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环保指南.

合集下载

办公楼清洁标准规范最新版

办公楼清洁标准规范最新版

办公楼清洁标准规范最新版办公楼清洁标准规范是确保办公环境整洁、卫生和安全的重要指南。

以下是最新版的办公楼清洁标准规范内容:一、总则1. 本规范旨在为办公楼的清洁工作提供统一的标准和操作流程。

2. 所有参与办公楼清洁工作的人员必须遵守本规范,并接受定期培训和考核。

二、清洁区域划分1. 清洁区域应包括但不限于:公共区域、办公室、会议室、卫生间、电梯、楼梯、走廊和停车场。

2. 各区域应有明确的清洁责任人和清洁时间表。

三、清洁频率1. 公共区域和高流量区域应每天至少清洁一次。

2. 办公室和会议室应根据使用频率进行清洁,至少每周一次。

3. 卫生间应保持24小时清洁,每两小时检查并清洁一次。

四、清洁工具和材料1. 使用的清洁工具和材料应符合环保和安全标准。

2. 清洁剂应为无毒、无刺激性,且对设备和材料无害。

3. 清洁工具应定期消毒和更换。

五、清洁流程1. 清洁前应检查清洁区域,确保无安全隐患。

2. 清洁过程中应遵循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原则。

3. 清洁后应检查清洁效果,确保无遗漏和残留。

六、特殊区域清洁1. 特殊区域如机房、档案室等,应根据其特殊性制定相应的清洁标准。

2. 特殊区域的清洁应由专业人员执行,并记录清洁过程和结果。

七、废弃物处理1. 清洁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应分类收集,并按照环保要求进行处理。

2. 废弃物处理应遵循当地环保法规和办公楼的废弃物管理规定。

八、清洁质量标准1. 清洁后的区域应达到无尘、无污渍、无异味的标准。

2. 清洁质量应定期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改进。

九、安全与健康1. 清洁人员在工作时应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

2. 清洁过程中应注意防滑、防电等安全措施。

十、监督与改进1. 办公楼管理层应定期对清洁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

2. 根据监督结果和员工反馈,不断改进清洁标准和流程。

十一、附则1. 本规范自发布之日起生效,由办公楼管理层负责解释和更新。

2. 对违反本规范的行为,将根据情节轻重进行相应的处理。

绿色办公室管理制度

绿色办公室管理制度

绿色办公室管理制度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绿色办公室管理制度逐渐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份。

绿色办公室管理制度旨在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生产力。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探讨绿色办公室管理制度的内容和实施方法。

一、资源节约利用1.1 优化办公用品采购:选择符合环保标准的办公用品,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1.2 能源管理:合理设置空调温度、使用LED节能灯、及时关闭电脑等措施,降低能源消耗。

1.3 纸张管理:双面打印、减少打印次数、使用回收纸等方式减少纸张浪费。

二、废物减量处理2.1 垃圾分类:设置不同的垃圾桶,促使员工主动分类投放垃圾。

2.2 电子废物处理:定期清理办公设备、合理处理电子废物,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

2.3 绿色采购:优先选择可回收再利用的产品,减少废物产生。

三、环保意识培养3.1 培训员工:定期开展环保意识培训,提高员工对环保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3.2 奖惩机制:建立奖惩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参预环保活动,引导员工改变不良的环保习惯。

3.3 环保活动:组织员工参预环保公益活动,增强员工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四、绿色办公环境建设4.1 绿色植物装饰:在办公室内摆放绿色植物,提高空气质量,净化环境。

4.2 环保办公家具:选择符合环保标准的办公家具,减少有害气体的释放。

4.3 环保清洁用品:使用环保清洁用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五、监督与评估5.1 设立监督机构:建立绿色办公室管理小组,定期检查环保措施的执行情况。

5.2 编制评估标准:制定绿色办公室管理评估标准,定期对绿色办公室管理制度进行评估。

5.3 完善改进措施: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绿色办公室管理制度,不断提升绿色办公室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绿色办公室管理制度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资源节约利用、废物减量处理、环保意识培养、绿色办公环境建设以及监督与评估等方面的努力,企业可以实现环保目标,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形象。

香港办公室空气质素检定指南

香港办公室空气质素检定指南

辦公室及公眾場所室內空氣質素檢定計劃指南室內空氣質素管理小組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w p nS O F F pG T E (1) (1) (1) (2)1–u v (2)2–i a (3)3–D (3)4–q (4) (4) (4) (4) (4) (5) (5) (6) (6) (7) (7)5–o w (7)6–U (8)7–U (8)8–o (9)9–o (9) (10) (10)1 (13)2 (14)3 (16)4 (19)5 (21)5 (22)6 (26)7 (27)1¡ ¿ (11)2¡ -O o(²u n v o) (12)n b C P u w p v CI2. j o A F w I u pv C p@D n u@A O@P u w p v U u w p v C3. w p S I p U G(a) O(u V v u n v)¡A@B / ¼t F(b) H@W i w u@F(c) p O K A B / ¼t D q O A Au v B / ¼t O_F(d) p A v V B / ¼t D q ow A H K L V T U C i K b a AF(e) w@C b o, C n s q MA A A u C q G M i la B l F(f) w u@@O H l t@A B / ¼t D q iu N t h i w u@F H(g) B / ¼t D q o A T OO b w CA d4. @A@t K a A p q tA i w p C q t H O xB NB B B q b A L B e AA f N C u I O K i i A i H i i@B U T L v C t A t B B s Bv B@B l C5. w u@@O H l t@A B / ¼t D ºq i u Nt h i w u@C p C m衞 1322 C B1t@A h t w C g w B / ¼t m A b wM C Cw B6. w p A U C B G(a) B / ¼t D / ºq u@W v F(b) v i a A H d B / ¼t O_s b D F(c) v U B / ¼t D / ºq s bD F(d) v q A n I F(e) v w B / ¼t O_A o w F(f) B / ¼t D / ºq V T e w H U Aw i H O F(g) T V B / ¼t D / ºq o U s wA H K i K b a A F(h) B / ¼t D / ºq o F H(i) B / ¼t D / ºq C o i u@C1y CB 1 – u v7. w p A v w q p U G(a) w tw m u v U n409U M u v A B t BB B B y O C1I G s s T K A C B v B R B@B B l u t C(b) w F b F t*(i) p W(a)¶W w F(ii) v p p q u p p H e g H iw H C* A t F / ¾B C8. T@C M U q W C W sT .hk C9. O@A h M D A b P w L i nM a P C A b w A v a@H t d U Cw G(a) b B / ¼t i a A d O_s b D F(b) p o D A B N M k F(c) q F(d) p q G A K i o w F H(e) n41¬q n D A B / ¼t D / ºq p oC10. w A q@u O p v C p A u g wW f w i H h A i w u@C b A xH h N C M H A u O p v b CB 2 – i a11. q L a A v i t衞 / ¼t D / ºq P U i C2C Ai u C v P A / ¼t b d u@gA q M e A q M A H t p C A i mn C CB 3 –12. p o D A B / ¼t D / ºq b v UU D C A i m n C M K CB 4 – q13. b a A v p t s b a A B wB A i q C14. v1C q@12A A3B M y t A8e G CO2B@CO¡B i la B l PM10B G NO2B O3B HCHO¡B o TVOC¡M l Rn¡f1C N u u n v uV v500 cfu/m3U w p@Q Ch15. p B / ¼t O K B q t A p B Bq w p p v A h i q u@C16. D t A q u@H8p C p b p U L k s8p iq u@A i N q q k w b4P q i C bp q A M C v b4q A R B / ¼t BC@A p t A4q b F p A q q hc H p A p H y h q CI17. I C p U Gw nI Cq t< 3,000 C50013,000 - < 5,000 85,000 - < 10,000 1210,000 - < 15,000 1515,000 - < 20,000 1820,000 - < 30,000 21≥ 30,000 C1 2001n A v i B M P_A B C18. q i t H O_V v T A b qU y t A b w d A f K F PA B1C p i A f A / ºm b A f Dt1B A A j A K S b M U C p L k A f AL N I Cw I19. i H U T v T A A q t B tv T A H q K w p s b V A A bI A h W U C h G(a) I G b O q t F(b) I A Q D d F H(c) I P A C t K d C20. a A U C@w I m G(a) N D n u@G M u@F(b) q d u@v T F(c) 0.5F(d) B j L p d0.5F(e) b B B a B x l@H I d e F(f) b g H P i v T@a F(g) y b q D W F(h) V A p v L B L B l H h m1F(i) p b / ¤j A b q d3F(j) b2d F(k) q d t b p U f F(l) b s@q I F H(m) f a 1.1Cq k21. q w p12k A3¡C(a)22. A C5O b O A O b OW C@p b O W O C(b)23. e A C o t W O s C O s O Ba I A H@O C A O B y t B l / ²B p B N m W A H L A C24. A / Âo / ³U / Ås y(¦p) B B s M R C p s y L o A h b5W u@C T O AA w I A H K bB e B s B l B VC A hb24p e L i i C25. v T O P q w u@HC q u@g / ³i A u@h s y w W pi C A p A CRM¡A l C26. e d C i q u@e A w d A Fw A C A O C A A H U U G(a) s y W B L W O F(b) O_W F(c) s y F(d) u@G A i A H UF(e) O i p e i O i u@F H(f) l B G B y C27. T O A s p A A w M B B B BC i C w u@A w1a10% (¥H j)¡A@aA s P L a@a q e A@aC P a A w1a10% (¥H j)¡A P i H@C K V A s O C O A b R e s M Bp Cn D28. U29q A@q u n v o t@k A1H8p A N@O_Cn D O G(a) C80%ªI F(b) N A I o W50%¡F H(c) N A I o W10%¡C pT p A h o W W U10%¡C29. p q10O o G2n D A i@u n v o C p U G(a) p q o@1A i I q2O o F(b) q O o A O - (TO) ·n kR k F(c) o I p210O oA i o I F H(d) q o s q O o I_A H p80%ªv Ca30. b v U U A B / ¼t D / ºq N aI C u@A v i A q CB 5 – o w31. p F A v i o u wv(¡u V v u n v w4)¡C v bT .hk/U w q l A b(vellum laid)¤C 100 (GSM) ªW H m L C W@A L C i iT C v o w A s P w i(5)¡A B / ¼t D / ºq C32. F o q i l a B l G(¨U42¦43¬q)¡Av b q12w C p@n q1i o A v s q M12C33. v V B / ¼t D / ºq A I A T Ob w(¨U41¬q)¡C34. t w e W w A q C wq u@i w k A A b w p12A N M A@@L w C o@L w Aq k L w n B U w n Ah i@w n D C o@L w U C G(a) p q u@O b w p e12l i Av i o w A v p_p F(b) p q u@O b p e W L12l i A Ks q G i l a B l C u n s q W w Av K i o A v p_p CW w A u A q t@A b q A L j A@O i k A H B/¼t L A H P iv T CB 6 –35. v o w w i A B / ¼t D / ºq VT(¦a48¬q) U G(a) (6)¡F(b) v o w F H(c) w i Cu CB7 –36. T t d b w W W U A N WA H d C O s w i A@O C37. b w –(a) p w W U A q b H7u@V B / ¼t D / ºq o U w C(b) p w W A q b H5u@VH h o H n D R C38. B / ¼t D / ºq b o w A b B / ¼t ai A C39. w12A v o_p C40. B / ¼t D / ºq b w7qB A T H@O CB8 – o41. v t d V B / ¼t D / ºq p b oC B / ¼tD / ºq P O U C I A T O b w G(a) q p m n5F(b) T O7O i q t(c) n t F(d) b i p U T l F(e) b j M u A I A V F H(f) V q C / ³CB9 – o42. o s A B / ¼t D / ºq i b e T uv l i w q u@C p B/¼t W2830q q n D A K io w C s W@_p C43. i@P G A v u q w Gi l a B l A O_1C vT w B/¼t L A H P i v T A T w qt S j A@O i k L C b P A h s q w1A l t@P C44. L A b H U p A K q M G(a) B / ¼t i v T pB d OK F(b) q t g i j A@O i k F(c) b W@w T V TU C45. p W44q C p n q M12A v bq@12w C v o_p A t@P l C46. o U M o n D A P W B68n D P(²3541q)¡A i e h5¡CO47. P w p O K C M A B / ¼t D / ºq I P p@(¨p u v i w u@I O)¡Cd48. p w p d A w P T p A p U GTs78O j@q G 2788 6177u G 2788 6181q l a G enquiry@.hkG .hk/1¡p an°C20 < 25.5 b< 25.5 b %40 < 70 c < 70 y t m/s < 0.2 < 0.3G (CO 2) ppmv < 800 d < 1,000eµg/m 3< 2,000 f < 10,000 g@ (CO)ppmv < 1.7 < 8.7i l a B l (PM 10) µg/m 3< 20 f < 180 h µg/m 3< 40 g < 150 hG (NO 2) ppbv < 21 < 80µg/m 3< 50 f < 120 g(O 3) ppbv < 25 < 61µg/m 3< 30 f < 100 f, g(HCHO)ppbv < 24 < 81µg/m 3< 200 f < 600 f o (TVOC)ppbv < 87 < 261l (Rn)Bq/m 3 <150 i < 200 fcfu/m 3 <500 j, k < 1,000 j, kGa. b p U A i s 8p q u @i C A i N q q k b 4P q i C b p q A M Cb. q u p o m m q n (1998)c. G (Law of Maintenance of Sanitation in Building) n (Public Sanitary Law)d. O o Facilities Manual: Architecture, Engineering and Planning Guidelines. Maximum Indoor Air Concentration Standards (1996)e.G D w (Interim National Indoor Air Quality Goals)¡B j (Indoor Air Quality in Buildings: A Technical Guide)¡B (Law of Maintenance of Sanitation in Building)¡B n (Public Sanitary Law)¡B s (Guidelines for Good Indoor Air Quality in Office Premises/building)¡B (Ventilation Code of Practice) (Recommended Guidelines for Indoor Air Quality) f. o Classification of Indoor Climate 2000: Target Values, Design Guidance and Product Requirements (2001)g.@ Guidelines for Air Quality (2000) h. O @p m V n (²311) q (1987) i. O o US EPA Guideline for Radon in Homes due to Natural Radiation Sources¡(µG 4 pCi/L 150 Bq/m 3 O q ) (1987)j. F u (1986)¡A F u k. t q W c d I A i @n i @B d C2¡O o(²u n v o)u n vf5 ppbv a(16.1 µg/m3)16 ppbv b(103 µg/m3) T33 ppbv b(163 µg/m3)1,2-¤G f83 ppbv c (500 µg/m3)1,4-¤G f33 ppbv c (200 µg/m3)A f333 ppbv c (1,447 µg/m3)A m37 ppbv a,c (250 µg/m3)f290 ppbv a (1,092 µg/m3)T A m 143 ppbv a,d (770 µg/m3)G f o-, m-, p-c333 ppbv e (1,447 µg/m3)Ga. @ (“Updating & Revision of the Indoor Air Quality Guidelines forEurope”)(1995)b. F u -TWA1/300 -¡m F u(1996)c. @d. u H N o I A D O c M I v- a (1983)e. u B o m u@a I(¤)ªu@u h n(2002): O NIST Standard Reference Database 69 (20033) – NIST Chemistry Webbook p o Cyad O py oy衞y i u o q P Ly v迹y L M N o衞y qy o t Cy q fyy Ly L o O iy H M s py s b M dy衞P W Ay d O_L L C C O_t A p w F s Hy d O_迹 3°C¡C y d y O_A p j B Q K Q B i B d Cy T O@w A B m T A Q Cy t O_A p q HV by d M a_p B aB q Cy d P B / ¼t s f M GO_A q HB q M D O_T o q D Hw b@P q@O_w M@Hy_l_M L V w t Hy t O_@A L h@O_i s B s s Hy O_A M H M O_A H t Hy O_j q A S O O o H O_HM O_w A m Hy O_T a Hy C O_A m U Hy b V a A O_B q W q t H q t O_o b l t_Hy O_o A L h oy d O A H g s B p o B w O O B a M K m s a Cy W O_I A l q q t i Hy l O_u b W q t w d Hy_w M a Hq ty B / ¼t s A q O_s m x B s N u vASHRAE¡62¡n n D Hy R q O_B i Hy A f m b H O_Q H O_N o H O_a bT H U A f i p g M o H O_j u t H O_b i y u Hy s A M h O_@Hy A h C w O_15%¡Hy O_t h@A S Hy L o O_w A w M O i p L D A n Hy L o t p O_e m L o A I v10%¦30%¡F m L o I v h40%¦85%¡Hy L O_M A g M n A L i Hy q M a O_@Hy M f O_A_u u v Hy t_b Q Hy t q t O_w M M O i Hy O_w d q t A H o B f Hy N o O_q u p m w h x H f g u@u h n B Hy O_M w@V p U B Hy O_@Hy O_L H3q kH U O H q12k C n i u@AM k A O d M C(a) M y tB M y t O q l p B p M t p qC oi A H K O Cq y t A v N b y i aC(b) G M (CO2CO)G M@H A p u(NDIR)¤R qq C(c) l (Rn)l q l l q C W O@ma l p U n (EPA402-R-95-013, 19967) n D A P WC(d) (HCHO)q A i D Q u@A M p G h R k(HPLC) k R k i R M w A p U G(i) D A O TO-11A k G h R k(HPLC)¶iR F(ii) Q A P ASTM¡k D5014-94ki R F(iii) Q A U C S I G h R k(HPLC)¶i R Gy R k G l F腙 (HPLC)¶iR Fy C G 6 µg/m38pt i q k C(e) G (NO2)q G A Tedlar U A A O m p sW h n(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 53D40w G o R AW i R Ct A G i Q k q A O t T A i l o lG A M i545 nm*ªp i R C R i C* s s k C(f) (O3)q A p b B q Bo C(g) i l a l (PM10)i l a B l U k q G(i) q R k A H O w V k (EPA/600/4-90/010)IP-10A k F(ii) k A H p g q i R C(h) o (TVOC)p s8p A R k O H w T l iA M H O TO-12k i K q Cp i A i p q(PID)©K q(FID)µi CM A v b q(PID)®p A o i L D oA p K r C A HB m (2-¥m) @Cn u n v o q2C O o Ai O(TO)¶k A w T l A M i h RK l(GC/FID)©h R R(GC/MS)¡C q O o Hu n v o n D A29¬q C(i)n q A p Andersen h A Reuter(RCS)¡B a t(SAS)®F u衞 (AIHA)1996o m a w V n Ct A b8p w4G q A M b C@q CI@F5C A4q h c Hp A p H y h q CR A酶 琼 30°C (±1°C Q)ªM c i48p A IC k I C L L N i C4Certificate No.s :Indoor Air Quality Certificate(Excellent Class) w m V nValid period:toI hereby certify that the indoor air quality of the following location(s) has fully complied with the Excellent Class of the Indoor Air Quality Objectives. H U C a I u V v C Name of building v W : Address a : Certified location(s) w w a I :Competent Examiner vName m W : Organisation c : Signaturep : Date of issue o :Indoor Air Quality Certification Scheme for Offices and Public Placesw pIndoor Air Quality Information Centre Hotline u: 2788 6177Webpage : .hk/Organisation ChopcCertificate No.s :Indoor Air Quality Certificate(Good Class)n nValid period:toI hereby certify that the indoor air quality of the following location(s) has fully complied with the Good Class of the Indoor Air Quality Objectives. H U C a I u n v C Name of building v W : Address a : Certified location(s) w w a I :Competent Examiner vName m W : Organisation c : Signaturep : Date of issue o :Indoor Air Quality Certification Scheme for Offices and Public Placesw pIndoor Air Quality Information Centre Hotline u: 2788 6177Webpage : .hk/Organisation Chopc5w i e1. w12A v b w i H U A A G(a) q A C B / ¼t w G K n F(b) b i a o D n D A H I F(c) B / ¼t h A U I m F(d) q G C v F(e) / ¥e U W F(f) u v n22¦24¬q u v n25¦27¬q nD F(g) V B / ¼t D / ºq o C2. o u q G i l a B l A b wi H U G(a) q A C B / ¼t w G K n F(b) o D n D A H I F(c) B / ¼t h A U I m F(d) G i l a B l q G C v F(e) u v n22¦24¬q u v n25¦27¬q nD F(f) V B / ¼t D / ºq o L(¦p)¡C5w i n(1) t W G(2) a G(3) h G(4) G(5) O_l t G(Án G)S C b H U m C a I d G(6) t/µa I D m W / ºq W G(7) p H G(8) q G(9) u G(10) q l a(¦p) G(11) B / ¼t G tvL G(12) q G T w q (CAV)i q (VAV)L (FCU)L G(13) O_A t GSL G(14) O_t GSL G(15) T F G lT lT l A / ÅU h Su b l / °lu b p H lL G(16) t A H U B O_t@?_o I?_b W B i q?S S/ °f qsW@L G(17) B G(18) O q G G(p o u q G M i l a l A h u G M i la l C)I O# v°C %%%y t m/s %G (CO2) ppmv %@ (CO) ppmv %i l a B l(PM10) µg/m3%G (NO2) ppbv/µg/m3 g%µg/m3 g%(O3) ppbv/(HCHO) ppbv / µg/m3 g%µg/m3 g%o(TVOC)* ppbv/l(Rn) Bq/m3%cfu/m3%* q O o A H w O_u n v o A(19)¬q HCg R h A#u V v A O C(¨p G18.9°C / 26°C) A H C(19) O o q G(¦p A)¡G(p o u q G M i l a l A h g C)o I Of ppbv/µg/m3 gꕼ듢꓆뫒 ppbvµg/m3 g/ 듢ꗩꅥꑔ듢ꗒ홊ꅦ ppbvµg/m3 g/ 1,2-¤G f ppbvµg/m3 g/ 1,4-¤G f ppbvµg/m3 g/ ꑁ굦 ppbvµg/m3 g/ ꕼ듢ꑁ뉭 ppbv/µg/m3 gꗒ굦 ppbvµg/m3 g/ ꑔ듢ꑁ뉭 ppbvµg/m3 g/ ꑇꗒ굦ꅝo-, m-, p- c ppbvµg/m3 g/ R h A(20) G A W t/¦a I*w F_____________¯C(21) I W H p w w i C(22) H U p H A H W H u T L Cm W :u O :U M u v U** :c:q :u :q l a(¦p) :p ::* R h A** p q u p p p p e H A u A Cw p wH U p H A w p U C t /µa I U w Ct W :a :a 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l t w A g”¾l t”¡F _A a I2.b A W u 9ꅶ뢹ꅞꅇCo w *¡CW w s* W o3. H T w w u v b W t /µa I q A Wv p w M w i C4. H P N N w W g T V C5. b U (¦b A W u9ꅶ뢹)¡GÒH l H H Cq H T ÒCm W G q GG q G uG q l a (¦p ) Gp GGo wq t O i uI.y q t p t_H p A Ev Hy t H_HII. O i Oy q t O_s y w O i Hy_ / §q H s v O_p Hy O_w M V Hy O_w d M q H q HIII. q(a) N oy L_A M Hy s N M o_H(b) N oy O_q u p m w h x H f g u@u h n w M M B H(c) A fy O_w M Hy@O_L Hy A f_s b V p G o B U B h H(d) qy O_M n Hy_s U Hy I / ¬_H(e) L oy O_c T a b g L o L Hy w o M o O_Hy L o O_M@Hy O_w M M H(f) N o Ly O_w M Hy_k H(g) Ly f_Hy N O_e Hy_w M H(h)y B B O_p s Hy q O_@Hy h q O_w p w Hy h P O_@A Hy M P O_@Hy B B O_w A w M@H(i)y O_M Hy / ¶i f / ¥f O_w A M c T s H(j) Ly O_w A Hy L o O_w M Hy w L O_w A w B j M m Hy N M D_A j H(k) Dy_K Hy_w M Hy O_w A Hy j O_L H(l) / Ây_K Hy f_I B迹y_w M Hy_w M Hy q / ¸_w M A p A H- 28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處設計政府物流服務署印(所用紙張取材自可再生林木)。

公司通知办公室垃圾分类指南发布

公司通知办公室垃圾分类指南发布

公司通知办公室垃圾分类指南发布尊敬的各位员工:为推动绿色环保事业,营造整洁美丽的办公环境,公司决定对办公室垃圾进行分类处理。

特制定本指南,敬请各位员工认真遵守并积极配合。

具体指南如下:1. 垃圾分类标准(1)可回收物包括但不限于:纸张、纸板、塑料瓶、玻璃瓶、金属罐头、报纸、杂志、名片等。

(2)有害垃圾包括但不限于:废电池、废灯管、废药品、废油漆桶等。

(3)厨余垃圾包括但不限于:剩饭剩菜、果皮果核、蔬菜菜叶等。

(4)其他垃圾包括但不限于:纸巾、尘土、一次性餐具、破碎玻璃等。

2. 分类投放指南(1)可回收物请将可回收物进行沥干并与其他垃圾分开存放,务必保持清洁干燥。

(2)有害垃圾有害垃圾应单独投放至指定的有害垃圾桶内,并注意轻放,防止撒漏。

(3)厨余垃圾厨余垃圾应装入有机垃圾袋,并系好口,投放至厨余垃圾桶内。

避免将含有大量水分的食物直接倒入容器内。

(4)其他垃圾其他垃圾应袋装并分类投放至指定的其他垃圾桶内,严禁混投。

3. 垃圾处理注意事项(1)严禁擅自将办公用品或私人物品投放入公司公共垃圾桶。

(2)饮料杯、餐巾纸等一次性餐饮用品应进行干燥后投放至其他垃圾桶内。

(3)识别不清或特殊垃圾的处理方法,请及时向楼层管理员或物业服务人员进行咨询。

4. 公司承诺公司将配备相应的垃圾分类投放桶,并加强巡查和管理力度,确保各类垃圾得到正确处理和回收利用,为打造绿色环保型办公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以上是公司通知办公室垃圾分类指南发布的全部内容,望各位员工遵守执行,并积极传播环保理念,共同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感谢大家的配合!特此通知。

公司管理部2023年8月10日。

大厦环境管理手册

大厦环境管理手册

大厦环境管理手册ISO14001 :2004 环境管理手册编制:总经理办公室审核:管理者代表批准:总经理版本/修订状态:A/1分发号:受控状态:2005 年×月×日发布2005 年×月×日实施××SH E 大厦有限公司环境管理手册发布令《S H E 大厦环境管理手册》是根据ISO14001 :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标准,结合大厦的经营管理活动实际编制而成。

本手册阐明了大厦的环境方针和目标,并对大厦环境管理体系提出了具体要求,是大厦全体员工应当恪守的环境行为规范和管理指南,是指导大厦进行环境管理的纲领性文件,同时也是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依据。

本手册是大厦环境管理的基本法规,是环境管理体系运行的准则,也是大厦对所有顾客的承诺,现予以批准发布并正式实施,大厦各级员工必须认真遵照执行。

总经理批准签字:日期:2005 年×月×日管理者代表授权书现任命×××先生为SH E 大厦环境管理者代表,其职责和权限如下:1.确保大厦按照ISO14001 :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并组织协调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2.向总经理汇报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和体系改进的需求,以供管理评审并作为环境管理体系改进的基础,协助总经理组织管理评审。

3.就大厦环境管理体系有关事宜进行内部协调沟通并与外部各方面进行联络。

4.确保大厦全体员工不断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5.任命审核组长,组织大厦环境管理体系内部审核。

望大厦全体员工服从协调、积极配合,共同履行环境管理职能,以确保大厦环境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最高管理者批准签字:日期:2005 年×月×日1.环境管理手册的管理1.1 环境管理手册的编制、批准和发布1.1.1 大厦总经理办公室依据ISO14001 :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标准的有关要求,结合大厦实际情况,组织编写环境管理手册。

办公楼环保规章制度

办公楼环保规章制度

办公楼环保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办公楼环境保护,提高员工的保护环境意识,切实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特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办公楼内的所有员工和访客。

第三条办公楼环保工作的宗旨是:减少资源消耗、降低排放、保护环境。

第四条办公楼环保工作的原则是:依法合规、科学规范、全员参与、持续改进。

第五条办公楼环保工作的目标是: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减少环境污染、建设绿色办公楼。

第二章环境管理第六条办公楼要加强环境管理,定期进行环境检测,确保室内空气、水质、噪音等各项环境指标符合国家标准。

第七条办公室内禁止吸烟,不得擅自更换有毒材料,如油漆、胶水等。

第八条办公楼内禁止乱丢垃圾,要分类投放,严禁随意倾倒废弃物。

第九条办公楼要定期清洁办公区域,保持环境整洁。

第十条办公楼要加强绿化工作,合理配置植物,做好绿化管理。

第三章能源管理第十一条办公楼要制定合理的节能措施,如合理设置空调温度、节约用电等。

第十二条办公楼要推广使用节能产品,如LED灯、节水器等。

第十三条办公楼要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确保设备正常运转,降低能耗。

第四章水资源管理第十四条办公楼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防止浪费水资源。

第十五条办公楼要修复漏水设施,及时维修漏水问题。

第十六条办公楼要鼓励员工节约用水,倡导大家节水意识。

第五章废物管理第十七条办公楼要建立废物分类制度,合理处理废纸、废塑料等废物。

第十八条办公楼要定期清理办公室内的垃圾桶,确保废物得到正确分类处理。

第十九条办公楼要妥善处理办公设备的报废问题,如不再使用的设备应进行回收利用或安全处理。

第六章环保宣传第二十条办公楼要加强环保宣传,组织各种环保主题活动,提高员工对环保的认识。

第二十一条办公楼要制作环保标识,张贴在公共区域,提醒员工注意环保事项。

第二十二条办公楼要鼓励员工参与环保志愿活动,营造良好的环保氛围。

第七章监督检查第二十三条办公楼要设立环保督查组,定期对环保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办公室垃圾分类公告

办公室垃圾分类公告

办公室垃圾分类公告尊敬的办公室成员:为了落实环境保护的重要责任,提倡绿色办公,从而建设更加宜人的办公环境,我们决定在办公室内进行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不仅能够减少环境污染,还能节约资源,为我们共同的家园贡献一份力量。

一、分类方式根据垃圾的不同性质,我们将垃圾分为以下四类: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

请大家根据垃圾属性正确分类,具体内容如下:1. 可回收垃圾:可回收垃圾包括废纸张、塑料瓶、玻璃瓶、金属罐等可回收的日常用品。

请将这类垃圾放入专门的可回收垃圾桶内。

2. 有害垃圾:有害垃圾指的是废弃电池、废荧光灯管、废药品、废油漆、废杀虫剂等有害物质。

为了防止对环境和健康造成危害,请将这类垃圾放入专门的有害垃圾桶内。

3. 厨余垃圾:厨余垃圾主要包括餐厨废弃物、剩饭剩菜以及果皮等食物残渣。

请将这类垃圾放入专门的厨余垃圾桶内。

4. 其他垃圾:其他垃圾包括无法归入以上三类的垃圾,如纸巾、一次性餐具等。

请将这类垃圾放入专门的其他垃圾桶内。

二、分类指南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进行垃圾分类,请遵循以下指南:1. 请确保垃圾分类正确,避免将垃圾放入错误的垃圾桶中。

2. 在放入垃圾桶之前,请将垃圾进行简单的处理,如将食物残渣倒入厨余垃圾桶中。

3. 将垃圾放入垃圾桶时,请注意不要弄脏垃圾桶或其它地方。

三、办公室管理为了保持良好的办公环境,请大家严格遵守以下办公室管理规定:1. 严禁随意乱扔垃圾,保持办公区的整洁和干净。

2. 倡导使用可重复利用的办公用品,减少废纸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3. 强化垃圾分类宣传,提高员工的垃圾分类意识。

4. 定期清理垃圾桶,避免异味和病菌滋生。

请所有办公室成员共同遵守以上规定,让我们的办公室成为一个绿色环保的地方。

垃圾分类是每个人的责任,也是对我们未来的一种负责和关爱。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为环保出一份力!谢谢大家的合作!办公室管理部门。

行政部环保办公行动指南

行政部环保办公行动指南

行政部环保办公行动指南在当今社会,环保已经成为每个人、每个组织都必须重视的问题。

作为行政部的一员,我们更应该发挥表率作用,积极推动环保办公,为建设美好的生态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本文将结合实际工作,探讨如何实现行政部环保办公,并提出具体的行动指南。

一、提高环保意识环保意识的提高是实现环保办公的前提。

作为行政部成员,我们应该时刻关注环保动态,了解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不断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

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节约用水、用电,减少纸张浪费,合理使用办公用品,形成良好的环保办公习惯。

二、推行无纸化办公随着科技的发展,无纸化办公已经成为趋势。

行政部应积极推行电子化公文处理、电子档案管理等措施,减少纸张的使用。

同时,提倡使用双面打印、废纸再利用等方式,提高纸张的利用率。

通过推行无纸化办公,不仅能有效节约资源,还能降低办公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三、绿色采购采购环节也是环保办公的重要方面。

行政部在采购办公用品时,应优先选择环保、节能的产品,如节能灯具、环保家具等。

此外,在选择供应商时,应将环保理念纳入考量因素,鼓励供应商采用环保材料和生产工艺,共同推动绿色供应链的建设。

四、节能减排节能减排是环保办公的重要举措。

行政部应加强办公室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定期检查设备运行状况,及时维修和更换故障部件,确保设备高效运转。

同时,提倡使用节能型电器,如节能空调、LED灯等,减少能源浪费。

此外,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充分利用自然光照明,降低人工照明能耗。

五、垃圾分类与资源回收垃圾分类与资源回收是实现环保办公的重要环节。

行政部应制定详细的垃圾分类制度,明确各类垃圾的投放地点和分类标准。

同时,设立废纸、废塑料等可回收物的回收点,鼓励员工积极参与资源回收工作。

通过垃圾分类与资源回收,不仅能有效减少环境污染,还能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

六、倡导绿色出行绿色出行是环保办公的延伸。

行政部应积极倡导员工采用公共交通、骑行、步行等低碳出行方式,减少机动车排放的尾气污染。

办公室设备维护与保养指南

办公室设备维护与保养指南

办公室设备维护与保养指南一、前言办公室设备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延长使用寿命,维护与保养是至关重要的。

本指南旨在为您介绍办公室设备的维护与保养方法,帮助您正确使用和保养设备,减少故障发生和延长设备寿命。

二、办公室设备的维护与保养方法1. 日常清洁办公室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积累灰尘和污垢,影响设备性能和散热效果。

定期对设备进行日常清洁是维护设备的基础工作。

以下是一些清洁的具体方法:- 使用柔软的布或刷子清洁设备表面,避免使用尖锐物品刮擦设备表面,以免造成刮痕。

- 使用专用的电子设备清洁剂清洗键盘、鼠标等电子设备,避免水或其他液体溅入设备内部。

- 定期清理设备散热口、风扇等部件,确保散热系统正常运行。

- 注意定期更换设备滤网,避免灰尘堆积影响散热效果。

2. 正确使用和保护设备使用设备时,注意以下几点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坏和故障:- 正确设置和使用设备的电源,避免过电压和电流对设备的损害。

- 避免将液体或食物放置在设备附近,防止液体溅入设备内部造成短路。

- 注意防护措施,如将设备放置在防尘罩内、使用设备外壳保护套等。

- 严禁擅自拆卸或更换设备内部零部件,以免损坏设备和引发安全隐患。

- 注意设备的使用环境,避免暴露在高温、潮湿或灰尘较多的环境中。

3. 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需要定期检查和维护,以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故障预防。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维护事项:- 定期检查设备的电源线、数据线等连接线路,确保连接良好。

- 检查设备的各个部件和按钮是否正常,如有发现异常及时维修或更换。

- 注意设备的软件更新和驱动程序更新,及时安装最新版本以提升性能。

4. 合理使用设备为了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合理使用设备也是必要的:- 避免长时间超负荷运行设备,应根据设备的说明书合理安排使用时间和间隔。

- 在使用设备时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减少灰尘和杂质对设备的影响。

- 关机时注意正确的操作顺序,避免突然断电造成设备损坏。

(完整版)实验室废弃物处理指南

(完整版)实验室废弃物处理指南

实验室废弃物处理指南一.一般垃圾——办公室垃圾,实验室普通垃圾范围:办公室垃圾,实验室未被感染因子、有害化学物品和放射性物品污染的垃圾例如:办公室垃圾,一次性实验用塑料制品,碎玻璃,未被污染的动物寝具,装化学药品的瓶子(容器)注意:有些化学物品瓶子(容器)在丢弃前应彻底清洗三遍,所有尖状物品的处理都应遵循“生物垃圾处理条例”,垃圾桶必须放在固定位置,不能放到楼道走廊。

二.生物垃圾范围:被生物因子污染的垃圾、所有的尖状物品例如:微生物培养物、动物细胞培养物、动物血液和血液产品、所有污染过的一次性实验室用品(培养器皿、吸管、试管等)、实验用标本(血液、其它有潜在污染的物质)、所有针头及注射器所有经过高温消毒的生物垃圾(除“尖状物品”外)都可是做一般垃圾予以处理。

但是,如果将标有生物有害标签的垃圾袋丢在楼道内的垃圾桶内,就会给垃圾处理带来很多麻烦。

因此,在将生物垃圾倒入楼内垃圾桶之前,应确保垃圾袋外没有生物危害物质的字样。

应将高压消毒的物品放在透明的垃圾塑料袋内,当做一般垃圾来处理。

化学或辐射垃圾不能高压消毒,也不能将其焚烧。

净化过的非辐射的液态垃圾应与大量清水一起冲入下水道中。

三、化学垃圾范围:非辐射物品及被化学物质污染的物品例如:用过的及剩余的化学物品、破碎的温度计及其它含水印的物品、杀虫剂、不可倒置的气体容器、非辐射的铅片、用来冲洗胶片的溶剂、用过的溶剂、油类泄漏物、被污染的泵或机油、电池废旧的化学物品不能像一般垃圾和生物垃圾那样处理,也不能倒入下水道。

所有的化学垃圾外包装都应封闭。

不要将重金属化合物,氧化剂,苯酚,强酸混入溶剂容器中。

四、放射性垃圾范围:任何含有放射性物质或放射性物质污染的垃圾。

例如:动物寝具及排泄物,被放射物污染的实验机清洁物品五、多重危害或综合垃圾范围:含有多种危害物的垃圾,诸如被放射性元素,传染因子或有害化学物品所污染的垃圾例如:含有一定量的氯仿或有害重金属的融水放射性垃圾凝胶过程中所产生的甲醇或醋酸物连续液体萃取过程中所产生的混合物蛋白质沉淀中的三氯乙酰酸用来存放放射性细胞中提取DNA的防腐剂或氯仿清洗被放射性元素所污染的玻璃制品所产生的铬被放射性元素所污染的真空泵用油含有血液的化合物或放射性物质六、日常消耗品范围:由于产生大量有可能造成有毒有害垃圾,需要予以特别处理的垃圾例如:废旧日光灯,不泄露电池,废弃杀虫剂,水银温度计,日光灯镇流器。

办公环境保护措施

办公环境保护措施

办公环境保护措施办公环境保护是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合理的办公环境保护措施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促进员工的身心健康,还能够提升企业形象,减少企业的运营风险。

下面就办公环境保护措施进行逐一介绍。

首先,办公环境通风保护措施。

办公室内空气质量直接影响员工的健康和工作效率。

为了确保室内空气清新,应当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畅通。

建议办公室内安装新风系统,并经常开启窗户进行通风换气,加强室内空气质量的管理。

其次,办公环境温湿度保护措施。

室内温湿度适宜对员工的工作状态具有重要影响。

室内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所以应当合理调节室内温度,并保持适宜的湿度。

可以安装空调、加湿器、除湿器等设备,保持室内环境的温湿度舒适。

再次,办公环境噪音保护措施。

噪音是一种干扰员工正常工作的有害因素,长期暴露在高噪音环境下会对员工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

因此,办公室应尽量减少噪音来源,如安装隔音窗、使用吸音材料、设置噪音隔离设备等措施,保障员工的安静工作环境。

另外,办公环境光线保护措施。

良好的照明环境是办公室内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员工的工作效率和视力健康。

因此,办公室内照明要充足、柔和,避免出现强光直射或暗光不足的情况。

可以采用自然采光结合LED照明的方式,让员工在明亮舒适的环境下工作。

此外,办公环境座椅和桌椅保护措施。

员工每天长时间坐在办公桌前工作,所以选用合适的座椅和桌椅对于员工的健康至关重要。

座椅要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能够支撑腰部、缓解颈椎压力,桌椅的高度也要符合员工的身高,以保障员工的工作舒适度。

最后,办公环境保洁消毒措施。

保持办公室内环境整洁干净对于员工的健康至关重要。

定期清理地面、办公桌、电脑、办公椅、卫生间等地方,保持办公室内空气清新,减少细菌滋生,保障员工的健康。

综上所述,合理的办公环境保护措施既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又能促进员工的身心健康,为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氛围。

企业在制定办公环境保护措施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并不断进行改进和调整,为员工营造一个安全、健康、舒适的工作环境。

办公室环境管理规定范文

办公室环境管理规定范文

办公室环境管理规定范文一、引言在现代社会中,办公室是人们工作的主要场所之一。

一个良好的办公室环境对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保障员工的健康和提升公司形象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了实现办公室环境的良好管理,本文将制定一系列办公室环境管理规定,以提供指导和保障。

二、空气质量管理1. 办公室应保持良好的通风状况,确保新鲜空气的进入,并及时清除室内有害气体。

2. 办公室内禁止吸烟,吸烟区应设于室外,并设有合适的吸烟设施。

3. 办公室应为员工提供干净的饮用水,定期清洗水壶和水杯。

三、噪音管理1. 办公室应采取措施降低噪音污染,包括选择低噪音的办公设备,尽量减少呼叫中心等产生噪音的活动。

2. 员工在使用电话时,应尽量保持语音适度,并避免谈论与工作无关的话题。

3. 为员工提供噪音隔音的设施或设备,确保工作环境的安静。

四、照明管理1. 办公室应根据工作需要合理安排照明设备,确保光线均匀、明亮。

2. 员工的工作区域应提供足够的自然光线,避免过度依赖人工照明。

3. 定期检查维护照明设备,确保灯泡的亮度和使用寿命。

五、温度管理1. 办公室内的温度应适宜,一般控制在20-26摄氏度之间。

2. 根据员工的实际需求,提供调节温度的设施或设备。

3. 办公室内禁止使用电暖室外,以免造成供电过载或安全隐患。

六、卫生管理1. 办公室应保持清洁整洁,每天定期清理地面、桌面、椅子等物体,并及时清理垃圾。

2. 办公室应提供足够数量的垃圾桶和分类垃圾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垃圾分类。

3. 定期进行办公室的卫生消毒工作,保证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七、设备管理1. 办公室内的设备应定期检查维护,确保正常使用。

2. 随时保持设备的整洁和清理,防止积尘和污染。

3. 注重设备的能源管理,避免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八、绿色环保管理1. 鼓励员工减少使用纸张,提倡电子化办公,节约资源。

2. 配置符合环保要求的办公用品,如可回收的纸张、墨盒等。

3. 建立绿色办公室的意识,鼓励员工节约用电、用水、用纸等。

办公室使用手册

办公室使用手册

办公室使用手册引言概述:办公室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场所,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员工的舒适度,正确使用办公室设备和遵守办公室规则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份办公室使用手册,详细介绍办公室使用的注意事项和操作指南。

一、办公设备使用1.1 电脑使用:- 在使用电脑之前,确保电脑已连接电源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 注意保持电脑桌面整洁,避免杂物堆积影响工作效率。

- 定期清理电脑内部和外部的灰尘,以确保散热和正常运行。

1.2 打印机使用:- 使用打印机前,确保打印机已连接电源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 避免打印过多无用的文件,节约纸张和墨盒的使用。

- 定期清理打印机的碳粉和纸屑,以确保打印质量和延长使用寿命。

1.3 复印机使用:- 使用复印机前,确保复印机已连接电源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 遵守版权法,不要复印受版权保护的文件。

- 使用复印机时,注意保持文件的整齐和正确放置,避免卡纸和损坏。

二、办公室卫生和环境2.1 办公桌整理:- 保持办公桌整洁,将不必要的文件和杂物放置在指定的位置。

- 定期清理办公桌,擦拭桌面和键盘,以保持卫生和工作效率。

- 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在办公桌上吃零食或者饮料。

2.2 垃圾处理:- 将废纸、食品包装等垃圾放入指定的垃圾桶中,保持办公区整洁。

- 分类处理垃圾,将可回收物和有害物质分开放置,以便环保处理。

- 定期清理垃圾桶,避免异味和细菌滋生。

2.3 空气流通:- 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办公室空气流通,减少细菌滋生。

- 避免在办公室内吸烟,保持空气清新和员工的健康。

- 注意办公室温度的调节,保持舒适的工作环境。

三、办公室安全3.1 火灾安全:- 熟悉办公室的紧急出口和灭火器的位置,并定期检查其是否正常可用。

- 禁止在办公室内使用明火,如蜡烛或者烟火。

- 定期进行火灾演练,提高员工的火灾应急意识和逃生能力。

3.2 电器安全:- 使用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电器设备,并定期检查其插头和路线是否损坏。

- 避免使用过多插座和电源延长线,以免造成电线过热和火灾隐患。

办公环境管理规定范文

办公环境管理规定范文

办公环境管理规定范文
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办公环境,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员工的健康与安全,公司制定了以下办公环境管理规定:
一、通风规定:
1.办公室应保证良好的通风,避免空气污浊。

2.每天办公前应开窗通风10分钟以上,午休后及下班前应再次开窗通风。

二、照明规定:
1.办公室应保持充足的光线,避免过暗或过亮对员工眼睛造成的伤害。

2.为员工提供合适的可调光的台灯,供其使用。

三、温度规定:
1.办公室室温应保持在20-25摄氏度之间,避免室内温度过低或过高。

2.在室内温度无法达标时,可使用空调或取暖设备进行调节。

四、噪音规定:
1.办公室应保持安静的工作环境,避免嘈杂声影响员工工作。

2.禁止在办公区域内大声喧哗、播放音乐或影响到他人工作的行为。

五、空气质量规定:
1.办公室禁止吸烟,吸烟员工需在指定的吸烟区域吸烟。

2.定期清理办公室内的灰尘,保持空气清新。

六、垃圾分类规定:
1.办公室设立垃圾分类桶,员工需按照分类要求将垃圾投放到相应的桶内。

2.垃圾分类桶定期清理及更换。

七、工作区规定:
1.每个员工应保持自己的工作区整洁有序,不得在桌面上乱放物品。

2.定期清理工作区,保持环境整洁。

八、绿色环保规定:
1.鼓励员工使用环保材料,如纸张双面使用、打印稿纸重复利用等。

2.节约用水用电,不浪费资源。

以上规定适用于全体员工,违反规定的员工将受到相应的纪律处分。

为了保持办公环境的良好,每个员工都有责任遵守并执行上述规定。

同时,公司也会定期检查和改进办公环境,为员工创造更好的办公条件。

健康工作环境指南:优化办公室布局与减少工作压力

健康工作环境指南:优化办公室布局与减少工作压力

健康工作环境指南:优化办公室布局与减少工作压力1. 引言1.1 概述在现代社会,工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占据了生活的重要部分。

一个健康的工作环境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身心健康,还能够提升他们的工作效率和满意度。

因此,如何优化办公室布局并减少工作压力成为了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部分将讨论健康工作环境的重要性以及与员工健康之间的联系;第二部分将介绍如何优化办公室布局,包括舒适的工作区域设计、合理利用空间和选择人性化办公家具与设备;第三部分将探讨减少工作压力的有效方法,包括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与时间管理策略、注重健康饮食与运动,并建立积极的团队协作氛围。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主要观点和建议,并展望未来健康工作环境发展的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指南,帮助他们优化自己所处的工作环境,从而创造一个健康、舒适和高效的工作场所。

通过了解如何优化办公室布局和减少工作压力,读者可以改善自己在工作中的体验,提高工作质量和生活质量。

同时,本文也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对于健康工作环境的关注,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和展望。

以上是文章“1. 引言”部分的内容,旨在概述文章结构、引出主题,并说明本文撰写目标。

2. 理解健康工作环境:2.1 优化办公室布局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将大部分时间花费在办公室工作。

因此,办公室布局对于员工的健康和幸福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优化办公室布局可以提供一个舒适、安全和有利于高效工作的环境。

通过合理布置工位、设备和家具,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身体不适和职业病的风险。

2.2 工作环境与员工健康的关联性:科学研究表明,办公室环境对员工的身心健康产生直接影响。

恶劣的工作环境可能导致许多健康问题,如颈椎疼痛、肩部紧张、眼睛疲劳等。

因此,为了保护员工的健康和提高生产力,必须重视并改善办公室工作环境。

2.3 健康工作环境对工作效率和员工满意度的影响:良好的工作环境可以激发员工积极性,并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

办公室文明环保倡议书(2篇)

办公室文明环保倡议书(2篇)

办公室文明环保倡议书尊敬的各位同事:大家好!作为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构建的工作环境,办公室是我们每天工作、学习、交流的重要场所。

为了创造良好的办公环境,提高工作效率,保护环境,我代表公司向大家发起办公室文明环保倡议。

希望我们能够从点滴入手,共同营造舒适、和谐、环保的工作氛围。

办公室是我们工作的家,我们应该像爱护自己的家一样,爱护和尊重办公室环境。

首先,请大家自觉遵守办公室的各类规章制度,保持公共区域的整洁、安静,不随手乱扔纸屑、烟蒂等垃圾,保持桌面整洁,妥善使用办公设备和电器。

同时,我们应该时常关注家务安全,确保消除安全隐患。

比如,在离开之前,关好电源,关闭灯光和电脑;使用电器设备时,注意避免过载使用。

我们要提倡文明用餐,养成环保节约的餐食习惯。

第一,合理安排餐食,减少浪费。

在点餐时,根据自己的食量合理选择食物,避免过量点菜导致浪费。

第二,在用餐过程中尽量少用一次性餐具,多使用可重复使用的餐具,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

另外,养成不剩饭剩菜的好习惯,利用剩菜剩饭可以进行垃圾分类,减少厨余垃圾的产生,节约粮食资源。

为了创造更好的办公环境,我们还应该注重节约用电、用水。

首先,关灯节能、关气节能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

进门时,记得随手关掉灯光,走出办公室时,关掉电脑和显示器。

此外,要合理利用空调和暖气设备,尽量避免单独使用电热器具,适当调整空调温度和使用时间,提倡穿衣自律,选择凉爽易干的衣物。

用水方面,我们应该减少用水量,缩短冲洗时间,注意及时修复漏水设备。

办公室环境的噪音污染也是我们需要共同关注和避免的问题。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提高身心健康,我们要合理控制办公室内的噪音。

请大家保持安静工作环境,不大声喧哗,注意不要在办公室内开启音响或者大声播放音乐,提高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为了更好地继续推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我们应该想办法减少办公环节中的不必要的纸质文件打印,鼓励使用电子邮件、电子文档和数字化工具进行更高效的工作和交流。

提醒公司办公室节能环保倡议

提醒公司办公室节能环保倡议

提醒公司办公室节能环保倡议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节能环保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作为一个公司,办公室是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消耗能源最多的地方之一。

因此,提倡节能环保不仅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也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本文将就如何在公司办公室中倡导节能环保提出一些建议。

1. 节约用电在办公室中,电力消耗是最为常见的能源消耗方式之一。

为了节约用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合理使用照明设备:在白天充足的情况下,尽量利用自然光线,减少人工照明的使用。

另外,离开办公室时要及时关闭灯具,避免空置房间浪费电能。

选择节能设备:购买符合能效标准的办公设备,比如LED台灯、节能显示器等,可以有效降低用电量。

定期检查设备:定期检查办公设备的工作状态,确保设备正常运行,避免因设备故障造成的能源浪费。

2. 减少纸张消耗办公室中纸张的使用量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保问题。

为了减少纸张消耗,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双面打印:在打印文件时尽量选择双面打印,减少纸张的使用量。

电子文档替代:尽量使用电子邮件、电子文档等形式传递信息,避免不必要的打印。

废纸回收:对于废纸及时进行回收再利用,可以有效减少纸张消耗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3. 推广绿色出行员工的出行方式也是影响公司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推广绿色出行方式,我们可以:鼓励骑行和步行:提供员工骑行停车位和步行通道,鼓励员工选择环保出行方式。

推广公共交通:为员工提供公共交通优惠政策,引导员工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

开展拼车活动:组织员工进行拼车活动,减少单车通勤带来的碳排放。

4. 管理办公垃圾办公室中产生的垃圾如果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因此,妥善管理办公垃圾至关重要:分类投放:设置垃圾分类桶,并对员工进行垃圾分类投放的培训和指导。

减少一次性用品: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纸杯等物品,选择可重复使用的物品来减少垃圾产生。

定期清理:定期清理办公室内的垃圾桶和垃圾袋,确保垃圾得到及时处理。

环保办公室规章制度

环保办公室规章制度

环保办公室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推动绿色办公,保护环境、节能减排,建设节约型社会,提高办公效率,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特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适用于本公司内所有办公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

第三条本规章所称环保办公,是指在办公工作中遵守环保规定、倡导节约用纸、节约用电、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等环保工作。

第四条公司领导班子对环保办公高度重视,亲自督促,为员工树立榜样。

第五条公司将对工作中办公环保情况定期检查,对达标者给予表扬,对不达标者进行批评教育。

第二章环保用纸第六条在办公过程中,应尽量减少使用纸张,推动电子文件的使用。

第七条对于必须使用纸张的工作,应采用双面打印、多合一打印等方式,节约用纸。

第八条员工应当注意纸张的再利用,废纸应当投放到废纸箱中进行回收。

第九条公司办公用纸应选用环保无荧光、无漂白的回收纸。

第十条公司将设立环保用纸专项奖励,在用纸节约方面取得的成绩可获得相应奖励。

第三章环保用电第十一条在办公过程中,应注意节约用电,随时随地关心电力消耗情况。

第十二条在不占用工作时间的前提下,应将办公电脑、打印机等耗电设备在下班后关机或休眠。

第十三条应注意及时关闭不必要的照明灯光,对于顺便关掉的,应给予表扬。

第十四条应注意检查电力设备,保证正常使用,降低电力的浪费。

第十五条公司将设立环保用电专项奖励,在用电节约方面取得的成绩可获得相应奖励。

第四章环保用水第十六条在办公过程中,应注意节约用水,随时随地关心水资源的消耗情况。

第十七条使用水具要注意节约用水,杜绝浪费。

第十八条定期检查水龙头和管道,保证不漏水。

第十九条公司将设立环保用水专项奖励,在用水节约方面取得的成绩可获得相应奖励。

第五章垃圾分类第二十条办公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应当分类投放到相应的垃圾桶中,不得随意乱扔。

第二十一条应注意将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等分别投放到相应的垃圾桶中。

第二十二条公司将设立垃圾分类专项奖励,在垃圾分类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可获得相应奖励。

(完整版)实验室废弃物处理指南

(完整版)实验室废弃物处理指南

(完整版)实验室废弃物处理指南-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实验室废弃物处理指南一.一般垃圾——办公室垃圾,实验室普通垃圾范围:办公室垃圾,实验室未被感染因子、有害化学物品和放射性物品污染的垃圾例如:办公室垃圾,一次性实验用塑料制品,碎玻璃,未被污染的动物寝具,装化学药品的瓶子(容器)注意:有些化学物品瓶子(容器)在丢弃前应彻底清洗三遍,所有尖状物品的处理都应遵循“生物垃圾处理条例”,垃圾桶必须放在固定位置,不能放到楼道走廊。

二.生物垃圾范围:被生物因子污染的垃圾、所有的尖状物品例如:微生物培养物、动物细胞培养物、动物血液和血液产品、所有污染过的一次性实验室用品(培养器皿、吸管、试管等)、实验用标本(血液、其它有潜在污染的物质)、所有针头及注射器所有经过高温消毒的生物垃圾(除“尖状物品”外)都可是做一般垃圾予以处理。

但是,如果将标有生物有害标签的垃圾袋丢在楼道内的垃圾桶内,就会给垃圾处理带来很多麻烦。

因此,在将生物垃圾倒入楼内垃圾桶之前,应确保垃圾袋外没有生物危害物质的字样。

应将高压消毒的物品放在透明的垃圾塑料袋内,当做一般垃圾来处理。

化学或辐射垃圾不能高压消毒,也不能将其焚烧。

净化过的非辐射的液态垃圾应与大量清水一起冲入下水道中。

三、化学垃圾范围:非辐射物品及被化学物质污染的物品例如:用过的及剩余的化学物品、破碎的温度计及其它含水印的物品、杀虫剂、不可倒置的气体容器、非辐射的铅片、用来冲洗胶片的溶剂、用过的溶剂、油类泄漏物、被污染的泵或机油、电池废旧的化学物品不能像一般垃圾和生物垃圾那样处理,也不能倒入下水道。

所有的化学垃圾外包装都应封闭。

不要将重金属化合物,氧化剂,苯酚,强酸混入溶剂容器中。

四、放射性垃圾范围:任何含有放射性物质或放射性物质污染的垃圾。

例如:动物寝具及排泄物,被放射物污染的实验机清洁物品五、多重危害或综合垃圾范围:含有多种危害物的垃圾,诸如被放射性元素,传染因子或有害化学物品所污染的垃圾例如:含有一定量的氯仿或有害重金属的融水放射性垃圾凝胶过程中所产生的甲醇或醋酸物连续液体萃取过程中所产生的混合物蛋白质沉淀中的三氯乙酰酸用来存放放射性细胞中提取DNA的防腐剂或氯仿清洗被放射性元素所污染的玻璃制品所产生的铬被放射性元素所污染的真空泵用油含有血液的化合物或放射性物质六、日常消耗品范围:由于产生大量有可能造成有毒有害垃圾,需要予以特别处理的垃圾例如:废旧日光灯,不泄露电池,废弃杀虫剂,水银温度计,日光灯镇流器11。

办公室环保倡议书

办公室环保倡议书

办公室环保倡议书尊敬的公司全体员工:我们都知道,保护环境是人类永恒的责任和使命。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行动来减少我们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为此,公司决定发起一项办公室环保倡议,号召全体员工共同努力,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办公室是我们每天工作的地方,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习惯和行为来减少我们对环境的影响。

下面,我们列出了一些简单易行的办公室环保实践,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对待并付诸行动:1. 节约用电:- 关闭电脑、显示器、打印机等办公设备的电源,不使用时及时关闭。

- 使用节能灯具来替代传统的白炽灯。

- 合理调整室内温度,使用空调和暖气时尽量节能。

2. 减少用纸:- 尽量使用电子邮件、文档和共享文件来传递信息,减少打印纸张的使用。

- 对于必须打印的文件,优先选择双面打印并且调整字体大小和行间距来减少用纸量。

- 利用废纸做草稿纸,减少浪费。

3. 垃圾分类:- 设立垃圾分类桶并按要求进行分类投放。

- 减少办公室内产生的垃圾数量,鼓励员工带上可循环使用的饭盒和水杯。

4. 减少办公用品浪费:- 避免频繁更换办公用品,充分利用旧的文件夹、笔记本和笔。

- 谨慎使用办公用品,避免浪费。

5. 促进可持续交通方式:- 鼓励员工骑自行车、步行或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上班,减少个人汽车的使用。

- 开展骑行或步行上班的活动,提供相应的补贴和奖励。

6. 倡导环保生活方式:- 倡导员工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如塑料袋、餐具等,鼓励大家使用可循环利用的环保产品。

- 组织员工参与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清理等,提高环保意识。

以上仅是一些简单的办公室环保实践,我们相信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日常行为来保护环境。

我们希望每位员工都能积极参与,并将环保理念融入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

倡议书并非简单的发出号召,更需要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同和支持。

因此,我们呼吁大家积极参与并提出更多的环保建议,共同推动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办公室环保行为指南
3
1.1电脑使用启用节电模式启用节电模式;;并适当设置节电参数节电参数;;
手提电脑注意关闭电源后放进提包内进提包内,,如果没有关闭电源,要注意平稳拿放要注意平稳拿放;; 台式电脑在关闭主机时台式电脑在关闭主机时,,记得同时关闭显示器电源得同时关闭显示器电源;; 调节调节电脑屏幕的显示亮度
电脑屏幕的显示亮度电脑屏幕的显示亮度;;
5
1.2打印机使用打印文件尽量使用小字号字体字体,,并减少页面边距并减少页面边距;; 检查打印设置是否准确检查打印设置是否准确;; 尽量使用双面打印模式尽量使用双面打印模式,,或选择小型纸张或选择小型纸张;;如不是重要文件重要文件,,尽可能使用回收再生纸张进行打印收再生纸张进行打印,,或将标准打印模式改为草稿打印模式打印模式;;
7
1.3复印复印//传真机使用
复印之前应确定文件复印的必要性必要性;;
复印前仔细检查相关参数的设置设置;;
可行时可行时,,应使用双面复印模式,或选择小型纸张或选择小型纸张;; 尽可能使用回收再生纸张进行复印或传真行复印或传真;;传真机使用后的硒鼓、、
9
1.3复印复印//传真机使用传真机使用((续减少复印及传真的浓度减少复印及传真的浓度;; 保证复印与传真机工作环境的清洁与通风境的清洁与通风;; 经常清洁搓纸经常清洁搓纸、、走纸部件,定时更换易损件定时更换易损件;; 下班后应及时关闭复印机电源电源。

11
1.4投影机的使用投影机的使用((续
在投影机使用后在投影机使用后,,应及时关机;在关机时不能马上断开电源电源,,要等机器自行散热完成自动停机后再断电成自动停机后再断电;; 在使用及存放过程中应注意防尘防尘;;
在使用及存放过程中应注意防潮防潮。

保持设备使用的效率。

13
第二章第二章::办公用具及材料使用
14
2.1办公用纸的使用及回收再利用
尽量使用电子文件尽量使用电子文件,,减少纸质文件的用量减少纸质文件的用量;; 在打印在打印//复印复印//传真时传真时,,尽可能回收纸张尽可能回收纸张,,使用双面打印打印,,减小文字字号减小文字字号、、缩小页边距等措施可减少纸张的用量张的用量;;
对用过的单面纸张进行回收再利用再利用;;
传送公文的信封传送公文的信封、、公文袋尽量重复使用量重复使用,,不要用过一次就废弃就废弃;;
15 提倡用铅笔进行
文件
文件的
的标注和记
录;
2.1办公用纸的使用及回收再利用办公用纸的使用及回收再利用((续会议与培训时尽
可能多用白板
可能多用白板,
,
少用白纸
少用白纸。

提倡寄送电子贺
卡,以替代纸质
贺卡
贺卡;
;
17
对于需要使用电池的用具(如计算器如计算器,,
,尽可尽可能用可充电电池能用可充电电池,,废弃的电池应当进行严格回收(回收时应避免挤压破损破损,,,交由有能力处交由有能力处理的回收单位处置理的回收单位处置。

2.2其它办公用具的使用其它办公用具的使用((续
19
3.1照明
在保证照度的情况下在保证照度的情况下,,尽量使用自然光照明使用自然光照明;; 中午休息时间中午休息时间,,可关闭办公室区域的照明灯办公室区域的照明灯;;走廊灯在保障员工正常安全的前提下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少开灯少开灯;;
21
3.2空调与制冷
尽量使用自然通风尽量使用自然通风;; 办公室制冷温度可考虑设定在26~28℃之间之间;; 制冷区域门窗应关好制冷区域门窗应关好;; 离开办公室前15分钟关闭空调闭空调;;
23
3.2空调与制冷空调与制冷((续
当温度适宜时当温度适宜时,,改中改中、、低风低风,,在降低噪音的同时可减少能耗时可减少能耗;; 在空调长期不使用的时候,应拔掉电源插头应拔掉电源插头,,或关上电源开关或关上电源开关,,减少空调待机能耗空调待机能耗。

25
3.3水的使用水的使用((续
清洁用水
a在洗手或洗物时在洗手或洗物时,,水龙头开到适宜;b在洗手或洗物时在洗手或洗物时,,不要将水龙头常开常开;;c清洗完后及时关上水龙头清洗完后及时关上水龙头;;d洗手后洗手后,,自然晾干或用手帕擦干,尽量少用擦手纸或烘干机尽量少用擦手纸或烘干机;;e当发现水龙头当发现水龙头、
、水管或马桶有漏水或破损现象时水或破损现象时,,应及时向行政部通报维修部通报维修。

27
3.4 清洁与卫生(续
办公室植物的维护办公室植物的维护::
•办公室植物应避免摆置在通风口
或空气调节器的风口或空气调节器的风口;;
•植物应优先考虑其所适合之光线量;
•发现有发黄或有败坏的叶片发现有发黄或有败坏的叶片,,以及凋萎的花朵及凋萎的花朵,,应赶快除去应赶快除去;;•当叶片蒙垢时当叶片蒙垢时,,可用软海绵沾上温水擦拭温水擦拭;;
•植物生长容器应定期加以清理植物生长容器应定期加以清理,,其水盆须随时维持乾燥以免孳生病虫病虫、
、蚊蝇蚊蝇。

29
3.5会议及培训
鼓励所有参与人员应自备水杯;
确定开关灯的数量以及空调的温度设定的温度设定;;及时关闭灯和空调空调;;
尽可能使用白板以替代白纸的使用的使用;;
尽可能以电子教材或会议资料来替代纸质教材或资料料来替代纸质教材或资料;;
第四章:实验室设备及材料使用 31 提高仪器的使用率;提高仪器的使用率;较长时间不使用的设备应较长时间不使用的设备应及时关闭电源;及时关闭电源;通风橱尽量采用变风量系统;废液统一分类收集禁止倒入下水道;入下水道;做好实验室废弃物的分类收集;收集; 32
进入冷库取样品时,进入冷库取样品时,随手关门;随手关门;气体钢瓶按规定搬运放置,、放置,并挂上铁链以防止倾倒,以防止倾倒,经常检查是否漏气;查是否漏气;危险品由专人保管,危险品由专人保管,并作好出入库记录;并作好出入库记录;减少一次性耗材的使用。

33 第五章:实验室环境维护34
危险场所、危险场所、设备及物品明确标识,避免误入或误用;标识,避免误入或误用;按规定配戴个人防护用品,按规定配戴个人防护用品,如实验服、
防护眼镜、如实验服、防护眼镜、手套、口罩、鞋子等;口罩、鞋子等;食物、食物、饮料禁止带入实验室样品除外)(样品除外);物品分类码放整齐,物品分类码放整齐,不在过道及应急出口堆放杂物;道及应急出口堆放杂物; 35 按照仪器房的要求,按照仪器房的要求,设定空调温度,设定空调温度,避免过冷或过热;过冷或过热;及时关闭水源,避免及时关闭水源,长流水” “长流水”;确保消防器材、确保消防器材、应急灯等应急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好状态。

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