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热平衡和水循环对气候的影响

海洋热平衡和水循环对气候的影响
海洋热平衡和水循环对气候的影响

海洋热交换和水平衡对全球气候和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影响和作用世界大洋中的温度盐度和密度是海洋学中极为重要的三个基本物理参量。可以说海洋中的一切现象几乎都与他们有密切的关系。而海洋中的热交换和水平衡是制约其分布和变化的最重要因素。

海面与大气相互作用会产生热交换,称为海气热交换。主要有辐射传输、感热输送和潜热输送三种方式。海洋层结比较稳定,海水密度大,总质量比热大,太阳辐射能大部被其吸收,所以热容量很大。因此,海气之间的热交换,主要是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海气热交换是双向的。辐射传输主要以长波辐射的形式进行;感热输送是海气交界处通过湍流及分子接触传导作用而进行的热量传递;潜热输送则通过湍流和分子运动,海气界面处的凝结和蒸发而进行热量传递。海气热交换在全球热量平衡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各种尺度天气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大气环流系统的建立和维持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海洋和大气之间,相互作用,穿越海气交界面的热量输送如果水温比气温高,海洋就要向大气输送热量,一般来说,水温总是比气温高,海洋总是向大气输送热量的,不过这种能够交换失去的热量比蒸发消耗的热量小得多。当海洋收入的热量超过支出的热量时,海洋为吸热增温过程;当海洋支出的热量超过收入的热量时,海洋为散热降温过程;当海洋收入与支出的热量相等时,海水的温度就不会变化。每年,海洋的热量总是收支平衡的,所以一年中海洋的平均水温也是稳定的。不过,一年之中,海水的热量会在不同时期内和不同地区呈现出差异。这样,热量分布的不均衡就会引起海水温度在地理分布和不同季节中的变化。

地球表面有71%被海水覆盖,海水的比热大大的超过了陆地和空气的比热。所以,海洋吸收的热量比陆地大得多。海洋热量的来源主要是接受太阳辐射和大气对海面的热辐射。海洋在吸收热量的同时也丧失了许多的热量。海洋散热的过程是通过海面辐射、海水蒸发和水起交换的方式进行的。海面时刻不停地向外辐射自己地热量,辐射量的多少与海面的温度有密切的关系,水温越高,辐射越强。根据测量和统计得知,海面辐射得热量大约是海面吸收太阳辐射热量得42%。海水在蒸发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热量,蒸发越快,热量散失就越多。蒸发速度取决于海面上空得水汽含量和空气的流通状况,海面空气越干燥,风速越大,海水蒸发越快。海水因蒸发失去得热量,大约是海洋吸收太阳辐射热量得一半以上。

海面热收支,习惯上称海洋表层的热量平衡。实际上,就某一海区和某一时段而言,海洋表层的热量收支一般是不平衡的。海洋表层收入的热量,主要包括来自太阳和天空的短波辐射、大气通过湍流向海面输送的热量(感热)、海面水汽凝结时的热量(潜热)、海水内部由下层向海面输送的涡动热量和水平方向的暖平流带来的热量。海洋表层支出的热量,主要包括海面的长波有效回辐射、海面以湍流方式向大气输送的热量(感热)、海水蒸发时消耗的热量(潜热)、由表层向下层输送的涡动热量和冷平流带走的热量。

海洋与外界还不断地进行水量交换。对整个世界大洋而言,也存在着水量收支平衡的关系,但它与海洋热平衡有着质的差异。海洋的热量基本上只靠海洋辐射这一外部热源输入,然后在各种过程的制约下,得以达成某种平衡。而海洋中水量平衡却不然,水的来源及支出都是在地球系统自身之内进行循环的,所以又称为水循环。海洋中的水量收支影响着盐度的分布和变化。海洋中水的收入主要靠降水,陆地径流和融冰;支出则主要是蒸发和结冰。

大气所包含的热量是很有限的。如果将大气中所蕴涵的全部热量都转化到海水中去,那

么3米深的海洋就能把整个大气中的热量包含进去。其实,地球的大气对温度的记忆是非常

短的,大概有五六天的时间,而占地球表面约70%的海洋对温度的记忆是非常久的,可能会是在五年以上,到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整个海洋中有一半的面积都达到了3000米的深度,如果整个海洋都热起来,就需要很长的时间。全球变暖主要表现在海洋的温度上,而不是大气的也不是地表的温度,海洋的温度主要决定了气候的变化。海洋影响整个气温是一定的,

海洋变化有其规律。

洋流是地球上热量转运的一个重要动力。据卫星观测资料,在20°N地带,?洋流由低纬向高纬传输的热量约占地-气系统总热量传输的74%,在30°~35°N?间洋流传输的热量约占总传输量的47%。洋流调节了南北气温差别,在沿海地带等温线往往与海岸线平行就是这个缘故。

暖流在与周围环境进行交换时,失热降温,洋面和它上空的大气得热增湿。我们以墨西哥湾暖流为例,"湾流"每年供给北欧海岸的能量,大约相当于在每厘米长的海岸线上得到600吨煤燃烧的能量。这就使得欧洲的西部和北部的平均温度比其它同纬度地区高出16~20℃,甚至北极圈内的海港冬季也不结冰。苏联的摩尔曼斯克就是北冰洋沿岸的重要海港,那里因受北大西洋暖流的恩泽,港湾终年不冻,成为苏联北洋舰队和渔业、海运基地。再如,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气候影响重大的"黑潮",是北太平洋中的一股巨大的、较活跃的暖性洋流。它在流经东海的一段时,夏季表层水温常达30℃左右,比同纬度相邻的海域高出2~6℃,比我国东部同纬度的陆地亦偏高2℃左右。黑潮不但给我国的沿海地区带来了温度,?还为我国的夏季风增添了大量的水汽。根据观测资料进行的计算和不同区域的比较都充分说明:气温相对低而且气压高的北太平洋海面吹向我国的夏季风,只有经过“黑潮”的增温加湿作用以后,才给我国东部地区带来了丰沛的夏季降水和热量,才导致了我国东部地区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形成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

而寒流在与周围环境进行热量交换时,得热增温,使洋面和它上空的大气失热减湿。例如,北美洲的拉布拉多海岸,由于受拉布拉多寒流的影响,一年要封冻9 个月之久。寒流经过的区域,大气比较稳定,降水稀少。象秘鲁西海岸、澳大利亚西部和撒哈拉沙漠的西部,就是由于沿岸有寒流经过,致使那里的气候更加干燥少雨,形成沙漠。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气团活动而发生的间接影响。因为洋流是它上空气团的下垫面,它能使气团下部发生变性,气团运动时便把这些特性带到所经过的地区,使气候发生变化。一般说,有暖洋流经过的沿岸,气候比同纬度各地温暖;有冷洋流经过的沿岸,气候比同纬度各地寒冷。

正因为有洋流的运动,南来北往,川流不息,对高低纬度间海洋热能的输送与交换,对全球热量平衡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从而调节了地球上的气候。

广泛分布于南大洋底层的低温、高盐、高密度水团,借助深海的经向环流,实现与中、低纬度的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水交换,从而构成了调节全球海洋温度的冷源,这对抑制全球变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海水的热容量比空气大3000多倍,海洋面积广大,水量大,热容量大这就限制了海水温度的大幅度变化。海水温度的变化比陆地温度的变化小,海洋上空的气温比陆地上空的气温变化慢,海水对大气温度起着调节作用。

淡水汇入对盐度的影响

有河水,冰雪融水汇入,起稀释作用,盐度偏低,无则偏高。

洋流对盐度的影响

同纬度海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低,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高。

教材在讲“海水的盐度”时,着重介绍了海洋表面盐度的分布规律,以及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原因。此外盐度还有垂直分布规律,影响海洋表面盐度分布的因素很多,主要有降水、蒸发和径流三个主要因素:蒸发和降水属气候因素,是使大洋表面盐度分布具有地带性规律的主要因素,在它们的影响下,使海洋表面盐度分布呈“马鞍型”的曲线,而径流是使大洋表面盐度具有非地带性变化的主要原因。中高纬度海区,由于气温低,蒸发量小,降水量大于蒸发量。赤道附近,气温高,蒸发量大,其降水量高于蒸发量,此其盐度并非最高,副热带海区,下沉气流,降水少,气温高,蒸发量大,大预见水量,因而盐度高。同一纬度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高,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低。

进入海洋中的太阳辐射能,除很少部分返回大气外,其余全被海水吸收,转化为海水的热能。因此海洋表层水温较高。大洋表层水温的分布,主要决定于太阳辐射的分布和大洋环流俩个因子。在极地海域结冰与融冰的影响也起重要作用。由太阳辐射引起的表层水温日变化,通过海水内部的热交换向深层传播,其所及的深度不但决定于表层日变幅的大小,而且受制于水层的稳定程度。

海水密度的水平分布在表层取决于温度和盐度,沿径向向俩级组逐渐增大,随着深度的增加,密度的水平差异如同温度和盐度的水平分布相似,在不断减小。

海洋中热量和水量的收支平衡始终制约着世界大洋中的温度,盐度和密度的分布与变化。

用模拟实验探索天气现象和水循环的成因

用模拟实验探索天气现象与水循环的成因 昆山实验小学江漪2010/4/15 摘要:本文阐述了模拟实验的必要性,是为了对难以直接观察的对象做动态观察的一种简便的方法,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并且将小学阶段中高年级教材中有关模拟实验的线索串起来做螺旋上升式研究。以研究天气现象为切入点,并发展到対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水循环的结果做深入的研究。在教学时,以模拟实验研究动态变化为主要手段,并配以动态视频及动态画面为点睛之笔,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能对大自然的复杂现象有较为直观的认识,并能将这种感性认识经过电教手段的画龙点睛上升到理性认识。 关键词:模拟实验对自然现象做动态研究对模拟实验内容作螺旋上升式研究 一、模拟实验的优点 科学课是让学生睁大眼睛看大自然的教育,是把大自然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就要把大自然展现给他们看。但自然界的现象很复杂、很难进行直接观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有些科学问题单凭观察是难以得出结论的,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作实验时,有时就用模型来做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的科学模型。如:水循环模型、三球仪、月相变化模型、地球构造模型等;但模型只有老师有,作为教具使用,学生没有,不能近距离的观察清楚。有时还可以模仿研究对象制作模型——建模制作。如制作地球模型、地表模型、星座模型等;这种方法使学生有了模型,但只能满足静态表面的观察,为了要更深入地了解自然现象的形成及原因,进行动态观察,还需要模仿研究对象的某些条件进行模拟实验。即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一定的仪器,再现大自然中某种现象从而探索规律的实验。是在实验时人为的控制和模拟自然现象去研究自然的一种实验形式。以使自然的复杂现象在经过人为的简化条件下,使其复生和重现,达到模拟自然界的情况,人们有可能将所得到的实验结果和自然界观察的现象相验证进而作为推理的依据和参考。 在整个小学科学体系中,有一根线索将模拟实验串起来,层次清楚,逐年递进,各年级段有不同的要求,在实际进行时螺旋上升;不断巩固前一阶段培养的内容,同时进行本阶段内容的培养。这些实验既有知识的要求,又有科学探究的实践。这些活动以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经验为背景,按照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序列编排。给学生创设了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亲历过程的机会,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练逐步进行的过程。(引自《小学自然能力培养教学提示》江苏教育出版社)下面顺着模拟天气现象的线索来说明模拟实验的方法和作用。 二、模拟天气现象的成因

水循环与天气现象

资源信息表 2、水循环与天气现象 一、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水循环是形成各种常见天气现象的原因。 2、初步了解云、雾、雨、雪、霜、露六种常见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3、初步了解人们预测预报天气的过程。 4、树立学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认识自然界的能力会越来越强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初步知道水循环和天气现象的关系 三、活动设计: 活动一:讨论天气现象与水循环的关系。(P3) 活动目标:了解许多常见的天气现象是由水循环造成的。 活动器材:图片 活动二:观察天气现象的模拟实验装置(P4) 活动目标:用实验的方法来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常见天气现象。 活动器材:酒精灯、烧杯、冰块、湿沙 活动三:讨论人类如何预测天气

活动目标:了解天气预测的基本常识,初步确立科学的自然观。 活动器材:图片 四、活动过程: 活动一:讨论天气现象与水循环的关系 活动二:观察天气现象的模拟实验装置 教学设计说明 活动一是认识各种常见天气现象,应当由学生的已知经验入手,请他们讲讲生活中有哪些常见天气现象。随后是观察图片,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教师可以在板书上以高空、低空和地面这样几个层面整理天气现象,这样也便于学生把天气现象和水循环结合起来。雨和雪、霜和露都是相同层面的现象,但它们的物质形态是不同的,活动一中只需学生找出这个不同即可,原因留待活动二解决。最后提出天上的雨为什么下不完这样的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系统,能够把天气现象和自然界的水循环结合起来。 活动二是模拟天气现象形成的实验。由于有了第一节课的经验,所以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面前的器材设计实验,在交流中对学生的设计加以完善。在实验过程中,要明确要求,将产生的现象与天气现象一一对应起来。在实验后的交流中,提出雨和雪、霜和露到底是怎

1.2水循环与天气现象

2、水循环与天气现象 一、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水循环是形成各种常见天气现象的原因。 2、初步了解云、雾、雨、雪、霜、露六种常见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3、初步了解人们预测预报天气的过程。 4、树立学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认识自然界的能力会越来越强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初步知道水循环和天气现象的关系 三、活动设计: 活动一:讨论天气现象与水循环的关系。(P3) 活动目标:了解许多常见的天气现象是由水循环造成的。 活动器材:图片 活动二:观察天气现象的模拟实验装置(P4) 活动目标:用实验的方法来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常见天气现象。 活动器材:酒精灯、烧杯、冰块、湿沙 活动三:讨论人类如何预测天气 活动目标:了解天气预测的基本常识,初步确立科学的自然观。 活动器材:图片 四、活动过程:

教学设计说明 活动一是认识各种常见天气现象,应当由学生的已知经验入手,请他们讲讲生活中有哪些常见天气现象。随后是观察图片,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教师可以在板书上以高空、低空和地面这样几个层面整理天气现象,这样也便于学生把天气现象和水循环结合起来。雨和雪、霜和露都是相同层面的现象,但它们的物质形态是不同的,活动一中只需学生找出这个不同即可,原因留待活动二解决。最后提出天上的雨为什么下不完这样的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系统,能够把天气现象和自然界的水循环结合起来。 活动二是模拟天气现象形成的实验。由于有了第一节课的经验,所以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面前的器材设计实验,在交流中对学生的设计加以完善。在实验过程中,要明确要求,将产生的现象与天气现象一一对应起来。在实验后的交流中,提出雨和雪、霜和露到底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首先思考它们分别出现在什么季节?为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应介绍凝结现象。 活动三是观察人类预测天气的过程。由于收集资料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通过讨论让他们懂得只有从各个层面收集多样性的资料,才能为后来的预测提供更多的依据,从而提高天气预测的准确性。最后教师介绍些古代人们预测天气的方法,出示些有关天气的谚语,请学生与现在的天气预测进行对比,再预想未来的天气预测会怎么样?通过这个过程树立学生科学不断进步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也不断提高的意识。

海洋热平衡和水循环对气候的影响

海洋热交换和水平衡对全球气候和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影响和作用世界大洋中的温度盐度和密度是海洋学中极为重要的三个基本物理参量。可以说海洋中的一切现象几乎都与他们有密切的关系。而海洋中的热交换和水平衡是制约其分布和变化的最重要因素。 海面与大气相互作用会产生热交换,称为海气热交换。主要有辐射传输、感热输送和潜热输送三种方式。海洋层结比较稳定,海水密度大,总质量比热大,太阳辐射能大部被其吸收,所以热容量很大。因此,海气之间的热交换,主要是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海气热交换是双向的。辐射传输主要以长波辐射的形式进行;感热输送是海气交界处通过湍流及分子接触传导作用而进行的热量传递;潜热输送则通过湍流和分子运动,海气界面处的凝结和蒸发而进行热量传递。海气热交换在全球热量平衡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各种尺度天气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大气环流系统的建立和维持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海洋和大气之间,相互作用,穿越海气交界面的热量输送如果水温比气温高,海洋就要向大气输送热量,一般来说,水温总是比气温高,海洋总是向大气输送热量的,不过这种能够交换失去的热量比蒸发消耗的热量小得多。当海洋收入的热量超过支出的热量时,海洋为吸热增温过程;当海洋支出的热量超过收入的热量时,海洋为散热降温过程;当海洋收入与支出的热量相等时,海水的温度就不会变化。每年,海洋的热量总是收支平衡的,所以一年中海洋的平均水温也是稳定的。不过,一年之中,海水的热量会在不同时期内和不同地区呈现出差异。这样,热量分布的不均衡就会引起海水温度在地理分布和不同季节中的变化。 地球表面有71%被海水覆盖,海水的比热大大的超过了陆地和空气的比热。所以,海洋吸收的热量比陆地大得多。海洋热量的来源主要是接受太阳辐射和大气对海面的热辐射。海洋在吸收热量的同时也丧失了许多的热量。海洋散热的过程是通过海面辐射、海水蒸发和水起交换的方式进行的。海面时刻不停地向外辐射自己地热量,辐射量的多少与海面的温度有密切的关系,水温越高,辐射越强。根据测量和统计得知,海面辐射得热量大约是海面吸收太阳辐射热量得42%。海水在蒸发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热量,蒸发越快,热量散失就越多。蒸发速度取决于海面上空得水汽含量和空气的流通状况,海面空气越干燥,风速越大,海水蒸发越快。海水因蒸发失去得热量,大约是海洋吸收太阳辐射热量得一半以上。 海面热收支,习惯上称海洋表层的热量平衡。实际上,就某一海区和某一时段而言,海洋表层的热量收支一般是不平衡的。海洋表层收入的热量,主要包括来自太阳和天空的短波辐射、大气通过湍流向海面输送的热量(感热)、海面水汽凝结时的热量(潜热)、海水内部由下层向海面输送的涡动热量和水平方向的暖平流带来的热量。海洋表层支出的热量,主要包括海面的长波有效回辐射、海面以湍流方式向大气输送的热量(感热)、海水蒸发时消耗的热量(潜热)、由表层向下层输送的涡动热量和冷平流带走的热量。 海洋与外界还不断地进行水量交换。对整个世界大洋而言,也存在着水量收支平衡的关系,但它与海洋热平衡有着质的差异。海洋的热量基本上只靠海洋辐射这一外部热源输入,然后在各种过程的制约下,得以达成某种平衡。而海洋中水量平衡却不然,水的来源及支出都是在地球系统自身之内进行循环的,所以又称为水循环。海洋中的水量收支影响着盐度的分布和变化。海洋中水的收入主要靠降水,陆地径流和融冰;支出则主要是蒸发和结冰。 大气所包含的热量是很有限的。如果将大气中所蕴涵的全部热量都转化到海水中去,那

【专题训练】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和湖泊概况

【专题训练】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和湖泊概况 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和湖泊概况 一、选择题(共44分) 2017年,长春市首个“海绵公园”—劳谦公园建设完成,整个公园将“海绵城市”的渗、滞、蓄、净、用、排等功能进行合理布局,雨水通过强大的透水铺装、生态植草沟和雨水花园等下渗,再经过地下的过滤装置过滤,将雨污分开,干净的水被收集储存,用于植物的灌溉养护。下图为水循环部分环节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建设“海绵公园”可以①降低雨水地表流速、缩短汇流时间②利用沟内的植物和土壤截流净化雨水,具有一定的污染控制功能③渗、滞、蓄、净、用、排各系统单独运行,与其他系统没有衔接④缓解城市供水压力和城市内涝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海绵公园”建设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是 A.调节a B.调节c C.增加f D.增加d “屋顶花园”是指在屋顶以绿化的形式建设花园。

下图为“屋顶花园”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一个城市若大规模建设“屋顶花园”,将会 A.减小风速,增加灰霾天气的出现频率B.增加承重,缩短房屋的寿命C.截留雨水,缓解城市的内涝问题D.增大空气湿度,使城市雾日增多 4.依据水循环原理,下列不适宜大规模建设“屋顶花园”的城市是A.深圳B.温州C.大连D.酒泉 浙江宁波的甬城不用化肥、不用农药、不用除草剂、不用生长激素的“四不用”农场利用人工蓄水池进行蓄水,通过引水渠流入蔬菜区进行灌溉,再流经养鸭的水禽区和养鸡区,含有鸡鸭粪便的水最后进入鱼塘,作为鱼的饲料。鱼塘的水通过过滤池净化后,又重新用来灌溉,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水循环过程。下图为“四不用”农场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水循环的地理效应

水循环的地理效应 水循环是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重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和径流等环节,不断发生相位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水循环作为地球上最基本的物质大循环和最活跃的自然现象,它是水文现象变化的根源,它深刻的影响到全球的地理环境、生态平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1 水循环深刻影响了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的形成及今后的演变和发展 地球表层圈层结构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组合而成的。水循环,它上达15 km的高空,是大气圈的有机组成部分,担当了大气循环过程的主角;下深地表以下1~3 km深处,参与岩石圈中化学元素的迁移过程,成为地壳物质大循环的主要动力因素;同时水是生物有机体的组成部分,生命活动的源泉,全面的参与了生物大循环,成为沟通有机界和无机界的纽带。在这个庞大的圈层结构中,水圈居主导地位,由于水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积极参与了海洋表面、海底和陆地表面的活动,并深入到四大圈层内部,将四大圈层联系起来,组成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所以,水循环深刻影响了地球表层圈层结构的形成及今后的演变和发展。 2 水循环影响了天气的变化,极其深刻地制约了全球气候 水循环一方面受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大气环流的影响,另一方面它又深入大气系统内部,影响着天气的变化,制约了全球气候。 2.1 大气中的天气现象,本身就是水循环的产物。没有水循环,就没有云、雨、雪、霜、台风暴雨等天气现象。 2.2 水循环是大气系统能量的主要传输、储存和转化者。地面水分蒸发成水汽携带地面热量输送到大气层中,并以潜热的形式存在,水汽凝结成雨滴和雪或凝华成冰晶时放出潜热给大气。大气依靠水汽凝结或凝华释放潜热获得的能量占大气获得总能量的36 %(吸收太阳辐射占30 %,地面辐射占23 %,显热交换占11 %),居第一位,所以,大气循环的能量,主要是由水循环过程中汽化潜热的转化所提供。 2.3 水循环对地表太阳辐射能的重新再分配,使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得到缓解。 2.4 水循环的强弱和路径,影响到各地的天气过程,甚至决定地区的气候基本特征。在这方面,海洋环流系统的气候效应表现得最为强烈。如西风漂流和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北欧气候的影响,使55°~70°之间大洋东岸最冷月平均气温比大洋西岸高出16~20 ℃,并在北极圈内出现不冻港。厄尔尼诺现象造成世界性的天气异常。

水循环和水平衡原理

水循环和水平衡原理一、水循环环节和类型 二.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自然因素 (1)影响蒸发的因素 (2)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风 (3)影响降水的因素 (4)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

(5)影响下渗的因素 (6)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 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可参考影响地表径流、下渗的因素,并重点考虑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因为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溶洞、地下河流众多,储存有众多的地下水。 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目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四、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连接了四大圈层:水循环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地联系起来。 2.各种水体不断更新,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 3.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4.深刻地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变化。使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得以缓解;影响各地的天气过程,乃至区域的基本气候特征;水循环的强弱变化,引发区域性的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 5.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地表形态。 五、河流的补给方式 雨水补给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永久性积雪融水补给 湖泊水补给 地下水补给

六、水量平衡原理 水量平衡--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期内,其收入水量等于支出水量和区域内蓄水变量之和。即水在循环过程中,总体上收支平衡 例1、如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 mm。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 mm。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1)~(3)题。 (1)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A.远大于2 000毫米 B.约为2 000毫米 C.约为210毫米 D.远小于210毫米 (2)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A.坡面 B.洪积扇 C.河谷 D.湖盆 (3)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A.湖盆蒸发量增多 B.盐湖面积缩小 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 D.湖水盐度增大 例2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6分) (2)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水循环与天气现象

教材分析: 本课学习是在前一课水循环的初步掌握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探究水循环与常见的天气现象的关系,并要初步知道云、雾、雨、雪、霜、露形成的原因。教学中可以结合第1课的水循环示意图来具体分析,特别要强调的是雨和雪、霜和露这两组天气现象与水的冰点的关系。关于天气预测的内容是本课的拓展内容,可以结合相关的影视资料进行介绍。 学生分析: 这些天气现象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接触过的,教师主要是需要指导学生从水循环的角度去解释这些现象,而不是简单的记忆或去背诵。而又借模拟实验帮助学生去理解这些天气现象的成因,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于这些常见天气现象是比较熟悉的,通过把它们与水循环的过程联系起来,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天气现象并不是彼此孤立的,从而对天气现象有初步的整体认识。自然课中有很多知识的学习,如何让学生去理解掌握,而不是去死记硬背也是我努力的目标。 教学重点是初步了解6种常见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是认识雨和雪、霜和露的形成与冰点的关系。 教学方案 单元第1单元单元课时 4 教学时间第周 课题水循环与天气 现象 课题课时4-2 学生背景教学重点是初步了解6种常见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是认识雨和雪、霜和露的形成与冰点的关系。 教学目标1、初步知道水循环是形成各种常见天气现象的原因。 2、初步了解云、雾、雨、雪、霜、露六种常见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3、初步了解人们预测预报天气的过程。 4、树立学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认识自然界的能力会越来越强的意识。 材料准备酒精灯,石棉网,杯,冰等。导入: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天气现象?

教师:黑板上罗列出学生的发言。(云、雾、雨、雪、霜、露)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备注1、讨论:为什么会形成这些 常见的天气现象? 2、思考:雨和雪、霜和露有什么区别和相同? 3、解释:结合学过的知识来思考为什么“天上的雨总也下不完”引导学生结合上一课水循环 的知识来理解天气现象的形 成原因,主要解决“云、雨” 的成因。 相同:都是水形成 不同:水的形态变化 过渡:接下来我们来用一些实验器材才模拟一些天气现象。 活动二:模拟天气现象实验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备注1、设计:模拟天气现象的实 验 2、观察:实验装置 3、讨论:实验装置个部分模拟了那部分的天气现象。a、酒精灯加热模拟了什么? b、烧杯顶部和杯壁为什么会出现水珠? 4、讨论:“雨和雪”、“露和霜”是怎样形成的? 5、完成活动作业p2。提示学生结合上课时设计的 过程 结合冰点知识,让学生理解小 冰晶和小水珠的区别和联系。 教师介绍凝结现象。 结合活动作业示意图帮助学 生理解常见天气现象。 理清霜,雪,露,雨,云,雾 之间的形成关系 过渡:我们知道了各种天气的形成原因,那么科学家是如何来预报天气的呢,我们来看一张图片。 活动三:如何预报天气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备注 观察:教材上的图片 交流:天气预测的几个基本 过程 交流:收集数据有哪些方提示学生从大气层外、高空、

天气系统水循环(含答案及知识点讲解)

大气、锋面与气旋与反气旋、水循环 1、右下图中A为我国塔里木盆地某内陆湖,B为湖边的一处绿洲。读图回答问题。 (1)注入A湖泊的河流,其主要补给水源夏季是,冬季是。 (2)左图是月份的水位情况,此时B的潜水位约为米。 (3)B地的主要生态问题是和盐碱化。 (4)B地在(季节)盐碱化最严重,为 什么? (5).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 ①河流水②湖泊水③淡水湖泊水④地 下水⑤浅层地下水⑥深层地下水⑦冰川水 ⑧沼泽水 A.②④⑥⑧ B.①③⑤⑦ C.①③⑤ D.④⑥⑧ 2、(高考上海地理卷)洋流是大规模流动的海洋水体,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起着重要作用。读图回答问题。 (1)读图判断,该海域位于____半球;该 洋流(虚线所示)流经海区水温比同纬度 附近海区水温____。按照寒、暖流的分 类,该洋流是_____流,它对沿岸气候能 够起到______、____的作用。 (2)图1虚线所示的洋流朝________(方 向)流动。在图2所示的①、②、③、④ 四海区中,图1表示的海域可能出现在________海区。 (3)解释北印度洋西南季风形成的原因,并按时针方向说明夏季北印度洋季风洋流流动的方向? (4)为什么在有些大陆沿岸海区会发生涌升流现象?在图2所示①、②、③、④四海区中,最可能出现涌升流的是哪一海区? 3、(PK重点线)读2月大洋表面海水等温线分布 图,回答(1)~(4)题。 (1)图中①代表的是下列渔场中的() A.北海道渔场B.秘鲁渔场 C.北海渔场D.纽芬兰渔场 (2)图中A处海区等温线比B处海区等温线 稠密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与大洋西岸等温线相比,大洋东岸等温 线在甲处海域向______(南、北)凸出,主要是甲 处受______(洋流名称)的影响,乙处受______(洋 流名称)的影响。 (4)试分析甲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2019年——气候、天气系统与水循环(学生)

近几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些工厂逐渐用机器人代替手工生产。今年春节刚过,江西某村外出务工人员集体被同一家工厂辞退。据此完成1-2题。 1. 关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些工厂逐步推广机器人替代手工原因的分析,错误的是 A. 劳动力成本提升 B. 科技水平的提高 C. 产业结构的调整 D. 人口结构的改变 2. 同家族、同村落的外出务工人员陆续进入同一工厂务工的现象,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 经济 B. 政治 C. 交通 D. 文化 德国人喜吃白芦笋。白芦笋需培土成垄种植,为保证鲜嫩,只要长出一点点就要不断用土盖住,因此用工量大且季节性强。图2为在德国魏特施塔特芦笋田工作的季节性外籍劳工由于太热脱掉了外衣光着身子干活的场景。读图完成6-8题。 6. 种植白芦笋需不断加高土垄,主要是为了 A. 保持土壤温度 B. 增加土壤肥力 C. 减少土壤渍水 D. 减弱光照影响 7. 图示季节性外籍劳工,其主要来自的国家可能是 A. 英国 B. 沙特 C. 南非 D. 波兰 8. 若图片拍摄的当地时间为上午10:00,则图中土垄走向大致为 A. 东西 B. 东北—西南 C. 南北 D. 西北—东南 冈底斯山脉的次高峰冈仁波齐峰是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海拔6638米),形似金字塔,被多种宗教信徒奉为“神山”。玛旁雍错与拉昂错位于冈仁波齐峰和喜马拉雅山纳木那尼峰之间,两湖相距不远且有地下水道连接,前者是淡水的“圣湖”,后者却是咸水的“鬼湖”。读图3,结合所学知识完成9-11题。 9. 冈仁波齐峰南坡白雪皑皑而北坡积雪较少,关于其成因的推测,合理的是 ①北坡坡度更陡 ②北坡光照更强 ③南坡风力更大 ④南坡降雪更多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10. 冈仁波齐峰至今无人能(敢)登顶,其原因最可能是 A.自然原因---位置偏僻 B. 政治原因---军事禁地 C.宗教原因---宗教圣地 D. 技术原因---坡度太陡 11.与拉昂错相比,玛旁雍错盐度较低的原因最不可能是 A. 汇入淡水较多 B. 有湖水流出 C. 湖面风力较大 D. 蒸发量较小 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4月月考)下图为南极大陆某区域海冰范围变化图,9月南极海冰范围为一年中最大,2月海冰范围为一年中最小。冰间湖是极地海域出现的一种特有现象,是指在达到结冰的天气条件下,仍长期保持无冰或仅被薄冰覆盖的冰间开阔水域。据研究,南极融冰初期或结冰初期会在近岸海域出现无冰覆盖的水域,称为“近岸冰间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由图可知, A. 平均融冰速度快于结冰速度 B. 9月气温最低,2月气温最高 C. 海冰外缘线与海岸线走向一致 D. 海冰范围即海冰覆盖面积 13.南极“近岸冰间湖”形成的原因可能是 A. 近岸靠近南极大陆,温度高,融冰快 B. 近岸有河流注入,导致融冰快 C. 薄冰受南极大陆离岸风的影响被吹离海岸 D. 近岸暖流增温作用明显 14.南极“近岸冰间湖” A. 使南极沿岸温度升高 B. 使海水盐度降低 C. 使南极沿岸变得湿润 D. 有利于海鸟寻找食物 (宁夏银川一中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艾尔湖为世界上著名的时令湖,湖水的补给主要来源于周边的河水及雨水,面积大时可达8 000多平方千米,大部分时候湖床干涸。左图为“澳大利亚部分区域概况图”,右 图为“A、B 两地降水月份分配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2 冈仁波齐峰北坡 冈仁波齐峰南坡

3.1 水循环及水量平衡——2021年高考地理复习讲义附真题及解析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3.1水循环及水量平衡 【基础巩固】 (2020·天津高三月考)运用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如果该图表示我国东北地区的水循环 a.①的水量与③的水量相等 b.②在6月份最活跃 c.③是地下径流的来源之一 d.④可以导致地表高低起伏 A.ad B.bc C.bd D.cd (2019年江苏卷)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图5为“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读图回答11—12题。 2.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距市中心 A.10~15千米B.15~20千米C.20~25千米D.25~30千米 3.不透水面的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 ①地下水位上升②地表气温升高③生物多样性增加④地表径流增多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4—6题。 4.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A.远大于2000毫米B.约为2000毫米C.约为210毫米D.远小于210毫米 5.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A.坡面B.洪积扇C.河谷D.湖盆 6.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A.湖盆蒸发量增多B.盐湖面积缩小 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D.湖水盐度增大 (2020·广西壮族自治区高三期末)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流域森林和草原地表实测土壤蒸发对比和降水量年内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该流域森林、草原土壤蒸发() A.草原比森林小B.植被茂盛期大 C.白天比夜晚小D.森林变幅较大 8.该流城3~5月土壤蒸发迅速上升的原因是() A.降水量增多B.多年冻土C.农业用水少D.春季多大风 (2020·云南省云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天然黄土(原土)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当浸水后结构迅速破坏而发

专题03地理(带答案及详细解析,水循环与水运动专题)

2020届专题03地理 测试范围:水循环与水运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966年,美军在越南战争期间,启动了一项名为“大力水手”的计划。行动中,美军总共触动了3.2万架次的飞机,投放了大约474万枚催雨弹,在催雨弹的作用下,越南的雨季被人为延长,暴雨更是接连不断,引发的洪水不仅冲毁了大量的桥梁,水坝,还让北越军队的补给线持续陷入瘫痪之中,刺果沦为一片汪洋。此次完成1~2题。 1.据材料可推测,该战争举动直接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A.地表径流 B.地下径流 C.水汽输送 D.降水 2.而该举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影响水循环的环节是() A.地表径流 B.地下径流 C.水汽输送 D.降水 育空河是北美洲的大河之一,全长3185千米,流域面积85万平方千米。读育空河流域水系图,育空堡河流水位年变化图。据此完成3~5题。 育空河流域水系示意图 3.育空河流域出现凌汛的河段位于() A.伊格尔至育空堡河段 B.育空堡至安维克河段 C.安维克至努拉托河段 D.努拉托以下河段 4.影响育空堡河流水位变化的因素有() ①降水②气温③海陆位置④水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红海是世界上著名的旅游圣地和海运航线,请根据图示材料和相关材料分析完成6~7题。

6.红海地区港口较少的原因() A.珊瑚礁密布 B.近海水深不足 C.周边为沙漠环境,环境恶劣 D.沿岸经济落后 7.在8月份,红海表面海水温度可达到27℃—32℃,在200米以下的水温也可达到21℃,在红海深海盆中,水温竟高达60℃,起身层海水温度高的原因主要是() A.表层海水温度影响 B.沿岸热带沙漠气候的影响 C.位于板块张裂延伸带 D.印度洋洋流作用 第8~9题图为太平洋海域的洋流示意图(箭头表示洋流)。读图完成8~9题。 8.有关图中洋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与②源于同一只洋流故其性质相同 B.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会对③洋流产生影响 C.④洋流是流经海域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 D.南北半球中高纬度洋流均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9.在甲处有一艘穿顺洋流航行,到达乙处不需要借助的洋流是() A.西风漂流 B.秘鲁寒流 C.赤道逆流 D.阿拉斯加暖流 第10~11题图是世界某海区洋流分布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左图示意的时间可能为() A.1月 B.3月 C.7月 D.9月 11.①洋流带来的影响是() A.南海北部春季多雾 B.舟山渔场饵料丰富 C.渤海海域冬季结冰 D.台湾西部夏季干燥

2019 2020湘教版地理高三一轮复习天气系统水循环与洋流 考点梳理

天气系统、水循环与洋流 常见的天气系统考点一 ) 冷锋与暖锋天气系统特点及天气状况1.(b)(高频考点 (1)锋面系统其水平范围沿锋面方向延伸可是冷暖气团的交界面,亦称锋区。锋面: 由几百千米到几千千米。暖气团在锋面之一般是冷气团在锋面之下,:特点当冷暖气团相遇时,因而锋面上。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的差异, 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一般分为冷锋和暖锋。(2)锋面类型冷气团的前缘,①冷锋:是指冷气团向暖气团主动推移时所形成的锋其中水汽凝结成,插入暖气团边缘的下面,使一部分暖空气被迫抬升雨区范围较小。云。冷锋降水主要发生在锋后,是指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时所形成的锋。暖气团前缘的:②暖锋产生云、雨等天,其中水汽冷却凝结,暖空气沿冷气团边缘徐徐爬升 ,多为连续性降水。雨区范围较大气。暖锋降水易发生在锋前,最典,锋面移动缓慢形成。③准静止锋:准静止锋是冷暖气团实力相当型天气特征是阴雨连绵。锋面系统活动与天气状况(3)项目冷锋暖锋 符号剖面图符号剖面图示意图

过境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温较低,气压较高,天气晴朗前气晴朗 过境降温,升压,多雨、雪、大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多连时风等天气续性阴雨天气 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天气过境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后气转晴 转晴天气过( 特征境前 ) 后气 压、气温变化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的寒潮; 典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或沙尘暴华南春雨型天天气气日的天气变20161【例题体验】如图示意浙江省某地年~211月25: 题(2)~(1)回答,化。读图 ) ( (1)该地21日出现暴雪天气的主要原因是 ,暖湿气流强烈上升

水循环与水资源教案

《4.5 水循环与水资源》教案 钜兴初中:丁来平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中水资源的意义:知道云、雨、雹、雪、雾、露、霜的形成。 2.初步认识水资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知道水是珍贵的资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经验以及观看录像资料,了解水循环与水资源。 2.组织小组讨论,尝试用已知的科学知识解释具体的合理用水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大自然中的美妙与和谐,有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勇于探究自然界中的物理学道理;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云、雨、雹、雪、雾、露、霜的形成。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让同学们回忆前面所学习的物质固、液、气三态之间的六种物态变化以及它们对应的吸放热变化,为本节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新课教学 一、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地球上的水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通过蒸发进入大气;进人大气的水是纯净的水。大气中的水蒸气冷却通过降水又回到陆地和海洋。水的这种循环过程不仅是水的气态、液态、固态之间的物态变化,更重要的是使陆地上的淡水不断得到补充。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陆地水循环 海陆间循环 海洋水循环 水循环的途径: ①蒸发②降水③水汽输送④径流⑤蒸腾⑥下渗 总结:地表水通过进入大气,又通过回来,使陆地淡水得到。 二、云、雨、雹、雪、雾、霜的形成及其对应的物态变化

让学生看看这几种种天气对应的图片,再详细说说其中对应的物态变化. 陆地和海洋的水不断蒸发,空中的大量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就液化成极小的水珠或凝华成极小的冰晶,大量的小水珠和小冰晶浮在高空中,就形成了云。 云中的小冰品和小水珠,如果凝聚,会越聚越大,当大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下降。如果下降过程中,熔化成水珠,这就是雨。 如果水珠在下降过程中,骤然遇到0℃以下的冷空气,于是水珠便快速凝固成冰珠,在上升气流带动下上升,冰珠越结越大,下落时,就是冰雹。 如果冰晶在下降过程中,没有完全熔化,空气中的水蒸气与其结合形成六角形的小薄片,这就是雪。 夜晚或早晨,当地面气温较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就形成雾。 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在草木、屋瓦上,便是露。 气温低于O℃时,水蒸气直接凝华成小冰粒附在草木、屋瓦上,便是霜。 最后让学生连线找出这7种天气对应的物态变化. 三、水是珍贵的资源 水资源主要指的是淡水资源,地球上的水有97.2%以上是海洋咸水,人类无法直接利用。淡水只有2.8%,且2.2%以上的淡水被固定在南极洲和格陵兰的冰盖中,人类难以利用,人类实际可以直接利用的只有不到0.03%,所以水是十分珍贵的资源。 四、有效、合理利用水资源 1)水资源危机 缺水已是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据统计,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其中有28个国家被列为缺水国或严重缺水国。 水危机的主要原因是: ①过量使用;②污染。 造成水严重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水的污染,而污染水资源的源头则是来自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等。 海上溢油污染事件的频繁出现是海洋污染的重要原因。赤潮是海洋遭受污染后所产生的一种灾害性海洋现象,是因有机物和营养盐过多引起的。由于海水过于营养化,某些浮游生物在水里爆发性繁殖。这种生长量特别巨大的浮游生物是粉红色或红褐色的,因此染红了海水,导致赤潮。 2)珍惜每一滴水 让学生仔细看看书本上的国家节水标志,并知道它的图形意义. 水是生命之源: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缺水、污染问题,请珍惜每一滴水。 合理利用水资源,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事情。因为人类现在面临水资源危机。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方法很多,如污水处理,循环使用;农业喷灌,节约用水;科技处理,海水淡化等。 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方法:

3.1 水循环及水量平衡——2021年高考地理复习附真题及解析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3.1 水循环及水量平衡 【基础巩固】 (2020·天津高三月考)运用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如果该图表示我国东北地区的水循环 a.①的水量与③的水量相等 b.②在6月份最活跃 c.③是地下径流的来源之一 d.④可以导致地表高低起伏 A.ad B.bc C.bd D.cd (2019年江苏卷)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图5为“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读图回答11—12题。 2.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距市中心 A.10~15千米B.15~20千米C.20~25千米D.25~30千米 3.不透水面的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 ①地下水位上升②地表气温升高③生物多样性增加④地表径流增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4—6题。 4.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A.远大于2 000毫米B.约为2 000毫米C.约为210毫米 D.远小于210毫米 5.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A.坡面B.洪积扇C.河谷 D.湖盆 6.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A.湖盆蒸发量增多B.盐湖面积缩小 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D.湖水盐度增大 (2020·广西壮族自治区高三期末)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流域森林和草原地表实测土壤蒸发对比和降水量年内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该流域森林、草原土壤蒸发() A.草原比森林小 B.植被茂盛期大 C.白天比夜晚小 D.森林变幅较大 8.该流城3~5月土壤蒸发迅速上升的原因是() A.降水量增多B.多年冻土 C.农业用水少D.春季多大风 (2020·云南省云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天然黄土(原土)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当浸水后结构迅速破坏而发

全球气候变化与自然界的水循环

全球气候变化与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单项选择题 《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提出,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图表示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读图,完成1~2题。 1.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 A.降幅超过升幅 B.逐年上升 C.升高约2.1 ℃ D.波动上升 2.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A.各地的生长期缩短 B.低温冻害损失减小 C.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D.天然湿地面积扩大 专家认为,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等原因,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增温4 ℃~5 ℃,这对全球环境将产生重大影响。完成3~4题。 3.对全球变暖的环境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北半球热带地区降水减少;海平面上升 B.灾害性天气频繁;中国自然带北移 C.洋流发生变化;大部分动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改变 D.北欧影响最大;北半球亚热带地区降水增多 4.在节能减排中,公众可参与的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行动是 A.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B.采用节水措施;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 C.多种水稻;充分利用风能 D.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自备购物篮 科学家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4 ℃~5.8 ℃,约是20世纪升温幅度的2~10倍。据此回答5~7题。 5.气候变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可能有 ①冰川退缩②冻土融化③气候更加适宜生物生长,各地动植物数量增加 ④高原内陆湖泊水量大增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D.①②④ 6.全球变暖对农业的影响可表现为 A.南半球农作物的分布向北移 B.俄罗斯的亚寒带针叶林生长得更加旺盛 C.农业生产活动受到病虫害危害的范围会明显减小 D.全球各地小麦的生产都会出现明显的增收现象

高一地理水循环与水平衡练习题

《水循环与水平衡》跟踪检测 坝上高原(俗称“坝上”)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内蒙古高原南缘,平均海拔1400~1600m。坝上地区水资源供应以地下水为主,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84.12%。下图为2012年9月~2013年8月张家口北部坝上高原典型站雨量与地下水埋深变化图。据此完成1~3题。 1.坝上地区地下水埋深变化 最稳定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6~8月影响坝上地区地 下水埋深变化的主要自然因 素是 A.气温 B.气压 C.风速 D.降水 3.4~6月坝上地区地下水 位的变化可能造成 A.牲畜大量死亡 B.海水入侵 C.地表植被枯萎 D.滑坡风险增加 蓄水能力是评价土壤水源涵养、调节水循环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林地土壤蓄洪作用主要反映在毛管孔隙水的贮存能力上。土壤持水量饱和后会产生地表和地下径流。下表为四川盆地东部海拔350米~951米某 林地类型 孔隙度(%) 有机质含量(%) 饱和持水量 (吨公顷)总孔隙非毛管孔毛管孔 针阔混交林59 17 45 4.62 503 常绿阔叶林63 16 47 3.18 648 楠竹林52 12 40 2.08 312 灌木林73 17 56 7.79 1833 4.最不适合该山地作为水土保持林的林地类型是 A.针阔混交林 B.楠竹林 C.常绿阔叶林 D.灌木林 5.不考虑其他因素,在相同降水条件和相同前期土壤湿度条件下,产生径流时间最晚的是 A.针阔混交林 B.楠竹林 C.常绿阔叶林 D.灌木林 6.当地灌木林有机质含量高,与其关联度最小的是 A.植物种类多 B.枯枝落叶多 C.地表径流大 D.年均温较高解题思路 下图示意我国近海海面年蒸发量的分布。部分海域蒸发 强烈,出现了年蒸发量大于2 000毫米的高值区。据此完 成7~8题 7.形成年蒸发量高值区的原因是该海域 A.海水流动快B.有暖流经过 C.太阳辐射强 D.靠近陆地 8.年蒸发量高值区海域冬季海面蒸发更强,最主要的原因 是该海域冬季 A.降水少B.辐射强 C.海气温差大 D.风力强

第五节 水分循环和水量平衡方程

第五节 水分循环和水量平衡方程 一、水分循环(hydrological cycle ) 水覆盖了地球表面约71%的面积。全球水量大约14.1亿km 3。如果将这些水均匀地分布在地球表面,可以形成一个近3000m 厚的水层。但是,这样巨大的水量中98%是人类不适用的海水,只有不足3%是淡水。据专家推算,淡水总量为15.2亿km 3,如果将其均匀地分布在地球表面,水层厚度只有0.32m 。 (一)水分循环的定义 水在太阳辐射作用下,由地球水陆表面蒸发 变成水汽,水汽在上升和输送过程中遇冷凝结成 云,又以降水的形式返回地表,水分进行这种不 断的往复过程,叫做水分循环。 (二)水分循环的种类 自然界的水分循环分为水分大循环和水分 小循环。 1、水分大循环 由海洋蒸发到大气中的水汽,一部分被气流 带至大陆上空,以凝结降水的形式降落地面。这 些降水一部分蒸发回到大气中,一部分形成地表 远流,流入河流,再以河川径流的形式注入海洋, 另一部分渗入土壤后,以地下水的形式注入海洋,使海洋失去的水分得到补偿。这种海陆之间的水分循环,称为大循环,又叫外循环。 水分大循环是指水从海洋以水汽形式随大气环流运送到大陆上空,凝结成降水,落到地面形成径流,沿地表或地下流入海洋的过程。 2、水分小循环 由海洋蒸发的水汽,上升到高空,凝结致雨,又降落到海洋上,或陆地蒸发的水汽,上升到高空,凝结致雨,又降落到陆地上,这种局部的水分循环,称为小循环,又叫内循环。 水分小循环是指水在陆地蒸发到大气中,凝结成各种形式的降水(雨、雪、雾、露、冰雹、霰等等)又落到地面的过程,或海洋中的水蒸发到海洋上空,降水后又落到海洋中的过程。 二、水量平衡方程 根据长期观测及物质不灭定律,地球上的总水量大体上是不变的,因而地球上的水分总收入与总支出是平衡的,但在短时期内,局部地区水分总收入与总支出则不一定相等,其收支差值造成了该地区该时段内蓄水量的变化,这时水分收人应等于水分支出与蓄水量变化。这就叫做水量平衡。水量平衡是水分循环过程的结果。 大陆上的水量平衡方程: 海洋上的水量平衡方程: 上式中,E 陆和E 海分别是大陆和海洋的蒸发量;P 陆和P 海分别为大陆和海洋的降水量;R 为径流量;ΔS 陆和ΔS 海分别为该时段内大陆和海洋蓄水量的变化值。 对于任意地区、任意时段,可以发现有时水分的收入大于支出,ΔS 为正值,即水分有陆陆陆=S R P E ?±-海海海=S R P E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