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次课:构建和谐社会2

合集下载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1单元构建和谐社会第2课完善社会治理第2站实现社会善治课件北师大版(1)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1单元构建和谐社会第2课完善社会治理第2站实现社会善治课件北师大版(1)

第2站 实现社会善治
学习目标 :1.怎样实现社会善治?
自主学习
1.系统设计,整体推进。社会治理是全社会的共同行为.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

、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努力实现
政府治理和
、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2.依法治理,化解社会矛盾。法治为社会治理活动提供法律基础和有力保障。我们
根据你的经验、各类媒体信息和我国的文化 传统,分析一下我国春运规模巨大的原因。
大家讨论一下:综合运用哪些措施,既可以缓解 春运压力,又能让人们过上舒心的团圆年。
(1)①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规模大。 ②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流动人口大。③我国现阶段的 运力还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特别在春节期间, 问题更加突出。④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影响。在中国,春 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是一年的开始,无论离家人 有多远,一般人都要尽量在除夕时与家人团聚,共度新 春。这些离开家去外地就业的人员在春节前后集中返 乡过年,即成为春运运输的主要人群。
要从人民群众感受最直接处入手,抓小、抓早、 抓苗头。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以街道、社区 为网格,把人、地、物、事、組织均納入管理系统, 把社会治理触角延伸到社会最末梢,把服务工作做 到群众身边,在了解社情民意、采集治理信息的基 础上,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纠纷。
五、和谐社会,你我共建。
公民的民主协商精神、公共服务精神、理性参 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是社会治理得以有效深入的基础。 我们需要从现在开始,从关心和参与身边的公共事 务开始培养和历练这些公民素质。
5.和谐社会,你我共建。公民的民主协商精神、公共服务精神、理性参与社会生活的 能力是社会治理得以有效深入的 。我们需要从现在开始,从 和 身边的公 共事务开始培养和历练这些公民素质。

2019年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1单元构建和谐社会第2课完善社会治理第1框从管理到治理教学设计北师大

2019年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1单元构建和谐社会第2课完善社会治理第1框从管理到治理教学设计北师大

从管理到治理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活动五:阅读下列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截至xx年第二季度末,我国依法登记的各类社会组织达67万个。

这些社会组织活跃于经济、社会、文化体育、科学技术等重要领域,不同程度地发挥着激发社会活力、动员和组织社会资源的作用。

如中国红十字会、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志愿者组织,在凝聚社会力量、开展志愿活动方面起到了政府起不到的作用。

如小区业主委员会、村民自治组织,业主和村民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共同管理公共事务,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又如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类组织,他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确立行业规范、行为准则,实现行业自律,共谋行业发展。

讨论:结合上述材料说说社会组织的作用?社会组织作为公民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可以更直接地反映民意,能起到政府起不到的作用。

拓展提高课前收集说说你还知道哪些的社会组织?活动六:阅读P17的社会观察,思考下列问题。

阅读材料,小组讨论,展示答案。

课前收集材料,课堂展示。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课堂小结1.为什么要实现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不应 当也不可能像计划经济时期那样包揽一切社会 事务,独自承担社全管理的任务。

(2)实现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有利于促进参与,增进人民福祉。

2. 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的区别。

3.怎样实现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1)转变政府职能 (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3)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总结全文,整体掌握板书从管理到治理1.为什么要实现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2. 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的区别。

3.怎样实现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突出课文重点,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掌握课文内容。

《构建和谐社会》教案

《构建和谐社会》教案

第十一课《构建和谐社会》(一)知识目标1、识记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

2、理解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以及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3、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通过分析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展示小康社会的目标和经济建设的成就,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充分体会社会主义优越性。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构建和谐社会》一、导入新课(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义马市在近些年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提问)这个巨大的变化,说明了什么?——说明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取得了伟大胜利,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以及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使人们走上了小康之路。

二、走进新课(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三步走”发展战略和总体小康(1)“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2000年),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总体小康〈展示“小康”一词的由来〉表现{宏观上: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微观上: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学生思考)〈1.〉我们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存在哪些问题呢?(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总结)〈2〉.根据这些问题概括出总体小康的特点。

(教师归纳)现在的小康——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低水平——总量已达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不全面——指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教学和学习要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教学和学习要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和谐社会的含义和特征①和谐社会的含义。

和谐社会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②和谐社会的特征。

第一,和谐社会是一种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第二,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理想状态而不是一种社会形态。

第三,多元、差异是和谐社会的前提。

第四,和谐社会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稳定的社会。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第一,民主法治。

第二,公平正义。

第三,诚信友爱。

第四,充满活力。

第五,安定有序。

第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内涵的相互关系第一,它们相互区别。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六个方面科学内涵的具体内容、作用、地位各不同。

第二,它们相互联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六个方面科学内涵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六个方面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公平与效率、活力与秩序、科学与人文、人与自然的相互统一。

第三,它们之间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关系。

这六个方面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总体特征,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

5.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①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

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是迈向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阶梯。

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的一个治国理想、一种治国方略、治国机制,同时也是一种治国结果。

构建和谐社会教案

构建和谐社会教案

构建和谐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谐社会的概念和内涵。

2、引导学生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意义。

3、帮助学生掌握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4、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鼓励他们积极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

(2)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意义。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将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2)如何让学生理解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和谐社会的相关知识和概念。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构建和谐社会的方法和途径。

3、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解。

4、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展示社会和谐与不和谐现象的视频,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构建和谐社会。

(二)讲授新课1、和谐社会的概念和内涵(1)解释和谐社会的定义,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分别阐述每个方面的具体含义和要求,例如民主法治是指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公平正义是指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等。

2、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意义(1)从国家发展的角度,强调和谐社会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繁荣昌盛的必要条件。

(2)从人民生活的角度,说明和谐社会能够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保障人民的幸福生活。

(3)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指出和谐社会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3、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方法和途径(1)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完善法律法规,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2)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为和谐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3)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营造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师参考书第15课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师参考书第15课

15课建设和谐社会人人有责教学目标1、认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懂得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性,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理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重要意义。

2、态度: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认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运用:以实际行动化解、消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不和谐因素。

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各项活动,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去。

教材分析一、本课地位、内容结构与逻辑关系(一)本课在单元中地位本课是本单元的结束,也是全书的归结点,讲述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及人人有责的具体要求,从人们最为关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谈起,通过概念、内容、要求等基本理论知识的介绍,使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理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重要意义,深刻理解党中央相关政策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归结点是学生认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去。

所以,本课内容也是教材的重要板块之一。

(二)内容结构与逻辑关系本课在结构上设三个目,由三部分内容构成。

立足点是认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要正确认识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必须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及发展途径。

因此,第一目是“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从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及发展途径谈起,通过基本理论知识的介绍,使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及意义。

第二目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介绍科学发展观的内含和实质等基本理论,使学生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统领作用。

九年级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课件

九年级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课件

和谐探究 说一说: 实施这些重大举措有什么重大意义? • 有利于全国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实现 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共同富裕; • 有利于践行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 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和社会和谐发展; • 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体现了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 体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代 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维 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公民养老权益有保障。
做一做:(2)校外是“和谐校园”的延伸, 相信你也会尽和谐之责。在家庭中__ ;在社 会中__ ;在大自然中__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 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 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为此: 党和政府部门怎么做? 公民个人怎么做?
现在,我们进行具体 的探究活动:
和谐探究 举一举:请同学们列举近几年党和政府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出台了哪些重大举措?
• 义务教育减免杂费教科书免费发放,特困寄 宿生有寄宿补助;职高学生发生活补助,特 困凭低保证可减免学费并免费发放教科书; • 减轻农民负担,取消农业税;实行新的医改 制度,所有农民和大学生纳入医保范围; • 完善社会保障,特困家庭和残疾人享有最低 生活保障,无工作的女55周岁男60周岁以上 人员按标准领取养老金; • 家电下乡,农民购买“国家招标的下乡家电” 享有13%的财政补助金。
• 背景介绍: 党的十二大强调“两个文 明一起抓”,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 “政治文明”的“三位一体”目标。党 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包括和谐社会的 “四位一体”。党的十七大新修改《党 章》把“社会建设”权威确认,正式确 立 “四位一体”布局。 • “四个建设”关系:经济建设提供物质 基础,政治建设提供政治保证,文化建 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和谐社会 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题教案参考.doc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题教案参考.doc

广东药学院07 — 08学年度第一学期形势与政策教育专题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价值体系》教学教案院系部人文社科部教研室形势与政策教育教研室授课教师颜伟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价值体系》专题教学教案(3学时)一、教学目的:1、认识构建和谐社会是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2、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3、掌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主要途径。

4、培养良好思想和行为,并在现实生活中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重点:掌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主要途径三、教学难点:把握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要正确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四、授课内容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反映社会意识的本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涵盖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是引领社会前进的精神旗帜。

如果没有,社会成员的行为就没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就会各行其是,步调零乱,互相掣肘,甚至离心离德,构建和谐社会就无法实现。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背景(2/3学时))(一)人与社会互动的历史进程中人的价值凸显第一个阶段就是人对人的依赖关系。

个人没有独立性,直接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共同体,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只限于共同体内部,只是在孤立的地点和狭窄的范围内发生的地方性的联系。

“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不能想象会有自由而充分的发展,因为这样的发展是同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原始关系相矛盾的”。

个人只是“狭隘人群”的附属物,他们不但只能从族群获得自己人的力量和性质,甚至也只在归属于族群的意义上才被称为人。

第二个阶段是人对物的依赖关系。

在这个阶段,由于社会关系以异己的物的关系的形式同个人相对立,所以人的发展依然受到社会关系的束缚和压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九年级政治教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九年级政治教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九年级政治教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九年级政治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九年级政治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材情况(一)课程标准依据本课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中“认识国情,爱我中华”部分:“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

(二)内容及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第15课《努力实现社会和谐》的第三目内容,从建设“和谐社会”是实现“小康社会”的保证入手,着重讲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明确了构建和谐社会是一种新的发展道路的选择,提出了人人都应负起责任,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共创和谐社会。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和谐社会”的提出及变化发展。

(2)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3)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2、能力目标:(1)培养阅读、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资料的能力。

(2)发展学生的观察、感受、体验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使学生的交往与沟通的能力得到培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为和谐社会建设出一分力,添一分彩。

(2)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原因:当一提到“和谐社会”时,学生最容易想到的,只是“人与人”关系良好,其实和谐社会有六大特征。

要全面把握和理解这六个方面,同时知道这些基本特征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而学生只有在弄清楚这六大特征之后,才能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基本的认识,并积极投身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之中,因此很重要。

第十五课_和谐社会建设人人有责

第十五课_和谐社会建设人人有责

(二)自觉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一、明确使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 战略目标任务,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体现 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 第二、志存高远。作为当代青年学生要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 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结合 起来,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 第三、勤奋学习。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学习科学技术 和文化知识,在钻研专业知识的同时,努力扩大知识面,优化 知识结构。 第四、投身实践。和谐社会伟大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青年学生 的奋斗和奉献。青年学生要深刻认识国情、市情、乡情,积极 响应党的号召,到基层去,到艰苦环境中去。
三、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发展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以马克思列宁主 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 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 体布局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最美司机吴斌
事发客车内监控录像显示:驾驶员吴斌被铁块砸中, 忍着剧痛完成一系列完整的安全停车措施后,最终 瘫在座位上。 5月29日中午,杭州长运集团司机 吴斌驾驶从无锡开往杭州大客车,在途经沪宜高速 公路时,突然有一铁块从空中飞来击碎车辆前挡风 玻璃再砸向吴斌的腹部和手臂,导致吴斌肝脏破裂 及肋骨多处骨折,肺、肠挫伤。在危急关头,吴斌 强忍剧痛将车辆缓缓停下,拉上手刹、开启双闪灯, 完成一系列完整的安全停车措施,并告知车上旅客 注意安全,然后打开车门,安全疏散车上的24位 旅客。最后,吴斌因伤势过重瘫坐在座位上。6月 1日凌晨,吴斌经抢救无效离世,享年48岁。新华 社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第 15 次课 备课日期 2018年 5 月 1 日
一.课题:
第15课 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 共建共享
二.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难点:人人参与建和谐
四.授课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例证法、情景导学法
五.教具: 粉笔
六.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10分钟)
1、点名
2、复习提问: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什么?
(2)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二、学习新课(60分钟)
构建和谐社会
二、和谐社会 共建共享
(一)最新最美的画卷
13亿人有13亿个梦,美好憧憬,各个不同。

吃得饱饭、穿得暖衣、看
得起病、读得起书、买台电脑、买辆轿车、买套住房、找个工作、开个小铺、办个公司、下煤井不胆战心惊、进城市不诚惶诚恐、干活不担心薪酬“蒸发”…每一个梦想的实现,既需要个人的努力,也需要社会的和谐。

◆请你描述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以“我希望生活在…的社会”为主题畅谈未来和谐社会的美好前景(二)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
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三)人人参与建和谐
建设和谐社会,惠及全体人民,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心愿。

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

参与和谐社会建设,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承担起自己的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尽职尽责,搞好自己的学习和工作。

参与和谐社会建设,
首先,要认清社会发展的方向。

2
其次,要在社会生活中,自觉地将个人情感上升为理性行为。

第三,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具有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勇于奉献、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使命。

三、课程总结(8分钟)
实现社会和谐,共建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

建设和谐社会,惠及全体人民,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心愿。

我们都希望生活在这样的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

建设这样的社会,就是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也需要每个人尽责尽力。

四、作业(2分钟)
1、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
2、如何理解人人参与和谐社会建设?
五、课后回忆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