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民主主义思潮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对待各种社会思潮的特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对待各种社会思潮的特点作者:姜玉齐《光明日报》(2016年11月12日11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随着社会嬗变,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和竞争,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的大旗,日益成熟理性地对待其他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这一时期,中共对待主要社会思潮呈现出四个鲜明特点:第一,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过程。
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初期缺乏实践经验,在理论上尚不成熟,对其他思潮持排斥的态度。
如对三民主义,陈独秀于1922年4月指出:“(一)共产党与国民党革命之宗旨及所据之基础不同;(二)国民党……政策和共产主义太不相容。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31页)又如对待自由主义,中共于1922年6月在《第一次对于时局的声明》中指出:“你们这种妥协的和平主义,小资产阶级的和平主义,……乃是我们所应该排斥。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96页)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认识到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必要,特别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后,中共对于其他思潮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如对三民主义一度评价过高,李大钊认为“中山主义者也就是列宁主义者”,恽代英认为三民主义“是要达到共产主义的社会”。
对自由主义,陈独秀于1923年7月在《思想革命上的联合战线》中认为马克思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在扫荡封建宗法思想的革命战线上,实有联合之必要”。
1927年后中共对待其他思潮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
如全盘否定三民主义,瞿秋白在1931年11月指出:“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和孙文的民生主义,就没有一点相同的地方。
”(《布尔塞维克》第4卷,第9期)否定自由主义,1928年10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双十”宣传提纲》指出:“民族改良主义是帮助帝国主义进攻的工具。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五册,第649页)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共对社会思潮的态度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在抗战时期逐步走向理性和成熟。
五四运动时期各种思潮

五四运动时期各种思潮⽆政府主义盛⾏于19世纪后半期的欧洲。
其主要代表⼈物有德国的施蒂纳尔、法国的蒲鲁东与俄国的巴枯宁、克鲁泡特⾦等。
⽆政府主义的基本主张就是:反对⼀切权⼒与权威,否认⼀切国家政权与社会组织形式,主张绝对的个⼈⾃由,要求建⽴⽆命令、⽆权利、⽆服从与⽆制裁的“⽆政府”社会。
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命派与中国第⼀代共产主义者都曾程度不同地受到过⽆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
其特点有三:⼀就是反专制,⼆就是慕⾃由,三就是求平等。
1907年,中国留⽇学⽣刘师培、张继、何震等⼈受⽇本⽆政府党影响,发起组织“社会主义讲习会”,声明其宗旨“不仅以实⾏社会主义为⽌,乃以⽆政府主义为⽬的者也。
”她们出版《天义报》(1901年6⽉1⽇创刊,出⾄第11号被⽇本政府禁⽌),宣传⽆政府主义的思想主张。
与此同时,在法国巴黎,李⽯曾、吴稚晖、褚民宜等接受张静江资助编辑出版《新世纪》周刊(共出121期,⾄1910年5⽉停刊)、《新世纪杂刊》,⼜发⾏《新世纪丛刊》等⼩册⼦,其内容都以介绍巴枯宁、蒲鲁东、克鲁泡特⾦等⼈的学说与各国⽆政府党活动为主。
这些对⽆政府主义倾注了⼤量⼼⾎进⾏宣传、介绍的旅⽇与旅法知识分⼦,多与孙中⼭先⽣领导的同盟会有⽐较紧密的关系,这就使⽆政府主义对中国资产阶级民族民主⾰命产⽣了⼀定影响。
1912年5⽉,刘师复基于其唯⽆政府主义才能救中国的认知,决意以振兴⽆政府主义思潮为⼰任,在⼴州创⽴“晦鸣学社”。
⼤家⼀起学习、⼀起劳动,互相协助,过着⼤锅饭式的“共产主义”⽣活,并积极展开宣传⽆政府主义活动,翻印法国出版的《新世纪丛刊》,从《新世纪》周刊中选择名作辑为《⽆政府粹⾔》、《⽆政府主义名著丛刊》,⼜创办晦鸣学社的机关刊物《晦鸣录》(该刊印⾏⼆期后,被⼴东封建官僚龙济光封禁,不得不迁往澳门,改名为《民声》,出版了第三、第四期,⼜遭袁世凯怂恿葡⼈⼲涉⽽被禁,转迁⾄上海,到1916年共出⼆⼗九期)。
同时,刘师复⼜与彼岸、纪彭发起组织了“⼼社”,规定⼗⼆条社约:不⾷⾁、不饮酒、不吸烟、不⽤仆役、不坐⼈⼒车轿、不婚姻、不称族姓、不做官吏、不做议员、不⼊政党、不做海陆军⼈、不奉宗教,完全履⾏者为社员,部分履⾏者为赞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经济与管理学院适用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代码:052018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学分: 3总学时: 48 理论学时: 48 实验(上机)学时:0先修课程:思想品德修养后续课程:毛泽东思想概论二、课程简介(一)课程任务和任务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以政治思潮为主线,以专题形式,阐述了近代百余年中国社会主要的政治思潮以及彼此间的交替、碰撞,及其对中国社会进程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近代大变革时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解除民族忧患、救国救民不断向西方寻求真理,以期国家独立、民族富强所作出的种种尝试与努力。
将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国先进分子选择最终科学社会主义以及这一理论在中国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二)课程目标1.使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主题与特征。
2.使学生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政治思潮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3.使学生学会辩证分析、客观评价各阶级、阶层、政治集团的政治主张。
4.使学生充分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及其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领导中国革命最终走向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晚清地主阶级革新派的社会改革思想(总学时:4学时)第一节清王朝的没落与经世致用之学的兴起(学时:2)第二节地主阶级革新派的社会改革思想(学时:2)主要知识点,重点难点:重点:地主阶级革新派的社会改革思想难点:清王朝的没落教学目标和要求:了解清王朝的没落与经世致用之学的兴起掌握地主阶级革新派的社会改革思想教学方法:讲授法作业:地主阶级革新派的社会改革思想有哪些?第二章太平天国的农民革命思想(总学时:4学时)第一节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理论(学时:2)第二节洪仁玕与《资政新篇》(学时:2)主要知识点,重点难点: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理论;洪仁玕与《资政新篇》教学目标和要求:了解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理论;掌握《天朝田亩制度》,掌握洪仁玕与《资政新篇》。
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意义

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一种新兴的政治思潮,它即是一种革命,又是一种改革。
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学习,对于学习者无论是从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的“人人平等、法治为王”的原则,旨在建立一种多元共和的政治秩序,在这种秩序里,通过公民的发言权、选举权、励行动权等来确保公民的利益平等受到保障,而这个权利的实现又靠执政派德政党和民主参政,应当为人人平等正义正确解决社会问题而尽力奋斗双方的和谐互助才能维护和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要求社会建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使所有公民都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和自身需求获得公平和完惠的对待。
新民主主义革命对于学习者有着重要的意义,无论是从历史上看,还是从当今社会角度来看,都可以促进人们的认识。
从历史的角度。
新民主主义革命把不同精神观念和政治思想放在一起,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试图以协商的力量来实现社会的民主发展,实现的效果令世人瞩目。
从当今的社会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将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的概念,即要积极投身到具体的改革实践中,预备运用科学方法管理和监督公共事务,发挥民主自决的作用,实行社会公平,充分发挥出社会的各种力量。
总的来说,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对于学习者来说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它不仅可以促进学习者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还能积累政治知识,为英勇奋斗做出自己的贡献,发挥重要作用。
简述民主共和思潮

简述民主共和思潮民主共和思潮是20世纪初期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广泛倡导和宣传的进步思潮,其主旨是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所谓民主共和思想,包含了较为广泛的领域,“诸凡民主思想、平等思想、法制思想,乃至一切与封建专制对立的资产阶级思想都是它的内涵。
”1894年11月,孙中山即在檀香山成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小团体兴中会,首次提出推翻清朝帝制政府,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政治主张。
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日益壮大,其爱国热情十分高涨,纷纷走上民主革命道路。
在留学生中出现了许多宣传革命的报刊,如《游学译编》、《湖北学生界》、《汉声》、《浙江潮》、《江苏》等,国内也有《苏报》、《俄事警闻》等革命报刊出版。
1904年,更多革命团体相继建立。
除黄兴在湖南成立华兴会,另有湖北的科学补习所、江浙地区的光复会、江西的自强会、安徽的岳王会等。
1905年8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宣告成立,提出了较为完整的民主革命纲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即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的具体内容从表面上看似乎就是推翻满人政府,重建汉人政府,但孙中山在解释中明确地阐明民族主义不是简单的反满复仇,民族革命与推翻清王朝反动统治的政治革命密切相联,而且是与建立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联系在一起;民权主义的基本内容,就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的基本内容,则是“平均地权”。
同盟会成立后,民主革命运动获得进一步发展,民主共和思潮也随之走向高涨。
除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创立,更多革命报刊也先后创办,并围绕着三民主义与立宪派进行了一场思想大论战,使民主共和思想为更多人所知晓和接受。
立宪派的《新民丛报》曾发表文章感叹:“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国中,……其旗帜益鲜明,其壁垒益森严,其势力益磅礴而郁积,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在辛亥革命时期的众多社会思潮中,民主共和思潮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旋律,不仅提出了三民主义革命学说,而且还提出了最进步、最有实践意义的救亡图存方案,深化了爱国主义思想的时代内容,抵制了国粹主义浓厚的复古倾向,也批判了无政府主义超越现实的倾向。
改革开放以来影响中国的八大社会思潮.

否认或歪曲历史
宣扬“告别革命”,颂扬改良 主张发展资本主义,不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改革开放以来影响中国的八大社会思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引领社会思潮 凝聚社会共识
2.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的影响
历史虚无主义对我国的文化和政治产生了极大危害。
历史虚无主义对唯物主义历史观产生了极大影响。
历史虚无主义歪曲历史,主张“以英美为师”,为外国 殖民者辩护。
改革开放以来影响中国的八大社会思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引领社会思潮 凝聚社会共识 六、普世价值思潮
(一)普世价值思潮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二)普世价值思潮的主要观点与影响 1. 普世价值的主要观点
在政治上,宣扬“民主普适论”、“人权高于主权论”
经济上宣扬自由、平等 文化上提倡“博爱”、“公平” 2.普世价值对当前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不断抨击、甚至妖魔化公有制
在政治方面,不断否定社会主义,大谈“历史终结论”
在意识形态方面,歪曲、否定集体主义,倡导个人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影响中国的八大社会思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引领社会思潮 凝聚社会共识 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
(一)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产生的原因与背景
(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主要观点与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影响中国的八大社会思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引领社会思潮 凝聚社会共识 四、新儒学思潮
(一)新儒学思潮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二)新儒学思潮的主要观点与影响
1. 新儒学思潮的主要观点 宣扬中国文化本位论 主张“归一论”,提倡“道德决定论” 提倡“返本开新”
改革开放以来影响中国的八大社会思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近代以来中国民主思潮发展的基本特点及规律

近代以来中国民主思潮发展的基本特点及规律学习西方思潮1、鸦片战争前后学习西方思潮(1)兴起原因思想方面:经世思想推动人们去了解西方、学习西方;文化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和不断更新自我的博大胸襟,使经世思想家们把“睁眼看世界”的行动,发展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追求;学术方面:中国自古就重视地理沿革的研究,鸦片战争前夕,出现了一批外国史地著作,为研究西方潮流的兴起提供了资料;环境刺激:强敌入侵的外部环境刺激所致林则徐编写了《四洲志》魏源编写了《海国图志》徐继畲编写了《瀛环志略》洋务思潮的兴起时间:19世纪60年代兴起背景中华民族与西方列强矛盾的产物,是中西文化初步接触、初步融合的产物。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加紧对华侵略扩张,迫使人们去寻求一种比较现实的抵制办法; 资本主义的侵略,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过程,又促使人们通过引进西方机器设备和科学技术去适应这一趋势;西学开始进入中国,为留心时务的人们提供了丰富而新颖的思想资料洋务官僚:奕 、文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丁日昌、郭嵩焘等洋务思潮的主要内容:(1)时局观:认识“千古变局”,力求把握机遇。
自强观:采西学、制洋器,师其所长,夺其所恃 求富观:以工商立国,振兴商务,通外国展开商战人才观:废八股、改科举,造就和选拔有用人才 文化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早期维新思潮及其与洋务思潮的关系(1)早期维新思潮的兴起时间:中法战争后(2)主要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何启、胡礼垣、陈炽、陈虬、汤震等(3)早期维新思潮的思想特色第一,主张护商富民,支持商办企业第二,主张君民共主,实行议院制度你如何看待早期维新思潮与洋务思潮的关系? 19世纪60—90年代,师夷长技以求富求强,是一切追求社会进步的人们的共识,洋务是这一时期社会新思潮的一面共同旗帜;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兴起和西学的扩大传播,早期维新思想家要求护商富民和采行议院制,其激进的主张显示出与洋务思潮分离的趋向;单早期维新主张不是通过向洋务派论战,而是通过向洋务派建言的方式提出,不是根本否定和取消洋务运动,而是希望洋务运动更有成效;早期维新思潮与洋务思潮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共同认识,又有自己的思想特色。
红色革命的背景与原因分析

红色革命的背景与原因分析红色革命是20世纪历史上一系列具有社会主义色彩的革命运动的统称。
这些革命运动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以不同形式和背景出现,但它们都以推翻旧社会的经济和政治体系,建立以工人阶级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为目标。
本文将从全球范围内红色革命的背景和原因的角度进行分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是红色革命运动的重要背景因素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沙俄皆解体,欧洲出现了大规模的政治动荡。
这种政治动荡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在欧洲各国的传播提供了契机。
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进一步加剧了社会主义思想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给了以后的红色革命运动鼓舞和借鉴。
经济危机和社会不平等也是红色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20世纪初经济危机的爆发导致了大规模的失业和社会不满情绪的上升。
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对于富裕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感到极度不满,他们开始寻求改变现状的途径,红色革命成为他们追求社会公正和平等的手段。
这种经济危机背景下的社会不平等是红色革命得以兴起的土壤。
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也为红色革命提供了合适的背景。
在20世纪初,欧洲列强大规模地侵略和掠夺亚非拉等地的资源和劳动力。
这些地区的人民因为受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而产生了社会不满情绪,渴望解放和独立。
红色革命成为了亚非拉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革命运动以反帝反殖为主要目标,试图通过革命手段实现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此外,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潮的兴起也为红色革命创造了条件。
20世纪初,民族解放运动在许多国家迅速兴起。
民族主义者和民主主义者试图通过借鉴社会主义思想和组织革命力量,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建立独立和民主的国家。
这种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潮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相契合,促使了红色革命运动的发展。
红色革命的背景和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都与经济危机、社会不平等、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潮密切相关。
在这些背景和原因的推动下,社会主义思想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传播并且逐渐形成了强大的群众基础,成为推动红色革命运动的重要力量。
民国时期的政治运动与革命思想

民国时期的政治运动与革命思想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政治动荡,各种革命思潮涌动,民间团体和政治组织层出不穷。
这一时期的政治运动和革命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至今仍然不断。
一、政治运动的发展国家的分裂和残缺,使得中国处于相对无法统一的状态。
这一状况在民国时期依然没有改变。
各种政治团体和党派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中国社会多元化的特点。
1、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民国时期最重要的政治事件。
它打破了清朝的传统政治制度,让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的成功,为当时革命力量的壮大和独立自主的外交奠定了基础。
2、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20世纪中国的一个里程碑,它改变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引导了中国独立自主的思想和意识形态。
五四运动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人民对外国强权的反感和厌恶,以及对自由、平等、民主和激烈反抗的渴望。
五四运动的成功让中国在思想、政治上进了一步,也让中国开始与西方国家接轨,走向国际。
3、南京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这标志着中国的政治局势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法规,使得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出现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
二、革命思想的发展除了政治运动的演变,革命思想的发展也是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革命思想代表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刻影响。
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民国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
伴随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被引入中国左翼革命阵营,成为20世纪中国革命运动中最主流的理论工具之一。
无论是中国共产党还是其他社会主义团体都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吸收和运用。
2、民主主义思潮民主主义思潮的形成要归功于中国历史发展的余波,以及西方国家的文化影响。
这一思潮要求实现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民主,宣扬民主制度、人权保障和社会公正。
在民国时期的中国,请参见有关为民主自由和平的各种运动,如《大公报》和后来的《新民报》等一系列媒体,也有知名的民主主义理论家和政治领袖,如胡适、康有为和孙中山等,这些人的理论和思想被广泛影响和传播。
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与革命思潮

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与革命思潮近代中国思想启蒙与革命思潮的兴起,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思想启蒙与革命思潮,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发展和变革,并为后来的革命运动奠定了基础。
在近代中国,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为中国带来了一股新的思想风潮。
这一运动以注重理性思维和科学知识为核心,旨在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与现代化。
思想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是顾炎武。
他提出了“振兴中华”、“教化民众”、“崇尚实用”等思想,呼吁改革旧有制度,推行科学教育,引进西方知识,开拓民智,激发了广大人民的思考和求知欲望。
思想启蒙运动的推动下,中国出现了一批重要的思想家和学者,他们以倡导进步思想和社会改革为己任,积极探索民族复兴的道路。
唐伯虎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主张“求知、反思、质朴、修身”,提倡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对于近代中国思想启蒙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思想启蒙运动与革命思潮相互交融,成为近代中国进步的动力。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之一。
维新变法运动旨在推动社会和政治的现代化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的变法方案,如废除科举制度、推行新文化运动、加强国家经济建设等。
维新变法运动的推动者李鸿章、康有为等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他们的思想成果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革命思潮的兴起是近代中国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晚清时期,革命思潮蔓延全国,各地爆发了一系列反对清朝统治的起义和革命。
太平天国革命是其中最显著的一次。
太平天国倡导农民起义,反对清朝封建统治,以平等、公平的思想激励广大农民积极投身于革命斗争。
虽然太平天国革命最终失败了,但它对中国社会的变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此外,近代中国还出现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革命思想家和领袖,如孙中山、陈独秀等人。
他们领导并推动了中国的反对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的革命斗争。
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思想,呼吁实现独立、民主、富强的中国。
陈独秀则致力于推动中国的社会主义运动,倡导“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近现代政治思想史

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一、名词解释1、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
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情怀。
2、华夷秩序:华夷思想是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
华夏,是汉族先民或中国的古称,率先进入农业文明的华夏族,在与周边处于游牧乃至狩猎文明的其他族群交往中,由于文明发达程度高于其他族群而产生了一种优越感,从而萌发了“华夷”分野的观念,认为自己生息繁衍的地区是世界的中心,自称为“中国”,而视周边流播迁徙,居处不定的其他族群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所谓的华夷之别,其实并不仅仅是民族和地域的区别,更是一种文化上的高低之分。
古代人常以“夏”与“蛮夷”,或“华”与“夷”的对称,即以文化和种族来作为区分尊卑贵贱的标准,从而形成华夏优于夷狄的观点。
3、山中之民:在野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和改革派的知识分子。
4、师夷长技以制夷:通过学习西方国家的长技,来打败外国侵略者。
“师夷”是手段,“制夷”是目的。
师夷的途径和内容:途径:设立译馆,专译西书;(“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译馆翻夷书始。
”)聘请西方技师。
内容:军事技术;(“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生产技术。
(“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岛夷。
”)5、洋务思潮:是在朝洋务派官僚和在野的爱国改革派共同参与、上下呼应、左右逢源的一种学习西方、谋求富国强兵之道的社会思潮。
洋务思潮包括洋务派和早期维新派的两派的思想。
❖19世纪60年代,这两种“变”的力量处于组合阶段,其共同任务是为开办洋务事业而奔走呼号;❖此后,随着洋务事业的发展,洋务思潮中形成了比较激进的早期维新派为左翼,和比较稳健的洋务派为右翼的格局。
洋务思潮的内容:(一)“古今之变局”论(二)“借法自强”论(三)“工商立国”论(四)“中体西用”论6、所谓“通三统”,是说夏、商、周三代,每代的出现都是各自受命于天,自成为一统,各自之间没有继承关系,三代不同,当因时变革,决非沿袭旧制,一成不变。
近代主要中国社会思潮的历史演变

近代主要中国社会思潮的历史演变
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以下为其中的几个重要阶段:
1.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时期: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
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中国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和理念。
林则徐、魏源等人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进程,主张学习西方的科技和文化,以增强国力,应对外敌侵略1。
2.甲午战争后至辛亥革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更加深重的民族危机
和政治危机,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提倡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
维新派、革命派等思潮兴起,试图通过改革和革命来拯救中国1。
3.辛亥革命后至五四运动时期: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
的压力,人们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和思想。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提倡民主主义、科学主义和社会主义,试图探索新的救国之路2。
4.五四运动后至新中国成立时期: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新的历史时期和社
会变革的压力,人们开始探索新的思想和文化。
在这种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思潮兴起,并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潮2。
总体来说,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不同的思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思潮的演变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和变革,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思想和文化的发展2。
我国当前几种主要社会思潮剖析

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思 想、文化、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 变化。正如我们在改革之初预期的那样,国民 经济发展了,综合国力增强了,人民生活水平 提高了。 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是举世公认的, 第29届奥运会、神舟七号升空、应对金融危机 的有效实践等就是一个充分的显示。
总结三十多年取得的宝贵经验和出现的问题与不足, 特别是总结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经验和问题, 我国当前存在的诸多社会问题和思想领域的问题,归 根结底是同全球化和在我国怎样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联系在一起,所以,总结实践经验至关重要,把以往 的经验与教训作为继续前进的基础,推动我们在各个 方面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取得的最 新理论成果,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我们才能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达到振兴中华、跨入世界强国之林的目的。
要真正消除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坚 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还需作长期 而艰巨的工作。 正如邓小平所说,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贯穿 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对此,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我所讲的这几 种错误思潮,实质上都属于资产阶级自由化 的范畴。 当前,对我国社会,特别是对青年学生思 想影响最大的有以下四种社会思潮和倾向:
民主社会主义同马克思主义有
一定的历史联系; 但它绝不是马克思主义; 更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统继承 者。
民主社会主义是在国际共产主义
运动中产生的一股改良主义思潮。
民主社会主义的演变过程
民主社会主义经历了这样一个演变过程: 纪60-70年代开始逐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 基本原则,如在他们党的纲领中,主张通过 阶级斗争和革命取得政权,消灭资本主义私 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以社会主义代 替资本主义为奋斗目标等,这个时期可称为 “马克思主义化”;
改革开放以来影响中国的八大社会思潮

改革开放以来影响中国的八大社会思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引领社会思潮 凝聚社会共识
六、普世价值思潮
(一)普世价值思潮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二)普世价值思潮的主要观点与影响 1. 普世价值的主要观点
在政治上,宣扬“民主普适论”、“人权高于主权论” 经济上宣扬自由、平等 文化上提倡“博爱”、“公平” 2.普世价值对当前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影响中国的八大社会思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引领社会思潮 凝聚社会共识
七、民族主义思潮
民族主义思潮 (一)民族主义思潮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二)民族主义思潮的主要观点与影响 1. 民族主义思潮的主要观点
理性民族主义 非理性的民族主义 2.民族主义对中国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影响中国的八大社会思潮
特点
历史性 区域性 群体性
功利性 变异性 症候性
改革开放以来影响中国的八大社会思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引领社会思潮 凝聚社会共识
类型
新自由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 新儒学
新左派 普世价值 民族主义 后现代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影响中国的八大社会思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引领社会思潮 凝聚社会共识
改革开放以来影响中国的八大社会思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引领社会思潮 凝聚社会共识
2.民主社会主义对我国的影响 造成指导思想的混乱 经济上否定公有制 奋斗目标上抛弃共产主义,导致信仰危机
改革开放以来影响中国的八大社会思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引领社会思潮 凝聚社会共识
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产生的原因与背景 (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主要观点与影响 1.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观点 否认或歪曲历史 宣扬“告别革命”,颂扬改良 主张发展资本主义,不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关于当前影响我国的四种社会思潮的剖析和思考

关于当前影响我国的四种社会思潮的剖析和思考关于当前影响我国的四种社会思潮的剖析和思考靳辉明靳辉明当前,当前,当前,对我国影响最大的社会思潮,对我国影响最大的社会思潮,对我国影响最大的社会思潮,主要是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主要是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普世价值。
社会思潮不同于学术思潮。
现在西方比较流行的两大思潮-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就是学术思潮,还有唯心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极端利己主义等等。
这些学术思潮和社会思潮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在于这些学术思潮直接地或间接地以各种方式给社会思潮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支撑;不同的是学术思潮更加以理论学术的面貌出现,对社会的影响不像社会思潮那么直接,有时甚至以一种客观公正、现,对社会的影响不像社会思潮那么直接,有时甚至以一种客观公正、中立的形式出现。
而中立的形式出现。
而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普世价值这四种社会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和普世价值这四种社会思潮,实质上都属于资产实质上都属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范畴,对我国社会特别是青年的思想影响很大。
阶级自由化思潮的范畴,对我国社会特别是青年的思想影响很大。
(一)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一)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一)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实质上是一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民主社会党人也自喻为“资本主义床边的医生和护土”,试图通过改良主义的方法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弊病,鼓吹用价值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和弊病,鼓吹用价值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在我国,在我国,有人主张用这种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甚至宣扬只有民主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丧失信心的一种理论表现。
这种思潮对我国的影响很深广,主要因为它在当今世界特别是在欧洲国家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
再加上它标榜一种似乎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再加上它标榜一种似乎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似乎不给社会带来阵痛和很大的代价,似乎不给社会带来阵痛和很大的代价,似乎不给社会带来阵痛和很大的代价,通通过逐步的改良就可以根本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和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来满足广大群众的利益需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理论湖南华图教研中心近代中国的屈辱史和抗争史是与当时的社会矛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辛亥革命后,中国迅速迈向近代化,民主、独立、自由的思潮如洪流一般席卷神州大地。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无法完成历史交付的实现中国独立自强的任务,于是无产阶级接过了资产阶级手中的重担,开始领导中国的革命。
1919年五四运动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诞生了新民主主义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毛泽东思想考查的重中之重,但是很多同学感到记忆这么多理论是很困难的事情。
下面就用几个口诀,帮助大家更好的复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相关概念。
首先我们将新民主主义理论需要我们记忆的内容以表格的形式展现。
总路线总路线的提出: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的形成。
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要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物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三大法宝“统武党”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思想建设(基础)、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活的灵魂“实群独”实事求是(精髓)、群众路线(根本工作路线)、独立自主(基本立足点)延安整风反对主观主义(学风)、宗派主义(党风)、党八股(学风)党的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口诀速记】口诀(31)三座大山:帝封官口诀(32)三大法宝:统武党口诀(33)活的灵魂:实群独【例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列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鸦片战争中的民主、自由思潮与立宪运动

鸦片战争中的民主、自由思潮与立宪运动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了现代化历程。
在这场战争中,自由、民主、立宪等思想开始出现在中国社会中,引领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本文将从自由思潮、民主思潮以及立宪运动这三个方面介绍鸦片战争时期的民主、自由思潮和立宪运动。
一、自由思潮自由思潮主要是指自由主义思潮,它是一种以尊重个人自由、强调平等、反对专制为核心的思想。
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封建社会,政治文化极度保守。
但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西方现代文明的传入,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接受自由思潮的影响,提倡这种理念。
自由思潮之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林则徐。
他提倡“肯善任神”(承担起管理国家的责任),倡导改革内政、加强军备、打击贪污的政治主张,并在《海国图志》中详细介绍了近代海洋科学、地理科学等方面的现代知识。
他慨叹“可使我之国强大者,在于治吏、政法而已”,提出“以治制乱、以刑制欲”的理念,明显反对以独裁取代循规蹈矩。
此外,洪秀全也与自由思潮有关。
他在教义中提出“三民主义”,即民主、平等、自由。
他还在《简明新义》中阐述清朝的统治机制以及赞成国家立宪,这些思想与自由的概念息息相关。
他试图通过这些思想来引导民间信仰和社会文化,推翻专制的帝王制度。
二、民主思潮民主思潮是指在鸦片战争时期,知识分子和爱国者们把民主、平等等观念与国家统一、现代化等问题联系起来,认为只有实现民主化才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在这一思想的引领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酝酿。
民主思潮实际上是随着维新运动的兴起而产生的。
维新运动又称为“洋务运动”,是指清朝晚期的一次变革运动,旨在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军备、推行近代化政策。
与此同时,许多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也在这一时期出现。
康有为是这一时期民主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提出“中道之义”,主张加强国家权力,尊重公民权利,推行君主立宪制,构建“宪政体制”。
他认为,这样一来,才能避免君主独断的弊端,保证政治的民主性。
当代社会存在哪些社会思潮

二、新权威主义思潮
• 对激进自由主义的反向运动
1980年代后期,对激进自由主义思潮的质疑,认为只有通过 开明家长式的威权政治与国家引导的经济发展,才能有效 地发展市场经济。
强调:秩序与稳定
三、新左派思潮
• 从平等的立场,批判自由主义
强调:公平与底层利益
它是表现改革开放中的贫富分化等经济发展中出 现的不公平现象,对改革出现的矛盾与问题作 出解释,批判改革开放的一种思潮。
四、新民族主义思潮
• 强调:国家利益与民族凝聚力
五、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 强调:民族的文化认同
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强大,培育出来了民族自信心
六、民主社会主义思潮
• 强调:走出暴力社会主义,实现民主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的要义概括如下:通过追溯马克思与恩 格斯晚年提出的资本主义可以不经过暴力革命而实现 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的理论,来肯定中国社会主义制度 可以通过民主化的制度创新来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理 想,从理论上证明社会主义就是要走向民主;并以现在 的欧洲民主社会主义实践来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路 径的借鉴;在保持中共执政党地位的情况下,通过民主 化,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
当代社会存在哪些社会思潮
当代的时间界定:1949~至今 有六种思潮
• • • • • • 1.1980年代中期出现的自由主义启蒙思潮 2.1980年代后期出现的新权威主义 3.1990年代中期出现新左派 4.1990年代后期崛起的新民族主义 5.本世纪初的文化保守主义 6.最近几年出现的民主社会主义
很多学者认为,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这六大思潮不 但不会消隐,而且还会持续影响中国人的政治与精神生活。
一、自由主义思潮
• 改革初期的激进自由主义思潮 • 1990年代自由主义走向温和化 强调:竞争、宪政、法治与人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革命民主主义思潮革命民主主义思潮是20世纪初年中国社会进步思潮的主流。
它产生、形成,进而走向高涨的历程给中国社会留下的印记是深刻的,影响是深远的,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前进。
(一)作为一种革命性的政治思想,革命民主主义思潮的兴起有着极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首先,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革命民主主义思潮的兴起提供了经济基础。
自甲午战后开始初步发展的民族资本主义,在20世纪初年又出现了发展高潮。
与此相适应,中国民族产阶级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力量也随之成长起来,他们虽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但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他又有着要求抵抗外国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侵略和解除封建束缚,发展本国资本主义的愿望。
此外,海外华侨资产阶级由于在外饱受欺凌而又得不到本国政府的保护,容易同情革命。
这些均为革命民主主义思潮提供了阶级基础。
尤有必要指出,随着新式教育的推广,形成了新型知识分子群,他们直接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对民族危亡和封建专制毒害的认识更为深刻,对社会变革的情绪更为强烈。
他们的出现为革命民主主义思潮的勃兴提供了主要载体。
其次,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直接刺激了这一思潮的产生和发展。
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有增无减,侵略步伐大大加快,瓜分中国之议甚嚣尘上。
他们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强行输入资本和商品,占领中国市场。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华民族的灾难空前严重。
在“保全主义”的名义下,帝国主义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和争夺,中华民族处在危急之中。
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为紧迫的历史任务。
它促使更多的爱国志士起来进行斗争,“天下爱国志士,莫不焦心竭虑,忧国之将亡,思有以挽回补救之策。
”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腐朽设落的清政府为了自己的私利,对国内人民的压迫剥削更是变本加厉,对外则出卖利权,妥协投降,尤其在20世纪之后,它更成了“洋人的朝廷”。
清政府的倒行逆施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对。
它也就成了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在20世纪改弦易辙,进行维新新政和“仿行宪政”的改革,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进步势力的成长,刺激了革命民主主义思潮的兴起和发展。
(二)中国近代革命民主义思想的产生,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先行者的革命思想形成为起点的。
1885年中法战争后,孙中山开始萌生反清革命思想,到1894年上书李鸿章失败和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孙中山深受刺激,终于建立了兴中会,确立了反清革命思想。
同时孙中山的战友邓荫南、杨鹤龄、陆皓东、杨忂云、谢赞泰、郑士良等人也初步具备了这种思想。
此时出现的革命思想还不完善,而且只是存在于少数几个革命者的头脑中。
但兴中会的誓词“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合众政府。
”使它具有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色彩。
这一思想显然不同于该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维新变法思想,表明一种政治思想——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已经在中国产生。
这一思想在20世纪初年发展成为一股强劲的、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思潮。
1900年自立军起立失败和八国联军的侵华促使更多的人产生革命思想,为革命民主主义思潮的兴起提供了转机。
一些维新派人士转变立场走向革命,这其中尤以郑贯一、秦力山、沈云翔为代表,此外还有早先转变过来的章太炎等。
他们创办报刊发表文章大力倡导革命,鼓吹颠覆满清政府,宣传天赋人权,平等自由,并开始批判保皇派。
1901年后随着清政府推行新政而出现的新知识分子群,思想也处于变动之中,由于接受西式教育,他们内心的理想已不再是大一统封建王朝的盛世。
虽然此时只有少数人思想中萌发民主革命意识、绝大多数人把中国资本主义希望寄托在康梁一派的“君主立宪”方案上,但由于对满清专制的痛恨,他们都很容易同情革命。
因此这股力量为孙中山等革命人士推行革命提供了潜在的动力。
这一时期国外留学生和国内学生界都掀起了广泛的爱国运动,并出现了带有革命倾向的爱国团体和刊物。
如国外的留学生运动,和在国内掀起的“学界风潮”;国外东京留学生成立的国民会、各种同乡会,国内成立的中国教育会;国内外知识界创办了《国民报》、《湖北学生界》、《直说》、《游学译编》等刊物,等等。
这一系列的爱国活动对当时的知识青年产生了直接而重大的影响,为他们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打下了基础。
1903年,紧接着拒法运动发生了规模巨大的拒俄运动,这次运动成为革命民主主义思潮勃兴的转折点。
通过拒俄运动,相当一部分激进的留日学生从基于爱国而追随康梁改良派的思想倾向中走向革命化,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
在国内处于专制高压的新型知识阶层深受《苏报》案的刺激也发生了同样的变化。
革命民主主义思潮由此走上迅速发展的道路。
革命宣传阵地大大扩大。
海外用港澳等地革命刊物急剧增加。
除了学生刊物如《湖北学生界》、《浙江潮》、《江苏》、《直说》、《世界公益报》、《二十世纪之支那》等等外,孙中山等革命派在美洲、南洋等地也创办了一批革命刊物如《檀香山新报》、《大同日报》、《仰光新报》等。
国内在《苏报》案后又涌现了一批传播革命的新刊物如《国民日日报》、《警钟日报》、《黄帝魂》、《觉民》、《中国白话报》、《女子世界》、《学生世界》、《俄事警闻》等等。
革命传宣队伍也在不断壮大,涌现了一批卓越的资产阶级民革命宣传家,如章炳麟、邹容、陈天华、杨笃生、郑贯一、章士钊、刘光汉、秦力山、马君武、柳亚子、吴弱男等。
他们之中如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先后发表了象《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革命军》、《訄书》、《最近政见之评决》、《警世钟》、《猛回头》,等著名革命书籍和文章。
随着革命思潮的勃兴,革命团体也不断涌现如华兴会、光复会、科学补习所、江西自强会、安徽岳王会、贵州的科学会、云南的誓死会。
这些革命团体的成立,更推动了革命民主主义这股思潮的发展。
这个时期,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在理论探讨和思想宣传方面,与早期相比有了巨大的进步。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明确号召“革命排满”。
在这一时期的革命书刊和革命团体的宗旨中,我们可以看到革命派对“革命排满”思想的阐述比以前要大胆明白,他们对清政府的攻击从“务为蕴籍”而到“辞多姿肆而无所回避,”明确号召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
他们深刻认识到民族危亡已到严重关头,揭露帝国主义是不顾天理,不讲文明,不依公理的强盗主义。
同时他们不相信腐朽的清政府有承担挽救民族危机的能力,认为清政府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宁赠友邦,勿与家奴,”处处唯帝国主义之命是听的“洋人的朝廷”。
特别是俄国入侵东北,清政府对俄妥协一事,使广大中国人认识到清政府连一向奉为神明的发祥地“都不可保”而“望其保人,已不可得。
”正如《新湖南》说:“日日安坐而望满政府,则亦日日安坐而就屠割。
”为了改变这种危局,他们一般认为只有建立民族民主的国家,给人民权利,才能使国民起来抵抗外国侵略,而这就不能不倾覆满政府。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这一时期革命宣传家对革命事业作了激动人心的赞美。
如邹容在《革命军》中说:“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革命者,争存争亡过渡时代之要议也;革命者顺乎天,而应乎人者;革命者,去腐败而存良善者也;革命者,由野蛮而进文明者;革命者,废奴隶而为主人者也。
”革命对于中国“得之则生,不得则死”。
章太炎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一文中也对革命赞美备至,写道:“……然则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对革命寄予厚望,指出中国的出路在革命,只有流血革命,才能实现中国的独立富强。
二是倡言民权,系统全面地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纲领。
“民主共和”是这一时期革命派的另一个中心口号,也是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他们广泛译介了西方诸如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穆勒的《自由原论》等书,这些译著曾在学生界中风行一时,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使广大知识分子知道了“天赋人权”的学说,懂得了“自由,平等”的内涵。
在这个基础上,《革命军》提出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邹容写道:在未来的“中华共和国里,”男女一律平等,都是国民,国民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等天赋人权。
政府的权力来自国民,政府必须保护国民权力,否则国民有权起来推翻它。
为了保证天赋人权的实现,必须实行议会制,中央和各省都设有议会,总统由各省议员公选,宪法和法律参照美国法律制定等等。
这些阐述极大地丰富了孙中山早期提出的“创立合众政府”思想。
同时又发展了“革命排满”,把隐伏在“排满”口号背后的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革命放到了突出地位,指明了建设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目标,克服了单纯“排满”的弱点,这充分地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这一时期,孙中山在早先考察欧美社会经济问题的基础上,更明确地提出了“平均地权”。
这样革命民主主义思潮中最重要的理论体系——“三民主义”所含思想内容已经基本具备。
此外孙中山等革命人士也在积极宣传革命,并开始批判保皇派。
孙中山先后发表了《敬告同乡书》、《驳保皇报》等文章,同保皇派划清了界线,巩固、扩大了海外华侨的革命阵地。
孙中山本人已被革命知识分子看作是中国革命的旗帜和众望所归的领袖。
以上是民主革命思想发展最主要的几个方面,革命党人在其它方面,如对革命领导力量的探讨,对妇女解放的提倡,对资产阶级新文化、新道德的传播都是颇有建树的。
总之到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前夕,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已走向成熟,成为一种社会思潮,并开始渐居思想界的主导地位,越来越多的人加入革命阵营。
到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成立,系统提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革命民主主义思潮由此走向高涨。
革命派开展对改良派的大论战是革命民主主义思潮高涨的重要体现。
1905年《民报》创立,拉开了论战的序幕。
革命派先后在《民报》上迅速推出《驳〈新民丛报〉最近非革命论》、《再驳〈新民丛报〉之政治革命论》、《就论理学驳〈新民丛报〉之革命》、《斥〈新民丛报〉之谬论》、《驳革命可召瓜分论》、《驳革命可以生内乱说》、《论社会革命当与政治革命并行》、《告非难民生民主义者》等战斗性文章,从多方面论证了“中国的国民具有共和国民的资格、立宪只有革命,革命不会导致内乱和瓜分”等革命观点,抨击和驳斥了立宪派对清政府存在的幻想和对革命派的攻击,表示决心通过暴力方式来革除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与此同时,革命派原有刊物和新发行的刊物也加入了大辩论的行列,并围绕“三民主义”对民主革命思想作了更为广泛的宣传。
由于革命派站在国民一面高举革命大旗,也由于清政府的日趋腐败,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等原故,到1907年,革命派以压倒的优势占领了思想阵地,广大爱国知识分子中间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革命的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
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运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更广阔地开展了起来。
在与改良派大论战的同时,革命刊物涌现盛况空前,革命派的宣传更为广泛深入。
1905年至1907年新发行了《醒狮》、《复报》、《云南》、《中国女报》、《洞庭波》、《汉帜》、《四川》、《河南》、《晋秦》、《关陇》,等刊物;1907年1908年之交又掀起了一次创办革命刊物的热潮,如《江西》、《夏声》、《南报》、《越报》、《河南》等等,并且出现了革命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