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发现身边的新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会发现身边的新闻
李兵正
编者按:2007年6月2日,《解放军报》在二版头条位置刊发了一篇消息《基层中队“饭前说事”画上句号》。这篇从基层常见的事情中挖掘的新闻一经见报,便引来不少好评,还被评为军报当日好稿。由此可见,司空见惯的事情当中未必没有新闻。这篇稿件告诉我们,对“司空见惯”的事情不要“熟视无睹”,因为有些“一碰就响”的好新闻就蕴藏在其中。
【原稿】
不要破坏战士吃饭时的心情
武警攀枝花大队关心战士从细节入手告别“饭前说事”
本报成都5月29日电林玉鸿、特约通讯员吴超报道:昨天中午,武警攀枝花大队一中队新战士小张因饭前小演讲时过于紧张,中途几次“卡壳”,指导员当场指定“晚饭时还由你讲”。吃饭时,小张想到自己当众出了丑,怎么也吃不香,坐了一会儿就走出了饭堂。晚饭前,虽然小张提前做了准备,但越想放松越紧张,一分钟演讲依然不如意,吃饭时他喝了一碗汤又出去了。
战士连续两顿饭都没吃好,是不是在饭前不该举行小演讲呢?当晚“新闻联播”结束后,中队干部骨干就此问题与战士们进行了交流。综合意见是:饭前小演讲确实能提高战士理论水平,锻炼战士语言表达能力,但对于一些文化基础较差,心理素质偏低或上进心强的战士来讲,每当轮到自己演讲时,都怕出错,但往往越怕出错越出错,一旦出错了就会觉得“丢人”,进而影响吃饭的心情,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不仅仅是一件战士饿肚子的小事,而是直接影响战士健康成长的大问题。
听到战士们的心声,大队和中队干部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们结合工作中的一些小事举一反三:不光是饭前小演讲,包括饭前走队列、布置任务、讲评工作等,你方讲罢我登场,都想“补充两句”,让战士很倒胃口,没有真正从战士的心理、身体承受能力上考虑,不仅破坏了战士们吃饭的心情,而且影响了正常休息,妨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理不摆不明。听了大家的反映,教导员曹继斌说,只有从战士的角度出发,把关乎战士健康成长的事想细、做实,才能真正保证官兵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训练中,促使他们健康成长。于是,大队党委做出决定:各中队取消饭前小演讲,告别饭前说事的习惯。
【见报稿】
武警攀枝花森林大队从具体事入手落实以人为本
基层中队“饭前说事”画上句号
本报成都6月1日电林玉鸿、特约通讯员吴超报道:今天中午开饭时,武警攀枝花森林大队教导员曹继斌代表大队党委在队前宣布:为让大伙儿吃饭前有份好心情,从今天起所有基层中队取消饭前讲评工作和布置任务等习惯做法。曹继斌话音刚落,队列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大队党委作出这个决定,缘于一名战士没有吃好午饭一事。昨天上午,上级工作组到大队检查保密工作,到某中队时随机问了一名战士保密守则的内容,结果由于紧张,这名战士一时没有回答完整。午饭前站队时,中队干部批评他“关键时刻掉链子”。本来就感到压力很大的他,又挨了批评,窝了一肚子火,走进饭堂后不到一分钟就出去了。
这一幕没有瞒过同在饭堂就餐的教导员曹继斌的眼睛。事后他严肃批评了中队干部,要求他向这名战士道歉。随后,曹继斌带领大队干部就此问题与部分战士进行交流。战士们反映,几乎每天开饭前集合站队时,中队干部都要“讲两句”,有时还不止一个人说。他们坦言,吃饭是需要心情的,好心情才会有好胃口。想象一下,顶着骄阳、饿着肚子听中队干部讲评工作是什么感觉。一些战友因受到批评心情不好、心理压力过大而吃不好饭,甚至吃不下饭。
战士们的心里话让大队和中队干部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们感到,“饭前说事”本意是想促进工作,实际上或多或少给战士造成了心理压力。其实,一些工作安排完全可以更科学、更合理些。比如,布置任务可以在操课前,讲评一天的工作主要在晚点名时进行。大家还认为,站到战士的角度看问题,很多事情可以做得更细、更实,也只有真正从关心战士健康成长出发,才能保证他们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执勤和训练中。于是,大队党委果断作出决定:除紧急任务、演练等特殊情况外,所有中队从即日起不再沿用“饭前说事”的习惯做法,尤其要杜绝在饭前批评人的不当做法,一律按规定时间准时开饭。
【编辑随感】
收到这篇“饭前说事”消息的初稿时,我的第一感觉是立意不错,问题抓得很准。但有两处经不起推敲:一是稿子批评的是“饭前说事”现象,可依托的事实却是饭前的小演讲活动,有些言不及义;二是小演讲被取消是因时间安排不当,而非演讲活动本身存在问题,毕竟这一活动是能够促进战士的综合素质提高的,从行文来看,显然没有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如果这样见报容易让读者产生误解。
我请作者围绕“饭前说事”再次到这个大队采访。3天后,作者兴奋地打来电话告诉我,另一个中队的事例更典型,更能说明“饭前说事”这个主题。稿件当天传来后,我当即编发,被总编室安排在二版头条位置加框处理,而且还配发了版面编辑撰写的编辑点评,深化了新闻的主题,使稿件更加丰富、完整。回顾这篇稿子的编发过程,我感觉可能会对基层报道员发现新闻有些启示。
工作中,经常听到一些基层报道员抱怨没有东西可写。真的没有新闻吗?像“饭前说事”这类事,估计不少报道员听说过见到过,可有的压根就没有觉出它有什么新闻价值。而一些引起很大反响的优秀新闻作品,如《等一等炊事员》、《比一比大锅菜》、《迟来的家书抵万金》等,恰恰就是来自基层一线。记得有句名言:生活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对于基层报道员来说,身边不是缺少新闻,而是缺少对新闻的发现。不少很好的新闻素材,常常就在熟视无睹中与我们擦肩而过了。
忽视事物的变化和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主要还是新闻敏感性不强。因为一年365天,真正让人一看就是惊天动地的“大新闻”是十分有限的,大量的新闻是通过看似很平常、不显眼的小事反映出来的。之所以不善于从变动的小事中进行提炼和挖掘新闻,大的抓不来,小的又发现不了,究其原因,大概有这么几条:一是与外界的信息沟通
不够,缺了比较效应,感觉不到事物静中有动,看不到不声不响的、潜移默化的变动中出现的新鲜东西;二是自己对某一生活环境已经熟悉了,自认为什么都知道了,放松了对每天都在变化的社会生活的细心观察和深入分析;三是认识上出现了偏差,主要是看不起发生在身边的小事,看不清小事里面和小事背后所包含的普遍意义及新闻价值,不能平中见奇,浅处见深。
《基层中队“饭前说事”画上句号》这篇消息的成功,就在于作者有强烈的新闻敏感。如果作者不熟悉基层,没有新闻敏感,是很难找到这种平凡而又意味深长的事实的,也就不可能采写出这条有价值的新闻来。新闻发现是新闻工作者政治水平、业务素质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新闻竞争说到底是新闻发现能力的竞争。实践证明,同样的新闻事实,同样的现场观察,不同作者发现能力的强弱,也就决定了新闻作品的高下之分。
类似“饭前说事”的新闻事实,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但却不是唾手可得。它需要报道人员沉下去,深入生活,用心思考,下功夫挖掘。作为编辑,无一例外都喜欢编发抓问题的新闻稿件。这类稿件不能与“曝光新闻”、“批评新闻”简单画等号。它们既不是单纯的批评,也不是直接的表扬,而是针对广大官兵普遍关心又模糊不清的倾向性问题,或给以答案,或给以开导,或指出方向,拨动心弦,令人深思。新闻写作,究其实质就是写生活,反映生活。应善于通过典型、独到的事例,具体生动的故事情节,反映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内容。要写出这样的好作品,对新闻事实的考察分析不可就事论事,要有宏观视角和理性思维,对其产生的内外条件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分析,视点要高,视界要宽,视角要独到,对新闻事实有独到的感悟,写出的作品才会生动深刻。
部队基层报道员要采写出引人入胜的优秀新闻作品,还应注重培养提炼新闻主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善于对事物进行由表及里、由实及虚的融会贯通的思考和认识的能力,也是不断地对自己的实践进行总结和升华的结果,是自己的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摸清“两头”,即准确掌握军委总部文件精神和熟悉部队基层的实际情况,脑子里始终装着问号,只有对发生在身边的每一处细微变化都能勤于思考、消化,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
(作者系解放军报社政工部基层组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