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华小说活着的现代性
《活着》苦难叙事的当代价值,人文意义审美意义现实意义
![《活着》苦难叙事的当代价值,人文意义审美意义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25e20ab7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fb.png)
《活着》苦难叙事的当代价值,人文意义审美意义现实意义《活着》是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福贵在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里,经历世事变迁,饱尝人间悲欢离合的故事。
本文从苦难叙事的角度,分析《活着》在当代的价值、人文意义、审美意义和现实意义,以期揭示这部作品在文学和社会领域的深远影响。
一、引言《活着》以福贵一家人的生活为主线,展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变迁。
在这部作品中,余华运用苦难叙事手法,深入剖析了社会现实、个体命运和人性内涵。
接下来,我们将围绕苦难叙事,探讨《活着》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
二、苦难叙事的当代价值1.反映社会现实:《活着》通过福贵一家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矛盾。
这种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使作品具有了强烈的现实意义,引发了读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2.批判现实:在《活着》中,余华对旧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对不平等和不公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这种批判现实的精神,使作品具有了强烈的时代意义。
3.激发思考:通过对福贵一家苦难生活的描绘,余华激发了读者对个体命运和社会问题的思考,从而引导人们关注现实、反思历史。
三、人文意义1.关注个体命运:《活着》关注了福贵一家在中国社会变革中的个体命运,展现了他们在苦难中顽强生存的精神风貌。
这种对个体命运的关注,彰显了作品的人文关怀。
2.传承文化:通过讲述福贵一家的人生故事,余华传承了民间文化和价值观念。
这使得《活着》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文化传承的意义。
3.彰显人性:在苦难中,福贵一家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弱点。
这种对人性的揭示,使作品具有了深刻的人文内涵。
四、审美意义1.叙事手法:《活着》以真实、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福贵一家的苦难生活,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
2.人物塑造:作品中福贵、家珍、有庆等人物形象丰满、鲜活,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些人物形象,使作品具有了较高的审美价值。
3.艺术表现:《活着》以悲剧美学为基础,展现了福贵一家在苦难中生存的艰辛和坚韧。
当代中国文艺作品评论:《活着》
![当代中国文艺作品评论:《活着》](https://img.taocdn.com/s3/m/557d9c5f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f8.png)
当代中国文艺作品评论:《活着》
《活着》是余华所著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经历。
小说以主人公福贵的人生为线索,通过对他的经历和遭遇的描述,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的现实历史和社会问题,同时也涉及了家庭、友谊、忠诚和生命的主题。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福贵的遭遇,揭示了中国的封建主义和现代化的冲突。
福贵在小说中一直在为自己和家人的生计而奔波,他经历了天灾、人祸、战争和政治运动等种种灾难,最终失去了家人和家产,成为了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通过福贵的遭遇,作者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陈旧和残酷,以及现代化进程中的冲突和矛盾。
此外,小说还涉及到家庭和生命的主题。
福贵与妻子的感情、对女儿的关爱,以及他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都是小说中非常感人的情节。
在逆境中,福贵展现了人性的强大和坚韧,他不屈不挠地生存下去,保护家人,同时也保持着对生命的敬畏和珍视。
最后,小说的结尾也是非常感人的。
福贵得到了女儿的照顾,虽然他已经失去了家人和家产,但他依然活着,保持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希望。
这种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未来的信心,是小说最为深刻的意义所在。
总的来说,余华的《活着》是一部反映中国历史和社会问题的经典之作,它展现了人性的强大和坚韧、家庭和生命
的重要性、现代化进程中的冲突和矛盾等多重主题。
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份对人类生存和命运的思考和呼吁。
探究余华先锋小说《存活》
![探究余华先锋小说《存活》](https://img.taocdn.com/s3/m/903d1a48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5e.png)
探究余华先锋小说《存活》《存活》是余华的一部先锋小说,通过对一个丧失亲人的男子的生活进行描写,探索了生存的意义和人性的本质。
本文将对这部小说进行探究。
首先,小说通过描写男主角的生活经历展现出生存的重要性。
男主角在丧失妻子和儿子之后,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但他仍然努力生活下去。
小说通过描述他的日常生活细节,展示了生存的困难和挑战。
这种描写使读者产生了对生存的思考和反思,引发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生存意义的思考。
其次,小说通过男主角与其他人的互动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性。
在小说中,男主角经历了与各种人物的交流和冲突。
与亲人、邻居、陌生人的互动中,人性的复杂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中有善良、有恶意,有关心和帮助他的,也有歧视和排斥他的。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刻画,小说呈现了人性的多样性和矛盾性,引发了读者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
此外,小说还通过男主角的思考与支撑他生活的展现了人的精神面貌。
男主角在丧失亲人后经历了失落和绝望,但他仍然寻找着生活的意义。
他尝试通过回忆和思考,寻找自己与亲人相处的意义,也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积极面对生活的精神,使他能够在悲痛中继续前行。
小说通过展现男主角的内心世界,呈现了人在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勇敢,给予读者一种鼓舞和启示。
综上所述,余华的先锋小说《存活》通过对一个丧失亲人的男子的生活进行描写,探索了生存的意义和人性的本质。
这部小说通过描绘生活的困难和挑战、展示人性的复杂性以及展现人的精神面貌,引发了读者对生存和人性的思考和探索。
它呈现了余华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社会观察能力,是一部值得深入研究的文学作品。
活着书评现实主义文学的杰作
![活着书评现实主义文学的杰作](https://img.taocdn.com/s3/m/c4c9c232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25.png)
活着书评现实主义文学的杰作《活着》书评:现实主义文学的杰作《活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由余华创作于1993年。
作品以残酷的现实主义风格展现了普通农民的生活困境和不幸遭遇,引发了人们对生死、人性、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通过对《活着》的分析和解读,阐述其在现实主义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一、作品背景与情节《活着》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中国旧社会末期和新时代的变革之间。
主人公福贵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在面对家族的兴衰、战争、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历史事件中生活着。
小说通过福贵个体的经历展示了农民阶层作为社会底层人群所遭受的苦难和痛苦,以及他们在困境中坚持生存、寻求尊严的努力。
二、现实主义风格的展现《活着》以朴实、直白的文字风格,真实反映了农村社会的残酷现实。
作品虽以虚构的故事为基础,但其语言和描写却极其接近真实生活,让读者深刻体会到农民的痛苦、绝望和渴望。
福贵家族内部的人物关系和农村社会的阶级矛盾展示出当时社会现实的丑陋一面,揭示了社会制度和人类本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三、人性与生命的思考《活着》在呈现人物命运的同时,也对人性和生命价值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通过福贵经历的悲惨遭遇和家庭的衰落,作品令人们对生活的意义与价值进行思考。
作者透过福贵的嘴巴,表达出对于生命与死亡、苦难与希望的深沉思考。
作品中充满了对生命的无奈与渴望,其中包含了对尊严、亲情和人性的讴歌与追问。
四、社会问题的暗喻与批判《活着》以个人命运为切入点,透过个人层面传达出对社会现象的暗喻与批判。
描写家族的兴衰、农村社会的落后以及社会动荡中人们的命运变迁,作品彰显了当时社会的丑陋一面和贫富悬殊的现实。
作品用残酷的描述和生动的细节,揭示社会问题的源头并对之进行深刻反思,引发了读者内心深处对社会问题的共鸣和自省。
五、现实主义文学的意义和价值作为一部典型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活着》以其鲜明的社会写实特点和强烈的人文关怀,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死历程,使读者对现实世界有了更深层次的认同与关注。
现实的新一种——论余华《活着》
![现实的新一种——论余华《活着》](https://img.taocdn.com/s3/m/e528a5ce6137ee06eff9182a.png)
徐 敏君
(广西 师 范学 院文 学 院,广 西 南 宁 530 福 贵 讲 述 了他 一 生 的 故 事 。在 他 的 讲 述 中 ,我 们 沉 浸 在人 间 让 人 感 到 温 馨 和 感动 的 美 好 情 感 3"-中 . 同 时 , 又被 其 中不 可 捉摸 的 人 物 命 运 深 深 牵 引 ,“一 朝 一 夕 ,福 祸 难 料 ”,余 华 《活着 》进 一 步 探 讨 了现 实 中人 的 生 存 处 境 ,让 我 们 在 作 家平 静 的 故 事 叙 述 中不 由 的 对 处 于 历 史 与现 实 中 的 人 们 所 要 面 对 的 问题 进 行 思 考
关 键 词 :余 华 ;《活 着》;苦 难 与 温 情 ;平 和 与 超 脱 中 图 分 类 号 :I206.7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673-21 1 1(201 1)04—0016—02
《活 着 》是 8O年 代 先 锋 代 表 作 家 余 华 在 90年 代 创 作 的 一 部 重 要 作 品 ,曾 获 得 多 项 荣 誉 和 奖 项 ,它 深 受 广 大 国 内 外 读 者 的 欢 迎 ,对 于 它 的 出现 评 论 界 有 众 多 的 评 价 ,许 多研 究 更 多 地 从 文 本 所 体 现 的 生 命 意 识 和 作 家 创 作 的历 程 来 谈 《活 着 》的 价 值 和 意 义 。在 前 人 研 究 的 基 础 上 ,本 文将 对 《活 着 》中所 蕴 藏 的 具 有 终 极 意 义 的 人 的 生 存 处 境作 进 一 步 的探 讨 。
刁在的感动的现实其较于之前的作品中所展现的残酷的血腥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人们经历了大跃进饥荒和文革福贵一的现实可谓是作家余华创作的现实的新一种或许可以说家也同样经历了那个时代人们所经历的一切他们不关心政治是作家突破以往那种我是为虚无而写作的创作而回归现实只求能够生活下去儿女健康幸福
余华《活着》的现实意义(五篇)
![余华《活着》的现实意义(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349bb626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77.png)
余华《活着》的现实意义(五篇)第一篇:余华《活着》的现实意义在这个无比缤纷的世界里,有什么值得我们生存及快乐的活下去?读完余华先生的名作《活着》后,这样的问题立即在强大的精神血液中游刃而解。
余先生以回忆的口吻描述了近代中国农民平常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其巧妙的小说写作方法,犹如电视剧广告式的巧妙穿插都为小说带来不少色泽,内容更是关注了当时也是现在越来越被多数人忽视的农民群体。
那么,农民的命运到底如何?就象作者说的那样,“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显然,余先生费劲了心思来探索中国农民的命运,点燃他们面对苦难生活的勇气。
仅有这点,小说就已扎根于高层次的文学花园。
因为基于人道主义、以人为本的全球哲学意识下,关心基层人群的疼痛、喜乐、忧愁、隐忍、寻觅等要远远高于奢侈生活的群体。
在一个已经有了结果的生活状态下,或许我们认为活着就压根毫无意义,就象一场足球赛,前九十分钟已被对手踢进八个球了,除了奇迹再也无法挽回即将涣散的局面。
然而小说的主人公徐富贵却不认同,反而更沉醉于朴实生活中的快乐。
面对陌生人,内心没有丁点虚伪,太多的压力也让他回归到自然的状态,变得诚实、素朴、愚钝的最典型中国农民的形象。
我们且不多议中国农民命运究竟如何,只是肤浅的、一个普通农民能够在心灵遭受到极大创伤后还能为着理想发奋图强,在巨大的苦难下生活继续“活着”,足以证明小说的文学精神魅力,激扬着生命中最震撼的基因。
文学到底是什么?巴金先生曾这样定义:人为什么需要文学?需要它来扫除我们心灵中的垃圾,需要它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
(1)生存在今天日益竞争的社会里,或许还有很多象小说主人公徐富贵那样遇到过很多令人难以想象的苦难的人。
经历过生死浩劫后难免会问为什么要活着抑或生活到底带给了我们什么。
徐富贵父亲临死前说“徐家的老祖宗不过养了一只小鸡,鸡养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后变成了羊,再把羊养大了,养就变成了牛,我们徐家就是这样发起来的”,他在经受种种折磨后重新定量生活俨然把父亲的遗言作为这生最大理想继续生存下去,一生地追求也只不过是买只牛而已,小说的结尾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活着》的文化价值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活着》的文化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0e208dd6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5b.png)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活着》的文化价值《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述一个农民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本文将探讨《活着》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观。
《活着》这部小说以一个普通农民的命运为线索,讲述了这个农民从一个富裕家庭到家破人亡的经历。
这一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影响与现代文明的冲击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了一幅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画面。
首先,通过对主人公福贵家庭的描写,小说呈现了农村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
福贵的家庭背负着数百年的传统,世代种田,坚守着土地的信仰。
小说中,福贵父亲世俗的姓氏“万绍信”就体现了农村人的务实、执着与坚韧,即使在逆境中也不放弃信仰。
这种坚韧不拔、守望相助的家庭观念在福贵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他自始至终都坚守着家族的传统。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文明的冲击逐渐侵蚀了传统文化的地位。
小说中,随着农村的改革开放,城市化的浪潮席卷而来,福贵家族所依赖的土地自然资源被剥夺,家庭的地位岌岌可危。
这一部分描写了现代文明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使人不禁思考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下,是否还能保持其独特的价值?在小说中,尽管传统被冲击,但作者并没有抛弃对传统文化的追溯与反思。
通过对福贵遭遇的描述,作者隐约透露着一种对人性本质与文化根基的思考。
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家庭观念、互助精神以及尊重老人的价值观在小说中得到了凸显。
福贵尽管遭受了无数的苦难,但他从未放弃对家庭的亲情和对传统的坚守。
这种家庭观念在现代社会中显得格外珍贵,也凸显出传统文化的持久影响力。
除此之外,《活着》还通过对农民与城市人的对比,展现出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小说中,福贵的女儿找不到婚配的对象,只能与一个丑陋无能的城市人结婚。
传统农民与现代城市人在婚姻观念、价值观念上存在巨大的差异,这种冲突直接反映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对立。
在小说最后,福贵孤苦伶仃,惨不忍睹的生活境况引发了人们对人性的思考。
小说呈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所遭受到的巨大冲击,以及人性在这种冲击下所展现出的残酷与温情。
论余华小说中的后现代性——以《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为例
![论余华小说中的后现代性——以《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30da72da76a20029bd642d66.png)
受西 方后 现代 主义文化 思潮 的冲击 ,0世纪 8 2 0年代 中 后期 以来的 中国当代文学 , 在价值取 向和思维 向度 上 , 现了 呈
你去死 啊 !” 逃过一劫的福贵感到脖子上直 冒冷气 ; 福贵 和春 生 一起被抓 了壮 丁 , 来春生参加解 放军 , 后 福贵 回家 当农 民 , 到了“ 文革” 时期 , 已经当上县长 的春生被逼死 了 , 福贵却 活得 毙 后觉得 自己大难不 死必有后福 ,然而等待他 的却 只有 无尽
文 学 品 析
文 艺 生 活
LT R T RE L F IE A U IE
2 1— O 0 1 1
论余华 小说 中的后现代 性
— —
以《 活着》 许 三观卖血记 》 《 为例
齐春晓
( 东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 东 济 南 2 0 1 ) 山 山 5 0 4
摘 要 : 华是 中国 当代 文学 史上举 足轻 重的“ 余 先锋 ” 文学作 家, 写作受到后 现代主 义文化 思潮的深 刻影 其
去 , 留下他独 自承受所有 的痛苦 。这荒谬 而痛 苦的人生 , 只 福
贵 可谓 是一 点一 点熬 过来 的 啊 !
以《 活着 》 许三观 卖血记》 《 为例 , 展现他小说 中所 体现 的人性
恶、 荒诞 等后现代的特征。
在《 许三观卖血记》 , 中 我们同样能感 受到生命 的荒诞 。 许
纵观余华创作历程 ,后现代 主义文化思 潮的影响无时无
一
唯一手段 , 但过度 的卖血却会导致死 亡 , 小说 中的根龙就 因卖
血而死 ,于是卖 血这 种为拯救生命而采取 的行为反 而成 了结 束生命 的举 动。为 了家人都能活下去 , 他一生都在卖血 。他 自 豪 地看 到 自己靠卖血一次 又一 次地救 了亲人 , 渡过 了难关 。 当 他 年老卖血 不成 时 , 他竟在大街上 泪流满面 , 觉得 自己以后再 不能靠卖血 帮家里渡过难关 , 这对他来说是多大的悲哀啊 ! 与 之相 比, 文革” “ 中许三观一 家开的“ 家庭批斗 会” 则是对 荒谬 人生的一次无情 嘲弄。许三观的妻子许玉 兰被莫名 其妙 地定
浅谈余华《活着》的生命观及“活着”的现实意义
![浅谈余华《活着》的生命观及“活着”的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614ac531bd64783e08122b05.png)
内容提要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是一部用死亡讲述活着、以死亡肯定生命意义的故事,旨在使人勇敢地面对生与死的挑战。
作者以冷峻而貌似“残忍”的笔触向我们讲述了福贵一家人的苦难史与主人公福贵命运多舛的一生:从大富大贵到穷困潦倒,从饱尝生活艰辛到身不由己卷入战争洪流,从接受他的亲人一个个走在他的前头到最后与一头叫做“福贵”的老牛在阳光下回忆生活。
在厄运弥漫、磨难接踵而至的日子里,与福贵相关的人相继谢幕,唯有福贵在唱着主角之歌,始终乐观生活,超然面世,生命的张力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从而绽放出永不凋落的生命之花。
《活着》虽然接二连三地发生死亡,但作者不再沉溺于死亡的阴影中不能自拔,而将目光转向探求“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生命无常中人们彼此关爱相携,使人感受了生命的意义。
[1]“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2]‘活着’是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
[3]本文试以《活着》为研究对象,探析《活着》的生命观与“活着”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余华;活着;生命观;忍耐;现实意义绪论人,作为自然界生命的主体,其物质、精神生活、价值观也随着历史的更迭而发生变化。
摆在人们面前一个最普通也最原始的话题变得日益突出了,即我们应该抱着什么心态活着,怎样活着才更有意义?余华的《活着》将触角探伸到一个特定的年代和特定的历史氛围,将全部的不幸集中浓缩于主人公福贵一家身上,把对人生的痛苦加以延伸与夸张,将中国人的生存状态,既真实可信又辛酸冷酷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笔下,福贵不单单是福贵了,而是那个年代老百姓的缩影。
作者有意淡化了“解放战争、土地改革、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背景,转而向我们讲述普通老百姓如何在悲惨的生活遭遇下,努力挣扎着生存,好好活着。
分析现代小说之活着
![分析现代小说之活着](https://img.taocdn.com/s3/m/9436c6e9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23.png)
分析现代小说之活着《分析现代小说之活着》活着,是一部由余华所著的现代小说。
该作通过主人公福贵的一生,生动地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衰落、家庭破裂以及生活困境等现象。
本文将从小说的时间背景、主题论述和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时间背景《活着》的故事发生在中国二十世纪上半叶,从福贵的祖父一直到福贵死去,跨越了几十年的时间。
这个时期正好是中国社会变迁最为剧烈的时期,包括民国时期、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等。
通过这个时间背景,作者充分展现了历史对个体和家庭的影响,以及人们在动荡时期中所面对的困境和选择。
二、主题论述1. 生死与尊严:小说通过福贵的一生展现了生死与尊严的关系。
福贵明白了生命的脆弱与可贵,努力保护自己的尊严,即使在贫穷困苦的环境中,也坚守着自己的人格。
2. 家庭与社会:小说以福贵的家庭为中心,刻画了中国封建社会家庭的困难与破裂。
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对待爱的方式,反映了封建社会下家庭的苦难。
3. 传统与现代:小说通过福贵一家的命运,呈现了封建社会由于历史的变迁而遭受到的冲击。
传统价值观与现代观念之间的冲突,让人深思社会进步对个体命运的改变。
三、艺术手法1. 叙事结构:小说采用线性的叙事结构,将福贵的一生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述。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主人公的生活轨迹,也更加深入地体验到他所经历的困境。
2. 口语化语言:小说的语言运用了大量的口语化表达,使得读者能够更直接地感受到人物的真实情感和生活状态。
这种运用不仅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也更贴近了人们的现实生活。
3. 象征手法:小说中多处采用了象征手法来传达深层次的意义。
比如在福贵的儿子死后,作者用“脑袋和心脏一起绞疼”的描述来象征福贵的痛苦与无法挽回的悲伤。
总结:《活着》这部小说通过福贵一生的经历,生动地展现了社会历史变迁对个体命运的影响,以及封建社会家庭的困境和破裂。
通过深入的主题论述和独特的艺术手法,余华成功地传达了对生命、家庭、传统和现代的思考与反省。
_以坚忍的姿态承担不可抗拒的苦难——余华《活着》的现代主义解读
![_以坚忍的姿态承担不可抗拒的苦难——余华《活着》的现代主义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761dfbd605087632311212c7.png)
偶 然 性 往 往 成 为 现 实 主 义 不 够 深 入 的 证 明 。甚 至 有 庆 之 死, 虽然由为抢救县长太太直接造成, 本质上可以理解 为当代中国只有官本位而无人本位, 人的社会身份决定 了人的命运待遇, 这当然是现实主义批判精神的有力体 现。但是, 小说进一步的叙述却冲淡了这种现实主义批 判精神。因为, 这位县长恰恰是当年与福贵在战场上同 生 死 共 患 难 九 死 一 生 的 春 生 。这 个 事 实 实 际 上 使 有 庆 之 死不单纯是一个社会事件, 同时蒙上了宿命的阴影。最 值得玩味的是, 福贵孙子苦根之死是在改革开放时代, 时代以及共和国的新时期, 按 照通常思路, 比如人们对老舍《茶馆》的分析, 我们 很容 易得出《活着》否定三个时代的现实主义结论。然而, 就 小说的阅读感受而言, 我们又明显意识到余华意不在 此。虽然苦根之死的宏大原因是贫困, 但具体原因仍然 是意外, 是偶然, 是福贵的愚昧: 福贵给饥饿的苦根吃了 太多的豆子而撑死了苦根。于是, 苦根之死也失去了社 会时代的必然性, 而在很大程度上, 成为福贵无知无能 以及命运偶然性合谋的结果。
显然, 余华是有意将所有的苦难加于福贵身上。破 产 的 痛 苦 、丧 父 的 痛 苦 、被 抓 壮 丁 妻 离 子 散 的 痛 苦 、丧 母 的 痛 苦 、战 场 上 的 死 亡 痛 苦 、女 儿 成 为 聋 哑 人 的 痛 苦 、因 贫 困 而 不 得 不 将 女 儿 送 人 的 痛 苦 、自 然 灾 害 带 来 的 饥 饿 之 苦 、妻 子 患 软 骨 病 而 无 法 劳 动 且 随 时 被 死 亡 威 胁 的 痛 苦、儿子因荒唐的医疗事故而生命葬送 的痛苦、女儿 因 产 后 大 出 血 而 死 亡 的 痛 苦 、妻 子 最 终 被 疾 病 折 磨 致 死 的 痛苦、女婿因意外 事故死亡的痛苦、孤独的老人独自 养 育孙子 的痛苦、孙子因长期饥饿暴食而亡的痛苦、以 及 全家人为了最基本的生存而付出的没有止境的不堪重 负 的 劳 作 之 苦 。抽 象 的 苦 难 是 易 于 接 受 的 。最 不 可 接 受 的是, 所有这些痛苦, 都加于那些最为善良最为美好的 人物身上: 贤良而含辛茹苦的妻子 、懂事而忍辱负重 的 儿 女 、善 良 而 豪 爽 厚 道 的 女 婿 。 所 有 这 些 被 苦 难 折 磨 得 痛苦不堪的人, 无一不是生活善良的弱者。灾难降于其 身激起人们最大的同情。就阅读体会而言, 我以为,《活 着》 也许是中国当代最煽情同时也最惨不忍睹的作品。 它所叙述的善与美的遭遇折磨和毁灭的情景真正达到 了催人泪下的效果。
以坚忍的姿态承担不可抗拒的苦难余华《活着》的现代主义解读
![以坚忍的姿态承担不可抗拒的苦难余华《活着》的现代主义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141532fc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e6.png)
以坚忍的姿态承担不可抗拒的苦难余华《活着》的现代主义解读一、本文概述《活着》是中国著名作家余华的一部震撼人心的现实主义小说,通过对主人公福贵一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中的命运沉浮进行深入挖掘,展现了个体命运在宏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的无常与渺小。
本文将采用现代主义文学理论的角度,对《活着》进行解读,探讨作品中展现的坚忍姿态与不可抗拒的苦难之间的张力,以及这种张力如何体现了现代主义文学对于人的生存状态与命运的深刻思考。
在现代主义文学视野下,《活着》不仅是一部描述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交织的作品,更是一部探讨人类存在本质与生命意义的哲学著作。
通过对福贵一家经历的苦难与坚韧精神的剖析,余华揭示了人类在面对命运的不可抗拒性时,如何以坚忍的姿态去承担和超越苦难,从而在苦难中找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这种现代主义解读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活着》的艺术魅力,也能引导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以更加积极和坚韧的态度去面对挑战和困境。
二、余华与现代主义文学余华的作品《活着》无疑可以被视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典范。
现代主义文学,起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洲,强调对个体经验和主观现实的深入探索,以及对传统叙事方式和美学观念的颠覆。
余华在《活着》中所展现出的对人性的深入挖掘、对苦难和生存的独特理解,以及叙事手法的创新,都使得这部作品与现代主义文学的精神紧密相连。
余华通过《活着》展现了对个体经验和主观现实的深刻关注。
他让主人公福贵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他一生的苦难和经历。
这种自述的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福贵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面对苦难时的无奈和坚韧。
这与现代主义文学对人性的深入挖掘和对个体经验的重视不谋而合。
余华在《活着》中对传统叙事方式和美学观念的颠覆,也体现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精神。
他采用了非线性叙事的方式,将福贵的一生碎片化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时间顺序和空间结构,也使得作品更加具有张力和深度。
同时,余华还通过荒诞和幽默的手法,对苦难和生存进行了独特的解读,这也与现代主义文学对现实世界的质疑和对传统美学观念的挑战相呼应。
传统与现代《活着》的文化对比
![传统与现代《活着》的文化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57f6d70c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57.png)
传统与现代《活着》的文化对比《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优秀小说,揭示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化对比。
通过描述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小说反映了社会、家庭和个人在历史进程中所承受的巨大变革带来的挑战和冲击。
本文将从人物塑造、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几个方面对《活着》中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对比进行阐述。
一、人物塑造上的文化对比小说通过主人公福贵一生的遭遇,展现了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对个人命运的巨大影响。
福贵作为一个农民,在传统社会中生活,被家族的传统观念所束缚,他上讲起法儿也是熟门熟路,但当社会发生剧变时,他无法适应新的现实,失去了对生活的掌控。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注重家族观念,尊重长辈,以家族为中心,个人命运完全被家族命运所左右。
福贵在小说中经历了家族分裂、贫困和饥饿,无法摆脱家族所带来的困境。
而在现代社会,个人价值和独立性变得更为重要,人们更加注重个人自由和追求。
福贵的儿子许远,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长大的一代人,他看到社会变革的机遇,勇敢地追求个人发展,成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二、生活方式上的文化对比《活着》展现了一个传统农村家庭的生活,以及随着社会变迁而出现的现代生活方式。
福贵的父亲和祖父代代都是农民,简单朴实、勤劳致富是他们的座右铭。
他们依靠土地耕种和养殖为生,过着血汗换来的贫富不均的生活。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不再是唯一的生计来源,人们开始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城市里的人们,他们追求舒适、时尚和高品质的生活。
与此同时,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也在逐渐消失,农民们纷纷进城谋生,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小说中福贵和他儿子许远的生活方式的差异,反映了传统与现代生活的对比。
三、价值观念上的文化对比小说通过福贵和许远之间的代沟,展现了传统价值观念与现代价值观念之间的碰撞。
福贵代表着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念,他注重家族观念和忠诚,一直追求传统农民的朴素幸福。
而许远则体现了现代社会的个人主义和自由追求,他不再满足于传统农民的生活方式,追求个人的幸福和发展。
《活着》:余华对中国现代历史与社会的抒发与反思
![《活着》:余华对中国现代历史与社会的抒发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0729722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d9.png)
活着:余华对中国现代历史与社会的抒发与反思1. 引言《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福贵的生活经历,深刻揭示了中国现代历史和社会的面貌。
本文将就《活着》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并分析余华在小说中对中国现代历史与社会进行的抒发与反思。
2. 小说背景《活着》以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为背景,主要围绕着福贵这个普通农民家庭展开。
小说中描绘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重要事件对福贵一家生活造成的冲击和变迁。
3. 余华对中国现代历史的抒发3.1 大跃进时期——饥荒和苦难在大跃进时期,计划经济和集体化运动给农民带来了巨大困难。
福贵一家为了维持生计,被迫放弃土地、牺牲家庭成员,并饱受饥荒之苦。
通过描写主人公在这个时期的艰辛生活,余华表达了对大跃进政策所造成的苦难的抒发与反思。
3.2 文化大革命时期——对知识分子的迫害文化大革命期间,福贵与其家人遭受了来自红卫兵和群众斗争的打压。
这段时间里,知识分子被批斗、下放劳动,在政治运动中受到无情打击。
通过描写福贵家庭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的迫害和磨难,余华表达了对这一历史事件所带来影响的抒发与反思。
4. 余华对中国社会问题的反思4.1 封建等级制度下的压迫小说中,封建等级制度在福贵一家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父辈为奴隶、仆人,儿辈被压迫和剥削。
通过塑造主人公福贵及其家族,在小说中探讨封建社会下农民阶层受压迫与剥削问题,余华表现了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
4.2 追求幸福与人性的困境故事中,福贵经历了家庭的破裂、亲人的去世、生活的贫困以及外界环境的变迁,但他却不断坚持活着,寻找幸福和存在的意义。
通过描写主人公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人性本质的思考,余华反思了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5. 总结《活着》是一部揭示了中国现代历史与社会问题的重要作品。
余华通过福贵一家在大时代风云中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和抉择,抒发了对中国历史事件和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与反思。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遇到的种种挑战和艰辛,并提出对未来社会发展走向的思考。
浅谈余华《活着》的生命观及“活着”的现实意义
![浅谈余华《活着》的生命观及“活着”的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614ac531bd64783e08122b05.png)
内容提要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是一部用死亡讲述活着、以死亡肯定生命意义的故事,旨在使人勇敢地面对生与死的挑战。
作者以冷峻而貌似“残忍”的笔触向我们讲述了福贵一家人的苦难史与主人公福贵命运多舛的一生:从大富大贵到穷困潦倒,从饱尝生活艰辛到身不由己卷入战争洪流,从接受他的亲人一个个走在他的前头到最后与一头叫做“福贵”的老牛在阳光下回忆生活。
在厄运弥漫、磨难接踵而至的日子里,与福贵相关的人相继谢幕,唯有福贵在唱着主角之歌,始终乐观生活,超然面世,生命的张力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从而绽放出永不凋落的生命之花。
《活着》虽然接二连三地发生死亡,但作者不再沉溺于死亡的阴影中不能自拔,而将目光转向探求“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生命无常中人们彼此关爱相携,使人感受了生命的意义。
[1]“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2]‘活着’是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
[3]本文试以《活着》为研究对象,探析《活着》的生命观与“活着”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余华;活着;生命观;忍耐;现实意义绪论人,作为自然界生命的主体,其物质、精神生活、价值观也随着历史的更迭而发生变化。
摆在人们面前一个最普通也最原始的话题变得日益突出了,即我们应该抱着什么心态活着,怎样活着才更有意义?余华的《活着》将触角探伸到一个特定的年代和特定的历史氛围,将全部的不幸集中浓缩于主人公福贵一家身上,把对人生的痛苦加以延伸与夸张,将中国人的生存状态,既真实可信又辛酸冷酷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笔下,福贵不单单是福贵了,而是那个年代老百姓的缩影。
作者有意淡化了“解放战争、土地改革、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背景,转而向我们讲述普通老百姓如何在悲惨的生活遭遇下,努力挣扎着生存,好好活着。
活着余华的现实主义力作
![活着余华的现实主义力作](https://img.taocdn.com/s3/m/c075c058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c9.png)
活着余华的现实主义力作活着- 余华的现实主义力作余华的小说《活着》是一部现实主义力作,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细腻的描写,深刻地展现了中国农村的苦难与人性的挣扎。
小说以主人公福贵的一生为线索,描述了他经历的政治运动、家庭悲剧和个人成长,从而引发了对现实社会的深思。
1. 农村苦难的真实呈现在《活着》中,余华以福贵的视角展示了中国农村普通农民的生活困境。
封建社会主义改革、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对农村人民造成的深远影响被真实地描绘出来。
福贵的家族在这些历史背景下遭受了连绵不断的灾难,生活条件贫苦,饥饿和死亡无处不在。
2. 个人命运的无奈与变迁小说中,福贵作为一个普通人,经历了家族的衰落和丧失亲人的痛苦,他在社会动荡中逐渐失去了自由和尊严。
然而,尽管身处逆境,福贵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乐观和对家人的责任。
他经历了身份的无常变化,从富甲一方的村支书到被剥夺一切的农民,但他始终坚持活下去,为了人生中剩下的亲人。
3. 人性的荒诞与抗争在《活着》中,余华通过对福贵及其周围人物的刻画,展现了人们面对生死、苦难和命运转折时的真实反应。
福贵一家经历了种种折磨,但他们始终坚持着对生活的渴望。
无论是农村的乡亲还是伴随福贵一生的父亲、妻子,他们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与命运抗争,保持了一份坚韧和善良。
4. 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余华通过描写福贵一生中的苦难,深刻反思了社会的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中,社会制度的失误、个人的无力以及道德的缺失共同构成了人们处境的困难。
福贵一家所经历的悲剧与整个中国农村的现实息息相关,他们的命运是无辜的牺牲品。
通过《活着》,余华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入的思考,展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力量。
小说中饱含着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社会现实的呈现,引导人们重新审视人性的光辉与黑暗,以及社会制度所带来的冲击。
《活着》的精彩之处不仅仅在于情节的扣人心弦,更在于其对现实的真实刻画和人性的深刻剖析,这使得它成为一部不可忽视的现实主义巨作。
从余华的《活着》看现代性与精英文学的新路径
![从余华的《活着》看现代性与精英文学的新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9d99ee0a14791711cc7917a2.png)
从余华的《活着》看现代性与精英文学的新路径作者:杨巍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8期摘要:余华所著的长篇小说《活着》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当代文坛引起热议的重要作品,其中对生命本体的刻意忽视和具有社会学口述史研究性质的叙事特征,其独特的表达形式与话语方式也成为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路径探索的重要对象。
本文立足于对余华小说文本的探索,旨在探寻当代精英文学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意义;先锋性试验;生存;现代派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4-0008-01《活着》一书语言平实,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极少运用文学渲染手段,大多数地方运用白描的手法,真实还原事件的本身及主人公福贵当时当地的情感情绪。
然而,正是《活着》的平凡成就了其别样的动人。
不同于史铁生等作家执着探索生命的意义,《活着》文本中甚至刻意忽略对生命存在本身的探索。
乡下农民福贵家境丰裕时将生存的意义定义为光宗耀祖,而随着家财尽失及亲人的相继离去,随其多舛的命途而来的是生存概念的丧失和对生存意义的无视。
史铁生的代表作《合欢树》及《我与地坛》中带有着明显的对生存意义和存在本质的探索及对生命自身价值的拷问,而《活着》中透露出的是对生命存在体的漠视和对生命控制的无力感。
正如著名悲剧《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无法破除加诸在自己身上的预言,并弑父娶母,最终独自流浪。
《活着》中主人公福贵也拥有同样的对现实的无力感,只能承受而别无他途。
这既是一种对命运无力的建构,更是一种具有后现代性质的解构。
默认了超越人控制之外的命运便是对生存意义的解构,即《活着》全文从某种角度上理解便为生命只是某种旅程,而没有那种人为建构出来的深层次的意义。
《活着》全文的叙事脉络是死亡,整篇小说的叙事线索既可以说是时间,也可以说是福贵亲人们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死亡。
一向注重对农村生活描写的著名写实派作家刘恒代表作《伏羲伏羲》中也蔓延着浓重的死亡气息,但杨天青等人的死亡均是为了引发某种对生存的思考,所带给读者的是对于生命延续的终极探索。
浅谈余华文学作品的现代性
![浅谈余华文学作品的现代性](https://img.taocdn.com/s3/m/b7e902c8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71.png)
浅谈余华文学作品的现代性余华是一位享有盛誉的中文现代作家,其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文化背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他的作品反映了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现实问题,揭示了人性的黑暗面,让人们深刻思考人类命运与社会责任。
余华的作品中充满现代生活的气息和现代主题。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活着》这部小说,这本小说的主题是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小说中的主人公,从一个富家少爷变成一个贫穷的工人,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让读者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贵,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生命的无知和浪费。
除了《活着》以外,余华的作品还探讨了生命的其他方面。
比如,他的小说《兄弟》探讨了关于爱、亲情和婚姻的话题。
小说中讲述了两个兄弟因为生活的艰苦而残酷相守的故事,展现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深度反映现代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紧紧抓住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是人生必读的作品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在人情世故和物质价值之间徘徊,且受到信息交流的高速发展的影响。
余华的作品涉及的主题,多以人的心灵发展和精神探索为基础,深度描写人类精神世界的变革过程,反映当代社会中人们对标准人性的审视。
余华的文学作品不仅仅反映了现代社会问题,同时也关注了人类内心的暴力和冲突问题。
他的作品揭示了人的侮辱和激烈的生存斗争,尤其是其中的一些暴力描写,如《活着》中的壮烈的场景令人热泪盈眶。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随处可见的是疏离、冷漠和人性的变幻,余华的作品描绘这一现象,在给人以思考的同时,也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应对这些问题。
总之,余华的作品凸显了当代文学的现代性。
他的作品充分反映了当代社会的文化背景和催人深思的主题,增强了人们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理解和认识。
余华的作品给人们以启迪,激发了每个人摆脱束缚,寻求真正自我和价值的勇气和动力。
浅谈余华文学作品的现代性
![浅谈余华文学作品的现代性](https://img.taocdn.com/s3/m/f873d6c2f524ccbff12184d5.png)
文化艺术浅谈余华文学作品的现代性文/龙翔宇摘要:余华是当代中国一名十分重要的作家。
人们谈起余华的作品,总会不可避免的谈到一个词,那就是现代性。
余华 的作品中,不仅体现了现代性,在其不同时期的作品中,也通过不同的方式在体现的现代性。
我们想要理解中国当代 文学,余华的作品是一个十分好的切入点。
因此在本文中,笔者根据余华前期与后期不同的特点,来阐述余华作品中 现代性的体现。
关键词:余华文本分析现代性余华是中国当代一个十分重要的作家。
1984年余华发表 他的处女作《8岁出门远行》。
在这个短片中,余华展露出了他 极强的先锋性,自此以后狂飙突进,余华成为了中国先锋文学 的代表人物。
余华的作品,我们可以简要的分为前期和后期两 部分。
余华在前期的作品中,主要集中对于作品形式的实验和 对作品讲迷方式的结构。
而在后期的作品终余华开始回归到 故事的叙迷和文本内部的构造。
在前期和后期作品的转换之中,余华的作品中一直体现出极强的现代性。
余华作品的叙迷 视角,多为零聚焦,叙迷语言多冷静沉着,因此许多研究者将 余华的叙迷风格称为零度叙事。
在这种叙迷风格中,我们看到 了余华作品的现代性,以及它隐藏在冰冷的叙事背后的温情。
―、正确认识文学文本中的现代性在讨论余华作品中的现代性之前,我们必须要明确的就是何谓文学文本中的现代性。
现代性一词与现代社会息息相 关。
一般来讲,我们认为现代社会就是在工业化大生产开始形 成以后,整个社会开始向着统一的标准化的模式发展的一种社会形态。
然而我们却不可以现代社会的,特征来直接理解具 有有现代性的文学文本。
具有现代性的文学文本所体现出的 内涵与现代社会的特征并非一致。
事实上具有现代性的文学 文本,其根本内涵是在反思现代社会,解构现代社会中的许多 社会价值与存在意义。
比如我们常常在分析现代性的文学文本时提到一个概念,那就是对于个体的关照或人文情怀。
这与现代化社会的社 会发展现状是不符的。
因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标准化 的生产流程之上的。
余华名作《活着》的现实意义
![余华名作《活着》的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d0afb370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58.png)
余华名作《活着》的现实意义在这个无比缤纷的世界里,有什么值得我们生存及快乐的活下去?读完余华先生的名作《活着》后,这样的问题立即在强大的精神血液中游刃而解。
余先生以回忆的口吻描述了近代中国农民平常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其巧妙的小说写作方法,犹如电视剧广告式的巧妙穿插都为小说带来不少色泽,内容更是关注了当时也是现在越来越被多数人忽视的农民群体。
那么,农民的命运到底如何?就象作者说的那样,“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显然,余先生费劲了心思来探索中国农民的命运,点燃他们面对苦难生活的勇气。
仅有这点,小说就已扎根于高层次的文学花园。
因为基于人道主义、以人为本的全球哲学意识下,关心基层人群的疼痛、喜乐、忧愁、隐忍、寻觅等要远远高于奢侈生活的群体。
在一个已经有了结果的生活状态下,或许我们认为活着就压根毫无意义,就象一场足球赛,前九十分钟已被对手踢进八个球了,除了奇迹再也无法挽回即将涣散的局面。
然而小说的主人公徐富贵却不认同,反而更沉醉于朴实生活中的快乐。
面对陌生人,内心没有丁点虚伪,太多的压力也让他回归到自然的状态,变得诚实、素朴、愚钝的最典型中国农民的形象。
我们且不多议中国农民命运究竟如何,只是肤浅的、一个普通农民能够在心灵遭受到极大创伤后还能为着理想发奋图强,在巨大的苦难下生活继续“活着”,足以证明小说的文学精神魅力,激扬着生命中最震撼的基因。
文学到底是什么?巴金先生曾这样定义:人为什么需要文学?需要它来扫除我们心灵中的垃圾,需要它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
(1)生存在今天日益竞争的社会里,或许还有很多象小说主人公徐富贵那样遇到过很多令人难以想象的苦难的人。
经历过生死浩劫后难免会问为什么要活着抑或生活到底带给了我们什么。
徐富贵父亲临死前说“徐家的老祖宗不过养了一只小鸡,鸡养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后变成了羊,再把羊养大了,养就变成了牛,我们徐家就是这样发起来的”,他在经受种种折磨后重新定量生活俨然把父亲的遗言作为这生最大理想继续生存下去,一生地追求也只不过是买只牛而已,小说的结尾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姓名:陈娉学号:200563210220班级:2005632102专业:指导教师:罗璠2009年6月余华小说《活着》的现代性思考学生姓名:陈娉学号:200563210220班级:2005632102所在院(系):文法学院指导教师:罗璠完成日期:余华小说《活着》的现代性思考摘要余华是先锋小说群体中一个很值得关注的作家。
作为先锋作家的余华,通过其小说创作体现了自己的现代性思考。
他的这种思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加强了对苦难的阐释,重新解读了死亡的意义;二是借助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完成了对现代律法规则的再认识和科学认知的质疑。
关键词::现代性;传统文化;死亡;批判关键词THE MODERNITY PONDER OF YUHUA’SNOVEL《Huo Zhe》ABSTRACTYuhua is the writer who in the cutting edge novel community is worth paying attention very much.Yuhua As write of cutting edge,He has manifested his own modernity ponder through its novel’s creation.His this kind of ponder mainly manifests in two aspects:one is through to traditional culture reconsideration, strengthened to the misery explanation,has explained the death significance; two is with the aid to modern civilization critique,has completed to the modern regulation rule again understanding and to scientific cognition question.Key words:Modernity;Traditional culture;Death;Critique目录1引言 (1)2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2)2.1对苦难的阐释 (2)2.2对死亡意义的再解读 (3)3对现代文明的思考 (6)3.1对现代律法规则的再认识 (6)3.2对科学认知的质疑 (7)4结语 (9)参考文献 (10)致谢 (11)1引言在历经传统现实主义漫长的历史困惑后,不少作家力求从文学的“萧条”中突围,就这样,中国文学和着西方文论的步调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在引进西方现代派艺术手法后,使一种与时代中的时尚相匹敌的文字现象陡然而生——先锋文学。
提到先锋文学,我们就不得不关注余华。
“任何一个对先锋小说有所了解的人,都不会忘记余华的名字,并且为他那极富实验精神的小说而感慨不已”。
余华,1966年4月出生于浙江,中学毕业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便开始文学生涯。
1984年,余华发表了他的处女作《星星》,而真正的写作开始于1987年1月《十八岁出门远行》。
80年代,作为先锋文学的悍将,他最大程度上将现实与非现实进行融合,进行虚幻和现实的杂糅,使文本中留下的仅是梦魇般的世界,探索出了别具风味的力作,如《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这正是对民间苦难意识进行深入的“追寻”。
[1]余华是一位执着的先锋作家。
无论是在其与现实关系“紧张”的前期小说,还是在与现实充满“和谐”[2]的后期小说中,余华都展现了自己的现代性思考。
现代性是一种理性精神,是“学者和批评家对于一些历史、文化现象在理论层次上所做的一种概括性描述。
”[3]余华九十年代的代表作《活着》,也正体现了余华的现代性思考。
文学的现代性是一种批判性,统观余华的小说《活着》,我们发现,这种批判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反思,二是对现代文明的批判。
2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反思在先锋群体中,余华是一个“现代化”很强的作家。
其超前的意识是合乎常理而与其他作家迥异的,余华对日常经验和常识不满,暴露出他对传统现实的反叛。
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对民族、国家、个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管是对日常生活中要求人们向善向美,还是对文学写作中追求挖掘人性的美好都是根深蒂固的。
但文学也因此而蒙蔽了我们,长期以来,文学一直在向人们展现人性之美,劝诫人们珍视生命的价值,追求存在的意义。
这一切,都是理想化的产物,都是作为人的神性的一面的体现。
但是,文学在宣扬以上观念的同时,却忽视了人作为高级动物、作为现世的人的平凡的一面,而这也是人之为人的更为本质的一面。
近代以来,作家们即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作为先锋作家,余华继承了这种精神,他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更为深刻、彻底。
其作品直面人的灵魂,直面现世人生,深深地震撼了读者。
2.1对苦难的阐释余华的作品惯于描写死亡、暴力、血腥,从而构建出一个悲惨的世界。
《活着》虽然与余华的前几部小说相比,笔调显得更加舒缓,内容也更加现实,然而展现出来的人和世界依然是带有浓厚悲剧色彩的。
读《活着》可能会使人觉得很累,接踵而至的苦难让人喘不过气来。
小说的主人公福贵原是一个游手好闲、嗜好嫖赌的阔少爷,可由于嗜赌如命,在赌场中被人算计而败光了所有的家产,气死了父亲,逼走了妻子,遭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苦难。
“我娘”生病,“我”去为娘抓药,却被抓去“拉大炮”,目睹了惨烈的战争场面,经历了饥饿、寒冷,走在死亡的边缘,遭受到人生中的第二个苦难。
回家后,家里刚有一点希望和生机时,灾祸又悄然而至,一串苦瓜,一个接一个地掉落死去:女儿凤霞难产而死,儿子有庆献血而死,爱妻家珍生病而死,女婿二喜被水泥板夹死,孙子苦根吃豆撑死。
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人,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活着》对于生命的苦难似乎有着特别的偏好,它正是要借着这些无法回避的苦难,暂时地抛开人的主体性、剥离掉生命之外的事物,使人的主体性让位于存在的严肃性,让人直接面对生命本身。
当福贵荡尽家财,从少爷变成佃农时,作者借福贵之口说道“人要累得整天没力气,就不会去乱想了。
”[4]这表明一切外在的东西都必须让位于生命本身的存在。
在苦难的面前,福贵生命中一切美好的、值得留恋的东西在命运的车轮下无一幸免地都遭到了毁灭。
然而,余华却用近乎冷漠的方式叙述着故事,叙述着一个个本是触目惊心但听起来平常无奇的故事。
他试图把感情隐匿起来,排除了今天大多数人对事情的思考判断与情感评价的解释,使苦难的展示显得冷漠而缺乏节制,并由此得了“残酷的余华”之称,他的这种写作也被称为“零度情感写作”。
这不能不让人迷惑,似乎余华只是将苦难客观冷静的铺陈,至于他对其中的人物是同情是赞扬,对生活中的苦难是宣扬是痛斥,丝毫觉察不到。
但正是这样一种切入现实的方式,为余华对苦难意识的叙述和表达带来某种独特性和超越性。
《活着》中作者极其轻快地让福贵的亲人一个个死亡,这颠覆了正常的思维、违背了现实的逻辑,然而它与余华的叙事策略结合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精神上的真实。
余华正是在自己对精神真实的关注下去看待世界的,因此在叙述中不断地颠覆“虚伪的现实”,从而完成他对世界的表达与认知。
正是这种不加评说的“零度情感”的叙述方式实现了余华在社会真实与心灵真实之间做出一个全新的理解与定位。
余华也讲述着世俗中的生命故事,但这世俗决不仅同于我们周围的现实,我们很难说人生中就有福贵这样的不幸。
他所描写的并不是经验中的真实,但却又让我们感到比经验还真实。
而且这种“不真实”的现实在本质上又让我们超越了世俗,而指向“生命”这一终极。
可以说,其文如寓言,寄寓着生命哲学,作家思考的中心也绝非是个体的遭遇,而是人类整体的生存境遇。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苦难就是人生、人生就是苦难,人类无须逃避也无法逃避。
人的存在本来就与苦难相连,活着就要受苦。
但在这茫茫的苦难黑夜里,人到底应怎样生活?余华用他的笔对此作了严肃而平淡地回答——“活着”。
2.2对死亡意义的再解读对死亡的看法,在传统文化中体现为重生贵生。
儒家学说里,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主张人要好好地活着;孟子亦有“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的言论,告诫人们要珍惜生命。
在道家那里,老子提出了“无为无用”说,正是因为这种方式可以苟全性命于乱世,可以全生避害。
虽然,孔子等亦有“杀身以成仁”,“朝闻道,夕可死矣”的说法,但从修辞学的角度来讲,这属于一种尊题。
为求“仁”得“道”而死,是儒家哲学在生命与价值紧张冲突之下实现其人生价值的极端化取向,是在凸显其精神人格价值,亦正显现了古人对生的尊重,对死亡的拒绝。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5]即为明证。
在余华的作品中我们发现他对死亡的叙述有着特别的偏爱。
《鲜血梅花》中刘天、陈东因复仇而死,《难逃劫数》中男孩、广佛等人因情欲而死,《现实一种》中主人公一个个连环地被自家人杀死,《死亡叙述》中“我”直接体验了自己被杀的全过程……而《活着》更是整篇凸显死亡的存在,小说中福贵亲眼见到自己的亲人一个个地死去……死亡与人同在,简直如影随形,死亡的阴影笼罩在每一个人的头顶,他总是安排死神来掠夺一切——丑恶的和美好的,他把人物置于死亡的手掌上,毫不怜惜地把他们推向死神,用那“不可避免”的结局来结束一切。
题为《活着》的小说,叙述的却是10个人的死:爹、娘、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以及战友老全、冤家龙二、县长春生,他们先后以不同的方式死去,故事主人公徐福贵则以送别的姿态活着。
在目睹和耳闻的死亡中,活着竟变得悲壮起来了。
而活着本身,就是作者对于生命唯一的也是最后的一个据点。
当春生受到迫害而上吊死时,作者又借福贵之口说出,“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
”[6]春生的死与福贵的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余华在中文版自序中说到,“《活着》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事物而活着。
”“为活着而活着”这一点,如果放在传统的语境里去理解的话,简直就是句废话,因为这只是一个生物性的本能。
在中国的传统中,生命往往是跟价值联系在一起的,故而有“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如果只是不加区别地为活着而活着的活,将有陷于苟活的可能。
所以,余华的这一点应当放在现代性的背景下来理解。
现代性的一大特征是价值的虚无化。
由于缺少核心价值,生命失去了重量,生命存在的意义就成了一个问题。
故而加缪说,“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
”这说明了在价值虚无的背景下人对自身存在的置疑。
人的生存应体现怎样的价值意义,这是长期以来文人们进行过无数次探讨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