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华小说活着的现代性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姓名:陈娉

学号:200563210220

班级:2005632102

专业:

指导教师:罗璠

2009年6月

余华小说《活着》的现代性思考

学生姓名:陈娉

学号:200563210220

班级:2005632102

所在院(系):文法学院

指导教师:罗璠

完成日期:

余华小说《活着》的现代性思考

摘要

余华是先锋小说群体中一个很值得关注的作家。作为先锋作家的余华,通过其小说创作体现了自己的现代性思考。他的这种思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加强了对苦难的阐释,重新解读了死亡的意义;二是借助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完成了对现代律法规则的再认识和科学认知的质疑。

关键词::现代性;传统文化;死亡;批判

关键词

THE MODERNITY PONDER OF YUHUA’S

NOVEL《Huo Zhe》

ABSTRACT

Yuhua is the writer who in the cutting edge novel community is worth paying attention very much.Yuhua As write of cutting edge,He has manifested his own modernity ponder through its novel’s creation.His this kind of ponder mainly manifests in two aspects:one is through to traditional culture reconsideration, strengthened to the misery explanation,has explained the death significance; two is with the aid to modern civilization critique,has completed to the modern regulation rule again understanding and to scientific cognition question.

Key words:Modernity;Traditional culture;Death;Critique

目录

1引言 (1)

2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2)

2.1对苦难的阐释 (2)

2.2对死亡意义的再解读 (3)

3对现代文明的思考 (6)

3.1对现代律法规则的再认识 (6)

3.2对科学认知的质疑 (7)

4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1引言

在历经传统现实主义漫长的历史困惑后,不少作家力求从文学的“萧条”中突围,就这样,中国文学和着西方文论的步调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在引进西方现代派艺术手法后,使一种与时代中的时尚相匹敌的文字现象陡然而生——先锋文学。提到先锋文学,我们就不得不关注余华。“任何一个对先锋小说有所了解的人,都不会忘记余华的名字,并且为他那极富实验精神的小说而感慨不已”。

余华,1966年4月出生于浙江,中学毕业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便开始文学生涯。1984年,余华发表了他的处女作《星星》,而真正的写作开始于1987年1月《十八岁出门远行》。80年代,作为先锋文学的悍将,他最大程度上将现实与非现实进行融合,进行虚幻和现实的杂糅,使文本中留下的仅是梦魇般的世界,探索出了别具风味的力作,如《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这正是对民间苦难意识进行深入的“追寻”。[1]

余华是一位执着的先锋作家。无论是在其与现实关系“紧张”的前期小说,还是在与现实充满“和谐”[2]的后期小说中,余华都展现了自己的现代性思考。现代性是一种理性精神,是“学者和批评家对于一些历史、文化现象在理论层次上所做的一种概括性描述。”[3]余华九十年代的代表作《活着》,也正体现了余华的现代性思考。文学的现代性是一种批判性,统观余华的小说《活着》,我们发现,这种批判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反思,二是对现代文明的批判。

2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反思

在先锋群体中,余华是一个“现代化”很强的作家。其超前的意识是合乎常理而与其他作家迥异的,余华对日常经验和常识不满,暴露出他对传统现实的反叛。

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对民族、国家、个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管是对日常生活中要求人们向善向美,还是对文学写作中追求挖掘人性的美好都是根深蒂固的。但文学也因此而蒙蔽了我们,长期以来,文学一直在向人们展现人性之美,劝诫人们珍视生命的价值,追求存在的意义。这一切,都是理想化的产物,都是作为人的神性的一面的体现。但是,文学在宣扬以上观念的同时,却忽视了人作为高级动物、作为现世的人的平凡的一面,而这也是人之为人的更为本质的一面。近代以来,作家们即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作为先锋作家,余华继承了这种精神,他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更为深刻、彻底。其作品直面人的灵魂,直面现世人生,深深地震撼了读者。

2.1对苦难的阐释

余华的作品惯于描写死亡、暴力、血腥,从而构建出一个悲惨的世界。《活着》虽然与余华的前几部小说相比,笔调显得更加舒缓,内容也更加现实,然而展现出来的人和世界依然是带有浓厚悲剧色彩的。读《活着》可能会使人觉得很累,接踵而至的苦难让人喘不过气来。

小说的主人公福贵原是一个游手好闲、嗜好嫖赌的阔少爷,可由于嗜赌如命,在赌场中被人算计而败光了所有的家产,气死了父亲,逼走了妻子,遭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苦难。“我娘”生病,“我”去为娘抓药,却被抓去“拉大炮”,目睹了惨烈的战争场面,经历了饥饿、寒冷,走在死亡的边缘,遭受到人生中的第二个苦难。回家后,家里刚有一点希望和生机时,灾祸又悄然而至,一串苦瓜,一个接一个地掉落死去:女儿凤霞难产而死,儿子有庆献血而死,爱妻家珍生病而死,女婿二喜被水泥板夹死,孙子苦根吃豆撑死。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人,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活着》对于生命的苦难似乎有着特别的偏好,它正是要借着这些无法回避的苦难,暂时地抛开人的主体性、剥离掉生命之外的事物,使人的主体性让位于存在的严肃性,让人直接面对生命本身。当福贵荡尽家财,从少爷变成佃农时,作者借福贵之口说道“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