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陕北民俗文化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地区位于中国陕西省北部,这一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
化遗产凝聚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代代相传,成为陕北地区文化的瑰宝。
以下将介
绍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 西安鼓乐
西安鼓乐是陕西地方宫廷乐队。
西安鼓乐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是唐代宫廷音乐的一种。
西安鼓乐包括鼓乐队、管弦乐队、舞蹈队、吹奏乐队等多种表演形式,具有悠久的历
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西安鼓乐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音乐风格,是中国古典音乐宝库中
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是陕北地区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其歌词和曲调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情感和思想。
陕北民歌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表现形式而闻名,被誉为“陕北人民
的心声”。
3. 西安剪纸
西安剪纸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起源于唐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
化底蕴。
西安剪纸以其精美的工艺和丰富的图案而闻名,被誉为“中国剪纸艺术的明
珠”。
4. 甘泉皮影
甘泉皮影是陕北地区的一种传统皮影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甘泉皮
影以其精湛的表演技艺和丰富的故事内容而闻名,被誉为“陕北地区的艺术瑰宝”。
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文化传统和艺术风格。
这些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
要的意义。
希望通过对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些宝
贵的文化遗产,让世人共同欣赏和传承。
陕北文化的心得体会和感悟

陕北文化的心得体会和感悟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北文化是中国文化瑰宝中的一枚。
我曾有幸深入陕北地区,感受和体验了这里的文化气息和独特魅力。
在此,我想分享我的一些心得体会和感悟。
一、手工艺的魅力陕北的手工艺非常有特色,例如剪纸、刺绣、木雕等等。
这些手工艺品无论在质量上还是在技巧上都可圈可点,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匠人的心血和智慧。
从制作材料到技艺传承,手工艺品中隐藏着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历史背景。
这些手工艺品不仅仅是美的表现,还是情感的传递者,它们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心灵。
鉴赏陕北的手工艺品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之美和人情之温暖。
二、西安古今中外文化交汇之地西安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汉唐文化、丝绸之路文化、中华佛教文化等在这里得以充分展示。
同时,随着西安的飞速发展,西安的文化环境变得日益多元化。
在百姓文化、体育文化、社区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好的表现。
这里的国际化和多元化文化融合,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开放的氛围和一种超越界限的文化思维。
三、生态文明和自然文化的重要性陕北的自然风光非常迷人,山水之间,自有一份宁静和致远。
在这里,农耕文化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史久力深,自然文化之美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同时,在当今落后的自然环境状况下,陕北的生态文明建设更是引人注目。
生态文明是产生于自然人相互之间最为殷切的参与和协作中的一种人类行动模式和生存形态,它如同一道主题曲贯穿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之中。
环保节能和生态文明建设必将成为未来人类文化之发展的主要方向。
四、民俗文化和人情味道陕北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像擂茶、拉板筋、吃凉皮、摆手繁、踏铁板、唢呐……每一个都有一段深厚的历史根基。
陕北旅游民俗之美不仅仅是在于展现其曲艺、文艺、工艺等艺术门类的特色,更重要的是在于通过旅游民俗,展现出一种民俗风貌,这种民俗风貌可以体现当地人的文化习惯、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对生命、天地、人文等方面的感悟和思考。
陕北民俗文化教育随笔范文

陕北民俗文化教育随笔范文陕北地区是中国历史文化悠久的地方之一,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
这些民俗文化既是陕北人民的文化基因,也是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的宝贵财富。
在陕北的农村中,我有幸亲身体验了一次特殊的民俗文化教育活动。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和几位亲朋好友一起来到陕北某县的一个小村庄,参加了一个名为“赶集”的活动。
早早地赶到村口的广场上,人群逐渐聚集,纷纷穿着传统民俗服饰,互相寒暄着。
我发现这里的人们都带着淳朴的笑容,脸上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喜悦。
随着人群进入村庄,我们发现整个村子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儿。
街道两旁摆满了小吃摊,香喷喷的糖葫芦、炸酱面等美食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摊前排起了长队,大家热情地挤在一起,分享着美食和快乐。
活动现场还有各种各样的娱乐项目,比如踩高跷、扭秧歌、抛绣球等。
我参与了其中的许多项目,不仅感受到了陕北民俗文化的魅力,还收获了快乐和友谊。
尤其是踩高跷,我第一次尝试,动作十分生疏,但是热心的村民们给予我鼓励和指导。
他们不计较我跌倒了多少次,而是一直鼓励我坚持下去。
最终,在大家的鼓励和帮助下,我成功地完成了一段精彩的踩高跷表演。
除了娱乐项目,当地还举办了一次民俗文化展览,展示了陕北传统工艺品、服饰、乐器等。
我沿着展区走了一圈,目不转睛地欣赏着展品的精美和独特。
通过展览,我了解到了许多陕北传统文化的内涵,也增强了对这些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参与这次陕北民俗文化活动,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对人们的教育作用。
通过这次活动,我不仅学会了一些陕北民俗文化的知识,还体验到了民俗文化的乐趣和魅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结交了许多朋友,他们用实际行动传递给我对陕北民俗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陕北民俗文化教育不仅可以让人们深入了解陕北的传统文化,还能够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和自信心。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人参与到这。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区域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舞蹈、音乐、戏曲、民俗、手工艺等多个领域,展示了陕北地区独有的文化传统和艺术形式。
陕北地区的舞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北舞蹈包括坠子舞、皮影舞、汉人板子舞等多个形式。
坠子舞是陕北地区独有的舞蹈形式,以其优美的舞姿和独特的舞曲而闻名。
皮影舞则是一种结合皮影戏和舞蹈的表演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汉人板子舞则是汉族民间舞蹈,通过板子的击打声和舞者的舞蹈动作,展现了陕北地区汉族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音乐领域,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陕北民歌、陕北调、陕北红色歌曲等多个形式。
陕北民歌是陕北地区广泛传承的民歌形式,以其深情的旋律和真挚的歌词而闻名。
陕北调则是一种有别于其他地区的音乐调式,有着独特的音域和音色。
陕北红色歌曲则是记录了陕北革命斗争历程的歌曲,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和历史价值。
陕北地区的戏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北梆子戏是陕北地区特有的戏曲表演形式,以其悠扬的唱腔和精彩的表演而闻名。
陕北梆子戏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陕北地区独有的文化遗产。
陕北地区还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传统。
陕北的婚俗、葬俗、节庆等民俗活动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陕北地区的婚俗注重礼仪和传统,婚礼上的各种仪式和习俗体现了陕北地区婚姻家庭观念和文化传统。
陕北地区的葬俗也具有独特的形式和仪式,反映了陕北地区人们对死者的敬仰和纪念。
陕北地区的重要节庆活动还包括灯会、皮影戏表演等,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展现了陕北地区的民俗文化风采。
陕北地区的手工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北地区以陕北剪纸、渭北泥塑、石鼓文化等闻名于世。
陕北剪纸是一种独特的剪纸艺术形式,以其精湛的剪工和精美的图案而著称。
渭北泥塑则是陕北地区的一种传统手工艺,通过选材、捏塑、上色等工艺制作出各种具有陕北地区独特文化特色的泥塑作品。
陕西民间的几个居住习俗

陕西民间的几个居住习俗陕西民间的几个居住习俗1.陕北窑洞陕北的地理、地貌特点决定了陕北的民居主要是窑洞;窑洞具有冬暖夏凉等特点。
陕北人垂直削平黄土崖后横向掘洞,形成高宽各3米左右、进深七八米的窑洞,这就是传统的土窑洞。
在平地挖一个数丈见方、深2丈多的坑,再沿坑壁向三面掘若干个洞,另外一面掘洞通向村落大路,这种格局类似三合院,这是地坑窑,也叫“地窑”。
陕北人还用砖或石头在平地上垒成窑洞,这种平地拱形窑洞可以在前后开窗子而有利于通风透光。
陕北人还在土窑洞外面用砖或石头接一圈一两米或三五米的拱洞,叫做“接口窑”,接口窑比土窑洞坚固美观,目前新建窑洞一般都是接口窑。
陕北临近河滩的地方还多修石窑洞,山区还有砖窑洞;富裕家庭往往在砖石窑洞里的墙壁上饰以油漆彩画。
延安等地的窑洞往往修在山坡上并且一层层修到山腰,一些单位、招待所都是这种格局。
陕北窑洞亦如关中民居,里边一般盘的是土炕。
另外,关中渭北高原附近甚至关中腹地一些临近土崖的地方也修建窑洞。
2.房子偏偏盖“房子偏偏盖”是关中“八大怪”之一,当地人把偏偏盖、一面流水的房子叫“厦子”。
这种半人字形屋架的厦子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关中多数地方民居的主流。
关中中东部地区的椽子顺着流水的方向钉在檩子上,西部地区却是把椽子横着钉在顺着流水方向的“顺水”上,“顺水”底下是檩子等,西部的“顺水”跟中东部的檩子粗细相当。
3.关中大瓦房关中大瓦房区别于厦子,一般叫做“大房”。
这是中东部地区的民居,在渭河南部的周至、户县以及东部的蒲城、韩城等地是主体建筑。
户县的大房分为进深小的“两椽”又叫“鞍间”还叫“两耷拉”、较大的“三椽”和最大的“四椽”3种,椽子的长度多数是12.5尺,也有l丈的;户县一般家庭追求一明两暗三间大房,贫穷家庭住厦子,富贵家庭是四合院或三合头(三合院),户县四合院或三合头的门房一般是鞍间,鞍间与厦子之间往往有中院,两对檐厦子与中院相近处还有门楼或照壁(影壁)。
陕北民俗的审美价值

陕北民俗的审美价值
陕北民俗是指中国陕西省北部的传统文化遗产,包括婚俗、丧葬、节日和民间艺术等方面,其审美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老少皆宜的节日庆典
陕北民俗中的节日庆典一般都是老少皆宜的,如春节、中秋节等,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参与其中,适用范围广,这也是陕北民俗的一种审美价值。
2. 婚俗的独特魅力
陕北民俗婚俗十分独特,从彩礼、婚车、迎亲、敬酒、敬茶、抛绣球、闹洞房等方面都富有各自的文化内涵,其审美价值在于关注实用性和情感表达。
3. 丧葬文化的悼念亲情
陕北民俗有着独特的丧葬文化,强调家庭的亲情,尤其是在丧失亲人的时候,人们会通过一系列的仪式和礼仪来表达自己对逝者的怀念之情,丧葬文化也体现了陕北民俗的审美价值。
4. 民间艺术的富有创意
在陕北民间艺术方面,包括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民间音乐舞蹈、陕北话等,在形式上表现出的审美价值与创意性的提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
陕北民俗的审美价值在本地区得到了传承和发扬,现在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内涵为人们所喜爱和传颂,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前来陕北地区参观学习的原因之一。
陕北的民俗

陕北的民俗
陕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民间文化颇具特色,下面为
大家介绍一些陕北地区的民俗文化。
一、陕北婚俗
陕北地区的婚俗多半是“三迎一送”,即迎亲、迎娘、迎妇和送亲,俗称“三迎一送”。
婚礼上还有很多传统的礼仪和习俗,如“红
头绳”、“拜堂”、“抬花轿”等等。
此外,婚礼上的“随礼”也是
很重要的一环节,通常以一对红包为宜。
二、陕北祭祀
陕北地区的重要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等等。
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会到祖先陵墓前祭祀,敬献鲜花、食物、
酒等,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三、陕北民歌
陕北地区的民歌多以“陕北调”为主,经典的陕北民歌有《兰花花》、《阳关三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
这些民歌表达了人
们对生活、爱情、亲情的感悟和态度,被认为是陕北地区的文化瑰宝。
四、陕北民间艺术
陕北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五花八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皮影戏、秧歌、大鼓、弹戏等等。
这些艺术形式既是人们娱乐的方式,同
时也承载着陕北的历史、文化与精神。
以上就是陕北地区的一些民俗文化,这些文化传承至今,成为了
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体现了陕北地区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浅析陕北民间艺术的剪纸文化

浅析陕北民间艺术的剪纸文化【摘要】陕北剪纸是我国民间艺术文化中最具有浓郁的黄土地地方特色的文化之一,这一点不仅体现于外在形式,也表现在陕北剪纸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本文将通过地域对陕北剪纸的文化来进行分析,并着重从延绥、绥米以及三边剪纸等地域剪纸进行认真梳理,以达到清晰的展现陕北剪纸的地域特色及其文化。
【关键词】陕北民间艺术;剪纸文化;地域特色自古至今,陕北人一直生活在这山峦起伏的黄土地上,这片苍茫的黄土地孕育了浓厚的民间文化,陕北部分地区因交通的阻隔,经济的落后,很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因此在陕北剪纸的发展中,古老的民俗风情与传统文化创作意识保留完整,对现今陕北民间艺术剪纸的发展具有很大优势。
1 粗犷大气的延绥剪纸文化延绥剪纸是延安剪纸和绥德剪纸的简称,延绥剪纸保留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粗犷、古朴、简明等特色,自由率性,粗犷大气,豪情满志,将安塞人的豪迈性格展现的淋漓尽致。
作品中掺杂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展示人民生活的强烈感情色彩,不仅如此,延绥剪纸作品也有很多种包含着古老的风俗和文化传统样式,所以延绥剪纸不仅仅是一项艺术表现形式更是陕北人古巫的载体寄托,比如抓髻娃娃和扫天婆就是有着很强实用性的巫术剪纸作品,体现了当地人民群众对文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延绥剪纸在内容上具有强烈的中华传统艺术色彩,既有以表示吉祥的虎、狮、喜鹊、猴子、鱼等动物为创作原型,还有代表着祝福意味的植物如荷花、葡萄、梅花、石榴等创作原型。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延绥剪纸里有着大量的表现现实劳动生活的作品。
在抗战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里,中国共产党创建了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延安作为抗日救亡的中心,文学艺术作为宣传抗日救国主张、动员群众参加抗战的重要工具,受到毛泽东和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也为延安剪纸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红色延安的特定环境下,延安的剪纸文化才有了丰厚的发展基础,来自全国各地的画家们,在抗日战争的紧要关头,在国家命运发生转折的重要时刻,有了与黄土高原文化亲密接触的机会,于是,黄土文化为红色延安剪纸提供着革命化、民族化的机遇,提供了丰富的人文条件、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
陕北端午节的民风民俗文化

陕北端午节的民风民俗文化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在陕北地区,端午节的民风民俗文化也别具特色。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遵循着传统的习俗,表达着对先人的缅怀和对自然的敬畏,同时也丰富着自己的身心文化生活。
一、粽子文化粽子是端午节民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人们从端午节前就开始包粽子了。
陕北地区的粽子有两种,一种是豆沙粽,另一种是咸肉粽。
豆沙粽用糯米做成,放入甜枣、豆沙、桂花、莲蓉、花生、红枣等馅料,口感Q弹有嚼劲,吃起来非常香甜可口。
咸肉粽用糯米包裹入口咸鲜的五花肉,再加入葱、姜、蒜、木耳、香菇等配料,入口有浓郁的肉香味。
传统的包粽子的方式也非常有趣,一家人都会聚在一起包粽子,彼此商量着要放多少馅料,如何包裹。
把馅料用糯米包裹起来,再用竹叶子或菰叶子绑好,然后放到锅里煮熟即可。
在陕北地区,包粽子是一项重要的家庭传统活动,它不仅让人们重温了传统文化,也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二、龙舟竞赛在陕北地区,除了包粽子,还有龙舟竞赛的传统文化。
在端午节当天,各个村庄都会组织起自己的龙舟队伍,进行竞赛。
最初的龙舟竞赛是为了纪念古代民间英雄屈原,后来逐渐演变为一项传统民俗活动。
竞赛时,龙舟队伍中会有一位舵手掌舵,指挥船的航行方向。
其他队员则要配合起来,划动浆,保持节奏。
整个比赛非常精彩,观众们会站在河岸上观看,为喜爱的龙舟队伍加油助威。
无论是参赛者还是观众,都会因为这项活动而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气氛。
三、赛艇运动除了龙舟竞赛外,陕北地区还有一项特色的运动项目——赛艇运动。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赛艇运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
赛艇的船体呈狭长的圆筒形,使用桨或划浆控制船体行驶。
赛艇运动需要选手具备高度的协调性和心肺功能。
在陕北地区举行的赛艇比赛,不仅是一项运动项目,也是陕北地区文化的一种展示。
人们往往在这个节日中亲身感受到了运动的魅力和文化的内涵,也增进了相互之间的友谊。
四、雅乐歌舞端午节时,雅乐歌舞也是陕北地区民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
陕北的民俗

陕北的民俗
陕北是中国一个富有历史和文化的地区,这里的民俗文化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传承。
陕北的民俗文化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描述,比如风俗习惯、节庆活动、传统手工艺等。
在陕北,人们喜欢热闹、喜庆的氛围,因此很多节庆活动都是以喜庆为主题。
比如说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人们都会在家中举行祭祀仪式,拜祭祖先,同时也会在街头巷尾上演各种传统表演,比如舞狮、舞龙、跳秧歌等等。
此外,陕北的手工艺也是非常有特色的。
比如说宝鸡的“青铜器”、“瓷器”、延安的“皮影戏”、“剪纸”、武功的“泥塑”等等。
这些手工艺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陕北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陕北的民俗文化是一个非常丰富多彩的体系,反映了这个地区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现代社会,人们依然保留着很多传统的风俗习惯和节庆活动,这些都是陕北民俗文化的珍贵遗产。
- 1 -。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地区位于中国的陕西省北部,是一个具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区。
这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艺术、传统技艺、民俗节庆等多种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体现了陕北地区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创造力。
以下文章将介绍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
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腰鼓舞。
腰鼓舞是陕北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腰鼓舞是一种由男女老少共同表演的舞蹈,舞者们手拿着腰鼓,随着节奏摇摆起舞,舞姿矫健、优美,给人以愉悦的视觉享受。
腰鼓舞的舞蹈动作源于农民劳作的生活场景,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朴实、勤劳和乐观的精神面貌。
腰鼓舞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文化氛围,成为了陕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
除了腰鼓舞,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许多其他形式的民间艺术和传统技艺。
剪纸艺术是陕北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剪纸艺术是一种利用剪刀在纸张上剪出各种形状图案的艺术,这些图案多为花鸟鱼虫、人物山水等寓意吉祥的图案。
剪纸艺术不仅在装饰方面有独特的魅力,更是在民间节庆和婚庆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陕北地区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陕北地区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手工艺,如刺绣、陶艺、纺织等,这些手工艺技艺在陕北地区的农村民间一直得到传承和发展。
在当今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这些手工艺技艺不仅在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更是在保护和传承陕北地区丰富的文化遗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除了民间艺术和传统技艺,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丰富的民俗节庆。
每年的春节,陕北地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传统庙会、表演、游行等民俗活动,其中不乏一些独特而富有地方特色的活动。
这些传统的民俗节庆活动承载着陕北地区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是人们了解陕北地区乡土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这些传统民俗节庆,也能增进村民之间的交流与情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陕北民俗的审美价值

陕北民俗的审美价值陕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个拥有丰富民俗文化的地方。
陕北的民俗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还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美学情趣。
本文将从陕北民俗的服饰、建筑、节庆等方面来探讨其审美价值。
陕北的民俗服饰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风格。
陕北地广人稀,气候干燥,因此人们在服饰上更注重实用性和耐用性。
陕北人民的传统服饰以羊毛为原料,采用粗犷的编织工艺制作而成,其款式简洁大方,色彩淳朴自然,充满了朴实和质朴之美。
陕北女性的传统服饰“襦裙”,通常由粗布料制作而成,既耐穿又实用,同时在图案和颜色的搭配上也展现出一种朴素的审美情趣。
陕北的传统头饰也别具一格,如“大辫子”、“燕子饰”等,都展现了陕北人民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陕北的民俗建筑也是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代表。
陕北地区地势起伏,山地较多,因此当地人民的建筑风格也是独具特色。
传统的陕北民居采用土坯墙和木制结构,建筑简朴朴实,充满了朴素的乡土情怀。
陕北的地坑院和窑洞房是当地人民的主要居住建筑,其造型独特、结构合理,给人一种原始的美感。
陕北的寺庙、庙宇也是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建筑,如黄帝陵、华山寺等,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还展现了陕北人民对于宗教信仰的崇尚和对于自然环境的敬畏,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陕北的节庆活动也是其具有审美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北人民热爱节庆活动,每逢节庆,都会举办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其中不乏具有浓厚民俗特色的表演和民间艺术活动。
陕北的舞龙舞狮、跷跷板表演、夜市等活动,无不展现了陕北人民的豪爽豪情和对于美的追求。
陕北的传统民歌、民间舞蹈也是具有独特魅力的民俗艺术形式,如陕北民歌《王鹏飞》、《秦腔》等,不仅歌词婉转动人,旋律优美悠扬,更展现了陕北人民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生活的热爱。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是中国陕西省北部的一个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下是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代表性:1. 陕北民歌: 陕北有着独特的民歌文化,如宝塔山下的《马骝歌》、阳山河畔的《二泉映月》等,这些歌曲描绘了陕北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2. 报关勾儿: 报关勾儿是陕北传统的器乐演奏形式,用一对勾儿敲击铜盘,发出特殊的节奏和音响效果,常用于祭祀和庆典活动中。
3. 陕北灯会: 陕北的灯会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民俗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庙会之后开始,陕北各地都会举办盛大的灯会,人们在灯会上观赏各种形状的彩灯和民间艺术表演。
4. 魂灵板面: 魂灵板面是陕北传统的民间艺术,以纸板为材料,用彩纸和颜料粘贴制作而成,通常用于祭祀祖先或追悼先人。
5. 陕北皮影戏: 陕北有着悠久的皮影戏传统,这一艺术形式通过光影的变化生动地表现了各种传统故事和民间传说,同时也传承了陕北文化的精髓。
6. 窑洞建筑: 陕北地区的窑洞是当地人民独特的居住方式,是以黄土为主要材料,以山体为背景修建的房屋。
窑洞既可以保持房屋的温暖,又具备防水、抗震等优势,是陕北地区独特的建筑遗产。
7. 水车: 陕北人民自古以来就利用水力资源发展农业生产,水车是他们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陕北的水车造型独特,常常用于引水浇田和磨面等农业生产活动中,是陕北地区农业文化的象征。
8. 跳滚力戏: 跳滚力戏是陕北地区的一种特色传统表演形式,表演者在特制的木板上跳跃和滚动,从而展示出身体的柔韧性和力量,给观众带来独特的视觉体验。
陕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展现了陕北人民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也是陕北人民独特的文化标志,为我们了解和传承陕北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陕北民俗的审美价值

陕北民俗的审美价值陕北民俗是中国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在陕北地区,民俗活动和传统习俗尤为丰富多彩,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审美情趣。
陕北民俗的审美价值不仅体现在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生活方式上,更体现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
本文将就陕北民俗的审美价值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民俗文化遗产。
陕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其民俗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在当地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中,人们能够感受到这种独特的审美情趣。
每逢春节,陕北地区的百姓会举行丰富多彩的庙会活动,其中不乏各种形式的民间艺术表演,如舞龙、舞狮、社火等。
这些表演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悠久的历史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展现出了陕北民俗的独特魅力。
而在日常生活中,陕北人民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审美习惯和品味。
陕北地区的传统建筑以其古朴的外观和精美的雕刻而闻名,这些建筑不仅在结构上体现了当地人民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更在艺术上展现了其审美追求和情感表达。
在饮食、服饰、乐器等方面,陕北民俗也都有其独特的审美特点,其中既包含了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陕北地区的传统文化中,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些艺术形式既是人们娱乐的方式,也是其审美情趣的体现。
陕北的音乐以其悠扬的旋律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著称,其传统舞蹈也以其灵动的舞姿和朴素的风格吸引了广大观众。
在传统戏剧方面,如秦腔、梆子等都是当地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这些戏剧作品不仅在艺术上有所表现,更在涵义和情感上有所表达,成为了当地民众审美情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陕北地区的民俗文化中还融入了丰富的民间艺术元素,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在审美上具有独特性,更在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上具有重要意义。
在剪纸、刺绣、泥塑等民间手工艺方面,陕北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手工艺品以其精湛的工艺和丰富的寓意吸引了人们的关注,成为了当地民俗审美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
陕北民俗的审美价值

陕北民俗的审美价值陕北地区,是我国北方的一个民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交汇的地带,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化沉淀。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你可以体味到地方特色的味道,同时也可以感受到陕北人民独特的审美价值观。
首先,陕北文化的审美价值从根本上讲就蕴含在其民俗文化中,这种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不仅反映了陕北地区的生产生活和思想意识,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
如今,这种文化的延续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促进了人们的相互了解、认同和交流。
其次,陕北的民俗文化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从民俗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陕北的传统文化不仅包含了中国汉族文化的精髓,还吸收了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要素。
比如在节日庆典、乐器艺术、服饰传统等方面,都充满着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气息。
这种文化的多元性,让陕北的民俗文化具有富有兴趣与魅力的审美特性。
另外,陕北的民俗文化中也充斥着审美意识的传统。
例如,从很久以前陕北某些氏族送儿子出嫁时,他们要为媳妇准备丰厚的嫁妆,这些嫁妆往往要求工艺精细、造型美丽,至今仍沿袭着。
除此之外,陕北的建筑、民间艺术、服饰、饮食等方面的表现形式,也体现了当地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品质的关怀。
最后,陕北的民俗文化也体现出一种古老与时尚融合的审美观念。
尽管现代科技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需求,但陕北人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从未停止。
在时尚影响下,陕北的传统元素也不断融入当今的生活,更好的与现代人的生活习惯相结合,成为一个文化的瑰宝,也成为了国人的自豪。
总之,陕北地区的民俗文化是陕北人民多年来沉淀的一种文化魂,其中所体现的审美价值观念,不论是在当今还是在古代,都是值得借鉴和传承的。
在此,我们要对陕北的民俗文化中所蕴含的审美价值深表敬意,同时也希望这种文化能够得以长久传承和发扬光大。
陕北民俗的审美价值

陕北民俗的审美价值
陕北民俗文化是陕西省部分地区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这个地区,有着许多独特的民俗习惯和传统,其中不乏一些具有审美价值的内容。
首先,陕北地区的传统民俗着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里有着许多具有独特特色的传统服饰,例如“陕北四友”——罗坊花、打墙花、绣球花、鸡冠花,都具有异彩纷呈的外观和精细的手工细节。
这些服饰不仅展示了当地人的审美追求,更成为了中国民间艺术的代表之一,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其次,陕北的歌舞文化同样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陕北地区的各种歌舞形式,例如坠子、秧歌等,都有着独特的旋律和舞步,展现了当地人的热情和自信。
这些歌舞形式的美妙与独特性,让它们成为了陕北文化的代表之一,也常常作为重要的文化表演节目,在各种场合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赞誉。
再次,陕北地区的传统建筑也是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
这里的传统建筑多采用砖木结构,以黄土为墙体材料,较为朴素,但是却不乏简朴中精致的设计。
例如北戴河的古建筑群就是当地传统建筑的代表,其明亮的红砖墙,精美的花纹和古朴的氛围,被誉为“理性与情感相互交融的艺术杰作”。
最后,陕北的民俗文化饮食同样具有无穷的魅力。
这里的传统饮食,以面食为主,其厚重、浓郁的味道,自成一格,成为了陕北人的象征之一。
例如陕北大盘鸡,采用鸡肉、土豆、豆角、辣椒等原料,口感麻辣,色彩艳丽,让人垂涎三尺,成为了烹饪界的佳话。
总之,陕北的民俗文化充满着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独特性和美妙的审美价值,让人们不禁为之倾倒,同时也成为了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陕北信天游

陕北信天游引言陕北信天游是指陕西省北部地区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它融合了舞蹈、歌唱、乐器演奏、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旨在祈祷丰收、驱除疫病、祈福祥和。
本文将详细介绍陕北信天游的起源、特点、表演形式以及对当地文化的影响。
一、起源与历史背景陕北信天游起源于陕西省北部地区的农村民间,据传始于宋代,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信天游起初是农民们在农忙之余进行的娱乐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演变为一种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成为了当地农民祈求丰收和平安的重要仪式。
在中国古代,陕北一直是粮仓地区,农民们赖以生存的农田经常遭受病虫害的侵袭,因此信天游就成为了农民们祈求丰收的重要手段。
信天游通常在农闲时节进行,农民们身穿各色服饰,跳跃、转身、翻腾,以展示他们的体力和灵活度。
这种形式的表演被认为能唤起神灵的注意,并在每年的农田耕种前仪式上演,以祈求好天气和丰收。
二、表演形式陕北信天游主要由舞蹈、歌唱和乐器演奏组成,还包括一些杂技表演。
在信天游的表演中,鼓、锣、笛子、二胡等传统民间乐器常常使用。
乐器演奏者通过各种音调和节奏陪伴舞蹈演员的动作,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信天游的舞蹈形式多种多样,有的舞蹈节奏明快、动作翻飞,有的舞蹈则以细腻的手势和舞姿为特色。
舞蹈演员经过数月的训练,掌握了各种复杂的舞蹈动作和技巧,并能够通过舞蹈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祈求。
另外,信天游中还有许多有趣的杂技表演,如柔术、蹦高、象棋戏等。
这些杂技表演既能展示演员的身体柔韧性和技巧,也能为观众带来一些欢乐和惊喜。
三、特点和影响陕北信天游具有独特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信天游不仅包括舞蹈、歌唱和乐器演奏,还融合了许多传统的杂技表演。
这使得信天游形式多样,节奏快速,令人眼花缭乱。
2. 注重祈福和祈求:陕北农村的信天游表演往往以祈福和祈求为目的,农民们相信通过信天游的表演,他们可以得到神灵保佑,农田可以不受病虫害的侵害,并且有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陕北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

陕北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陕北,嘿,提起这个地方,大家是不是都会想到黄土高坡和那一阵阵的骡子叫声?是的,陕北,那个地方有着它独特的韵味和一股子让人上瘾的文化气息。
这里的文化可不只是普通的民俗传说,它简直是一股源远流长的力量,给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温暖和力量。
陕北人有着自己的一套活法,真心不怕吃苦,一股子硬气,简直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句话的活广告。
那可是从几百年前流传下来的好传统,历经风风雨雨,始终没散,挺得住,站得稳。
你看他们的窑洞,真是堪称陕北的“住房文化”代表,里面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住个地方那么简单,里面有着几代人传下来的智慧和生活方式。
记得第一次进窑洞,那感觉特别神奇,外面寒风刺骨,结果一进去就跟进了温暖的“人间天堂”,不愧是祖祖辈辈留给我们的智慧结晶。
你说这些传统不神奇吗?再说说陕北的歌谣,真是不得不提的一个亮点。
陕北的民歌可以说是口口相传,一代一代留下来的,不光是旋律动听,更重要的是它背后那股人情味,特别让人感动。
每当有人站在黄土高原上放声歌唱,那歌声就像是穿越时空的风,带着远古的气息,仿佛每个音符都承载着一种不言而喻的情感。
要说到陕北的民歌,那绝对少不了“信天游”。
信天游的歌唱得可真不简单,词句简练,内容直白,但其中那种粗犷豪放的情感,让人一下子就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
这可不是随便哪个地方的歌能比的,这样的歌,唱得多了,心里都能有一种“啊,这才是生活” 的感觉,直戳人心。
陕北的文化不仅仅是这些,咱们还得提提陕北的传统手工艺。
嘿,你可知道他们那种“剪纸”的艺术吗?在陕北,剪纸不仅仅是为了装饰家里,更像是一种象征,一种寄托。
很多时候你会发现,陕北人喜欢剪个大福字,或者剪个“福禄寿喜”,放在门口,寓意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万事如意。
你要是去看一看那些剪纸,保证让你眼花缭乱,精细得很,真是匠心独运,哪怕是一张小小的纸,也能剪出大大的天地。
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陕北人那种踏实肯干的精神和心灵的细腻。
话说回来,陕北的这些手工艺,真是带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怎么能不让人心生敬意呢?说起陕北的传统,还得提一下他们的节庆文化。
陕北民俗的审美价值

陕北民俗的审美价值陕北是中国的一个地理区域,位于陕西省北部,由宝鸡、铜川、渭南和延安四个市辖区构成。
陕北地区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文化体现了陕北人民的审美价值观。
陕北的民俗文化包括祭祀、戏曲、音乐、舞蹈、服饰等多个方面。
祭祀活动是陕北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陕北人民审美价值观的体现之一。
陕北的祭祀活动主要包括祖先祭祀和年俗祭祀两大类。
祖先祭祀主要是向祖先神灵表达敬意和感恩之情,体现了陕北人尊重祖先、重视家族的传统价值观。
年俗祭祀主要是庆祝丰收、祈求来年好运,陕北人民用喜庆的仪式和丝绸、纸马、灯笼等彩色装饰品营造浓郁的节日氛围,从而传承和弘扬了陕北人民的精神和审美价值观。
陕北的戏曲是陕北民俗文化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陕北人民审美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之一。
陕北的戏曲主要包括秦腔、汉调、梆子等多个剧种,这些剧种均有自己独特的唱腔、舞蹈以及道具、服饰等表演形式,通过精彩的表演艺术向观众展示陕北人民的审美追求和人生态度。
陕北的戏曲通常以描述英雄事迹、家族恩怨、宫廷纷争等为题材,以唱词优美、音韵悠扬、表演热烈激昂的特点著称,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表达陕北人民坚贞不屈、激情奋斗的价值观。
陕北的音乐和舞蹈也是陕北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体现了陕北人民的审美价值观。
陕北的音乐以琴、笛、胡琴和锣鼓等传统乐器为主,这些乐器在陕北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陕北的舞蹈则以群众舞蹈为主,以伴舞和踏歌为特色,通过热情洋溢的舞姿和动感的节奏展现陕北人民豪迈、坚韧的审美追求。
陕北的服饰也反映了陕北人民的审美价值观。
陕北的传统服饰以白色和黑色为主色调,通过不同的图案和纹路展现了陕北人民简朴、朴实的审美追求。
陕北的服饰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同时也体现了陕北人民对于美的追求。
在陕北的节日和婚礼等重大场合,陕北人民会穿上鲜艳的彩色绣花服饰,通过华丽的装饰展现出陕北人民对于幸福和喜庆的向往。
陕北民俗的审美价值体现在祭祀、戏曲、音乐、舞蹈、服饰等多个方面。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包括传统民俗、民间艺术、歌舞、传统医药和文化活动等多个方面。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陕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和社会发展密不可分,是陕北地区的文化瑰宝,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一、传统民俗活动陕北地区的传统民俗活动非常广泛。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陕北大地上的“晒秋”,这是陕北区域内最具代表性和最受欢迎的传统民俗活动之一。
晒秋通常在二三十年代之后开始兴起,主要是在秋收季节期间进行。
陕北地区以淀粉饭、苹果饼和麻花等美食来喜迎秋收。
秋收后,人们会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宝贝”来晒车,向乡亲们炫耀自己的收获。
晒车活动不仅是一种盛大的群众文化活动,也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
除此之外,陕北地区还有许多专门为纪念节日和纪念死者而开展的传统民俗活动,例如清明节祭祖、重阳节登高、端午节赛龙舟等。
二、民间艺术陕北地区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有传统戏剧、音乐、舞蹈等多个方面。
其中著名的有陕北梆子、秦腔、坠子、尤琳琳等。
陕北梆子是陕北地区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戏剧之一,它不但在陕北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而且还在各地区的文化圈内有着非常广泛的影响力。
陕西、山西和甘肃等地区都有陕北梆子的演出团队和追随者。
陕北梆子的表演方式独特,非常富有特色,它在演出过程中结合各种元素:唱、念、打、舞、做,使得观众能够在观看中同时欣赏到其中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三、陕北歌舞陕北地区的歌舞非常有代表性,风格独特。
其中代表性最强的是拍手歌艺术。
拍手歌艺术凭借旋律优美、歌词简洁、动听易唱等特点赢得了观众的无数喝彩。
拍手歌艺术流传于陕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歌词和曲调都非常简单明了,适合普通百姓的口味。
它不但可以作为文化传统的表现形式,也可以作为陕北地区生活的内容和它自身特有的文化气息的象征的体现。
四、传统医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传统医药在陕北地区也有其独特的特点。
陕北地区盛产中药材,特别是巴戟、山茱萸、黄芪和天麻等名贵药材品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陕北的民俗文化摘要:开疆拓土,民族纷争,军垦民耕,生态恶化。
西风漫卷,黄沙蔽日,天昏地暗,掠去长城一线万年青翠。
荒漠化似乎淹没了漫漫历史长河形成的灿烂的陕北文化。
但陕北文化成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陕北文化对于具体地、细致地了解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中国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陕北;民俗;文化引言:文化属于社会范畴, 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与人类的存亡相始终, 它是历史上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陕北文化是指在陕北高原这块特定的黄土地上, 各族人民在历史上所创造的具有地区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
陕北高原北靠鄂尔多斯高原, 东尽黄河, 南接八百里秦川, 西连河套, 处于北方游牧区向中原农耕区的过渡地带。
这一地缘关系决定了陕北文化处于草原文化、三晋文化、秦文化、河套文化的包围之中, 并受着这些文化的影响。
这些年来, 陕北文化越来越受到海内外的关注, 许多文人学士们涉足于这块土地进行文化考察和研究并产生了广泛影响。
人们看重陕北文化, 将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 足见其在民族文化史上所踞的重要地位。
正文:陕北是中国东部与西部的结合处, 也是黄河文明和草地文明的结合处, 又是土地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结合处。
千百年来, 这里是民族斗争与民族融合的前沿, 这里的民情风俗有其独特之处。
本文将从陕北的民歌、文学、饮食、建筑、文化等方面来研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陕北文化。
(一)陕北民歌陕北民歌是对流行于陕西榆林、延安等地域的民间歌曲的统称,以语言质朴、内容丰富、地方特色浓郁而见称。
它是一幅生动的陕北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历史画卷,形象地折射出陕北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其独特的民俗文化。
陕北民歌中一个显著特征是叠字的运用。
如“风刮芦草忽闪闪,年轻的朋友蜜罐罐;桃树花开粉团团,新交的朋友面粘粘;白面片片肉臊臊,想你想成半吊吊”;这些叠字都是口头语的提炼,它能使所表达的事物更形象更逼真,也充分反映了陕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质朴、豪放和诙谐的性格。
方言土语的娴熟运用,如:“避风湾湾阳崖根根,这达正没人盛格阵阵”;这些口语化、生活化语言充满着生机勃勃的活力和泼辣的情调,给人一种亲切感。
另外,有些民歌只有用方言唱出来才能赋予鲜明的地方色彩。
如“你妈妈打你不成才,露水地里穿红鞋”,普通话“才、鞋”不同韵,而陕北方言中“鞋”读“孩”,用方言演唱,既解决了押韵问题,又突出了地方风格。
修辞手法的集中运用,比喻如:“白格生生的脸蛋西北风吹,你是哥哥的心锺锺。
站在那圪塄上了不见你,眼泪珠呀好比连阴雨”。
夸张如:“想亲亲想得我手腕腕软,拿起哪个筷子我拿不起个碗”,形象地描写了人想人的那种无精打采、心不在焉的无奈心情。
“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烧酒盅盅挖米不嫌哥哥穷”其中有比喻,有夸张,有对偶,有比兴,短短两句中包含了丰富的修辞手法,真可谓语言中的精华,这就是陕北民歌中的语言文化价值。
陕北民歌能原汁原味地传达出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传唱出一种和传统文化联结的悠长人生,传递着陕北人纯朴的至情至性和全部的心灵秘密,揭示出陕北人生命的真实。
因此解读陕北民歌,既有助于从民俗文化视角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陕北民歌,也有助于从民歌中探索陕北民俗。
(二)饮食习惯陕北历来为半农半牧区,陕北人忠厚善良, 勤劳俭朴, 待人诚恳, 好客守信, 极具吃苦精神与忍耐精神, 而一旦奋起, 则敢于斗争, 且十分勇敢, 具有鲜明的北方汉子的特点。
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 陕北农作物以种植高粱、黍子、糜子、荞麦、小麦、玉米为主。
主食以用小麦、荞麦制作的面食为主,如荞面、剁荞面、荞面圪坨, 辅食有油馍馍、枣糕、黄米捞饭、小米干饭、糜子糕和杂面等。
“荞面圪坨羊腥汤, 死死活活相跟上”中咏到的“荞面圪坨”是陕北人的主食之一。
陕北人将和好的荞面搓成长条, 用大拇指捻成小指头蛋儿大小的卷儿, 然后煮食。
吃时浇上羊肉臊子汤, 味美无比。
吃荞面圪坨一定要配羊腥汤, 圪坨与羊腥汤两者不可缺一。
陕北人素喜食用油糕, 它不仅营养丰富, 而且“糕”与“高”同音, 寓有兴旺发达、节节高升的吉祥之意, 表达了陕北人企盼步步高的美好心愿。
逢年过节、祝寿满月、婚喜乔迁之际, 糕馍为必备食品, 因而亦称“年糕”、“喜糕”、“寿糕”。
米酒是陕北人普遍饮用的一种家酿酒, 其色泽黄亮, 酸甜适度, 口味绵醇, 回味悠长, 带有浓厚的地方风味特色, 因而颇受群众喜爱。
在订亲时, 两家人面对面相坐, 吃油糕、喝米酒, 决定儿女终身大事,将人情、亲情、爱情和糕香、酒香有机地融为一体, 更增加了爱情生活的情趣和欢快喜悦的气氛。
(三)服饰特点“羊肚子手巾水上漂, 年轻人唱曲子解心焦”中的“羊肚子手巾”个民俗词语。
“羊肚子手巾”头上戴是陕北中老年人的惯常打扮。
因为陕北多风沙, 且穷苦人常在山野间劳动, 所以, 把白色的毛巾打结盘于头上, 一来可挡风沙,二来可遮暴阳, 三来可擦热汗, 可谓一物多用, 又叫“白羊肚手巾”。
把这种白色毛巾喻称为“白羊肚” , 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 1) 羊子在陕北广被放牧, 羊子和人们的关系密切, 用人们最为熟悉的东西作喻, 易于为人所理解; ( 2) 在陕北, 几乎每家都有羊子放牧, 牧羊人又多以白毛巾为遮阳挡风沙揩汗之用,故以之作喻, 乃自然之理。
有人认为, 陕北人喜欢穿光板羊皮袄和白颜色的服饰。
这种衣裘尚白的习俗和戎狄之族是分不开的。
以崇尚的颜色不同而分为赤狄、白狄等。
陕北为白狄所居, 党项羌亦有尚白的习俗, 如元昊就把自己所建的王朝称为“白上国”, 这种尚白的习惯就一直深深地溶化在陕北人的潜意识之中, 支配他们的心理前后达几千年之久。
如今, 头戴“白羊肚手巾”的陕北人形象已深深地扎根于全国人民心目中。
(四)窑洞文明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居, 蕴含着北方民族穴居的历史遗风。
明弘治年间延安知府有诗道:“峰头辟土耕成地, 崖畔剜窑住作家。
”窑洞是陕北人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港湾。
陕北的窑洞有土窑、砖石窑、薄壳窑三种。
土窑是延安地区窑洞中最常见的“老祖母”。
石窑是陕北窑洞中的“富贵者”, 是土窑的继承和发展。
土窑是挖出来的, 石窑是箍起来的。
窑洞内的设施以土炕为主体。
陕北天气寒冷, 夏季很短, 土炕是居家生活必不可少的。
陕北人的窑洞把厨房与卧室合二为一, 烧饭的锅头连着大炕, 灶口为蛤蟆嘴形, 无论是烧柴还是烧煤, 都不用风箱。
做饭时, 灶火的一部分热量通过炕道, 烧热了土炕, 既做了饭,又取了暖, 一举两得。
土炕还是陕北人家庭生活的红火中心。
来人盘腿上炕, 米酒、红枣端上桌, 宾主交谈, 其乐融融。
前炕紧靠窗户和门口, 这给年轻人谈情说爱创造了空间。
(五)出行方式陕北人过去走亲访友, 逢集赶会, 多靠步行; 稍微富裕的家庭, 一家三口出门, 妻子怀抱孩子骑驴丈夫则牵驴; 坐轿者,骑马者, 则都是富户人家。
“骑驴婆姨赶驴汉, 怀中抱个肉圪蛋( 小孩子)”形象地反映了陕北人的行旅习俗。
现在,由于陕北地区黄土高原山大沟深, 生活所需之物资过去多由骡马驮运。
于是, 脚夫成为黄土高原上的一种古老职业。
脚夫以骆驼、骡马或毛驴等牲畜为伴, 因乡下人多认为牲畜是有灵性的, 是性灵。
所以, 脚夫又叫赶性灵的人, 脚夫的工作就是赶性灵。
走在前面的性灵在额头上被装扮上红缨和三面小圆镜, 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像三盏点着的灯。
“走头头的骡子儿三盏盏灯, 戴上那个铃子哇哇的得那个声。
”(六)婚姻丧葬遗风陕北人在婚俗上十分讲究, 择亲时非常重视“门相当, 户相对”。
这主要表现在三点上。
首先, 重视门户( 亦叫门色、门风、根底) , 即看其家族有无狐臭史, 如有狐臭或有狐臭嫌疑, 其家庭无论多么富有, 儿女不管多么英俊、漂亮,也不愿结亲; 其次, 重视人气, 即其家庭的人品及在社会上的威信, 如有男盗女娼及其它坏名声, 决不结亲; 再次, 重视八字, 如儿女属相相克, 或在犯月, 则忌讳结亲, 有“男犯妻家三十六, 女犯婆家一世穷”之讲究, 这当属迷信。
另外, 婚俗讲究妗子不作婆, 认为这是倒脉( 正如王夫人不能作林黛玉之婆) ,姑姑、姨姨作婆, 婚俗准许, 但不提倡, 认为“姨姨作婆, 刀剪相磨。
”“姑姑作婆, 一世不和”。
陕北婚俗还非常重视同族不婚, 虽出五服, 那怕出十服, 只要是未分户的一姓, 决不结亲。
迎亲之日, 男方选定迎亲妇女( 俗称娶人婆姨) 2 人, ( 寡妇、孕妇、再嫁者不可) 和男子5 人,叫作娶人的, 娶人的必须是单数, 加上琐呐鼓乐赶当日黄昏或第二日黄昏娶回新娘, 与“婚者, 昏也“的古风相附。
女方选定送人婆姨2 人, 其他男子5 人, 加上新娘共8 人, 女方送人的必须是双数。
迎送人数讲究“男七女八”。
这种婚俗自古以来一直延续至今。
在陕北, 丧葬习俗实行木棺土葬, 棺材多用柏木, 杨木( 水桐) , 以柏木棺材为最好。
墓地必请阴阳先生选择, 在地上挖八尺或一丈二尺的深坑, 叫渗坑, 再挖墓窑, 墓窑大小以棺材放入后四周能转开人为准。
富有者或有功名者,则在地下用石头或砖砌成墓窑, 此叫石葬或砖葬。
老人临终, 儿女皆到跟前, 听其遗嘱, 穿上“老衣”,老衣为蓝面红里的绸子所做, 忌灰忌黑, 尤忌用缎子做老衣, ( 因谐因是“断子”), 殁后, 儿女大放悲声, 嚎陶痛哭。
然后给亡人理发、洗面、敛容、净身, 抬放在铺有谷草或糜草的地上, 用大白纸盖身、盖脸。
儿女皆披麻戴孝, 即刻派人给亲友报丧,对受报者无论老少都要叩头。
其余孝子守于灵堂前, 手持哭丧棒。
灵前点长明灯, 时时烧纸献祭。
丧事一般要举行三天。
第一天开吊, 家门、娘外家、女厢外甥均上献子( 馒头) , 执事人发给孝布。
黄昏要举行“游食”仪式, 所有孝男孝女都跪在灵前大院里, 端祭饭者在和尚或阴阳的引导鼓乐伴奏下, 在孝男孝女空隙间游转, 然后向亡者献祭品, 执事人说明是谁献的。
一般都有四献, 即自家、家门、娘外家、女厢外甥各一献。
“游食”大都进行到深夜。
第二天迎幡( 引魂幡) 、纸活( 纸扎的宅院、金童、玉女等) , 和尚、阴阳办道场、念经超度亡灵, 并由礼生宣读祭文, 晚上要举行请神破狱、过桥、撒路灯等仪式。
第三日晨出殡, 由鼓乐引导, 长孙或外孙扛引魂幡、撒路钱、棺上绑”扯丧布”(一般为三丈六尺长之白布) , 孝子在扯丧布下, 双手举布, 缓缓牵引棺木。
到了坟地, 阴阳用罗盘在墓穴中定好方位, 下棺入葬, 放墓砖、桃符等镇物。
并放置祭食灌, 点万年灯。
然后填土掩埋, 阴阳为亡者念招魂曲, 孝子背拨引魂幡, 其余人等开始推墓, 直至推圆为止。
葬后第三天, 叫“复三”,孝子上坟祭奠, 安放石供桌, 将哭丧棒插于坟上, 如未下雨, 则要担水洒墓( 讲究“若要富, 雨洒墓”), 从亡者殁日算起, 每七日祭奠一次, 共祭奠七次; 百日、周年孝男孝女均要上坟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