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实验报告册
九年级化学实验报告单
九年级化学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氧气的制取与性质实验实验目的:1、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
实验用品:1、仪器:大试管、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夹)、集气瓶、水槽、玻璃片、导管、橡皮管、单孔橡皮塞、棉花。
2、药品:高锰酸钾、木炭、澄清石灰水。
实验步骤:1、制取氧气(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如果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装药品:在试管中装入适量的高锰酸钾,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以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3)固定装置: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使试管炸裂。
(4)加热:先使酒精灯火焰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进行预热,然后对准药品所在部位加热。
(5)收集气体:当气泡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开始收集氧气。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集满后,在水面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将集气瓶移出水面,正放在桌面上。
2、氧气的性质(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①用坩埚钳夹取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到发红,然后由瓶口向下缓慢插入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②燃烧停止后,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①将细铁丝绕成螺旋状,下端系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瓶中预先放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1、制取氧气加热高锰酸钾时,试管内固体逐渐变为黑色,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2、氧气的性质(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①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②向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后,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①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
实验结论:1、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2、氧气具有助燃性,能支持木炭和铁丝的燃烧。
3、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探究实验报告册化学(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熟悉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
2.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如滴定、过滤、蒸发等。
3. 学习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4. 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严谨的实验态度。
二、实验内容1. 氧气的制取与检验2. 铁的化学性质3. 氢气的制取与检验4. 盐酸和氢氧化钠的中和滴定5. 氯化钠的溶解度测定6. 铜的化学性质7. 铝的化学性质8. 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与性质9. 氢氧化钠溶液的配制10. 硫酸铜溶液的配制三、实验步骤1. 氧气的制取与检验(1)取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用导管将氧气导入集气瓶中。
(2)检验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2. 铁的化学性质(1)取少量铁粉,加入稀盐酸中,观察铁粉与盐酸的反应。
(2)取少量铁粉,加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铁粉与硫酸铜的反应。
3. 氢气的制取与检验(1)取一定量的锌粒,加入稀盐酸中,用导管将氢气导入集气瓶中。
(2)检验氢气:将氢气点燃,观察火焰颜色。
4. 盐酸和氢氧化钠的中和滴定(1)用滴定管取一定体积的盐酸溶液,放入锥形瓶中。
(2)用滴定管取一定体积的氢氧化钠溶液,逐滴加入锥形瓶中,观察颜色变化。
(3)记录滴定终点,计算所需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
5. 氯化钠的溶解度测定(1)取一定量的氯化钠固体,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
(2)用玻璃棒搅拌,观察氯化钠是否完全溶解。
(3)记录溶解度。
6. 铜的化学性质(1)取少量铜片,加入稀硫酸中,观察铜片与稀硫酸的反应。
(2)取少量铜片,加入硝酸银溶液中,观察铜片与硝酸银的反应。
7. 铝的化学性质(1)取少量铝片,加入稀盐酸中,观察铝片与稀盐酸的反应。
(2)取少量铝片,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铝片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8. 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与性质(1)取少量氯化铁溶液,加入蒸馏水中,搅拌。
(2)观察氢氧化铁胶体的颜色和性质。
9. 氢氧化钠溶液的配制(1)称取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固体,放入烧杯中。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实验报告单(完美版)
学生化学实验报告单实验题目: 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_____________ 组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目的】1、 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 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
【实验用品】大试管、试管夹、单孔橡胶塞、胶皮管、玻璃导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带铁夹) 、酒精灯、玻璃片、坩埚钳、细铁丝、木条、棉花、火柴。
高锰酸钾、木炭、澄清石灰水。
【实验步骤】1、制取氧气(1) 仔细观察图2-17所示的装置,使用了哪些仪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哪部分是气体发生装置? ( ) 哪部分是气体收集装置?()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2 )用带有导管的橡胶塞塞紧试管,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确认装置不漏气后,拔开橡胶塞,在试管 中装入少量高锰酸钾,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用带有导管的橡胶塞塞紧管口,把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固定 在铁架台上。
(如图2-17所示)(3)将两个集气瓶分别盛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然后把盛满水的集气瓶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 盛水的水槽内。
(4 )加热试管。
先使酒精灯火焰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高锰酸钾所在的部 位加热。
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当气泡连续并比较均匀地放出时,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 的集气瓶。
待集气瓶里的水排完以后,在水面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
九年级化学实验报告册
九年级化学实验报告册摘要:本实验报告册旨在介绍九年级学生进行的一系列化学实验的过程、结果和结论。
本实验主要涉及物质的变化和化学反应,通过实验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实现对各种化学概念的掌握和理解。
实验一:酸碱中和反应实验目的: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实验材料:酸性溶液、碱性溶液、酚酞指示剂、酸硷试纸、滴定管等。
实验步骤:1. 将酸性溶液放在烧杯中。
2. 加入适量的酚酞指示剂。
3. 滴加碱性溶液至颜色转变为粉红色。
4. 用酸硷试纸检测溶液的酸碱性。
实验结果:1. 酸性溶液的pH值较低,为0-6之间。
2. 碱性溶液的pH值较高,为8-14之间。
3. 酸碱中和反应的结果可以通过酚酞指示剂的颜色转变来观察。
实验结论: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之间的反应,产生水和盐。
当酸性溶液中的氢离子和碱性溶液中的氧化氢离子结合时,就会产生水,并伴随着盐的生成。
实验中使用的酚酞指示剂可以反映酸碱中和反应的颜色变化,产生粉红色。
实验二:金属与酸反应实验目的:了解金属与酸反应的基本特性和规律。
实验材料:铜、锌、镁等金属片,盐酸、稀硫酸等酸。
实验步骤:1. 取三个实验瓶,分别加入盐酸、稀硫酸和纯水。
2. 将金属片分别放入三个实验瓶中,进行观察。
3. 统计金属片与不同酸的反应情况和反应产物。
实验结果:1. 金属片与酸会产生气体。
2. 不同金属与不同酸所产生的气体不同。
3. 锌和盐酸的反应会产生氯化锌和氢气。
4. 镁和稀硫酸的反应会产生硫酸镁和氢气。
5. 铜和盐酸、稀硫酸的反应均不会产生气体。
实验结论:金属与酸反应会产生气体,不同金属与不同酸所产生的气体不同。
实验中发现,锌和盐酸的反应会产生氯化锌和氢气,镁和稀硫酸的反应会产生硫酸镁和氢气,而铜和盐酸、稀硫酸的反应均不会产生气体。
实验三:物质的不可压性实验目的:通过水的挤压实验,了解物质不可压性的基本特征。
实验材料:橡皮球、水、透明塑料管。
实验步骤:1. 将橡皮球塞入透明塑料管中,并倒入适量的水。
初三化学实验报告单
初三化学实验报告单篇一: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学生分组实验报告单化学实验报告上册实验名称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目的:1、培养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2、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器材:蜡烛、小木条、烧杯2个、澄清石灰水实验步骤: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观察把蜡烛投入水中的情况。
2、燃着时,火焰分几层,用小木条比较火焰不同部分温度的高低,用烧杯推测燃烧后的生成物。
3、燃灭后,用火柴去点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
现象:1、蜡烛是乳白色,柱状固体、无味,能被轻易切成处,放于水中飘浮于水面上。
2、火焰分为三层。
小木条上外焰接触的部分被烧焦得最厉害,干燥的烧杯内壁有水珠,涂有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3、白烟能被点燃。
分析及结论:1、蜡烛难溶于水、质软。
2、外焰温度最高,蜡烛燃烧有水和CO2生成。
3、吹灭蜡烛后的白烟是可燃物。
实验名称: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目的: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何不同实验器材:水槽、集气瓶4个、玻璃片4块、滴管、石灰水、饮料管、小木条实验步骤:1、用吹气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
2、收集两瓶空气。
3、在1瓶空气和1瓶呼出气中滴入石灰水、振荡。
4、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气中。
5、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
现象:1、滴入石灰水后,充满呼出气的集气瓶更浑浊一些;2、插入呼出气中的木条立即熄灭,插入空气中的木条正常燃烧过了一会儿才熄灭;3、呼气后干燥的玻璃片上有较多的水珠。
分析及结论: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有CO2含量较高,吸入的空气中O2含量较高,呼出气中H2O含量较高。
实验名称2: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实验目的:熟练掌握药品的取用,给物质的加热,仪器洗涤的操作实验器材:镊子、药匙、试管、量筒、滴管、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刷、锌粒、盐酸、碳酸纳粉末、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实验步骤:一、药品的取用1、用镊子夹取了粒锌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2、取少量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中,并半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初三化学实验报告(共7篇)
初三化学实验报告(共7篇)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实验报告模板_______课程实验名称姓名学号班级实验地点实验日期评分指导老师同组其他成员一、实验内容:二、实验目的三、涉及实验的相关情况介绍:四、实验结果:初中化学实验汇总1.常用仪器的名称、形状和主要用途。
2.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药品的取用和称量给物质加热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仪器连接及装置气密性检查仪器的洗涤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3.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备及收集三种气体的制备三种气体的收集方法4.物质的检验与鉴别常见气体的检验及鉴别两酸、两碱及盐的鉴别5.化学基本实验的综合把握好以上这些知识点的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化学实验就要动手,要进入化学实验室,参与化学实践的一切活动。
在实验室要观察各种各样各具用途的实验仪器、实验用品、实验药品试剂,各种各类药品,它们的状态、气味、颜色、名称、使用注意事项。
还要观察各种各类成套的实验装置。
在老师指导下,自己也应动手做所要求完成的各种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应有目的地去观察和记忆。
例如:①各种仪器的名称、形状、特点,主要用途,如何正确使用,使用时应注意的事项。
②无论做什么内容的实验都离不开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因此,要熟练掌握各项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明确操作的方法、操作的注意事项,且能达到熟练操作的程度。
③还应注意观察各种实验现象,这是培养观察能力、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最开始的一步。
下面还要进一步详细说明。
④动手做记录,因为在实验活动中感性知识很多,如不做记录,可能被遗忘或遗漏。
这都不利于对实验的分析和判断。
如何做好观察观察能力是同学们应具备的各种能力之一,观察是获得感性认识最直接的手段,学会观察事物,无论现在或将来都是受益匪浅的基本素质。
特别是对于化学实验的现象更要求学会观察,要求:观察要全面、观察要准确,观察要有重点,观察时还要动脑思考。
①观察实验现象要全面。
一般应包括,反应物的颜色、状态,生成物的颜色、状态,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光、焰、声、色、放热、沉淀、气味等变化、反应剧烈的程度等。
探究化学实验报告册(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研究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掌握蜡烛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及其变化。
3. 学习观察物质变化的方法,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二、实验原理蜡烛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其主要成分石蜡在燃烧过程中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
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蜡烛的物理性质、燃烧现象和生成物质,分析蜡烛燃烧的原理。
三、实验用品1. 新蜡烛一支2. 火柴一盒3. 干净烧杯一个4. 水槽一个5. 澄清石灰水一瓶6. 小刀一把7. 玻璃棒一根四、实验步骤1. 观察蜡烛的物理性质(1)观察蜡烛的颜色、形状、状态、硬度等。
(2)嗅其气味。
2. 切割蜡烛,观察其在水中的现象(1)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
(2)将石蜡放入水槽中,观察其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3. 点燃蜡烛,观察其燃烧现象(1)用火柴点燃蜡烛。
(2)观察蜡烛燃烧时火焰的变化,记录火焰分层情况。
(3)将火柴梗平放在火焰中,观察其烧焦情况,判断火焰各层温度。
4. 观察蜡烛燃烧产生的物质(1)用烧杯罩在烛焰上方,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
(2)取下烧杯,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其变化。
5. 观察蜡烛熄灭后的现象(1)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观察其现象。
(2)观察蜡烛熄灭后的残留物。
五、实验现象及分析1. 观察蜡烛的物理性质(1)蜡烛呈白色,圆柱状,较软,无气味。
(2)石蜡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
2. 观察蜡烛燃烧现象(1)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层。
(2)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
(3)蜡烛燃烧时,石蜡受热熔化,燃烧时发光、冒黑烟、放热。
3. 观察蜡烛燃烧产生的物质(1)烧杯壁上出现水雾,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了水。
(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
4. 观察蜡烛熄灭后的现象(1)刚熄灭时的白烟是石蜡蒸气,用火柴点燃后,蜡烛重新燃烧。
(2)蜡烛熄灭后,残留物为黑色固体,是石蜡燃烧生成的炭黑。
六、实验结论1. 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表现出不同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实验报告全册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实验报告全册【编号1】实验1 物质的变化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实验目的:1.观察实验现象,认识物质的不同变化,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初步熟悉液体的取用、液体的加热、固体颗粒的研磨、溶解、溶液的滴加、液体的倾倒等正确的实验操作。
实验用品:铁架台(带铁夹)、试管、酒精灯、火柴、玻璃片、研钵(研杵)、单孔塞(带导管);蒸馏水、硫酸铜晶体、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或大理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
实验过程: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和解释1.在试管中加入约五分之一体积的水,用铁架台固定,点燃酒精灯加热至沸腾,用冷而干燥的玻璃片移近试管口。
玻璃片上有。
在此变化过程中,水由液态受热变成态的水蒸气,而后遇冷凝结成液态水,水本身发生变化,新物质生成。
2.取少量胆矾,放在研钵内,用研杵研碎。
蓝色颗粒状胆矾变成了。
胆矾从状固体变成状固体,新物质生成。
3.在2支试管里分别加入少量研碎的胆矾粉末并加入少量水,振荡,直至硫酸铜全部溶解为止。
向其中一支试管中滴加数滴氢氧化钠溶液。
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试管内有。
说明该变化过程中,新物质生成。
4.如图所示,取少量块状石灰石放入试管里,向其中加入少量稀盐酸,用配有玻璃弯管的橡皮塞塞住试管口,使弯管的另一端伸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里。
石灰石表面出现,澄清石灰水。
证明石灰石与稀盐酸作用,生成了。
该变化中新物质生成。
问题与讨论:1.化学变化中常常伴有哪些实验现象?2.请列举2-3个生活中属于化学变化的例子。
【编号2】实验2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实验目的:1.能说出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部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初步认识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实验用品:酒精灯、火柴、木条、集气瓶;氧气、二氧化碳。
1.将“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名词填在下列横线上。
(1)碳酸氢铵(NH4HCO3)是一种白色固体,属于;(2)加热碳酸氢铵能生成氨气(NH3)、二氧化碳(CO2)和水(H2O),属于;(3)氨气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属于;(4)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属于。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实验报告单(完美版)
中学学生化学实验报告单实验题目: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班级:日期:指导教师:第组姓名:同组人:【实验目的】1、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
【实验用品】大试管、试管夹、单孔橡胶塞、胶皮管、玻璃导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玻璃片、坩埚钳、细铁丝、木条、棉花、火柴。
高锰酸钾、木炭、澄清石灰水。
【实验步骤】1、制取氧气(1)仔细观察图2-17所示的装置,使用了哪些仪器?()哪部分是气体发生装置?()哪部分是气体收集装置?()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2)用带有导管的橡胶塞塞紧试管,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确认装置不漏气后,拔开橡胶塞,在试管中装入少量高锰酸钾,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用带有导管的橡胶塞塞紧管口,把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固定在铁架台上。
(如图2-17所示)(3)将两个集气瓶分别盛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然后把盛满水的集气瓶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盛水的水槽内。
(4)加热试管。
先使酒精灯火焰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高锰酸钾所在的部位加热。
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当气泡连续并比较均匀地放出时,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
待集气瓶里的水排完以后,在水面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
小心地把集气瓶移出水槽,正放在桌子上。
用同样的方法再收集一瓶氧气(瓶中留有少量水)。
(想一想:为什么刚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立即收集?)(5)停止加热时,先要把导管移出水面,然后再熄灭酒精灯。
2、氧气的性质(1)如图2-18所示,用坩埚钳夹取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到发红,插入到上面实验收集到的氧气中(有瓶口向下缓慢插入),观察木炭在氧气里燃烧的现象()。
燃烧停止后,取出坩埚钳,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有什么现象发生()?(2)点燃系在螺旋状细铁丝底端的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瓶中预加有少量水)。
观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实验报告单全年
化学实验报告班级第组组员指导教师肖永贤日期:实验题目:观察和描述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目的:1、培养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2、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器材:蜡烛、小木条、烧杯2个、澄清石灰水实验步骤: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观察把蜡烛投入水中的情况。
2、燃着时,火焰分几层,用小木条比较火焰不同部分温度的高低,用烧杯推测燃烧后的生成物。
3、燃灭后,用火柴去点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
现象:1、蜡烛是乳白色,柱状固体、无味,能被轻易切成块,放于水中飘浮于水面上。
2、火焰分为三层。
小木条上外焰接触的部分被烧焦得最厉害,干燥的烧杯内壁有水珠,涂有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3、白烟能被点燃。
分析及结论:1、蜡烛难溶于水、质软。
2、外焰温度最高,蜡烛燃烧有水和CO2生成。
3、吹灭蜡烛后的白烟是可燃物。
班级第组组员指导教师肖永贤日期:实验题目: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目的: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何不同实验器材:水槽、集气瓶4个、玻璃片4块、滴管、石灰水、饮料管、小木条实验步骤:1、用吹气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
2、收集两瓶空气。
3、在1瓶空气和1瓶呼出气中滴入石灰水、振荡。
4、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气中。
5、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
现象:1、滴入石灰水后,充满呼出气的集气瓶更浑浊一些;2、插入呼出气中的木条立即熄灭,插入空气中的木条正常燃烧过了一会儿才熄灭;3、呼气后干燥的玻璃片上有较多的水珠。
分析及结论: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有CO2含量较高,吸入的空气中O2含量较高,呼出气中H2O含量较高。
班级第组组员指导教师肖永贤日期:实验题目: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实验目的:熟练掌握药品的取用,给物质的加热,仪器洗涤的操作实验器材:镊子、药匙、试管、量筒、滴管、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刷、锌粒、盐酸、碳酸纳粉末、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实验步骤:一、药品的取用1、用镊子夹取了粒锌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九上化学实验报告册
九上化学实验报告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学习化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并了解化学反应的原理和规律。
实验材料•烧杯•试管•酒精灯•玻璃棒•药品:氧化铜粉、氢氧化钠、盐酸、氢氧化钙、硫酸、纸膜、酚酞指示剂等。
实验步骤步骤一:氧化铜还原反应1.将少量氧化铜粉放入试管中。
2.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3.加热试管,观察反应现象。
步骤二:酸碱反应1.取两个烧杯,分别加入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2.将两种溶液缓慢混合,用玻璃棒搅拌。
3.用酚酞指示剂滴入溶液中,观察颜色变化。
步骤三:硬水软化反应1.取适量的硬水,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溶液。
2.搅拌溶液,观察是否出现水垢。
步骤四:酸和金属反应1.取一块锌片,用砂纸擦去表面氧化物。
2.将锌片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盐酸。
3.观察是否产生气泡,并闻取气味。
实验结果与讨论1.在氧化铜还原反应中,观察到氧化铜粉变黑,同时产生气泡,可以得知氧化铜被还原为铜。
2.在酸碱反应中,溶液变为淡紫色,说明产生了中和反应。
3.在硬水软化反应中,观察到溶液中出现了白色沉淀物,说明水垢已经被硬水中的阳离子所软化。
4.在酸和金属反应中,产生了气泡,并闻到了一股刺激性气味,说明盐酸和锌发生了化学反应。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到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以及不同化学反应的特点和规律。
同时,我们也学会了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讨论。
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时要佩戴好实验室常规防护用品,如实验手套、实验眼镜等。
2.实验后要及时清洗实验设备,并将废液倒入指定容器。
3.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避免发生意外。
参考资料无。
九年级上册化学实验报告册答案
九年级上册化学实验报告册答案九年级上册化学实验报告册答案在九年级上册的化学课程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化学现象,深入理解化学原理。
而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完成化学实验报告册,我将在本文中提供一些答案和指导。
实验一:物质的性质1. 问题:如何判断一种物质是酸性、碱性还是中性?答案:可以使用纸浸法。
将试纸蘸湿,观察颜色变化。
红色或橙色表示酸性,蓝色或紫色表示碱性,绿色表示中性。
2. 问题:如何判断一种物质是导电性能好还是差?答案:可以使用导电实验。
将两个电极插入待测物质中,接通电源,观察灯泡是否亮起。
亮起表示导电性能好,不亮表示导电性能差。
实验二:物质的变化1. 问题:如何判断一种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答案:可以观察颜色变化、气体产生、温度变化等。
如果发生了这些变化,就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
2. 问题:如何判断一种物质发生了物理变化?答案:可以观察形状、大小、状态的变化。
如果只是这些方面发生了变化,而没有颜色、气体、温度等方面的变化,就说明发生了物理变化。
实验三:物质的分离1. 问题:如何用过滤法分离混合物?答案:将混合物倒入漏斗中,用滤纸或滤网过滤,固体颗粒会被滤纸或滤网留下,液体则通过滤纸或滤网流出。
2. 问题:如何用蒸馏法分离混合物?答案:将混合物加热,液体会先蒸发,然后通过冷凝管冷凝成液体,最后收集液体。
固体则留在容器中。
实验四:元素周期表1. 问题:如何判断一个元素的化学性质?答案:可以查阅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上的位置可以反映元素的性质。
例如,位于同一族的元素具有相似的性质。
2. 问题:如何判断一个元素的原子结构?答案:可以查阅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上的原子序数可以反映元素的原子结构。
原子序数越大,原子结构越复杂。
实验五:化学方程式1. 问题:如何平衡化学方程式?答案:可以通过调整系数来平衡方程式。
确保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原子数目相等。
2. 问题:如何判断一个化学方程式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答案:可以通过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来判断。
人教版 九年级上下册化学实验报告单
【编号1】实验1 物质的变化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实验目的:1.观察实验现象,认识物质的不同变化,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初步熟悉液体的取用、液体的加热、固体颗粒的研磨、溶解、溶液的滴加、液体的倾倒等正确的实验操作。
实验用品:铁架台(带铁夹)、试管、酒精灯、火柴、玻璃片、研钵(研杵)、单孔塞(带导管);蒸馏水、硫酸铜晶体、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或大理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
1.化学变化中常常伴有哪些实验现象?2.请列举2-3个生活中属于化学变化的例子。
【编号2】实验2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实验目的:1.能说出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部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初步认识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实验用品:酒精灯、火柴、木条、集气瓶;氧气、二氧化碳。
1.将“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名词填在下列横线上。
(1)碳酸氢铵(NH4HCO3)是一种白色固体,属于;(2)加热碳酸氢铵能生成氨气(NH3)、二氧化碳(CO2)和水(H2O),属于;(3)氨气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属于;(4)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属于。
2.通过上述实验,请你归纳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编号3】实验3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类型:探究性实验实验目的:1.学会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并描述变化现象;2.学习检验蜡烛燃烧的产物等基本操作;3.初步学习书写实验报告的方法。
实验用品:烧杯、火柴、小刀、玻璃管;蜡烛、水、澄清的石灰水。
实验过程:1.提出问题蜡烛燃烧生成什么物质?2.猜想与假设(1)蜡烛燃烧生成水;(2)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3.制定方案(设计实验方案)(1)设计思路:依据蜡烛能燃烧,从三个阶段对蜡烛的物理性质、火焰温度以及燃烧产物等进行探究。
(2)实验流程:认识蜡烛点燃前的物理性质→观察火焰分层情况→验证蜡烛燃烧的产物→观察燃烧后的现象→认识蜡烛及其燃烧。
5.反思与评价:(1)蜡烛燃烧生成了什么?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初三化学实验报告册
初三化学实验报告册初三化学实验报告册一、引言化学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实验,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
本报告册旨在总结和记录初三化学实验的过程、结果和体会,以便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二、实验一:酸碱中和反应1. 实验目的通过酸碱中和反应,观察酸碱溶液的变化,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
2. 实验步骤(1) 将一定量的盐酸倒入试管中。
(2) 用滴管滴入几滴酚酞指示剂。
(3) 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3. 实验结果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加,盐酸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粉红色,直至完全变为粉红色。
4. 实验体会通过这个实验,我深刻理解了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
在中和反应中,酸和碱的化学性质相互抵消,产生了中性物质。
实验中的颜色变化也是中和反应的指示,酚酞指示剂的颜色变化非常明显,让我更加直观地观察到了中和反应的过程。
三、实验二: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1.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化学性质。
2. 实验步骤(1) 将一小块锌片放入试管中。
(2) 将一小块硫磺放入另一个试管中。
(3) 将两个试管加热。
3. 实验结果加热后,锌片与硫磺发生反应,产生了白色的锌硫化物。
4. 实验体会通过这个实验,我了解到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
金属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而非金属具有较强的氧化性。
在加热的过程中,锌片失去电子被氧化,硫磺获得电子被还原,形成了锌硫化物。
这个实验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化学反应。
四、实验三:酸的电离度1. 实验目的通过测定不同浓度的酸溶液的电导率,探究酸的电离度与浓度的关系。
2. 实验步骤(1) 分别取一定浓度的盐酸溶液和稀盐酸溶液。
(2) 将两种溶液分别倒入两个电导仪中。
(3) 记录两种溶液的电导率。
3. 实验结果浓盐酸溶液的电导率明显高于稀盐酸溶液的电导率。
4. 实验体会通过这个实验,我发现酸的电离度与酸溶液的浓度有关。
人教版 九年级上下册化学实验报告单
【编号1】实验1 物质的变化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实验目的:1.观察实验现象,认识物质的不同变化,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初步熟悉液体的取用、液体的加热、固体颗粒的研磨、溶解、溶液的滴加、液体的倾倒等正确的实验操作。
实验用品:铁架台(带铁夹)、试管、酒精灯、火柴、玻璃片、研钵(研杵)、单孔塞(带导管);蒸馏水、硫酸铜晶体、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或大理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和解释1.在试管中加入约五分之一体积的水,用铁架台固定,点燃酒精灯加热至沸腾,用冷而干燥的玻璃片移近试管口。
玻璃片上有。
在此变化过程中,水由液态受热变成态的水蒸气,而后遇冷凝结成液态水,水本身发生变化,新物质生成。
2.取少量胆矾,放在研钵内,用研杵研碎。
蓝色颗粒状胆矾变成了。
胆矾从状固体变成状固体,新物质生成。
3.在2支试管里分别加入少量研碎的胆矾粉末并加入少量水,振荡,直至硫酸铜全部溶解为止。
向其中一支试管中滴加数滴氢氧化钠溶液。
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试管内有。
说明该变化过程中,新物质生成。
4.如图所示,取少量块状石灰石放入试管里,向其中加入少量稀盐酸,用配有玻璃弯管的橡皮塞塞住试管口,使弯管的另一端伸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里。
石灰石表面出现,澄清石灰水。
证明石灰石与稀盐酸作用,生成了。
该变化中新物质生成。
1.化学变化中常常伴有哪些实验现象?2.请列举2-3个生活中属于化学变化的例子。
【编号2】实验2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实验目的:1.能说出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部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初步认识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实验用品:酒精灯、火柴、木条、集气瓶;氧气、二氧化碳。
1.将“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名词填在下列横线上。
(1)碳酸氢铵(NH4HCO3)是一种白色固体,属于;(2)加热碳酸氢铵能生成氨气(NH3)、二氧化碳(CO2)和水(H2O),属于;(3)氨气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属于;(4)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属于。
初中实验报告手册化学
一、实验名称氧气制取与性质探究二、实验目的1. 了解氧气实验室制取的原理和方法。
2. 掌握氧气的性质,包括助燃性和氧化性。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实验原理1. 实验室制取氧气通常采用过氧化氢分解法,其化学方程式为:2H2O2 → 2H2O + O2↑。
2. 氧气具有助燃性和氧化性,可以使燃烧更旺,同时也可以与某些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四、实验器材1. 实验装置:锥形瓶、导管、集气瓶、酒精灯、试管、铁架台、水槽等。
2. 实验药品: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高锰酸钾、红磷、木炭等。
五、实验步骤1. 氧气制取:(1)将锥形瓶洗净、干燥,加入适量的过氧化氢溶液。
(2)向锥形瓶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
(3)用导管将锥形瓶与集气瓶连接,将集气瓶放入水槽中。
(4)用酒精灯加热锥形瓶,观察氧气生成情况,待集气瓶中氧气收集满后,用塞子封口。
2. 氧气性质探究:(1)点燃一根木条,将其放入集气瓶中,观察木条燃烧情况。
(2)取少量红磷放入试管中,点燃后迅速放入集气瓶中,观察红磷燃烧情况。
(3)取少量木炭放入试管中,点燃后迅速放入集气瓶中,观察木炭燃烧情况。
六、实验现象1. 氧气制取:锥形瓶中产生大量气泡,集气瓶中氧气收集满,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2. 氧气性质探究:(1)木条燃烧更旺,火焰更明亮。
(2)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集气瓶内壁出现水雾。
(3)木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集气瓶内壁出现水雾。
七、实验数据记录1. 氧气制取:收集到的氧气体积为200ml。
2. 氧气性质探究:(1)木条燃烧时间:2分钟。
(2)红磷燃烧时间:1分钟。
(3)木炭燃烧时间:1.5分钟。
八、实验结果分析1. 氧气实验室制取成功,符合实验原理。
2. 氧气具有助燃性,可以使燃烧更旺。
3. 氧气具有氧化性,可以使红磷和木炭燃烧。
九、实验结论1.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可行,氧气具有助燃性和氧化性。
2. 学生掌握了氧气的性质和实验室制取方法,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初三化学实验报告单
初三化学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制备氯化钠溶液实验时间:2022年3月25日课题:初三化学实验报告单实验目的:1. 掌握制备氯化钠溶液的方法和技巧;2. 加深对离子化合物的认识,加深对化学反应性的理解。
实验原理:氯化钠是一种离子化合物,其化学式为NaCl。
在水中溶解后,Na+和Cl-离子会分散在溶剂中,形成氯化钠溶液。
制备氯化钠溶液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是将氯化钠固体加入适量的去离子水中,并搅拌至溶解。
操作过程较为简便,但必须控制好氯化钠的质量和水的数量,以确保制备出质量稳定的氯化钠溶液。
实验材料:氯化钠固体、去离子水、垃圾桶、容量瓶、勺子、磁力搅拌器、玻璃棒、试管架。
实验步骤:1.在清洁干燥的容量瓶中加入约50ml纯净水,取适量氯化钠固体,将其逐渐加入容量瓶中,同时使用磁力搅拌器持续不断地搅拌。
2.依照需求逐渐在容量瓶中加入水,搅拌至氯化钠完全溶解。
3.当氯化钠完全溶解,无明显的颗粒悬浮时,将溶液容量定至50ml。
4.把容量瓶口擦干净,贴上标签,注明溶液浓度、名称和制备时间等信息。
实验结果:制备出50ml0.9%氯化钠溶液,外观为无色透明的液体。
实验分析:通过本次实验,我更加深入地认识了离子化合物和化学反应性,掌握了制备氯化钠溶液的方法和技巧。
在实践中,我还学习了严格控制药品质量和数量的重要性,以及实验安全操作的必要性。
此外,我还学会了正确使用和维护实验室设备和工具。
实验评价:本次实验取得了圆满成功,并在实践中学习到了很多实用的化学知识和技能。
但在操作过程中,我存在一定的不注意细节和疏忽大意的情况,需要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弥补和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实验日期年月日同组人:指导教师: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加强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分析、科学的表述探究所得结论的能力,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实验原理:
1.二氧化碳(较多)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氧气能支持木条燃烧,且氧气越多,木条燃烧越旺,反之,氧气越少,木条燃烧不旺,甚至很快熄灭。
3.水蒸气降温后能液化成液态水。
实验用品:水槽、集气瓶、导气管(玻璃弯管或类似材料)、毛玻璃片、试剂瓶(带滴管)、玻璃片、小木条、火柴、澄清石灰水。
实验过程:
1.收集气体:分别收集两瓶人体呼出的气体和两瓶空气
收集气体
操作方法
人体呼出的气体
①将两个集气瓶分别注满水,用毛玻璃片盖住瓶口小部分,推动毛玻璃片将瓶口完全盖住(玻璃片下面不留有气泡),把盛满水的集气瓶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盛有适量水的水槽内。
②固体用托盘天平:将游码拨零,调节天平平衡,称量物放,砝码放。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应放在上(有腐蚀性或易潮解的药品应放在中);砝码要从加,用镊子拨动游码;(注意:称量物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质量)。
二、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
(1)点燃一盏酒精灯,观察其火焰分为三层,给物质加热,应用,为什么?。
3.如右下图所示:是某人设计的改进收集人体呼出的气体的方法。具体操作方法是:用一根玻璃管向集气瓶中吹气,连续吹3~4口气后,取出玻璃管,盖好瓶口的玻璃片、用相同的方法再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这种方法有什么优点?
4.如右图,用这种装置,能否探究得出空气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吗?如果能,瓶内应该装何种化学试剂?装进试剂后,又该怎样操作呢?
实验六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和性质……………………18
实验七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22
实验八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25
实验九酸的性质实验………………………………………29
实验十碱的化学性质………………………………………32
实验十一溶液酸碱性的检验…………………………………34
三、仪器的连接及洗涤
1.仪器的连接
橡皮管、塞子、玻璃导管等的连接,关键掌握两个字──“润、转”,即管口或塞子先用水润湿,插入过程应转动插入。注意往容器口塞橡皮塞时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因为这样容易压破仪器。
教师评语
实验二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实验日期年月日同组人:指导教师:
实验目的
1.认识初中化学常用实验仪器。
2.初步学会固体和液体药品的取用。
3.初步学会酒精灯的使用。
4.初步学会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
实验用品:药匙、镊子、试管、试剂瓶、量筒、滴管、烧杯、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刷、铁架台、石灰石、碳酸钠粉末、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钠、火柴等。
初三化学实验报告册
2014年8月
实验报告册目录
实验一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4
实验二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7
实验三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11
实验四氨分子的扩散………………………………………14
实验五质量守恒定律………………………………………17
(2)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较多量:倾倒法,瓶塞,标签,瓶口试管口。
②较少量:用胶头滴管滴加,注意要。
③极少量:用玻璃棒蘸取。
(3)取用一定量的药品
①液体用量筒:先向量筒内倾倒液体至接近所需刻度时,停止倾倒,改用滴加药液至所需刻度线,读数时,量筒应放在视线应与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的体积。(若俯视读数,则读数;若仰视读数,则读数。)
2)伸入燃着的木条:在剩余的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气体中分别插入燃着的小木条,观察实验现象。
3)向玻璃片上呼气: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呼气,观察现象,并与另一块作比较。
问题探讨
1.收集人体呼出的气体时,在吸气后最好是先向空气中呼出部分气体后才进行收集,为什么?
2.通过对空气和人体呼出的气体的实验探究,比较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所含二氧化碳、氧气、水蒸气的多少,你能总结得出那些初步的结论?
实验步骤
一、药品的取用
1.取用三原则
(1)药品取用“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
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能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药品取用节约原则: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若没有说
明用量,一般应按最少量取用:液体取l~2 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3)实验剩余药品处理“三不一要”原则: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
②将导气管弯管插入一集气瓶口,并通过导管向瓶内吹气,直到瓶内充满气体,然后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将集气瓶取出正放在实验桌上。用同样方法再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
空气
取两个空集气瓶正放在实验桌上,然后盖上毛玻璃片即可。
2.实验探究:对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对比实验探究
实验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空气
呼出的气体
1)滴入澄清的石灰水:分别取空气和呼出气体各一瓶,滴入数滴澄清石灰水,振荡,并观察实验现象。
(2)添加酒精时灯壶内的酒精量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3)点燃时应用火柴,禁止向添加酒精,禁止用一个酒精灯另一盏酒精灯,以免引起。
(4)熄灭时必须用盖灭,不可用吹灭,为什么?。
2.给物质加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固体物质的加热: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试管,先给试管均匀加热,受热均匀后再固定在部位加热。用试管取用少量的氯化钠加热,练习上述操作。
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2.取用方法
(1)固体药品的取用
①用试管作反应器取用块状固体(如:石灰石):将块状固体装入试管
时应作到。即先把试管,用夹取石灰石放入以后,再把试管,使石灰石试管底部,以免。
②用试管作反应器取用粉末(或小颗粒)状固体:取用粉末状固体时应
注意。往试管里装入碳酸钠粉末时,为避免,先使试管,把盛有碳酸钠粉末的(或)送入试管底部,然后将试管。
(2)液体物质的加热:用10ml量筒量取氢氧化钠溶液倒入试管中,然后用胶头滴管在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可观察到。取上述反应生成的物质进行加热,加热前,先把玻璃容器外壁的水擦干,以免,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然后用试管夹夹住该试管加热,试管夹夹在距试管口约处,加热时,使试管与桌面成角,不与灯芯接触,管口不对着,当加热上述反应生成的物质一段时间后,我们可观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