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 至于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肠杆菌属、沙雷菌等对上述 抗菌药的敏感率一般比成人高。近十余年的数据显示,腹 泻患儿大便培养一志贺菌属最多见,以往鼠伤寒杆菌比例 增多的状态已改变。志贺菌属对头孢他啶、阿米卡星等仍 很敏感,对氨苄西林、一代头孢、庆大霉素、磺胺等耐药 明显,对部分三代头孢、氨曲南等的耐药率也见增长 (12.5~50%)。肠杆菌科细菌所以耐药,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是重要原因,其中以克雷伯菌属、 大肠杆菌属产酶率最为突出,产酶率大40%以上,这与药 敏结果相符,即对酶抑制剂复合剂、碳青霉烯类等呈高度 敏感,对头孢高度耐药。
▪ 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 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 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 这对儿科临床提出了明确的用药要求,为 此,临床医师面临发热的患儿,首先应区 别是感染性的还是非感染的发热。若属感 染性发热,还必须排除单纯性病毒感染。
▪ 因此,必须:
▪ ①认真询问病史,包括发热的程度,热程 与热型,全身一般状况,传染病流行病学 史等;
▪ 肠球菌属多来自尿路,以粪肠球菌为多, 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全敏感,对氨苄西 林、呋喃妥因也较敏感。屎肠球菌较耐药。 肠球菌对庆大霉素耐药率见增长。
▪ 肺炎球菌中值得重视的是耐青霉素的肺炎 球菌(PRSP)和不敏感菌株(PISP)。 虽然PRSP目前仅≥10%,但PISP的比例高, 不少城市以超过50~60%。PISP对青霉素、 头孢菌敏感,但对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 类耐药率已增高。PISP、PRSP对三代、 四代头孢、万古霉素、碳青霉烯类、利福
儿童合理用药
儿童合理用药课程21儿童合理用药合理用药(rational drug use)是以系统的、综合的医药学和管理学等知识来指导用药,使药物治疗达到安全、有效、经济的基本要求。
世界卫生组织对合理用药的定义是“患者能得到适合于他们的临床需要和符合他们个体需要的药品以及正确的用药方法(给药途径、剂量、给药间隔时间和疗程);这些药物必须质量可靠、可获得、而且可负担的起(对患者和社会的费用最低)”。
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生长发育是其突出特点,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各脏器和身体机能不断成熟和完善。
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身高、体重、体表面积、组织器官、内脏功能等差别很大,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以及所患疾病与成人不尽相同,因此不能把儿童看作“成人的缩影”,在治疗疾病用药时不能仅仅将成人剂量进行简单的缩减,应根据疾病特点、生理特点、个体特点选择适宜的药物和剂量,保证治疗药物的安全和有效。
一、我国儿童用药现状和存在问题我国现有14周岁以下儿童占人口总数的30%,据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显示: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平均12.9%,其中新生儿是24.4%。
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如此之高,除了和儿童自身生理特点有关之外,也反映出儿童用药存在许多问题:1、适合不同年龄阶段需要的专用药物制剂品种与规格太少。
据中商情报网资料报道,截至到2013年1月我国国产药品批文共有18万余条,其中专用于儿童的药品(指通用名中有明确说明儿童用药的药品)批文仅3000余条,涉及品种400多个。
3000余条批文中,超过六成为中成药,400多个品种超过八成为中成药,从剂型的角度看颗粒剂等口服剂型占主导地位。
有资料表明,国内医药市场现有3500多个制剂品种,90%的药品无适用于儿童的剂型,其中写明供儿童使用的只有70多种。
2、专属的儿童药物临床试验基础薄弱、药学资料不足(如小儿药物治疗浓度范围),新药上市往往缺乏必要的儿童临床试验资料。
3、使用说明不规范,儿童临床常用药和市场上的常见药品中,药品说明书关于儿童用药的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几乎没有特别说明;儿童被迫使用成人药。
[最新2022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修订版)]
[最新2022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修订版)]为加强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指导临床医生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根据卫生部《2022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的精神,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原则根据《2022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临床医生在合理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时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一)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1.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或放射、超声等影像学结果,诊断为细菌、真菌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临床或实验室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应用抗菌药物指征。
2.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即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以下简称药敏试验)的结果而定。
因此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对临床诊断为细菌性感染的患者,应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及时留取相应合格标本(尤其血液等无菌部位标本)送病原学检测,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并据此调整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3.对于临床诊断为细菌性感染的患者,在未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前,或无法获取培养标本时,可根据患者的感染部位、基础疾病、发病情况、发病场所、既往抗菌药物用药史及其治疗反应等推测可能的病原体,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
待获知病原学检测及药敏结果后,结合先前的治疗反应调整用药方案;对培养结果阴性的患者,应根据经验治疗的效果和患者情况采取进一步诊疗措施。
4.在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前,均应对该病人肝、肾功能进行评估,根据肝、肾功能情况相应调整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
抗菌药物使用原则
抗菌药物使用原则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或耐药,即细菌药物敏感试验 (以下简称药敏)的结果而定。
因此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住院病人必须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门诊病人可以根据病情需要开展药敏工作。
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
三、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和人体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过程)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
临床医师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上述特点,按临床适应证(参见“各类抗菌药物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四、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制订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等。
在制订治疗方案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品种选择: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二)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
治疗重症感染(如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的感染(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抗菌药物剂量宜较大(治疗剂量范围高限);而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由于多数药物尿药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则可应用较小剂量(治疗剂量范围低限)。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1)医生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诊断含糊及对抗菌药物的依赖意识明显,是目前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抗菌药物使用率高的主要原因;
(2)家长对子女的关注及期望值过高,医患关系紧张均给医生造成压力,部分医生明知上呼吸道感染多为病毒感染,但因担心合并细菌感染、病情加重,为“保险”起见,习惯性使用抗生素;
1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查2010年7月我院儿科门诊首诊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处方260张,均符合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其中患者男160例,女100例;年龄30d-9岁,平均(5.8±1.6)岁;急性扁桃体炎60例,慢性扁桃体炎60例,急性咽炎80例,急慢性支气管炎70例,肺炎10例。按用药频度(DDDs)考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DDDs为药同一品种的不同厂家、不同规格、不同剂型折算求和得出该药品的总消耗量和总金额数,药品总消耗量除以相应的DDD值,该值可判断药物实际消耗剂量及变化趋势,DDDs值越大,说明药品使用频率越大。
参考文献
[1]徐咏,张传龄.我院2006年细菌耐药性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2):234-235.
[2]宁红,2006年上半年我院临床病原菌的耐药性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6,6(6):357.
[3]王儒强.238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J].安徽医药,2006,10(3):224-226.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方法 对本院2010年7月份门急诊儿科处方26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0张处方中,应用抗菌药物225例,使用率为86.5%,多为单一用药与静脉注射给药。上呼吸道感染抗菌药物使用率头孢菌素居首位,其次为大环内酯类和青霉素类。用药导致的不良反应稍多。结论 当前本院临床医师在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时,抗菌药物的应用还存在很多问题,医院应加强对临床医师抗菌药物知识的培训与再教育,提高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水平。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的药动学与药效学
剂 量 用 法 血 清 浓 度 感染 部位 生 物 效 应
浓度
Pharmacokinetics
药动学
Pharmacodynamics
药效学
药代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PK)
经典定义:是机体对药物的作用(What the body
does to the drug)即药物体内过程,A.D.M.E。 Distribution IV Oral Ingestion
全身性感染的演变过程
全身性 感染
感染
SIRS
严重感染
MODS
具有二项以上下列临床表现: •体温 ≥38oC or ≤36oC •心率 ≥90 次/分 •呼吸频率≥20次/分或PaCO2< 32mmHg •白细胞计数 ≥12,000/mm3 或 ≤4,000/mm3 或幼粒细胞>10%
感染引起的SIRS
反应体外抗菌活性,不能真实反应体内的时间过程
血药浓度与疗效及毒性关系
毒性作用
血 药 浓 度
无效作用 0 最高安全浓度 治疗作用 最小有效浓度
时
间
∞
抗生素后效应 (Postantibiotic effect,PAE)
指细菌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当药物浓度下降至低于MIC或清除后,细 菌的生长仍然受到 持续的抑制效应。 即细菌暴露于抗菌药物后,洗去抗菌药物后,数量增加十倍(1log10单 位)所需的时间与对照组的差值。 反应抗菌药物对细菌的持续作用,故而又称持续效应(persistent effect) 对G+菌,所有抗生素都有PAE. 对G-菌,干扰蛋白和核酸合成的抗菌药都有PAE。故β-内酰胺类对该 类菌无PAE或很短,但碳氢酶烯类对绿脓杆菌的PAE较长
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MRSA和MRCNS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全 部敏感,对利福平、磷霉素耐药率低。大 多数MRSA对SMZ-TMP敏感,但MRCNS 大多数对SMZ-TMP耐药。大多数甲氧西林 敏感的葡萄球菌对耐酶青霉素、头孢、氨 基糖苷类、新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磷 霉素、利福平、SMZ-TMP敏感。
肠球菌属多来自尿路,以粪肠球菌为多,
至于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肠杆菌属、沙雷菌等对上述 抗菌药的敏感率一般比成人高。近十余年的数据显示,腹 泻患儿大便培养一志贺菌属最多见,以往鼠伤寒杆菌比例 增多的状态已改变。志贺菌属对头孢他啶、阿米卡星等仍 很敏感,对氨苄西林、一代头孢、庆大霉素、磺胺等耐药 明显,对部分三代头孢、氨曲南等的耐药率也见增长 (12.5~50%)。肠杆菌科细菌所以耐药,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是重要原因,其中以克雷伯菌属、 大肠杆菌属产酶率最为突出,产酶率大40%以上,这与药 敏结果相符,即对酶抑制剂复合剂、碳青霉烯类等呈高度 敏感,对头孢高度耐药。
(2)对患儿安全 特别对肝功能或肾功能不全者更应考虑药 物的安全性。例如治疗多重耐药的革兰阴 性杆菌败血症,可选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但患儿特别是肾功能不全者或有中枢神经 系统疾患史者,则应选用该组药物中引起 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的 品种如美罗培南,而不宜选用亚胺培南。
(3)在感染部位药物浓度高且维持一定时间
成人中极为常见的铜绿假单胞菌在儿童中 致病明显为少,在阑尾炎脓液标本中常可 分离到。对头孢他啶、四代头孢、碳青霉 烯类、头孢哌酮/舒巴坦、庆大霉素等极敏 感。不动杆菌、产碱杆菌、嗜麦芽窄食单 胞菌等其他非发酵菌在儿科尚未成为重要 致病菌。
革兰氏阳性菌的比例约40%,分离到的葡 萄球菌中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多,这 与成人中以金葡菌为多不同,而耐甲氧西 林菌株也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 为高(约70%),耐甲氧西林金葡菌 (MRSA)的比例(约15%)明显低于成 人(60~80%)。
临床特殊情况下抗菌药物应用的注意事项
临床特殊情况下抗菌药物应用的注意事项1、肾功能不全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注意(1)选择药物和设计给药方案时,必须考虑:药物的肾毒性、患者肾功能损害程度及对药物动力学的影响.如正在进行血液或腹膜透析治疗时,应估测对药物清除率的膨响。
(2)根据肾功能不全程度应调整药物给药剂量及给药时间.2、肝功能不全应用抗菌药物注意:在选用抗菌药物时应考虑药物对肝脏毒性反应及肝功能减退对药代动力学的膨响,避免使用肝毒性明显的药物.3、新生儿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注意:一般应选用青毒素类、头胞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
避免使用或慎用氯卷素、横胺药等抗菌药物,避免应用氨基糖昔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不能迸行血药浓度监测者,不可选用上述药物.禁止使用四环素类、喳诺酮类药物.新生儿不宜肌肉注射.4、小儿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注意:避免应用氨基糖昔类药物,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8岁以下儿童不用四环素类药物,18岁以下未成年人避免使用瞳诺酮类药物.5、妊娠妇女应用抗箧药物注意:必须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及妊娠期妇女药代动力学的改变,避免不必要的用药。
在必须用药时,应选择风险效果之比最小的药物,并告知患者药物对继续妊娠可能引起的风险。
6、哺乳妇女应用抗菌药物注意:必须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尽可能选择在乳汁中浓度低、安全性高的药物,如青霉素类、头抱菌素类.并按药代动力学原理调整给药与哺学时间,如哺乳结束后立即用药,或在婴J由长睡眠前用药,使婴儿从乳汁中摄取的药物降至最低.7、老年患者应用抗图药物注意:老年人因组织器官生理功能减退,药代动力学过程有明显变化,特别是由于肾功能减退而致药物血浓度增加,不良反应也增加,应尽量使用不良反应小的药物,并依据肾功能调整剂量和用药方案,以达到安全、有效的目的。
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儿科药物应用特点一、概述:1. 小儿新陈代谢比成人旺盛,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比成人快。
2. 小儿时期体液占体重比例较大,其中细胞内液(%)比成人小,但组织间液(%)比成人大,故小儿用药相对剂量比成人大。
3. 小儿肝肾功能发育未完善、酶系统尚未成熟,用药不良反应的概率比成人高。
4. 动态发育之中和个体差异,故小儿用药剂量应该按体表面积或体重计算。
二、药代动力学特点: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进入体内后随时间而变化的量的动态规律,其受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影响。
1. 吸收小儿口服药物的吸收与成人区别较大,口服应该是儿科用药主要途径。
小儿胃酸度较低、胃排空较快,总体吸收比成人快。
新生儿则情况特殊: 其胃容积小、胃酸低、胃肠蠕动慢,因此一些对酸不稳定药物,如氨苄西林吸收会增加,而弱酸性药物则吸收减少,如利福平等。
小儿皮下脂肪相对少、易发生感染,故皮下注射给药法很少使用。
肌肉注射的疼痛以及小儿臀部肌肉不发达,加之局部肌肉注射易造成非化脓性炎症以及臀肌挛缩等并发症,因此肌注给药尤其长时期使用应予限制。
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药物直接进入体循环,故不存在吸收过程。
2. 分布新生儿体液占体重的80%、1岁婴儿70%、成人则60%;同时,小儿组织间液高于成人,达体重40%以上,成人仅20%。
因此,水溶性药物在小儿体液内分布相对广泛,而药物剂量就相对较大。
3. 血浆蛋白结合率低于成人,这是因为小儿血浆蛋白偏低,而血PH偏酸,这均可影响药物与血浆白蛋白的结合。
磺胺类药物可与胆红素竞争结合血浆白蛋白,故这类药物不宜在新生儿尤其早产儿使用。
4. 代谢年龄越小,肝内各种酶活性越低,使药物代谢较慢,药物易在体内蓄积,如氯霉素在新生儿引起灰婴综合征就是由于肝内葡萄糖醛酰转移酶活性低下致血中游离氯霉素过高所致。
5. 排泄小儿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再分泌和浓缩功能均比成人差,致使相当部分从肾排泄的药物半衰期延长,这必然会影响用药间隔时间。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一、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或耐药,即细菌药物敏感试验 (以下简称药敏)的结果而定。
住院病人必须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门诊病人可以根据病情需要开展药敏工作。
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
(三)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和人体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过程)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
临床医师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上述特点,按临床适应证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四)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制订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等。
在制订治疗方案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1、品种选择: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2、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
治疗重症感染(如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的感染(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抗菌药物剂量宜较大(治疗剂量范围高限);而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由于多数药物尿药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则可应用较小剂量(治疗剂量范围低限)。
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
2、针对病原菌选药后,需从患儿病情、药物在体内代谢特点、给药 顺从性等方面考虑,来决定给药剂量及方式。
为确保抗生素很好地发挥作用而不对机体产生危害,掌握恰当的抗 生素剂量是必须的。在儿童,药物剂量通常是由医生根据诊断、病情 、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得出,另外,亦应考虑小儿机体代谢状态,对 患有肝、肾疾病的小儿,除应避免应用具有相应毒副作用的药物外, 还应仔细考虑用药剂量。认为儿童用药即为简单的成人剂量减半的概 念是错误的。抗生素治疗疗程因疾病种类、病情严重程度、对现有治 疗的反应等而异,具体应咨询医生,认为症状消失即为病愈的概念是 错误的。
4、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效果儿童期易患感染性疾病,但各 年龄阶段、不同季节易感的病原菌不同。
另外,发病季节及当时流行疾病状况对临床诊断亦有很 大作用。通常根据临床诊断,医生可以推断病原菌的种类 ,或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选用有效的抗生素;如对病原菌 诊断不明,可选用广谱抗生素。父母为病儿自选抗生素, 缺乏针对性,可能造成疗效不佳或无效,并有可能诱发耐 药菌的产生,造成后期治疗的困难或耐药菌的传播。另外, 提醒家长不要单纯以价格的高低来判断药效的好坏,这是 不可取的,应针对病原菌来选择药物。
(1)单纯病毒感染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婴幼儿常见的细
菌性感染疾病.有急性呼吸道感染(包括化脓性扁桃体炎、肺炎 )、泌尿道感染、肠道感染等。但大多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 由病毒引起,不需要使用抗生素,针对临床症状处理即可。
(2)婴幼儿使用抗生素必须遵照医嘱:因为大多数抗生
素的抗菌效果与药物在体内的浓度有关,所以抗生素每次的使 用剂量和每天的使用次数都要正确,才能达到效果。
三、老年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由于老年人组织器官呈生理性退行性变,免疫功能也见减 退,一旦罹 患感染,在应用抗菌药物时需注意以下事项。
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抗生素 合理使用指南 (试行)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细苗性气借支气赞炎 首选裔称众类扰生索
+ 棒酸或头抱克洛 .疗程中必要时应
急 上呼 感 U ) 道 染 ( I 是一 性 吸 R
个统称,它包括了以急性鼻咽炎为主
的普通感冒、急性鼻窦炎、中耳炎、
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
的使用,病原明确为支原体者选用大 环内酷类,常用的有红霉素、罗红霉 素或阿齐霉素。⑤抗生素剂量和疗程
持续3 个月以上则应考虑使用抗生 素。②对难以确诊的早期急性中耳炎
患儿应临床严密观察1 天而暂不使 -2 用抗生素。③国外大量双盲对照资料
表明,一旦确诊急性中耳炎就有使用 抗生素的指征,使用抗生素前一般应
・ 头袍克洛 每次1 gk ( 0 /g最大每次 m 50 , 小时1 服 0 雌)每8 次口 ・ 红.素 每 次1 gk ( 大每次 5 /g最 m 5 )每8、 次口服, 0m , ,时1 Og 1 或每1小时 2
(A )、院内获得性肺炎 (A )、 CP HP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抗生素选用方案各 不相同,医生应该根据患儿肺炎严重
I 患儿、长期使用杭生素或糖皮质 C U
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患儿、胸腹部
毛细支气管炎 ①本病一般呈自
限性,阵发性喘憋常持续3 -日,全 ^5
病程约7 4 -1日,对症治疗居重要地
抗生素频率最高、数童最多的疾病. 急性呼吸道感染杭生素合理使用 的现实意义很大,这是因为一方面我, 们总是在 “ 经验性”地选用杭生素, 忽略病原学的研究,另一方面日 趋严 重的耐药病原菌的资料恰恰提示,经 验治疗的局限性和抗生紊的不合理使
用是导致细菌耐药的主要原 因之一,
明或变色,仍可能是病毒性鼻窦炎,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3)、给药途径
① 、轻度感染,能口服尽量口服;重症感染、全身 感染,初始静脉给药,病情好转时及早转为口 服; ② 、局部用药,尽量避免,吸收很少,达不到有效 浓度,易过敏,导致耐药,刺激大; ③、 局部用药只限于少数情况: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的鞘内注射;包裹性厚壁脓肿腔内注射;眼科 感染局部用药;某些皮肤表层、口腔、阴道粘 膜感染; ④、局部用药宜采用刺激性小、不易吸收、不易导 致耐药、不易过敏的杀菌剂。青霉素、头孢菌 素易过敏,不可用。氨基糖甙类有耳毒性,不 可用于滴耳。
抗微生物药在妊娠期应用时的危险度分类(FDA标准):
FDA分类 C、动物研究显示 毒性,但用药 时可能患者的 受益大于危险 性 D、已证实对人类 有危险性,但 仍可能收益多 X、对人类致畸, 危险性大于收 益 亚胺培南/西 司他汀 氯霉素 克拉霉素 万古霉素 氨基糖甙类 抗微生物药 氟康唑 磺胺药/甲 伊曲康唑 氧苄啶 酮康唑 喹诺酮类 氟胞嘧啶 利萘唑胺 四环素类 乙胺嘧啶 利福平 INH PZA
①、 疗程过长或不足(预防用药、抗痨); ②、无指征地多种药物联合或重复使用(成 人30%;儿童60%;79%住院病人用1种 以上的抗菌药物); ③、不必要地使用新药和价格昂贵的药; ④、用药不足; ⑤、患者不正确地自我用药(认识不足;管 理不严)。
(1)、品种选择: 病原种类及药敏结果
(2)、给药剂量: ①、抗菌药物治疗剂量范围给药。 ②、重症感染、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感 染,抗菌药物剂量治疗剂量高限—较大; ③、单纯下尿路感染,治疗范围低限—较 小剂量。
6、妊娠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1)、避免应用对胎儿有致畸或明显毒性作用的药 物,如四环素类、喹诺酮类。 (2)、避免应用对母体和胎儿均有毒性作用的药物, 如氨基糖甙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确有指征时, 须监测血药浓度。 (3)、可选用毒性低,对胎儿及母体均无明显影响, 也无致畸作用的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ß -内 酰胺类。
儿科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儿童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陆权2013年11月要点提示➢儿童----一个特殊的群体➢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紧迫性与现实性➢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内涵儿童----一个特殊的群体儿童是必须正视的一个群体☐由于儿童不适合众多药物上市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试验,使相当部分药物说明书中缺乏儿童的使用信息,儿科存在大量的超说明书使用☐美国儿科广泛使用的药物中70% 因缺乏证据未获得FDA 批准用于儿童;欧洲截至2007 年仍有50% 用于儿童的药物未进行过儿童临床研究☐全球36%~92%的住院患儿使用过未经批准用于儿童的药物,新生儿和ICU患儿超说明书用药情况发生率分别高达80%~97%和70%~92%儿童生理特点和药物代谢特点----吸收☐出生时胃PH6-8,生后数小时内降为2,1周内PH上升,至3yPH达成人水平☐新生儿胃容积小、胃肠蠕动慢、胃排空时间较成人长☐新生儿主动转运能力低,致某些药物血浓度低☐胃肠功能不稳定,口服吸收差,常胃肠道外给药➢皮下脂肪少,皮下注射易发生感染,故很少使用➢臀部肌肉不发达,加之局部肌肉注射易造成非化脓性炎症以及臀肌挛缩等并发症,因此肌注给药尤其长时期使用应予限制➢静脉滴注给药成为新生儿抗菌药物使用主要途径儿童生理特点和药物代谢特点----分布☐新生儿体液占体重的80%、1岁婴儿70%、成人则60%;同时,小儿组织间液高于成人,达体重40%以上,成人仅20%。
因此,水溶性药物在小儿体液内分布相对广泛,血峰浓度低(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等)☐药物分布至细胞外液后,其排泄相对缓慢,致药物的半衰期延长☐血脑屏障不完善,通透性相对高,有利又有弊儿童生理特点和药物代谢特点----分布☐血浆蛋白结合率低于成人血浆蛋白偏低,而血PH偏酸,这均可影响药物与血浆白蛋白的结合☐游离脂肪酸高构成另一与白蛋白结合的竞争因素,故新生儿血浆游离药物多,药物的游离部分易进入组织☐磺胺药与血浆蛋白的亲和力强于胆红素,致使较多游离胆红素进人血液循环,并可沉积在脑组织引起核黄疸,故这类药物不宜在新生儿尤其早产儿使用☐头孢曲松在新生儿黄疸时慎用/不宜使用儿童生理特点和药物代谢特点----代谢☐酶系统不足或缺乏新生儿肝脏中的细胞色素P450 酶含量仅为成人的近30%,各种单胺氧化酶的活性约为成人的50%,其他药酶如乙醇脱氢酶(ADH)、血浆酯酶、N-乙酰转移酶和葡糖醛酰转移酶等在新生儿期间酶的活性均偏低下☐年龄越小,肝内各种酶活性越低,使药物代谢较慢,药物易在体内蓄积。
儿童抗菌药的合理应用PPT课件
• 2、能用一种时尽量用一种,对病原菌未 明确的严重感染和一种抗菌药物难以控
制的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可适当联用2种, 罕需联用3种。
-
11
• 3、尽可能在病原体培养和药敏试验的基 础上选用。
• 4、选用高效、低毒、价廉、使用方便的。 • 5、根据药动学资料确定其剂量、适当的
给药途径和给药间隔,严重感染应静脉 给药,用规定量的溶剂稀释定时输入。 。
-
36
菲登菌、蜂窝哈夫尼亚菌、摩根杆菌、 粪产碱杆菌、枸橼酸杆菌首选哌拉西林, 亦可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对产气肠杆 菌、阴沟肠杆菌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 亦可选用亚胺培南。对不动杆菌首选哌
-
37
拉西林,亦可选用头孢他啶。对沙门菌、 痢疾杆菌首选氨苄西林、阿莫西林,亦可 选哌拉西林、头孢噻肟、氯霉素。对绿脓 假单胞菌首选头孢他啶,亦可选哌拉西林、 阿洛西林、替卡西林。对各种
不动;
• 2、胎膜早破Βιβλιοθήκη 24小时; • 7、某些特殊的非感染性
• 3、产程中吸入羊水、胎 粪、产道粘液和血液;
疾病:免疫缺陷、中性粒 细胞减少症、胎粪吸入综
• 4、产房抢救多次插管
合征、肺透明膜病、寒冷
(气管插管、脐血管插
损伤综合征等;
管);
• 8、新生儿室细菌感染爆
• 5、农村和山区旧法接生, 分娩和断脐消毒不严;
-
23
• 4、新生儿的体重和组织器官日益成熟, 抗菌药物亦据新生儿的药代动力学随日 龄调整给药方案。
• (附: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过去不主张 用于儿童和新生儿,但第三代喹诺酮类 (氟喹诺酮类)的抗菌作用显著增强,
-
24
所需最低抑菌浓度显著减少,副作用明 显减轻,近年国际化疗学会建议:对儿 童严重感染而病菌又对其他抗菌药物耐 药,在考虑利大于弊的情况下,可适当 选用氟喹诺酮类。)
抗生素应用管理制度
抗生素应用管理制度各科室:为规范我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经济,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控制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河北省抗菌药物分线使用及分级管理办法》,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订本办法及分线目录。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一、抗菌药物是指对细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
主要用于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
缺乏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依据的,原则上不使用抗菌药物。
二、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尽可能正确采集有关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作为选用药物的依据。
未获结果前或严重感染,病情急迫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诊断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一旦明确病原菌,应根据临床用药效果并参考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
三、对轻症社区取得性熏染或初治患者,可选用常用抗菌药物。
对医院取得性熏染、重症熏染、难治性熏染患者应根据临床表现及熏染部位,推断可能的病原菌及其耐药状况,选用抗菌活性及针对性强、安全性好的抗菌药,必要时可以联合用药。
四、临床医师选择抗菌药物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1)患者的疾病状况:感染严重程度、机体生理、病理、免疫功能状态等。
(2)抗菌药物的特性:包括抗菌药物的药效学特点(抗菌谱、抗菌活性和后效应等)、药代动力学特点(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半衰期、血药浓度和细胞内浓度等)以及不良反应等。
(3)给药途径:轻中度感染尽量选用生物利用度高的口服制剂;重症感染或因病情需要者可采用注射给药。
(4)有多种药物可供选用时,应优先选用价格低廉、抗菌作用独特、窄谱、不良反应少的抗菌药物。
五、抗菌药物的调整:一般感染患者用药72小时(重症感染48小时)后,可根据临床疗效或病原菌检测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所用抗菌药物。
六、疗程:一般感染在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继续用药2~3天,特殊感染或特殊药物按特定疗程执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小儿患者在应用抗菌药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该类药物有明显耳、肾毒性,小儿患者应尽量避免应用。
临床有明确应用指征且又无其他毒性低的抗菌药物可供选用时,方可选用该类药物,并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不良反应。
有条件者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根据其结果个体化给药。
(2)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该类药也有一定肾、耳毒性,小儿患者仅在有明确指征时方可选用。
在治疗过程中应严密观察不良反应,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
(3)四环素类抗生素可导致牙齿黄染及牙釉质发育不良,不可用于8岁以下小儿。
(4)喹诺酮类抗菌药由于对骨骼发育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该类药物避免用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