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家里折射出来,学校教育中产生的一切困难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家庭。"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在家校共育中贯彻目标一致原则的重要性,切实保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步调一致,共同营造良好和谐的教育环境。并且,我们还要做到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教育内容,师长们的教育态度,对孩子的前后要求和目标定位要一致,祖辈和父辈对孩子的要求也要一致,特别是师长们的本身更要做到言行一致,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也要先做到,克服重养轻教、重智轻德的观念,以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互补性,强化家校共育的整体优势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发现其长子杨振宁孩提时即极具数学天赋且早慧,然而1928年芝加哥大学获得数学博士学位的数学家杨武之,没有在数学方面给杨振宁过多的指导,却常常给他讲历史故事和科普知识,而在杨振宁读完初一的那个暑假,特地请了一位教师为他讲授《孟子》。杨武之认为,儿子既然有数学天赋,就不必超常地10岁就教他学习微积分,倒是以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遗产丰富其文化底蕴,使他受益终生。杨武之先生的家教显示其高远的目光,充分体现了家教的互补性原则。

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人的均衡、和谐、全面的发展,培养造就健全的人。然而现实生活中,孩子无论是兴趣爱好还是思维品质、行为习惯,往往带有一定的倾向性;或喜动、或喜静;或爱文、或爱理;或侧重形象思维、或侧重逻辑思维。为了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互补性原则。好动的孩子不妨引导他读点科技小品,偏于形象思维的不妨引导他学点趣味数学、侦探小说。早期纠正偏差,促进和谐发展,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将会产生巨大影响和积极意义。

事实上杨振宁先生并没有因为读一个暑假的《孟子》而被埋没了天赋,相反,互补性的家庭教育使他的天赋植根于更深厚更肥沃的土壤,最终使他的个性特长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他没有成为儒学家或史学家,而是成为一位获得诺贝尔的物理学家。试想,如果杨武之先生

当年没有那么开明和宽容,一味给他灌输数学知识,强逼他学习数学,我们不怀疑杨振宁先生会成为世界一流的数学家,然而他或许就会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因为诺贝尔先生未设数学奖。

这个观点,也为我们如何构建家校共育模式,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家庭和学校要多加联系和交流,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机会,在教育态度、教育内容、教育策略上,各自利用自身优势做到互通有无,达到优势互补。

三、及时性,发挥家校共育的协作效益

青少年正处于不断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其心理、生理发展变化快。苏霍姆林斯基针对上述特点指出,"正确认识青少年时期的这一特点,是有效地进行教育的前提"。因此,在家校共育过程中,贯彻及时性原则尤为重要。

孩子的内心活动特点,往往在日常的行为与言语文字中表露出来。老师和家长应观颜察色,细心观察、分析和判断,及时发现苗头,加强教育,正确引导。家校之间要及时沟通信息,交流看法,确定教育策略,协调实施针对性的教育。贯彻及时性原则,既可以防范于未然,将孩子的不良因素及时消除;又可以适时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挖掘其积极因素,引导其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在贯彻教育及时原则的同时,还要保持教育持续性。青少年易受外界影响,可塑性强,其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都在经常发生着变化。我们要不断追踪这些变化,在家校共育中始终保持教育的持续性,研究和掌握教育对象的发展变化规律性,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在做到教育及时又持续的时候,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系统的培训,同时利用家长座谈会、家访、电话书信联系等方式,沟通思想,交流信息,共同制订具体教育方案。针对孩子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和学校的具体教育目标要求,调整家校共育策略,在长期的协作配合中体现"合力效应",促使教学效果立竿见影。

四、艺术性,提高家校共育的教育技巧

家校共育要讲究艺术性,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效果,家校共育的艺术性很多,这里主要谈谈淡化教育色彩的教育技巧。所谓"淡化"教育色彩,不是取消教育,而是在充分理解教育内涵的基础上,还"家校共育"以本来面目,是要求家庭、学校在教育孩子时要讲求策略,使教育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淡化"教育色彩,首先要求教育者在文化素养、人格魅力等方面全面塑造自己。在一般人的印象里,教育者的角色似乎是自然赋予的,无须"持证"便以"上岗"了,殊不知要做一名真正的堪称的教育者,其实是不容易的,只有自己"过得硬","强化"了自我教育,才能理直气壮地"淡化"对孩子的教育色彩。

"淡化"教育色彩,要求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过程中,尽可能放弃"技巧"的成分,突出自然的因素。现在的教师特别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是恨铁不成钢,功利性色彩过浓,把家变成"加"。由于自己的"底气"不足,"技巧"运用便显得生搬硬套,有时甚至是"弄巧成拙"。因而,师长们一定要理解潜移默化的作用,"淡化"教育色彩也就是一个教育"内化"

的过程。"淡化"教育色彩还要求师长在家校共育过程中,真正做到以孩子为本,一切教育都应该从孩子自身出发,让他们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在这样的前提下,为师者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多想想,为人父母者倒不访多向孩子们学习,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学习的过程也是教育的过程,因为这样才可以培养孩子的"主人"意识,这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淡化"教育色彩提倡的是一种"无技巧"的教育,也是一种"民主化"的教育,家长要真正放弃"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的观念,剔除教育"专制",真正达到教育的"自由"状态。教师要确实把孩子作为学习的主人,变"要他学"变"他要学",达到一种无为而治的最佳状态。教育色彩被"淡化"之后,表面上看,似乎出现了"真空",师长们的心里没底。其实,这种状态下,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了,"技巧"被氛围所代替,教育手段显得更轻松,教育效果更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