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解读和谐社会的“二十八个字”
解读和谐社会的“二十八个字”党中央提出的和谐社会的“28个字”的内涵是全面的,也是重点很突出的。
这“28个字”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前面20个字阐述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后边的8个字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概括起来,和谐社会无非就是这两大方面。
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內”;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外”。
內外之间互相渗透,不仅是内部和谐了,而且与外部也和谐了。
“安定有序”中的“安定”,讲的是和谐社会的前提。
安定是和谐的起码条件,没有安定便谈不上和谐,没有安定至多在社会冲突双方的内部可能有局部的和谐,决不会有全局的和谐。
全社会的“有序”是和谐社会的一种状态,“无序”是社会不和谐的一种状态。
俗话说:“有条不紊”,“有序”就能“不紊”,“序”是治世的良方。
和谐社会是社会成员按照自己所充当的角色及其所应遵守的社会规范来行动的、井然有序的社会。
“民主法治”是从政治上讲的。
和谐社会应当是公民社会,没有民主就没有和谐,没有法治也没有和谐。
法,是刚性的。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法律面前是不能讨价还价的。
民主能使人心情舒畅,民主能给社会带来生动活泼。
心情舒畅、生动活泼就是“28个字”里面的“充满活力”。
心情舒畅、生动活泼最能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把各种积极因素用到社会主义建设上去。
民主出智力,民主也能出劳力,一句话,民主就是力量。
民主是法律范围内的民主,法治的功能是保护民主,是为了推进民主。
“公平正义,诚信友爱”是从道德上说的。
公平是最能看得见、最能摸得着的。
“公平”是要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公平”包括经济分配公平、政治生活上公平、社会生活上公平。
不平则鸣,不平不稳。
“正义”是价值判断,认准了“正义”,就敢于“铁肩担道义”,勇于为正义而奋斗。
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社会,有唯物头脑的荀子高喊“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他把“道”和“义”看得高于君,高于父,高于一切,大于一切。
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答:党的十六大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以往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的一个治国理想,又是一种治国方略、治国机制,同时也是一种治国结果。
(2)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的关系。
它们之间是有机统一的,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
①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
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提供重要条件。
③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3)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
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
③作为社会建设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邓小平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
要消灭贫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发 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 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没有安定团结的政 治环境,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什么事也干不成。 这些思想奠定了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 重要基础。
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
社会和谐是人类长期的理想追求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孔子说过“以和为贵”,墨子提出过
“兼相爱”、“爱无差”,孟子描绘了“老
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的社
会状态。《天朝田亩制度》中也曾赞扬“有
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康
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人人相亲,人人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
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实现执政
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党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
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的要求,
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
发点和落脚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以
人为本贯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
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
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最高标淮,做到发
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
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牢固
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激
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
不确定因素增多。小布什上台
后推出的“新美利坚帝国”、
我为和谐社会而演讲:和谐社会的定义和内涵
我为和谐社会而演讲:和谐社会的定义和内涵: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我为和谐社会而演讲”。
和谐社会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它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梦想和追求。
我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安定、和睦、幸福的社会里,这就是和谐社会的内涵。
那么,和谐社会具体是什么样的呢?和谐社会是一个安定、和睦的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之间没有争吵和冲突,相互之间能够和平地生活和相处。
社会的各阶层之间也没有太大的差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服务和福利,这是社会的基本保障。
和谐社会是一个和谐、稳健的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之间不仅是互相尊重,同样也是互相信任和理解的。
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的心理不会受到太大的波动,他们能够平稳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和挑战。
和谐社会是一个勤奋、进取的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拥有的是对未来的信心和对自己的动力。
他们不仅拥有优秀的工作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同时也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他们愿意为自己、为家庭乃至全社会做出贡献。
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去实现和谐社会呢?我们应该坚持民主法治。
在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权力与法律相约束,这样才能够确保社会的公正和和谐。
所以,我们应该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遵守法律和规定,同时也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和公共事务。
我们要加强社会各方面的教育。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和自己,懂得怎样与人相处、怎样理性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教育还可以培养人们的劳动精神和创造力,使人们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做出贡献。
我们还需要加强社会公共服务保障体系的建设。
这包括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服务保障,也包括社会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
只有有了这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人们才能够更好地享受到生活的幸福,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和谐社会是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梦想和追求。
希望我们每个人能够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做起,为实现和谐社会而不懈努力,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摘要;本文分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客观需要、基本特征及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现实的容观需要经过二十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影响了我国社会健康发展,和谐社会是社会不和谐的否定概念,或者说是针对社会不和谐而提出的一种社会理想状态构想。
现阶段提出和谐社会建设是现实的必然要求。
首先是国内现状的要求。
2006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20万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近两千美元,按国际经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一千至两千美元阶段,社会矛盾将十分突出。
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资源、能源越来越紧张;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统筹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改革触及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挑战;腐败现象尚未根本遏制;民主法制建设任务繁重等,这些不和谐因素的存在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因此迫切要求我们处理好各种矛盾,保持健康稳定的建设环境。
其次是国际现状的要求。
当前,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但国际形势处于复杂变化之中: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没有根本改变。
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严峻挑战;围绕多极还是单极世界秩序的斗争还将长期存在;民族、宗教、领土争端时起时伏;西方敌对势力、民族分离势力、国际恐怖势力相当活跃等。
我们只有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保持和谐稳定的国内环境,才能在国际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再次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执政任务的必然要求。
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党的自身状况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一、准确理解“社会”、“和谐”的涵义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首先必须弄清楚“社会”与“和谐”的内涵。
1.何谓“社会”?通常讲,社会(society)是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有机体,是人们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产物。
在中文里,“社会” 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旧唐书?玄宗本记》中,当时所用的“村间社会”属我国所见到的“社,,“会”二字的最早联用。
其涵义是人们为祭神而集合到一起,与今日之用法相去甚远。
在我国,人们广泛地在今天的涵义上使用“社会” 一词,是近代以来开始的« 1875年,《东京日日新闻》主笔福地源一郎,为翻译英文society -词,而在日语里首先创用“社会”一词。
英语society ,来源于拉丁语societas ,乃是伙伴、共同、联合、联盟之意。
从各种语言来看,“社会” 一词都具有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共同活动的含在社会学里,“社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社会”指与“自然”相对的“社会”,即与宇宙、万物相对的人所创造出来的一切,如宗教、道德、法律、制度、政治、经济以及狭义社会等。
狭义社会是关于复合的人聚集状态的概念,像家庭、企业、学校、村落、城市、农村等就是狭义社会的例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曾作过多方面的论述o马克思在致帕•瓦•安年柯夫的信中说:“社会一不管其形式如何一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后现有法律法规尚存缺陷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比较普遍等因素也值得关注。
2、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新思维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妥善处理好经济增长、开发活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必须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扭转传统思维方式下,对环境资源重开发、轻保护和重利用、轻补偿的做法,确立环境就是生产力,是促进经济增长的观念,切实加大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的力度,把治标与治本、建设与治理有机结合起来。
必须变革旧有的经济增长方式,以低消耗、低排放或零排放、低污染或无污染、高质量、高效益的集约型增长模式,建立清洁工业和绿色农业,走资源节约利用、废物充分利用的循环经济之路。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需求。
它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生活富裕、民主法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正义、自然生态良好的社会状态。
本文将探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及其实现路径。
一、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的统一。
这要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
只有让每个人都有获得公平机会和享受公平待遇的权利,才能让社会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
为此,需要加强贫困地区的发展,缩小贫富差距,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
二、民主法治与社会稳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二是民主法治与社会稳定的统一。
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基础,通过充分尊重公民权利、加强法治建设,实现社会稳定和秩序的良性循环。
只有在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下,人们的权益得到保护,社会秩序才能稳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实现。
三、文化繁荣与道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三是文化繁荣与道德建设的统一。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之根,是国家和民族的软实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提高,还需要注重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同时,要加强道德建设,培养公民的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和国家责任意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四是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保护环境资源,推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经济的增长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是要通过绿色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路径要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路径。
首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福祉,加强民生改善工作,使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其次,要加强社会治理,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和理论渊源
第一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理论渊源党的十六届四种全会根据十六大提出的“社会更加和谐”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十六大以来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科学命题,党的十六届六种全会进一步作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
由此以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新的伟大实践。
要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首先必须搞清楚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理论渊源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要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我们首先必须搞清楚到底什么是和谐社会。
(一)、什么是和谐社会?要理解什么是和谐社会,就要理解“和谐”和“社会”这两个概念。
1、什么是和谐呢?和谐由“和”与“谐”两字组成,“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有顺和、协调、无抵触、无冲突之意。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所谓和谐,就是“配合得适当和均匀”。
所以和谐具有协调、融合、合作等意义,它不是普遍性的统一,而是多样性的有机统一。
2、什么是社会呢?什么是社会?不同思想的人对社会的定义有所不同。
马克思把人类社会看作是一个社会有机体,这个有机体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
马克思主义社会观认为,社会是以特定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为基础、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为主体而建立的相互交往和运动发展的社会关系体系。
社会作为一种关系体系,具有如下主要特征:第一、社会以人群为主体。
人是社会关系系统最基本的要素,是社会生活的开拓者。
这里所说的人是人群不是单个的人,因为单个人无法谋生,不能创造社会。
第二、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人们首先要满足吃、穿、住等基本需求。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物质生产活动,就不会有人,更不会有人的社会。
所以,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的基本关系,其他关系或多或少是这一基本关系的产物或表现。
第三、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解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基本准则,充满活 力是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 的重要元素,安定有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 本条件 ,人 与 自 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 的重要 内容 ,这六个方面囊括 了 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 的丰富 内涵。 关键词: 民主法 治;公 平正义;诚信友 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人 与 自 然和谐相处
中图分类号 :C 1 9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编号 :1 0 — 5 0( 0 6)0 — 0 9 0 08 74 2 0 4 07— 3
社 会主 义和谐社会 是指 社会 主义社会 系统 中的各个 部 的利益表 达渠道 ,是和谐 社会 的核心机制 ,是 一种稳定 的 分 、各种 要素处于 一种相 互协调 、相互促进 的最 大优化状 利益 冲 突解 决机 制 中 华人 民共和 国的 一切 权 力属 于 人 态 的社会 根据新 世纪 、新阶段我 国经济 社会发 展的新趋 民 ,人 民 是 国家 和社 会 的主 人 , 因此 ,人 民 当家作 主 是 势 、新要 求和新特 点 ,胡锦涛 同志从六个 方面 归纳 了社会 构建社会 主义和 谐社会 的根本 条件 。但 是要 真正保证 人 民 主 义和 谐 社 会 的 基 本特 征 :“民 主法 治 、公 平 正 义 、 诚 当家作 主 ,最 重要 的是必须有 一套 民主政治 制度来予 以保 信 友 爱 、充 满 活 力 、 安定 有 序 , 人 与 自然 和 谐 相 处 ” , 这六个 方面囊 括 了社会 主义和 谐社会 的丰富 内涵 。
一
障 和落 实 , 因为 制度 更 带有 根 本性 、全 局 性 、稳 定性 和 长 期性 。有 鉴于 此 ,十 六 大报 告 提 出 ,要着 重 加 强社 会 主 义 民 主政 治制 度 建设 ,实 现社 会 主 义 民主政 治的制 度 法 治 能够 保证 权力 合法 产 生 、规 范运 作 ,实行 法 治 ,
和谐社会的内涵
一、和谐社会的内涵我们所说的和谐社会,不是一种社会形态,而是一种社会状态。
和谐的社会状态,有其内在的本质属性,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丰富的科学内涵。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让我们共建和谐社会和谐不仅仅是人与人的和谐,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定胜天,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不科学的,人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爱护自然,才是爱护自己。
这一点已经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证明。
拼资源,拼消耗,贻害子孙后代的事情,这些过去我们曾经犯过无数次的错误,无论对于经济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发展,都是根本性的伤害。
现在,我们必须从观念、战略和行动上予以纠正,树立和坚持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适应的观念、战略和行动。
二、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应当包含两个重要方面,一是社会公平,二是经济繁荣。
社会公平大体可从两个角度去理解,一是收入分配的平均或均匀;二是机会面前的公平或平等。
基尼系数就是从第一个角度来讨论社会公平程度的。
基尼系数是反映一国社会分配状况的指标,0为完全平等,1为极端不平等,超过0.4为“警戒”。
目前,中国大陆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4的警戒线,表明中国大陆的收入分配已经相当的不平均。
中国这20多年来改革的轨迹,社会财富总量越来越大,但收入分配也越来越不平均了。
但无论如何,改革的成就绝对是第一位的,改革使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大幅提升,也使绝大多数中国百姓过上了越来越富裕的生活。
在一个快速变革的转型经济中,机会均等比基尼系数所代表的收入平均更宝贵,更能体现社会公平(公正),并促进经济繁荣。
简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简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之一,旨在建设一个人与社会、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的社会。
其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与社会的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关爱和相互协作。
在和谐社会中,人们之间不存在阶级、贫富、地区、民族等方面的差别对立,社会各阶层的人民共同分享社会的发展成果,各个社会群体和谐共处,形成一个家庭式、亲密的社会关系网络。
第二,人与大自然的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倡导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注重人类与自然的共生共荣。
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推动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平衡相统一,实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良性循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局面。
第三,社会内部的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社会的公平正义,构建社会各界的和谐关系。
在和谐社会中,社会公平正义是基础,各个社会群体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各个利益相关方之间要通过协商、合作来解决利益分配的问题,消除社会不公和冲突,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形成社会共识、社会认同和社会和谐。
第四,精神文化的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重培育和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教育和文化建设,倡导民族团结、宗教融洽、思想文化多样化,对人民精神需求给予充分满足。
通过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风气,增强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和社会和谐的实现。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旨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一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社会环境。
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共同营造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
只有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和谐社会的内涵及其实现途径
和谐社会的内涵及其实现途径和谐社会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协调、和谐共处的社会状态。
和谐社会的内涵包括有序和平、公平正义、法治文明、诚信友爱、安居乐业、环境优美等方面。
要实现和谐社会,需要通过以下途径:一、建设法治社会。
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
建设法治社会需要深化法治理念,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提高法治宣传教育水平,加强法治监督机制,增强全社会遵守法律的意识。
二、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动力。
要以创新驱动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全民创业就业能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三、推进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保障。
要推动收入分配制度,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四、加强文化建设。
文化是社会和谐的灵魂。
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念和道德品质。
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要推动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加大生态修复力度,推动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六、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
社会治理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要加强社区治理,推动基层自治,推进社会组织建设,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七、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倡导和谐家庭观念,加强家庭教育,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加强社会信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总之,实现和谐社会需要从法治、经济发展、社会公平正义、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治理以及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综合推进。
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应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共同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只有建设和谐社会,才能实现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长久稳定。
简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简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种新的社会发展目标。
它强调社会的整体和谐,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
本文将简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首先,和谐社会强调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各个阶级、各个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得到公平合理的解决。
它强调资源的公平分配,不让任何一个群体陷入困境,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
同时,和谐社会还强调法律的公正实施,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正义。
其次,和谐社会强调社会的民主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在各个领域建立起民主决策机制,尊重个人的自主权利。
它鼓励人民广泛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和监督,倡导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声音得到充分的尊重和正当对待。
只有通过民主参与,才能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在平等、公正的基础上得到协调与平衡。
第三,和谐社会强调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环境和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它强调经济发展应以人的整体利益和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倡导绿色生产和消费模式。
只有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的基础上,才能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和谐社会强调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与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尊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传统的多样性,倡导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它鼓励人们尊重他人的文化身份和差异,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只有在文化多元与文化交流的基础上,社会才能实现全面发展和繁荣。
最后,和谐社会强调社会的治理能力和社会管理的科学化。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建立起科学、规范、透明的社会管理机制,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它强调政府应当有序地履行职责,发挥好社会管理的作用。
同时,和谐社会也强调社会组织、公民组织的参与,共同建设和谐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包括社会公平正义、社会的民主和谐、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与发展以及社会的治理能力和社会管理的科学化。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浅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和构建方略SA14004083 冯译摘要构建社会王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世纪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基础,又有着反映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丰富内涵;提出构建社会广泛和谐社会既体现了对社会发展阶段的正确判断和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也反映了对社会发展出存在的问题能清醒认识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关系。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内涵构建一、引言十六大报告最早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六个目标之一。
除了GDP翻两番这个总体目标,还有六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就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
《决定》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战略任务的重要位置逐步提高,应经作为“四大建设”之一。
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和谐社会是一个高层次的目标。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二、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上的,它具有坚实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
作为社会形态意义上的和谐社会是一个高级的目标,它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和特征。
1 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立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的坚实物质基础之上的。
和谐就是要调整矛盾,而在社会中,最大的矛盾就是利益冲突,特别是物质利益的冲突。
什么是和谐社会(基本内涵)
什么是和谐社会(基本内涵)
简单地从字面上说,和谐是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社会是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也叫社会形态”。
因此,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
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
具体说,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点,第一,通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第二,通过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来维护社会公平;第三,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来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第四,通过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来维护社会稳定;第五,通过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来保证可持续的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不是偶然的。
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美元的同时,中国社会内部各种利益关系的多元化、人际关系的复杂化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化也日趋明显,由此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也越来越多,社会风险也越来越大。
换言之,中国社会的各种不和谐现象越来越突出。
所有这些不仅影响着小康社会的建设,更
有悖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性质。
不难看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同时,这也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即社会主义不仅是民主的和富裕的社会,而且还是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社会。
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理解
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理解摘要中共中央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执政的重要目标,正确把握和谐社会的内涵,对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成员普遍得到尊重的社会,是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日益得到实现的社会,是各种社会矛盾日益趋于缓和的社会,是社会成员和谐相处的社会,当代青年更好的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为祖国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特征,内涵理解什么是和谐社会,学术界有许多不同论述。
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
”“是一个社会结构合理的社会。
”“是一个社会各个阶层都能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社会各阶层互惠互利,各自的利益都能得以基本满足,各阶层间的利益关系能够不断得到协调的社会。
”“是一个没有身份歧视,每个社会阶层之间相互开放,社会流动畅通的开放社会。
”“是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
”“是一个社会事业发达、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社会。
”“是一个各阶层人民有共同理想、讲诚信、守法度、民风淳正的社会。
”“是一个社会各阶层关系融洽,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治安良好,社会稳定有序的社会。
”而喻可平教授则作了另外的概括,他说“和谐社会是一个理想的社会。
”“是一个多元的社会。
”“是一个宽容的社会。
”“是一个善治的社会。
”“是一个有序的社会。
”“是一个公平的社会。
”“是一个诚信的社会。
”“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上述论述多从和谐社会特征入手。
“社会”这个概念在哲学中理解的社会是构成整个世界的一个方面:世界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
这里的社会是指人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交叉复合的关系总体,包括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
内在地包含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但在社会学中理解的社会显然没有这么宽泛,否则“社会学”就等同于“社会科学”了,毕竟“社会学”只是“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学科,所以社会学不是全面系统地研究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而只是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其基本内涵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一种社会状态。
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目标之一,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首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是平等的。
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机会和公正的待遇,不论他们的出身、职业、性别、种族、宗教等因素。
社会公平正义体现在各个方面,包括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多个领域。
政府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消除不合理的分配差距,推动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合理。
其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是人民安居乐业。
这意味着人民可以过上安宁、稳定的生活,并且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和价值。
“安居”体现在人们拥有安全稳定的居住环境,没有住房短缺和出租房屋问题。
政府应该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加大住房供给,确保人民有一个温馨的家。
“乐业”体现在人们有一个安全稳定的工作环境,有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能够获得合理的收入并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意。
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是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和谐稳定意味着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的生活安定。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关系和谐友好,不仅有健康的家庭纽带,还有和睦的邻里关系和社会关系。
政府应该加强社会管理,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
同时,要加强文化建设,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践行。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社会管理,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企业应该重视员工权益,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供合理的薪酬和福利待遇。
个人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共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总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目标之一,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追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与历史定位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与历史定位
曲庆彪;王琳
【期刊名称】《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30)003
【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相对的和谐社会,广义上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囊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总体上的社会和谐.现阶段所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对小康社会的替代,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现状为基础,并为实现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和谐社会.【总页数】3页(P1-3)
【作者】曲庆彪;王琳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辽宁,大连,116029;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
【相关文献】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道德的基本内涵及其构建 [J], 汝绪华;汪怀君
2.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生态文明内涵及历史定位 [J], 张连国;;
3.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生态文明内涵及历史定位 [J], 张连国
4.浅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J], 王影
5.“礼治”的法学解读:基本内涵、历史定位及当今价值 [J], 刘玄龙;李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简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简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是指社会和谐稳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状态和氛围,其基本特征包括:
1. 和谐的社会结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社会结构的稳定和协调,包括家庭、社区、国家等社会各个层面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社会秩序。
2. 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形成了一种平等、公正、友善的人际关系。
3. 和谐的生态系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形成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
4. 和谐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感受,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取向,人们追求社会公正、个人幸福、共同繁荣。
5. 和谐的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共进,形成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包括加强社会管理、改善社会福利、促进环境保护、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
同时,还需要注重个人和社会的道德修养、文化素质等方面的提升,以实现全社会的和谐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和谐社会一言蔽之就是社会中的人都讲社会道德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指我国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
具体的目标和任务是指: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
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亦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和谐社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概括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要求”。
和谐社会xx年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作了精辟的阐述:“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
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