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8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1998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1998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1998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例分析一、成立及倒闭过程1、背景海口银行的密度极大,巨大的压力下,银行走上了恶性竞争的道路,各信用无一例外地采取了高息揽储的方式吸引存款,有的年利率高达25%。

这也直接造成了多数城市信用高进低出,食储不化的结果,只有靠新的高息存款支付到期的存款,然后再吸入高息存款,进入了严重违背商业规律的恶性循环。

于是,资不抵债、入不敷出,无法兑付到期存款,成了信用的通病,并严重影响会安定。

这也正是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兼并海发行、托管信用的最直接原因。

2、成立海南发展银行成立于1995年8月,是海南省唯一一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总行设在海南省海口市,并在其他省市设有少量分支机构。

它是通过向全国募集股本,并兼并5家由于大量资金压在房地产上而出现了经营困难的信托投资公司而成立的,注册资本为16.77亿元人民币。

股东有43家,主要为海南省政府,中国北方工业总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等,有海南省政府控股。

在成立伊始海发展就背负44亿元的债务,合并时这五家机构的坏账损失总额已达26亿元。

1997年底,城市信用社引发的海南金融问题第一次大规模显现,5月海口人民城市信用社主任陈琪作案潜逃,这一事件导致储户恐慌出现集中提款现象,随后,支付危机波及海南十几家城市信用社。

1997年12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国人民银行海南省分行发布通告,宣布关闭海口市人民城市信用合作社等5家违法违规经营、严重资不抵债、一已不能支付到期债务的城市信用社。

其债权债务由海南发展银行托管,全省其余29家信用社除一家仍独立经营外,全部并入海南发展银行。

接管的城市信用合作社总资产为137亿元,总负债却为142亿元,资产几乎全为无人问津的房产。

3、经营中的问题但是合并后成立的海南发展银行,并没有按照规范的商业银行机制进行运作,而是大量进行违法违规的经营。

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向股东发放大量无合法担保的贷款。

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例分析近年来,海南发展银行是中国金融体系中面临倒闭的一家银行。

该银行成立于1988年,是中国境内一家地方性银行,在当地有着重要的市场地位和影响力。

然而,由于一系列的内外部因素,海南发展银行最终宣布破产,给当地经济和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冲击。

本文将对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例进行分析。

首先,海南发展银行倒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其过度扩张和信贷风险。

2024年贷款利率的市场化使得银行利润下降,为了弥补利润缺口,海南发展银行开始大规模发放高风险贷款,包括房地产和非标准化信贷。

这导致了银行信贷风险的积累,资产质量开始恶化。

此外,银行管理体系和内控机制也存在明显缺陷,不能及时发现和控制风险。

其次,海南发展银行倒闭的原因还包括政策因素和经济周期。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海南发展银行所在的房地产行业面临了严重的市场下行风险。

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了收紧政策,贷款标准变得更加严格,导致海南发展银行的贷款业务大幅下降,进而引发了流动性风险。

同时,国家对地方性银行的监管也逐渐加强,使得海南发展银行在资本金补充和整体风险防控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此外,海南发展银行倒闭的案例还暴露出监管部门监管不严问题。

过去的监管模式主要侧重于规则制定和事后监管,监管部门在风险防控方面缺乏主动性。

海南发展银行的倒闭导致对监管部门的整体能力和有效性产生了质疑。

监管部门应在早期识别和预警风险,并制定有效的监管政策和规则,提高监管工作的效率和及时性。

最后,海南发展银行倒闭也对当地经济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倒闭导致了大量失业和社会不稳定,也使得当地的金融环境变得更加脆弱。

此外,由于海南发展银行是地方性银行,其倒闭还对其他地方性银行和金融体系产生了不良影响,加大了系统性风险。

综上所述,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过度扩张和信贷风险、政策因素和经济周期、监管不严和资本金补充不充分等因素共同导致了该银行的倒闭。

这一案例提醒我们,金融机构应高度重视风险防控,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的制度和机制。

货币银行学案例分析

货币银行学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题一,分析海南发展银行倒闭的原因及其启示意义海发行关闭原因:1历史遗留问题给海发行的经营管理带来沉重的债务压力和亏损负担。

2高息揽存使海发行背上高额的经营成本。

3在资产管理方面,在短短三年又新增了大量坏账。

4经营管理混乱,违规违法问题严重。

海发行倒闭的启示:首先,在海发行关闭事件中,其表面原因包括经营管理混乱、承担接管问题信用社等,而在其背后,则是房地产泡沫崩溃可能导致金融失败的残酷事实,上世纪90年代,海南房地产市场崩盘,导致包括信用社在内的金融机构出现了大量不良资产,海发行则不幸成为这轮房地产泡沫经济的“牺牲品”,在当前房地产市场与金融体系关联更加复杂的情况下,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警示。

其次,在海发行遗留问题的背后,可以看到我国金融机构的退出制度尚未建立起来,这在客观上阻碍了中国金融改革深化的步伐。

长期以来,我国的金融机构退出市场,往往都是行政性关闭,或者是关闭后走向行政性主导的破产,因此往往被人戏称为“计划性破产”。

市场化破产机制的缺位,使金融运行的规范化、程序化、市场化都难以完全建立起来。

再者,海发行关闭的直接原因,是储户因为恐慌引起的挤兑所造成的。

挤兑的发生往往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储户在缺乏银行的信息,二是由于存款缺乏安全保障,导致储户信息丧失,其中的教训,一是要求金融机构不断提高运作规范性和透明度,使公众能够充分了解内部的风险收益特征,二是要求尽快建立起我国的存款保障机制,成为挽救储户信心的“最终安全网”。

最后,无论金融发展到什么程度,都必须努力建立金融机构内部的防火墙,除了海发行以外,美国次贷危机同样使我们看到,金融巨头内部的风险失控,会导致风险的积累和爆发,对混业经营形成的金融控股集团,既要有一道“风险防火墙”,强调讲异业风险限制在各个业务领域内,防止风险的扩散和蔓延,又要有一道“咨询隔离墙”,要求禁止或限制跨部门、跨领域的信息传递,借以防止滥用信息和内部交易行为的发生,在当前加快金融混业经营的大趋势下,这就需要政府不断完善监管,真正成为金融市场制度创新的“守夜人”二,分析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及其启示意义巴林银行倒闭原因:1,巴林银行内部管理不善,缺乏风险防范机制:里森既是清算部负责人,又是交易部负责人,身兼两职,说明巴林银行内部管理极不严谨。

关于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关于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1998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例分析一、成立及倒闭过程1、背景海口银行的密度极大,巨大的压力下,银行走上了恶性竞争的道路,各信用无一例外地采取了高息揽储的方式吸引存款,有的年利率高达25%。

这也直接造成了多数城市信用高进低出,食储不化的结果,只有靠新的高息存款支付到期的存款,然后再吸入高息存款,进入了严重违背商业规律的恶性循环。

于是,资不抵债、入不敷出,无法兑付到期存款,成了信用的通病,并严重影响会安定。

这也正是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兼并海发行、托管信用的最直接原因。

2、成立海南发展银行成立于1995年8月,是海南省唯一一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总行设在海南省海口市,并在其他省市设有少量分支机构。

它是通过向全国募集股本,并兼并5家由于大量资金压在房地产上而出现了经营困难的信托投资公司而成立的,注册资本为16.77亿元人民币。

股东有43家,主要为海南省政府,中国北方工业总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等,有海南省政府控股。

在成立伊始海发展就背负44亿元的债务,合并时这五家机构的坏账损失总额已达26亿元。

1997年底,城市信用社引发的海南金融问题第一次大规模显现,5月海口人民城市信用社主任陈琪作案潜逃,这一事件导致储户恐慌出现集中提款现象,随后,支付危机波及海南十几家城市信用社。

1997年12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国人民银行海南省分行发布通告,宣布关闭海口市人民城市信用合作社等5家违法违规经营、严重资不抵债、一已不能支付到期债务的城市信用社。

其债权债务由海南发展银行托管,全省其余29家信用社除一家仍独立经营外,全部并入海南发展银行。

接管的城市信用合作社总资产为137亿元,总负债却为142亿元,资产几乎全为无人问津的房产。

3、经营中的问题但是合并后成立的海南发展银行,并没有按照规范的商业银行机制进行运作,而是大量进行违法违规的经营。

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向股东发放大量无合法担保的贷款。

海南发展银行破产清算案例分析

海南发展银行破产清算案例分析

海南发展银行破产清算案例分析一、面临的风险分析1.不良资产比例过大成立海南发展银行的初衷之一就是为了挽救一些有问题的金融机构。

1993年海南省决定成立海南发展银行,将5家已存在问题的信托投资公司合并为海南发展银行。

1997年年底,遵循同样的思路,有关部门又将海南省内28家有问题的信用社并入海南发展银行,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其不良资产的比例。

2.银行体制混乱在海发行未兼并托管城市信用社之前,各信用社无一例外地采取了高息揽储的方式吸引存款,有的年利率高达25%。

这也直接造成了多数城市信用社高进低出,食储不化的结果,只有靠新的高息存款支付到期的存款,然后再吸入高息存款,进入了严重违背商业规律的恶性循环。

3.经营模式不规范合并后成立的海南发展银行,并没有按照规范的商业银行机制进行运作,而是大量进行违法违规的经营。

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向股东发放大量无合法担保的贷款。

股东贷款实际上成为股东抽逃资本金的重要手段。

4.挤兑海发行兼并信用社后,其中一件事就是宣布,只保证给付原信用社储户本金及合法的利息,导致发生了大规模的挤兑。

海发行见在海南岛内无法缓解困境,想以岛外的力量帮助恢复,于1998年5月在深圳设立分行,然而并没有起明显作用。

为控制局面,化解金融风险,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当机立断,宣布1998年6月21日关闭海南发展银行。

二、经验教训1.当初是否应给海发行发照值得检讨从当时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当地银行竞争状况看,没有组建海发行的必要。

否则只能为日后的违规经营买下伏笔(高息揽存,高风险放贷)。

2.对关联交易需严加监管主要是向股东发放关系贷款没有控制好,从而使海发行成了股东的提款机,因此对股东贷款要有严格的限定。

3.行政性兼并应该停止行政性的将30余家由于高风险而难以为继的城市信用社并入海发行,是导致信心最终丧失,发生挤兑的直接原因。

三、事件启示首先,在海发行关闭事件中,我们看到其原因包括经营管理混乱、承担接管问题信用社等。

案例分析 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高息揽储的教训_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_[共3页]

案例分析  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高息揽储的教训_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_[共3页]

99第四章 商业银行的负债管理 (四)确定最佳银行规模一般说来,大银行的负债成本比小银行低,因为大的商业银行的经营存在规模经济。

银行规模大,可以摊薄经营成本。

同时,公众对规模大的商业银行比较有信心,所要求的风险补偿相对较低,商业银行可以用较低的成本从储户那里吸收存款,也可以较低的成本在货币市场上进行融资。

但是,商业银行的规模不是越大越好,超过一定规模,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会不降反升。

因此,商业银行应根据自己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来决定自己的最佳规模。

案例分析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高息揽储的教训一、案情回放海南发展银行(下称海发行)成立于1995年8月,是海南唯一一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总行设在海南省海口市,并在其他省市设有少量分支机构。

它是在先后合并原海南省5家信托投资公司和28家信用社的基础上建立和壮大的,成立时的总股本为16.77亿元,海南省政府以出资3.2亿元成为其最大的股东。

关闭前有员工2 800多人,资产规模达160多亿元。

1997年之前,即海发行兼并托管信用合作社事件之前,海南省被设立为经济特区,经济开始快速发展,房地产业也大规模扩张,同时伴生了许多金融机构。

但是,并没有得到政府的有效监控,房地产业出现了泡沫,并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泡沫开始破裂,许多信用社都出现了大量不良资产。

海南省的银行类金融机构数目很大,在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情况下,各个信用社都采取了高利息的方式来吸引存款,而对储户承诺的高利息也加剧了这些信用社的经营困境。

海发行成立之初,也采用高息(1996年海发行五年期存款利息一度高达22%)揽存的“偏招”,并获得了暂时的辉煌——截至1996年年底,成立仅一年多的海发行全行资本营运规模便达到86亿元,比开业前增长94.3%,几乎翻了一番;各项存款比开业前增长152%,贷款比开业前增长97.8%;偿还了59%的历史债务,全年实际利润1.25亿元。

据1997年《海南金融年鉴》称,海发行收息率为90%,与境外36家银行共403家分支行建立了代理关系,外汇资产规模达1.7亿美元。

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例分析讲诉

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例分析讲诉

而关闭一家银行。
谢谢
THANK YOU
海发行倒闭的原因分析
不良资产比例过大
01 TEXT01
02 TEXT02
03 TEXT03
04 TEXT04
05 TEXT05
1993年,合并时坏账损失总额 已达26亿元。 1997年年底,有关部门又将海 南省内28家有问题的信用社并入 海南发展银行。

06 TEXT06
07 TEXT07
银行体制混乱
无法支付利息
继续吸入 高息存款
吸入高息存款
资金缺乏
经营模式不规范

01 TEXT01
02 TEXT02

03 TEXT03
04 TEXT04
05 TEXT05
股东抽逃资本金。许多股东的贷 款发生在其资本金到账后1个月 内, 即“刚拿来,又带走;拿来 多少,带走多少”。 发放大量无合法担保的贷款。 贷款的用途不明确。实际上是作 为临时拆借资金用于归还股息。
06 TEXT06
07 TEXT07
其他 13%

有关资料显示,海南发展银 行成立时的16.77亿股本在建 行之初,甚至在筹建阶段, 就已经以股东贷款的名义流 回股东手里。

股东贷款 87%
股东贷款实际上是 股东抽逃资本金的 重要手段
海南发展银行是在1995年8 月18日正式开业的,但仅在 1995年5月至9月间,就已发 放贷款10.60亿元,其中股东 贷款9.20亿元,占贷款总额 的86.71%。
中国首家银行倒闭事件——
海南发展银行
开业

海南发展银行(以下简称海发行)于1995 年8月18日开业,它是通过向全国募集股本, 并兼并了5家信托投资公司而设立的海南股 份制银行,注册资金16.77亿元人民币(其 中外币折合人民币3000万元)。股东有43 个,主要股东为海南省政府、中国北方工 业总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北京 首都国际机场等,由海南省政府控股 。

海南发展银行的案例分析

海南发展银行的案例分析
海南发展银行案例分析
案例:海南发展银行的关闭
1998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 发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告,关闭刚刚诞生2年零10个月 的海南发展银行。
这是新中国金融史上第一次由于 支付危机而关闭一家银行。
案例:海南发展银行的关闭
海南发展银行成立于1995年8月,是海南省唯一 一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总行设 在海南省海口市,并在其他省市设有少量分支机构。 它是在合并原海南省5家信托投资公司的基础上,吸收 了40多家新股东后成立的。成立时的总股本为16.77亿 元,海南省政府以出资3.2亿元成为其最大股东。关闭 前有员工2800余人,资产规模达160多亿元。
案例:海南发展银行的关闭
2.银行体制混乱
在海发行未兼并托管城市信用社之前,各信用社无 一例外地采取了高息揽储的方式吸引存款,有的年利 率高达25%。这也直接造成了多数城市信用社高进低 出,食储不化的结果,只有靠新的高息存款支付到期 的存款,然后再吸入高息存款,进入了严重违背商业 规律的恶性循环。于是,资不抵债、入不敷出,无法 兑付到期存款,成了信用社的通病,并严重影响社会 安定。
案例:海南发展银行的关闭
对关联交易需严加监管 主要是向股东发放关系贷款没有控制好.从而使海发行成
了股东的“提款机”.如股东变相的抽空出资,则其使 银行高风险经营的道德风险则不可避免(拿别人的钱来 为自己的利益而冒险).
案例:海南发展银行的关闭
行政性兼并应该休矣 行政性的将30余家由于高风险,而难以为继的城市信
案例:海南发展银行的关闭
经验教训:
当初是否应给海发行发照,值得检讨. 90年代初“海南泡沫”破灭后,其经济恢复其落后
的本来面目(至今天海南也不过700亿元的GDP),从当时 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当地银行竞争状况看,没有组建 的必要.否则,只能为日后的违规经营埋下伏笔(高息揽 存,高风险放贷).

关于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关于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1998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例分析一、成立及倒闭过程1、背景海口银行的密度极大,巨大的压力下,银行走上了恶性竞争的道路,各信用无一例外地采取了高息揽储的方式吸引存款,有的年利率高达25%。

这也直接造成了多数城市信用高进低出,食储不化的结果,只有靠新的高息存款支付到期的存款,然后再吸入高息存款,进入了严重违背商业规律的恶性循环。

于是,资不抵债、入不敷出,无法兑付到期存款,成了信用的通病,并严重影响会安定。

这也正是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兼并海发行、托管信用的最直接原因。

2、成立海南发展银行成立于1995年8月,是海南省唯一一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总行设在海南省海口市,并在其他省市设有少量分支机构。

它是通过向全国募集股本,并兼并5家由于大量资金压在房地产上而出现了经营困难的信托投资公司而成立的,注册资本为16.77亿元人民币。

股东有43家,主要为海南省政府,中国北方工业总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等,有海南省政府控股。

在成立伊始海发展就背负44亿元的债务,合并时这五家机构的坏账损失总额已达26亿元。

1997年底,城市信用社引发的海南金融问题第一次大规模显现,5月海口人民城市信用社主任陈琪作案潜逃,这一事件导致储户恐慌出现集中提款现象,随后,支付危机波及海南十几家城市信用社。

1997年12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国人民银行海南省分行发布通告,宣布关闭海口市人民城市信用合作社等5家违法违规经营、严重资不抵债、一已不能支付到期债务的城市信用社。

其债权债务由海南发展银行托管,全省其余29家信用社除一家仍独立经营外,全部并入海南发展银行。

接管的城市信用合作社总资产为137亿元,总负债却为142亿元,资产几乎全为无人问津的房产。

3、经营中的问题但是合并后成立的海南发展银行,并没有按照规范的商业银行机制进行运作,而是大量进行违法违规的经营。

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向股东发放大量无合法担保的贷款。

海发行倒闭案例分析

海发行倒闭案例分析

2.盲目兼并,引起信用风险,挤兑现象严重

1、海口人民信用社存在诸多病根,盲目兼并造成海发行负担负担 过大,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
2、负担过大,造成海发行无法正常运转,信用危机产生,挤兑 现象愈加频繁,最终导致清偿能力丧失。
”平衡和结构优化是衡量商业银行是否处于 正常状态和资金良性循环的重要标志。海南发展银行开业初期即背负 近45亿元的债务,其中相当一部分随着房地产业的降温成为财务坏账 和不良资产。银行资金短缺,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对于庞大债务的消 化只能是力不从心,造成畸形发展。
(五) 以立法推动金融改革,运用 法律手段防范金融风险
为防止类似于海南发展银行事 件的再次发生,我们有必要对商业 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资本金结 构、贷款投向以及存款保险等进 行更完备的立法,并明确执法程序, 使依法监管更加切实可行,经营管 理人员所担负的法律责任更加明 析。
(六) 以市场退出机制来加强监管,整顿金融秩序
6.行政手段的制约削弱了市场手段 和法律手段的效力
海南政府过于干预, 违背商业银行经营原则, 造成了市场手段和法律手 段的弱化甚至失灵, 导致银行体系脆弱、发展 衰败
7.银行法规不健康,监管失控
1、无论是在资本不足的情况下银行开业,还是高息揽储出现的违规操 作,都违反了《商业银行》的行为 2、严重低估兼并信用社后所潜在的风险,经营制度存在漏洞 3、市场体制和金融市场尚不完善,同行内盲目追求发展,忽视监管和 法律手段的重要性。
(八)总结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 教训,以其为鉴改革现有银行体系
在海南发展银行事件中,处处可见 这些直接间接造成金融风险的因 素。这一事件并非孤立事件,它的 许多特征在我国的银行体系中都 有着不同程度的反映。因此,要结 合海南发展银行的惨痛教训,全面 改革现有银行体系,剔除潜在及表 面化的风险因素,这样才能保持我 国金融市场的繁荣稳定,确保改革 开放的胜利果实。

海南发展银行的案例分析-PPT精选文档

海南发展银行的案例分析-PPT精选文档


案例:海南发展银行的关闭
事件影响
海南发展银行的关闭,对海南的金融形象造成了破坏。 清算问题难解决。据相关统计,至2019年6月22日 ,海南 发展银行已关闭12年 ,然而清算工作扔问题很多,甚至 清算工作一度处于停滞状态
案例:海南发展银行的关闭
它是在合并原海南省5家信托投资公司的基础上,吸收
了40多家新股东后成立的。成立时的总股本为16.77亿 元,海南省政府以出资3.2亿元成为其最大股东。关闭 前有员工2800余人,资产规模达160多亿元。
案例:海南发展银行的关闭
案例:海南发展银行的关闭
如此一家银行,为什么开不到 三年,就被迫关闭了呢?
不低债的城市信用社,其全部资产负债由海南发展银行进
行托管.接着,有关部门又将海南省内28家有问题的信用
社并入海南发展银行,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其不良资产的 比例。
案例:海南发展银行的关闭
2.银行体制混乱
在海发行未兼并托管城市信用社之前,各信用社无 一例外地采取了高息揽储的方式吸引存款,有的年利 率高达25%。这也直接造成了多数城市信用社高进低 出,食储不化的结果,只有靠新的高息存款支付到期 的存款,然后再吸入高息存款,进入了严重违背商业 规律的恶性循环。于是,资不抵债、入不敷出,无法 兑付到期存款,成了信用社的通病,并严重影响社会 安定。
案例:海南发展银行的关闭
3.经营模式不规范
合并后成立的海南发展银行,并没有按照规范的商 业银行机制进行运作,而是大量进行违法违规的经营。 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向股东发放大量无合法担保的贷 款。股东贷款实际上成为股东抽逃资本金的重要手段。 有关资料显示,海南发展银行成立时的16.77亿股本 在建行之初,甚至在筹建阶段,就已经以股东贷款的 名义流回股东手里。海南发展银行是在1994年12月8日 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筹建,并于2019年8月18日正式开 业的。但仅在2019年5月至9月间,就已发放贷款10.60 亿元,其中股东贷款9.20亿元,占贷款总额的86.71%。

案例8-4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例剖析

案例8-4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例剖析

思考:
从海南发展银行被关闭的案例中, 你得到什么启示?
二、深层原因分析
(一)不良资产比例过大。可以说,海南发展银行建 立本身就是一个吸纳海南非银行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 怪胎。1992年开始海南房地产火爆,1993年5月以后, 国家加大金融宏观调控力度,房地产热逐步降温,海 南的众多信托投资公司由于大量资金压在房地产上而 出现了经营困难。在这个背景下,海南省政府决定成 立海南发展银行,将5家已存在严重问题的信托投资公 司合并为海南发展银行。据统计,合并时这5家机构的 坏账损失总额已达26亿元。有关部门认为,可以靠公 司合并后的规模经济和制度化管理,使它们的经营好 转,信誉度上升,从而摆脱困境。1997年底,遵循同 样的思路、有关部门又将海南省内28家有问题的信用 社并入海南发展银行,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其不良资产 的比例。
由于上述原因,海南发展银行从开业之日 起就步履维艰,不良资产比例大,资本金不 足,支付困难,信誉差。
1998年春节过后,不稳定的因素开始出现 了。一大早,在海发行的营业网点排成长队 的取款人便成为一个话题,而且传闻越来越 多、越传越玄……有鼻子有眼的传闻加剧了 人们心理的恐慌,恐慌的心理又反过来增加 了储户的取款。于是,金融界十分避讳、社 会十分担心的现象——挤兑,开始在海发行 出现了。
• 1997年年底,遵循同样的思路,有关部门 又将海南省内28家有问题的信用社并入海南 发展银行,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其不良资产的 比例。
• 在海发行未兼并托管城市信用社之前, 各信用社无一例外地采取了高息揽储的方式 吸引存款。这也直接造成了多数城市信用社 高进低出,食储不化的结果,只有靠新的高 息存款支付到期的存款,然后再吸入高息存
(二)违法违规经营,海南发展银行建立起来以后,并没有 按照规范的商业银行机制进行运作,而是大量进行违法违 规的经营,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向股东发放大量无合法担保 的贷款。海南发展银行是在1994年12月8日经中国人民 银行批准筹建,并于1995年8月18正式开业的。成立时 的股本16.77亿元。但仅在1995年5月到9月间,就已发 放贷款10.60亿元,其中股东贷款9.20亿元,占贷款总额 的86.71%.绝大部分股东贷款都属于无合法担保的贷款, 许多代款的用途根本不明确,实际上是用于归还用来入股 的临时拆借资金,许多股东的贷款发生在其资本到账后的 一个月,入股单位实际上是刚拿来,又拿走。股东贷款实 际上成为股东抽逃资本金的重要手段。这种违法违规的经 营行为显然无法使海南发展银行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案例十六:海南发展银行倒闭的案例分析

案例十六:海南发展银行倒闭的案例分析

案例十六:海南发展银行倒闭的案例分析海南发展银行于1995 年在合并5家信托公司的基础上组建。

这5家公司在1993年以前的海南房地产热中,已有大量资金积压在房地产上。

从诞生之初,海发行就被赋予了化解金融风险的重任。

之后,海发行又引入北方工业公司、中远集团等40余家岛外股东,筹集资金10.7亿元,由海南省控股。

注册资本金16.77亿元的海发行一开始就背负了44亿元的债务。

但在当时普遍采用高息揽存的情况下,海发行迅速扩张。

1997年底,海发行的资金规模发展到106亿元。

也就在当年,由城市信用社引发的海南金融问题第一次大规模显现。

5月,海口人民城市信用社主任陈琪作案潜逃,这一事件导致储户恐慌并出现集中提款现象。

随后,支付危机波及全省十几家城市信用社。

1997年12月兼并28家城市信用社的行动,被认为是海发行关闭的导火索。

有种说法是,当时海南为挽救这些城市信用社,不顾股东大会的强烈反对执意要求海发行实施兼并,将28家资不抵债的城市合作信用社收入旗下,并托管了5家被关闭的城市合作信用社。

接管的城市信用合作社总资产为137亿元,总负债却为142亿元,而资产又几乎全是无人问津的房产。

接管之后,那些原以为取款无望的储户很快在海发行营业部的门口排起了长队,这成为当时海南的热门话题。

由各种传闻引发的恐慌很快演变成挤兑风潮,海发行只能依靠人民银行再贷款艰难度日。

1998年3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在陆续给海发行提供了40亿元的再贷款后,决定不再给予资金支持。

此时,海发行已无法清偿债务。

其后,据说海南省政府也动用了7亿元资金企图挽回局面,但已是无力回天。

1998年6月21日,为了防止支付危机进一步蔓延,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关闭海发行,同时指定中国工商银行托管海发行的债权、债务。

海发行的关闭引起了强烈反应。

新加坡、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报纸在事件发生的第二天就刊出了这条消息,国内报纸也陆续刊出了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关闭海南发展银行的消息,这表明银行的倒闭与一般企业的破产不一样,它涉及的单位和人更多、影响更大。

货币银行学案例分析

货币银行学案例分析

货币银行学案例分析第一篇:货币银行学案例分析案例分析题一,分析海南发展银行倒闭的原因及其启示意义海发行关闭原因:1历史遗留问题给海发行的经营管理带来沉重的债务压力和亏损负担。

2高息揽存使海发行背上高额的经营成本。

3在资产管理方面,在短短三年又新增了大量坏账。

4经营管理混乱,违规违法问题严重。

海发行倒闭的启示:首先,在海发行关闭事件中,其表面原因包括经营管理混乱、承担接管问题信用社等,而在其背后,则是房地产泡沫崩溃可能导致金融失败的残酷事实,上世纪90年代,海南房地产市场崩盘,导致包括信用社在内的金融机构出现了大量不良资产,海发行则不幸成为这轮房地产泡沫经济的“牺牲品”,在当前房地产市场与金融体系关联更加复杂的情况下,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警示。

其次,在海发行遗留问题的背后,可以看到我国金融机构的退出制度尚未建立起来,这在客观上阻碍了中国金融改革深化的步伐。

长期以来,我国的金融机构退出市场,往往都是行政性关闭,或者是关闭后走向行政性主导的破产,因此往往被人戏称为“计划性破产”。

市场化破产机制的缺位,使金融运行的规范化、程序化、市场化都难以完全建立起来。

再者,海发行关闭的直接原因,是储户因为恐慌引起的挤兑所造成的。

挤兑的发生往往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储户在缺乏银行的信息,二是由于存款缺乏安全保障,导致储户信息丧失,其中的教训,一是要求金融机构不断提高运作规范性和透明度,使公众能够充分了解内部的风险收益特征,二是要求尽快建立起我国的存款保障机制,成为挽救储户信心的“最终安全网”。

最后,无论金融发展到什么程度,都必须努力建立金融机构内部的防火墙,除了海发行以外,美国次贷危机同样使我们看到,金融巨头内部的风险失控,会导致风险的积累和爆发,对混业经营形成的金融控股集团,既要有一道“风险防火墙”,强调讲异业风险限制在各个业务领域内,防止风险的扩散和蔓延,又要有一道“咨询隔离墙”,要求禁止或限制跨部门、跨领域的信息传递,借以防止滥用信息和内部交易行为的发生,在当前加快金融混业经营的大趋势下,这就需要政府不断完善监管,真正成为金融市场制度创新的“守夜人”二,分析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及其启示意义巴林银行倒闭原因:1,巴林银行内部管理不善,缺乏风险防范机制:里森既是清算部负责人,又是交易部负责人,身兼两职,说明巴林银行内部管理极不严谨。

分析海南发展银行案例

分析海南发展银行案例

从海发行的关闭看信贷资金经营风险网销092班应露冰文章摘要: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10世纪90年代中期,海南发展银行成立,其成立初期资金充足,运营情况良好,但是在短短的三年之内就宣布倒闭,这是由于当时大范围的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再加上银行本身管理的不善,在危机之下决策的失误导致的。

文章在对海发行产生,发展,结束的各个方便都作出了分析,并且还分析了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重建海发行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分析。

最终通过对海发行的实例研究得出在金融市场上信贷资金的经营风险,并且预期未来的发展情况,作出合理的评估。

关键字:信贷经营风险地方政府控股不良资产挤兑金融风险正文:信贷资金是指,作为信用媒介的金融机构以信用方式积聚和分配的货币资金。

信贷资金的来源有各项存款、对国际金融机构的负债、流通中的货币、银行自有资金、当年结益等。

下文会通过对海南发展银行关闭的实例对信贷资金的经营风险进行探讨,从而分析出当代金融领域中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经营风险。

海南发展银行,简称海发行,于1995年8月18日开业,注册资本16.77亿元人民币(其中外币折合人民币3000万元)。

是海南省唯一一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它是在合并原海南省5家信托投资公司的基础上,吸收了40多家新股东后成立的。

1998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出公告决定关闭海南发展银行。

这是新中国金融史上第一次由于支付危机而关闭一家银行。

海发行会走上关闭的道路是一个令整个金融界都震惊的结果,但是如果仔细研究其发展的过程就会很明显地察觉到这个结果的必然性。

下面我从三个两个大的方面来仔细阐述:一.海发行本身存在的问题从海发行的本身来看,其自身发展当然存在着多种条件,然而这些多样的条件也会带来正反的影响。

一方面,从海发行的性质来看,它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总部设在海南省的一家股份银行,银行由海南省政府控股,它不仅有中国银行强大的后盾,还有海南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无论是在政治还是经济领域都有着强大的优势。

海发行倒闭案例分析

海发行倒闭案例分析

1 2
董事会职责
董事会应充分发挥其决策和监督职能,确保银行 的经营行为符合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
监事会职责
监事会应对银行的财务状况、风险状况、内部控 制等方面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
3
管理层职责
管理层应认真履行职责,确保银行的各项业务合 规、稳健开展,同时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营效 率。
提高银行业监管水平
金融监管政策
金融监管政策的变化对银行业务 模式和风险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部分银行可能难以适应。
市场竞争
银行业市场竞争激烈,部分银行 可能面临市场份额下降和盈利能 力下滑的风险。
行业周期性波动
经济周期波动对银行业绩产生影 响,部分银行可能在经济下行期 出现业绩下滑。
公司内部管理问题
风险管理不善
银行在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方面存在缺陷,导致不良贷款率上 升。
银行业的信任度。
竞争格局调整
02
海发行倒闭后,其他银行可能会抓住机会扩大市场份额,竞争
格局发生变化。
风险意识提高
03
海发行倒闭事件提醒其他银行加强风险管理,提高风险意识。
对其他银行的影响
风险传导
海发行倒闭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其他银行也面临风险。
资产质量压力
海发行的倒闭可能导致其他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上升,资产质量受 到挑战。
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问题,如股权结构不合理、董事会监督不 力等,影响银行的稳健经营。
业务扩张过快
银行在业务扩张过程中忽视风险控制,过度追求
对行业的影响
行业声誉受损
01
海发行倒闭事件给整个银行业带来了负面影响,降低了公众对
业务调整

案例分析:不良资产率增加导致海南发展银行倒闭

案例分析:不良资产率增加导致海南发展银行倒闭

不良资产率增加导致海南发展银行倒闭随着我国第一家完全由企业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成立于1987年4月8日,我国又相继成立了一批股份制银行,包括华夏银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交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等,这些股份制商业银行采取股份制形式的现代企业组织架构,按照商业银行的运营原则,高效决策,灵活经营,逐步建立了科学的管理机制和市场化的管理模式,自成立伊始即迅猛发展。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金融机构体系。

股份制商业银行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中一支富有活力的生力军,成为银行业乃至国民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来,这些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了保证自己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纷纷选择了扩张,以至于导致资本充足率下降。

更有些银行,违法违规经营,发放贷款时草率行事,最终导致不良资产比例增多,为银行带来更大的麻烦。

海发行简介海南发展银行,简称海发行,是总部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省海口市的一家股份银行。

海南发展银行于1995年8月18日开业,注册资本16.77亿元人民币(其中外币折合人民币3000万元)。

银行由海南省政府控股,一共有包括中国北方工业总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等在内的43个股东。

银行以兼并了5家信托投资公司,并向中国大陆募集股本的方式设立的。

海南发展银行并非只在海南省内经营,银行曾于1996年在广州和1998年5月在深圳设立过两家分行。

海发行倒闭背景海南发展银行起初经营情况不错。

据1997年的《海南年鉴》记载,海发行收息率为90%,没有呆滞贷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36家银行及共403家分支行建立了代理关系,外汇资产规模达1.7亿美元。

虽然兼并了28家信用社、托管了5家信用社的债权债务,使得海发行账面上实力增强——海发行的股本金增长为106亿元,存款余额为40亿元,债务为50亿元,但由于这些信用社大多是不良资产,海发行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而且兼并后的海发行员工人数剧增为3000多人,是原来的数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版8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例
分析
1998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一、成立及倒闭过程
1、背景
海口银行的密度极大,巨大的压力下,银行走上了恶性竞争的道路,各信用无一例外地采取了高息揽储的方式吸引存款,有的年利率高达25%。

这也直接造成了多数城市信用高进低出,食储不化的结果,只有靠新的高息存款支付到期的存款,然后再吸入高息存款,进入了严重违背商业规律的恶性循环。

于是,资不抵债、入不敷出,无法兑付到期存款,成了信用的通病,并严重影响会安定。

这也正是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兼并海发行、托管信用的最直接原因.......感谢聆听2、成立
海南发展银行成立于1995年8月,是海南省唯一一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总行设在海南省海口市,并在其他省市设有少量分支机构。

它是通过向全国募集股本,并兼并5家由于大量资金压在房地产上而出现了经营困难的信托投资公司而成立的,注册资本为16。

77亿元人民币。

股东有43家,主要为海南省政府,中国北方工业总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等,
有海南省政府控股.在成立伊始海发展就背负44亿元的债务,合并时这五家机构的坏账损失总额已达26亿元。

......感谢聆听
1997年底,城市信用社引发的海南金融问题第一次大规模显现,5月海口人民城市信用社主任陈琪作案潜逃,这一事件导致储户恐慌出现集中提款现象,随后,支付危机波及海南十几家城市信用社。

1997年12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国人民银行海南省分行发布通告,宣布关闭海口市人民城市信用合作社等5家违法违规经营、严重资不抵债、一已不能支付到期债务的城市信用社。

其债权债务由海南发展银行托管,全省其余29家信用社除一家仍独立经营外,全部并入海南发展银行.接管的城市信用合作社总资产为137亿元,总负债却为142亿元,资产几乎全为无人问津的房产。

......感谢聆听
3、经营中的问题
但是合并后成立的海南发展银行,并没有按照规范的商业银行机制进行运作,而是大量进行违法违规的经营。

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向股东发放大量无合法担保的贷款。

股东贷款实际上成为股东抽逃资本金的重要手段.有关资料显示,海南发展银行成立时的16.77亿股本在建行之初,甚至在筹建阶段,就已经以股东贷款的名义流回股东手里.仅在1995年5月至9月间,就已发放贷款10.60亿元,其中股东贷款9.20亿元,占贷款总额的86.71%。

绝大部分股
东贷款都属于无合法担保的贷款;许多贷款的用途根本不明确,实际上是用于归还用来人股的临时拆借资金;许多股东的贷款发生在其资本金到账后1个月内,入股单位实际上是“刚拿来,又带走;拿来多少,带走多少”.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显然无法使海南发展银行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感谢聆听
4、挤兑风潮
接管之后,原以为取款无望的储户在在海发营业部前排气长队取款,甚至未到期的储户牺牲定期存款的高额利息前来取款,各种传闻引发的的恐慌很快引发挤兑风潮。

5、尝试的解决途径及倒闭
海南发展银行面对严重的挤兑风潮,采取了一系列的自救措施,规定的每周取款次数将少,每次取款限额也下降;一些营业部开始高息揽款,但取款的痛苦过程使人们再也没有存款的动机;同时加大讨债力度,但很多债务成了空置的房产,无法还贷;除此之外,还试图通过设立岛外分世行吸纳岛外存款缓解对付压力,但一切未能如愿.......感谢聆听
为保护海南发展银行,1998年3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在陆续给海发提供了40亿元再贷款,之后决定不再予以资金支持;海南省也动用7亿元资金企图挽回局面,但以无力回天.为防止支付危机进一步蔓延,化解金融风险,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当机立断,宣布1998年6月21日关闭海南发展银行。

......感谢聆听
从宣布关闭海南发展银行起至其正式解散之日前,由工商银行托管海南发展银行的全部资产负债。

其中包括:接收并行使原海南发展银行的行领导权、业务管理权及财务收支审批权;承接原海南发展银行的全部资产负债,停止海南发展银行新的经营活动;配合有关部门清理原海南发展银行的财产,制定、落实原海南发展银行的清算方案和债务清偿计划.对于海南发展银行的存款,则采取自然人和法人分别对待的办法,自然人存款即居民储蓄一律由工行兑付,而法人债权进行登记,将海南发展银行全部资产负债清算完毕以后按折扣率进行兑付。

6月30日,在原海南发展银行各网点开始了原海南发展银行存款的兑付业务.由于公众对工行的信任,兑付业务开始后并没有造成大量挤兑,大部分储户只是把存款转存工行,现金提取量不多。

......感谢聆听二、思考与启示
1、银行自食恶性竞争之果
海南银行过度密集导致银行之间的恶性竞争。

与其他类型的企业一样,银行也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在某种意义上促进了银行业服务的改善,促进了行业的创新,极大的促进了行业的发展.但竞争需要在适度的程度内,并采用有发展前景的方式展开。

海南省银行恶性竞争,采用不合理高息吸储,严重损害了了银行的持续经营能力,不仅是银行无利可图,更加重了银行负债的支付负担.......感谢聆听
2、新债还旧债—-必死之路
在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中,资产与负债应是相互转化的过程,这种转化是银行主要的经营形式,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银行获得盈利,得以继续生存。

海南省银行也却破坏了这种循环,高息吸储,无力支付时依靠吸纳新的更高利息的储蓄归还旧的储蓄,这种不完整得经营模式使得银行成为一个单纯的存款保存机构,并且在保存期间向储户支付利息,也就是说银行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持续的负净现金流的流出,这必将导致经营的失败。

......感谢聆听
3、严格贷款程序及审核--管理与控制不良资产
导致海南发展银行倒闭的重要原因的构成他的信托投资公司和城市信用社有大量的无抵押不良资产。

1992年开始海南房地产火爆,1993年5月以后,国家加大金融宏观调控力度,房地产热逐步降温,海南的众多信托投资公司和城市信用社由于大量资金压在房地产上而出现了经营困难,海南发展银行就是在合并这些信托投资公司和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成立的,其目的就是处理这些不良资产,着也是导致起导致的最主要原因.......感谢聆听
4、合规经营
海南发展银行建立起来以后,并没有按照规范的商业银行机制进行运作,而是大量进行违法违规的经营,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向股东发放大量无法担保的贷款。

在这种情况下,银
行最初的投入资本被原股东以贷款的形式抽回,此外还攫取了银行的大量存款。

这些贷款以无抵押的形式贷出,资本的抽离降低了银行核心资本、附属资本的实际比例,降低了银行的偿债能力;大量的无抵押到款又增加了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这两方面都增加了银行倒闭的风险。

......感谢聆听5、中国人民银行最后贷款人职能-—银行的最后一条防线在1998年上半年海南发展银行出现储户挤兑时,中央银行紧急调动34亿元资金予以支持,当发现如救助不足以制止信用危机发生时,中央银行采取断然措施,立即关闭海南发展银行,由中国工商银行对其实行接管,从而避免了事态的扩大,保护了私人储户的利益,同时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对法人债权进行登记,在海南发展银行全部资产负债清偿完毕以后按折扣率进行总付,以体现投资者(这里为存款者)自我承担风险的原则。

这一案例,充分显示了中央银行充当最后贷款人和化解银行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的地位。

......感谢聆听
...... 感谢聆听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