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管控分区技术方案
全国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理体系

城市圈/群 农业主产区 III-Ⅴ类
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 I类
水土保持 II类
全国生态功能区
水源涵养 生物多样性 水土保持
流域
生态功能要求 水陆响应关系 地方责任
水生态保护目标
生态健康目标
水质目标
空间目标
水(环境)功能区
保护区 饮用水源地 工农业用水 景观用水
流域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理方案
流域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理技术体系
品提供、林产品提供、大都市群、重点城市群
主体功能功能区
• 2012年国家发改委主持划定,以产业布局为目的 • 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
我国现有相关分区状况
水环境功能区划(环保部)
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 源保护区、渔业用水区、 工农业用水区、景观娱 乐用水区、混合区和过 渡区等;
2000年,欧盟在《水框架指令》中,提出了水体分区的概念; 针对河流、湖泊、过渡水和海岸水四种水体分别区划,将其 作为生态良好水体目标制定和问题诊断的依据。
必要性与意义
美国和欧盟都建立了基于水生态分区的流域管理体系,实现了流域 水生态健康保护和水陆统一管理,是当前水环境管理的发展方向。
我国划定了水环境功能区、水功能区、生态功能区和主体功能区, 成为各部门管理的基础,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缺乏在流域单元 上的统一和协调,需要增加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栖息地恢复、湿 地保护、水陆统筹空间管控等内容。
2015年2月,环保部污 防司开始组织全国流域 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 理方案的制定工作
支撑流域“山水林田 湖”生命统一体管理 体系的构建
与现有水环境管理工作的区别
现
水质达标管理
行
总量控制管理
水环境综合治理设计方案

水环境综合治理设计方案一、背景分析水环境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环境面临着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包括水体污染、水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给人类和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挑战。
因此,制定一套水环境综合治理设计方案至关重要。
二、目标设定1.提高水环境质量:通过治理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和水体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提高到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水平。
2.保护水生态系统:重视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稳定发展。
3.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供应。
三、具体措施1.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大对污水处理厂的投资,建设先进的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的处理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同时,加强对污水处理厂的管理和维护,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行。
2.工业污染治理:加强对工业排污的监管,对排放超标的企业实行罚款和关停等惩罚措施。
鼓励工业企业进行节能减排,倡导绿色生产。
3.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对农田和养殖场的管理,推广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模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防止农田和养殖场对水环境的污染。
4.水资源管理: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制定科学有效的水资源配额制度,加强对水资源的监测和调度,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5.生态修复与保护:对受损的湿地、河流等水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保护,恢复其生态功能。
同时,加强对水生态系统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6.宣传教育:加强对水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环境责任感。
通过开展环境教育活动,引导公众正确对待水资源和水环境。
四、实施步骤1.确定治理方案:根据当地水环境现状和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治理方案,明确具体的治理目标和措施。
2.资金筹措:通过政府投资、社会资金和国际援助等多种途径筹措资金,用于水环境治理工作。
3.建立管理机构:成立水环境管理机构,负责统筹协调水环境治理工作,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与协调。
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一、总体要求(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建设“推进富民强市、建设幸福××”为目标,以“三线一单”为主线,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空间管控为手段,提高生态环境参与综合决策、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能力,解决突出问题,重塑一个健康的区域环境系统,落实“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和城乡一体发展要求,凸显泰山世界文化遗产价值和国泰民安精神内涵,着力把××打造成绿色低碳、宜居宜业、信息智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山水宜居世界遗产城市”和“国泰民安中华精神家园”。
(二)基本原则1.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硬约束,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2.分类管控,差别准入。
结合区域发展格局、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环境目标要求,划定环境管控单元,实施差别化生态环境管控措施,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3.统筹实施,动态更新。
按照市级统筹、上下联动、区域协同的原则,统筹推进落实“三线一单”管控要求;结合区域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及生态环境改善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定期评估、动态更新调整。
(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立“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产业布局及生态格局进一步优化,国土生态空间应保尽保,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稳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逐步提升。
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
1.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839.6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0.82%暂采用2020年12月数据,待自然资源部门优化调整方案发布实施后衔接调整,并相应调整一般生态空间面积,原则上按照禁止开发区域进行管理,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
南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昌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通知

南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昌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南昌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1.15•【字号】洪府发〔2021〕1号•【施行日期】2021.01.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南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昌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通知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南昌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印发给你们,请严格按照方案要求,认真组织实施。
2021年1月15日南昌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深入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现就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以下统称“三线一单”),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改善全市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重点,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加快建设“富有创新活力和文化魅力,令人向往的中国智造新城、山水名城”城市愿景,努力打造全国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提供坚实的生态环境保障。
(二)基本原则保护优先。
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硬约束,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分类施策。
针对流域、区域、行业特点,聚焦问题和目标,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和差异化的生态环境准入。
调整更新。
紧紧围绕我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后续相关规划、政策调整确定的目标指标,对“三线一单”相关内容进行定期评估调整和动态更新完善。
(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工作方案精选

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工作方案精选目标:建立健全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全面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制定分区方案1. 综合考虑地理、生态、资源、经济等因素,确定分区指标和分区标准;2. 通过采集相关数据、使用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制定详细的分区方案;3. 定期评估和调整分区方案,确保其科学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二、建立差异化管控政策1. 根据不同分区特点,制定相应的管控政策,包括环境准入标准、生产限额、排污标准等;2. 注重差异化管理,对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行业进行重点监管和治理,促进绿色发展;3. 鼓励和支持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产业发展,提供相应的扶持政策。
三、加强监测和评估1. 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网络,实时监测分区内的空气、水质、土壤等环境指标;2. 运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定期评估生态环境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和风险;3. 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措施,强化管理和监管,确保环境质量的维护和改善。
四、加强宣传和教育1. 积极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增强公众环保意识和责任感;2. 加强对企业和公众的环保教育,提高其环保意识和管理水平;3. 通过媒体、互联网等渠道,加大对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工作的宣传和推广力度。
五、加强协作与执法1. 加强各级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等的合作,形成合力;2. 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3. 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难题。
六、加强监督和问责1. 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对分区管控工作进行监督检查;2. 落实责任到人,对工作不力、失职失责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问责处理;3. 推行透明化管理,接受社会和公众的监督,增加工作的公信力和可信度。
以上是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工作方案的精选内容,希望能对您的工作有所启示和帮助。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地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方法
适用于集中式(包括备用和规划的水源地)地表 水、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农村及分 散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规范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GB3838-2019 GB5749-2019 GB15618-2019 GB/T14848-93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地下水质量标准
湖泊、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 划分方法
准保护区划定
小型湖库二级保护区以外的区域可以设定为准保 护区。 大中型湖库二级保护区以外的湖库流域面积可以 划定为准保护区。 特大型湖库二级保护区以外的湖库流域面积可以 划定为准保护区。
地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方法
一级保护区范围的划定 一级保护区范围应不小于卫生防护区的范围,边 界与水源地间水质点迁移100天的距离外包线范围 为一级保护区。 1、经验方法 不考虑水文地质条件,以固定的半径圈定面积, 对于多井的水源地按外包线作为一级保护区范围。 单井以取水口为圆心,半径通常为300米的区域, 对于泉水为一个半圆。 岩溶区半径相应适当加大,细粒含水层和出水量 小的水源地半径可以适当减小。
的不可预测性极大,保护范围的确定较困难,此 时将整个集水区划为一级保护区。
地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方法
二级保护区范围的划定 1、经验方法
地下水水源地集水区扣除一级保护区后的剩 余部分为二级保护区,即水源地开采漏斗影响范 围区。
二级保护区范围推荐半径为1000米区域,岩 溶地区、泉水和出水量较小的水井可根据实际情 况作相应的改变。
地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方法
孔隙水一级保护区的范围通常为:
介质类型 细砂 中砂 粗砂 砾石
水环境功能区划标准

水环境功能区划标准水环境功能区划是指根据水环境的水质特征、水体功能及水环境保护的要求,将水域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并对每个功能区的水质、水体功能和保护要求进行规范管理。
水环境功能区划标准是指在实际工作中,根据水域的具体情况和管理需求,制定的水环境功能区划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
水环境功能区划标准的制定,对于保护水环境、合理利用水资源、实现水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水环境功能区划的基本原则。
1. 生态优先原则,水环境功能区划应以保护和恢复水生态系统功能为重点,保障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
2. 分区管理原则,根据水域的水质特征、水体功能和管理要求,将水域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实施差异化管理。
3. 综合考虑原则,水环境功能区划应综合考虑水域的水质、水量、水生态系统、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科学确定功能区划标准。
4. 可操作性原则,水环境功能区划标准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能够指导实际管理工作。
二、水环境功能区划标准的内容。
1. 水质标准,根据水域的水质状况,确定不同功能区的水质标准,包括水体的主要污染物限制、水质目标、水质评价指标等。
2. 水体功能要求,根据水域的功能需求,确定不同功能区的水体功能要求,包括保持水体的自净能力、维护水域生态系统功能、保障水资源供给等。
3. 保护要求,根据水域的保护需求,确定不同功能区的保护要求,包括水域的保护目标、保护措施、保护管理要求等。
三、水环境功能区划标准的制定程序。
1. 调研评估,对水域的水质、水体功能、生态环境等进行调研评估,为功能区划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 划分功能区,根据调研评估结果,确定水域的功能区划分,包括一级功能区、二级功能区等。
3. 制定标准,根据不同功能区的特点和管理要求,制定相应的水环境功能区划标准,包括水质标准、水体功能要求、保护要求等。
4. 审议批准,经过专家评审和相关部门审议,确定水环境功能区划标准,进行批准并公布实施。
四、水环境功能区划标准的应用。
试论水资源管控分区划定与政策措施

试论水资源管控分区划定与政策措施发布时间:2021-12-02T01:31:27.989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1年10月19期作者:刘青宇[导读] 水资源管控分区是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加强水资源需求管理,实现水资源合理开发和科学配置的刘青宇湖北省咸宁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摘要:水资源管控分区是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加强水资源需求管理,实现水资源合理开发和科学配置的重要管理单元,也是水资源综合管理从平面管理向空间管控转变的重要体现。
科学划定管控分区,与空间规划、主体功能区划做好衔接,指导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实现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水资源管控;分区划定;政策措施 1分区划定及管理1.1分区划定的依据分区划定要适应国土空间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划的要求,以江河流域为单元,水资源分区为基础,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为支撑,立足水资源自然禀赋条件和现状开发状况,兼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县级行政区的完整性进行划定。
分区划定要与实施水资源刚性约束相协调,与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范围相衔接,提出满足国家安全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符合水资源特点的分区单元和约束指标条件的准入管制策略。
1.2分区划定的原则我国不同流域和区域水资源差异较大,江河流域上中下游的特点各异,水资源支撑服务的能力和功能有较大差别。
为此,管控分区要针对水的涵养性、对经济发展的支撑性、生态要素的关键性、水资源储备的前瞻性、水资源调配的可行性等要素科学划定。
每个分区都要遵循“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理念,以分区类型特点为主,实施用途管控。
1.3分区划定的类型(1)水资源涵养保护区。
要与生态保护红线相衔接,将大江大河源头区、国家重要水源地、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以及生态系统退化、水源涵养功能降低的区域划定为水资源涵养保护区。
水资源涵养保护区要以自然修复为主、减少人为干扰,制定严格的水源涵养保护措施,除人类生存必须保障的活动外,尽量减少对水资源的开发和扰动,通过实施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构建多元化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格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工作内容
综合考虑地下水水文地质结构、脆弱性、污染状况、水资源禀赋和行政区划等因素,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体系,划定地下水污染保护区、防控区及治理区。
二、工作范围
以省、市、县行政区为评估范围。
三、工作流程
(一)收集资料。
根据地下水污染源荷载、脆弱性、功能价值、污染现状评估的指标体系,收集相关数据资料,并开展必要的补充调查工作。
(二)地下水污染源荷载、脆弱性和功能价值的指标体系评估。
根据资料分析结果,采用各指标体系的评估方法,开展地下水污染源荷载分区、地下水脆弱性分区、地下水功能价值分区等工作。
(三)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估。
根据地下水质量目标、标准限值、对照值(或背景值)开展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估,评估指标主要是“三氮”、重金属和有机物等污染指标,形成污染分布图。
(四)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划分。
根据地下水使用功能、污染现状评估结果、地下水污染源荷载、脆弱性等,划分为保护区、防控区、治理区,提出针对性的地下水污染防治对策建议。
一、清单筛选范围
化学品生产企业以及工业集聚区、矿山开采区、尾矿库、危险废物处置场、垃圾填埋场等造成地下水污染的场地。
二、清单筛选原则
(一)由于污染场地造成周边水源受到污染的;
(二)已开展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或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发现确为人为污染且健康风险不可接受的;
(三)发生过地下水污染事故或存在群众反映强烈的。
三、清单公布方式
各省(区、市)要在相关网站或公共信息平台上逐年公布本行政区域内环境风险大、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地下水污染场地清单。
四、公布内容
应依法向社会公开污染场地名称、所属区县、调查边界及面积、其产生的主要污染物名称、超标情况、修复(防控)目标、整治措施及进度,主动接受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