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经序原文及译文

合集下载

类经序

类经序

1类经序合天地人,性命为重,命从谁生,生命者,曰父,曰母;命从谁司,司命者,曰君,曰相,曰师;司命者,谁为之总,总君父师,相之权者。

曰:医上古时神农、黄帝君而医岐伯诸公师,而医实首於伏羲,羲惧天下後世离天地人而二之也,首立一画以为天地人之总,仲尼名之为太极,太极者,天地人之心也,即所谓性命也,由一心而生八卦,复生六十四卦,列三百八十四画,而世人之病,病在於三百八十四画中,求活计而不知一画为总,此羲之所以医千万世之病原也,自是神农有本草经,轩岐有灵素经,两大经出而言医者,咸宗之顾,易卦有文王、周公、孔子三大圣人为之羽翼,然後易义昭明於天地而灵素之後无能羽翼之者,自秦越人以下,世称神医而实非文王、周公、孔子之偶,况如王太仆之俦乎?今略举其大者,如:三焦胞络本有形也而(二十五难),以为无形两肾皆藏也而(三十六难),以右肾为藏精系胞之命门,头为诸经之会也而(四十七难),以为诸阳之会,此秦越人之与内经左也,君火以明,相火以位,而王注改明为名,是君火第有空名而都无真明也,此王太仆之与内经左也,夫曰:难曰注而失有如是轩岐再起其谓之何,此吾友张景岳所以慨然而叹,毅然而起,直以发明内经为己任也。

景岳,名介宾,字会卿,为会稽之杰士。

幼禀明慧,自六经以及诸子家无不考镜,而从其尊人寿峰公之教,得观内经,遂确然深信以为天地人之理尽备於此,此即所为伏羲之易也,於是出而治世之病,一以内经为主,小试则小效,大试则大,无所不试则无所不效,而医林之诸子百家用如关格之剎本以人迎气口辨阴阳之否绝,而仲景祖难经之说,云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遂致後世误传,此则用仲景,而不为仲景用也,上以候上,下以候下,此藏气剎候之正理,而剎经以小肠、大肠附配两寸藏象,岂容颠倒乎,人迎系阳明之府,剎气口系太阴之藏,剎而剎经,以左为人迎,右为气口,以左候表,以右候表,岂容混乱乎,此则用叔和而不为叔和用也,病机十九条,此明五藏六气病化所属之本,非皆言其太过也,而原病式尽以有馀为训,则不足之候,何以能堪此,则用河间而不为河间用也,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此明阴阳不交之败乱也,而丹溪引之,以证阳道实阴道虚而谓阳常有馀,阴常不足,伐生机莫此为甚,此则用丹溪而不为丹溪用也,剎有更代是名代剎,自仲景以中止为代,而後世述之是剎代之不明也,至今日而明矣,伤寒本传十二经,自刘草窗有传足不传手之说,而诸家宗之是传经之不明也,至今日而明矣,凡皆景岳之主持内经运用诸子轩岐之後,文不在兹乎犹恐内经资其自用而不能与天下共用,遂乃着而为类经:一曰摄生,二曰阴阳,三曰藏象,四曰剎色,五曰经络,六曰标本,七曰气味,八曰论治,九曰疾病,十曰剌类,十一曰运气,十二曰会通,共三十二卷,犁为三百九十条。

类经序

类经序

“似出于战国”
“《素问》之书,必出战国之末, 观其气象知之。‛
——宋代程颐《伊川语录》
小道
古代儒家对农圃医卜等技术的贬称。
《论语• 子张》“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 朱熹注:‚小道,如农圃医卜之属。‛
弁髦
弁,黑色布帽;髦,童子眉际垂发。 古代男子行冠礼,先加缁布冠,次加皮 弁,后加爵弁,三加后,即弃缁布冠不用, 并剃去垂髦,理发为髻。 因以“弁髦”喻弃置无用之物。
重点词
重点句
而又有目医为小道,并是书且 弁髦置之者,是岂巨慧明眼人欤? 经之有《难经》,句句皆理, 字字皆法。 夫《内经》之生全民命,岂杀 于《十三经》之启植民心? 其于至道未明,而欲冀夫通神 运微,仰大圣上智于千古之邈,断 乎不能矣。
素 问 王 冰 注
发明玄秘尽多
优点
遇难而默
于义未合
缺点
互见深藏
疾病类 针刺类
藏象类
脉色类
气味类
论治类 《类经图翼》
运气类
会通类
以图拾
以翼说
第六自然段
重点字
葆保 苞包 该赅(古今字) 豎竪 (异体字)
葆 两仪 三才 五内 三 垣 四大 五宫 驹隙百年 二竖 该 翼 歧贰
重点词
重点句
疾之中人,变化莫测,明能 烛幽,二竖遁矣。 盖以义有深邃,而言不能该 者,不拾以图,其精莫聚;图像 虽显,而意有未达者,不翼以说, 其奥难窥。
——《庄子· 徐无鬼》
黄钟之吉
古代记月日的方法。黄钟用的是律吕纪月 法,律本来是用竹管制成的校正乐律的器具, 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的高低,从低音管算起, 成奇数的六个管叫“律”,成偶数的六个管叫 “吕”,这样十二律就是十二个标准音。后来 借代十二月。黄钟是农历十一月。

类经序原文及译文注解

类经序原文及译文注解

类经序原文及译文注解《类经序原文及译文注解指南》类经序是一篇很有深度的文章。

类经序的原文啊,就像是一座古老而神秘的宝藏,初看可能会觉得有些晦涩难懂,就好比你突然走进一个满是古老字画的房间,满眼都是不认识的字符和复杂的语句结构。

类经序原文有着独特的行文风格。

它的文字就像古代的工匠精心雕琢的玉器,每一个字都有着自己的位置和意义。

你看那些字词的组合,就像是一群训练有素的士兵,排列得整整齐齐又各司其职。

拿其中的一些用词来说,可能就像我们现在看到一些生僻的方言词汇一样,有点摸不着头脑。

比如说某些古汉语的虚词,就像是隐藏在暗处的小机关,不仔细琢磨根本不知道它们在句子里起到什么作用。

而译文注解呢,就像是一把打开宝藏大门的钥匙,又或者说是一个耐心的导游。

它带着我们走进类经序这个神秘的世界。

当我们对照着原文和译文注解来看的时候,就像是一个盲人突然重见光明一样惊喜。

译文注解把那些古奥的文字转化成我们能理解的现代语言,就如同把古代的密语翻译成通俗易懂的大白话。

比如说原文中的某句话,可能包含着古人对于医学或者哲学的深刻见解,但是直接看就像雾里看花。

有了译文注解就不一样了,它会告诉你这句话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科学知识或者哲学思想。

这就好像是有人把一块包着精美礼物的绸布一层一层地揭开给你看一样。

类经序原文里有很多的文化典故和专业知识,这就像是一道道谜题。

没有译文注解的时候,这些谜题就像是无解的迷宫,我们在里面转来转去找不到出口。

但是译文注解就像一个聪明的解谜者,它把这些谜题的答案一点一点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它会告诉你这个典故出自哪里,在当时的文化语境下有着什么样的意义,这就好比你在异国他乡遇到一个陌生的习俗,有一个当地的朋友给你详细解释一样贴心。

我们再从语言艺术的角度来看,类经序原文的句子结构和韵律就像是一首古老的乐章。

那些长短相间的句子,平仄相间的韵律,就像音符一样跳动。

译文注解虽然主要是解释语义,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让我们感受到这种语言艺术的美。

《类经》序

《类经》序

《类经》序大纲要求1.词语注释肇端曲折胪列规规辟弁髦杀赤子涂地衍绎由堂人室粤聩指迷更稍葆两仪三才五内三垣治四大五宫驹隙百年二竖苞该歧贰翼效睹蚊负虞载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鉴壁影萤光操觚毫掖锡斤正相2.句子今译(1)而又有目医为小道,并是书且弁髦置之者,是岂巨慧明眼人欤?(2)务俾后学了然,见便得趣,由堂人室,具悉本源,斯不致误已误人,咸臻至善。

(3)虽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断流之水,可以鉴形;即壁影萤光,能资志士;竹头木屑,曾利兵家。

是编者倘亦有千虑之一得,将见择于圣人矣,何幸如之!(4)后世有子云其悯余劳而锡之斤正焉,岂非幸中又幸?而相成之德,谓孰非后进之吾师云。

重点及难点提示1.词语肇端曲折辟弁髦杀赤子涂地绎由堂人室粤指迷稍两仪三才五内三垣四大五宫驹隙百年二竖苞歧贰蚊负虞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鉴壁影2.今译(1)务俾后学了然,见便得趣,由堂入室,具悉本源,斯不致误己误人,成臻至善。

(2)虽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断流之水,可以鉴形;即壁影萤光,能资志士;竹头木屑,曾利兵家。

是编者倘亦有千虑之一得,将见择于圣人矣,何幸如之!(3)后世有子云其悯余劳而锡之斤正焉,岂非幸中又幸?而相成之德,谓孰非后进之吾师云。

3.文意理解(1)作者在文中使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断流之水,可以鉴形”、“壁影萤光”、“竹头木屑”、“河海一流,泰山一壤”等成语用意何在?(2)怎样理解“类经”之“类”?作者为何用此方法整理《内经》?内容精讲1.十三经:指儒家的经典著作《易经》、《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毂梁传》、《论语》、《孟子》、《尔雅》、《孝经》。

2.由堂人室:犹“升堂人室”。

喻学问逐步深入,有高深的造诣。

古代房子前面是堂,后面是室,室后是寝。

堂的门称“门”,为双扇,室与寝问门日户,为单扇。

室的西北角叫奥,也有“升堂睹奥”一词。

“升堂入室”一词语出《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类经序原文和译文

类经序原文和译文

类经序原文和译文《类经序原文与译文:探索中医经典的窗口》类经序,就像是一把神秘的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医经典深邃世界的大门。

类经序的原文啊,那可是充满了古人的智慧和文化底蕴。

它就像一位古老的智者,静静地诉说着中医知识的渊源和传承。

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精心雕琢的宝石,蕴含着无尽的价值。

读原文的时候,就感觉像是在穿越时空,与古代的医家们面对面地交流。

那时候的文字表达,有着独特的韵味。

它不像我们现在说话这么直白简单,而是有一种含蓄又深沉的美。

就好比是一坛老酒,越品越有味道。

这原文里可能会有一些我们现代人看起来晦涩难懂的字词,这就像路上的小石子,会稍微阻碍我们前进的脚步。

但是呢,可别被这些小石子吓住啊。

你看,这就像我们小时候学走路,难免会磕磕碰碰,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走得稳当。

再说说类经序的译文。

译文就像是一个贴心的小助手,把那位古老智者的话,转化成我们能轻松理解的现代语言。

它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古代的智慧和现代的我们。

有了译文,就好像在黑暗中突然有了一盏明灯,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地方,一下子就变得清晰起来。

这译文啊,把原文里的那些精华部分,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又让我们能够毫不费力地去领会。

你想啊,要是没有译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类经序的原文就像一本天书,只能望而兴叹。

可有了译文,就如同给我们配备了一个翻译官,让我们可以尽情地在这个中医经典的世界里畅游。

从类经序的原文到译文,其实也反映了中医传承的一个侧面。

中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它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传承和发展。

原文就像是中医传承的根基,深深地扎在历史的土壤里。

而译文呢,是让这个根基上生长出来的知识大树,能够在现代社会的阳光下,让更多的人来乘凉,来汲取营养。

就好比一个家族的祖传秘方,原本可能只有家族里的长辈们懂得那些古老的配方和制作方法,这就如同类经序的原文。

但是呢,为了让这个秘方能够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受益,家族里就会有人把这个秘方用现代的语言和方式记录下来,这就如同类经序的译文。

类经序原文及译文注解

类经序原文及译文注解

类经序原文及译文注解《类经》是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的代表作之一。

张景岳鉴于《黄帝内经》一书博大精深,但篇目繁多,文字晦涩,不易理解,于是对其进行了分类编次和注释,著成《类经》。

以下是《类经序》的原文及译文注解。

原文:“内经者,三坟之一。

盖自轩辕帝同岐伯、鬼臾区等六臣互相讨论,发明至理,以遗教后世。

其文义高古渊微,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

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藏府经络之曲折,靡不缕指而胪列焉。

然其为书也,言言金石,字字珠玑,竟不知孰可摘而孰可遗。

”译文注解:“《内经》是上古流传下来的三部典籍之一。

大概从轩辕黄帝和岐伯、鬼臾区等六位臣子相互讨论,阐明深奥的道理,用来留给后世教导。

它的文辞义理高深古雅、深奥微妙,往上涉及到天文,往下探究到地理,中间包括了人间的各种事情。

大到阴阳的变化,小到草木昆虫,音律和象数的起源,脏腑经络的曲折,没有不详细指出并罗列出来的。

然而这部书,每句话都如同金石般珍贵,每个字都似珍珠般宝贵,竟然不知道哪些可以摘取哪些可以舍弃。

”这段原文开篇就强调了《内经》的重要地位和价值,称其是上古的重要典籍之一。

张景岳对《内经》的内容进行了高度的概括,突出了其涵盖范围的广泛和深奥。

原文:“故晋·皇甫谧序《甲乙经》云:‘黄帝内经十八卷,今之所传,唯《素问》九卷,《灵枢》九卷,乃其数焉。

然《素问》详于论理,《灵枢》详于刺法,二经自是而分,其义一也。

’又曰:‘近代王叔和,以仲景之书,撰次为三十六卷,因而名焉。

盖《伤寒杂病论》之称,而世或以为《金匮玉函经》者,非也。

’”译文注解:“所以晋代的皇甫谧在为《甲乙经》作序时说:‘黄帝内经有十八卷,现今所流传的,只有《素问》九卷,《灵枢》九卷,就是这个数目。

然而《素问》在论述理论方面详尽,《灵枢》在针刺方法方面详尽,这两部经典自然有所区分,但它们的义理是一致的。

’又说:‘近代的王叔和,依据张仲景的著作,编次为三十六卷,因此得名。

22.类经》序

22.类经》序
《类经》序
【作者简介】

张介宾,字会卿, 号景岳,又号通一子, 明代浙江绍兴人,生 于1563—1640年。祖 籍四川省绵竹县,其 先世在明朝初期以军 功授以绍兴卫指挥, 遂定居浙江。
【作者简介】
• 张介宾十分重视温补真阴真阳,后世 称其为温补派的代表。又由于其创立左右 归丸、左右归饮诸方剂,方中喜用熟地, 后世又称其“张熟地”。
判:区别;分辨。
治:主宰;主管。 四大:指身体。 佛教认为人体及万物均由 地、水、风、火“四大 “构成,故云。
【原文】
【注释】
• 万事万殊,必有本末, 殊:不同;差别。 知所先後,握其要矣,
先后:指先治与后治。
药食为天:药物和食物是 根本。天,指根本。 五宫:五脏。
故六曰标本类。人之
所赖,药食为天,气
【注释】
而:通“如”。像似。 音律:五音六律。指音乐。 象数:龟象筮数。 肇端:开端。肇,开始。 曲折:原委;来龙去脉。 缕指:条分缕析。缕,线。 此作状语。 胪列:犹“罗列”,陈列; 列举。 胪,陈列。
【今译】
• 大如阴阳变化的规律,小如草木昆 虫的生态、音律象数的起源、脏腑经络 的原委,没有不详细指出并陈列的。真 是博大高深啊!
【注释】
由是:因此。
更秋:经年;多年。 更, 经过。 秋,年。 稍:逐渐;渐渐。 绪:头绪。 通:贯通。
【今译】
• 从此我就全面地探求《灵枢》、《素问》 两部经典,先研究它们的难处,反复经过 多年,逐渐掌握其中的头绪。然后合二为 一,命名为《类经》。“类”的意思,是 用《灵枢》揭示《素问》的隐微,用《素 问》阐发《灵枢》的奥秘,互相作为表里, 贯通它们的意义。

【原文】
• 至若天道茫茫,运 行今古,苞无穷, 指诸掌矣,故十一

《类经》序

《类经》序

《类经》序《类经》序大纲要求1.词语注释肇端曲折胪列规规辟弁髦杀赤子涂地衍绎由堂人室粤聩指迷更稍葆两仪三才五内三垣治四大五宫驹隙百年二竖苞该歧贰翼效睹蚊负虞载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鉴壁影萤光操觚毫掖锡斤正相2.句子今译(1)而又有目医为小道,并是书且弁髦置之者,是岂巨慧明眼人欤?(2)务俾后学了然,见便得趣,由堂人室,具悉本源,斯不致误已误人,咸臻至善。

(3)虽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断流之水,可以鉴形;即壁影萤光,能资志士;竹头木屑,曾利兵家。

是编者倘亦有千虑之一得,将见择于圣人矣,何幸如之!(4)后世有子云其悯余劳而锡之斤正焉,岂非幸中又幸?而相成之德,谓孰非后进之吾师云。

重点及难点提示1.词语肇端曲折辟弁髦杀赤子涂地绎由堂人室粤指迷稍两仪三才五内三垣四大五宫驹隙百年二竖苞歧贰蚊负虞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鉴壁影2.今译(1)务俾后学了然,见便得趣,由堂入室,具悉本源,斯不致误己误人,成臻至善。

(2)虽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断流之水,可以鉴形;即壁影萤光,能资志士;竹头木屑,曾利兵家。

是编者倘亦有千虑之一得,将见择于圣人矣,何幸如之!(3)后世有子云其悯余劳而锡之斤正焉,岂非幸中又幸?而相成之德,谓孰非后进之吾师云。

3.文意理解(1)作者在文中使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断流之水,可以鉴形”、“壁影萤光”、“竹头木屑”、“河海一流,泰山一壤”等成语用意何在?(2)怎样理解“类经”之“类”?作者为何用此方法整理《内经》?内容精讲1.十三经:指儒家的经典著作《易经》、《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毂梁传》、《论语》、《孟子》、《尔雅》、《孝经》。

2.由堂人室:犹“升堂人室”。

喻学问逐步深入,有高深的造诣。

古代房子前面是堂,后面是室,室后是寝。

堂的门称“门”,为双扇,室与寝问门日户,为单扇。

室的西北角叫奥,也有“升堂睹奥”一词。

“升堂入室”一词语出《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类经序(精)

类经序(精)

鹤,其 下维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壁 影
《西京杂记》卷二:“匡 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 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 之。”
萤 光
《晋书•车胤传》“博学 多通,家贫,不常得油, 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 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重 点 内 容
字:矉颦、缽钵、载再、锡赐。
词:效颦、蚊负、虞、载、阚、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鉴、壁 影萤光、操觚、掖、锡、斤正。
句:第以人心积习既久,讹以 传讹,即决长波犹虞难涤,使 辨之不力,将终无救正日矣。
独以应策多门,操觚只手, 一言一字,偷隙毫端。
重 点 内 容
后世有子云其悯余劳而锡之 斤正焉,岂非幸中又幸? 而相成之德,谓孰非后进之 吾师云。
怎么
这本内经
儒其可不尽心是书乎?
不懂 使……更盛 使……更虚
昧性命之玄要,盛盛虚虚
其于至道未明
希望
如 果
最高深的医理
精通神机 运化入微
而欲冀夫通神运微
进而仰慕千年前大圣的上等 智慧
仰大圣上智于千古之邈
重 点 内 容
字:繇由
词:辟、弁髦、杀、赤子、 塗地、衍。 句:而又有目医为小道,并 是书且弁髦置之者,是岂巨 慧明眼人欤? 经之有《难经》,句句 皆理,字字皆法。
“似出于战国”:宋代程颐《伊 川语录》“《素问》之书,必出 战国之末,观其气象知之。” 根 何? 据 此其臆度无稽
古代儒家对农圃医卜等技术 小道: 的贬称。《论语•子张》“虽小道, 必有可观者焉。”朱熹注:“小 道,如农圃医卜之属。”
经之有《难经》,句句皆理, 字字皆法。 有理 是法
亦岂知《难经》出自《内经》, 而仅得其什一。 十分之一
寒涼之弊又複盛行。故其註本草。獨詳 參附之用。又慨世之醫者茫無定見。勉 爲雜應之術。假兼備以倖中。借和平以 藏拙。虛而補之。又恐補之爲害。複製 之以消。實而消之。又恐消之爲害。複 製之以補。若此者。以藥治藥尚未遑。 又安望其及於病耶。幸而偶愈。亦不知 其補之之力。攻之之力耶。及其不愈。 亦不知其補之爲害。消之爲害耶。是以 爲人治病。沈思病原。單方重劑。莫不 應手霍然。一時謁病者輻輳其門。沿邊 大帥皆遣金幣致之。(明· 黄宗羲《南雷 文定前集· 张景岳传》)

《类经》序注释

《类经》序注释

《类经》序注释:①三坟:传说中我国最古的书籍。

《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杜预注:“皆古书名。

”三坟一说为三皇之书,也有认为系指天、地、人三礼,或天、地、人三气的,均见孔颖达《左传正义》引。

②六臣:指黄帝时代十三位名医中的岐伯、鬼臾区、雷公、少俞、伯高、少师。

《类经·摄生类》:“《内经》一书,乃黄帝与岐伯、鬼臾区、伯高、少师、少俞、雷公等六臣平素讲求而成。

”讨论:谓探讨研究并加以评论。

《论语·宪问》:“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

”何晏集解引马融曰:“讨,治也。

裨谌既造谋,世叔复治而论之,详而审之也。

”③地纪:亦称“地维”。

古代神话以为地之四角有绳维系以定位。

此指土地山川地理形势。

《庄子·说剑》:“上决浮云,下绝地纪。

”④悉:详尽。

人事:指人世间事。

⑤而:通“如”。

像似。

《诗·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

”郑玄笺:“而,亦如也。

”西汉·刘向《新序·杂事三》:“谚曰:‘有白头而新,倾盖而故。

’”《汉书·邹阳传》作“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⑥音律:指音乐的律吕、宫调等。

《汉书·武帝纪赞》:“协音律,作诗乐。

”《类经附翼·律原》:“律以黄钟、太簇、姑洗、蕤宝、夷则、无射,是为六律;林钟、南吕、应钟、大吕、夹钟、仲吕,是为六吕。

是为十二律。

”象数:占卜用的术语。

象,谓灼龟壳所成的裂纹所显示之象;数,谓用蓍草分揲所得之数。

《左传·僖公十五年》:“龟,象也;筮,数也。

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

”杜预注:“言龟以象示,筮以数告,象数相因而生,然后有占,占所以知吉凶。

”象数并称,即指卜筮。

肇端:起始。

肇,开始。

同义词复用。

曲折:原委。

指详细情况。

《史记·李将军列传》:“(卫)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正义》:“言委曲而行回折。

《类经》序原文及译文精品名师资料

《类经》序原文及译文精品名师资料

《类经》序《内经》者,三坟之一。

盖自轩辕帝同岐伯、鬼臾区等六臣互相讨论,发明至理,以遗教后世。

其文义高古渊微,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

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藏府经络之曲折,靡不缕指而胪列焉。

大哉至哉!垂不朽之仁慈,开生民之寿域。

其为德也,与天地同,与日月并,岂直规规治疾方术已哉?按晋皇甫士安《甲乙经序》曰:“《黄帝内经》十八卷,今《针经》九卷,《素问》九卷,即《内经》也。

”而或者谓《素问》、《针经》、《明堂》三书,非黄帝书,似出于战国。

夫战国之文能是乎?宋臣高葆衡等叙,业已辟之。

此其臆度无稽,固不足深辨。

而又有目医为小道,并是书且弁髦置之者,是岂巨慧明眼人欤?观坡仙《〈楞伽经〉跋》云:“经之有《难经》,句句皆理,字字皆法。

”亦岂知《难经》出自《内经》,而仅得其什一!《难经》而然,《内经》可知矣。

夫《内经》之生全民命,岂杀于《十三经》之启植民心?故玄晏先生曰:“人受先人之体,有八尺之躯,而不知医事,此所谓游魂耳!虽有忠孝之心,慈惠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地,无以济之。

此圣贤所以精思极论,尽其理也。

”繇此言之,儒其可不尽心是书乎?奈何今之业医者,亦置《灵》、《素》于罔闻,昧性命之玄要,盛盛虚虚,而遗人夭殃,致邪失正,而绝人长命。

所谓业擅专门者,如是哉!此其故,正以经文奥衍,研阅诚难。

其于至道未明,而欲冀夫通神运微,仰大圣上智于千古之邈,断乎不能矣。

自唐以来,虽赖有启玄子之注,其发明玄秘尽多,而遗漏亦复不少。

盖有遇难而默者,有于义未始合者,有互见深藏而不便检阅者。

凡其阐扬未尽,《灵枢》未注,皆不能无遗憾焉。

及乎近代诸家,尤不过顺文敷演,而难者仍未能明,精处仍不能发,其何裨之与有?余初究心是书,尝为摘要,将以自资。

继而绎之久,久则言言金石,字字珠玑,竟不知孰可摘而孰可遗。

因奋然鼓念,冀有以发隐就明,转难为易,尽启其秘,而公之于人。

务俾后学了然,见便得趣,由堂入室,具悉本源,斯不致误己误人,咸臻至善。

《类经

《类经

《類經·序》參攷譯文《内经》是伏羲、神农、黄帝三家所著古书的一种。

原来是出自黄帝同岐伯、鬼臾区等六位大臣互相讨论、阐发说明最高医理的问答,并因而留传下来教育后代的。

它的文章内容深奥,对上极力探讨天文,对下穷究地理,对中详究人事。

大如阴阳的变化,小如草木昆虫的生态,音乐声律、占卜吉凶等术数的起源、五脏六腑和经络等的原委本末,无不一条一条地指出而又详细陈述列举的。

真是博大高深啊!赐给人民永久恩惠,开拓人民长寿境域。

《内经》的功德跟天地相同,和日月并齐。

哪里只能拘泥地看作一部治病的方术之书呢?据晋代皇甫士安《甲乙经·序》说:“《黄帝内经》十八卷,现在《针经》九卷,《素问》九卷,就是《内经》的卷数。

”可是有的人说《素问》、《针经》和《明堂》三部书,不是黄帝的著作,像是产生在战国时代。

战国时代的文章风格能够像这样吗?宋朝的高保衡等人已经驳斥了这种说法。

这种主观猜测,没有根据的话,本来不值得深辨。

可是还有一种人,把医学看成小道,甚至连《内经》这部书也当成无用的东西而废弃它,这难道是有智慧有眼力的人吗?我看苏东坡《楞伽经·跋》说:“经典中的《难经》,每句都是真理,每字都可效法。

”可是哪里晓得《难经》是从《内经》摘出的,而且只占它的十分之一!《难经》尚且这样,《内经》就可想而知了。

《内经》使人民的生命得到繁衍和保全,难道会比《十三经》启发培植人民思想的价值少吗?所以玄晏先生说:“一个人从父母得到生命,具有高大的躯体,如果不懂得医道,就是形同废物一样的人!即使他有忠君孝亲的思想,慈爱后辈的性情,当出现君父病危,百姓病困的情况,也没有什么办法救助他们。

这就是黄帝、岐伯等圣贤精密思考,详尽讨论,使医理完善的原因。

”从这一点说,读书人难道可以不用全部精力学好这部书吗?无奈现在以医学为职业的人却把《灵枢》、《素问》弃置不理,不明白性命之学的奥妙,使病盛的更盛,虚的更虚,给人带来早死的灾祸,招致病邪,损失正气,因而断绝人长寿的性命。

医古文重点整理-十类经序

医古文重点整理-十类经序

十类经序1.了解张介宾编书述《类经》宗旨,过程及其分类情况,领会其类编《类经》重要性&必要性2.掌握课文中丰富词语,特别是大量成语典故。

学习本文气势壮阔、论理清晰写作方法。

文章难点: 1.成语典故在本文中的运用情况及其表达效果。

讲清文章论述层次。

2.原注互见深藏,不便检阅与类编后见便得趣,由堂入室。

1.通假字①而如大而阴阳变化。

②辨辩固不足深辨。

③繇由繇此言之。

④葆保能葆其真。

⑤苞包苞无穷。

⑥该赅而言不能该者。

⑦载再此余之所以载思而不敢避也。

⑧錫赐后世有子云其悯余劳而锡之斤正焉。

2.古今字①藏脏藏府经络之曲折。

藏府治内。

②府腑藏府经络之曲折。

藏府治内。

③与欤其何裨之与有?④钞抄元有滑婴宁之撮钞。

⑤见现晦者明,隐者见。

⑥矉颦因敢忘陋效矉。

3.异体字①敍叙宋臣高保衡等敍。

②豎竖二豎遁矣。

③缽钵然不屑沿街持缽。

(二)词语1.发明:阐发说明。

2.而:通“如”。

3.肇端:起始。

4.曲折:源委本末。

5.胪列:罗列,陈列。

6.规规:细小貌。

7.按:考察。

8.业:已经。

9.臆:主观的推测想象。

10.弁髦:缁布冠与儿童垂髫,喻无用之物。

11.杀:少。

12.玄晏:皇甫谧的号。

13.赤子:百姓。

14.涂地:犹”涂炭”烂泥与炭火.喻灾难困苦。

15.繇:通“由”。

16.衍:繁多。

17.未始:未尝。

18.究心:尽心,专心。

19.绎:探究,研究。

20.了然:清楚,明白。

21由堂入室:从厅堂进入内室.喻由浅入深22.韫:收藏。

文中作收藏的内容。

23.粤:句首语气词。

24.比:类。

25.更秋:经历多年。

26.绪:头绪,端绪。

27.两仪:天与地。

28.三才:天、地、人。

29.五内:五脏。

31.治(矣):正常,太平。

32.治(内):主宰。

33.四大:人身。

34.天:最重要的,首要的。

35.五宫:五脏。

37.二豎:喻疾病。

38.苞:通“包”。

39.协:和谐,统一。

40.指诸掌:了如指掌。

喻事理易易明。

41.邃:远,深。

42.该:通“赅”,包括。

类经序(翻译)

类经序(翻译)
返回主页
壁影螢光,能資志士;竹頭木屑,曾 利兵家。是編者倘亦有千慮之一得, 见……于:表被 將見擇於聖人矣,何幸如之!獨以應 动的格式。 策多門,操觚隻手,一言一字,偷隙 应策:应对策问 毫端。凡曆歲者三旬,易稿者數四, 数四:多次。 方就其業。所謂河海一流,泰山一壤, 蓋亦欲共掖其高深耳。後世有子雲其 掖:助成。 憫余勞而錫之斤正焉,豈非幸中又幸? 而相成之德,謂孰非後進之吾師云。 后进:后来之学 時大明天啓四年,歲次甲子黃钟 者。 之吉,景岳子自序於通一齋。
返回主页
返回
三 才
《周易》“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 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 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 故《易》六画而成卦。”
返回主页
返回主页
盡明於世者,迨四千餘祀矣。因敢忘 陋效矉,勉圖蚊負,固非敢弄斧班門, 然不屑沿街持缽。故凡遇駁正之處, 每多不諱,誠知非雅。第以人心積習 讳:隐瞒,回避 既久,訛以傳訛,即決長波猶虞難滌, 使辨之不力,將終無救正日矣。此余 载:通”再“。 之所以載思而不敢避也。 斯:句末语气词 吁!余何人斯,敢妄正先賢之訓? 言之未竟,知必有闞余之謬而隨議其 阚:看到,发现 後者。其是其非,此不在余,而在乎 後之明哲矣。雖然,他山之石,可以 攻玉;斷流之水,可以鑒形;即
返回主页
返回
庶晰其韫:使……清楚,使动。
返回主页
返回
周朝扁鹊摘录《难经》
内 经 注 家
晋代皇甫谧类分《甲乙经》
意 唐代王冰补削《黄帝内经素问》 决
元代滑寿撮钞《读素问钞》
返回主页
返回
本义:出物有渐
引申义:渐渐;逐渐 假借义“小也,少 也,后谓稍稍。
稍:
返回主页
返回
两 仪
指阴阳。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类经序原文及译文注解

类经序原文及译文注解

类经序原文及译文注解《类经》是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的代表作之一。

这一著作对《黄帝内经》进行了分类编次和详细注解,对于中医理论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为《类经序》的原文、译文及注解。

原文:“内经者,三坟之一。

盖自轩辕帝同岐伯、鬼臾区等六臣互相讨论,发明至理,以遗教后世。

其文义高古渊微,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

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藏府经络之曲折,靡不缕指而胪列焉。

然其为书也,言言金石,字字珠玑,竟不知孰可摘而孰可遗。

”译文:《内经》是上古时期“三坟”之一。

大概从轩辕黄帝和岐伯、鬼臾区等六位臣子互相讨论,阐发阐明最高深的道理,用来遗留教诲给后代。

它的文辞义理高深古朴、深奥微妙,往上极尽天文,往下穷尽地理,中间详尽人事。

大到阴阳的变化,小到草木昆虫,音律象数的开端,脏腑经络的曲折,没有不详细指出并且一一罗列的。

然而这部书,每句话都如同金石之声,每个字都像珍珠美玉,竟然不知道哪些可以摘录哪些可以遗弃。

注解:“三坟”: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三部典籍,即伏羲、神农、黄帝之书。

“轩辕帝”:即黄帝,传说中的中华民族始祖。

“岐伯、鬼臾区”:皆是黄帝时期的大臣,精通医术,与黄帝论医。

“文义高古渊微”:形容《内经》的文字意义高深古老、深奥微妙。

“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说明《内经》涵盖的内容广泛,包括天文、地理和人事等方面。

“言言金石,字字珠玑”:比喻《内经》的语言珍贵、有价值。

原文:“嗟乎!以神圣之资,阐明神圣之道,其为教也,若天覆群生,地载万物。

虽一时遇灾眚之厄,然其道之流行,终不可泯也。

然吾观之,自唐以来,虽赖有启玄子之注,其发明玄秘,固已不少,而遗漏舛讹,亦复多有。

”译文:哎呀!凭借神圣的资质,阐明神圣的医道,它作为教化,就像上天覆盖众生,大地承载万物。

虽然一时遭遇灾祸的困境,然而它的医道的流传,终究不可泯灭。

然而我观察,自唐代以来,虽然依赖有启玄子的注释,他对深奥秘密的阐发,固然已经不少,然而遗漏错误的地方,也还是有很多。

十四、《类经》序

十四、《类经》序

[摘《难》]相传《难经》为扁鹊所 作。从《内经》中摘出八十一个问 题进行进一步讨论,而编成《八十 一难》,故称“摘《难》” 。
粤稽往古,则周有扁鹊之摘《难》。
晋有玄晏先生之类分。
[类分]依类分辑。类,依类,名词作状语。 此谓皇甫谧据《素问》、《针经》、《明堂》 三书,分类编纂而成《针灸甲乙经》。
顶点,最高地位。
尽,穷尽。
下穷地纪,中悉人事。
[地纪]即地理,指土地山川地理形势。亦称 “地维”。古代神话以为地之四角有绳维系以 定位。《庄子·说剑》:“上决浮云,下绝地 纪。”
[音律]五音六律。五音:指宫、商、角、徵、 羽五个音阶;六律:定乐器的标准。后泛指音 乐。 [象数]龟象筮数的简称。古人以符号、数字、 形象等,预测宇宙变化的一种学说。《左传·僖 公十五年》:“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 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
[敘]“叙”的异体字。序文,指宋仁宗时高保衡、 林亿、孙奇奉诏校正《素问》后的《重广补注黄帝 内经素问·序》。该序认为《内经》是上古“三皇 遗文”。张介宾亦同意此说。
宋臣高保衡等敘,业已辟之。
此其臆度无稽,固不足深辨。 [辨]通“辩”。辩解。
[目]视,看待。用如动词。 [小道]封建社会中儒家对农 圃医卜等技艺的贬称。《论 语·子张》:“虽小道,必有 可观者焉。”朱熹注:“小 道,如农圃医卜之属。”
[并]介词。可 译为“连”、 “同”。
而又有目医为小道,并是书且弁髦置之者, 是岂巨慧明眼人欤?
[之]助词。标志大范围与小范围的关 系,有的可译为“……(中)的”。
经之有《难经》,句句皆理,字字皆法。
[生全民 命]意为 使人民的 生命生长 保全。
[十三经]指儒家的经典著作《周 易》、《尚书》、《诗经》、 《周礼》、 《仪礼》、《礼记》、 《左传》、《公羊传》、《谷梁 传》、 《孝经》 、 《论语》、 《尔雅》、《孟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经》序《内经》者,三坟之一。

盖自轩辕帝同岐伯、鬼臾区等六臣互相讨论,发明至理,以遗教后世。

其文义高古渊微,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

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藏府经络之曲折,靡不缕指而胪列焉。

大哉至哉!垂不朽之仁慈,开生民之寿域。

其为德也,与天地同,与日月并,岂直规规治疾方术已哉?按晋皇甫士安《甲乙经序》曰:“《黄帝内经》十八卷,今《针经》九卷,《素问》九卷,即《内经》也。

”而或者谓《素问》、《针经》、《明堂》三书,非黄帝书,似出于战国。

夫战国之文能是乎?宋臣高葆衡等叙,业已辟之。

此其臆度无稽,固不足深辨。

而又有目医为小道,并是书且弁髦置之者,是岂巨慧明眼人欤?观坡仙《〈楞伽经〉跋》云:“经之有《难经》,句句皆理,字字皆法。

”亦岂知《难经》出自《内经》,而仅得其什一!《难经》而然,《内经》可知矣。

夫《内经》之生全民命,岂杀于《十三经》之启植民心?故玄晏先生曰:“人受先人之体,有八尺之躯,而不知医事,此所谓游魂耳!虽有忠孝之心,慈惠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地,无以济之。

此圣贤所以精思极论,尽其理也。

”繇此言之,儒其可不尽心是书乎?奈何今之业医者,亦置《灵》、《素》于罔闻,昧性命之玄要,盛盛虚虚,而遗人夭殃,致邪失正,而绝人长命。

所谓业擅专门者,如是哉!此其故,正以经文奥衍,研阅诚难。

其于至道未明,而欲冀夫通神运微,仰大圣上智于千古之邈,断乎不能矣。

自唐以来,虽赖有启玄子之注,其发明玄秘尽多,而遗漏亦复不少。

盖有遇难而默者,有于义未始合者,有互见深藏而不便检阅者。

凡其阐扬未尽,《灵枢》未注,皆不能无遗憾焉。

及乎近代诸家,尤不过顺文敷演,而难者仍未能明,精处仍不能发,其何裨之与有?余初究心是书,尝为摘要,将以自资。

继而绎之久,久则言言金石,字字珠玑,竟不知孰可摘而孰可遗。

因奋然鼓念,冀有以发隐就明,转难为易,尽启其秘,而公之于人。

务俾后学了然,见便得趣,由堂入室,具悉本源,斯不致误己误人,咸臻至善。

于是乎详求其法,则唯有尽易旧制,颠倒一番,从类分门;然后附意阐发,庶晰其韫。

然惧擅动圣经,犹未敢也。

粤稽往古,则周有扁鹊之摘难,晋有玄晏先生之类分,唐有王太仆之补削,元有滑撄宁之撮钞,鉴此四君子而后意决。

且此非《十三经》之比,盖彼无须类,而此欲醒瞆指迷,则不容不类,以求便也。

由是徧索两经,先求难易,反复更秋,稍得其绪,然后合两为一,命曰《类经》。

类之者,以《灵枢》启《素问》之微,《素问》发《灵枢》之秘,相为表里,通其义也。

两经既合,乃分为十二类:夫人之大事,莫若死生,能葆其真,合乎天矣,故首曰摄生类。

生成之道,两仪主之,阴阳既立,三才位矣,故二曰阴阳类。

人之有生,藏气为本,五内洞然,三垣治矣,故三曰藏象类。

欲知其内,须察其外,脉色通神,吉凶判矣,故四曰脉色类。

藏府治内,经络治外,能明终始,四大安矣,故五曰经络类。

万事万殊,必有本末,知所先后,握其要矣,故六曰标本类。

人之所赖,药食为天,气味得宜,五宫强矣,故七曰气味类。

驹隙百年,谁保无恙?治之弗失,危者安矣,故八曰论治类。

疾之中人,变态莫测,明能烛幽,二竖遁矣,故九曰疾病类。

药饵不及,古有针砭,九法搜玄,道超凡矣,故十曰针刺类。

至若天道茫茫,运行今古,苞无穷,协惟一,推之以理,指诸掌矣,故十一曰运气类。

又若经文连属,难以强分,或附见于别门,欲求之而不得,分条索隐,血脉贯矣,故十二曰会通类。

汇分三十二卷。

此外复附着《图翼》十五卷。

盖以义有深邃,而言不能该者,不拾以图,其精莫聚;图象虽显,而意有未达者,不翼以说,其奥难窥。

自是而条理分,纲目举,晦者明,隐者见,巨细通融,歧贰毕彻,一展卷而重门洞开,秋毫在目;不惟广裨乎来学,即凡志切尊生者,欲求兹妙,无不信手可拈矣。

是役也,余诚以前代诸贤,注有未备,间有舛错,掩质埋光,俾至道不尽明于世者,迨四千余祀矣。

因敢忘陋效矉,勉图蚊负。

固非敢弄斧班门,然不屑沿街持钵。

故凡遇驳正之处,每多不讳,诚知非雅,第以人心积习既久,讹以传讹,即决长波,犹虞难涤;使辨之不力,将终无救正日矣。

此余之所以载思而不敢避也。

吁!余何人斯,敢妄正先贤之训?言之未竟,知必有阚余之谬而随议其后者,其是其非,此不在余,而在乎后之明哲矣。

虽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断流之水,可以鉴形;即壁影萤光,能资志士;竹头木屑,曾利兵家。

是编者倘亦有千虑之一得,将见择于圣人矣,何幸如之!独以应策多门,操觚只手,一言一字,偷隙毫端。

凡历岁者三旬,易稿者数四,方就其业。

所谓河海一流,泰山一壤,盖亦欲共掖其高深耳。

后世有子云其悯余劳而锡之斤正焉,岂非幸中又幸?而相成之德,谓孰非后进之吾师云。

时大明天启四年,岁次甲子黄钟之吉,景岳子自序于通一斋。

译文《内经》是伏羲、神农、黄帝三家所着古书的一种。

原来是出自黄帝同岐伯、鬼臾区等六位大臣互相讨论、阐发说明最高医理的问答,并因而留传下来教育后代的。

它的文章内容深奥,对上极力探讨天文,对下穷究地理,对中详究人事。

大如阴阳的变化,小如草木昆虫的生态,音乐声律、占卜吉凶等术数的起源、五脏六腑和经络等的原委本末,无不一条一条地指出而又详细陈述列举的。

真是博大高深啊!赐给人民永久恩惠,开拓人民长寿境域。

《内经》的功德跟天地相同,和日月并齐。

哪里只能拘泥地看作一部治病的方术之书呢?据晋代皇甫士安《甲乙经·序》说:“《黄帝内经》十八卷,现在《针经》九卷,《素问》九卷,就是《内经》的卷数。

”可是有的人说《素问》、《针经》和《明堂》三部书,不是黄帝的着作,像是产生在战国时代。

战国时代的文章风格能够像这样吗?宋朝的高保衡等人已经驳斥了这种说法。

这种主观猜测,没有根据的话,本来不值得深辨。

可是还有一种人,把医学看成小道,甚至连《内经》这部书也当成无用的东西而废弃它,这难道是有智慧有眼力的人吗?我看苏东坡《楞伽经·跋》说:“经典中的《难经》,每句都是真理,每字都可效法。

”可是哪里晓得《难经》是从《内经》摘出的,而且只占它的十分之一!《难经》尚且这样,《内经》就可想而知了。

《内经》使人民的生命得到繁衍和保全,难道会比《十三经》启发培植人民思想的价值少吗?所以玄晏先生说:“一个人从父母得到生命,具有高大的躯体,如果不懂得医道,就是形同废物一样的人!即使他有忠君孝亲的思想,慈爱后辈的性情,当出现君父病危,百姓病困的情况,也没有什么办法救助他们。

这就是黄帝、岐伯等圣贤精密思考,详尽讨论,使医理完善的原因。

”从这一点说,读书人难道可以不用全部精力学好这部书吗?无奈现在以医学为职业的人却把《灵枢》、《素问》弃置不理,不明白性命之学的奥妙,使病盛的更盛,虚的更虚,给人带来早死的灾祸,招致病邪,损失正气,因而断绝人长寿的性命。

所谓以医学为职业专长的人,竟像这样啊!这中间的缘故,正是因为《内经》文辞深奥,内容广博,钻研阅读实在困难。

如果对于最高理论不明了,却希望通晓神妙的道理,运用入微,仰慕赶上远古的大圣上智,断然是不行的。

从唐以来,《内经·素问》虽然靠有启玄子的注解,其中阐发说明深奥隐秘的内容尽管很多,然而遗漏的也还不少。

大概有因难解而不加注释的地方,有原文释义不相适合的地方,有同一类问题不集中注释而散见于各篇,且注文意义不浅显,因而查阅不方便的地方。

凡是王冰阐述发挥不全面,《灵枢》又没有加注等问题,都不能不使人感到遗憾。

到了近代各家,尤其不过是依照原文叙述引申,疑难的地方仍旧没有注明,精微处仍旧不能阐发,那又有什么益处呢?开始时我用心钻研这部书,曾经做摘要,打算用来帮助自己学习。

接着寻究得久了,就觉得其中每句话都像金石之声那样优美,每个字都像珠宝那样的珍贵,竟不能分辨哪个可摘录,哪个可弃去。

因而奋发地打定主意,希望有用来阐发隐晦的内容,使之达到清楚明白,使疑难的内容转变过来而成为容易理解的内容的办法。

完全打开其中的秘奥,而公开给人们。

一定要使后代学习的人明了,一看到就能明白它的意思,像从堂屋走进内室似的,由浅入深地完全熟悉它的本源,这样才不致既害自己,又害别人,使人们都到达最完善的境界。

于是详细研究了这种方法,那就只有完全改变《内经》旧的体例,把章节颠倒一翻,依照内容分列门类,然后加以阐明发挥,希望使它蕴藏的含义清楚明白。

但怕擅自改动圣经,还不敢进行。

查考过去时代,周朝有秦越人摘录的八十一问的《难经》,晋朝有玄晏先生分类的《甲乙经》,唐代有王太仆对《素问》的补缺删复,元代有滑撄宁对《素问》的摘抄,以这四位先生的做法为借鉴,然后我的主意就已决定。

况且《内经》不是《十三经》这一类书,因为那是无须分类的,而这本书要能使人打开眼界,指明方向,就不容不分类,以便求得方便。

从此我就在《灵枢》、《素问》两经中全面地寻求研究,首先推求出疑难之处,如此反复研究尝试,年复一年,渐渐找到了一点头绪,然后合并两经为一经,命名为《类经》。

分类的意思就是用《灵枢》来启发《素问》的精微处,用《素问》来阐明《灵枢》的秘奥处,互为表里,使两本书的义理互相贯通。

将《灵枢》、《素问》两经合并后,就分成十二类:人的大事没有什么比生命更为重要的了,能够保持人的真元,就能适应自然变化的规律,所以第一叫“摄生类”。

化育生长的规律,由阴阳所主宰,阴阳一确立,天地人就定位了,所以第二叫“阴阳类”。

人有生命,脏气是根本,五脏畅通,三焦就平安了,所以第三叫“藏象类”。

要知道体内情况,必须察看体外的神色,切脉望色通达神妙,内部的吉凶,也就可以判断了,所以第四叫“脉色类”。

脏腑主内,经络主外,能明白经络运行的起迄,人体就平安了,所以第五叫“经络类”。

一切事物都有差别,都有本有末,有主有次,明白了先治与后治的是什么,就掌握要领了,所以第六叫“标本类”。

人依靠的东西,药食是第一位的,气味适合需要,五脏就强盛了,所以第七叫“气味类”。

人生百岁谁能保证没病呢?治疗它不错过时机,严重的疾病也可转危为安,所以第八叫“论治类”。

疾病侵袭人体,变化多端,不能测度,高明的诊断能照见隐藏的病证,病魔就逃跑了,所以第九叫“疾病类”。

如果药物效力达不到,古代有针灸、砭石,应用九种针法来搜索玄秘的病证,这种医术超过一般,所以第十叫“针刺类”。

至于上天广大,无边无际,从古到今,运行往复,包涵无限,和洽于天地阴阳之气,如果用运气学说的道理来推究,就能看得清清楚楚,所以第十一叫“运气类”。

又如《内经》的经文,连属不断,难以勉强划分,有的附见在别的门类,要寻求它而找不到,就分列专条,探求隐藏的含义,就像血脉一样贯通了,所以第十二叫“会通类”。

汇合起来,分成三十二卷。

在这部《类经》以外,又附《图翼》十五卷。

因为《内经》文义深奥,言语所不能概括的,不用图画检取,其中的精华不能集中突出地揭示出来;图画形象虽然明显,但意思有不通达的,不用文字说明来辅助,其中的深奥处仍难于窥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