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学和新汉学

合集下载

读梁启超《新史学》

读梁启超《新史学》

读梁启超《新史学》《新史学》是梁启超先生的一部重要著作,书中提出了许多对中国史学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观点和理论。

本文将以梁启超的《新史学》为主题,对其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和分析。

首先,梁启超在《新史学》中提出了“复古与提倡新”的观点。

他认为中国的古代历史学已经停滞不前,需要与西方现代史学相结合,借用西方学术的先进理论和研究方法来推动中国的历史学发展。

梁启超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史学的成果,以现代历史学为基础,重新审视中国的历史,从而创造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史学。

其次,梁启超对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他认为传统的史家倾向于重视史实的收集和整理,而忽视了对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动机的研究。

梁启超主张历史研究应该注重对历史背后的原因和动机的分析,以及历史背后的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的探究。

他提出,研究历史应该关注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内在逻辑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历史事件对未来发展的影响,而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本身的描述和记录。

此外,梁启超还在《新史学》中提出了“大历史观”的概念。

他认为历史研究应该超越个别事件和时间的限制,而是要通过对历史的梳理和总结,把握历史的大趋势和规律。

梁启超主张,研究历史应该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待,把握历史发展的整体和全局,以及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他主张将历史研究放在更大的历史背景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从而深入理解历史的本质和意义。

总的来说,梁启超的《新史学》是对中国史学传统的一次重要反思和创新。

他提出的“复古与提倡新”的观点,倡导学习西方历史学的成果,以现代历史学为基础,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史学。

他还提出了对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进行批判和反思,主张注重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动机的分析,以及历史背后的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的探究。

此外,他还强调了对历史的宏观研究和历史发展的整体把握,提出了“大历史观”的概念。

《新史学》是梁启超思想的一次重要体现,对中国史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梁启超的新史学

梁启超的新史学

梁启超的“新史学”1、建立的原因❖《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历史可读耶?二十四史,两通鉴,九通,五纪事本末,乃至其他别史、杂史等,都计不下数万卷,幼童习焉,白首而不能殚,在昔犹苦之,况于百学待治之今日,学子精力能有几者?中国历史可不读耶?然则此数万卷者,以之覆瓿,以之当薪,举凡数千年来我祖宗活动之迹足征于文献者,认为一无价值,而永屏诸人类文化产物之圈外,非惟吾侪为人子孙者所不忍,抑亦全人类所不许也。

既不可不读,而又不可读,其必有若而人焉,竭其心力以求善读之,然后出其所读者以供人之读。

是故新史之作,可谓我学界今日最迫切之要求也已。

”可见,梁启超对旧史学非常不满,因此就要建立新史学。

那么不满在哪儿呢?2、对旧史学的批判这一部分给我的印象最深刻,因为确实没有接触过对史学的批判。

我们提到历史、史书,就觉得以前的史书很多,记载的东西也很多。

如果问以前的史学有什么弊病吗?就会觉得,弊病?什么弊病?不知道。

那看到梁启超的文章,他对旧史学就进行了特别犀利的批判,所以我觉得特别新鲜,感触也特别大。

❖“然而陈陈相因,一丘之貉,未闻有能为史界辟一新天地,而令兹学之功德普及于国民者。

”❖“四病二弊三恶果”❖“四弊”指:❖“一曰,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二十四史也只不过是“二十四姓之家谱”,“盖从来作史者,皆为朝廷上之君若臣而作,曾无有一书为国民而作者也”,可见梁启超心目中的新史学应当是全体国民的历史。

“其大弊在不知朝廷与国家之分别,以为舍朝廷外无国家。

”史学家记载历史,你只记载这个朝廷的历史,记载这一朝代是怎么建立的的,怎么发展的,怎么灭亡的。

你记载的是这个国家的历史吗?是国民的历史吗?是我们整个民族的历史吗?你不记载我们这个国家的历史,却记载帝王的、朝廷的历史!朝廷和国家一样吗?我看过一个电视剧,里面有个人就说了一句话“我可以为国家而死,可是我绝不甘心为政府而死。

”这两个意思应该差不多吧。

“死节之所以可贵者,在死国,非在死君也。

思考题

思考题

思考题:1.人文主义史学的特征与神学史观决裂恢复了人在历史上的中心地位崇尚古典文化殖民地研究成为时尚具有怀疑与批判态度从地域上看从意大利发展到欧洲西北部2.马基雅维利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表现以理智的态度来考察历史完全根据历史事实来写历史对基督教完全持否定态度从斗争观点来解释历史。

3.法国人文主义史学家极其代表作科曼法国第一位人文主义史学家《历史年鉴-1464至1498年间路易十一和查理八世在位时期大事记》(《回忆录》)波丹《易于理解历史的方法》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历史是不断发展的。

德图《我们时代的历史》4.博学派兴起的学术基础有哪些文艺复兴对人文史学的重新定位,宗教改革是直接原因,哲学怀疑主义思潮的盛行成为思想基础。

史学家注重史料的搜集整理1.理性主义史学有哪些特征?以理性主义为主导思想,提倡历史进步论,史学领域的扩大,历史研究方法的改进。

2.孟德斯鸠“地环境决定论”的主要论点有哪些?气候对一个民族的性格、感情、道德、风俗、宗教及法律等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土壤和居民性格之间,尤其是同民族的政治制度之前也有非常密切的依赖关系。

一个国家的疆域大小也和国家的政治制度有极为密切的依赖关系。

3.伏尔泰的史学贡献把理性主义的精神用于历史研究把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把历史理解为人类在各方面活动的记录,并创建了文化史的研究第一次打破独霸西方两千多年以政治军事史为主要内容的史学传统。

有力的批判了神学史观,是史学变成新型资产阶级手中的思想武器。

敢于否定传统的世界史体系,开始把人类历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的和比较的研究。

对中国古老文化的关注与仰慕令人瞩目。

理性主义史学派的奠基者。

4.百科全书派以人为基本出发点,高度重视人的理性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认为意见支配世界5.18世纪英国的三大史家极其代表作休谟《英国史》罗伯逊《苏格兰史》《美洲史》《印度古史研究》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6.哥丁根学派第一个具有近代意义上的历史学派。

乾嘉考据学与“古史辨运动”

乾嘉考据学与“古史辨运动”

乾嘉考据学与“古史辨运动”◎李长银内容提要 清代乾嘉考据学与“古史辨运动”之间是否存在实质性的学术关联,过往学界存在不同的看法,部分学者持肯定意见,但语焉不详,还有部分学者基本不提,或持否定态度。

根据现有资料来看,以顾颉刚、胡适、钱玄同、钱穆、张西堂、张寿林、罗根泽、杨宽等为代表的“古史辨”学人,正是在接受以惠栋、戴震、范家相、赵翼、汪中、阮元等人为代表的乾嘉考据学家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建构了“东周以上无史论”“层累说”“孔子与《易》无关”“《说卦》三篇是后出之文”“孔子未曾删《诗》”“《诗经》所录全为乐歌”“《老子》著作年代在孔子之后”“神话演变分化说”等一系列较有学术价值的学说或论点,从而推动了“古史辨运动”在中国近代学坛的兴起与发展。

因此,乾嘉考据学应该被视为“古史辨运动”的重要本土学术资源之一。

而通过这一澄清工作,不仅可以进一步挖掘这场运动的学术来源,还能够彰显乾嘉考据学在近代学术文化转型中所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 乾嘉考据学 古史辨运动 中国近代学术转型〔中图分类号〕K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1)06-0107-11 清代乾嘉考据学是中国传统学术的主要形态之一。

①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开篇即强调:“在我国,自秦以后,确能成为时代思潮者,则汉之经学,隋唐之佛学,宋及明之理学,清之考证学,四者而已”。

②而将这一“清之考证学”推向高峰的无疑是乾嘉考据学。

大体来讲,以惠栋、戴震等为代表的乾嘉考据学家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与治学方法,对我国两千多年以来的文献典籍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理总结,③从而建立了一个具有特殊学术标识的“乾嘉范式”,并形塑了“清之考证学”。

更值得指出的是,乾嘉考据学还影响了中国近代学术的形成。

有研究者提出,由顾颉刚领导的“古史辨运动”与乾嘉考据学之间即存在学术关联。

顾颉刚的弟子刘起荱强调说,自己老师一生的学术“植根于汉学”,并认为其具体承受了清代汉学各派的内容与治学方法。

大历史观渊源

大历史观渊源

[话说黄仁宇(3)]“大历史观”的十大渊源黄仁宇先生赖以成名的神兵利器,谓之“大历史观”(英文为macro-history)。

虽然黄先生称“这名词该下由我创用”,但考究其学术渊源,其由来却颇多枝节。

黄先生自己也说:“这名词纵是新颖,已乏创意”,从宏观微观之说“改称大小,转用于历史,显系模仿而非发明”。

大历史观本身虽然风光神武,但其在方法、史料和理论等方面的细微痕迹中还是看得出有许多前辈学者的建树或个人经历的提炼。

笔公遍阅黄先生诸书,细览相关评论,结合黄先生自己的认同,试图归纳出大历史观的十大学术渊源如次。

一、宏观经济学“大历史观”之得名,因袭于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

从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分野,黄先生悟出其间“亦不过放宽视界与计及精微之不同”,于是“改称大小,转用于历史”。

一方面借鉴了概念,一方面参考了方法。

加之黄先生对历史的认知多从经济(食货)角度入手,可以说受益于宏观经济学良多。

黄仁宇解释说:“这大历史有如宏观经济(macro —economic)。

宏观经济不能统计失业就业的人数,不能分析物价,不能讲解物价指数。

较详细分析仍待微观的工作。

……我只希望治史者不要忘记后面一个大前提,不要忽略我们所处的一个非常时代罢了。

”二、马克思的历史哲学黄先生并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他的自由立场使得他并不排斥接受一些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大历史观”中运动的、联系的、周期性的、符合治乱兴衰规律的、依存于经济状况的认识,也在相当程度上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史、经济决定论等暗合。

其长时间宽视野阶段性的历史认知,同社会发展史的分期分步地划定历史暗合。

其从财税与经济的基点上审视历史的旨趣,则无不匹配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在一些文字表述中,黄仁宇也多次提到马克思的名字。

黄仁宇自己也承认受马克思影响,“刻下将历史视作冗长、互相继续而作梯度前进的观察时尤然”。

三、汤因比的大历史在黄仁宇的阅读和交往过程中,一些既定存在并适合他的分析工具对他的大历史观的形成起到了良好的架构作用。

梁启超新史学名词解释

梁启超新史学名词解释

梁启超新史学名词解释
梁启超的“新史学”思想,是中国近代史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其核心在于批判传统史学的弊端,强调历史研究应以“求真”为首要任务,以“致用”为目的。

首先,梁启超对于传统史学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传统史学过于偏重政治史,而忽略了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他认为,历史研究应涵盖更广泛的主题,包括人民的生活、社会的变迁、文化的传承等方面。

二是传统史学过于追求“致用”,即服务于政治和道德教化,而忽略了历史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其次,梁启超强调历史研究应以“求真”为首要任务。

他主张通过科学的史料考证和严谨的研究方法,尽可能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同时,他也强调历史研究应服务于国家和人民,为现实社会提供借鉴和启示。

最后,梁启超的“新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为中国近代史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引导了史学研究的转型。

同时,他的思想也激励了后来的学者进一步探索史学研究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总的来说,梁启超的“新史学”思想是一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史学理论。

它不仅对当时的中国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在当今的史学研究中,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梁启超“新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新史学 名词解释

新史学 名词解释

新史学名词解释
“新史学”有不同层面的含义。

一方面,“新史学”可以指20世纪初开始萌动,旨在反对以兰克为代表的传统史学的史学新潮流,这是史学领域的一个重大变革。

这个潮流的倡导者包括法国学者西米昂、亨利·贝尔、乔治·勒费弗尔,美国学者鲁宾逊、比尔德等人,他们的共同特征是提倡广阔开拓史学研究领域,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分支合作,强调史学家解释,重视历史学与现实的关系即史学功能等。

他们反对那种狭隘的外交政治史,倡导一种“总体历史”观念。

另一方面,“新史学”也可以指20世纪初出现的以“进化论”为指导的中国史学新思潮。

其代表是梁启超、夏曾佑等,标志是梁氏于1901、1902年相继发表的著名论文《中国史绪论》和《新史学》。

梁以“新史氏”自号,呼吁“史界革命”,以鲜明立场批判中国旧史学(传统史学);通过输入西方近代史学理论,以明确论点倡言“新史学”,旨在改造旧史学,建立新史学,以全新的史学事业激发人们的爱国思想、提高民众掌握国家民族命运的责任感。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关于“新史学”的资料文献,或者咨询历史学家,以获取更全面准确的信息。

【梁启超新史学简论】新史学梁启超读书笔记

【梁启超新史学简论】新史学梁启超读书笔记

【梁启超新史学简论】新史学梁启超读书笔记梁启超,资产阶级思想家、政治活动家,资产阶级史学理论的奠基者,近代中国著名学者。

年少时系统接受传统教育,国学根底深厚。

17岁(1890年)时追随康有为,成为维新变法运动的中坚。

戊戌政变后,流亡日本,直接接触并大力钻研日本文化和西方文化,初步创建了资产阶级史学理论体系,提出了“史学革命”的口号。

代表作是1901年的《中国史叙论》和1902年的《新史学》。

1920年以后,梁启超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其史学理论体系臻于成熟、完善。

新史学理论专著有1922年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和1926年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等。

梁启超思想敏捷、学识广博、学贯中西、不拘旧说、不守成见,极富开拓进取。

其辛勤劳作,著作等身,在社会科学领域取得了优异成绩,堪称近代中国知识界的领袖。

尤其在史学领域更有建树,开辟了史学领域的新时代。

梁启超的史学理论体系要点略表如下:一抨击旧史学、倡导史界革命1 批判了旧史学的循环史观和复古观“孟子曰‘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此误会历史真相之言也。

苛治乱相嬗无已时,则历史之象当为循环,与天然等,而历史学将不能成立。

孟子此言盖为螺线之状所迷,而误以为圆状。

”梁启超认为,那种“一治一乱”的循环史观是对历史发展螺线型进程的误解。

而“世界既进步之后则断无复行退步之理。

即有时为外界别种阻力之所遏,亦不过停顿不进耳,更无复返其初”。

这是对于循环史观一脉相承、出于同理的复古观的批驳。

2 对旧史学的历史功能、目的、范围、治史态度的解构梁启超认为旧史学是以孝道为中心的封建正统史学,起着对民众进行“三纲五常”为主的封建道德说教和为统治阶级“资治通鉴”的作用,为专制帝王、官僚等少数统治阶级服务,目的是把广大民众驯服成奴性十足的“忠顺之臣民”,以保统治者万代基业、江山永固。

梁启超指出,旧史学范围狭窄,仅重视记载政治活动。

“旧史因专供特殊阶级诵读,故目的偏重政治而政治又偏重中枢”。

新史学运动对中国历史学的影响

新史学运动对中国历史学的影响

新史学运动对中国历史学的影响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历史学的发展,学者们对于历史的认识和研究方法不断地进行着改进和创新。

在中国,20世纪初的新史学运动对于中国历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不仅是对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一次拨乱反正,更是推动了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使之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一、新史学运动简介新史学运动是指20世纪初期的一次文化运动。

这一时期,中国学者们大力倡导以“新”思想和方法来探讨历史,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史学研究理念。

在此背景下,徐复观、陈垣等人提出了“实证主义”、“文献主义”等新的研究方法,强调通过事实的考证和文献的查证来审视历史。

同时,他们也反对了以神秘主义和传统观念为主导的历史研究理念,试图将史学的地位提高到科学的高度。

二、新史学的意义和价值1.推翻旧有观念新史学运动反对了旧有的历史研究方法和观念,推翻了以往历史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神秘主义和传说。

例如,清代的传统历史学研究认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只有一条,都在封建地主阶级的领导下,这样的观念是对历史的严重曲解。

而新史学运动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打破了这些陈旧的观念,挽救了中国历史学的形象。

2.重视实践和经验新史学运动强调历史的实证性和文献性,对于史料的准确查找、事实的准确描述方法提出了要求。

又由于当时新民主主义革命正在进行,新史学运动积极倡导历史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历史研究要发挥实践的作用,利用历史研究来促进社会发展。

3.开创研究历史的新方法新史学运动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创了一种研究历史的新方法,拓展了中国历史在世界史上的地位。

新史学运动可以说是中国历史学上的一次革命,不仅引领了中国历史研究走向了标准化,而且初步读出了中国特色历史的文化内涵,为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新史学的影响1.在世界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新史学运动的产生和发展影响了不仅仅是中国历史学界,还在世界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并且以徐复观、陈垣为代表的新实证主义在世界上开创了一种崭新的史学思想理念,它探寻了历史的真相,实现了历史的准确而客观的描述和记录。

新史学思想

新史学思想

“新史学”思想《新史学》是梁启超所撰的一篇长文,它是近代史学家批判传统史学,试图建立新的史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标志。

光绪二十八年,即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著名的长文《新史学》。

《新史学》全文凡6节,其次第是:中国之旧史、史学之界说、历史与人种之关系、论正统、论书法、论纪年。

主要内容1.关于历史撰述的性质和范围作者在两文中都论到史学的“界说”,而历史撰述的性质和范围则是“界说”中居于首要地位的问题。

作者指出:“历史者,叙述进化之现象也。

”他说的“历史”,按其意,当是历史撰述,亦即史家撰述中所反映出来的历史。

历史撰述是“叙述进化之现象”,这实际上是指出了“新史学”之历史撰述的性质。

这就是,历史学当以进化论为指导思想,考察和叙述种种进化现象,这就是“新史学”的本质。

作者认为,“历史之真象”即运动规律“如一螺线”。

这里说的“历史”,是指客观历史过程。

他的这个认识,把中国传统史学中的朴素进化观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但梁启超之言历史进化和历史真象,并未超出康有为所谓据乱、升平、太平与世渐之说,即局限于庸俗进化论的范围。

关于历史撰述的范围,梁启超说:“历史〔撰述〕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也。

”作者认为,任何事物都有进化的现象,都“属于历史之范围”,但通常历史撰述所记常限于人类,这是因为:“人也者,进化之极则也,其变化千形万状而不穷者也。

”指出了人类进化在“凡百事物”进化中是最为复杂的特点。

这样,梁启超就注意到历史研究有“广义”、“狭义”之分:“言历史之广义,则非包万有而并载之不能完成;至语其狭义,则惟以人类为之界。

”梁启超进而又指出:就“狭义”的历史来说,也不是都可以写入历史撰述的。

他认为:“欲求进化之迹,必于人群”,“人类进化云者,一群之进也,非一人之进也”。

因此,“历史〔撰述〕所最当注意者,惟人群之事,苟其事不关系人群者,虽奇言异行,而必不足入历史〔撰述〕之范围也。

”从中国史学之历史观的发展来看,从尊天命到重人事,是一大进步;从重视个人的作用到重视人群的作用,是又一大进步。

新史学名词解释

新史学名词解释

新史学名词解释1. 新史学(New Historicism):新史学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一种历史研究方法和学派,主要由文学理论家Greenblatt和Cultural Materialism学派的Williams等人提出和发展。

新史学强调历史研究不能仅关注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等传统的历史要素,而应该将文学、戏剧、艺术等文化现象纳入考量,从中探索历史和文化的关系。

新史学反对历史的客观性,强调历史是一种主观的叙述和解释,历史的理解需要考虑到当时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形态。

2. 文化历史学(Cultural History):文化历史学是一种历史研究方法,它通过对文化现象、文化产品和文化意义进行研究,探究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变迁和文化特征。

文化历史学关注文化对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强调文化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社会学调查、艺术品分析等。

3.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后期兴起的一种思想潮流和文化现象,主要在文学理论、哲学、艺术和社会科学领域有较大影响。

后现代主义强调语言的相对性、意义的多样性和历史的主观性,批判现代主义的普遍性和解释的单一性。

后现代主义对传统的权威主义、理性主义和大故事(metanarrative)持怀疑态度,主张尊重多元性和个体差异。

4. 化身(Embodiment):化身是文化和社会研究中的一个概念,指个体和群体在特定文化环境下,通过身体和行为来体现特定的文化象征和社会意义。

化身强调身体不仅是一个生物机体,更是一个社会建构的实体,个体通过身体的表现和行为来参与社会和文化。

化身研究强调身体的体验、感知和情感对于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5. 认同政治(Politics of Identity):认同政治是针对以身份认同为基础的政治行为和社会动态的研究。

认同政治关注个体或群体的身份建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这些身份认同对于政治参与、权力关系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知识点。新史学

知识点。新史学

第一阶段:这个阶段的史学的特点,是史学家对民族危机的突出的时代感。
龚自珍和魏源,作为史学家,首先表示出这种时代感。龚自珍主要着眼于国内封 建统治的腐败,他的著作猛烈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魏源则不仅仅如此 ,还着眼于外侮的严重性,发愤撰写了当时中国和东方仅有的世界史地巨著《海 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史学样式,是旧民主主义时期资产阶级史学所取得的最高成果,在史学 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新史学”的领军人物虽然以资产阶级改良派 (如梁启超、夏曾佑)为主,但资产阶级革命派学者(如章太炎、刘师 培等),也做出了很大贡献。所以,“新史学”代表了晚清时期的整个 资产阶级学术阵营。新史学的意义,从根本上说,在于它客观上为马克 思主义史学的诞生奠定了学术的基础。如果没有“新史学”,马克思主 义史学就要直接面对封建旧史学,就会付出更多艰苦的工作。有了“新 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就可以直接超越封建旧史学,在资产阶级所建 立的学术与思想起点上,实现更高程度的超越。
中国近代史学
中国近代史学的前期:自 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到 1919 年"五四"运动前夜 第一阶段 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兴起前 第二阶段 从太平天国兴起到戊戌变法 第三阶段 从戊戌变法失败到"五四"运动前夜。 中国近代史学的后期: 自1919年"五四"运动起,到 1949 年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为其后期
中国近代史学: 中国具有悠久的史学传统。1840年鸦片战争后,古老而悠久的中国史 学开始向近代形态转变。这一转变过程,初期以龚自珍、魏源、徐继 畲为代表,中期以王韬、郑观应、黄遵宪为代表,最后于20世纪初年 形成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所谓“新史学”
“新史学”是建立在批判和超越封建旧史学基础上的一种全新的

新史学名词解释

新史学名词解释

新史学名词解释引言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同的历史学派诞生并逐渐成熟。

其中,新史学作为一种相对较新的历史研究方法和理论,对于我们全面、准确地认识历史事实和现象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新史学展开讨论,通过解释相关名词,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新史学的原理与特点。

1. 新史学1.1 定义新史学是指于20世纪中叶兴起的一种历史研究方法与理论,通过运用社会科学的方法与工具对历史事件进行重新解读,以获得更准确、全面的历史认识。

新史学强调历史研究的科学性与客观性,试图摆脱旧的历史观念的束缚,打破传统历史学派的壁垒,从全新的视角研究历史问题。

1.2 特点新史学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科学性:新史学借鉴了社会科学的方法和理论,运用统计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研究工具来分析历史问题,使历史研究更加科学化。

2.客观性:新史学强调客观、中立的立场,力求摆脱个人观点的主观色彩,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和分析,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3.综合性:新史学强调综合研究的重要性,不局限于某个特定领域或特定角度,而是将不同的学科和视角结合起来,全面地研究历史问题。

4.反思性:新史学鼓励对历史的反思,对历史事件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探究,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的演变和发展。

2. 新史观2.1 定义新史观是新史学的核心理论,是对传统历史观念的一种突破和革新。

新史观试图改变人们对历史的认知方式,提供一种全新的历史解释模式。

2.2 主要观点新史观主要包含以下几个观点:1.文化历史观:强调文化对历史的影响和作用,认为历史是文化的产物和表达,文化在历史演进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社会历史观:关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变迁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试图从社会的角度解读历史事件。

3.经济历史观:重视经济因素对历史的影响,强调经济力量在历史变迁中的重要性。

4.人类历史观:将人类视为历史变迁的主体,探讨人类行为、思想和决策等对历史进程的塑造作用。

3. 新史学方法3.1 定义新史学方法是指在新史学框架下进行历史研究时所运用的具体研究方法和技巧。

《新史学》名词解释(二)

《新史学》名词解释(二)

《新史学》名词解释(二)《新史学》名词解释导论•新史学:一种新兴的历史学派,强调多元视角和跨学科研究方法,对历史进行深入探讨和解读。

•跨学科:结合多个学科领域,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

•多元视角: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每个视角都可以提供全新的认识和解释。

新历史学派•文化史学:研究历史事件和现象对文化的影响,强调文化在历史中的作用和演变过程。

–例子:通过分析某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可以了解该时代的价值观和思想传统。

•社会史学:关注社会结构、阶级和群体行动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考察社会经济、政治、权力关系等方面的历史变迁。

–例子:研究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分析农民阶级的变迁和城市化对社会的影响。

•经济史学: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活动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探讨经济因素在历史变迁中的作用。

–例子:研究工业革命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影响,分析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出现和发展。

新史学方法•口述历史:通过采访和记录个人经历、见证或参与过历史事件的人物,获取具体事件的细节以及当时的环境背景。

–例子:采访存活的二战老兵,了解他们亲身经历的战争场景和感受。

•跨文化研究: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历史事件和现象,探索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例子:比较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探讨两个文明之间的异同。

新史学的影响•历史修正主义:针对传统历史观点的挑战和修正,提出新的观点和解释。

–例子:对于某个历史事件的解释存在争议,新史学派的学者提出不同的观点并进行研究,可能对传统观点进行修正。

•批判性思维:通过批判性思考历史事件和现象,不再盲从传统解释,而是提出有根据、有逻辑的质疑和分析。

–例子:对于某个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不同因果关系的可能性。

•历史教育改革:新史学方法的应用也促进了历史教育的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跨学科的能力。

–例子:在课堂上引入新史学的研究案例,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综合分析。

以上是针对《新史学》相关名词的解释和举例说明,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新史学名词解释

新史学名词解释

新史学名词解释新史学是一种以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观点来研究历史问题的学科,它主要包括文化史、社会史、经济史等研究领域,强调对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深入的探究和解释。

下面将对新史学中的几个重要名词进行解释。

1. 文化史:文化史是研究人类文化发展变迁的学科,它关注人类的思想、价值观、艺术、宗教等方面的历史变化。

文化史主要运用历史考据和理论分析等方法,通过对文化遗产、文献和其他史料的研究,来深入了解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和社会背景。

2. 社会史:社会史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以及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变迁。

社会史研究的重点包括社会组织、社会阶层、社会制度等。

社会史主要使用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比如社会调查、统计分析等,以揭示社会规律和社会历史的特点。

3. 经济史:经济史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发展和经济制度的变迁。

它关注经济发展的动力和规律,研究农业、工业、贸易等经济领域的演变过程。

经济史的研究方法包括历史比较分析、计量经济学等,通过对历史经济数据的挖掘和解读,揭示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决定因素。

4. 口述史:口述史是一种将个人和集体记忆作为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的方法。

它以口述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采访和记录的方式,收集并整理与研究对象相关的口述史料。

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包括访谈技巧、叙事分析等,以便从个体记忆中获得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多样性。

5. 性别史:性别史是一种关注性别角色和性别关系在历史中的演变和作用的研究方法。

它研究性别差异在社会制度、家庭关系、劳动分工等方面的表现和影响。

性别史主要运用女性主义理论和社会学等方法,通过对历史文献和档案的分析,揭示性别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内容:- Whitfield, S. J. (2006). The new history: Confessions and conversions. Routledge.- Burke, P. (2001). Eyewitnessing: The uses of images as historical evidence.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McCourt, D. A., & Rocha, F. (Eds.). (2017). Oral history in Latin America: Unlocking the spoken archive. Routledge.- Scott, J. W. (1988). Gender and the politics of histor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Mokyr, J. (2009). The Enlightened Economy: An Economic History of Britain 1700-1850. Yale University Press.- Thompson, E. P. (1966). 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working class. Penguin.- Chartier, R. (1991). The cultural origin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Appadurai, A. (1986). Theory in anthropology: Center and periphery.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28(2), 356-361.。

浅谈-梁启超新史学

浅谈-梁启超新史学

浅论梁启超的新史学【摘要】:20世纪初,西方列强加紧灭亡中国的步伐,社会危机不断加深。

“个人是时代的产儿,思想是现实的反映〞。

伟大的思想家梁启超也不例外。

梁启超在西学影响下,本着经世致用的根本宗旨,宣传进化论,批判旧史学,对传统史学进展了革命性的改造。

倡导“新史学〞并以“新史学〞理论和方法促进中国史学的变革。

“新史学〞所论述的史学问题在中国史学开展史上树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

在世界史学史上完全有理由占有一席之地。

像新史学这样对中国史学影响至广至深,在中国史学史上是不多见的。

新史学虽有一些片面性影响,但其所倡导的史学贵在创新、良史当看重哲学、史学对于民族命运至关重要等论点,至今仍有深远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梁启超新史学四病二弊民史影响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新史学?一文。

梁启超纵观中外社会历史的进步和现状,联系中外社会历史的进程和现状,联系中外史学之差异,乃大声疾呼:“呜呼,史界革命不起,那么吾国遂不可救。

悠悠万事,惟此为大。

?新史学?之著,吾岂好异哉,吾不得已也。

〞文章主旨在于批判"旧史学",倡导〞新史学〞,而其根本目的那么在于“提倡民族主义,使我四万万同胞强力于此优胜略败之世界。

〞梁启超作为一个改进主语者,在他那个时代,经历了太多太多的历史:甲午中日战争,中日马关条约,戊戌变法失败,八国联军侵华失败等等。

在民族危难,国人哀婉之际,,那些站在历史潮流前头、面对民族危机的人们,都在选择民族自强之途。

梁启超的新史学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面世的。

一新史学的历史影响新史学对20世纪的中国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从古代史学向近现代史学转变的过程中,新史学占有重要地位。

五四时期的史学,正是沿着20世纪出的思想主,与梁启超提出“除心奴〞以求真自由的观念以及新民智、新民德的新民理想,有一定的前后继承关系。

五四以后兴起的疑古史学,主要是对中国旧史学较为深层次的批判,受新史学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梁启超的新史学

梁启超的新史学

梁启超的新史学梁启超⼆⼗世纪刚刚开始的两个年头:1901年和1902年,梁启超先后发表了两篇⽂章,批判传统史学,倡导新史学。

这两篇⽂章分别是《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被称为“新史学的宣⾔书”。

梁启超对传统史学进⾏了激烈的批评,他认为中国的传统史学虽然很“发达”,却没有让⼴⼤国民从中受到教益,只不过是帝王的“政治教科书”,于国家、⼈民的事业毫⽆关系。

他倡导开展“史界⾰命”,倡导新史学,重写中国史,⼀场史学⾰命就此拉开序幕。

新史学的宗旨,是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的历史。

新史学倡导进化论史观,⼀改传统史学复古、循环的史观;新史学以全体国民为重⼼,⼀改传统史学以皇族王朝为中⼼;新史学以全体国民为读者对象,⼀改传统史学为帝王提供借鉴。

梁启超倡导的新史学,与全球范围内的新史学⾰命⼏乎是同步的。

⼗九世纪末,西⽅开始对传统史学进⾏反思,⼆⼗世纪初,逐步形成系统的新史学理论,以法国在三⼗年代成⽴的年鉴学派为标志,新史学逐渐成熟。

除了全球的⼤背景,还有旧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

中国⾃鸦⽚战争后受外国⼊侵,民族⾃强,救亡图存,来⾃外部世界的压⼒,也迫使中国的学者对传统进⾏反思,包括传统史学,这门中国⼈⾃以为是强项的辉煌学问。

梁启超在《新史学》⾥,指出了传统史学的“四弊”和“⼆病”。

“四弊”之中,“⼀⽈知有朝庭⽽不知有国家”,指出传统史学是为封建帝王维护统治服务的,⽽不是为了国家利益;“⼆⽈知有个⼈⽽不知有群体”,指出传统史学主要是记录社会上个别的精英⼈物,帝王将相,认为是这些⼈物创造了历史,否定⼴⼤⼈民群众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作⽤;“三⽈知有陈迹⽽不知有今务”,是说传统史学只知道记录过去的史实,⽽不关注史学在当下社会中的责任。

新史学提出,要注重发挥历史学研究的社会作⽤,⽽不是关在“象⽛塔”⾥;“四⽈知有事实⽽不知有理想”,是说传统史学只关注历史事实,⽽缺乏理想。

由“四弊”⽽⽣出“⼆病”:⼀是“能铺叙⽽不能别裁”,⼆是“能因袭⽽不能创作”。

中国历史文选名词解释

中国历史文选名词解释

1、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2、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以记录历史事件和表彰祖先功德的内容居多,是研究先秦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

3、《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

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

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尚书》相传由孔丘编选而成,但有些篇是后人追述补充进去的,如《尧典》、《皋陶谟》、《禹贡》等。

西汉初存二十八篇,用当时通行文字书写,即《今文尚书》。

另有相传汉武帝时在孔丘住屋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已佚。

东晋梅赜(一作梅颐、枚颐)又伪造《古文尚书》。

4、《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

5、《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6、《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

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

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简介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简介

作者: 鲁涛
出版物刊名: 云梦学刊
页码: 37-37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期
主题词: 中国历史学;二十世纪;北京大学出版社;简介;2009年;“新史学”;中国史学;史学建设
摘要:王学典、陈峰著《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一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

该书以百年来中国史学中以史撰为传统的“新史学”和以史考为传统的“新汉学”的斗争和轮回为主线.主要立足于这一时段各派史学家对史学内涵的不同理解,以及由此造成的理念、方法、门径上的分歧,进而就这种差异对史学建设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加以考量评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史学和新汉学:中国现代史学的两种形态及其起伏王学典(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关键词] 新史学;新汉学;学术史;社会经济史;古史辨;梁启超;胡适[摘要] 中国现代史学是同时循着两条几乎完全不同的路线一步步产生出来的。

从乾嘉汉学逐步演化而来的化经为史的过程,是其中的路线之一;生发于“西洋史学”、对中国学术传统而言意味着炉灶重起的过程,则是其中的另一条路线。

前者是所谓的“新汉学”,后者是所谓的“新史学”。

“新史学”是指向历史本体的,“新汉学”则从一开始就是着眼于历史记录的。

这两条路径起初各有轨辙,齐头并进,但由于“新汉学”凭借深厚,一段时间内压倒了“新史学”;而“新史学”因为符合社会历史潮流、国际学术潮流,又后来居上,再立潮头。

“新史学”中经“唯物史观派史学”,如今已经开花结果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新汉学”最富有象征性的学术遗产,事实上已经归并到当今的“古籍整理”和“史料学”学科中来了。

“新汉学”所主要致力的“文本考据”工作,已变为现代学术构成中的一个部分,治学过程中的一个初始环节;在“文本考据”之外和之后,实际上还存在一个更大的学问世界。

[中图分类号]K09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83-0214(2008)05-0005-21The New History and the New Philology: The T wo Patterns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andTheir FluctuationsWANG Xue-dian(Institute of Literatur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250100, Shandong, China)Keywords:the New History; the New Philology; academic history; social economic history; Debates on Ancient History;Liang Qichao; Hu ShiAbstract: The modern Chinese history emerged gradually in two almost quite different paths simultaneously. One is the course evolved from the textual research of the Qianlong and Jiaqing period step by step which transformed the classics into history; the other is the course originated from the Western history which signified a fresh start to the Chinese academic tradition. The former is the so-called “New Philology”, and the latter is the so-called “New History”. The“New History” directs towards the noumenon of history, and the “New Philology” focuses itself on the historical re-cords from the beginning. At first, each of these two paths had its own track and advanced side by side. Yet owing to the profound groundwork of the “New Philology”, it overwhelmed the“New History”for a time. Afterwards, because the “New History”matched the social historical trend and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trend, it surpassed the“New Phi lology ”and became the main tide once again. Passing through the “Materialist History”, the“New History”has now born the fruit of the studies of Chinese social economic history. Meanwhile, the most symbolic academic heritage of the “New Philology” has now merged into the “collation of the ancient classics”and“study of historical materials”of nowadays. The “textual criticism”which the “New Philology”commits itself to has changed into a part of the modern academic constitution, or an initial link of the research course; besides and after the “textual criticism”, there actually ex ists a larger academic world.自从梁启超提出“新史学”这一概念之后,学术史名家们大都用这一概念来指称此后的所有史学现象、史学运动、史学形态。

笔者认为,在概述或纵论整个中国史学史时,可以用“新史学”来指称“20世纪中国史学”,以与两千年来的所谓旧史学特别是二十四史相区别;但在叙述现代史学本身时,则不宜笼统地再用“新史学”来指称清末民初以来的历史学,因为清末民初以来的历史杂、学派众多、方向迥异、多元并立,难以一概而论,必须作进一步的精细分析。

鉴于此点,笔者感到,有必要重新启用“新汉学”这一概念,并且认为只有在“新汉学”概念的映衬下,“新史学”方能显示出它的原始意义。

1同时,“新汉学”概念的启用,也可能会使得在很长时间内被“新史学”概念所掩盖的现代史学的真实进程、真实面貌和真实构成得以部分彰显。

应该说,20世纪的最初十几年,也即通常所说的“清末民初”那一段,可能是晚近学术史上面貌最不清晰、线索最难把握的一个时期———这当然是过渡状态使然,何况这还是整个中国学术史上最深刻的一场过渡。

传统的经解学术圈、颇具影响与实力的遗民学术圈、陡然崛起的新史学阵营和活跃的国粹派等,诸流并进、纷然杂陈,堪称混沌一片;为后人所盛称的梁启超的“新史学”,在当时只是其中一股声势和影响都比较大的思潮而已。

并且仅就这股思潮本身而言,其中待解的谜团也所在多有,譬如,它“为何而兴”比较清楚;但它又“为何而衰”就不大清楚了。

“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可能是对“新史学”命运的最恰切的描述。

但新史学究竟是像夜空中的一道闪电,稍纵即逝了,还是像暴发的山洪,注入连绵不断的江河之中了?长期以来对它的理解也同样是不得要领。

不得要领的原因,可能部分源于对“新史学”性质的误解,即在“进化论”所导致的惟新是骛的背景下,无论是时人还是后人,都把“新史学”无限制地泛化了。

由于这种泛化,遂又导致更深刻的误解。

譬如,“新史学”本为梁启超所提出,但自1917年胡适回国之后,特别是以“古史辨”为核心的“整理国故”运动兴起之后,胡的史学及其革命也被称作新史学;其后成立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又被称作新史学;与此同时,郭沫若、陶希圣的社会经济史研究,还被称作新史学……于是,史学一路“新”下来,一团乱麻也出现了。

这些所谓的“新史学”,显然无法放入同一个史学范型中去!这里实际上牵扯着两个比较大的问题:一是所有这些标榜“新史学”的史学流派是一脉传承属于同一主体的不同阶段,还是各有源流各随因缘际会独立发展而来?二是既然同为“新史学”,为何又其趣大异,乃至互争长短,彼此不容?笔者认为,如弄不清楚这两个问题,现代史学的发展线索就永远处在模糊状态。

而胡适所代表的史学潮流的属性如何认定,则是其中的关键。

一新史学与新汉学如同学界所看到的,以胡适、顾颉刚、傅斯年为中心的史学群体,从治学路数、学术渊源、为学旨趣、致知门径诸方面看,实际上与清末民初的“新史学”相去甚远,甚至根本没有任何内在关联;2与此后出现的社会经济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史学也形同陌路。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新史学”的特征大概可以作如下的概括:3从历史观或历史本体论上看,新史学是反王朝体系或打破王朝体系的。

王朝体系的最大弊端,是“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二十四史真可谓地球上空前绝后之一大相斫书也”,二十四史“皆为朝廷上之君若臣而作”,“以为舍朝廷外无可记载故也”。

[1](p278~280)而真正的历史不应该是“君史”,应该是“民史”,换句话说,历史的真正的创造者不是帝王将相,而是普通国民。

“重在一朝一姓兴亡之所由”者,“谓之君史”,“重在一城一乡教养之所起”者,“谓之民史”,[2](p47)而中国旧史“则朝史耳,而非国史;君史耳,而非民史;贵族史耳,而非社会史”[3],因而他们主张应写一部“普通民史”来取代占统治地位的“君史”。

如果说从历史观上看,梁启超等人已完成了一场带有颠覆性的“史学革命”,乃至凿开“写自下而上的历史”的先河的话,那么,从方法论上看,新史学的主张者们则同样充当了“以社会科学治史”的首倡者。

他们当时呼吁:历史学必须跨用地理学、地质学、人种学、人类学、语言学、群学(社会学)、政治学、宗教学、法律学和经济学,特别是其中的统计学方法等“与史学有直接之关系”者,还必须借鉴伦理学、心理学和逻辑学以及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理学等“与史学有间接之关系”的成果。

他们甚至已意识到,“史学者,合一切科学而自为一科者也,无史学,则一切科学不能成,无一切科学,则史学也不能立”,在这“一切科学”中,“法律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兵政学,财政学,术数学,农工商学者”,是史学必须“兼及”者,而作为史学之“首重”和“总法”者,则是“政治学、社会学”。

[4](p676~677)以今视昔,应该说当“社会科学化史学”在“二战”之后才成为国际史坛最重要潮流的时候,我们不能不叹服任公等人当年所具有的超越时空的、为“时下史界庸人”所难以想象的远大学术眼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