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10年宁夏历史高考试卷分析
2010年宁夏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分析及对策思考
2010年宁夏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分析及对策思考宁夏银川九中李兴龙一、2010年宁夏高考历史试题的主要特点1、全面体现新课程理念新课程强调教材只是教学依据的重要资源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
教师的教学活动不是教教材,而是运用教材来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一句话,历史教学活动实际上是师生合作共同发掘历史教学资源的过程。
通观2010年高考历史试题,不难发现,新课程理念在试题中得到全面呈现。
其表现之一是相当部分试题使用的材料大都是对教材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命题材料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
如25题郡县制为“公天下”之端的主要表现;29题英国1782年一幅漫画所反映的信息;30题近代西学通过日本传入中国;31题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学生构成;32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33题百团大战;34题中苏关系的变化;35题甲午战争;40题明清时期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以及英国工业化的阶段特征;45题孟德斯鸠对“自由”的认识;46题二战后东京审判中各国围绕法官座次问题展开的斗争等等。
上列试题在教材中都有相应的知识点,但命题使用的材料远远高于教材的史实阐述。
其表现之二是部分试题基本脱离教材。
如28题亚里士多德的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44题唐代盐法改革;47题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等在教材中就没有相应的知识点。
与2009年历史试题相比,今年的历史试题在使用材料上脱离考纲和教材知识点的倾向是很明显的。
这种命题倾向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没有必要花功夫掌握大量的基础知识,只要学会分析和提取材料信息就足以应对高考了。
2、继续加大试题的思维含量就选择题而言,题干中所给的全新材料本身就对考生的思维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因为只有准确理解题干材料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如25题考生要找到郡县制为“公天下”之端的主要表现,就必须弄清楚分封制与郡县制、“家天下”与“公天下”的区别;28题只有准确理解亚里士多德的“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才能选出正确答案;30题仔细分析题干材料可知,19世纪中期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说明当时日本相对封闭落后,中国国门被打开早于日本;20世纪初,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迅速传入中国,说明这时的日本全面学习西学,取得巨大成功,从而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
2007-2010宁夏文综卷
2007年文综历史部分24. 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这一主张表明A.古希腊民主政治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B.人类社会的传统和习俗不容置疑C.社会的道德规范是客观统一的D.人们应对宗教神学持怀疑态度25.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说,雅典议事会的成员由400人改为500人,每(地区)部落出50人,而在以前,每(血缘)部落则出100人。
上述变化发生于A.梭伦改革前 B.梭伦改革时期C.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 D.伯利克里任首席将军期间26.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免使用本王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
下列各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是A.汉初改“相邦”为“相国” B.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 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中国古代,在皇权的影响下,以相权为中心的中枢机构不断变化。
回答27~29题27.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 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28.北宋前期继续设置三省六部,但其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仍与唐代相同的是A.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B.设置“中书门下”为宰相的办公机构C.由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声审议 D.尚书省统领六部,为全国最高的政务部门29.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30.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里的“儒术”指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31.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些时代特点,如“宋人尚意”,即通过字体书写,表现自己追求的意境。
图7为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局部),就很能体现“尚意”的特征。
高考分析 历史
1近5年新课标宁夏及全国文综历史试题考点分布及2012年高考核心考点齐市一中付国胜一、近5年考点分布(必考部分85分) 1、知识范围分值分布及结论年份通史专题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政治史(必修Ⅰ)经济史(必修Ⅱ)文化史(必修Ⅲ) 2007年 24分 41分 20分 61分 8分 16分 2008年 16分 24分 45分 12分 61分 12分 2009年 20分 41分 24分 28分 49分 8分 2010年 24分 20分 41分 28分 45分 12分 2011年37分20分28分41分28分16分结论:(1)从通史角度看,2007年、2009年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主;2008、2010年以世界近现代史为主;2011年以中国古代史为主。
(2)从专题史角度看,2007、2011年以政治史为主;2008、2009、2010年以经济史为主;文化史比重2007~2009年逐年下降趋,2009年开始又呈上升趋势。
2、能力考查分值分布及结论年份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2007年 19分 28分 20分 18分 2008年 21分 20分 28分 16分 2009年 28分 18分 20分 19分 2010年 28分 20分 20分 17分 2011年25分 20分 20分 20分结论:(1)能力考查相对均衡。
(2)“获取和解读信息”略重。
3、考点的梳理:2007—2009年考点梳理题号 2007年2008年 2009年24 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必修Ⅲ)十二生肖(必修Ⅱ)(文化常识)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必修Ⅲ) 25 雅典民主政治(必修Ⅰ)唐朝巩固统治的措施(必修Ⅰ)宗法制的影响(必修Ⅰ) 26 中国古代避讳制度(必修Ⅰ)(史学常识)北宋官制(必修Ⅰ)均田制(必修Ⅱ) 27 秦汉时期丞相的职责(必修Ⅰ)李贽(必修Ⅲ)宋代都城(必修Ⅱ) 28 唐宋时期的三省制(必修Ⅰ)雅典公民政治(必修Ⅰ)明朝的六部(必修Ⅰ) 29 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共同之处(必修Ⅰ)中国近代铁路(必修Ⅱ)罗马法(必修Ⅰ)30 西汉的儒术(必修Ⅲ)中国近代经济(必修Ⅱ)《德意志帝国宪法》(必修Ⅰ) 31 北宋书法艺术的特点(必修Ⅲ)甲午战争与洋务运动(必修Ⅱ)美国钢铁业的发展(必修Ⅱ) 32 巴黎公社革命(必修Ⅰ)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必修Ⅱ)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必修Ⅲ) 33 俄国十月革命(必修Ⅰ) 1960年经济调整(必修Ⅱ)二战后美日的关系(必修Ⅰ) 34 布雷顿森林协定(必修Ⅱ)深圳经济的发展(必修Ⅱ)欧盟的建立(必修Ⅰ)35 统购统销政策的作用(必修Ⅱ)全球史观(必修Ⅱ)(史学常识)法国史学家《史学原论》对史料论述(史学常识)41甲午中日战争(必修Ⅰ)美国的经济危机(必修Ⅱ)新中国统购统销(必修Ⅱ)2013高考复习全攻略知识点全集一模题库二模题库三模题库高考真题22010—2011年考点梳理题号 2010年 2011年24 分封制的影响(必修Ⅰ)西周制度(必修Ⅰ)25 郡县制的意义(必修Ⅰ)南北朝时期的货币(必修Ⅱ) 26 宋明理学(必修Ⅲ)明清民主思想(必修Ⅲ) 27 明朝经济(必修Ⅱ)希腊人文主义(必修Ⅲ) 28 希腊人文主义(必修Ⅲ)巴黎公社革命(必修Ⅰ) 29 美国独立(必修Ⅰ)太平天国运动(必修Ⅰ)30 日本明治维新(必修Ⅰ、选修Ⅰ)戊戌变法、五四运动(必修Ⅰ) 31 戊戌变法(必修Ⅰ、选修Ⅰ)义和团运动(必修Ⅰ) 32 战时共产主义(必修Ⅱ)经济全球化(必修Ⅱ)33 百团大战(必修Ⅰ)人民公社化运动(必修Ⅱ) 34 中国不结盟政策(必修Ⅰ)国有企业改革(必修Ⅱ) 35 历史研究的立场(史学研究)世界近现代科技(必修Ⅲ)40明清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英国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修Ⅱ)中国古代选才用人标准——选官制度(必修Ⅰ) 41近代西方的崛起(必修Ⅱ)已考知识点:中国古代史部分必修Ⅰ(中国古代避讳制、宗法制、分封制、郡县制、秦汉丞相职责、唐宋三省制、唐朝巩固统治的措施、北宋官制、古代选官制、明朝六部职能、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共同之处);必修Ⅱ(十二生肖、均田制、南北朝时期的货币、宋代城市商业、明朝经济、明朝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必修Ⅲ(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大一统”思想的理论基础、西汉儒学、北宋书法的特点、宋明理学、李贽思想、明清民主思想)。
2010年宁夏高考文综历史试卷分析
***[JimiSoft: Unregistered Software ONLY Convert Part Of File! Read Help To Know How To Register.]***
2010年宁夏高考文综历史试卷分析
银川九中 :朱维
今年是宁夏进入课改的第六个年头,而历年高考试卷也体现了课改的变化。在做完今年的高考历史试卷之后,个人体会如下:
文科知识之间的综合性有所体现。自2001年参加了全国第一次文科综合考试后,我越来越觉得各科之间的融会贯通的重要性。以第24题为例,考察中国古代史上的西周分封制,但是又渗透了地理知识属于史地结合题。再以28题为例,举出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关于平等的论述,实质上也涉及到政治上的知识。因此,这两道题重复体现了政、史、地之间的结合。
注重对于历史材料分析能力的考察。这种能力在以往的材料解析题中早就体现,但是近两年来在选择题中的体现也愈加明显。比如,选择题30、32、33、34都是以一段材料呈现当时的历史背景,然后由学生进行阅读解析。这其实要求学生有较好的阅读能力。否则,解析材料错误,答题结果可想而知了!
题目灵活。选择题29题以漫画形式考察1782年美国独立战争后期,英美关系的转变。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虽然之前也有见过此类漫画时考察方式,但是今年的这道题目,更切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尤其需要谨慎思考方能答对。
其次,教给学生思维,而不是记忆。做完高考题,总觉得把书本上的知识点全部记住了,只是成功了一半,接下来就在于你怎样把知识点与题目要求结合起来了。而这一点,因为我个人做题比较少,而且没有带文科班的经验,在这里不宜详细论述。
再次,让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在3+x高考模式开始之后,我深切的感受到这种考试模式的优点。它立足课本,放眼社会,注重综合能力的考察。因此,要求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抛弃以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生活。唯有这样,你才能具备广阔的视野,才能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高考必看]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历史部分)试卷分析
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历史部分)试卷分析一、试卷特点1、稳中求变文综卷Ⅰ历史试题的“稳”主要体现在非选择题上。
无论是题型、试题所提供的材料和设问,还是考查的深度、广度和开放性,都是十分平稳的,与往年相比没有什么变化。
文综卷Ⅰ的“变”主要体现在选择题上。
首先表现在命题的“主题”选择上,它改变了以往由三个或三个以上“主题”板块构成文综历史选择题的命题模式,命题的灵活性大大增强了。
其次,“变”还表现在命题的材料、考查知识和角度的选择上。
题干“主题”材料的选取上体现了丰富多彩的特点:既有简明扼要的表达,如14、16、17、20和22题,也有用丰富材料的表达,如12、13、15、18和23;既有文字材料,如12、13、15、18和23题,也有图表材料,如19和21题;既有原始材料,如12、13、15、19和23题,也有命题依据历史知识自己或他人概括的材料,如18和20题。
在考查知识和角度的选择上,命题者十分重视考查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如12题“谥号”和19题“赫德街道”问题,有超纲之嫌,但也是对学生在新情境下解决历史问题能力的考查。
2、知识点多,覆盖面广自2000年采用“3+文科综合”考试形式以来,每年的考点数均在20个左右,而今年的考点数合计有70个之多,是考查知识点数量最多的一年,也是考查范围最广的一年。
这对于全面、高效地进行高三复习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3、新课程理念在命题中的渗透。
(1)以新课程倡导的文明史观重新审视和解读历史新课程三个历史模块实质上是讲述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史,六个选修模块主要是文明史重要问题的展开和深化。
近年文综材料题命题已明显受到文明史观的影响。
如2005年以民族主义为主题,侧重于政治文明;2006年以中华文明为主题,侧重于精神文明;今年以美国外交为主题,侧重于政治文明。
(2)考点选择体现了新课改以“课程观”取代“教材观”的基本理念传统历史教学强调的是“教材观”,即依纲靠本,课堂教学“以本为本,以纲为纲”。
对宁夏2007年高考的分析和思考
5在 同一 起跑线 上学校 之 间有 拉大距 离的迹象 .
、
一
通过 高考 成绩 和学 生上 线率 来对 比分 析 ,我们 发现 , 经 过课 改 三年 的 “ 重新 洗 牌 ”通 过 20 年高考 , , 07 确有 学校 之 间 拉 大距离 的迹象 。表 现为 : 拉大 了重点示 范学校 之间 的距 离 ; 拉 大 了城 市学 校与 乡村 学校 之间 的距 离 ; 拉大 了重 点学 校与 普通 学 校之 间的距 离 ; 拉大 了一 般学 校 与薄弱 学校 之 间的距 离 。对于 问题的成 因 , 不好 一概 而论 。但 可 以肯 定 , 学校确实 存 在着在 贯彻 、 实并认 真 践行课 程 改革 精神 理念 的力 度 问 落 题 ; 学校 之 间在 管理 理念 上 的 差距 问题 ; 有 学 校之 间 资 有 也 源、 设备 、 件上 的差异 问题 ; 条 有教 师 队伍 整体 素养 f 践行 包括 理 念 的素养 、 专业 知识 水平 、 教学 实践 素养 ) 距 ; 的差 当然 , 也 确实 存在着 学生生 源上 的差距 问题 。 此 次 高考 , 让 学校 重新认 识 到 自己可 持续 发展 的长 更 远 问题 , 可谓 “ 牵一 发而动 全身 ” 反思 的面不 可谓 不广 , 。其 其
维普资讯
总第 9 3期
Ge e a , n r l No. 3 9
宁夏教 育科研
NI NGX I A EDUCAT1 考 07
◆王 玮 光
20 年 的高考 , 于 宁夏广 大普 通 高 中学 校来 说 , 07 对 有着 非 同寻 常的意义 。它是对 宁夏 作为 国家首轮普 通高 中新 课程 实验 区 , 程改革 三年来 的一次 “ 结性 ” 课 终 检验 。对 每一 所学 校而言 ,将是 反思 三年课 程改 革成 败得 失 的一块 试金 石 ; 对 于社会 各界和 广 大学 生家 长 , 又关 乎 到能否 实 现平 稳过 渡和 维护社 会安定 团结 的大 问题 ; 于全 国各 地将 要走 进课 程改 对 革的学校 来说 , 又起着 非常重要 的 “ 导航 ” 作用 。 20 0 7年高 考虽 然早 已尘 埃落 定 。但是 我们 应 该从 2 0 07 年高考 中找 到高考 “ 继续 前 进” 的方 向 , 让我 们 的课 程改 革更 趋 于 良性 、 健康 地 发展 ; 沿着 “ 素质 教 育” “ 程 改 革 ” 与 课 既定 的方 向推 进 , 我们 的普 通 高 中教 学更 优 质 高效 , 我 们 的 让 让 高 中毕业 生更能适 应祖 国 、 世界 与未来 的挑选 。 得便于近半年的策划 、 统稿 , 笔者从 “ 银川市普通高 中 2 0 08 年高考备 考会” 的稿件 中淘出 了诸多思想之 宝 、 经验之 宝 , 并在 此基础上作了一定的分 析, 现呈现出拙文供 同仁们思考。 20 0 7年 高考后 的现状述评 1 0 7年高考实 现了平稳 过渡 .0 2 是实 现 了从传 统高考 向新课程 实验 的平稳 过渡 。无论 是走进课 程实验 的应 届毕业 生 , 是上 届落 榜后 复读 的往届 还 生 , 题 的满 意度都 比较 高 。 对试 二是实现 了高考 内容 和高考形 式 的平 稳过 渡 。尽管 今年 课 改试题在形式 上增加 了选做题 , 要求 考生从 “ 量 的选 做试 超 题” 各取所 需” 限量做题” 增加了考生 的读 题量 , 由于 中“ 而“ , 但 全区在四月份进行 了“ 景式 ” 情 模拟考试 , 广大考 生已有 了充分 的心 理准备 , 因此 , 大多数考生都能 “ 处变不惊 ”顺利答题 。 由 , 此说 明 , 这次高考在新 旧交替上实现 了“ 软着陆” 。 2高考后 呈 现 出社会 稳定 、 校稳 定 和考 生家 庭稳 定 的 . 学
2010年高考历史试题全国卷试卷分析
命题专家认为,在命题时,适当增加材料题的比重,或者打破材料题的界限,选择题和论述题也提供材料,更多地设计新的情景,让考生运用平时学习培养出来的能力去分析解答试题。为加强考查学生的能力,应该尽可能发挥各种题型的功能,如选择题,题干尽可能用新观点、新材料、新情景。与去年一样,今年的12道选择题,情况材料涉及文字史料、表格、学者观点等,试题中几乎没有一题是对直接发问,都需要学生在新情况下运用学科知识,进行一定的思考后才能作答。
2010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评价及试卷分析
(全国一卷)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Ⅰ)(山西、江西、广西、湖北、河北、河南使用)历史试题着眼于对考生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引领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方向。试题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内容分布科学合理,试题科学、规范、准确,无偏题、怪题和超纲现象,既有利于保证科学性、公平性的实现,又有利于在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基础上的发展创新。整套试题较好地体现了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目标立意”的命题发展方向,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3)试卷的内容结构作了适当的微调。2009年试题,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所占分值依次为34、30、36分。而今年则调整为36分、34分、30分。 这种调整主要是跟第39题考查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
(4)地史政三科文科综合考查内容的“拼盘”的味道逐渐淡化,学科间的综合进一步加强。只是去年的试题(尤其是第39题)是历史与政治的综合与交融,而今年则变成了地理与历史的综合与交融。
一、试题评价
1.试题稳中求变。
(1)2010年试题稳定性最直观地体现在题型分值分布上。选择题第12至23题,每题4分,共48分。主观题非选择题2题:第37题为历史学科内综合题32分,共3小题,与2009一致。第39题地史政三科大综合,其中第1、4问历史题仍占20分(去年为1、2问)。这一题型分值分布,近几年都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浅析2010年宁夏高考历史试题
浅析2010年宁夏高考历史试题作者:刘帮庆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年第11期【摘要】2010年高考已经尘埃落定,各地高考试题先后揭开了神秘面纱。
在此就今年宁夏的历史试题作简要评析,并提出备战2011年高考的建议,希望能为明年的高考尽一丝绵薄之力。
【关键词】宁夏高考历史浅析高考作为一种选拔性考试,既关系到成千上万莘莘学子的前途命运,又关乎国家民族的发展大计。
高考试题的质量则直接影响着这种考试的权威性、公正性与全面性。
2010年宁夏高考文综与东北三省和陕西联考,与前两年相比,今年的文综历史试题体现出如下特点:第一,选择题以中国史为主,厚古薄今;材料题古今贯通、中外关联。
在历史试题的12个选择题中,中国古代史部分有4道题,中国近代史部分4道题,中国现代史1道题,整个中国史部分占选择题总数的75%,中国古代史占试题总数的33%,而世界史部分只占25%,侧重中国史、厚古薄今的特点非常明显。
材料题则凸显了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特点。
材料题第40题有三则材料,主要涉及中国和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这种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正是历史试题的亮点之一,同时也反映了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改的一个特点。
第二,历史与政治、地理的联系增强。
在今年的历史选择题中,第24题若要得出正确的答案,除了要掌握西周时期主要的封国外,还要知道这些重要封国的地理位置、所在省份的简称,实际上此题很好地结合了历史和地理知识。
第26、28题,主要涉及哲学知识,虽然属于文化史部分,但与政治中的哲学部分紧密相连,如要得出正确答案,就必须结合历史和政治知识。
政治、历史、地理紧密结合成为了这次历史高考题的又一特色。
第三,注意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
2010年宁夏卷历史试题比较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掌握程度,这个特点明显地表现在选择题部分。
在12个选择题中,有8个题都是在识记鉴别层次上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识记鉴别类的题目有一定难度,它要求学生精确地掌握知识,能够准确区别那些具有一定联系或相似性的基本史实。
浅析2010年宁夏高考历史试题
济 ,使 得经 济问题成 为世界各 国高
度 关 注 的热点 问题 ,高考 3 7分 的
半功倍” ,争取为 国家培 养 出更 多的创新 型 、技术型人 才。
材 料题都是关 于经济 的 ,今年 也不
例 外 ,但是今 年 的考 点却不是 最热
门的世博会 ,而是关 于东西方 资本
主 义 萌 芽 的 发 展 。 因 此 ,今 年 的 试
四个 高相 等 的三角形 的面 积之 和 ;但分 成 的小三 角形不 再是 底相 等 。而是 高相
等 ,进 一 步 训 练 了思 维 的 变 通 性 , 对 克 服 学 生 的定 势 心 理 有 帮 助 。 因 此 , 本 题
1 ^ J
21 0 0年 宁 夏 高考 文 综 与 东 北 三 省
总 之 , 我 们 肩 负 着 中 华 民 族 的 伟 大
复兴 的神圣 使命 ,既要 对学 生加 强非 智 力 因素的培 养 。让他们 有一 颗感 恩 的心
和 赤 子 之 情 ,让 他 们 在 良好 的 学 习 氛 围 中增 加 主 动 性 ;又 要 创 造 性 地 开 展 工 作 , 力 争 上 好 每 一 堂 课 , 通 过 培 养 学 生 思 维 的 流 畅 性 、 变 通 性 和 独 创 性 , 并 在 进 行 认 知 策 略 训 练 的 过 程 中 ,将 训 练 的 目 的 直 接 指 向提 高 学 生 的 元 认 知 能 力 . 多 搞
虽 然 属 于文 化 史 部 分 。但 与 政 治 中 的 哲 学 部 分 紧 密 相 连 ,如 要 得 出 正
确答案 .就必须结合 历史和政 治知 识 。政治 、历 史 、地 理紧密结 合成 为 了这次历史高 考题 的又一特 色。
2010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新课程卷)对历史教学的启示
2010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新课程卷)对历史教学的启示2010年高考,辽宁、吉林、黑龙江、宁夏、湖南、陕西等新课程实验省、区使用的是新课程全国卷;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海南等新课程实验省、区使用的是自主命题试卷。
做完上述十几套试题后,梳理自己的思路,对新课程试题的特点和2011年复习备考有几点粗浅的认识,在此赘述,真的只为抛砖引玉。
特点一:基础与能力并重1.注重考查基础主干知识“能力立意”早已成为高考命题的重要原则,但强调能力并非忽视基础。
所为“基础”指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
可见没有基础就没有能力,能力越高其基础必定越扎实。
就像盖大楼,基础越扎实楼才能盖得越高、越结实。
历史学科主干知识是指那些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历史要素,是历史学科知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知识点、知识链、知识板块。
它集中反映了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
2.通过考察能力来考察基础知识。
寓基础知识于能力培养之中,将能力提升建基于基础知识之上。
这样既在考查能力的同时考查了基础知识功底,又将能力的提升建基于基础之上,不使能力与基础脱节,成为无源之水或空中楼阁。
3.通过开放性试题,开放性答案考查创新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创新(创造)思维。
新课程全国卷40题(3)问,以13分的分值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
命题者没有提供参考答案,只按考生思维层次提出三层基本要求,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探究性、创新性。
特点二:尊重历史的真实性、复杂性、整体性,努力做到“求真”我们今天学到的历史只是真实历史的“复制品”,真实的历史是复杂、久远甚至不可复制的。
所以我们永远不可能百分之百真是了解历史,但我们应该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去“求真”,这是学习历史的最基本要求。
而教科书往往把复杂的历史简单化、单一化,因此学生特别需要学会“从证据中重建过去”。
如山东卷12题,传统教学多强调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清王朝和外国侵略者,从而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2010年新课标全国高考文综历史试题与考生答题评析
2010年新课标全国高考文综历史试题与考生答题评析2010年新课标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试卷在吉林、黑龙江、宁夏、湖南、陕西、辽宁等省、区使用。
作为一套新课程高考历史试卷,与全国文综卷相比实现了平稳过渡,也是对近年新课程试卷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较大的改革力度。
研究新课标高考历史的试题特点及分析考生的答题状况,对于全面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新理念,改进和完善中学历史教学,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历史试题评析1.历史试题优点2010年新高考历史试卷总体呈现“新思路、新载体、新标准”等基本特征,新课改之风扑面而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一是命题思路新从“史学方法”的角度命题。
2010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体现出的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注重对学生“历史研究方法”的考查。
如选择题第28题,关于亚里士多德的“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理论,这是对史学理论的理解与运用。
选择题第35题,关于中日两国史料对同一事件记载的不同,这是对学生“历史研究方法”的考查。
从以“事件”为中心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熟悉程度到以“问题”为中心设置情境考查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是高考历史试题命题思路的重大转变。
从学术热点与新课改理念结合的角度命题。
2010年历史试题就很好地兼顾了“学术性”和“探究性”,实现了学术前沿和中学教学实际的“无缝对接”。
从全卷的选材上来看,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流通领域的变化,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转型,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性,唐代盐税的变革,王安石的哲学思想,这都是近年来历史学术界热门的话题。
若从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所占比例来看,2010年历史试卷经济史所占比重最大。
命题人在选取学术热点为依托进行命题的同时,注意了这些理论前沿和中学教学内容的结合,使得2010年的试题立意高远却脚踏实地,新颖灵活却不“偏”、“怪”、“冷”。
从创设全新情境、考查考生能力和素养角度命题。
在前三年的高考中,试题就开始大量启用新材料、新情境,构建全新的情境以考查学生的综合学科素质。
2010高三历史高考试卷分析
2010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Ⅰ卷)历史试题解析第Ⅰ卷12.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
曹魏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的西晋应为A.金德B.木德C.水德D.火德【答案】A【解析】全国卷自07年以来,第一题都将文史知识有效结合。
让很多人感觉不是在考历史。
此题信息较多,按其顺序,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五行”、什么是“相生相克”,这是解题难点之一。
所谓“五行相生”是指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所谓“五行相克”是指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如图所示)。
接下来的一个难点就是朝代更替怎样用“相生相克”关系进行“定位”。
考试中不妨“望文生义”,“克”应该是斗争对抗,如朱元璋通过起义推翻元朝建立明朝;而“生”则是一种和平过渡或在原有基础上的重建(一般是形式上的改名),如清朝是在原后金基础上建立的,由皇太极改为“大清”。
题干中“禅让”一词,很容易将西晋代曹魏理解为“相生”。
那么逆向推导,便可知西晋是由曹魏(土德)“生”的金德。
13.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
”这反映了A.宋代活字印刷术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C.北宋与契丹的关系紧张 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答案】D【解析】材料中一直说的是“雕印”,并非活字印刷,可排除A项;材料中有“传之虏(对敌人的蔑称)中,大于朝廷不便”,但是由此并不能反映北宋与契丹的关系紧张,况且这句话也不是这段材料的主旨句。
此题的难度体现在B项的干扰迷惑。
但是如果能注意到B项的表述是“完成式”,就可以排除。
欧阳修的上疏正是指出书籍出版业所存在的问题,还未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D项比较好的反映了材料之意,材料中的现象引起欧阳修的重视进而上疏强调雕印文集需经“官司详令”,足以看出“雕印文集已经影响到政府管理。
2007年全国各套高考卷历史试题解析(宁夏文综)
高考真题分课汇编(必修一):2-1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共0分)1.(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18题)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而益下;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A.损害身体,削弱军人战斗力 B.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C.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 D.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答案】D【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林则徐上书道光帝主张禁烟原因的理解。
本题以福建历史名人的奏稿文字入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思想。
本题命制较好体现地方史特色,这也是福建自主命题三年来的亮点之一。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鸦片流毒中国危害国民的身心故C项错误;A项和B项是并列选项,指的是鸦片造成兵弱且损害身体;而更严重的是银荒:白银外流,国家财政困难,威胁大清帝国政权,为列强增加财源,早晚侵略中华。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从关键句“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可见林则徐清楚表明,中国的财富,宁可“损上益下”,也不可“漏向外洋”,为侵略者提供资金,这更是当务之急。
A、B两项只从材料侧面反映了问题,属于鸦片带来的危害,但不是题干强调的“最大危害”,排除;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与材料中的“何妨损上而益下”相违背,排除。
【结束】2.(2009年高考广东文基24题)某年,清政府明令各省督抚放宽民间设置工厂的限制。
促成这一政策出台的是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答案】C【点拨】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1895年甲午战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结束】3.(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31题)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
2007年-2012年高考历史宁夏卷分析
二、近六年主要考查内容
• 针对这部分内容,近六年考查的内容关于布雷顿森林 体系、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这两个内容较多。就近六 年考查内容分值分析如下: • 2007年:选择题4分,考查关贸总协定的作用;2009 年:选择题4分,考查欧盟建立的意义; • 2011年:选择题8分,分别考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2012年:选择题4分,考查经济全球化。
预测命题角度
经济全球化,历来作为考试的热点,也是 要求学生重点把握的内容。
备考策略
1、认真研读《考试说明》,准确把握重点难点 把《考试说明》中的“考试内容”部分尽快重新 整合,注意其内在联系,抓纲理线,构建知识体 系。将考点知识要点化、线索化。经济全球化部 分内容注意结合有关章节做系统复习。
2、加强题型的分析和练习,注意考试技巧的培养。 牢固的知识基础加熟练的解题技巧等于高分。 注 意帮助学生把握做题技巧,认真审题,理清思路, 准确答题。
2007——2012高考历史 课标卷比较分析
富源县第六中学
高一历史组 夏霞
目录
一、分析内容 二、近六年主要考查内容 三、设题方式 四、六年涉及高考真题分析 五、考向预测及备考策略
一、分析内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2007年34题关税 与贸易总协定建立的时间 )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2009年33题欧盟的 建立,欧元的使用 ) (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2011 年32 题全球化的资本流动)
3、思想文化史考察力度增大。
新课程将思想文化作为一个专门的模块学习,实 际上是文明史观在新课程当中的具体落实。文明史观 认为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 神文明,强调精神文明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这 也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在具有很强导向性的高考 试题中加强对思想文化知识的考察,其实反映出的是 当前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迫切需要发挥思想 文化的智力支持功能。
20072010年宁夏历史高考试卷分析
2007——2010年宁夏历史高考试卷分析宁夏中卫中学 方萍从2004年宁夏进入新课改,到2007年开始检验新课改的高考到今天,虽然仅四年时间,但高考命题的主导思想始终如一,这就是高考命题中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教材,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联系,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所以,四年的高考试卷基本趋于平衡,保证了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下面就近四年宁夏高考试题,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1、四年高考试卷阅读数字量统计表(文字数):由上统计表可见,四年中历史试卷虽然个别年份的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阅读量不一,但在总体阅读量上仍趋于平稳,说明考生所用在阅读上的时间,四年中基本上变化不大。
2、四年高考试卷新材料、新情境、新视角统计表(选择题)由统计表可见,试题所呈现的方式体现了高考命题的主导思想:以新材料、新情境、新视角为主,这是四年来历史高考试题的显著特点。
试题在注重和突出“新”字的同时,对以材料为主考查学生能力是高考的主线,这也是高考的主打题型。
文化常识内容在全国各省高考试题中频频出现,尤其是在四年的宁夏试题中连续出现,题量也由一道增加到几道,这即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历史课程作为基础课程的功能,又有着传承中华文化培养学生素养的作用。
所以,这一信息带给我们的的启迪是:重视课外常识,重视文化常识题,加强学生素养,注意中华文化中传统性常识的学习与把握。
从以上统计表中可看出,知识点的考查,虽然都属于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历史知识,但命题的角度和试题所呈现的材料却都站在文明史观的角度,不难发现四年的高考试题中,在命题立意上,主题鲜明,凸显了以文明史观统揽全卷的指导思想。
注:考核的能力是指①、获取和解读信息②、调动和运用知识③、描述和阐释事物④、论证和探讨问题可见,四年的高考试题,每道题都在考查学生的能力。
体现了《考试说明》中考核能力要求的四个基本能力即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述事物、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这四种能力的考核,是历史学科考核的主要目标,意在注重考查考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2010年宁夏历史高考试卷分析
宁夏中卫中学 方萍
从2004年宁夏进入新课改,到2007年开始检验新课改的高考到今天,虽然仅四年时间,但高考命题的主导思想始终如一,这就是高考命题中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教材,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联系,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所以,四年的高考试卷基本趋于平衡,保证了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下面就近四年宁夏高考试题,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1、四年高考试
卷阅读数字量统计表(文字数):
由上统计表可
见,四年中历史试
卷虽然个别年份的
选择题和非选择题
阅读量不一,但在
总体阅读量上仍趋于平稳,说明考生
所用在阅读上的时间,四年中基本上
变化不大。
2、四年高考试
卷新材料、新情境、新视角统计表(选择题)
由统计表可见,试题所呈现的方式体现了高考命题的主导思想:以新材料、新情境、新视角为主,这是四年来历史高考试题的显著特点。
试题在注重和突出“新”字的同时,对以材料为主考查学生能力是高考的主线,这也是高考的主打题型。
文化常识内容在全国各省高考试题中频频出现,尤其是在四年的宁夏试题中连续出现,题量也由一道增加到几道,这即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历史课程作为基础课程的功能,又有着传承中华文化培养学生素养的作用。
所以,这一信息带给我们的的启迪是:重视课外常识,重视文化常识题,加强学生素养,注意中华文化中传统性常识的学习与把握。
从以上统计表中可看出,知识点的考查,虽然都属于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历史知识,但命题的角度和试题所呈现的材料却都站在文明史观的角度,不难发现四年的高考试题中,在命题立意上,主题鲜明,凸显了以文明史观统揽全卷的指导思想。
注:考核的能力是指①、获取和解读信息②、调动和运用知识
③、描述和阐释事物④、论证和探讨问题
可见,四年的高考试题,每道题都在考查学生的能力。
体现了《考试说明》中考核能力要求的四个基本能力即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述事物、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这四种能力的考核,是历史学科考核的主要目标,意在注重考查考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年的高考中对以上能力的考查,也循序渐进不断增加,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和能力提高的要求越来越大,可以说能力的考核是高考的核心并贯穿始终。
由上面四年高考内容的覆盖表来看:知识覆盖面不求全,但求精。
四年高考试卷所涉及的内容和对历史主干知识的考查可以看到:
1、三册必修内容的分值今年基本趋于合理,即24﹕45﹕16。
要求在2011年复习中,文化思想部分仍要加强。
2、从“知识点的覆盖面表格”看,高考试题的知识覆盖面不全、知识点的量也不大,但这不是说教学复习中可以忽略或减少一些知识点,相反,复习中特别是第一轮复习时还要面面俱到,每个知识点还要讲透、讲精。
如:2009年40题,对“统购统销”知识点的考查就在于,让学生熟练的掌握“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特点及原因、历史作用等等。
2010年40题第(2)问要求学生说出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即工场手工业阶段、机器大生产阶段。
新教材上“统购统销”与“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没有明确深入的表述,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授课中将历史的主干知识进行拓展讲精、讲透,让学生不但知其一,而且还要知识其二。
以上6个表格对必修知识的覆盖面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试卷中考查的知识点重复出现,但角度不同。
如:
1、雅典民主:
A、2007年的25题,雅典民主——克利斯提尼改革
B、2008年的28题,雅典民主——民主的范围
2、中国的计划经济(统购统销)
A、2007年35题,1953年底开始,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
B、2009年40题,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特点及原因、历史作用
3、十月革命:
A、2007年33题,十月革命(政治上)
B、2010年32题,苏维埃政权的困境(经济上)
4、甲午战争:
A、2007年40题,甲午战争前清与日本的社会状况及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B、2008年31题,以材料“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
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
”为切口,
考查甲午战争的影响。
C、2010年35题,以甲午战争为切口,考查学生的历史素养
5、北宋:北宋的知识连续在四年的高考试卷中频频出现,如:
A、2007年28题,北宋时三省六部的变化(政治)
B、2008年26题,北宋的通判(政治)
C、2009年27题,北宋都城(经济)
D、2010年26题,北宋王安石的思想(思想)
所以,在复习中,对高考已考知识,不能大意,更不能抱着考过的内容就不考的心态,教学复习中,仍以夯实基础,面面俱到为好。
(二)、经济史是考查的重点
从四年的高考试卷分析来看,除2007年考查的重点在必修一(总分值为56)外,2008年、2009年、2010年考查的重点在必修二。
如
2008年总分值为57分(选择题为5个,大题37分)。
2009年总分值为61分(选择题占6道,大题37分)。
2010年总分值为45分(选择题占2道,大题37分)。
从四年来的分值看,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分值分配比值趋向合理。
经济考查的重点,体现了当今经济的发展仍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