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模拟实验探索天气现象和水循环的成因
天气现象的形成原理

天气现象的形成原理
天气现象是指在大气中出现的各种自然现象,如雨、雪、雾、
云等。
它们的形成原理受多个因素的影响。
大气中水的循环
天气现象的形成与大气中水的循环密切相关。
水循环包括蒸发、凝结和降水过程。
当地表水受到太阳照射后,部分水分会蒸发成水
蒸气进入大气层。
这些水蒸气在大气中上升,逐渐冷却凝结成云。
随着云中水滴的增加,其中的水滴会相互碰撞并合并,形成降水的
大小和类型的云。
气压和气流
气压和气流的变化也会导致不同天气现象的形成。
气压是指大
气中空气分子对单位面积的压力。
气压的变化会引发气流的运动,
形成高压区和低压区。
气流的相互作用会导致风的形成,不同风的
方向和强度会导致天气现象的多样性。
温度变化
温度的变化是引起不同天气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地表受到太阳照射时,会吸收热量,导致温度上升。
温度的增加可以使空气变得不稳定,形成对流云和雷暴等天气现象。
此外,冷空气的流入和暖空气的上升也会引发气象条件的变化,形成不同的天气现象。
地形和海洋
地形和海洋也对天气现象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影响。
山脉和河流的存在可以改变风的流向和速度,形成山谷风和涡旋风等特殊的天气现象。
海洋对于降水和云的形成有显著的影响,海洋中的蒸发和海洋气流会影响大陆地区的气象条件。
总结起来,天气现象的形成原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水循环、气压和气流、温度变化,以及地形和海洋的相互作用的影响。
通过研究这些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各种天气现象的发生。
观察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的实验过程

本次实验旨在帮助高中地理学生深入了解地球水循环的过程以及水对于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在进行实验之前,老师需要讲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以及地球上水循环所起到的作用。
我们来探究下本次实验的具体内容和过程。
一、实验材料1.一只大口玻璃杯2.一片透明塑料薄膜3.一根吸管4.一只小木棍5.一只勺子6.一瓶蒸馏水7.一份实验记录表二、实验步骤1.准备干燥的大口玻璃杯,把它放在桌面或者其他平稳表面上。
2.在玻璃杯内倒入约200毫升蒸馏水。
3.你需要在玻璃杯边缘覆盖一层透明的塑料薄膜,确保它密封并且不会滑动。
4.你需要用小木棍在薄膜表面扎几个小洞,确保作为水蒸发出去的超出的水气可以通过这些小洞快速地离开薄膜表面。
5.用吸管对塑料薄膜上的一个小洞进行吸出一部分空气,使得薄膜更加紧贴在玻璃杯边缘上。
6.此时,你需要在薄膜表面加盖一块薄木板或者其他轻重物。
7.把玻璃杯放在太阳充足的阳光下,最好是放在窗户上,让太阳充足地照射在玻璃杯上。
8.开始观察实验过程,记录每个小时薄膜上凝结的水滴数量和大小,并观察水滴下落的原因。
9.在实验过程中,如果你观察到了薄膜上有不同的现象,请及时记录下来。
10.如果你想要停止实验,请务必将薄膜上的水滴小心地用勺子收集起来,记录下来它的数量、大小和颜色。
三、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能够观察到许多有趣的现象。
在太阳充足的时候,水会从玻璃杯中蒸发出来,并穿过塑料薄膜凝结在薄膜上。
当薄膜上的水滴足够大的时候,它们便会因为重力作用而滴落下来。
过程中,我们发现薄膜表面的水滴数量和大小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最初,水滴数量较少,尺寸较小。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薄膜上会不断有新的水滴形成,并且不断聚集成大的水滴。
这些大水滴会因为重力的作用而滴入杯子里。
我们还可以发现,在实验开始后的几个小时里,水滴的数量和大小都迅速增长。
而当夜幕降临或天气转凉时,水滴的数量和大小便停止了增长,甚至有一些薄膜表面的水滴开始消失。
水循环与天气现象

教材分析:本课学习是在前一课水循环的初步掌握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探究水循环与常见的天气现象的关系,并要初步知道云、雾、雨、雪、霜、露形成的原因。
教学中可以结合第1课的水循环示意图来具体分析,特别要强调的是雨和雪、霜和露这两组天气现象与水的冰点的关系。
关于天气预测的内容是本课的拓展内容,可以结合相关的影视资料进行介绍。
学生分析:这些天气现象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接触过的,教师主要是需要指导学生从水循环的角度去解释这些现象,而不是简单的记忆或去背诵。
而又借模拟实验帮助学生去理解这些天气现象的成因,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于这些常见天气现象是比较熟悉的,通过把它们与水循环的过程联系起来,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天气现象并不是彼此孤立的,从而对天气现象有初步的整体认识。
自然课中有很多知识的学习,如何让学生去理解掌握,而不是去死记硬背也是我努力的目标。
教学重点是初步了解6种常见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是认识雨和雪、霜和露的形成与冰点的关系。
教学方案单元第1单元单元课时 4教学时间第周课题水循环与天气现象课题课时4-2学生背景教学重点是初步了解6种常见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是认识雨和雪、霜和露的形成与冰点的关系。
教学目标1、初步知道水循环是形成各种常见天气现象的原因。
2、初步了解云、雾、雨、雪、霜、露六种常见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3、初步了解人们预测预报天气的过程。
4、树立学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认识自然界的能力会越来越强的意识。
材料准备酒精灯,石棉网,杯,冰等。
导入: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天气现象?教师:黑板上罗列出学生的发言。
(云、雾、雨、雪、霜、露)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备注1、讨论:为什么会形成这些常见的天气现象?2、思考:雨和雪、霜和露有什么区别和相同?3、解释:结合学过的知识来思考为什么“天上的雨总也下不完”引导学生结合上一课水循环的知识来理解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主要解决“云、雨”的成因。
《雨从哪里来》大班科学教案:探秘水循环过程

“雨从哪里来?”这是大班幼儿常问的问题,在幼儿园科学课上我们就将要探秘的问题。
通过本次课程,我将带领孩子们了解水循环的过程,让孩子们领略到大自然之中的神奇。
一、目标与要求1、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过程。
2、掌握水循环原理,并理解其意义。
3、通过实验,亲身感受水循环过程。
二、教学重点1、学生学会使用观察实验的方法了解水循环原理。
2、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重要性,形成爱护自然、节约水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认识雨1、引入:教师出示关于雨的图片,引导孩子们发表对雨的看法。
2、活动:孩子们进行模仿下雨的活动,了解雨水的特点。
3、讨论:引导孩子提雨水会从哪里来、去哪里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从云朵说起,引导学生了解云朵的形成过程。
第二课时:云朵1、引入:通过图片展示云朵,要求孩子们描述云朵的形态。
2、讲解:让孩子们通过图片等了解云朵形成的原因及云朵的种类。
3、活动:孩子们进行云朵模型制作,了解云朵的表现形态。
4、评价:教师引导孩子们发表对制作云朵的认识和体验。
第三课时:水循环1、引入:通过图片展示水循环过程,引导孩子们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
2、进行实验:教师向学生演示制作云朵的实验,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三个基本是环节,小组合作进行实验,体验水循环的过程。
3、讨论:让学生探讨水循环的原理及其应用,产生对保护环境的思考。
四、教学总结通过这次课程,孩子们将领略到大自然之中的神奇,从雨水中了解到水循环的过程及其重要性,明白了要珍惜每一滴水资源,从小开始爱护和保护大自然。
同时也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让孩子们在课堂中得到生动体验和锻炼。
小学科学教案:有趣的水循环模拟实验

小学科学教案:有趣的水循环模拟实验引言科学教育在小学阶段非常重要,它培养了学生对于身边自然世界的好奇心和观察力。
教师需要设计充满趣味和实践性的实验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
本文将介绍一个有趣的水循环模拟实验,可以帮助小学生学习水循环的过程和原理。
实验目标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将能够:•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观察和模拟水循环的各个环节•理解水循环对于地球上的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实验材料为了进行这个实验,我们需要准备以下材料:•水壶或水龙头•一个大透明塑料容器•一片厨房用锡箔纸•冰块•太阳灯(或室外阳光)实验步骤接下来,我们将一步步进行这个有趣的水循环模拟实验:第一步:加入水1.拿起水壶或打开水龙头,用适量的水将透明塑料容器装满。
第二步:模拟蒸发1.将一片厨房用锡箔纸覆盖在容器上方,确保容器的开口完全被锡箔纸封住。
第三步:模拟凝结1.将冰块放在覆盖了锡箔纸的容器的中央。
第四步:观察和等待1.将容器放在太阳灯下(或者是室外阳光),并等待一段时间。
第五步:观察水循环1.观察容器的内部和外部,看看是否发生了什么变化。
你能看到什么?实验原理解释现在,让我们来解释这个实验的原理和观察结果。
水蒸发当我们将容器放在太阳灯下或室外阳光下时,水会逐渐变热并转化为水蒸气。
这个过程被称为蒸发。
蒸发是水循环的第一个环节,它将液态水转化为气态水蒸气。
凝结当水蒸气接触到冰块或凉爽的表面时,它开始凝结成小水滴。
这个过程被称为凝结。
凝结是水循环的第二个环节,它将水蒸气转化回液态水。
水循环这个实验模拟了水循环的过程。
在自然界中,太阳的热量会使地表水蒸发成水蒸气,然后上升到大气层中。
当水蒸气冷却下来时,它会凝结成云,并最终形成降水,如雨、雪或冰雹。
地面上的降水将会被水体吸收或流入河流、湖泊和海洋中,最终再次蒸发形成水蒸气。
这个连续的过程就是水循环。
实验观察结果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以下现象和结果:•随着太阳灯的照射,容器内的水逐渐变热。
幼儿园动手实验:水循环模拟与自然现象观察

幼儿园动手实验:水循环模拟与自然现象观察幼儿园动手实验:水循环模拟与自然现象观察一、介绍在幼儿园教育中,动手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实际操作,幼儿能够更直观、更深入地理解一些科学现象和知识。
本文将围绕幼儿园的动手实验主题展开讨论,重点关注水循环模拟与自然现象观察这一主题的教学实践。
二、水循环模拟1. 实验目的水循环是自然界中非常重要的循环过程,幼儿通过模拟水循环,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水的循环过程,并且了解到水循环对自然界的重要性。
2. 实验材料- 一个容器- 温水- 透明塑料薄膜- 夹子- 冰块3. 实验步骤- 将容器中倒入温水,使其温度适宜。
- 在容器口盖上透明塑料薄膜,并用夹子固定。
- 在塑料薄膜中心位置放置一个冰块。
- 观察一段时间后,会发现塑料薄膜上会出现水珠,仿佛下起了小雨。
4. 实验效果通过这个实验,幼儿可以清楚地看到水蒸气在塑料薄膜上凝结,并形成了水珠,这就是模拟了自然界中的水循环过程。
让幼儿在实践中感受到水的循环,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水循环的原理。
三、自然现象观察1.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让他们在观察中积累知识,感知自然界的奥秘。
2. 实验内容- 观察春夏秋冬的变化- 观察不同季节的天气- 观察水的状态变化3. 实验效果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幼儿可以在实践中了解到季节变化对自然界的影响,比如春夏秋冬,天气变化,水的状态变化等等。
通过这些观察,幼儿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奥秘。
四、总结与回顾通过上述的动手实验和自然现象观察,幼儿可以深入地感受到水循环的奥秘,同时也更加了解到自然界的神秘之处。
在教学中,教师们应该注重动手实验和自然现象观察的教学方法,让幼儿们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感悟自然界的美好。
五、个人观点作为老师,我深切感受到动手实验和自然现象观察对幼儿的重要性。
通过实践,幼儿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知自然界的规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为以后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学知识中的水循环和天气变化

科学知识中的水循环和天气变化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它不仅支持着生命的存在,还在地球上形成了一个复杂而精密的循环系统,即水循环。
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分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循环过程,涵盖了水的蒸发、降水、蓄水和流动等各个环节。
而水循环的变化也直接影响着天气的变化。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水循环的基本过程。
水循环的第一个环节是蒸发。
当太阳照射到地表上的水体时,水分的分子会受到能量的激发,逐渐转化为气态水蒸气,从而进入大气层。
这个过程中,水分子通过蒸发从地表上升到大气层,形成了云和雾。
接下来是降水过程。
在大气层中,水蒸气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形成云。
当云中的水滴或冰晶变得足够重时,它们会从云中下降,形成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形式。
降水是水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为地表提供了水资源,维持了生物的生存。
另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蓄水和流动。
当降水到达地表时,它会被吸收到土壤中,形成地下水或地下蓄水层。
一部分水分会通过土壤的孔隙流向河流、湖泊和海洋等水体,形成地表水。
这些水体中的水分会随着地势的变化,通过河流、湖泊和海洋等水系相互连接,形成水循环的流动环节。
水循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气候、地形、植被等。
而水循环的变化也直接影响着天气的变化。
例如,当大气中的水蒸气增加时,降水量可能会增加,导致天气变得更加潮湿。
相反,如果水蒸气减少,降水量可能会减少,天气则会变得更加干燥。
此外,水循环还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水循环的速度可能会加快。
高温会导致地表水的蒸发增加,从而增加了大气中的水蒸气含量。
这可能会导致更频繁和更强烈的降水事件,如暴雨和洪水。
同时,气候变化还会导致地表水的蒸发增加,从而减少了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储存量,对水资源的供应造成了挑战。
因此,了解和研究水循环对于我们理解天气变化和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
科学家们通过观测和模拟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不断提高对水循环的认识,并预测未来的天气和气候变化趋势。
幼儿园科学探究教案仿真实验水循环

幼儿园科学探究教案仿真实验水循环主题:仿真实验- 水循环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循环过程;2. 理解蒸发和降水的原理;3. 学会通过实验模拟水的循环过程;4. 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准备:1. 水平面相等的五个小杯子;2. 盐巴;3. 水;4. 干净的毛巾;5. 玩具水车。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介绍水的循环,简单解释蒸发、降水、融化等概念,引导孩子思考水从哪里来、去哪里了,通过引导问题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好奇心,打开孩子们的学习之门。
二、实验操作(30分钟)1. 把五个小杯子水平面调整成一样高度,让孩子自己观察;2. 把盐巴放到其中一个杯子里,然后让孩子观察;3. 让孩子猜想是否加了盐巴的小杯子,水的蒸发速度快还是慢,在小组内进行讨论;4. 让孩子用毛巾擦抹每个小杯子内侧,看看哪个小杯子侧面更潮湿,期间再次引导孩子思考;5. 给每个小杯子标注编号,并且用粘贴纸进行覆盖,以免干扰结果;6. 计时器进行定点观察,每10分钟记录一次水面高度,总计30分钟;7. 让孩子总结实验结果,看看蒸发和再降水的过程是否有所缩短。
三、结论(10分钟)1. 通过实验,介绍了水的循环过程、蒸发和降水的原理;2. 让孩子从亲身体验中加深理解,开发了幼儿的探究能力;3. 观察到加了盐巴的杯子中水的蒸发速度要比没有加盐巴的杯子慢,同时再降水的过程也变慢了;4. 告诉孩子水循环非常重要,灌溉农田、生活用水、供电等都需要水,因此要节约用水,珍惜每一滴水。
四、延伸(15分钟)1. 给孩子发一个玩具水车,让孩子可以用玩具水车来体验运输水的过程,并和孩子进行交流探究感受。
2. 蒸发速度与空气温度、湿度有关系,天气干燥的时候蒸发速度会加快,可以进行探究实验。
3. 降水的种类不同,如雨滴、雪花、冰雹等,可以让孩子观察不同种类的降水,帮助孩子理解不同的原理。
五、归纳总结(10分钟)通过水循环的仿真实验,幼儿园的孩子们了解了水循环的实际过程,同时也懂得了水资源的重要性。
小朋友们的水循环实验教案

小朋友们的水循环实验教案引言:水循环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有时候即便成年人也不会完全明白。
但是,在适当的指导和实验机会下,小朋友们也能够理解和受益于这个科学原理。
本文将介绍一个适合小朋友的水循环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进行简单水循环实验,让小朋友们理解水循环的原理,从而了解天气变化和地理现象。
同时,通过实验的过程,培养小朋友们的动手能力、探索精神和科学兴趣。
实验器材:1.两个透明塑料杯;2.一些水;3.一张塑料薄膜;4.一个橡皮筋;5.一盘冰块。
实验步骤:1.将一个透明塑料杯装满水,然后用一个透明的塑料薄膜将杯口盖住,并用橡皮筋将薄膜拉紧。
2.将另一个透明塑料杯倒空,然后固定在第一个杯子的中心,形成一个倒置的"V"字形。
3.将冰块放在第二个杯子的顶部,接触第一杯子的薄膜上。
4.放置实验器材在室内,几分钟后观察实验的变化。
实验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会注意到以下几个变化:1.第一个杯子的水会被加热,从而产生蒸汽。
2.蒸汽会冷却,并在塑料薄膜上凝结成水珠。
3.水珠下落到第二个杯子,并聚集成水滴,最后流回到第一个杯子中。
实验解释:这个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是水循环原理的一个演示。
模拟的就是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包括蒸发、冷凝和沉淀。
通过这个实验,孩子们可以了解‘海洋’、‘湖泊’、‘海拔’等概念及其对水循环的影响。
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年龄和水平差异,本实验的教学目标可以适当更改。
在一般情况下,以下的目标是适用的。
1.让孩子们了解水珠的由来并了解了水珠的由来和消失原理。
2.让孩子们对科学实验产生兴趣和动机,培养探究和思考的能力。
3.帮助孩子们了解环境在气候变化和地理现象中的作用,让其成为环保的拥护者和实践者。
实验讨论:在实验过程中,你可以跟孩子们讨论如下问题。
1.实验中,我们模拟了什么过程?2.对于这些流程的理解,我们有什么可以发现的?3.水循环的过程在地球上有什么实际应用?4.在洪水、干旱、海平面上升的情况下会如何影响水循环?实验总结:通过水循环实验,孩子们可以认识到水循环原理的简单和重要性,同时也能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考能力。
大班科学活动探索天气的变化

大班科学活动探索天气的变化天气的变化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个现象。
无论是晴天、雨天、雪天还是台风来袭,每一种天气对我们的生活都有不同的影响。
为了帮助大班的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天气的变化以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有趣的科学探索活动。
1. 制作天气报告牌为了能够及时观察天气的变化,并进行记录和分析,我们让孩子们制作了自己的天气报告牌。
每天,孩子们可以观察外面的天气情况,并准确地在报告牌上标记出来。
他们可以利用图画、颜色、图表等方式来记录不同天气的表现,如晴天、多云、阴天、雨天等。
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不仅提高了观察记录的能力,还对天气的变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 模拟天气实验为了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天气变化的原理,我们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模拟实验。
例如,我们模拟了雨天的情景。
我们给每个孩子发放一把小雨伞,并利用喷水壶模拟雨水的洒落。
通过亲身体验,孩子们能够感受到雨水的湿润和飘落的速度。
这样的实验帮助孩子们理解了降雨的原理,并对降雨对环境的影响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3. 捕风器制作风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它的变化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风的特点和变化规律,我们进行了捕风器制作活动。
孩子们使用简单的材料,如纸杯、纸片和绳子等,制作出自己的捕风器。
然后,他们将捕风器放置在不同的场景中,观察风的吹来的力度和方向,记录下观察结果。
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能够深入探索风的特点,并理解风的形成原理。
4. 天气预报游戏我们组织了一场天气预报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天气的预报技巧。
孩子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扮演天气预报员。
他们需要观察天空、气温计等指标,并分析天气情况,然后进行天气预报。
通过这个游戏,孩子们不仅能够学习到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培养了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通过以上的活动,大班的孩子们对于天气的变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培养了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我们相信,通过这样的科学活动,孩子们将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积极主动地探索天气的变化,并从中学到更多有趣的知识。
幼儿园小小科学家:天气变化观察实验案例

《幼儿园小小科学家:天气变化观察实验案例》在幼儿园阶段,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简单而有趣的实验,可以帮助孩子们理解自然现象,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一些适合幼儿园小朋友的天气变化观察实验案例,帮助他们成为小小科学家。
1. 目的:观察天气变化在幼儿园的课程中,可以设置一个小小的气象站,让孩子们每天观察天气,并记录下来。
他们可以用简单的标志来表示晴天、阴天、雨天或者下雪的天气,然后用图表的方式展示出来。
这样的实验可以帮助孩子们了解不同的天气类型及其特征。
2. 实验过程:每天,让孩子们在固定的时间去观察天气,并做记录。
他们可以一起讨论当天的天气情况,然后用图片来表示。
老师可以引导他们思考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有时候会下雨?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3. 结论:通过这个实验,孩子们可以逐渐理解不同天气现象的发生原理。
他们也会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来记录和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
这些过程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4. 我的观点和理解:我认为在幼儿园阶段进行天气观察的实验是非常有意义的。
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是非常有益的。
总结:在幼儿园阶段,通过简单的实验帮助孩子们观察和理解天气变化是非常有意义的。
这样的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孩子们的科学兴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能够成为对自然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小小科学家。
通过这篇文章,我希望为你提供了一个可以在幼儿园中实施的天气变化观察实验案例,以及我对此的观点和理解。
希望这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有任何疑问,欢迎与我交流讨论。
在幼儿园小小科学家的天气变化观察实验案例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扩展实验的内容和活动,以更好地帮助孩子们对天气变化有深入的理解。
除了观察天气类型,我们还可以引导孩子们探究天气变化背后的科学原理,比如温度、大气压力和水循环等。
幼儿园大班科学实验水的循环

幼儿园大班科学实验水的循环在幼儿园大班的科学实验中,我们将关注水的循环。
水的循环是自然界中重要的循环过程之一,它解释了水如何在地球上不断循环利用。
这个实验将帮助孩子们了解水的循环原理,并通过实际操作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技能。
首先,我们会向孩子们简要介绍水的循环过程。
我们会告诉他们,水可以以几种形式存在,如固体、液体和气体,它可以在不同的地方进行相互转换。
我们会给他们看一些图片和示意图,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水的循环原理。
接下来,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而有趣的实验,让孩子们亲自体验水的循环过程。
我们将需要一些普通的日常用品,如一小碗水、一个热水杯和一个塑料袋。
我们首先将在小碗中倒入一些水,然后用塑料袋盖住碗。
然后,我们将热水杯放在塑料袋上方,同时用橡皮筋将塑料袋固定在热水杯上。
接下来,我们会用一个玩具太阳或者一个小灯泡来模拟太阳的热量,放在热水杯的下方。
在实验开始前,我们会鼓励孩子们提出他们对这个实验的预测和猜想。
他们可以讨论水会发生什么变化,是否会消失或转变为其他形式。
这样的讨论将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好奇心。
当我们开始实验时,我们会让太阳的模拟物或灯泡照射在热水杯上方,孩子们将观察到什么发生。
他们会看到水从碗中蒸发,并在塑料袋内凝结成小水珠。
然后,当水滴足够大时,它们将滴回碗中,模拟降水的过程。
在实验完成后,我们会与孩子们讨论他们观察到的现象和发现。
我们将指导他们思考为什么水会蒸发和凝结,并将这些现象与水的循环过程联系起来。
我们还可以问孩子们其他有关水循环的问题,以进一步拓展他们的知识。
除了这个实验,我们还可以分享一些有趣的实际例子,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水的循环。
我们可以讲述下雨和下雪的原理,介绍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水循环差异,以及水循环在保持生态平衡和维持地球生命的重要性等。
通过这个实验和相关的讨论,孩子们将更加深入地了解水的循环过程。
他们将通过亲身参与和实践掌握实验技能,并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这样的科学实验不仅可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能力和实验技能,为将来更深入的科学学习打下基础。
小学四年级科学知识点归纳 水循环与天气现象的关系

小学四年级科学知识点归纳水循环与天气现象的关系在小学四年级科学学习中,水循环与天气现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对水循环和天气现象进行归纳,帮助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两个知识点。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从液态、气态到固态的不断转化和流动过程。
水循环主要包括蒸发、凝结和降水三个过程。
首先,蒸发是指水从液态转化为气态的过程。
当太阳照射到水面上时,水吸收了太阳的热量变成水蒸气,从水面散发出来。
这时的水蒸气上升到空气中,形成云。
其次,凝结是水蒸气从气态转化为液态的过程。
当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时,会形成小水滴并凝结在一起,形成云朵。
当云朵中的水滴变得足够大时,就会从云朵中下降,形成降水。
最后,降水是指云中的水滴或冰晶从云朵中坠落到地面的过程。
降水的形式有雨、雪、冰雹等。
当云朵中的水滴或冰晶下落到地面时,就会形成雨水或雪。
天气现象与水循环密不可分。
在水循环的过程中,不同的天气现象会出现。
例如,当一个地区天空晴朗、阳光明媚时,表示此处的蒸发较快,水蒸气迅速上升,无法凝结成云,因此不会降水,人们就感受到晴朗的天气。
而当天空阴沉,云层厚重时,表示此处的蒸发过程较慢,水蒸气能够凝结成云,此时可能会有降水发生,比如雨或雪。
此外,当云层变得很厚,云底触及地面时,人们就会看到雾的出现。
雾是水蒸气在接触到冷的地面或物体上凝结成小水滴而形成的。
雾的出现通常会给人们带来能见度降低的天气。
综上所述,水循环和天气现象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天气现象是水循环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决定了不同的天气现象。
通过对水循环和天气现象的学习,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水的循环过程,进一步认识到水循环与天气的关系。
通过学习水循环和天气现象,我们也能了解到水资源的重要性。
水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之一,我们要珍惜每一滴水,并合理利用水资源。
只有保护好水资源,我们才能确保人类生活的发展和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
总之,水循环与天气现象是小学四年级科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
天气瓶实验报告感想

天气瓶实验报告感想
实验报告格式:
天气瓶实验报告感想
摘要:
本实验通过天气瓶观察水汽凝结现象,深入了解水的循环及大气水循环原理。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气压变化、温度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天气瓶内水汽的凝结与消散,这些因素都与天气变化有关。
实验目的:
1. 学习了解水的循环原理及大气水循环原理;
2. 观察水汽凝结现象;
3. 探究气压、温度等因素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实验步骤:
1. 将天气瓶放在平面上,加入适量的水,并用吸管封住瓶口;
2. 转动天气瓶,使水汽充分分散;
3. 观察天气瓶内水汽的凝结与消散。
实验结果:
我们在不同的气压、温度情况下进行了实验,并记录了实验过
程中的数据变化。
实验结果表明,在气压增加的情况下,天气瓶
内的水汽凝结更多,而在气压降低的情况下,天气瓶内的水汽消
散更多。
同时,在温度升高的情况下,天气瓶内的水汽凝结变少;而在温度降低的情况下,天气瓶内的水汽凝结变多。
实验结论:
在大气循环过程中,地球表面的热量不均匀分布,会引起大气
上升或下沉,从而形成高压和低压区域,这种气压差导致气流的
运动,同时也有助于水的循环。
我们通过观察天气瓶内水汽凝结
现象,深刻了解了大气水循环原理和天气变化之间的关系,对气
象预报和生活中的天气变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感想:
通过天气瓶实验,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物理现象与自然规律的奥妙,同时也更加热爱科学。
我们应该保持探究和探索的态度,积极学习科学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人类的发展。
科普探索了解水循环的奥秘

科普探索了解水循环的奥秘水循环是地球上水流动和循环的过程,也是地球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水循环的奥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本文将从水的形态转换、水循环的过程和重要性等方面进行探索和解析。
一、水的形态转换水的形态转换是指水在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从一个形态转变为另一个形态。
水在地球上以凝固态(冰)、液态(水)和气态(水蒸气)存在。
1. 凝固态:当温度降低至0摄氏度以下时,水分子的热运动减缓,形成稳定的晶格结构,转变为冰。
凝固是一个放热的过程,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2. 液态:当温度处于0摄氏度到100摄氏度之间时,水分子的热运动较为活跃,水以液态存在。
液态水在地球上广泛存在于海洋、湖泊、河流等水体中。
3. 气态:当温度超过100摄氏度时,水分子的热运动加剧,水开始转化为水蒸气。
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可以悬浮在空气中。
水的形态转换在水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不同形态的水相互转换,构成了水循环的基础。
二、水循环的过程水循环是水在地球上运动循环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蒸发:太阳的热量使得水体中的部分液态水分子获得足够的能量,变为气态水蒸气。
蒸发主要发生在海洋、湖泊、河流以及植物的叶片表面。
2. 起云和深云:气态水蒸气在升高的过程中遇到较冷的空气,水蒸气失去能量而重新凝结成小水滴,形成云。
云朵有不同的形状和高度,如白云、乌云等。
3. 降水:云中的水滴通过碰撞、合并逐渐增大,形成降水的水滴或冰晶,从云中下降到地面或其他物体上。
降水形式包括雨、雪、雾和露等。
4. 地表径流和入渗:降水或融化的冰雪进入地表,其中一部分形成地表径流,流入河流、湖泊等水体,一部分渗入地下,充实土壤中的地下水。
5. 地表蒸发和植物蒸腾:地表水体和湿润的土壤受到太阳的热照射,水分蒸发为水蒸气,同时,植物通过根系吸水,经过茎和叶片的蒸腾作用,将水分排出,变为水蒸气。
以上过程循环往复,形成了地球上复杂而稳定的水循环系统。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探索天气变化的原因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探索天气变化的原因天气变化是一个常见的自然现象,对人类的生活和农业生产都有一定的影响。
随着气象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天气变化的原因不仅仅是天神的意愿,而是由一系列的自然因素所引起的。
本文将从大气层的结构、水循环以及地球运动等方面探索天气变化的原因。
1. 大气层的结构地球的大气层分为多个层次,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圈层。
对流层是最接近地面的一层,气压随着高度的上升而逐渐降低。
这种气压梯度差引起了空气的垂直运动,从而形成了气象现象。
例如,当冷空气与暖空气相遇时,会产生对流运动,形成云和降水。
2. 水循环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分在不同形式之间的转化过程。
太阳的热能使得地球上的水体蒸发形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大气中。
当水蒸气冷却凝结成水滴时,就形成了云。
云中的水滴不断凝结并聚集成为雨滴或雪片,最终降落到地面。
水循环的不断进行导致了不同地区的降水差异,从而引起了天气变化。
3. 地球运动地球的运动对天气变化也有重要影响。
地球绕太阳公转和自转,绕轨道运动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在北半球,当地球的轨道使得太阳光照更为直接时,气温升高,出现夏季;而当地球轨道使得太阳光照较为偏斜时,气温降低,出现冬季。
这种季节性的变化会导致气温、降水等天气要素的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的天气现象。
4. 气候系统的影响地球上存在多个气候系统,包括赤道气候、温带气候和极地气候等。
这些气候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天气变化的原因之一。
例如,赤道附近的热带气候会导致赤道附近的空气上升,进而引起大气循环,影响全球的天气变化。
而季风气候的变化也会导致一些地区的明显降水季节差异。
综上所述,天气变化的原因主要包括大气层的结构、水循环、地球运动和气候系统的影响。
了解这些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天气预报和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同时也能更好地适应和应对不同的天气变化。
用模拟实验探索天气现象与水循环的成因

用模拟实验探索天气现象与水循环的成因昆山实验小学江漪2010/4/15摘要:本文阐述了模拟实验的必要性,是为了对难以直接观察的对象做动态观察的一种简便的方法,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并且将小学阶段中高年级教材中有关模拟实验的线索串起来做螺旋上升式研究。
以研究天气现象为切入点,并发展到対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水循环的结果做深入的研究。
在教学时,以模拟实验研究动态变化为主要手段,并配以动态视频及动态画面为点睛之笔,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能对大自然的复杂现象有较为直观的认识,并能将这种感性认识经过电教手段的画龙点睛上升到理性认识。
关键词:模拟实验对自然现象做动态研究对模拟实验内容作螺旋上升式研究一、模拟实验的优点科学课是让学生睁大眼睛看大自然的教育,是把大自然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就要把大自然展现给他们看。
但自然界的现象很复杂、很难进行直接观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有些科学问题单凭观察是难以得出结论的,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作实验时,有时就用模型来做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的科学模型。
如:水循环模型、三球仪、月相变化模型、地球构造模型等;但模型只有老师有,作为教具使用,学生没有,不能近距离的观察清楚。
有时还可以模仿研究对象制作模型——建模制作。
如制作地球模型、地表模型、星座模型等;这种方法使学生有了模型,但只能满足静态表面的观察,为了要更深入地了解自然现象的形成及原因,进行动态观察,还需要模仿研究对象的某些条件进行模拟实验。
即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一定的仪器,再现大自然中某种现象从而探索规律的实验。
是在实验时人为的控制和模拟自然现象去研究自然的一种实验形式。
以使自然的复杂现象在经过人为的简化条件下,使其复生和重现,达到模拟自然界的情况,人们有可能将所得到的实验结果和自然界观察的现象相验证进而作为推理的依据和参考。
在整个小学科学体系中,有一根线索将模拟实验串起来,层次清楚,逐年递进,各年级段有不同的要求,在实际进行时螺旋上升;不断巩固前一阶段培养的内容,同时进行本阶段内容的培养。
探索天气现象

探索天气现象天气是我们身边每天都会发生的自然现象,它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无论是晴天、阴天、雨天或是雪天,天气现象给我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感受和体验。
而对于科学家和天气预报员来说,天气现象更是一个令人着迷的研究领域。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天气现象的奥秘吧!一、天气与大气层天气的形成与大气层密切相关。
地球的大气层可以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
其中对流层是我们生活的最底层,也是天气现象发生的主要范围。
大气层中的气体与温度、湿度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气压、风、降水等天气现象。
通过观测与测量,科学家们可以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
二、气压与风气压是指空气对单位面积的压强。
气压的高低决定了天气的状况。
当气压高时,天空通常晴朗无云;而当气压低时,通常会有云层和降水出现。
气压的不同在地球表面形成了气压系统。
高气压系统常常带来干燥晴朗的天气,低气压系统则容易带来阴雨天气。
气压的变化也会导致风的产生。
风是空气在气压差的作用下形成的水平移动,风的刮向、速度和强度也会因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三、水循环与降水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分在不同状态下不断转化的过程。
太阳的辐射使得水体蒸发,形成水蒸气,然后通过对流层上升到高空。
在高空,水蒸气逐渐冷却凝结成云,形成水滴或冰晶,最终凝结成为降水,如雨、雪、雾等。
降水是天气现象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
降水的量和形式随地区、季节、气压系统的变化而不同。
气压系统将水蒸气带往不同的地区,形成了雨季和旱季的变化。
四、气温与季节气温是指空气中热能的高低。
气温的变化是人们日常感受到的最直接的天气现象之一。
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气温差异很大,其中又以高纬度地区和季节交替的地方变化最为明显。
地球的倾斜使得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从而形成了四季的交替。
在温暖的夏季,阳光辐射强烈,气温升高;而在寒冷的冬季,则阳光辐射较弱,气温下降。
五、天气预报天气预报是指根据当前的气象条件和通过观测、测量获得的数据,利用气象科学知识进行天气状况的预测。
水循环与天气变化

水循环与天气变化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分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它在地球上的水资源再分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水循环与天气变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对我们理解和预测天气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水循环是地球上大气层中水分的重要来源。
当地表水受到太阳热能的加热,会发生蒸发作用,将水转化为水蒸气,进入大气层。
水蒸气在大气层中上升,并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冷却,形成云。
随着云的增多,形成降水的几率也会增加。
降水形式包括雨、雪、冰雹等,这些降水现象都是水循环的一部分。
降水将大气中的水分凝结成液态或固态,重新回到地表,实现“云->水->地”这一循环过程。
其次,水循环也影响着全球的能量平衡。
当太阳辐射照射到地球表面时,部分能量被地面吸收,导致地面温度升高。
而地面上的水分在蒸发过程中会吸收大量的热量,通过水循环将热量带到大气层。
这使得地球的能量分布更加均匀,调节了地球温度的变化。
水循环的存在使得地球上的温度变化比较平缓,如果没有水循环,地球表面上的温度变化将会更加剧烈。
此外,水循环还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气候是对长期气象状况的统计,而气象是对短期气候状况的描述。
水循环通过影响降水、蒸发和云量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地球各地的气候形成和变化。
例如,处于赤道地区的热带雨林地区由于蒸发量大、降水充沛,形成了湿润的气候。
而处于亚热带地区的地中海气候则因为水循环的影响,有明显的干湿季节变化。
此外,水循环还可以通过云和降水对大气中的污染物起到净化作用。
当空气中存在有害物质时,这些物质会附着在降水的颗粒上,通过降雨将它们清洗至地表,净化空气。
因此,水循环不仅对水资源再分配起到重要作用,也对净化大气、维护生态平衡有着积极的影响。
总之,水循环与天气变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水循环通过蒸发、云的形成与降水等环节,参与了地球上水分再分配的过程。
它通过调节能量平衡和影响气候形成,对地球上的天气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了解水循环与天气变化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地球气候系统的运行规律,提升我们对天气变化的预测能力,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更好的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模拟实验探索天气现象与水循环的成因昆山实验小学江漪2010/4/15摘要:本文阐述了模拟实验的必要性,是为了对难以直接观察的对象做动态观察的一种简便的方法,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并且将小学阶段中高年级教材中有关模拟实验的线索串起来做螺旋上升式研究。
以研究天气现象为切入点,并发展到対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水循环的结果做深入的研究。
在教学时,以模拟实验研究动态变化为主要手段,并配以动态视频及动态画面为点睛之笔,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能对大自然的复杂现象有较为直观的认识,并能将这种感性认识经过电教手段的画龙点睛上升到理性认识。
关键词:模拟实验对自然现象做动态研究对模拟实验内容作螺旋上升式研究一、模拟实验的优点科学课是让学生睁大眼睛看大自然的教育,是把大自然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就要把大自然展现给他们看。
但自然界的现象很复杂、很难进行直接观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有些科学问题单凭观察是难以得出结论的,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作实验时,有时就用模型来做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的科学模型。
如:水循环模型、三球仪、月相变化模型、地球构造模型等;但模型只有老师有,作为教具使用,学生没有,不能近距离的观察清楚。
有时还可以模仿研究对象制作模型——建模制作。
如制作地球模型、地表模型、星座模型等;这种方法使学生有了模型,但只能满足静态表面的观察,为了要更深入地了解自然现象的形成及原因,进行动态观察,还需要模仿研究对象的某些条件进行模拟实验。
即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一定的仪器,再现大自然中某种现象从而探索规律的实验。
是在实验时人为的控制和模拟自然现象去研究自然的一种实验形式。
以使自然的复杂现象在经过人为的简化条件下,使其复生和重现,达到模拟自然界的情况,人们有可能将所得到的实验结果和自然界观察的现象相验证进而作为推理的依据和参考。
在整个小学科学体系中,有一根线索将模拟实验串起来,层次清楚,逐年递进,各年级段有不同的要求,在实际进行时螺旋上升;不断巩固前一阶段培养的内容,同时进行本阶段内容的培养。
这些实验既有知识的要求,又有科学探究的实践。
这些活动以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经验为背景,按照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序列编排。
给学生创设了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亲历过程的机会,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练逐步进行的过程。
(引自《小学自然能力培养教学提示》江苏教育出版社)下面顺着模拟天气现象的线索来说明模拟实验的方法和作用。
二、模拟天气现象的成因四年级在《降水量的测量》的课文中,安排要做一个模拟降水的实验。
要让学生模拟下雨并判断降了多少雨。
一开始先要让学生明白“降水”的概念。
以填写网状图的形式从“什么是降水?”“降水是怎样形成的”“什么是降水量”“怎<1>样测量降水量”四个方面来说明。
明确降水有固态(霜、雪、冰雹、)、液态(露、雨水)和气态(雾)三种形态;所有这些形态的降水都是自然界水循环的一个主要环节,这些水汽是从哪来的呢?这时就要提供“水循环模型”给学生看。
当模型上亮着红色和绿色灯光在流动时,学生清楚地看到红色灯光在向上流动——表示水汽蒸发上升;绿色灯光向下流动——表示水汽下降形成降水;不仅有灯光的纵向流动,也有灯光的横向流动;说明水的大循环路线不仅有从地面到高空,还有从海洋到陆地、从陆地到海洋的流动。
学生从模型上看清楚了自然界水循环的路线。
从而认识到水不断地在海洋、天空和陆地之间循环。
接着就要测量降水量。
学生要学习精确的测量雨的厚度的方法,就要介绍雨量器,介绍雨量器的构造和各部分的作用。
在教学时,只有老师有一个雨量器的教具,,学生没有雨量器;而且天气也不下雨,怎样进行精确的测量降水量,怎样确定雨量的等级呢?可以作模拟实验:用带花洒的喷水壶模拟下雨,用大小不同的透明直筒玻璃杯模拟不同口径的雨量器收集雨水;用直尺模拟雨量器里的量杯(以毫米为单位)。
模拟实验开始了:学生用大小不同的花洒喷水壶模拟人工降雨,用自制的雨量器测量人工降雨的降水量,学生们观察不同喷水壶的降雨:模拟的雨水有雨点大的、有雨点小的、有降雨时间长的、有降雨时间短的。
模拟的降雨有大雨,也有小雨;既是对自然界中降水多样性的真实模拟,让学生比较不同的“雨量器”收集的雨水多少不同,为后面的测量提供量的不同;同时为后面的确定不同的雨量等级做好了铺垫。
学生进行不同降雨量的观测,经历一次收集和测量降水真实的模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收集到了不同的雨量,同时要学习雨量器的摆放和读取降雨量的方法,初步感知怎样收集和测量降水量。
测量时直接用直尺量出雨水的厚度表示降水的多少。
这是模拟自然界降水现象的一次尝试,也有了一层铺垫——知道了一些降水的形态(雾、露、霜、雨、雪、冰雹)及其成因。
到了六年级,学习《水的变化与热的传递》的课文,认识水的三态变化,进行雾、露、霜、雨和冰的成因的模拟实验和推测。
一开始,用投影出示自然界中有“雾”的天气现象;有“霜”的天气现象;有冰雪的天气现象;有雨的天气现象的场景。
让学生有一个真实的各种天气情况的印象。
接着进行模拟各种天气现象的实验:从模拟水的三态变化着手。
1、模拟冰变成水:用手给冰加热,冰就融化成了水。
2、模拟水蒸发成水蒸气:使湿纱布的水散发到空气中去成为水蒸气——湿纱布周围的空气加快流动,(空气的温度高于湿纱布的温度)3、模拟水变成冰和水蒸气凝结成“霜”的过程:在深色易拉罐里放一些冰盐混合物(测得混合物的温度在0度以下),用装有水的试管浸入罐子里的冰盐中。
这个装置用冰盐模拟地面达到冰点的冷环境,用试管里的水直接接触冷环境,模拟地面的水。
几分钟后,取出试管,看到试管里的水凝结成冰;同时在易拉罐的外壁出现了白色的冰晶,这就是“霜”,是由易拉罐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0度以下的冷环境凝结而成的。
从这个实验中可以推测出:地面的水蒸汽如果遇到0度以上的冷环境则凝结成露。
将这些实验结果作为依据,与自然界观察的现象想验证,可推理出自然界水的变化规律——水在地面遇到0度以下的冷环境会形成冰;水蒸气在地面受到0度以下的冷环境会凝结成霜三、模拟大自然中水的循环运动在学习《永不停步的旅行家》一课时,进行模拟水循环运动时还将出现“雾”的成因和“降雨”的成因。
首先通过视频播放出水在自然界里不停地循环运动的生动画面。
它可以启发<2>学生展开想像,建构起水在自然界循环运动的真实场景。
接着投影出示一幅上有蓝天白云,下有山涧溪流,左有银装素裹的树木,右有沥沥的雨水,中间配有带箭头的红色曲线,周围还有一圈绿色的箭头这样一幅精彩的画面。
通过图示展现出陆地、海洋、天空中的水;几条曲曲弯弯的由下往上、红色由淡变深的曲线表示陆地上植物和海洋中的水在太阳热量和空气浮力的作用下以水蒸气的形式上升到天空中去。
这幅画面勾画出水在自然界循环运动的状态,是一幅水循环示意图。
为了使学生了解水在自然界循环的路线和变化要让学生观察图看水“旅行”的过程,分析“旅行”的动力和能量,接着模拟大自然中水的循环运动。
(1)在大烧杯底部铺一堆沙,形成斜坡、沙子上插上小树,摆成一幅地面景物;(2)在沙层上慢慢加入一些水,水低于沙面;制成地表模型。
(3)将装有模型的烧杯放在三角架的石棉网上,在烧杯口盖上塑料薄膜,用橡筋将薄膜扎紧;薄膜上放一些冰块。
(4)点燃酒精灯,酒精灯给烧杯中的水加热,这时沙中的水受热后变成水蒸气上升,遇到冰冷的塑料薄膜后释放热量变成小水珠,一部分悬浮在薄膜下的空间,好像云雾缭绕。
一部分凝结在薄膜上。
小水珠越凝越大,最后形成小水滴滴下来。
模拟实验中的沙相当于陆地,杯中的水相当于海洋和地下水,酒精灯加热相当于太阳的热量,塑料薄膜加上冰块相当于高空中的冷环境。
实验中产生的雾气和水珠相当于空中的云,又好像是雾。
水珠落下相当于雨(雪)。
降落到湿沙上的水分,有一部分又向上蒸发,也有一部分经过湿沙又流回到杯底的水中。
这相当于陆地的水经地表和地下形成径流又流回到海洋去了。
在实验中,学生们还能看到“白气”顺着陆地的斜坡向上爬升,这与自然界海洋上蒸发的一部分水气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的现象相似。
老师引导学生对模拟实验的器材和所产生的现象,同真实情境中的物体和现象进行对比和联系,利用模拟实验所获得的结论来解释真实情境中的问题。
在这个实验现象中可看到水蒸气上升遇到“冰块”的冷环境后变成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悬浮在冷环境下就形成云雾缭绕的状态,这就是“雾”的天气现象。
还看到水蒸气蒸发到冷环境上凝结成小水点,高空中的小水点相互碰撞凝结成了小水珠,小水珠继续受冷相互碰撞越聚越大,越聚越重,直至空气托不住时降落下来就形成了雨的天气现象。
将这个实验结果与自然界的真实情况相比较可推理出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在低空遇到冷环境凝结成小水滴悬浮在低空就形成“雾”,在高空凝结成小水滴悬浮在高空就形成“云”;在高空遇到0度以下的冷环境就凝结成雪降落到地面。
通过这些实验,学生可从水循环的角度去理解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了。
学生对于这些常见天气现象是比较熟悉的,通过把它们与水循环的过程联系起来,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天气现象并不是彼此孤立的,从而对天气现象有初步的整体认识。
学生在掌握了水的三态的知识和冰点的概念后就不难理解雨和雪、露和霜的关系了。
用模拟实验的结果去验证或推测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模拟实验和自然界的真实情况又是一组比较。
天气现象和水的循环最终要指的是自然界中发生的现象,而不是实验室里的现象。
这就要比较出实验现象与自然界的现象有许多不同,但是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从自然界到模拟实验,还要再从模拟实验回到自然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不断地深化,这就是模拟实验所具有的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文献:《科学教材》、《教师教学用书》<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