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公开课教案】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
步骤与内容:(结合多媒体的简案)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个性化设计
复习提问
教师布置问题,学生结合教材回答相应问题
学生总结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一、对外开放
(一).含义:(基础:原则:目的:)
(二)背景:①国际:②国内:
二、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
(一)经济特区1.含义:2.我国的经济特区:
3.特点: 4.意义: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创:
1.背景:
2.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1992年):
3.外向型经济战略的实施:
作用:
(三)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浦东的地理、历史状况:
2.浦东开发的决定、目的:
3.浦东开发的有利条件:
4.浦东开发的成就:
三.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1.格局的形成: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
备课组:历史
主备教师:代中亚
打算授课时刻:8.25
授课教师:代中亚
张红娟
课题: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实际授课时刻:8.25
单元(章节)目标: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创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单元重难点:本课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2.格局的特点:
四、总结(学生)
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设疑引思,并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逐步展示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特点,同时指导学生注重历史学习过程中的时空结合观点。
3、讨论法:结合课前准备的图片或音像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历程,感受中国政府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积极迎接挑战以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勇气和决心。
板书设计(一)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1、经济特区的设立① 设立背景② 设立的原因及国家政策2、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① 形成历程② 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特点(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世贸组织的由来和发展2、中国加入世贸的历程3、中国加入世贸的影响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市,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在这首歌曲中,“老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他当年画的那个“圈”不断扩展,开放的春风绿了江南岸,又度玉门关,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中,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逐步形成。
(一)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设计思路:展示反映深圳设为特区前后的两幅图片,引出中共十一解散后中全会确定的对外开放方针。
出示课堂探究一:“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分析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
”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而采取的重要措施。
课件演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陆省会城市—中西部”这一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的过程,出示课堂探究二:“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呈现出什么特点?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哪些本质区别?”重点分析经济特区“特”的含义及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第一章:对外开放的起步1.1 教学目标: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初步尝试和起步阶段,理解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1.2 教学内容:1.2.1 我国对外开放的初步尝试:经济特区的设立。
1.2.2 对外开放的起步阶段:1980年代初期,沿海开放城市的建立。
1.2.3 对外开放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3 教学活动设计:1.3.1 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提问的方式,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初步尝试和起步阶段。
1.3.2 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对外开放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1.3.3 学生展示,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和讨论结论。
1.4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展示和讨论,评估学生对我国对外开放起步阶段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对外开放政策对经济发展的理解深度。
第二章:对外开放的拓展2.1 教学目标: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拓展阶段,理解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2.2.1 我国对外开放的拓展阶段:1980年代中期,内陆开放城市的建立。
2.2.2 对外开放政策的调整:从“试点开放”到“全面开放”。
2.2.3 对外开放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3 教学活动设计:2.3.1 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提问的方式,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拓展阶段。
2.3.2 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对外开放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3.3 学生展示,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和讨论结论。
2.4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展示和讨论,评估学生对我国对外开放拓展阶段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对外开放政策对经济发展的理解深度。
第三章: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1 教学目标:了解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理解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3.2 教学内容:3.2.1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全球化背景下的对外开放。
3.2.2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谈判、签约和批准。
3.2.3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的影响。
3.3 教学活动设计:3.3.1 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提问的方式,了解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019年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学案精品教育.doc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学案【课程标准】1.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原因2、难点: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自主学习】一、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一)背景:(1)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2)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的方针。
(二)过程1.创办经济特区:(1)含义:我国的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实行特殊的和的地区。
“特”在实行特殊的和。
(2)目的:为了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国外的、和,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3)创办:1980年、、、四个经济特区建立,1988年设立经济特区。
(4)原因:中国南方是对外交通的或重要,是著名,离、、较近,在历史上与海外密切交往。
(5)地位和影响:地位:特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作用: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的作用。
2.开放沿海城市:1984 年,进一步开放个沿海港口城市。
(掌握沿海开放城市的名称)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以后将、、环渤海沿岸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带。
4.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年,开发浦东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这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5.加入世贸组织:2001年,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6.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2004年以来,这一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开放,有效地提升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三)对外开放的格局特点从经济特区到,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新格局。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对外开放的概念和意义。
让学生了解对外开放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让学生了解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1.2 教学内容对外开放的概念和意义:介绍对外开放的基本概念,解释其在我国发展的重要性。
对外开放的发展历程:回顾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包括改革开放初期的探索和逐步深化。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分析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和成果,探讨其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对外开放的概念、意义和发展历程。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对外开放政策和措施,引导学生思考其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讨论对外开放的意义和作用,评估其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历程。
让学生理解各个阶段的对外开放政策和措施。
2.2 教学内容改革开放初期的探索:介绍1978年以后我国对外开放的起步阶段,包括经济特区的设立等。
逐步深化对外开放:分析1990年代以来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调整和深化,包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探讨我国对外开放从局部到全面、从试点到常态的发展过程。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历程和各个阶段的政策措施。
图片展示法: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对外开放的发展过程。
2.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回答关于我国对外开放历程的问题,评估其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和记忆。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对外开放各个阶段的特点和影响,评估其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解。
第三章:对外开放政策的影响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对外开放政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让学生分析对外开放政策在各个领域的具体影响。
3.2 教学内容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分析对外开放政策对我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外贸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探讨对外开放政策对我国外贸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优教教案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优教教案名师说课课程标准分析课程标准要求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由来和发展,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对外开放新格局及其形成过程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史实是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对中国入世的影响的分析是能力的升华。
学情分析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对内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善国内投资环境,实现与世界市场的接轨,因此把握对外开放的目的不成问题。
学生对中国地理的学习,沿海城市的区位优势有助于其对外开放格局知识的理解。
世界贸易组织的活动及相关知识在政治教材中已提及,有助于学生分析入世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方法1.教师通过设置情境,设疑引思,并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利用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逐步展示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特点,同时指导学生注重历史学习过程中的时空结合观点。
3.在课前准备的图片和音像资料的展示过程中,让学生介绍世界贸易组织,教师采用讨论、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入世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学习方法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以自学的方式归纳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基本过程,训练、阅读、分析、概括的能力。
2.采用比较式学习方法分析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的本质区别。
3.以主人翁意识讨论探究中国入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感受中国政府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积极迎接挑战以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勇气和决心。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对外开放格局、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概括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
2.分析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1.情境再现法:在教学过程中展示1978~2001年的相关图片,再现当年的历史事实,加深学生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评价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对外开放的概念和意义;2.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3.分析我国对外开放的优势与挑战;4.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对外开放的概念和意义–对外开放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对外开放对国家经济、科技、文化的意义。
2.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演变;–对外开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3.我国对外开放的优势与挑战–我国在对外开放中的优势和特点;–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4.培养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引导学生关注国际事务和全球化趋势;–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通过简要介绍当前国际形势和全球化趋势,引发学生对对外开放的思考和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对外开放的概念和意义,包括对外开放的定义和基本概念,以及对国家经济、科技和文化的意义。
3. 案例分析结合具体案例,讲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包括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演变,对外开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4. 讨论与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就我国对外开放的优势与挑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分析。
5. 知识总结总结对外开放的优势与挑战,并复习本课所学知识点。
6. 拓展延伸探讨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和政策,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和思考。
7. 提问检查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梳理重点和难点。
四、学习方法•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和影响。
•讨论与互动:通过组织讨论和互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和思考,拓宽对对外开放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教师可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展示、书面作业等形式进行教学评价。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
第12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班姓名使用日期学习目标1、掌握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史实及对外政策的具体内容。
2、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认识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改革与开放并举。
在对内改革的同时,大力推进对外开放,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二、学习过程(一)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经济特区的建立(1)我国在什么时候开始实行对外开放?(2)我国哪一年开始创立经济特区?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是什么?设立了哪四个经济特区?(3)设立海南省,并作为经济特区是哪一年?(4)结合P58的两幅插图,请讲一讲深圳设为经济特区后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情况。
2、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建立经济特区后,我国在对外开放上又采取了哪几大步骤?(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2)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是在哪一年?开放了哪14个城市?国家给予这些开放城市怎样的经济政策?开放沿海城市有什么作用?(见书本P58-59第一段小字)(3)我国哪一年建立了哪三个沿海经济开放区?国家给予沿海经济区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建立沿海经济区有什么作用?(见书本P58-59第二段小字)(4)党中央、国务院哪一年决定实行浦东开发开放?(1990年)给予浦东怎样的开发开放政策?浦东开发开放有什么作用?(5)我国哪一年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和内陆省会(首府)城市?(1992年)开放这些城市有什么作用?(6)通过逐步开放,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7)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怎样的成就?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什么是世贸组织?它的前身是什么?哪一年正式成立?(1947年)组织的目标是什么?(2)我国哪一年加入世贸组织?(2001年)是在世贸组织哪一次会议上签字加入的?(多哈会议)(二)学生阅读后思考解决上述问题,教师点拨。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学设计【课标要求】: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经过.⑵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重要意义.2、过程与方法⑴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⑵比较归纳、概括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⑵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是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重点】识记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经过.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重要意义.【学法指导】结合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法概括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幻灯片1:播放上海世博会主题歌——《汇聚上海》。
上课之前伴随着优美的旋律让我们一同踏上上海世博会之旅。
世博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
第一届世博会是1851年的伦敦世博会。
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第41届世博会在上海举行。
本届世博会充分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成果,赢得了世人的一致好评,极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声望。
那么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打开国门,对外开放,融入世界经济的呢?让我们走进历史,重温那段风雨如歌的岁月。
二、教学新课:幻灯片2:展示标题、课标: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幻灯片3:出示结构提纲:本节课咱们将一起领略对外开放的四大篇章:第一篇章春的向往—开放的背景第二篇章春的气息—开放的过程第三篇章春色满园—开放格局的形成深化第四篇章春的畅想—开放之中国印象过渡:脍炙人口的歌曲《春天的故事》中有这么一句歌词: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 掌握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政策和措施。
3. 理解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4.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改革开放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和原因1.1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1.2 国际形势的变化1.3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 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政策和措施2.1 设立经济特区2.2 开放沿海城市2.3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2.4 推进沿边和内陆开放3.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3.1 形成过程:从点到线、面再到立体开放格局3.2 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主要政策和措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 教学难点:对外开放政策的具体实施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原因、政策和措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对外开放政策和措施的实施情况。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五、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相关教材。
2. 课件:制作对外开放相关政策的图片、图表和动画。
3. 视频资料:播放我国对外开放相关政策的宣传纪录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和经济特区设立后的对比照片,引发学生对对外开放的兴趣。
2. 讲授历史背景和原因:介绍我国改革开放的背景,分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性。
3. 讲解政策和措施:详细讲解我国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推进沿边和内陆开放等主要政策和措施。
4. 分析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从点到线、面再到立体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以及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特点。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对外开放政策的具体实施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参考教案.doc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参考教案【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办经济特区的创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立通过对我们开放格局的了解,进一步认识历史发通过对对外开放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的论从史出概括阐释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理解对外开放是沿海经济开发区的开辟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上海浦东的开发与开放开发浦东;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重点、难点】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与特点;加入世贸组织的原因。
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和挑战。
【教学方法】1、采用设置情境,设疑引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由浅入深,由难到易,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通过利用《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电脑软件,在教学中层层展示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特点。
同时指导学生注重学习历史过程中的时空结合。
3、结合课前准备的图片或音像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感受中国政府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迎接挑战,以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勇气和决心。
【教学资源】(宋休小四着重)岳麓版实验教科书必修(II)《经济成长历程》课本及教参,自制教学课件。
flash《春天的故事》,《小平,你好》光盘片断,flash演示《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中国入世的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楷体休小四着重)用flash《春天的故事》导入新课“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 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中的老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而他当年画的那个圈不断扩展,开放的春风绿了江南岸,又度玉门关,从南方到北方, 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中,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讲授新课(楷休小四着重)一、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设计思路:用深圳开放前后的两幅图片,引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对外开放” 方针。
第12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农村和城市的改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改革与开放并举。在对内改革的同时,大力推进对外开放,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对外开放,是对我国对外关系历史经验教训的正确总结,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兴志后信息社会与经济全球化时代的需要,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对外开放,第一大举措就是创立经济特区。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四、思考:
邓小平说:“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验证明,关起门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论断的理解。
答:在全球一体化的世界经济中,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已密不可分,开放成为各国立足于世界的时代要求。中国历史表明,汉唐时代实行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活力旺盛,生机勃勃,出现了汉唐盛世的局面。而进入明清时代,闭关自守,几乎断绝与世界各国的联系,社会日益僵化与落后,结果导致近代百年遭受外国侵略的屈辱。由此可见,开放是中国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当代世界的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对外开放是中国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全球化时代的要求,树立对外开放的观念和意识;通过学习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历程,思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利弊,强化机遇意识和危机意识;
重点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为什么创立经济特区
难点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授课者
教学过程
3、提问:我国为什么要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加入世贸有何利弊?我们应当怎样努力消除加入后的不良影响?
(加入世贸组织可能给中国带来四大方面的挑战:对中国某些行业和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挑战,对中国政府管理体制的挑战,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挑战,对中国宏观经济调控能力的挑战。)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
1教学目标
经济特区的创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办;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2重点难点
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难点: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及特点。
3教学过程3.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故事导入
讲述邓小平南巡相关故事,由此导入新课
活动2【讲授】第一目
1.对外开放
(1)结合访美资料,了解对外开放的背景①国际:A.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B.中美、中日关系相继实现正常化
②国内: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
2.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
(1)结合相关图片资料,认识经济特区的创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①含义: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划出一定的区域范围,在这些区域范围的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更加开放的特殊政策和各种优惠的办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和吸收外商兴办企业和其他事业,
以促进本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
②过程:1979年给予广东、福建部分地区以优惠政策;1980年设立第一批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③特点:A.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B.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C.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D.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E.发展外向型经济
④意义:A.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B.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C.是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优秀教案
202190年代,中国的对外开放已经形成了从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
它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世界贸易组织的实质
世界贸易组织实际上是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2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因:
(1)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
(2)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3)对中国机遇与挑战并存。
★机遇——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中国融入世界
*为中国经济创造了公平的国际竞争环境;
*可以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机遇;
*有利于维护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权利;
*世界市场对中国的开放,将使中国享有各国开放市场带来的机会和好处,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开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加快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②世界需要中国。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巨大的需求潜力将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为全球提供一个诱人的大市场。世贸组织几任总干事先后在不同场合表达过相同的意愿:WTO亟须中国带来新的生机和平衡。
3中国“入世”历程:
关贸总协定创始国——中止——1981年——1986年——2021年
4中国“入世”的意义
课题
第21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逐步对外开放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理解建立经济特区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认识对外开放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使我国经济逐步融入世界。
重点
经济特区设立的意义
难点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课型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第一篇: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提前阅读教科书、课堂阅读教科书,找出中国对外开放的标志、时间,说出主要的对外开放特区名称,归纳中国对外开放的过程,总结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时间、标志、影响2.通过阅读教师提供的材料(文字材料、图片材料等),感受对外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总结对外开放对中国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3.通过背景介绍中对中国百年开放史的回顾,体会中国今日开放的来之不易,进而懂得珍惜今日开放的成果,并努力投身于促进国家进一步开放的事业中去。
4.通过对中国百年屈辱历史的回顾及柏杨、邓小平先生的简介,帮助学生理解开放是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人不可能阻挡,因此,顺应并努力推动这种趋势才是正确的态度。
5.通过对开放特区与租界、通商口岸与开放城市的争论,让学生自己归纳当今改革开放与百年前中国屈辱的被迫开放的不同,坚定进一步开放的信心。
5.通过从几方面的具体事例说明开放成果与意义,让学生体会中国的开放是全方位的、深层次的,开放的不仅有政治、经济,更有人性和观念方面的变化,而正是这些变化才促进了中国进一步深入的大开放、大发展。
6.通过具体事例与简单分析,让学生意识到虽然开放成果显著,但是仍有一些问题阻止着中国的进一步开放,这些问题是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的。
将开放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们在熟悉的环境中理解只有规范自身的言行、提高自身的修养、从小事做起、努力的学习才能让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好的融入世界。
【教学计划】1课时完成全部内容。
【教学设计】1.第一环节:导入部分用贴近学生实际的照片引出开放的话题。
设计意图:这些照片对于生活在西安市北郊的学生来说实在是太熟悉了,这就是他们每天生活的地方。
历史课堂上用这样的图片切入课题,学生是会惊喜的。
尤其是“30年后”的图片,孩子们觉得很亲切,这就是在讲述和他们有关但是他们却不知道的那段历史,不但拉近了学生们与所学历史内容的距离,还可以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之,加入世贸组织是利大于弊,中国要抵住这个难得的机遇,迎接挑战,融入世界经济,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的全球化。
Ⅱ、本课教学环节
【学情调查情境导入】
导入:改革开放的成果
学习目标:掌握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简述加入世贸的重要意义。
【达标训练巩固提升】
1.经济特区的特殊主要在于( )
A.政治制度不同B.经济政策不同C.与中央的关系不同D.权力大于其他省区
《春天的故事》的部分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回答2-3题
2.“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这里的“春天”指的是( )
6.下列不能反映东汉时期已经出现租佃关系的是( )
A.“为田开阡陌封疆”B.“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C.“田制不立”“不抑兼并”D.“上米贸银,别以下中者抵租”
7.中国古代社会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的大力提倡B.农民乐意接受
C.土地兼并产生大量无地少地的农民D.商品经济的发展
8.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租佃关系发生的变化是( )
【达标训练巩固提升】
1、诗经中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则材料反映了什么土地制度()
A.土地私有制B.井田制C.均田制D.屯田制
2、下列各项,作为中国奴隶制开始瓦解的标志是()
A.使用铁器和牛耕B.鲁国实行按亩收税
C.商业繁荣,城市兴起D.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
3、封建社会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是()
教学难点:理解土地制度基本形态嬗变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土地制度作为中国最主要的政治、经济制度在社会形态转型和同一社会形态内部政权结构演变过程中的深远影响。
【问题展示合作探究】
2、检查预习情况,解决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合作探究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是什么?是怎样形成的?
【知识梳理归纳总结】
【预习指导新课链接】
下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学习目标:掌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
学习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现的新局面。
学习难点:城市化进程
Ⅲ、课后:
预习下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完成下个学案上的预习任务。
般阳高一历史组导学案:姓名:班级:
(二)、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1、战国时期,贵族掌握土地所有权的__________已经崩溃,代之而起的是以________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2、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制主要有三种形式:
(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
A.深圳的交通条件便利B.深圳的资源丰富
C.深圳率先开放,政策优惠D.深圳的华侨众多
7.对外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以下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①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②扩大对外贸易的原则是平等互利③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是广东、福建两省④已经形成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编写:高一历史组时间:2013年月日审核:邓中华张传军
Ⅰ、课前预习
(一)废井田,开阡陌
1、原始社会实行_________的土地制度。进入文明社会后,商周时期实行_________,这是一种_________ _________的土地制度。
2、_________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各诸侯国先后进行税制改革,这些改革在客观上承认_________________,加速了________________。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________,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
般阳高一历史组导学案:姓名:班级:
编写:高一历史组时间:2013年月日审核:王志刚3
Ⅰ、课前预习
一、我国实施对外开放的客观必然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
1.经济特区:我国的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区。
学习重点: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加入世贸。
学习难点:加入世贸的影响
【问题展示合作探究】
1、检查预习情况,解决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1984年,中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讨论:两次开放的本质是否相同?为什么?两次开放分别对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变化产生了什么不同的影响?由此谈谈对外开放的认识。
本课自我反思:
1、早在________就产生了通过租佃进行土地经营的方式,它是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
2、自________始,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主要经营方式。
3、________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身份的提高,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
Ⅱ、本课教学环节
【学情调查情境导入】
导入:家庭联产责任制;白毛女
材料四季孙欲以田赋(按:按田地收取地租),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曰:“丘不识.”
--------<<左传•哀公十一年>>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制度?从材料中看出这种土地制度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二,说明井田制的内容.
(3)材料三说明这一时期土地关系变化中的什么问题?
(4)材料四表明什么问题?
A.改革开放B.科教兴国C.“文革”结束D.包产到户
3.老人在1979年“画了一个圈”是指( )
A.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立经济特区
B.划海南省为经济特区
C.促进深圳与香港经贸关系发展
D.在珠江流域大力引进外资
4.区别中国19世纪对外开放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外开放的基本出发点是( )
A.是否向所有国家开放B.是否只是部分开放
第二,入世是中国根本利益的体现:根据世贸组织最基本的“非歧视性原则”,即任何一方给予另一方的优惠必须无条件的给予其他成员,入世后我国可稳定地享受任何成员的最惠国待遇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改善外贸条件;入世可参与世贸规则的制定和修改,最大限度地利用国际资源;入世使中国在享受权利履行义务的同时,也可以促进中国企业经营体制、体格体系、服务水平等方面的转变,资金、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从而促进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4.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中国入世有何利弊?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利:第一,入世的必然性:入世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经济的全球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世贸组织成员国广泛,在国际贸易中占据决定性的作用,中国不加入也要受其影响。
2.世贸组织实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加入历程: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国之一;1981年,_____________________;1986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01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是否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D.中国是否为主权国家
5。.20世纪80年代开辟的沿海经济开放区有( )
①闽南三角区②上海浦东地区③长江三角洲④珠江三角洲⑤黄河三角洲
A.①②⑤B.②③④C.②③⑤D.①③④
6.深圳在改革开放前是一个小渔村,1999年深圳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4300美元。这主要是因为( )
(5)这一组材料反映了什么重要的历史进程?
【知识梳理归纳总结】
【预习指导新课链接】
1、课标要求:(1)西汉时四大经济区域的范围特点。(2)掌握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2、学习重点难点:掌握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Ⅲ、课后:
.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0.1979年4月,在讨论经济特区名称问题时,邓小平说:“就叫特区嘛,陕甘宁就是特区。”
回答:“陕甘宁就是特区”的含义是什么?从地理位置、性质和作用三个方面比较两种特区的异同。
11.摩托罗拉公司高级副总裁兼摩托罗拉(中国)公司总裁赖炳荣说:“中国加入WTO对我们有什么不利的影响?我想不出来!”请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有什么好处?
①建立:1980年起,我国先后建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五个经济特区。
②选址原因:建立经济特区主要是因为它们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_________或____________,是________,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较近,在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
A.国家封赏B.开垦荒地C.土地兼并D.公田转化
4、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受田农民可以纳捐代役B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的进程
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一直持续到北宋
5.东汉以来,田庄经济发展壮大,对此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豪强地主势力膨胀的表现B.田庄经济有自给自足性质
C.田庄内有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D.男耕女织是其重要特点
3、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是________。
4、宋朝实行“________”“________”土地政策,使土地兼并更为激烈。
5、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统治者常采取“________”“________”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485年,北魏颁布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