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3高考历史真题汇编:四、中国古代史——对接选择性必修(含答案)
2023年高考全国各地历史真题分类汇编20个专题(解析版)
2023年高考全国各地历史真题分类汇编20个专题(解析版)本文档旨在提供2023年高考全国各地的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共包括20个专题。
以下是专题的简要概述:1. 中国古代史专题:涵盖了中国古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文化,深入探讨了各个时期的社会政治变迁和文化传承。
2. 世界古代史专题:介绍了世界各个地区的古代文明和历史事件,探讨了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3. 近代中国史专题:重点关注近代中国的社会政治变革和现代化进程,涉及中国近代史的各个重要时期和事件。
4. 现代世界史专题:介绍了近现代世界各个地区的历史事件和国际关系,深入研究了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5. 中史专题:探讨了中的历史、组织和发展,分析了中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的重大影响。
6. 文化艺术史专题:介绍了中国和世界各个地区的文化艺术发展历程,深入研究了文化艺术对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7. 科技与军事史专题:探讨了科技和军事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科技和军事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8. 经济与社会史专题:介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和变革,深入研究了经济和社会因素对国家和民众的影响。
9. 政治制度史专题:探讨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制度演变过程和政治体系,分析了不同政治制度对国家和民众的影响。
10. 环境与资源史专题:介绍了环境和资源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深入研究了环境和资源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11. 迁徙与交流史专题:探讨了人类迁徙和文化交流的历史现象和重要事件,分析了迁徙和交流对文化和经济的推动作用。
12. 民族与地域史专题:介绍了各个民族和地域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特点,深入研究了民族和地域因素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
13. 历史名人专题:重点介绍了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和他们的贡献,探讨了历史名人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14. 历史事件专题:概括了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其影响,分析了历史事件对社会和政治的发展的启示。
15. 历史地理专题:介绍了各个地区的历史地理条件和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
2023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3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A. 推行郡县制B. 焚书坑儒C. 统一度量衡D. 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推行郡县制以取代封建制,实行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等,以加强国家的统一性。
2. 明朝时期,哪一位皇帝实行了“海禁”政策?A. 明太祖B. 明成祖C. 明英宗D. 明武宗答案:B解析:明朝时期,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实行了“海禁”政策,主要是为了防范倭寇的侵扰和控制海上贸易。
二、填空题3. 唐朝时期,______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皇帝。
答案:武则天解析: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唐朝时期统治了中国近半个世纪。
4.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爱国主义运动,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______。
答案: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解析: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未能收回被德国占领的山东省,这激起了广大民众的强烈不满和抗议。
三、简答题5. 请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答案: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为后来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四、论述题6. 论述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答案:洋务运动是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清朝政府为了挽救民族危机而进行的一系列自我振兴的举措。
其主要内容包括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兴办实业、建立新式军队等。
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经济和军事现代化,但由于其局限性,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
结束语:本次2023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到此结束,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掌握历史知识,为高考做好充分的准备。
历史是一面镜子,了解历史,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现在,规划未来。
部编版历史高考试题及答案指导(2025年)
2025年部编版历史高考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到来?A. 半坡遗址的发现B. 裘山遗址的发现C. 龙山文化的兴起D. 岳石文化的繁荣2、下列哪项不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A. 颁布《法经》B. 实行郡县制C. 推行中央集权制D. 修建长城3、题干:以下关于秦朝统一六国过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秦灭韩、赵、魏、楚、燕、齐B. 秦始皇在位期间完成了统一大业C. 秦始皇通过连年征战,最终统一了六国D. 秦朝统一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中央集权4、题干:以下关于唐朝政治制度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B. 三省六部制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C. 唐朝实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员D. 科举制度是唐朝的独创,其他朝代没有实行科举制度5、题干:以下哪位人物被誉为“中国现代外交的奠基人”?A. 周恩来B. 邓小平C. 陈毅D. 叶剑英6、题干:以下哪项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标志性事件?A. 中国成功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B.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C. 中国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D. 中国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7、题干:以下哪一项不是东汉时期的主要发明?A. 火药B. 地动仪C. 造纸术D. 耕牛8、题干:以下哪一项不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A. 边塞诗B. 田园诗C. 爱国诗D. 宫廷诗9、题干: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从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 鸦片战争B. 戊戌变法C. 辛亥革命D. 五四运动 10、题干:下列哪项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外交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A.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B.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C. 中日建交D. 中法建交11、以下关于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汉代出现了铁犁牛耕技术B. 唐代出现了曲辕犁C. 宋代出现了水车灌溉技术D. 明代出现了活字印刷术12、以下关于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工厂B.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成为资本主义国家D.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成为封建社会13、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开始?A. 五卅运动B. 南昌起义C. 秋收起义D. 百色起义14、以下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B. 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与“科学”C. 新文化运动主张废除旧道德,倡导新道德D. 新文化运动主要是以文学革命为核心的15、题干:以下关于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描述不正确的是:A. 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B. 统一度量衡,促进经济交流C. 修建长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D. 创立察举制,选拔官员16、题干:下列关于唐朝“贞观之治”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政治清明,社会稳定B.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C. 重视文化教育,科举制度完善D. 破坏农田,实行均田制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统编版历史高考试卷与参考答案(2024年)
2024年统编版历史高考仿真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根据所学知识,下列关于秦朝巩固统一措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B. 推行焚书坑儒,强化思想统一C. 铺路修桥,促进经济发展D. 实行法家思想,加强法治建设2、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 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融合B. 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并存C. 儒家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发展D. 女性社会地位明显下降3、题干: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对世界科技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发明是:A、造纸术B、指南针C、火药D、印刷术4、题干:以下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B、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C、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D、使中国成为世界强国5、题目:以下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秦始皇通过战争统一了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长久战乱B.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郡县制C. 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实行焚书坑儒,钳制思想D.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疆拓土,将疆域扩展至东北、西南等地,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6、题目:以下关于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说法,正确的是()A.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指废除其他学派,只重视儒家学说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致儒家学说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7、题干:下列关于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不正确的是:A、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统一货币、度量衡,便利全国的经济交流C、修建长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D、实行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文化的一元化8、题干:以下关于汉朝“文景之治”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政治清明,社会稳定B、推行均田制,减轻农民负担C、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D、重视经济发展,国力逐渐强盛9、【题干】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这一决策的提出是基于以下哪项主要原因?A. 国内政治形势的稳定B. 国外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C. 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性D.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10、【题干】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以下哪项成就不是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的成果?A.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 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C.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 中日建交11、以下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秦始皇通过连年征战,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B.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了皇帝制C. 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D. 秦始皇在位期间,下令修筑了长城,用以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12、下列关于西汉初年“文景之治”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国家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B. 汉文帝实行轻徭薄赋,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C. 汉景帝推行法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国家的治理能力D. “文景之治”时期,汉武帝开始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对外扩大疆域13、题目:以下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隋唐时期,陶瓷业、纺织业、冶金业等手工业迅速发展B. 宋元时期,瓷器、丝绸、纸张等手工业产品开始走向世界市场C. 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D. 民国时期,由于战乱等原因,手工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14、题目:以下关于世界现代史上的重要科技革命及其影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B.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C. 信息革命使互联网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D. 新能源革命使全球能源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解决了能源危机问题15、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逐渐推广,农业生产力显著提高B. 秦汉时期,推广了都江堰等水利工程,改善了灌溉条件C. 隋唐时期,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D. 宋元时期,农业经济以北方为主,南方农业发展相对缓慢16、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提倡民主与科学,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B. 促进了中国文学艺术的繁荣,产生了许多新文学作品C. 引导了中国的政治变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D. 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条件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023年高考新课标卷(五省)历史真题(纯答案版)
参考答案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文科综合历史学科一、选择题1.C2.A3.B4.A5.C6.D7.A8.B9.D 10.B11.D 12.C二、非选择题13.(1)拉美地区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地位下降;拉美国家的联合有能力解决地区事务;美国战略重心转向中东和中亚地区(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金融危机削弱美国实力;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欧盟、日本、俄罗斯等多极化势力不断发展壮大。
(2)经济支持;政治平等互信;人文交流;互惠共赢,共同繁荣;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3)美国处理周边国家关系以美国利益、美国优先为出发点,奉行霸权主义、干涉主义等原则,牺牲周边国家的利益。
中国处理周边国家关系以政治平等互信、经济共同发展繁荣、文化交流为方式,睦邻友好和平共处。
14.【参考答案】地域:黄河流域。
观点: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
论述:黄河流域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动植物资源丰富,中国先民很早在这里繁衍生息。
旧石器时代有丁村人、蓝田人,在新石器时代出现了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代代先民繁衍生息、辛勤劳动,刻画出中华文明的成长轨迹。
新石器时代,先民使用磨制石器工具,开创了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业,产生了各式各样的农业工具,生活逐渐稳定,由此进入农耕文明。
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孕育了中国的自然观、时间观、宇宙观乃至伦理观。
农耕的发展促进了制陶等手工业的发展,产生精美的陶器代表:彩陶和黑陶,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奠定了中华文明精于工艺、善于创造的基因。
生产的发展催生文字的出现,陶器上的刻画符号表达了先民的需求和意愿,之后文字逐渐摆脱图形的束缚,接近我们熟悉的样貌。
由于农耕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化随之出现。
新石器晚期大汶口文化、山西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礼器,阶级阶层分化明显,中国即将进入阶级社会的门槛,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传说中五帝之首的黄帝是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他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尊称为华夏始祖,成为中华民族的纽带和精神核心。
2023年高考新课标卷(五省)历史真题(含解析)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文科综合历史学科一、选择题1.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A.公共墓地出现B.农业的产生C.贫富分化加剧D.文字的使用【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时期时代晚期(中国)。
据本题材料“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晚期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引发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促使新时期时代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C项正确;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人们有了比较固定的农业聚落,开始出现氏族的公共墓地,氏族墓地的出现是氏族血缘观念的集中体现之一,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农业的产生意味着新石器时代的开始,排除B项;汉字的产生首先是为政治和宗教服务的,文字的使用不是新时期时代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主要表现,排除D 项。
故选C项。
2.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体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
据本题材料“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出自荀子的《性恶》,意为对人民施以教化,使其明礼,用礼仪规范对其起到教化的作用。
在礼仪教化的同时制定法律,对于违反礼仪教化的人予以制裁。
用重刑法来禁止人们犯罪。
新课标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2023最新
新课标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2023新课标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2023最新高考结束后考生需要尽快估分,虽然现在是先出成绩再填志愿,但是志愿填报需要赶紧准备了。
五分成绩五分填报,想要填的好北京考生一定要提前准备充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新课标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2023最新,欢迎参阅。
新课标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高考志愿如何填报好1、志愿优先变分数优先以山东为例,山东录取依然分为5个批次,即提前批、自主招生批、本科一批、本科二批、专科(高职)批。
继续实行网上填报志愿并在普通文史和理工类的本科一批、本科二批、专科(高职)批全部实行平行志愿和分批次征集志愿。
艺术、体育等有术科成绩要求的专业不实行平行志愿,艺术类提前批取得两个以上专业合格证的考生可以填报两个顺序志愿。
“考生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平行志愿。
”吴峰说。
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解释说,所谓平行志愿,即指采用平行志愿录取投档,考生在同一位置所选A、B、C、D等志愿,他们之间是平行关系。
即改以往的“志愿优先”为“分数优先”,将达到批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的考生,按考生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由计算机对每个考生所填报的平行院校志愿,依次检索。
2、能否被录取取决于投档线在填报时,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调档线、录取线很容易被考生混淆。
那么,这三者是什么关系?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是根据全省考生高考成绩水平和招生计划,按一定的比例确定的投档新生的各批次、各科类最低成绩标准。
院校只能录取所在批次线上的考生。
第一批次控制线又被称为“重点线”。
相应地,本科第二批控制分数线又被称为“一般线”。
院校调档分数线又称投档线,是指以招生院校为单位,按招生院校同一科类招生计划数的一定比例,在对第一志愿投档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院校调档最低成绩标准。
考生能不能被录取,首先取决于他的成绩是否达到了这所学校的投档线。
在生源充足的情况下,那么被录取考生的最低分数称为该校录取线。
高考志愿填报流程(一)登录指定网页。
网上填报志愿要在省招办指定的网上进行,登录指定网页,打开浏览器,输入网报网址。
2023年全国历史高考试题分类汇编含答案
2023年全国历史高考试题分类汇编含答
案
一、古代史
1. 请简述夏朝的国君制度和社会经济状况。
答案:夏朝的国君制度为制,君权高度集中。
社会经济状况以农耕经济为主,出现了铸造青铜器和发展城市。
2. 从教育、礼制和思想等方面分析西周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案:西周时期的儒家思想主要强调教育和礼制,强调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推崇孝爱、忠诚和廉洁的道德规范。
二、近代史
1. 简述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及其启示。
答案:鸦片战争导致中国的国家主权遭到侵犯,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中国社会陷入危机。
它使中国深刻认识到必须进行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性。
2. 说明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影响。
答案: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在中国开启了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的新篇章。
它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的开始,对中国近代政
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现代史
1. 请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战争局势。
答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是纳粹德国和其他国家的争夺欧
洲领土和资源。
战争期间形成了以德国、日本和意大利为核心的轴
心国和以盟军为核心的反法西斯联盟两大阵营。
2. 分析冷战对全球政治格局的影响。
答案:冷战使世界分为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导致全
球政治格局紧张对峙。
双方进行军备竞赛和意识形态斗争,给世界
带来了长期的不稳定局势。
以上为2023年全国历史高考试题分类汇编含答案的部分内容。
部编版历史高考试题与参考答案(2025年)
2025年部编版历史高考仿真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A. 造纸术B. 指南针C. 火药D. 青铜器2、明朝时期实行的一项重要土地制度是?A. 均田制B. 屯田制C. 占田制D. 一条鞭法3、以下哪项不是《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A、《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B、《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C、《共产党宣言》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D、《共产党宣言》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4、以下哪项不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任务?A、提倡民主与科学B、反对封建主义C、倡导新道德D、提倡新文学5、下列哪一项是元朝实行的重要制度?A. 科举制B. 行省制C. 郡县制D. 分封制6、明清两代,紫禁城(即今故宫)的主要功能是什么?A. 宗教祭祀场所B. 军事防御要塞C. 皇家居住与行政中心D. 商业贸易市场7、下列关于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不正确的是:A. 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B. 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C. 推行“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D. 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8、以下关于唐朝政治制度,说法错误的是:A. 唐太宗实行“贞观之治”,政治清明B. 唐朝设立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C. 唐朝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D. 唐朝推行“科举取士”制,导致官僚队伍日益庞大9、下列关于鸦片战争的说法正确的是:A. 鸦片战争仅是因为英国向中国贩卖鸦片而引发。
B.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 鸍片战争后签订了《辛丑条约》。
D. 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10、以下哪一项不是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新式学堂?A. 京师同文馆B. 天津水师学堂C. 北洋大学堂D. 清华学堂11、以下关于唐朝时期经济繁荣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B. 丝绸之路的贸易达到鼎盛C. 唐朝实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员D. 开元通宝成为全国通用的货币12、关于宋代的科技成就,以下哪项不属于这一时期?A.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B. 火药的广泛应用C. 指南针的发明D. 雷达技术的应用1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A、推行郡县制B、统一货币C、修筑长城D、设立丞相14、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对于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个方面?A、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B、加强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C、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D、促进了民族融合15、题干:以下哪项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A. 水利工程的兴修B. 耕作技术的改进C. 农业工具的创新D. 耕作制度的演变16、题干:下列哪项不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A. 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B. 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基础薄弱C. 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D. 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古代史无答案)【课件版】(1)
D.骨贝、青铜贝、包金贝等
(2024·山东卷·2)西周时期,诸侯国在奉行周礼的同时,多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春秋战
国时期,诸侯国变革礼制,移风易俗,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诸侯国转变做法主要是为了
A.重构统治秩序
B.限制贵族特权
C.以德行教化民众
D.打破宗法血缘关系
(2024·湖南卷·1)西周时期,国人可以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甚至能够影响国君废立,但
A.雇工经营成为主要经营方式 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减弱 C.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D.商品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2024·湖南卷·5)唐末以后出现的新藩镇,其军队主要靠强迫征发而来,难以结成牢固的 军人集团。到后周时,中央禁军成为最强大的力量。这些变化
A.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重建 B.从源头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 C.促进了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D.使重文轻武观念逐渐被接受
多以彩缕贯花卖之”。这反映了
A.唐朝文化兼收并蓄
B.大唐风俗远播异域
C.市民生活悠闲雅致
D.文学体裁多种多样
(2024·广东卷·2)如表1《魏书》中关于皇帝赏赐的部分记载 上表反映了 A.北方游牧经济的衰落 B.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C.鲜卑民族习俗的延续 D.俸禄制改革不彻底
(2024·广东卷·3)两税法依据田地、杂税等资产评定户等,但对杂产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
A.西周晚期出现原始农耕和畜牧 B.探究历史要重视史料间的联系 C.秦人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D.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
(2024·北京卷·1)古代玉器为礼之重器,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温润而泽,仁也;缜密
以栗(坚硬),知(智)也;廉(棱角)而不刿(割),义也;垂之如队(坠),礼也。
这一比喻寄托了
③政府通过察举选拔人才
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2023
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2023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 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B. 均田制是唐朝时期推行的土地制度C. 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的主要土地制度D. 土地国有制是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起点答案:D解析: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以土地私有制为主,而土地国有制是奴隶社会的特点,如西周的井田制。
唐朝的均田制是封建社会中的一项改革,旨在平均分配土地,缓解土地兼并问题。
2. 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 鸦片战争B. 辛亥革命C. 五四运动D. 新文化运动答案:A解析: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导致了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标志着中国开始面临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
二、填空题1. 明朝时期,实行“海禁”政策,主要目的是_________。
2. 清朝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对外关系上的一项重要举措是_________。
答案:1. 防止倭寇侵扰和加强中央集权2. 与俄罗斯签订《尼布楚条约》三、简答题1. 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答案: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革命,它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这次革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变革,为后来的中国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四、论述题1. 论述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答案: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胜利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首先,它标志着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伟大胜利,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其次,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建立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
再次,中国在抗战中的贡献也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为后来的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奠定了基础。
结束语本次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涵盖了从古代到近现代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旨在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这次考试,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3年高考历史真题(新课标卷)及解析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文综试题历史部分适用地区:黑、吉、晋、皖、云一、选择题24.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A.公共墓地出现B.农业的产生C.贫富分化加剧D.文字的使用25.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26.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
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
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27.表128.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
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A.朝贡贸易繁荣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C.白银大量流入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29.1910年,长沙爆发抢米风潮。
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湖南洛议局致电军机处,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联名致电湖广总督瑞澂。
瑞澂认为该士绅等“迹近干预”,上奏朝廷:“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
”这表明()A.新政强化了清廷权威B.谘议局架空了督抚权力C.地方势力控制了官场D.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30.表2中国民族资本构成比重表(%)31.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规定:“此后千秋万世,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
”这一规定()A.强调波斯君主专制的权力来源B.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C.标榜亚述帝国君主的军事成就D.规范了埃及对尼罗河流域的统治32.有学者认为,直到13世纪,拜占庭人才被迫接受如下现实:他们的皇帝已经不具备所称的“统治全人类”的能力,皇帝的许可与授权已失去意义。
2023历史高考题及解析
2023历史高考题及解析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2023历史高考题及解析2023年历史高考试卷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考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评价和比较能力。
以下是一份关于2023历史高考题及解析的内容,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选择题1. 下列哪位历史人物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A. 孔子B. 秦始皇C. 唐太宗D. 康熙皇帝正确答案:A. 孔子解析: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奉为圣贤。
他的学说被称为儒家思想,对后世的政治、道德和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以下哪次战争导致了清朝灭亡?A. 甲午战争B. 抗日战争C. 第一次鸦片战争D. 辛亥革命解析: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意义重大的革命,导致了清朝的灭亡和中国封建帝制的结束。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标志着中国近代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二、简答题1. 请简要介绍一下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并说明其对世界的影响。
答: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指的是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
这些四大发明在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造纸术让信息传播更加便捷,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印刷术的发明使书籍更加易于传播,对人类的文化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指南针的发明使海上航行更加精确,推动了地理探索的发展;火药的发明引发了军事技术的革新,对世界的军事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2. 请谈谈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的影响和意义。
答: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内容,其主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制度的实施彻底改变了旧中国的封建地主经济和帝国主义侵略剥削,推动了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
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走上了一条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实现了国家经济的崛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专题四 中国古代史:选择性必修部分-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
专题四中国古代史:选择性必修(贯通部分)考试范围:第10—13讲;考试时间:10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北魏墓志数量少且比较简短,有的墓志只有一句话。
但迁都洛阳后,北魏墓志大量增加,且大多形制统一,内容规范,可分为志题、讳、字、乡邑、族出、世次、行治、履历、卒日、寿年、葬日、葬地、铭辞等几部分。
该变化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改革()A.冲击了鲜卑贵族的统治B.顺应了三教合一的趋势C.加速了民族交融的进程D.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
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迁都洛阳后,北魏墓志数量增加、形制统一、内容规范,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速了鲜卑贵族的封建化进程,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北魏孝文帝改革削弱鲜卑贵族统治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与三教合一的趋势无关,排除B项;北魏墓志的汉化不能说明孝文帝改革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排除D项。
故选C项。
2.“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
下列变法举措,按开始实施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②“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③“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④“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A.②④①③B.②③④①C.④①②③D.④②①③【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反映的是唐朝中后期的两税法,规定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反映的是唐前期实行的租庸调制中的“庸”的内容,规定成年男子如不赋役,则以纳绢或布代替,每天折合绢三尺;“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反映的是明朝一条鞭法的内容,规定赋役合并、一概征银;“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反映的是北魏均田制的内容,意思是农民凡是到达缴纳税粮的年龄,都给予田地耕种,年老或死亡不再交税则将分得的部分土地归还政府。
2023年高考《历史》考试历年真题摘选附带答案
2023年高考《历史》考试历年真题摘选附带答案第1卷一.全考点综合测验(共20题)1.【单选题】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主张“因信称义”。
下列对“因信称义”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灵魂得救取决于表面礼仪B.灵魂得救取决于心中的信仰C.否定了教皇和僧侣的特权D.以自律代替了他律2.【单选题】明治维新中,“文明开化”政策的最主要内容是()A.提倡西方文化,发展近代教育B.打破传统的身份等级制度C.发展新闻出版事业D.发展新闻出版事业3.【单选题】下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与民族融合无关的是()A.“诏断北语,一从正音”B.制定官员的俸禄制C.颁布均田令D.迁都洛阳4.【单选题】“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凡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
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材料表明()A.政治体制的选择取决于自然环境B.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古希腊各城邦选择了民主制C.政治文明特点由地理环境所决定D.特殊地理环境为古希腊出现民主政治提供了条件5.【单选题】近代文学艺术不同派别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A.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B.作家的天赋和个人的努力C.不同的阶级利益D.不同的地域特点6.【单选题】20XX年延续了2000多年的农业税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农业税最早始于()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7.【单选题】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的著名学者写了下列哪篇文章()A.《法俄革命之比较》B.《敬告青年》C.《狂人日记》D.《文学改良刍议》8.【单选题】“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
”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
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A.与皇帝“共治国事B.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C.“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D.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9.【单选题】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时期,春秋和战国时期改革的不同之处是()A.是否涉及军事方面B.是否涉及经济方面C.是否涉及文化方面D.是否由新兴地主阶级领导10.【单选题】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提出的“天赋人权”“权利平等”口号的理论基础是()A.美国《1787年宪法》B.不列颠法C.罗马法D.欧洲大陆法11.【单选题】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卷04含解析
2021年高考历史精选真题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答案】A【解析】商汤认为野外捕鸟之人设的四面密实的网会将鸟兽杀绝,所以采取了“去其三面”的做法,这表面看是对鸟兽的仁慈,不赶尽杀绝,实际上《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有意在说商汤能够建立商朝是其仁德的结果,故选A;夏商时期我国华夏族居民大多已经过上定居的生活,所以农耕应该是主要的经济活动,故B 不符合史实;保护生态环境不是题目的主旨,而且题干没有说到商朝建立之后的事情,故排除C;题干提到的是商汤的举动与夏商更替的关系,而不是资源争夺,故排除D。
【名师点睛】这一题主要考查考生全面准确解读材料和审题的能力,试题以热点隐性切入,题干以商汤仁慈最终推翻暴虐无道的夏桀这一《史记》记载为载体,考查以德治国这一时政热点(十九大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问题,同时这一题也在聚焦立德树人、彰显了历史学科积极育人的导向。
考生在作答时需要注意题干中的“意在说明”,这是提示思考《史记》作者这样记载的用意所在,所以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方能得出正确答案。
25.《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答案】C【解析】A项出现在明朝,在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下,人们逐渐改变了原有的义利观,逐利成为风尚,汉代经济尚未发展到这种程度,同时题材料也没有涉及到当时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中国古代史——对接选择性必修1.(2023浙江卷)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
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A.分封制度的终结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C.宗法制度的湮灭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2.(2023海南卷)据东汉《乙瑛碑》载,鲁相乙瑛向朝廷陈请,为孔庙增设一名百石卒史来守庙并掌管礼器(流程如下图)。
这一史实最适合用来说明,当时()(注:①—⑦表示处理此事的先后步骤)A.国家行政中枢权力的逐渐扩大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日益巩固C.传统社会道德秩序的渐趋规范D.封建国家不同职能的有效履行3.(2023湖南卷)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
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
据此可推知()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4.(2022重庆卷)唐代宗始设枢密使,“初不置司局,但有屋三楹,贮文书而已。
其职掌惟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而已”。
据此可知,当时的枢密使()A.主要负责军事事务B.类似皇帝秘书机构C.地位在中书省之上D.下属机构较为完备5.(2023浙江卷)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
唐初,三品以上高官“欲共衰代旧门为亲,纵多输钱帛,犹被偃仰(随俗应付)”,唐太宗特地下诏“禁卖婚”,以打击旧士族。
南宋史家郑樵云:“自五季(五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上述材料表明,魏晋之后()A.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B.妇女社会地位日益上升C.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D.社会成员实现身份平等6.(2022江苏卷)汉初,朝廷让功臣和他们的子弟们占据要津,但具体政务依然委之文吏,把“能书会计”和“颇知律令”规定为文吏的基本技能。
由此可知,汉初()A.选官重视品德才能B.将儒学作为主导思想C.注重任用专业吏员D.皇权与士族相互依赖7.(2021湖北卷)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
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
此举()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8.(2023浙江卷)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
据此可知,战国时期()A.铁犁铧用灌钢法制成B.中国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C.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D.铁犁牛耕已经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9.(2021重庆卷)如图为《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中的“历代疫病流行分布与理论创新及人口长对照图”。
它反映出()A.历代疫病流行频数呈现不断上升趋势B.历代疫病流行频数与人口数量成正比C.中医理论的创新多出现于疫病高发期D.明清温病学说是对《伤寒论》的扬弃10.(2023北京卷)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音阶。
《史记·乐书》记载:“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侧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
”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A.重视选贤任能B.尊重个性自由C.强调多元互鉴D.注重仁义道德11.(2023全国卷)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
下图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土地兼并程度B.经济发展水平C.人口自然增长D.移民流入数量12.(2023浙江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魏晋有户调之制,北朝因之,及唐而有租庸调之名。
租者田租,即今之田赋;庸者力役,若不役,出绢而当庸直;调则户税,各随乡土所出,岁输绢绫纯绵,其无蚕桑之处,则输布麻。
惟田赋不计亩而计丁或户,则与均田制度相辅而行,盖必人皆授田,始可按丁征租也。
均田制度以户籍为本,籍既失实,欲不废而不能矣。
逮唐之中叶,均田制度坏,租庸调亦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矣。
——摘编自万国鼎《中国田制史》材料二我国是世界蚕丝业的发源地,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是我们先祖的伟大发明。
丝绸作为我国传统的特色产品,早在张骞开拓“丝绸之路”之前,就已出口国外。
至明代,随着地理大发现和太平洋航路的开通,欧洲一些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开始出现在东方,以中国丝绸为主要贸易品,贩运至第三国,从事赚取超额利润的大规模的“三角贸易”。
——摘编自顾国达《近代中国的生丝贸易与世界市场》材料三“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参与国分享其发展经验和资源,以实现经济现代化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一个途径,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将为全部相关方带来共赢的结果。
因此,“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全球经济公共产品。
……随着逆全球化之风席卷西方世界,“一带一路”建设凭其巨大的规模与资源,有潜力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引自[美]卡里·托克《“一带一路”为什么能成功》(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扼要说明唐代户籍制度、均田制、租庸调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简析租庸调制“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阐明欧洲国家在上述“三角贸易”中的经济获益。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丝绸在我国古代经济活动中扮演的角色。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经济全球化方面的作用。
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揭示“丝绸之路” 蕴含的象征性意义。
13.(2021辽宁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历史上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国之大者”。
鲁成公十三年(公元前578年),刘康公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
”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敕曰:“漕运通流,国之大计。
”明洪武十年(1377年)太祖曰:“赏罚者,国之大权,人君操赏罚之权,以御天下。
”——据《左传》《汉书》《唐会要》《明实录》材料二光绪二十七年(190年),张之洞连上《通遵筹议变法谨拟整顿中法十二条折》及《遵旨筹议变法谨拟采用西法十一条折》,认为:“盖立国之道,大要有三:一曰治,二曰富,三曰强国。
”——据《张之洞全集》(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康公,汉文帝、唐德宗,明太祖,张之洞提出“国之大者”主题的时代背景。
(2)让人民生活幸福是我们今天的“国之大者”,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古今确立“国之大者”主题的因素。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动荡,秦统一六国,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B项正确;分封制度在之后的朝代中,仍有实行,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模式的基本形成,并不是突出宗法制度的湮灭,排除C项;秦朝并不属于早期国家形态,排除D项。
故选B项。
2.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在鲁相乙瑛向朝廷陈请为孔庙增设石卒史这一事件上,朝廷各部门各司其职,说明封建国家不同职能的有效履行,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将东汉中枢权力部门与之前的朝代做比较,无法得出中枢权力扩大的认识,排除A 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涉及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和皇权与相权两对关系,材料不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突出传统道德秩序走向规范,材料旨在通过鲁相乙瑛向朝廷陈请为孔庙增设石卒史这一事件反映本质问题,排除C项。
故选D项。
3.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与关东六国多用其宗族及国人不同,秦国的相主要来源于各诸侯国,说明当时秦国的官僚体制相对完善,并非采取世袭制,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秦国的用人政策改变,排除B项;战国时期宗法制遭到冲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六国的相的出身及派别,因此排挤一词无法得出,排除D项。
故选A 项。
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其职掌惟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而已”,可知枢密使是在皇帝和宰相之间起“下达上传”的中间环节作用,起初只是转呈奏章,并传达给中书门下实施,因此类似秘书机构,B项正确;枢密使到宋朝才负责军事,排除A项;唐朝枢密使还未成为国家政治行政机构,地位在中书省之下,排除C项;材料强调枢密使的职责,并未涉及其下属机构,排除D项。
故选B项。
5.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
时空是魏晋之后(中国)。
据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选官的依据是门第,唐朝出台政策打击旧士族的权益,说明魏晋之后,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门阀士族的衰落,无法得出科举取士的逐渐完善,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实现”,表述绝对,排除D项。
故选C项。
6.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但具体政务依然委之文吏,把‘能书会计’和‘颇知律令’规定为文吏的基本技能。
”并结合所学可知,重用文吏,体现出文化与政治联系紧密,强调官员任职的专业性,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官员的选拔重视品德才能,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官方思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出皇族与士族相互依赖的内容,排除D项。
故选C项。
7.答案:A解析:据题意可知,明代颁行了大量的“例”以弥补“律”的不足,由此说明此举是在调整社会的治理能力高,A项正确;“杜绝”的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B项;这一做法不一定能够确保审判结果的公正,排除C项;这一做法实际上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排除D项。
故选A项。
8.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可知,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C项正确;灌钢法是南北朝出现,排除A项;公元前15世纪小亚细亚赫梯人最早掌握冶铁技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牛耕,排除D项。
故选C项。
9.答案:C解析:根据《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可知,两汉时期、北宋、元朝以及明朝时期是疫病高发期,同时这些时期出现了许多中医理论,这说明中医理论的创新多出现于疫病高发期,C项正确;根据图示信息可以看出历代疫病流行频数呈现波动状态,并非不断上升,排除A项;根据图示信息可以看出历代疫病流行频数越高,人口数量越低,二者是呈反比,排除B项;仅从图示信息不能得出明清温病学说是对《伤寒论》的扬弃,排除D项。
故选C项。
10.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徽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