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十二个虚词(语文必备)
高中语文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用法18個常見文言虛詞用法而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①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②朝而往,暮而归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例: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例: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⑹通“如”:好像,如同。
例: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
例: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而已」罢了。
例: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
例: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例: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何⑴什么。
例: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
)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⑵怎么样。
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⑶哪里。
例: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
)②却看妻子悉何在。
③豫州今欲何至?⑷多么。
例: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⑸为什么。
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③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⑹怎么。
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例: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高中语文 18个常见文言虚词大全
文言虚词大全虚词是“实词”的对称。
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
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可以把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见“《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
副词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
介词不能单独充当谓语;经常附着在名词、代词、动词前边组成介词结构;有些介词可附着在动词后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
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
虚词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
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
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
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
矣、乎、哉、焉、耳等。
18个虚词的用法1、“而”字主要的用法如下: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
【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18个(考纲要求) 2 (2)
《鸿门宴》
“替”、“给” “作出”、“制定”
◎虚词解决方法
2、辨明词义和用法 虚词大多是多义的,要根据 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代词 副词
诘语气
代上文的“君子” 相当于“难道”,加强反
◎虚词解决方法
3、通晓古今
2.第二人称代词
余知而无罪也
你
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你的
3.复音虚词“而已”
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 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 已。
实战演练
比较下列各句中的“而”字,对其意 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B】 ①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②余知而无罪也 ③提刀而立 ④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分析: A ①与③相同,②与④相同 ①连词,表修饰 B ①与③相同,②与④不同 C ①与③不同,②与④相同 ②代词,你 D ①与③不同,②与④不同 ③连词,表修饰
高考文言文虚词专题
◎考试大纲说明 ◎考试虚词要求 ◎虚词解决方法 ◎虚词用法例 释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 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虚词用法
第一课时
◎考试大纲的说明
《考试大纲》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B 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 词类活用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做动词、 形容词做名词、名词做状语等。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C 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 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后来,“而”字用作虚 字,那是属于假借。
中考语文12虚词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虚词精讲(12个)一、之1、人称代词,他(们),她(们),代人。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作战。
②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见他们的车印混乱,远看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③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好像在水的中央。
2、代词,它,它们,代物。
①驱之别院。
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
②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抬头观看它们(久了),脖子因此变僵硬了。
3、指示代词,它,指……①操蛇之神闻之,拿/持蛇的神听说了愚公移山这件事。
②闻之,欣然规往。
听说太守派人找不到桃花源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
4、助词1)、助词,的。
以君之力。
凭你的力量。
2)、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
3)、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呢?4)、助词,补足音节,不译。
①公将鼓之。
鲁庄公打算击鼓进军。
②怅恨久之。
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
5)、动词,到,去,往。
①辍耕之垄上。
停止耕作到田边高地上。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我想去南海,怎么样?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又暗地里派吴广到次所旁丛祠中。
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⑤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于1介词,引出动作的时间,地点,对象,可译为“在”“到”“从”“向”“对”“给”。
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在兵败之时受任,在危难之中奉命。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三次到草庐之中来看望我。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青色是从蓝草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④告之于帝。
向神话中的天帝禀告了这件事。
⑤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对桓帝、灵帝没有不叹息痛恨的。
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2、表被动,可译为“被”。
①吾不能举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我不能拿十万的将士,被别人控制。
②人之食于虎,无怪矣。
人被老虎吃掉,就不奇怪了。
3、表比较,可译为“比”“过”“跟……相比”。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之虚词
• (3)表感叹 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4)表祈使。可译为“吧”。例:吾其还也。毋从俱死也。
• 2.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十二、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剑舞。《鸿门宴》
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 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 赋》)
六、若
1.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你的。
2.动词,像、如同;比得上 3、连词 (1)表假设,“如果”“假设” (2)表选择 ,“或“或者”
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 或者
某所,而 母立于兹 而 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 复音虚词(不译) 【而已】 罢了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 【既而】【俄而】不久,一会儿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臣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
二、何
1、疑问代词:为什么、什么原因、哪里、 什么 2、疑问副词,放在句前或谓语前,译为怎 么、多么、怎么这样等; 3、复音词 [何如][奈何][若何] ,译 “怎么样”“怎么办” “为什么”等; [何以]即“以何(凭什么)”; [无何]译“不久” ;[何乃]译“怎能”
七、所
1、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 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 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 事物”、“所……的情况”等。
2、为+所,表被动 3、所+以,①……原因;②用来……的,
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
4、名词,地方。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背内容:三 18个文言虚词
必背三18个文言虚词(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一)以(1)介词①表示工具、手段,可译为:拿,用,凭借,按照a.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b.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②表示提宾作用,可译为:把,用虽董之以.严刑。
(《谏太宗十思疏》)③表示时间、处所,可译为:在,于,从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苏武传》)④表示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陈情表》)⑤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率领,带领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魏公子列传》)(2)连词①表示并列、递进关系,可译为:又,而,而且,并且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不译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③表示修饰,可译为:地,而,或不译木欣欣以.向荣。
(《归去来兮辞并序》)④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以便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⑤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3)助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可不译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出师表》)(4)同“已”,已经前以.降及物故。
(《苏武传》)(5)复音虚词“以是”“是以”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可译为:因此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6)动词①以为,认为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用,任用,是意念上的被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③率领,带领欲以.客往赴秦军。
(《信陵君窃符救赵》)(二)之(1)代词①代人、物、事,可译为:他(他们),它(它们),我臣请入,与之.同命!(《鸿门宴》)②指示代词,表示近指,可译为:这,这种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2)助词①表示修饰,限制,可译为:的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③作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高分必背:高中语文各题型答题模板汇总
01文言文阅读文言翻译①虚词:18个虚词(之、其、而、则、以、于、为、何、乃、若、因、所、者、且、也、焉、乎、与)。
②句式和活用:明确类型和用法,参看句式、活用学案。
③翻译:注意直译,力求“信、达”,结合语境,疏通文句。
【答题步骤】1.整理阅读材料,了解涉及的人物、事件,最好是读完之后大概能陈述出来6个要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这个有注意翻译时做一个整体的把握,即使不会翻译也能大致推敲。
2.解题时,必须看清题干的要求,尽快把握住命题意图,尤其在“选正确”还是“选错误”的问题上,不能犯低级错误。
3.解答文言词语理解题,一方面结合所学的知识点,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具体语境,作出合理的判断,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偏义复词的情况,切忌生搬硬套。
4.文言文翻译,要遵循“留、换、补、删、调”的原则。
★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同时注意平时学习过程中强调的重点实词、重点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语、词类活用、重点句式、特殊语气在句中有没有体现,这些是重点的得分点,需要将特征翻译出来。
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
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需要翻译。
③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
④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
使一句话完整通顺。
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答题时一定要先打草稿,能一遍翻译正确是很难的!5.抓住关键词语的翻译十分重要,因为评分时关键词语是主要得分点。
题型专练,60天快速完成一轮知识系统复习02诗歌鉴赏一、有相关知识的题型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事物描写、抒情方式、景情关系、艺术技巧、章法结构等1.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事物描写2.景情关系、艺术技巧、章法结构景情关系:触景生情: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高考重点文言文必背知识资料
高考重点文言文必背知识资料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
1.北冥有鱼冥,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区别。
4.而征一国者而通,“耐”,能。
5.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6.曲终收拔当心画,“画通划”。
7.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金字旁的篦,密齿梳。
二、虚词。
1.之。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协调音节。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助词,主谓问取消独立性。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其:是……还是,用在选择句中,加强揣测语气。
3.风斯在下矣斯:则,就。
4.时则不至则:或。
5.奚以之几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三、实词。
(一)重点实词。
1.《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
2.置杯焉则胶胶:粘,着地。
3.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决:快速的样子;枪:碰、撞。
4.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图谋。
5.而控于地控:投,落下。
(二)词类活用。
1.最可觞客觞,名词作动词,劝人饮酒。
2.吏吴两载吏,名词作动词,任县令。
3.岁征民间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4.笼归笼:名词作动词,用笼装。
5.取儿稿葬稿:名词作状语,用草席裹着。
四、特殊句式。
(一)介宾结构后置。
1.岁征民间。
2.焚拜如前人。
3.掭以草尖。
4.既而得其尸于井。
5.覆之以掌。
6.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
(二)省略句。
1.令以责之里正。
2.折藏之,归以示成。
3.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4.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五、古今异义。
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今:指今年的下一年)。
2.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古:年纪大了今:长子、长兄等)。
3.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古:叹息声今:一般指虫鸣)。
4.因为长句(因为:古:因此写了今:表原因)。
5.暮去朝来颜色故(颜色:古:容貌今:色彩)。
6.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古:刚才今:朝向前方(面))。
高中语文18个重点文言虚词(打印版)
高中语文18个重点文言虚词(打印版)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高中语文必考十八个虚词
高中语文必考十八个虚词一、而而作为连词,可以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它可以表示并列关系,也可以表示递进、承接、转折和假设关系。
此外,它还可以作为修饰关系的连接状语。
而作为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或主语。
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
二、何何作为疑问代词,可以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它还可以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作定语时,可译为"什么""哪"。
何也可以作为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也可以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
复音虚词"何如""何以",分别相当于"怎么样""拿什么"等。
___受到足下的厚待,足下会如何对待他呢?(改写)为什么要战斗呢?(改写)三、乎1.作为语气助词,用于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等。
如“几寒乎?”、“欲食乎?”、“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欲安所归乎?”等。
也可用于测度语气,相当于“吧”,如“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还可用于感叹句,相当于“啊”、“呀”等,如“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此外,在句中的停顿处也可以使用。
例如:“胡为乎遑遑何之?”2.作为介词,相当于“于”。
例如:“生乎吾前……”此外,也可作词尾,如“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四、乃1.作为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相当于“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相当于“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相当于“才”、“仅”等。
例如:“___:‘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最新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120例及虚词18个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120例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6古之遗爱也(恩惠)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7衣食所安(养生)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被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
基础)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3鄙人不知忌讳。
(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病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朝cháo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6期年不听朝(朝政)7坐南朝北(对、向)曾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4是高、曾时为一户(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乘chéng 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3自京师乘风雪(冒着)4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5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shèng四)诚 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4帝感其诚(诚心,诚意)除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6扶辇下除(门屏之间)辞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6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10近者奉辞伐罪(命令)从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随从)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4樊哙从良坐(依傍)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8欲不可从(放纵)9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堂房亲属)1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
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文言实词1.安: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②养(衣食所安)2.卑:①低下(非天质之卑)②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备: ①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②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③准备。
(犹得备晨炊)4.被:①影响(被于来世)②同“披”,穿(皆被绮绣)5.鄙:①边境(蜀之鄙有二僧)②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③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6.毕:①尽(毕力平险)②全部(群响毕绝)7.薄:①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②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③厚度小。
(薄如钱唇)8.策:①马鞭。
(执策而临之)②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③记录。
(策勋十二传)⑤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①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②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③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④永远。
(死者长已矣)⑤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⑥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10.称:①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②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诚:①诚心(帝感其诚)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惩:①苦于(惩山北之塞)②惩罚13.驰:①骑(愿驰千里足)②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出:①发、起(方其出海门)② 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③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④产生(计将安出)15.辞:①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次:①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17.箪:①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②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18.当:①承当,承受。
(当之无愧)②应当。
(当奖率三军)③将要。
(今当远离)④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⑤值,正在。
(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⑥抵挡。
(“锐不可当”)19.道:①道路。
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表格版)
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表格版)以题说法如何回答虚词翻译题设问方式①选择题,判断正确与否;②句子翻译题中也有虚词的翻译。
规范思路(一)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技巧1.词性分析法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 性,如“之”有代词、助词、动词三种词性。
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 其意义和用法。
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
如“乎”:作语气助词,表感叹、疑问或 反问,一般位于句尾或句中作词尾,用在形容词后。
作介词时它位 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 范围、对象等,用于形容词后,表示比较。
3.温故求新法我们应尽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从而快速高效地理解句中虚词的用法。
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 定。
如“而”: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后句没有紧承前句对“一世之雄”的功名大加赞许和充分肯定,而是 用“安在”逆接,可见句中的“而”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可是、却” 等。
5.语法切入法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 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谓语,译为“是”;末 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
6.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 过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标志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在文 中的意义和用法。
如:表示被动的“见”“于”“为”“为所”,表示宾语前置的“之”“是”等。
(二)复习方法1. 重视课内虚词积累。
[精]高考语文-文言必背16个虚词
高考语文-文言必背16个虚词1.而①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④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⑥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⑦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答案]①连词,表示目的关系,译为“为了、为的是,来”②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③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④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⑤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⑥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⑦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2.乃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③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史记·项羽本纪》)( )④无伤也,是乃仁术也(《齐恒晋文之事》)( )⑤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答案]①副词,表承接,“才”②副词,表转折,“竟、却”③表示范围的限定,相当于“仅仅”“只”④副词,表判断,相当于“就是”“原来是”⑤代词,表第二人称,“你的”3.其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殽之战》)( )②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③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④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⑤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⑥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 )⑦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⑧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⑨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答案]①语气副词,表婉商语气,“还是”②语气副词,表揣度,“大概”③副词,“岂,难道”④指示代词,表远指,“那、那个、那些”⑤代词,表第三人称,“他”“他的”⑥副词,表假设,“如果”⑦代词,表第三人称,可译为“他的”⑧代词,表第一人称,指自己⑨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4.且①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②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④且何谓阁子也?(《项脊轩志》)( )⑤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答案]①副词,“姑且,暂且”②副词,“将要”③连词,表并列,“一边……一边……”④句首语气词,“还有”,表示进一层⑤连词,表让步,“尚且”5.若①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殽之战》)(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④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⑤吾儿,久不见若影(《项脊轩志》)( )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卫风·氓》)( )[答案]①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②代词,表第二人称,“你们”③动词,“似、好像”④代词,“这样”“如此”⑤做定语,表领属,“你的”⑥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6.所①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②居清明门外,有宅四所(《宋书·沈庆之传》)( )③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答案]①助词,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指代人或事物②量词,多用来计算建筑物③助词,和前面的“为”字配合使用,表示被动④助词,和“以”连用,表示原因,“……的原因”“……的缘故”⑤助词,和“以”连用,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靠他来、用来”7.为①慎勿为妇死(《孔雀东南飞》)(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③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④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⑤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报任安书》)( )⑥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答案]①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②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③介词,“被”④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⑤介词,引出动作、行为发生时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⑥语气词,用于句尾,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呢”8.焉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②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③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⑤然力足以至焉(《游褒禅山记》)( )⑥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 [答案]①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②疑问代词,“哪里”“怎么”③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④代词,相当于“之”⑤代词,相当于“之”,表处所⑥疑问代词,相当于“何”、“怎么”、“哪里”9.也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③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⑤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⑥毋从俱死也(《鸿门宴》)( )[答案]①助词,表判断和肯定②语气助词,用于句尾,表示原因③语气助词,用于句尾,表示感叹④用在句中,表示语气的停顿⑤语气助词,用于疑问句尾加强疑问语气⑥语气助词,用于句尾,表祈使语气10.以①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③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 )④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以乱易整,不武(《左传·僖公三十年》)( )⑥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⑦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⑧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 )[答案]①连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来”②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法或方式,“按照”③介词,因④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率领”“带领”⑤介词,用⑥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用(凭)什么身份”⑦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⑧介词,表示“在”11.因①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 )②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 )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石钟山记》)( )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答案]①连词,“于是”,“就”②介词,“依”,“随着”“就着”③介词,经由、通过④连词,因而⑤副词,便、就12.于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 )③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 )④而耻学于师(《师说》)(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⑥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⑦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 [答案]①介词,“从”②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对”③介词,表比较,“比”④介词,“向”⑤介词,“对、对于”⑥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与、跟、同”⑦介词,表示引出被动行为的施事者,相当于“被”13.与①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③去时里正与裹头(《兵车行》)( )④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 )⑤吾王庶几无疾病与(《庄暴见孟子》)( )⑥与羸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⑦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答案]①介词,“和”、“同”②连词,“和”、“同”③介词,“替”、“为”④“等待”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⑥动词,“亲附,亲近”⑦动词,“给予”“给”14.则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②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③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答案]①连词,表假设,“如果”②连词,表承接,“就”③连词,表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反倒”④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15.者①高者抑之,下者举之(《老子》)( )②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③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④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⑤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答案]①代词,用于形容词后面,指人或事物②代词,用在数词后面,指代事物③助词,用于时间词后,表示“……时候”④助词,用于判断句,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⑤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原因16.之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⑤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⑦宋何罪之有?(《公输》)( )[答案]①代词,表第三人称,“他”,指李蟠②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③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④代词,“事理、道理”⑤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⑥助词,相当于“的”⑦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译。
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掌握的实词和虚词
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掌握的实词和虚词文言虚词而:一、连词1、表并列,“又”或不译,如:蟹六跪而二螯黑质而白章。
2、表递进,“并且、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3、表顺接,“接着、然后、就”,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4、表转折,“却、但”,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假设,“如果”,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修饰,“地”或不译,如: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恂恂而起。
7、表因果,“因此、因而”,如: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二、代词,“你、你的”1.而翁长铨,迁我京职。
(代:你)三、复合词,“而已”:“罢了”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其:一、代词(1)人称代词,“他、他的,我(自己)、我的,你、你的”,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他的)2.秦王恐其破璧。
(他)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他)4.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自己)(2)指示代词:①表远指,“那、那个、那些、那里”1.则或咎其欲出者。
(指示代词:那个)2.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指示代词:那里)②表“其中的”1.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指示代词:其中的)二、副词(1)、加强揣测语气,“恐怕、大概、或许、可能”1.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测度:大概)(2)、加强反问语气,“难道、怎么”(3)、加强祈使语气,“还是”1.吾其还也(表婉商:还是)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期望:可要)三、连词表假设,“如果”1.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连词:放在句首,表假设:如果)四、助词协调音节,不译1.路漫漫其修远兮。
之:一、代词(1)、人称代词,“他、她、它”或“你、我”1 作《师说》以贻之。
(代“人”)2 糅使之然也。
(代“物”)3 人非生而知之者。
(代“事理”)4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活用为第一人称)(2)、指示代词,“这、此”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代“这”)2.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高考语文虚词18个
高考语文虚词18个一,而1. 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2. 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3. 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二,何1. 用作疑问代词.(一)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二)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2. 用作副词.(一)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二)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3. 复音虚词"何如""何以".(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樊哙曰: "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何以战(《曹刿论战》)三,乎1. 用作语气助词.(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报刘一丈书》)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胡为乎遑遑何之(《归去来辞》)2. 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生乎吾前……(《师说》)3. 可作词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四,乃1. 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 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臣乃敢上壁.(《谦颇蔺相如列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2. 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3. 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4. 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五,其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2. 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六,且1 .用作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2. 用作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如: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七,若1.用作代词.(一)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二)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2.用作连词.(一)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二)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如: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三) "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八,所1.用作助词.(一)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 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二)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2. 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3. 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一)表示原因的,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出师表》)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二)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九,为"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公为我献之.(《鸿门宴》)(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2. 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 可译为"呢"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十,焉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十一,也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1.表示判断语气的,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业.(《左忠毅归逸事》)2.(一)表示肯定语气的,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二)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3.表示疑问语气的,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4.(一)表示感叹语气的,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二)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十二,以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 "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作《师说》以贻之.(《师说》)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十三,因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十四,于"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从,自)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十五,与1介词,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相当于"跟""和".例1:秦伯说,与郑人盟. 例2:竖子不足与谋!2连词,表并列,相当于"和".例3: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例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语气助词,通"欤".例5:无乃尔是过与4固定结构"孰与""与……孰",相当于"跟……相比,哪一个…".例6:吾与徐公孰美例7: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十六,则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十七,者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指南录〉后序》)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 (《采草药》)(二)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要说明的事物, 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古之让天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五蠹》)(三)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四)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十八,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 译时应省去.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参考文献:百度快照揪错┆评论┆举报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thanks其他回答回答:冥河の摆渡魜级别:学士2008-02-19 18:09:59来自:广东省常见的文言实词有以下120个: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次、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固、顾、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高考语文必背文言实词虚词最全汇总
2018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手册(非常详细)八、必背文言实词虚词最全汇总实词部分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1.爱,ài(1)名词,恩惠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2)动词①给人恩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史记·陈涉世家》)——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子鱼论战》)——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⑤通“薆”,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邶风·静女》)——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1)形容词①安全,平安谢庄遂安。
(《冯婉贞》)——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①安身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左传·曹刿论战》)——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三国演义·失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③抚慰,安抚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归纳
18个文言虚词归纳,一篇全掌握!在文言文中,有实词和虚词之分。
虚词不像实词那样有固定单一的意思,在不同的语境往往有着不同的含义,这也就造成了识记的困难。
因此本文总结了常见的18个虚词,并给出了相应例句,可当做文言文虚词的背诵,亦可作为查阅之用。
按此顺序:而、何、乎、乃、其| 且、若、所、为、焉| 也、以、因、于、与| 则、者、之1、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2、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高中语文(高三高考)文言文必背实词虚词大全
高考文言文虚实词大全一、考纲解读1.理解B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分析综合C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二、整体复习设想1.熟读课文,夯实基础(1)积累实词。
教学大纲规定中学阶段要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可分类复习,按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等给实词归类,以此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多而不乱。
(2)突破虚词。
复习虚词,可根据今年必考的18个虚词的义项和用法,在课文中去找相应的例子。
常见的用法无需多讲,复习重点应放在不常用难以掌握的用法上。
2.归纳总结、建立知识网络实词,应该从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类活用等方面梳理;虚词,应将重要虚词的各种不同用法及典型例句加以梳理;句式,应将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方面对典型例句加以梳理。
3.选择合适的训练材料进行训练近三年高考试题汇编第一部分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化整为零突破《大纲》规定的120个重点文言实词(按照学号前40位同学每人负责3个——通过工具书查出常见用法、意义并配上课文中的例子。
3天时间完成)每节课4人×2。
8人×3。
共5课时(1周)1.爱义项:①喜爱,宠爱、关爱、亲爱的、心爱的、②惠爱、仁爱(爱护,怜悯、同情);③爱惜(吝惜、吝啬)。
④通“有草字头的爱”隐蔽、隐藏①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柳毅传》②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③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⑤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邶风·静女》⑥窃爱怜之《触龙》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过秦》⑧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⑨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⑩秦爱纷奢,人亦念其3.被bâi①被子(表面、覆盖);②介词,表示被动;音“Pī”⑤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18个文言虚词(部分)整理【以】用法:(一)介词1.表示工具。
译为:拿,用,凭着。
2.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凭……身份。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提宾作用)。
译为:把。
4.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二)连词。
同“而”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且”“并且”“又”等,或者省去。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来”“用来”“以致”等。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2.作语助词,起调整音节作用。
(四)动词:1.以为,认为。
2.用,任用。
(五)通假1.通“已”,已经。
2.通“已”,止。
(六)名词。
缘由,原因。
【以】(一)介词1.表示工具。
拿,用,凭着。
2.表示凭借。
凭,靠,凭……身份。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提宾作用)。
把。
4.表示时间、处所。
于,在,从。
(二)连词。
同“而”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且”“并且”“又”等,或者省去。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
3.表示目的关系,可译“来”“用来”“以致”等。
4.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5.表示修饰关系,省去。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2.作语助词,起调整音节作用。
(四)动词:1.以为,认为。
2.用,任用。
(五)通假1.通“已”,已经。
2.通“已”,止。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六)名词。
缘由,原因。
固定用法【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⑵把……作为或制成。
①以为:把它设为。
②```【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且】用法:(一)用作连词。
1 .并列关系,“一边”,“又”;2.递进关系,“而且,并且”;3.让步关系,“尚且,还”;“况且,再说”:4.表选择关系,译为“还是,或者”。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2.暂且,姑且。
固定用法:【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且如】就像。
【且】用法:(一)用作连词。
1 .并列关系,“一边”,“又”;2.递进关系,“而且,并且”;3.让步关系,“尚且,还”;“况且,再说”:4.表选择关系,译为“还是,或者”。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2.暂且,姑且。
固定用法:【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且如】就像。
【为】用法:(一)动词。
(wéi)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应该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判断。
2.“以为,认为”。
3.判断词,“是”。
(二)介词。
1.介绍涉及的对象。
“给,替”。
2.表示目的。
“为了”。
3.介绍原因。
“因为”。
4、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可译为“当”“等到”等。
5、表示被动,“被”①----③介词,给,替①慎勿为妇死,贵贱轻何薄(介词,为了)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介词,为了)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介词,“当”)(三)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疑问或反问。
“呢”。
①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呢”。
②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呢”。
③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呢”。
【何】(一)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等。
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2)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二)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为什么)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怎么)③长桥卧波,未云何龙?《阿房宫赋》(怎么)④作计何不量?《孔雀东南飞》(怎么)⑤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孔雀东南飞》(怎么)⑥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离骚》(怎么)(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何其衰也!(怎么这样,多么)②妇啼一何苦(这么、多么)(三)语气助词,相当于“啊”①隐隐何甸甸,便会大道口。
《孔雀东南飞》(啊)(四)通假字:何:通“呵”,喝问。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
)另:“何”“曷”“盍”三字音同,词义相通。
①“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大王如果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从根本上着手呢?)《齐桓晋文之事》;②“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③“大王来何操?”《鸿宴门》1(五)复音虚词(1)【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怎么样)②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怎么办)③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2)【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拿什么)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不去做和没有能力做到这种情形有什么不一样呢)(《齐桓晋文之事》)(凭什么)(3)【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
(《促织》)(不久)(巡抚不忘记好处是从哪来的,不久,县官也以才能卓越而闻名了。
)【何乃】译为“怎能”。
例: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
例:《孟子·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得,亦有仁义而已矣。
”【何许】译为“何处,什么地方”。
例:《大铁椎传》:“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示程度。
例:欧阳修《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之】(一)代词:1. 第三人称代词。
不仅可指代人,而且可以指代事、物等。
既可指单数,又可指复数。
可译为“他(他们)”、“她(她们)”、“它(它们)”。
2.用做第一或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我”、“你”、“您”3.指示代词。
可译为“这”、“此”、“这样的”等(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意义。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无意义。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无意义。
5.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6.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无意义。
(三)动词,到、去。
【之】(一)代词:1. 第三人称代词。
不仅可指代人,而且可以指代事、物等。
既可指单数,又可指复数。
可译为“他(他们)”、“她(她们)”、“它(它们)”。
①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孔雀东南飞》(代词,她)②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赤壁赋》(代词,他)③先妣抚之甚厚。
《项脊轩志》(代词,她)④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过秦论》(代词,他们)⑤既来之,则安之。
《寡人之于国也》(代词,他们)⑥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词,指道理)2.用做第一或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我”、“你”、“您”①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代词,我)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代词,我)③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与妻书》)(代词,你)④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触龙说赵太后》)(代词,您)3.指示代词。
可译为“这”、“此”等①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代词,这)②士大夫之族《师说》(代词,这)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师说》(代词,这些)④唐浮图惠褒施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游褒禅山记》(代词,这里)(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
①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过秦论》(结构助词,的)②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赤壁赋》(结构助词,的)③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结构助词,的)④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说》(结构助词,的)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意义。
①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意义)②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之于国也》(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意义)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意义)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意义)⑤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意义)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无意义。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意义)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无意义)5.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助词,得)6.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顷之,持一象笏至。
《项脊轩志》(音节助词,无意义)②久之能以足音辩人。
《项脊轩志》(音节助词,无意义)③填然鼓之。
《寡人之于国也》(音节助词,无意义)(三)动词,到、去。
①杳不知其所之也。
《阿房宫赋》(动词,到)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逍遥游》(动词,到)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鸿门宴》(动词,到)【焉】(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2.相当于“于何”。
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2. 指示代词,“这里”/“那里”。
3.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三)语气词。
1. 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啊”,“呢”,或者不译2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在其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儿兴起了)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
(《五人墓碑记》)④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
(兼词,“于之”,在那里)(《逍遥游》)2.相当于“于何”。
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况且放土石到哪里去呢?)(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以便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够得到一些老百姓的实情)②犹且从师而问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