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的这种经学传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 了什么影响呢?
首先,是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各个方面的广泛渗透。
其次,在经学的影响下,科学未能充分独立。 再次,经学传统对中国宗教的发展,也产生着一定影响。
三、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
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关系的基本单元是“宗族”。 从”亲亲”的观念出发, 可以引申出对君臣、夫妻、 长幼、朋友等等关系的一整 套处理原则,这些处理原则 是以”义务”观念为核心的。
1
高 祖
2
曾 祖
3
4
5
自 己
6
儿 子
7
孙 子
8
曾 孙
9
玄 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祖 父 父 亲
这就是《礼记· 丧服小记》中所说的“亲亲, 以三为五,以五为九”,至九而“亲毕”。
七、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
中国伦理型文化还有一个突出的外在形式上的特点,这就 是它的经学传统。 所谓经学传统,是指中国文化长期以儒家经学为主流,有 着一以贯之的传统,形成了独自的特色。 经,本来是孔子所整理的古代文化典籍。
孔子编辑整理的古代文献称之为“六经”,即《周易》、 《尚书》、《诗经》、《礼》、《乐》、《春秋》。 到了汉代,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经”的地位被大大提高了。训解和阐述六经及儒家经典的 学问,称之为“经学”,是学术文化领域中压倒一切的学问, 成为汉以后历代的官学。
一是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表现在它的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和凝聚力 等诸方面。
中国文化的同化力和融合力,是其无与伦比的生命延 续力的内在基础。 文化学界有人将七个古代文化——埃及文化、苏美尔文 化、密诺斯文化、玛雅文化、安第斯文化、哈拉巴文化、 中国文化——称为人类原生形态的”母文化”。
二、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消极作用是: 消极作用是: 它将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在一定程度 上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的理论之源。
(注意:三个积极,一个消极。三个积极是鼓励修养、道 德制约、维护正义)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特点
中国文化的总的特征是伦理型,具体特点有: 一是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二是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三是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 四是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 五是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 六是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 七是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 (简记:二力、心态、政治、宗法、脱神、学术、经学)
德性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重德,以德摄智 的文化。 智性文化,是相对于德性文化而言的,即重智 的文化,是建立在西方宗教和哲学基础上的文化。
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色表现在:把人伦的观念, 贯彻到天地万物之中。
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化是一 种天地合德的伦理型文化。
为什么会形成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征呢?或曰为 什么说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呢?
四、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
尊君思想:
韩 非 :“ 事 在 四 方 , 要 在 中 央 , 圣 人 执 要 , 四 方 来 效 ” (《韩非子· 扬权》)
孔子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春秋繁露 · 为 人者天》) “《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春秋繁露· 玉杯》) 程颐、朱熹等理学家:认为“君权神授” “君为臣纲”
第三讲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1学时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
任何一种文化类型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自然地 理环境、特定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
中国文化形成的三条件是:半封闭的大陆性地 域、农业经济格局和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 在这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环境下形成的稳定的生 存系统和与之相应的伦理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伦理型文化的积极作用表现在:
1.强调道德面前人人平等,鼓励人人都加强 道德修养;
孟子主张“人皆可以尧舜”,王阳明说“满街都是圣
人”,都是肯定凡夫俗子可以通过首先修养达到最高境界。
2.对包括君主在内的统治者也可以形成道
德制约和严格要求; 3.在特定的历史条
件下,还能鼓励人们自
觉地维护正义,忠于国 家民族,保持高风亮节。
中国文化是一种农业文 化,其整个文化的物质基 础的主导方面和支配力量 是在自然经济轨道上运行 的农业。
1.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的形成的条 件是黄河、长江哺育的中华大地为农业生产提供 了极为优越的条件,简单的生产劳动能够维系人 的生存。 2.这一心态的主要表现:一是重农尚农的社 会共识;二是重实际而黜玄想的务实精神;三是 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四是包含循环与恒久意识 的变易观念。(简记:农 实 趣 念)
五、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
在西周人的观念中,从宗法中产生道德,而道德成为维系 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宗法道德观念的确立,使神学独断 的观念削弱以致被摆脱了。 中西比较: 关于道德的起源 关于文明的肇始
六、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
中国文化以“人”为核心,它表现在哲学、史学、教育、 文学、科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乐以成德,文以载道,追 求人的完善,追求人的理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 了鲜明的重人文、重人伦的特色。 对中国文化特征的影响 对教育的影响 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民本思想:
老子认为,统治者必须顺应民意,“圣人无常心,以百 姓心为心”(《老子》第四十九章) 孔子:“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希望统治者 “因民之利而利之”(《论语•尧曰》)。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 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 子· 尽心下》)
1. 在社会根源上,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宗法体系的完 善及其影响的长期存在。 2. 在社会心理方面,中国人向来对血缘关系格外注重, 其语言表现是亲属称谓系统的庞杂精细。 3.作为社会心理状况的理论升华,伦理道德学说当仁不让 地成为中华学术的首要重心,影响之大,导致道德论与本 体论、认识论、知识论互摄互涵,畛zhen3域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