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地理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印度》这一节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材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印度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与我国的关系。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印度的基本情况,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学习新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
但同时,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全体学生,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印度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点以及与我国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印度的正确认识,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印度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点以及与我国的关系。
2.教学难点:印度的地理分布、气候特点以及宗教分布。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印度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印度的美食、舞蹈、节日等文化元素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印度的自然地理特征。
3.课堂讲解:结合教材内容和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印度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与我国的关系。
4.案例分析:分析印度的地理分布、气候特点以及宗教分布,加深学生对印度的了解。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印度的发展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记忆。
7.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印度的地理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点•与中国的关系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讨论等方面进行,全面了解学生对印度地理知识的学习情况。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印度》说课稿2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印度》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印度》的内容包括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农业、工业、人口和城市等。
这一节内容是对印度的全面介绍,使学生了解印度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培养学生对印度的基本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印度的了解可能仅限于一些基本的常识,如印度是人口众多的国家,有咖喱等特色食品。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从更深层次去了解印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农业、工业、人口和城市等基本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印度的基本认识,拓宽国际视野,增强对不同文化的尊重。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农业、工业、人口和城市等基本特点;2.教学难点:印度的气候、地形对农业和工业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等;2.教学手段:地图、图片、视频、PPT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印度的舞蹈、美食等文化元素,引导学生关注印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2.呈现目标: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他们明确学习的内容;3.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印度的基本情况;4.课堂讲解:通过PPT、地图等教学资源,详细讲解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农业、工业、人口和城市等;5.案例分析:分析印度的农业和工业分布,让学生理解气候、地形等因素对农业和工业的影响;6.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印度的发展问题,提出解决方案;7.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8.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农业、工业、人口和城市等内容,以关键词和图示的形式呈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印度》说课稿
《印度》说课稿《印度》说课稿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印度》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印度》说课稿1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的课题是《水旱灾害和印度农业》,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第七章第三节《印度》,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习使用。
首先,对教材进行分析: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
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
本课题教材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印度的地形与人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气候知识,来分析水旱灾害频繁与西南季风的关系;接着讲述了印度农业生产的巨大变化,教材还安排了南亚季风图与印度年降水量、农作物及矿产分布图以及三处学生课堂活动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本节用意在于使学生避免死记硬背,能够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教材的这种安排,也从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工业生产布局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等方面体现了环境-资源-人口这一主线,正确地阐明人地关系。
据此,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认识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理解有关人地关系、生产布局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达到能够利用孟买气温、降水统计图说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理解南亚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
情感目标:通过对治理印度水旱的讨论,激发学生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情感,培养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要求,确定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关系为教学重点。
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既为教学重点亦为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故确定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为教学难点。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印度》说课稿
七年级地理《印度》说课稿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印度》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
先来说说教材印度这节课,学科特点突出、理论性强、重点、难点还比较集中。
教材中的四个模块(展示课件)比较侧重于展现印度的现代人文地理特征。
安排了各种图形13幅,4处活动练习和1个阅读材料,意在让学生运用地理材料,去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等自然特征(展示课件),分析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基本原理(展示课件)。
强调了粮食生产与人口、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展示课件),工业生产布局与原料地的关系(展示课件),突出了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这些内容的安排,也为高中地理教学中,“影响农(工)业布局的因素”奠定了基础。
中学阶段,学生学到的第一个国家是发达国家——日本,而印度的古代文明多姿多彩,现代经济发展也备受注目。
印度是发展中国家中,发展的比较快的国家之一,也是中考、高考要求掌握的国家之一。
在学习了日本之后,对印度的分析,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印度最突出的地理特征,还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亚洲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
这一部分,可以理解为对前一章内容的延伸和补充。
印度又是我国的邻国,并且与我国有着太多相似之处。
了解她,对了解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出路,及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然后看看目标(展示课件)在《认识国家》这一部分,课标总的要求有九条。
其中,有五条在《印度》一课中可以落实。
(课件展示具体内容)据此要求,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三点一线”。
即:“知识点、能力点、情感点”,那么这一主线就是“印度突出的地理特征”。
(课件展示具体内容)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的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以及热点问题是(课件显示具体内容):接着说说教法、学法教法学法的设计要符合新的教学理念。
新理念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督促者。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印度》说课稿6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印度》说课稿6一. 教材分析《第三节印度》这一节主要介绍了印度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经济情况。
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印度的基本情况,掌握印度的自然地理特征,了解印度的人文地理特点,以及认识印度的经济状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自然地理的概念和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印度这一国家,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和文字资料,去了解和认识印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印度的自然地理特征,了解印度的人文地理特点,以及认识印度的经济状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印度这一国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印度的自然地理特征,印度的人文地理特点,以及印度的经济状况。
2.教学难点:印度的地理分区和印度的经济特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包括图片、视频和地图等资料。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张印度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印度的位置和形状。
2.自然地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和观察图片,了解印度的自然地理特征,如地形、气候、河流等。
3.人文地理:引导学生了解印度的人文地理特点,如人口、宗教、语言等。
4.经济地理:引导学生了解印度的经济状况,如农业、工业、服务业等。
5.总结:通过提问和讨论,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包括印度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人口、宗教、语言、经济等方面,用简洁的文字和图示,展示印度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特点。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来进行。
重点评价学生对印度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特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九. 说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人教版地理印度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印度说课稿人教版地理课程:印度一、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通过对印度地理概况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色及其在全球的重要性。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掌握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基本国情。
2. 理解印度的自然环境对其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 认识印度的人口、文化和宗教特点。
4. 分析印度在全球政治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1. 印度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30分钟)- 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 地形地貌- 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2. 印度的人口与城市(20分钟)- 人口分布与结构- 主要城市及其特点3. 印度的文化与宗教(20分钟)- 多元文化的特点- 宗教信仰及其对社会的影响4. 印度的经济与全球地位(30分钟)- 经济结构与发展现状- 全球化背景下的印度经济- 印度与中国及其他国家的合作与竞争关系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讲授与多媒体展示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等直观材料帮助学生形成对印度的直观印象。
2. 利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具体的社会、经济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印度的国情。
3. 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互动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他们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课后布置相关阅读材料和思考题,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入探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对印度的兴趣。
- 简要介绍印度的概况,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2. 讲授新知- 详细讲解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口城市、文化宗教和经济状况。
- 利用多媒体资料,展示印度的风土人情和社会发展。
3.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印度的自然环境对其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 角色扮演,模拟印度与中国的外交谈判,理解国际关系中的合作与竞争。
4. 总结与反馈- 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印度的地理、文化和经济特点。
- 通过提问和讨论,检查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见解,进行课堂反馈。
七年级地理下册7.3印度说课稿1新人教版
《印度》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
《印度》一节是人教版初中地理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中,南亚面积最大国家的案例教学。
由于印度在古代文明、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及人口增长等方面的地理特点与我国具有可比性,极具借鉴意义。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区域地理教学要重点突出能够说明地理问题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内容。
教材没有面面俱到的介绍印度,主要通过:世界第二人口大国、热带季风气候与劣势生产、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等三个方面集中反映当今印度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尤其突出现代人文地理特征。
二、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学习日本、东南亚,初步具备了学习区域的能力,初步建立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本框架结构的知识学习体系。
结合学生已有的气候知识,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读图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具备了这些知识和能力、方法之后再来学习印度就简单多了。
但缺乏对区域地理中应该要重点突出能够说明地理问题的学习经验;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空间概念和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学会分析归纳总结自然环境影响人文环境的因果关系。
同时由于地理内容有的问题很抽象,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图片、录像、“读一读”等材料来增加学生的间接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指导学生分析地图,主要采取看录像、提问题的形式,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地图、分析地图,有利于抓住事物特征。
三、课标要求1.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3.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4.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对照地图和课文,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
2.运用资料分析说出印度的人口特点及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3.运用资料分析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
4.对照印度的水稻和小麦分布图、地形图、降水分布图,找出印度水稻、小麦分布与降水、地形的对应关系。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印度 》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印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印度》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印度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经济发展等方面。
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可以了解到印度的基本国情、地理特点和风土人情,提高对印度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印度的了解相对较少,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拓展视野。
同时,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接受新知识,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印度的主要地理特征,理解印度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资料查询等方法,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地理信息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印度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拓宽国际视野,提高全球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特点、经济发展等。
2.教学难点:印度的气候特点、宗教分布、农业发展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资料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印度的舞蹈、美食等图片,引起学生对印度的兴趣,导入新课。
2.讲授:介绍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印度的基本国情。
3.互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印度的气候特点、宗教分布、农业发展等,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4.案例分析:分析印度的经济发展,让学生了解印度的经济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印度的地理特点和风土人情。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包括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特点、经济发展等方面,通过板书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形成系统认识。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地理知识掌握情况和地理思维能力。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3《印度》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3《印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印度》这一节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人口和城市等。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到印度的基本概况,提高对印度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亚洲的其他国家有一定了解。
但学生对印度的认识相对较少,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陌生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印度的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人口和城市等基本概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源,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地理信息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印度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人口和城市等基本概况。
2.教学难点:印度的气候对农业和工业的影响,以及人口对城市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印度的相关知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资源,结合板书,进行直观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印度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印度的地理位置和风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新课:(1)地理位置:介绍印度的地理位置,包括所在洲、邻国、海岸线等。
(2)气候:讲解印度的气候特点,如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分布等,分析气候对农业和工业的影响。
(3)农业:介绍印度的农业特点,如水稻种植、小麦种植等,分析农业在印度经济中的地位。
(4)工业:讲解印度的工业发展,如棉纺织工业、软件产业等,分析工业对印度经济的贡献。
(5)人口:介绍印度的人口特点,如人口数量、人口增长率等,分析人口对城市的影响。
(6)城市:讲解印度的城市发展,如孟买、新德里等,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人教版初中地理《印度》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地理《印度》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说教材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第七章第三节。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
“印度”一节是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中特别选择的一个与我国有着许多共同点的国家,本课内容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中学地理教学计划和新大纲编写的,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人地关系。
全节内容拟安排2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
(二)、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够利用地图说明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
2.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及人口问题及水旱灾害和季风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的学习,能初步学会对一个国家的地理条件进行综合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印度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进一步懂得人类必须自觉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印度的人口压力难点:西南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及灾害频繁的原因。
(四)教材处理为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更有条理,在处理第一个框题“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时,将人口、位置、地形分解成小的知识点,先突出进行位置、地形因素的分析,再讲解印度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与我国进行比较),顺理成章地进入气候特征—水旱灾害频繁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相关教学,并为第二课时中“粮食生产”的学习做铺垫。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已学过东南亚、日本等国家的知识,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和各种统计图表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知识面不够宽,信息来源有限,看问题的层次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学法、教法分析1、学法(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图文结合读。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3)议:即讨论,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教师的置疑,互相讨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说课稿模板印度
说课稿模板印度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堂关于印度的课程设计。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印度的地理、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现状,以增进对这一多元文化国家的理解和认识。
课程导入课程开始时,我会通过展示印度的地图和一些标志性建筑的图片,如泰姬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接着,我会提出一些关于印度的基本问题,比如印度的地理位置、主要语言等,以激发学生对印度的兴趣。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1. 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城市。
2. 掌握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
3. 认识印度的宗教多样性和文化特色。
4. 理解印度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经济发展。
教学内容1. 地理概况:首先,我会介绍印度的地理位置,包括它位于南亚次大陆,以及它的邻国。
然后,我会讲解印度的主要地形特征,如喜马拉雅山脉、德干高原等。
2. 历史背景:接着,我会带领学生穿越时光,从古代的印度河流域文明讲起,经过孔雀王朝、笈多王朝,直至英国殖民时期和1947年的独立。
3. 文化特色:在文化部分,我会重点介绍印度的宗教信仰,如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等,以及它们对印度艺术、建筑和节日的影响。
4. 社会现状:最后,我会讨论印度的人口、经济和社会问题,如种姓制度、性别平等和教育问题。
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就印度的文化和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印度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 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关于印度不同地区的研究报告。
课程总结在课程的最后,我会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提出一些思考问题,如印度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现代化,以及印度在全球化中扮演的角色等,以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
作业布置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我将布置一些作业,包括:- 写一篇关于印度文化影响的小论文。
- 制作一个关于印度历史或地理的海报。
结束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对印度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跨文化理解和全球视野。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印度》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印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印度》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和宗教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印度的基本国情,培养学生对印度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
但是,由于年龄较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还在发展阶段,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和宗教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对印度的认识和理解。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讨论、观察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印度这个国家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和宗教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难点: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和宗教等方面的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和宗教等方面的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印度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印度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新课:介绍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和宗教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印度的基本国情。
3.案例分析:分析印度的农业、工业、城市等的特点和原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印度的国情。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印度的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观察能力。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6.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说课稿——《印度》
说课稿——《印度》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20153312号考生(重音),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的第二节《印度》(第一课时)。
现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恳请在座的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一、第一方面说教材(一)、本节课的主要内容1、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掌握印度的地理位置,了解印度人口特征,理解世界人口三种增长模与人口自然增长率,通过数据图了解印度人口现状,分析人口对印度的影响。
2、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学习印度的热带季风气候,并结合气候特征分析气候对印度粮食生产的影响。
(二)、地位和作用《印度》是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的第二节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学习区域地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从古至今南亚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以及对外交往的中心。
因此,印度也是初中阶段要求掌握的重要国家之一。
印度是继日本之后,又一个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的国家。
而且本节课着重从人文地理特征和人地关系方面来阐述印度的地理特征,进一步为后面国家地理的学习提供了学习模式。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知道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并掌握印度地理占位置。
b.理解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与不利条件,并知道印度主要的农作物种类及其分布。
C、通过对印度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的分析以及印度农作物与自然条件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认识和评价地理事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传统授课与同学们多互动,通过引导同学们学习,结合多媒体课件学习,运用地理思维分析问题,结合地图和文字资料同时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述印度的人口和农业发展情况,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7.3印度 说课讲稿
《印度》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
课型是新课。
整个说课过程我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讲述,包括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学情、说教学方法和说教学过程。
首先我将对教材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
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
本课教材内容要求学生要掌握印度的位置、地形和首都等知识,并结合学生已有的气候知识,来分析水旱灾害频繁与西南季风的关系;其用意在于使学生避免死记硬背,而是能够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教材的这种安排,也从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等方面体现了环境──资源──人口这一主线,正确地阐明了人地关系。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区域地理奠定了基础。
全节内容安排2课时,这部分为第1课时的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利用孟买气温、降水统计图说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并初步学会分析南亚地区旱涝灾害频繁的原因及其影响。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对印度气候的学习,初步学会对一个国家的自然地理条件进行综合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治理印度水旱的讨论,激发学生了解自然,适应自然的情感,培养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观。
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要求,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关系既为本节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
因为造成水旱灾害的原因涉及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多方面的因素,本身就是很复杂的问题,再加上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限,难以将诸多的地理因素综合在一起,得出结论。
三、说学情本学期学生通过亚洲、日本、东南亚的学习,学生已经适应了对区域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也已经基本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基本方法,但缺乏对区域地理中应该要重点突出能够说明地理问题的学习经验,所以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空间概念和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学会归纳分析总结自然环境影响人文环境的因果关系。
《印度》说课稿
•••••••••••••••••《印度》说课稿《印度》说课稿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印度》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材分析:(一)、说教材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第七章第三节。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
“印度”一节是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中特别选择的一个与我国有着许多共同点的国家,本课内容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中学地理教学计划和新大纲编写的,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人地关系。
全节内容拟安排2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
(二)、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够利用地图说明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
2.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及人口问题及水旱灾害和季风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的学习,能初步学会对一个国家的地理条件进行综合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印度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进一步懂得人类必须自觉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印度的人口压力难点:西南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及灾害频繁的原因。
(四)教材处理为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更有条理,在处理第一个框题“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时,将人口、位置、地形分解成小的知识点,先突出进行位置、地形因素的分析,再讲解印度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与我国进行比较),顺理成章地进入气候特征—水旱灾害频繁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相关教学,并为第二课时中“粮食生产”的学习做铺垫。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已学过东南亚、日本等国家的知识,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和各种统计图表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知识面不够宽,信息来源有限,看问题的层次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学法、教法分析1、学法(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图文结合读。
地理《印度》说课
04 拓展延申 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重走西游路——地理研学旅行
邀请函 成员:地理老师、
7年一班全体同学 时间:2023年7月2日到
7月6日 目的地:印度
设计意图
以地理兴趣小 组重走西游路 来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同时以 旅游为主线进 行印度各地理 要素的学习, 提升学生学习 参与感。
课程标准——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 (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地理条件
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指出印度的地理位置、范围与邻国。(区域认知) 2.通过阅读印度地形图,说出印度的地形特点及主要河流。(区域认知) 3.通过阅读资料,说出印度人口众多的现状及影响。(人地协调观) 4.通过分析地图和资料,说出印度气候类型、特征,及自然条件对粮食生产的
教学过程——课堂留白、答疑解惑
设计意图
通过回忆本节 课所学习的内 容,提高学生 的归纳总结能 力和语言表达 能力。
教学过程——课后训练
设计意图
课后夯实, 进行所学知识 的内化和应用, 和地理核心素 养的落实,学 习生活中有用 的地理。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
本节课我采用常
见的纲要信号式
板书,便于抓住
少
教学过程——新课讲授
环节二、重走西游路,研学进行时 设计意图
找同学指图找出 恒河,分析恒河 发源地、流向、 注入海洋
引导读图, 在学习恒河 流向的同时 ,再次巩固 河流流向受 地势决定的 特点。
印度的说课稿
印度的说课稿一、引言印度作为一个多元文化和多种宗教共存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历史、传统和文化。
本文档将以印度为主题,探讨印度的地理、历史、文化以及印度人民的生活方式等方面内容。
二、印度的地理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东临孟加拉湾,海岸线长达7517公里。
地理位置让印度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地形景观。
由于南北跨越2600公里,印度包括平原、山脉、河流和菲林高原等多种地貌类型。
三、印度的历史印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的古印度河文明,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古代印度的统一帝国、殖民地时期及独立运动,对印度的现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文化的发展也受到了多个外来文化的影响,如希腊、波斯和伊斯兰文化等。
四、印度的文化印度是一个多种族、多语言和多的国家,拥有着世界上最丰富多样的文化之一。
印度的宗教主要有、、锡克教、耆那教和等。
这些宗教对印度人民的生活和价值观产生了重大影响。
此外,印度的文学、音乐、舞蹈、绘画和建筑等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
五、印度人民的生活方式印度人民注重家庭和社区的重要性,家庭成员通常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印度饮食以米饭、面食、蔬菜、豆类和调味品为主,并且使用丰富的香料。
此外,印度人民也非常热衷于体育运动,如板球、曼陀罗、卡巴迪等。
六、结论通过本文档,我们可以了解到印度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多样文化的国家,充满了吸引力和丰富的资源。
希望通过深入了解印度,能够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世界的和平发展。
以上是印度的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7.3《印度》说课稿
《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三节印度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
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
是继《日本》之后,又一个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的国家。
区域地理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不同的人地关系,为此打乱教材顺序,整合教材。
本节教学共2课时,今天我说的是第1课时。
内容是印度的位置和范围、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从而为后面人文环境的学习做好铺垫工作,为后面国家的学习提供了模式。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经过一个学期多的地理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读图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地图,有利于更好地抓住地理事物的特征。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能够归纳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2.知道印度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能够说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理解西南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地图或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其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2.通过对治理印度水旱的讨论,激发学生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情感,培养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观。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印度的地形和气候特点.教学难点: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五、教学方法教法:多媒体教学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读图分析展示学习目标:通过读图,能够归纳印度的自然地理特征(位置和范围、地形、河流、气候),理解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关系。
板书:《印度》讲授新课引导学生,学习一个国家,首先要知道它的地理位置。
你知道怎样描述一个国家的位置吗?生: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通过读图让学生自主学习,回答下列问题:1.印度在世界中处于什么位置?继而找出印度的范围和邻国回答下列问题:1.印度的范围?2.印度的临国主要有哪些?它们在什么位置?(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海相望的国家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克什米尔地区,指出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动荡局势。
《印度》课堂教学说课稿
教学难点:
乞拉朋齐成为世界“雨极” 的原因; 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关系。
学情分析
学生பைடு நூலகம்况
1、知识基础:在初中时学过世界地理,对教材中 涉及到的国家及地区有一定的了解。 前两节课学习了区位因素及工业地域的相关理论知 识。 2、能力基础:具备一定得阅读地图,分析地理图 表的能力,具备一定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 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基础:体验过合作学习的乐 趣,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
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和难点
知识与技能: 能够运用地图简述印度的纬度位置、海 陆位置及地形特征。并结合资料,通过 图片认识印度的气候特征、类型及季风 的不稳定性。 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点:
印度三大自然地理要素 ; 印度经济地图。
通过灵活使用印度地形图、气温曲 线图、降水量柱状图。学会总结归 纳印度的地形地势特点、气候特征 。
区域地理复习
《印度》课堂教学说课稿
地理组:
——说 课 环 节——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教学方法
教学流程 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地位和作用
印度是南亚国家中地理特征突出,要求学生
必须掌握的国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 学会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分析印度概 况,从而为后面学习其他区域提供了模式。
说教法
教学过程必须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 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 价在后”的教学原则。根据高二级学生的 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 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小组合作 学习等方法,先学后教,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度》地理说课稿导语:印度位于北半球,属于南亚次大陆,西北与巴基斯坦接壤,东北与中国、尼泊尔、不丹和锡金为邻,东与缅甸和孟加拉毗连,南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隔海相望。
东南频临孟加拉湾,西南面临阿拉伯海,南连印度洋,北依喜马拉雅山脉,为亚、欧、非和大洋洲海上交通枢纽。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印度》说课稿以及相关的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一】《印度》地理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的课题是《水旱灾害和印度农业》,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第七章第三节《印度》,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习使用。
首先,对教材进行分析: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
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
本课题教材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印度的地形与人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气候知识,来分析水旱灾害频繁与西南季风的关系;接着讲述了印度农业生产的巨大变化,教材还安排了南亚季风图与印度年降水量、农作物及矿产分布图以及三处学生课堂活动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本节用意在于使学生避免死记硬背,能够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教材的这种安排,也从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工业生产布局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等方面体现了环境-资源-人口这一主线,正确地阐明人地关系。
据此,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认识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理解有关人地关系、生产布局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达到能够利用孟买气温、降水统计图说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理解南亚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
情感目标:通过对治理印度水旱的讨论,激发学生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情感,培养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要求,确定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关系为教学重点。
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既为教学重点亦为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故确定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为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我把本课教学用一课时,关于印度的水旱灾害首先通过媒体报道,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灾害的无情,接着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讨论分析南亚季风对降水的影响。
关于印度农业部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演示,形象直观的对比印度的年降水量与农业带的分布等,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方法上,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演示与讲解更为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主要通过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让学生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1.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2.分析讲解法: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3.比较教学法:通过与已知的地理知识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教学过程首先是前提测评:复习印度人口特点及印度的地形特点?接着请学生自读课文“水旱灾害频繁”,说说印度气候有何特点?板书。
这一部分内容不多,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转变。
下面师生共同总结: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水旱灾害频繁。
多媒体展示印度的水旱灾害,利用图片与新闻,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自然灾害的无情,激发同情心。
水旱给印度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
为了抵御水旱灾害,印度人民是怎样抵御自然灾害的?师生总结:印度人民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例如,北部恒河、印度河流域规模庞大的灌溉系统,南部的防旱贮水池等。
但是面对严重的水旱灾害,印度现有的水利工程依然显得有些不足。
是什么因素导致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读课本37页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分析一下受热带季风影响,印度的雨集中在几月份?旱季又集中在几月份?那旱季与雨季的降水量,最多的月份和最少的月份相比要差多少?请同学们前后桌一组,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讨论一下,雨季来临时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到了旱季农田里又会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呢?那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频繁的水旱灾害呢?请同学们读南亚季风图,比较分析1月、7月盛行风向有什么不同?西南季风对印度的降水有何影响?完成P38页的表,以说明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的关系。
多媒体辅助教学,师生共同总结:我国也是季风气候,我国也同样是一个水旱灾害频发的国家,请结合我国的国情,讨论该如何治理印度的水旱灾害?大修水利工程,引导从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借鉴经验。
师生小结印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季节变化大。
季风活动不稳定,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转承:印度的农业1.由于水旱灾害频繁,生产技术落后,人口众多,使得印度在20世纪上半叶粮食生产不能自给自足,每年进口大量的粮食。
20世纪60年代后,印度的粮食生产由不能自足到自给有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什么原因使粮食生产有这么大变化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板书)在学生自读课文之后,我通过启发式提问,安排了如下一系列小组讨论活动。
1.读资料“绿色革命”,说说它有什么意义?它对我们的家乡农业生产有什么启发?2.通过对比印度水稻和小麦分布图与地形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说说水稻和小麦分布与地形、降水量有什么关系?(通过展示师生共同总结。
)3.接着通过讨论棉花、黄麻、茶叶的分布与地形、降水量的关系。
在此,我把全班分成五组,请每一组同学讨论一种农作物的分布与地形、降水的关系。
学生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通过多媒体展示结果。
4.看资料剪辑“饮食习惯”,想一想:为什么印度南、北方人民的日常饮食有这么大的差异?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面食。
北方以小麦、玉米、豆类等为主,东部和南方沿海地区以大米居多,中部德干高原则以小米和杂粮为主。
印度人的副食分肉食和素食两类,但是印度人不吃牛肉。
印度菜的一大特点就是糊状菜居多,而且还加以各种色素,因此常有黄的汤,绿的糊,红的泥。
如果没有一段时间的适应,是很难习惯的。
此外,无论在家庭还是餐馆,印度人认为生水是最好的饮料(建议最好煮沸),餐桌上总会有一杯凉水。
课堂总结印度和我国都是人口众多、历史悠久、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压力大,经济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
但是发展中国家也不是样样都落后的,大力发展科技、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开拓高科技产品的国际市场,是发展中国家逐步赶上世界经济水平的最佳途径。
请大家预习“发展中的工业”。
【二】《巴西》地理说课稿一、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增强环保意识。
二、说学生巴西是足球王国,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并不很陌生,现代媒体手段先进,同学们可以通过上网、报纸、杂志查找各种资料进一步认识巴西。
初一年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在接受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因此,在讲授巴西时,要多用一些激趣的方法,要多举例,多要以实图展示,增强学生印象。
三、说教法1.教学方法的组合a.本节课运用谈话、阅读、讨论、学习竞赛等多种教学方法。
尤其是学习竞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本节又采用了知识结构图法,使学生的地理思维随着教师的讲解而步步深入,且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b.整节课主要贯穿“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思练结合”的教学思想,让学生独立自主亲身参与、体验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教师注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恰当引导,学生从不断演示中观察问题,探究现象,解决问题。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将一些静态信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唤起强烈的求知欲,强调重点,攻破难点。
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3.教具选择多媒体。
四、说学法1.依据教学目标,快读课文,整体把握,明确重点。
2.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理解和记忆。
3.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积极思考,培养能力。
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说教学程序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p.89—92民族大熔炉的缩影和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两节。
教学目标:1、了解巴西的面积人口、经济水平。
2、了解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
3、了解巴西的人种文化、工业农业。
教学重点:巴西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状况教学。
难点:①巴西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
②巴西的经济、文化、人种与殖民主义的关系。
1、引课设计根据世界杯足球赛主题音乐,引出课题:第九章第二节巴西(版书),之后,介绍胡锦涛出访巴西,让学生认识到巴西与中国的友好关系。
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2、学生自学,整体感知,重点把握。
自学3分钟,学习方式自由,要求学生尽量多的发现问题,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找出答案,准备竞答与竞提。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地理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团队精神等。
3、教师主持,问题竞答与竞提。
这一活动由教师主持,学生比赛提问题,教师从量和质两方面为学生所提问题打分,分组比赛,决出胜负。
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地理及对地理课学习的兴趣。
活动中,教师可寻机插入点拨讲解,在学生兴趣盎然的氛围中,教师尽情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强调重点,突破难点。
4、总结巩固,随堂练习。
总结重在综合概括,使知识条理系统。
随堂练习意在巩固本课所学知识与技能。
七、设计的理论依托: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方式地理课程”“学习结果与过程并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等基本理念。
八、板书设计:粉笔板书与电子板书相结合。
粉笔板书采用词语式板书;电子板书采用结构式。
粉笔板书如下图。
“咖啡之国”“文明古国”“足球王国”“狂欢之国”四个关键性词语,基本反映本课的教学内容,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