。
·而另一条路就是韩非给我们指出的:“法势并治”!以法来约束权力!他说,一般的君主,如果拥有权利而又能守法,以法治国,就可以不仅避免权利的危害,而且可以治好天下了!
韩非的思想很切实,但他还是太自大了,没有察觉这套理论中两个致命的缺陷:若是掌权者不守法,那么天下苍生怎么办?若是这套法律本身就由掌权者制定,完全无法约束他们怎么办?说白了就是,韩非把法置于权之下,颠倒了本末。以此理论为基础构建起来的政权,就像一把双刃剑,锋利无比,但终究难逃从中折断的宿命。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06级1班谢秦川
谁言圣贤皆寂寞
——《寂寞圣哲》读书笔记
书名:寂寞圣哲
·作者:鲍鹏山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页数:204页
·出版时间:2006年
·ISBN:7801864514
·条形码:9787801864512
·版本:2006年1月第1版
·装帧:平装
·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32开
一,概述
本书是解读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思想的大文化散文集。全书视野宏大,能在大时代背景下展开人物内心深层次的文化冲突与矛盾,进而揭示人物悲壮的命运结局,给人以深刻的思想与文化的启迪。
只有充分体悟和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增强自身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才能为我们的对外传播事业注入根本性的精神动力。换言之,在我们走出国门,将孔子学院办到五洲四海之前,是否应该自己先继承好中华文明的遗产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本这本《寂寞圣哲》就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