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5版)章节题库-第五章至第七章【圣才出品】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第7~9章)【圣才出品】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第7章思维7.1复习笔记本章重点1.什么是思维?它有哪些特征?2.概念结构的理论有哪些?3.问题解决的策略和影响因素有哪些?4.什么是创造性?一、思维的一般概念1.思维的概念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它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形成概念,利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解决人们面临的各种问题。
2.思维的特征(1)概括性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人们的认识水平越高,对事物的概括水平也就越高。
(2)间接性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才可能超越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事物和属性,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
它常常指向事物的新特征和新关系,这就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
3.思维的过程(1)分析与综合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
人们对事物的分析往往是从分析事物的特征和属性开始的。
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特征、各种属性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综合是思维的重要特征,只有把事物的部分、特征、属性等综合起来,才能把握事物的联系和关系,抓住事物的本质。
(2)比较比较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关系。
比较是以分析为前提的,只有在思想上把不同对象的部分特征区别开来,才能进行比较。
(3)抽象与概括抽象是在思想上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的特征和属性,舍弃其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
在抽象的基础上,人们就可以得到对事物的概括的认识。
概括分为初级概括和高级概括。
初级概括是在感知觉、表象水平上的概括,概括水平相对较低。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5版)配套课后习题(感 觉)【圣才出品】
第3章感觉1.什么是感觉?感觉在人类的生活和工作中有什么意义?答:(1)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具有直接性的特点。
感觉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2)感觉虽然很简单,但却很重要,它在人的生活和工作中有重要的意义。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通过感觉,能够了解事物的各种属性,认识自己机体的各种状态,因而有可能实现自我调节。
没有感觉提供的信息,人就不可能根据自己机体的状态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②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人要正常的生活,必须和环境保持平衡,其中包括信息的平衡。
信息超载或不足,都会破坏信息的平衡,给机体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感觉剥夺”的实验表明没有感觉提供的外界信息,人就不能正常地生存。
③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人的知觉、记忆、思维等复杂的认识活动,必须借助于感觉提供的原始资料。
人的情绪体验,也必须依靠人对环境和身体内部状态的感觉。
因此,没有感觉,一切较复杂、较高级的心理现象就无从产生。
2.试分析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相互关系。
答:(1)绝对感觉阈限与绝对感受性的关系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是指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
绝对感觉阈限越大,感受性就越小;绝对感觉阈限越小,则感受性越大。
因此,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
(2)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的关系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是指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例。
差别阈限越少,差别感受性就越大。
3.什么是神经特殊能量学说?如何评价它?答:(1)神经特殊能量学说的含义神经特殊能量学说由19世纪德国著名生理学家缪勒提出。
认为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如视神经受到刺激产生视觉、听神经受到刺激产生听觉等。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5版)配套课后习题(思 维)【圣才出品】
第7章思维1.简述思维的含义及其特征。
答:(1)思维的含义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
(2)思维的特征①概括性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人们的认识水平越高,对事物的概括水平也就越高。
②间接性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才可能超越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事物和属性,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③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
它常常指向事物的新特征和新关系,这就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
2.为什么说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答:(1)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
(2)思维不同于感觉、知觉和记忆。
感觉、知觉是直接接受外界的刺激输入,并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初级的加工。
记忆是对输入的刺激进行编码、存储、提取的过程。
而思维则是对输入的刺激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
它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形成概念,利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解决人们面临的各种问题。
所以说,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
3.什么是表象?它在思维中有什么作用?答:(1)表象的含义表象是指人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或者像图画一样的心理表征。
从表象产生的主要感觉通道来划分,表象可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等。
根据表象创造程度的不同,表象可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
(2)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①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表象是认知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有直观性,又有概括性。
从直观性来看,它接近于知觉;从概括性来看,它接近于思维。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章节题库(第7章 思 维)【圣才出品】
D.直观性
【答案】B
【解析】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
取出来,加以概括。
4.使其他认识过程产生质变的心理活动过程是( )。 A.感知 B.记忆 C.想象 D.思维 【答案】D 【解析】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 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思维不是简单地再现经验,而是对已 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改组、建构的过程。
5.思考问题时能冷静地分析其依据,是非、利弊,不易受别人暗示或自己情绪的左右, 这是思维的( )。
A.深刻性 B.独立性
2 / 36
圣才电子书
C.灵活性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D.批判性
【答案】B
【解析】思维的独创性表现在是否善于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具有独创性的
10.在头脑中提取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舍弃非共同特征的思维过程是( )。 A.分析 B.比较 C.抽象 D.概括 【答案】C 【解析】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比较是指把各种 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异同及其关系;概括是在抽象的基础上,人们就可以得到 对事物的概括的认识。
据思维活动及其结果的新颖性,可以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2.学生解题能够“一题多解”,说明他的( )能力强。 A.再现思维 B.求同思维 C.辐合思维 D.发散思维 【答案】D 【解析】 (1)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 的信息,产生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 (2)辐合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
个短暂时间的现象;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课后答案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课后答案【篇一:《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txt>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指清醒、警觉、觉察、注意集中等。
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来的一些东西。
就行为水平而言,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
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的精神实体。
无意识-相对于意识而言,是个体不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2. 如何理解意识的局限性和能动作用?意识经验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不是外部世界的镜像。
由于我们感觉器官的限制,有许多作用于的感觉器官的的事物和刺激,人们并没有意识到。
第二,当人们专注于一件事情时,通常对其他的事物视而不见。
第三,在同一时间内可以进入意识的信息量是有限的。
还有人认为意识的局限来源于认知加工过程。
人们能同时意识到哪些东西或者多少东西,与认知过程的性质和认知技能的熟练程度有关。
经过训练,人们可以提高在同意时间内意识到更多的事物的能力。
意识的能动性:人们感知的东西不限于外界的刺激,有时人们可以感知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东西。
意识不是被动的反应世界,人们可以有限的超越外部信息内容,在其范围之外构建他们的意识内容。
3. 睡眠分哪些阶段?如何解释梦?睡眠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
持续10分钟。
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即是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脑电波。
持续20分钟。
第三阶段,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
持续40分钟。
第四阶段,深度睡眠,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等发生在此。
快速眼动睡眠(rem):在此时,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
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梦境。
梦的解释(1)精神分析观点。
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路径。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5版)配套课后习题(意识和注意)【圣才出品】
彭聃龄《普通⼼理学》(第5版)配套课后习题(意识和注意)【圣才出品】第5章意识和注意1.什么是意识,什么是⽆意识?答:(1)意识意识概念本⾝很复杂,它可以从不同的⾓度进⾏理解:①意识是⼀种觉知。
在这个意义上,意识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同样,⼈也能觉察到某些内部状态,如疲劳、眩晕、焦虑、舒服或饥饿等。
⼈还能觉察到时间的延续性和空间的⼴延性等。
②意识是⼀种⾼级的⼼理功能。
在这个意义上,意识对个体的⾝⼼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
即意识不只是对信息的被动觉察和感知,它还具有能动性和调节作⽤。
③意识是⼀种⼼理状态。
它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或⽔平,如从⽆意识到意识到注意,是⼀个连续体。
另外,意识还存在⼀般性变化,如觉醒、惊奇、愤怒、警觉等。
(2)⽆意识⽆意识是相对于意识⽽⾔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理活动和过程,常见的⽆意识有下列⼏种:①⽆意识⾏为。
即已经⾃动化了、不受意识控制的⾏为。
例如,在骑⾃⾏车时,⼀个⼈可以毫⽆困难地思考其他的问题,或与别⼈交谈,没有意识到⾃⼰是如何维持车的平衡的。
②对刺激的⽆意识。
它是指个体觉察不到对⾃⾝的⾏为产⽣了影响的事件,⽽实际上,这些事件对他们的⾏为产⽣了或⼤或⼩的影响。
③盲视。
即意识性的视觉丧失,⽽还是能够对投射到盲区的刺激进⾏准确的判断和辨认的现象。
2.如何理解意识的局限和能动作⽤?答:(1)意识的局限意识经验有⼀定的局限性。
有许多作⽤于⼈的感觉器官的事物或刺激,⼈们是意识不到的。
这种局限性通常是由感觉器官的特性决定的。
另⼀⽅⾯,当⼈们专注于⼀件事情时,通常对其他事情会视⽽不见。
在同⼀时间内可以进⼊意识的信息量是有限的,意识很难在同⼀时间内容纳过多的东西。
(2)意识的能动作⽤意识的另⼀特性是它的能动性。
⼈们看到的东西不限于外界的刺激,有时候⼈们还可以看到、听到、触摸到和意识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东西。
另外,有些个体会在特殊情况下产⽣“幻听”“幻视”等幻觉,即看见并不存在的物体,听到并不存在的声⾳等。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章节题库(第5章 意识和注意)【圣才出品】
第5章意识和注意一、选择题1.被连续选择性剥夺几个晚上慢波睡眠者将()(中山大学2006研)A.对其没有什么大的影响B.随着睡眠剥夺的进行,越来越不需要实验者唤醒被试C.当允许开始正常睡眠时,被试需要补偿所损失的慢波睡眠D.当允许开始正常睡眠时,被试需要更多时间来补偿REM睡眠【答案】A2.注意的转移与人的神经活动的()特性有关。
A.强度B.兴奋性C.灵活性D.平衡性【答案】C【解析】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注意的转移与个体的神经的过程灵活性有关。
3.人们能有效地监控自己的动作和行为,顺利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这说明注意具有()功能。
A.选择B.整合C.维持D.调节和监督【答案】D【解析】注意可以提高活动的效率,这体现在它的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集中的情况下,错误减少,准确性和速度提高。
4.1964年,特瑞斯曼提出了解释注意选择功能的()。
A.过滤器理论B.衰减理论C.认知资源理论D.双加工理论【答案】B【解析】基于日常生活观察和实验研究的结果,Treisman,1964年提出了注意的衰减理论。
衰减理论主张,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5.()能够很好地解释在某些情况下人为什么对一些刺激“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现象。
A.过滤器理论B.衰减理论C.认知资源理论D.双加工理论【答案】A【解析】人在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时,注意指向的范围就缩小。
过滤器理论认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
6.注意的转移与注意分散的根本区别在于()。
A.任务的要求B.对象的变化C.时间的短暂D.意志的努力【答案】A【解析】转移是任务的要求,随整个当前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分心是指注意偏离了当前进行的活动,背离了活动的要求,是由与任务无关的刺激干扰引起的,是注意的一种障碍或缺陷。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5版)教材的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5编 活动与发展【圣才出品】
第5编活动与发展第13章学习一、单项选择题1.根据强化学习理论观点,提出了程序教学思想,并在20世纪50年代大力提倡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的心理学家是()。
A.托尔曼B.华生C.斯金纳D.桑代克【答案】C【解析】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其中一个应用就是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是通过教学机器呈现程序化教材而进行自学的一种方法。
2.从榜样中所观察到的行为,产生动作再现是观察学习的()。
A.注意过程B.保持过程C.复制(再造)过程D.动机过程【答案】C【解析】观察学习有四个子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动作再现过程也称复制过程,即学习者复制从榜样情景中所观察到的行为。
3.根据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观,教师应该()。
A.使教学活动符合认知加工过程B.及时给予学生反馈C.选择最佳的知识结构进行教学D.积极鼓励学习的学习热情【答案】C【解析】在结构教学观中,布鲁纳提出的教学原则认为:为了使学习者容易理解教材的一般结构,教师必须采取最佳的知识结构进行传授。
4.认为学习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华生C.斯金纳D.班杜拉【答案】A【解析】桑代克把动物和人类的学习过程定义为刺激和反应的联结,认为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尝试-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过程。
桑代克就是通过猫的迷笼实验研究,提出了尝试-错误学习理论。
5.一般情况下,学校或单位里都会评出一些“先进分子”,开个表彰大会,并给予奖励。
主要可以用()的理论来解释。
A.皮亚杰B.斯金纳C.韦纳D.班杜拉【答案】D【解析】本题应用的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中的替代强化,它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间接地受到强化。
6.当学生安静下来时就允许他离开禁闭室,这属于()。
A.正强化B.负强化C.消退D.惩罚【答案】B【解析】正强化是指通过呈现个体喜爱的刺激增强其反应的概率。
负强化是指通过消除或中止不愉快的条件或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第5版配套练习题库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第 5 版配套练习题库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 5 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目录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单项选择题二、多项选择题三、简答题四、综合题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第1 编绪论第1 章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第2 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第2 编人的信息加工第3 章感觉第4 章知觉第5 章意识和注意第6 章记忆第7 章思维第8章语言第3 编行为调节和控制第9章动机第10 章情绪和情感第4 编人的心理特性第11 章能力第12 章人格第5 编活动与发展第13 章学习第14 章人生全程发展试看部分内容考研真题精选一、单项选择题1 认为人类的主要任务是使自身的潜能得到不断发展的心理学派是()。
[统考2019 年研]A.机能主义B.人本主义C.行为主义D.构造主义【答案】B查看答案【解析】A 项,机能主义学派主张意识是连续的整体,强调心理的适应机能,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并且主张把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
B 项,人本主义认为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他们就会力争实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
人本主义的人性观认为人应该持续不断地成长。
C 项,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
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
D 项,构造主义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连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2 当一个人非常开心的时候,大脑皮层最活跃的区域是()。
[统考2019 年研]A.左侧颞叶B .右侧颞叶C.左侧前额叶D.右侧前额叶【答案】C查看答案【解析】对正常人的情绪研究中发现,诱发的积极情绪会引起左侧前额叶的明显激活,诱发的厌恶和恐惧情绪能激活右侧前额叶和前部颞叶。
3 甜味感受器主要分布在()。
普通心理学第5版参考答案
普通心理学第5版参考答案普通心理学第5版参考答案普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学科。
它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认知、情绪、发展、人格、社会心理学等。
对于学习普通心理学的学生来说,参考答案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工具。
本文将为读者提供普通心理学第5版的一些参考答案,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
第一章:心理学的科学方法论1. 什么是心理学的科学方法论?心理学的科学方法论是指研究心理学现象和问题的科学方法和原则。
它包括观察、实验、调查、统计等方法,以及建立假设、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等步骤。
2. 为什么心理学要采用科学方法?心理学采用科学方法是为了确保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通过科学方法,研究者可以准确地观察和测量心理现象,得出客观的结论,并验证和复制研究结果。
第二章:神经科学和行为1. 神经元是什么?神经元是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它由细胞体、树突、轴突等部分组成,负责传递和处理神经信号。
2. 什么是神经传递?神经传递是指神经元之间通过化学物质(神经递质)传递信息的过程。
当神经冲动到达轴突末端时,神经递质会释放出来,通过突触间隙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
第三章:感知1. 什么是感知?感知是指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和解释外界刺激的过程。
感知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多个方面。
2. 视觉感知的过程是怎样的?视觉感知的过程包括光线进入眼睛、通过角膜和晶状体聚焦光线、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置的图像、通过视神经传递给大脑、在大脑皮层中解析和识别图像等步骤。
第四章:学习与记忆1. 什么是经典条件作用?经典条件作用是一种学习形式,通过将一个中性刺激与一个有条件的刺激一起呈现,使中性刺激逐渐获得有条件刺激的能力来引发反应。
2. 什么是工作记忆?工作记忆是指短期存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它包括对信息的注意、保持和操作,是进行思维和决策的基础。
第五章:思维与智力1. 什么是概念?概念是对事物的一般和抽象的认知表征。
它们帮助我们分类和理解世界。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5版)配套章节题库(思 维)【圣才出品】
第7章思维一、单项选择题1.理解问题的第一步是()。
A.克服思维定势B.消除功能固着C.建立问题空间的内部表征D.决定使用算法、还是启发法【答案】C【解析】纽威尔和西蒙用问题空间的概念说明问题解决的过程。
他们认为,问题解决就是对问题空间进行搜索,以找到一条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通路。
而问题空间是指问题解决者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的一切可能的认识状态,包括对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认识,以及如何由初始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的认识等。
因此,理解问题的第一步就是建立问题空间的内部表征。
2.思维过程的最基本形式是()。
A.分析和综合B.比较和抽象C.具体化D.系统化【答案】A【解析】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与分类、具体化与系统化;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形式。
3.把轮船、飞机、自行车、小汽车等一类事物概括为交通工具,使人的认识活动摆脱了对具体事物的局限性和对事物的直接依赖性,扩大了人们认识的范围和深度,这说明思维具有()。
A.间接性B.概括性C.与语言有密切的联系D.直观性【答案】B【解析】思维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
思维的概括性是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在进行思维时,人们需要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
4.使其他认识过程产生质变的心理活动过程是()。
A.感知B.记忆C.想象D.思维【答案】D【解析】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
思维不是简单地再现经验,而是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改组、建构的过程。
5.思考问题时能冷静地分析其依据、是非、利弊,不易受别人暗示或自己情绪的左右,这是思维的()。
A.深刻性B.独立性C.灵活性D.批判性【答案】B【解析】思维的独创性表现在是否善于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05章 意识和注意
睡眠障碍
失眠 突发性睡眠症 睡眠窒息 日间嗜睡 梦游与梦话 夜惊与梦魇
梦
REM睡眠阶段会报告更多的梦,高达82%,带有较 多情感色彩;NREM阶段也会有梦发生,约54%, 梦的内容更像日间思维,较少情绪色彩和感觉表象。 几乎所有人都做梦;梦的持续时间和你感觉的时间 一致。身外之事可以成为梦的一部分。
梦的解释:人会什么会做梦?
精神分析的观点(弗洛伊德)
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过程的最可靠的途径。 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主 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 这些冲动和愿望在清醒状态下不被社会伦理道德所接受,受 到压抑和控制,而在睡眠状态下,意识的警惕性放松,这些 冲动和愿望就会在梦中表现出来。 通过分析精神病人的梦,如显性梦境和潜性梦境,可以进行 心理治疗。
催眠疗法的主要适应症: (1)神经症。如神经衰弱、焦虑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 癔症、强迫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等。 (2)心身疾病,如消除致病的心理因素。 (3)性功能障碍。
(4)儿童行为障碍,如咬指甲、拔头发、遗尿、口吃等儿童 不良行为。
(5)神经系统某些疾患,包括面神经麻痹、偏头痛、神经痛、 失眠等。 (6)其它适应症,如戒酒、戒烟、术后镇痛、无痛分娩、减 轻癌和关节炎疼痛。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开端 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请注意(看)黑板”、“请注意(听)老 师的话”
詹姆士,《心理学原理》:“注意是心理以清晰而又生 动的形式对若干种似乎同时可能的对象或连续不断的思 维中的一种的占有。它的本质是意识的聚焦、集中。它 意指离开某些事物以便有效地处理其他事物。”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5版)配套章节题库(语 言)【圣才出品】
第8章语言一、选择题1.去年,5岁的Tom在向妹妹解释他们的哥哥不呆在家里,会说“No he coming”,但今年他改成了“He’s not coming”。
这说明今年Tom已经在哪一方面有所进展?()A.语言敏感性B.语义C.单词层面D.句法【答案】D【解析】句法是研究句子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它们的排列顺序。
Tom的妹妹能够正确地根据句法,重新排列各个组成成分的顺序,从而正确表达意思。
2.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是()。
A.音码B.音位C.语素D.单词【答案】B【解析】A项,音码一般是指拼音输入法。
B项,音位是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
C项,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单位,是词的组成要素。
D项,单词是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
3.语言理解的最高水平是()。
A.语音知觉B.词汇理解C.句子理解D.课文的理解【答案】D【解析】语言理解是指人们借助于听觉或视觉的语言材料,在头脑中建构意义的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
它有三级水平:①词汇理解或词汇识别是语言理解的第一级水平;②句子理解是语言理解的第二级水平;③课文理解(篇章理解)是语言理解的第三级水平,也是语言理解的最高级水平。
4.对语音的识别过程是()。
A.语音知觉B.词汇理解C.句子理解D.课文的理解【答案】A【解析】语音知觉是指人们对语音的识别过程。
语音知觉是言语理解的第一步。
5.具有片断和简缩性,并具有较快速度的言语是()。
A.外部言语B.对话言语C.独自言语D.内部言语【答案】D【解析】内部言语是一种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言语活动,外部言语是与他人进行交际时的言语过程,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内部语言同外部言语相比:①更具有隐蔽性;②更具有片断性和简略性;③速度更快的特点。
6.语言的深层结构和表面结构理论是由()提出的。
A.布鲁纳B.皮亚杰C.乔姆斯基D.维果茨基【答案】C【解析】乔姆斯基的生成转化说认为,每一个句子都有其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句子的深层结构通过转换规则而变为表层结构,从而被感知和传达。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第7章思维)【圣才出品】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第7章思维)【圣才出品】第7章思维1.简述思维的含义及其特征。
答:(1)思维的含义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
(2)思维的特征①概括性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人们的认识水平越高,对事物的概括水平也就越高。
②间接性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才可能超越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事物和属性,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③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
它常常指向事物的新特征和新关系,这就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
2.为什么说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答:(1)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
(2)思维不同于感觉、知觉和记忆。
感觉、知觉是直接接受外界的刺激输入,并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初级的加工。
记忆是对输入的刺激进行编码、存储、提取的过程。
而思维则是对输入的刺激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
它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形成概念,利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解决人们面临的各种问题。
所以说,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
3.什么是表象?它在思维中有什么作用?答:(1)表象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讲,表象是指当前不存在的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从表象产生的主要感觉通道来划分,表象可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等。
根据表象创造程度的不同,表象可分为记忆表象和想像表象。
(2)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①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表象是认知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有直观性,又有概括性。
普通心理学各章题目及答案
第一章题目一、单项选择题1、心理现象分为(A)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2、心理过程包括(D)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D)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A、认知过程B、情感过程C、意志过程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4、(C)在深度上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细致研究A、普通心理学B、发展心理学C、理论心理学D、生理心理学5、(B)在广度上研究各个社会领域内的心理A、社会心理学B、应用心理学C、发展心理学D、比较心理学、6、(F)是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E)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D)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C)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B)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以脑内的生理事件、生理基础的心理学分支,试图通过大脑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解释心理现象、(A)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约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A、比较心理学B、理论心理学C、社会心理学D、实验心理学E、发展心理学F、普通心理学7、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C)A、社会心理学B、理论心理学C、应用心理学D、普通心理学8、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A)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9、(C)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A、笛卡尔B、洛克C、冯特D、缪勒10、(B)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界定为心理学的诞生、A、1789B、1879C、1798D、189711、(A)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A、冯特B、洛克C、笛卡儿D、缪勒12、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动力学派)是(C)创立的、A、笛卡尔B、华生C、弗洛伊德D、罗杰斯13、"心理学的第一大势力"是指(A)A、精神分析B、行为主义C、认知D、人本主义14、行为主义创立的标志是1914年美国心理学家(B)出版了《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一书,由此他被称为行为主义的创始人、A、罗杰斯B、华生C、弗洛伊德D、马斯洛二、多项选择题1、心理现象分为(A、C)A、心理过程B、认知过程C、个性心理D、情感过程E、意志过程2、心理过程包括(C,E,G)A、感知过程B、知觉过程C、认识过程D、注意过程E、情感过程F、行为过程G、意志过程3、个性心理特征包括(B,C,E)A、认知B、能力C、气质D、情感E、性格4、心理学可分为(A,D)A、理论心理学B、发展心理学C、普通心理学D、应用心理学E、社会心理学5、下列属于理论心理学的是(A,B,D,E)A、普通心理学B、社会心理学C、教育心理学D、生理心理学E、实验心理学6、下列属于应用心理学的是(B,C,D,E)A、社会心理学B、教育心理学C、咨询心理学D、管理心理学E、消费心理学7、以下哪些是理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A,B,C,D,F)A、心理学学科性质B、心理学方法论C、身心问题D、学习心理机制E、心理的生理基础F、心理的起源8、科学的三大特征是(A,B,D)A、客观性B、可验证性C、准确性D、系统逻辑性E、描述性9、(A,B,C)决定了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属性、A、心理学的研究对象B、心理学的历史渊源C、心理学的研究方法D、人的社会性10、(A,C)的基本原理是心理学研究的根本指导思想、A、辩证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C、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E、机械唯物主义11、在心理学研究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A,B,C,D)、A、客观性原理B、系统性原理C、发展性原理D、教育性原理E、协同性原理12、观察法可以分为(A,B,C,E)、A、参与观察法与非参与观察法B、现场观察与情景观察C、长期观察与短期观察D、情景观察与控制观察E、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13、观察法要有效,就要特别注意(B,C,D,E)A、每次尽可能长B,有明确观察目的C、随时记录D、可利用现代手段E、每次时间不宜过长14、实验法就是要在保持其他因素恒定的前提下研究(A,B)的关系和变化的规律、A、自变量B、因变量C、人脑D、客观世界15、实验法可分为(A,D)A、实验室实验法B、情景实验法C、参与实验法D、自然实验法16、在实验室实验研究中,主要要控制哪些方面(A,B,C,D)、A、实验情境B、控制被试C、控制实验刺激D、控制被试的反应17、调查法可分为(B,C,D,E)、A、一般调查法和特殊调查法B、一般调查法和专题调查法C、事实特征调查和征询意见调查D、结构式调查和非结构式调查E、访谈法、邮寄问卷法和电话调查法等18、调查法的缺点是(B,C,D)A、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第一手的资料B、被调查者可能有意不作出真实回答C、封闭式的问题损失数据有效性D、问题措词不易确定19、一般研究法主要包括(A,B,D)A、实验和研究设计B、对数据的统计处理C、抽样法D、逻辑思维法20、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分为(A,C)A、孕育阶段B、转折阶段C、确立阶段D、发展阶段21、冯特对心理学的历史功绩主要有(A,B,D)A、心理学的确立B、实验心理学的创立C、出版〈〈生理心理学原理〉〉D、建立心理学专业队伍22、弗洛伊德把人的意识分为(A,B,C)A、意识B、前意识C、潜意识D、后意识23、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包括(A,B,C)A、潜意识理论B、梦的解释C、泛性论D、本能学说E、人格理论一、单项选择题1、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感觉属于A、信息的输入和登录B、信息的识别C、信息的选择D、信息的储存和提取2、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信息的演算是以下哪种心理过程?A、感觉B、知觉C、记忆D、思维3、主要收集声音和身体平衡位置信号的感觉器官是A、眼睛B、耳朵C、鼻子D、舌4、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强度,称为A、阈限B、绝对阈限C、差别阈限D、相对阈限5、当物体移到100米远处,视网膜上的像相应缩小到距我们1米远时大小的1/100,但是我们知道该物体的大小没有太大变化,称为A、大小恒常B、形状恒常C、颜色恒常D、亮度恒常6、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A、感觉B、注意C、记忆D、思维7、人根据任务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称为A、注意广度B、注意稳定性C、注意的分配D、注意的转移8、以动作、技巧为内容的记忆是A、形象记忆B、情绪记忆C、运动记忆D、语词逻辑记忆9、根据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把记忆分成A、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B、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C、机械记忆和逻辑记忆D、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10、以下又可以称为实践思维是A、动作思维B、形象思维C、语词逻辑思维D、抽象思维11、按照思级结果的新颖性,可以把思维分成A、发散思维和聚敛思维B、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C、受制思维和创造思维D、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二、多项选择题1、感觉器官除了感受光波、声波、气味、滋味以外,还可以感受A、温觉B、冷觉C、痛觉D、触觉2、在“群魔殿”的多水平信息加工认知模型中,设像参与信息加工的有A、映象小鬼B、特征小鬼C、认知小鬼D、判断小鬼E、决策小鬼3、注意具有以下功能A、选择B、保持C、调节D、监督E、伴随4、容易引起无意注意的物体是A、刺激物是新奇的B、刺激物亮度增加C、刺激物静止D、刺激物发生相对运动E、刺激物符合需要5、注意的基本品质特点是A、注意范围B、注意稳定性c、注意的分散D、注意的转移E、注意的分配6、影响注意品质的因素有A、动机B、神经系统的特点C、后天的训练D、兴趣E、刺激物的特点7、自动加工是A、不需要大量注意资源B、随时应对环境的变化C、经过大量统习D、应用灵活的加工方式E、加工模式难以改变8、控制加工是A、受资源量限制B、是一种程式化的程序C、不能同时进行多项作业D、应用灵活的加工方式E、需要集中注意完成9、以下以表象的方式编码的是A、形象记忆B、情绪记忆C、运动记忆D、语词逻辑记忆10、长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是A、物理特性编码B、言语听觉特性编码C、语义编码D、表象编码E、行为编码11、遗忘的发生是由于A、信息错误B、记忆痕迹消退C、信息的干扰D、意识的抑制E、信息不能再认12、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有A、尝试错误B、顿悟C、类比D、启发式E、反推法13、以下关于定势描述正确的是A、一种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B、凭借以前的经验看问题C、有时有助于较快解决问题D、缺乏灵活性E、可以发现更好的解决方法第三章题目一、单项选择题1、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是(C)A、需要B、动机C、兴趣D、理想2、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B)A、气质B、性格C、兴趣D、能力3、观察学习的提出者是(D)、A、荣格B、华生C、斯金纳D、班杜拉4、将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的是(A)A、荣格B、谢尔顿C、威特金D、霍兰德5、编制16人格因素问卷的是(B)A、艾森克B、卡特尔C、哈撒韦D、霍兰德6、以下能够测定12种人格特质的问卷是(B)A,艾森克人格问卷B、Y-G人格测试C、主题统觉测验D,卡特尔人格因素问卷7、不爱与人交往、有孤独感,动作显得缓慢、单调、深沉的特征属于A、胆汁质B、多血质C、黏液质D、抑郁质(D)8、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强、平衡、不灵活的类型是(C)A、不可遏制型B、活泼型C、安静型D、抑郁型9、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和发展起来的能力是(C)A、认知能力B、操作能力C、社交能力D、模仿能力10、在比纳-西蒙智力测验中,每完成一个题目代表几个月的智龄?(B)A、l个月B、2个月C、3个月D、4个月二、多项选择题1、以下属于个性倾向性范畴的是(A、C,D)A、需要B、气质C、动机D、能力E、兴趣2、以下属于个性心理特征范畴的是(B,C,D)A、需要B、气质C、性格D、能力E、兴趣3、信念是(A,B,C,D,E)A、被意识到个性倾向性B、洞察事物的出发点C、判断事物是非曲直的准则D、具有自觉性和独立性E、有认识、情感、意志构成的融合体4、一般能力是指(A,B,C,D,E)A,观察力B、记忆力C、思维力D、想象力E、注意力5、气质类型包括(A,B,C,D)A、胆汁质B、多血质C、黏液质D、抑郁质E、神经质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类的需要有(A,B,C,D,E)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归属和爱的需要D、尊重需要E、自我实现需要7、行为主义人格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B,C,D)A、荣格B、华生C、斯金钠D、班杜拉E、埃里克森8、以下属于投射测验的是(B,C,E)、A、艾森克人格问卷B、罗夏墨迹测验C、主题统觉测验D、16人格因素问卷E、儿童统觉测验9、信度包括(A,B,C)、A、再测信度B、等值信度C、分半信度D、内容信度E、效标关联信度10、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活泼型的特点是(A,C,E)、A、强B、弱C、平衡D、不平衡E、灵活11、以下关于能力的描述是正确的是(A,C,E)、A、属于个性心理特征B、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C、发展比知识发展要慢得多D、随年龄增长不断积累E、随年龄增长是一个发展、停滞和衰退的过程第四章题目一、单项选择题1、针对某一方面的心理发展通过在同一时段内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比较,迅速找到差异所在的方法,称为(A)A、横向比较研究B、纵向跟踪研究C、连续发生研究D、跨文化研究2、在相当的一段时期内对相同的被试组进行反复跟踪调查的研究方法是、(B)A、横向比较研究B、纵向跟踪研究C、连续发生研究D、跨文化研究3将隶属于不同文化群体的儿童的一种或多种行为和能力模式加以比较,这种研究方法是(D)A、横向比较研究B、纵向跟踪研究C、连续发生研究D、跨文化研究4、揭示儿童认知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的“发生认知论”的创始人是(C)A、华生B、加德纳C、皮亚杰D、斯腾伯格5、()指的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其目标指向是达到最佳的平衡状态(C)A、同化B、顺化C、平衡化D、自动化6、在《超越IQ》一书中提出智力的三元理论的是(C)A、皮亚杰B、加德纳C、斯腾伯格D、戴斯7、乔姆斯基提出的语言获得理论是(B)A、强化学说B、先天决定论C、相互作用论D、循序渐进论二、多项选择题1、发展的主要内涵是(A,B,C、D)A、发展是有顺序的、不可逆的B、能够保持相当长时间的变化C、使个体产生更有适应性、更高效的行为D、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E、是无规律的变化2、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是(A,B,C、D)A、连续性与阶段性B、定向性与顺序性C、不平衡性D、差异性E、波动性3、心理发展的研究主题主要有哪些方面(A,B,C、D,E)A、认知B、语言C、情绪D、社会性E、个性4、横向比较研究的缺点是(C、D)A、经济节省B、对不同年龄的儿童分别取样比较C、一致性效应D、很难控制影响发展的因素5、纵向跟踪研究的缺点是(A,C、D)A、投入较大B、揭示心理发展稳定性C、会有被试流失D、时代变迁效应6、皮亚杰理论的基本观点是(A,B,C)A、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B、认知结构的构建和再构建是认知发展的本质所在C、儿童认知发展取决于认知结构的发展水平D、存在着相互独立的七种智力7、传统的观点认为,儿童的智慧发展受到以下哪些因素影响(A,B,C)A、成熟B、经验C、社会环境D、自然环境8、语言的构造包括三个部分(A,B,D)A、语音B、语法C、语句D、语义E、字形9、语言的发展包括以下阶段(A,B,C,D)A、牙牙语阶段B、单词语阶段C、双语或三词组合阶段D、完整句阶段10、语言能够影响人的(A,B,C,D)、A、人际交往B、认知C、自我调节行为D、社会化11、自我意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B,C,D)A、自我意识B、自我评价C、自我监督D、自我控制一、单项选择题1、布卢姆将认知目标由低到高分为哪六个层次(D)A、知识、运用、领会、分析、综合、评价B、知识、领会、运用、综合、分析、评价C、知识、领会、分析、运用、综合、评价D、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2认知学习分类理论是谁提出的(B)A、布卢姆B、加涅C、奥苏贝尔D、奥斯本3、奥斯本提出了(D)A、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布卢姆)B、认知学习分类理论(加涅)C、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奥苏贝尔)D、头脑风暴法4、加涅的分类理论将认知学习分为(A)A、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B、知识信息、智力技能、动作技能C、言语信息、动作技能、认知策略D、智力技能、动作技能、认知策略5、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新知识和问题的方法是(B)A讲授法B、发现法C、掌握学习法D、头脑风暴法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不断的自我认识和反思能力是(D)A教学设计能力B、教学组织能力C、教学决策能力D、教学监控能力7、根据布登的教学年限划分,成熟阶段是(D)A、第一年B,第2-3年C、第3--4年D、第五年以后8、品德态度的形成包括以下阶段(A)A、顺从阶段、认同阶段、内化阶段B、醒悟阶段、转变阶段、自新阶段C、前道德阶段、因循阶段、原则阶段D、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二、多项选择题1、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A,B,C,D)A、教学目标B、教学内容C、教学对象D、教学媒体2、教学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B,D)A、目标B、策略C、计划D,评价3、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领域包括(A,B,D)A、认知B、情感C、意志D、动作技能4、教学媒体包括(A、B,C,D,E)A、投影B、录象C、计算机D、黑板E、图片5、行为主义教学观把学习看成(A,B,C,D)A、经验的联结或操作的变化B、通过练习和刺激反应式的强化来实现的C、学习效果表现为外部的变化D、教学的目的是传授知识技能体系6、华莱士将问题解决描述为哪四个步骤(B,C,D,E)A、产生B、准备C、孕育D、明朗E、验证7、创造性思维表现为思维的(A,B,C,D)A、独创性B、发散性C、灵活性D、突发性8、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表现为、(A,B,C,D)A、热爱学生B、善于启发C、勤学敬业D、以身作则9、优秀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表现为(A,B,C,D)A、个人成就感B、认为从事教学活动很有价值C、对学生有正向的期望D、对学生的学习负有责任一、单项选择题1、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活动的本质与规律,探讨学生学习与一般成人学习的不同之处的学习是(C)A、人和动物的学习B、人类的学习C、学生的学习D、知识和技能的学习2、认为学习是外部行为变化的学者是(B)A、桑代克B、斯金纳C、加涅D、金布尔3、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变化的是哪位学者(C)A、桑代克B、巴甫洛夫C、奥苏贝尔D、金布尔4、提出“学习风格”概念的学者是(D)A、奥苏贝尔B、加涅C、布鲁纳D、塞伦5、一个联结的使用,会增加这个联结的力量,是指(B)A、效果律B、应用律C、失用律D、准备律6、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分成(C)A、自然强化物和人为的近似强化物B、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C、正强化和负强化D、强化和惩罚7、以下属于智力因素的是(A)A、注意力B、动机C、情感D、意志8、以下属于非智力因素的是(C)A、观察力B、记忆力C、意志力D、思维力9、以下属于从外在观点对动机下定义的是(C)A、动机是推动人们行为的内在力量B、动机是个体的内部过程C 为实现一个特定的目的而行动的原因D、动机是一种需要所推动,达到一定目标的行为动力,它起激起、调节、维持和停止行动的作用10、对多方面的事物或活动具有的兴趣是(D)A、直接兴趣B、间接兴趣C、中心兴趣D、广阔兴趣二、多项选择题1、认为学习是外部行为的变化的是(B,C,D)A、桑代克B、巴甫洛夫C、斯金纳D、加涅2、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变化的是(B,C)A、华生B、加涅C、奥苏贝尔D,金布尔3、金布尔关于学习的定义是(A,B,C,D,E)A、学习的结果是学习的主体要发生持久的变化B、学习是发生外在行为和内在心理的变化C、学习是一种活动过程D、学习需要练习E、学习要受到强化4、潘菽在《教育心理学》中根据内容和结果将学习分为(A,B,C,D)A、知识的学习B、技能与熟练的学习C、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D、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学习5、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有(A,B,C,D,E)A、生理性要素B、认知要素C、情感要素D、意志要素E、社会性要素6、联结论的主要特征是(A,B,C)A、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B、联结是直接的、无中介的,是靠尝试错误而建立的C、强调对学习过程的客观研究D、学习主要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7、桑代克总结的主要学习规律是(A,B,C)A、效果律B、练习律C、准备律D、联结律8、斯金纳总结出的规律包括(A,B,C,D)A、习得反应B,条件强化C,泛化作用D、消退作用9、正强化的方法包括(A,B,C,D,E)A、奖学金B、对成绩的认可C、表扬D、改善学习E、给予学习和成长机会10、学习活动中良好的性格特征表现为(A,B,C,D)A、努力奋斗B、实事求是C、独立意识D、创新精神第七章题目一、单项选择题1、个体根据外在的信息和线索来对自己或他人的内在状态或行为原因进行解释与推测的过程是(A)A、归因B、印象(认知者以自己过去经验为基础,对认知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判断后对其总体特征做出的主观理解)C、自我认知(主我对客我的认知与评价)D、态度(个体对人、对事、对周围世界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性与一致性的反应倾向)2、人们对人或事物所持有的一套比较笼统、概括、固定的看法,并以这种看法作为评价人或事物的依据(D)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刻板印象效应3、根据维纳的两维成败归因理论,属于稳定的内在原因是(A)A、能力B、努力(不稳定的,内在原因)C、任务(稳定的,外在原因)D、运气(不稳定的,外在原因)4、在影响人际吸引中“近水楼台先得月”是属于以下哪种因素的作用(A)A、熟悉性和临近性B、相似性与互补性C、外貌D、对等性或互惠性5、在非对抗性态度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之产生一致性,称为(C)A、从众(个人的观念与行为在真实或臆想的群体压力、群体规范与群体目标的影响下,向与群体中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方间变化的现象)B、服从(在外界压力下,个体改变自己的观点或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现象)C、暗示D、模仿(在无外在控制条件下,个体由于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而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行为相同的行为方式)6、看到别人穿时装,自己也去买来穿上,属于(C)A、服从B、从众C、模仿D、暗示7、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现象是(B)A、社会促进B、社会抑制C、社会进步D、社会退步二、多项选择题1、个体具有社会化的可能性主要是因为(A,B,C,D)A、有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B、有超越本能的学习能力C、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D、有掌握语言的潜在能力2、大众传媒有(A,B,C,D)A、报纸B、电视C、广播D、互联网3、印象具有以下特点(B,C,D)A、直接性B、间接性C、稳固性D、综合性4、态度改变的方法有(A,B,C,D)A、劝导宣传法B、群体影响法C、活动参与法D、角色扮演法5、利他行为具有以下特征A、以利他为目的B、自愿的C、不期望回报D、会有一定的付出或损失6、以下属于非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是A、给老人让座B、帮助同学补习功课C、抢救落水儿童D、与持枪歹徒搏斗7、战争、恐怖活动属于A、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B、非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C、手段性侵犯行为D、目的性侵犯行为8、影响个体从众的因素主要有A、群体个数B、群体凝聚力和群体吸引力C、成员在群体中的地位D、人的心理特点E、群体的性别比例9、群体决策的缺点有A、多方面收集信息B、利用集体智慧C、增加群体凝聚力D、费时费力E、议而不决第八章一、单选题A 1.对于心理健康的非病状态的表示以下哪个不正确()A.非病状态是心理健康标准的底线B.非病状态是心理健康的一个较为主观的标准C.非病状态是指一个人心理的正常状态D.非病状态是指一个人适应良好的状态C 2.我们常说的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其标准是根据心理健康三层面中哪一层面的标准而来()A.非病状态B.良好适应状态C.理想状态D.正常状态C 3.关于团体心理辅导的论述以下哪一条是不对的()A.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细分为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等B.团体心理辅导工作效率高,是适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式C.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适合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活动的主持者应受过相应的训练D.团体辅导是一种一对多的心理辅导方式B 4、关于外展训练的表述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A.外展训练又称户外拓展训练B.外展训练最早是用来训练士兵的求生能力的C.外展训练需要利用特别设计的器材,往往难度很大D.外展训练需要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来带领实施C 5、以下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A.学习动力缺失最主要的表现是厌学B.要让学生掌握上课记笔记的学习技巧,养成上课记笔记的学习习惯,教师应该令人信服地让学生了解记笔记的作用、具体方法以及如何使用笔记C.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的学习方法是相同,所以应该从小学起就全面指导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D.成绩好的同学也会有厌学情绪C 6、关于考试焦虑症的处理,以下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A.考试焦虑症必要时可以心理治疗配合抗焦虑的药物来处理B.学业压力和考试焦虑会形成恶性循环,令考试焦虑症越来越严重C.考试焦虑症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学生内部的压力,所以只要处理好学生的心态和观念就可以了D.系统脱敏法是治疗考试焦虑症的方法之一B 7、关于学生人际关系问题,以下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A.人际关系问题的处理事先预防比事后补救效果好B.人际关系问题一般是学生相对较少关心的问题C.教师应该以客观、公正、理性、平等、睿智、成熟和坦诚的态度和形象来面对学生,处理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D.人际关系问题包括亲子关系、寝室关系等问题B 8、自卑感问题是按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哪种标准来划分的()A.问题的内容B.内在心理根源C.特定发展时期和阶段D.问题的性质A 9、关于自卑感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自卑的人热衷于与人比较,而对自己的期待却很低B.自卑的人往往对自己缺乏客观、清醒的认识,无法悦纳自己C.自卑的人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D.对成败进行正确的归因是处理自卑问题的方法之一C 10、关于危机定义的表述,以下错误的是()A.危机是一段时间的解体和混乱,在此期间可能有过多次失败的解决问题的尝试。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意识和注意)【圣才出品】
第5章意识和注意5.1 复习笔记本章重点什么是意识和无意识?意识有哪些状态?什么是注意?注意的理论有哪些?一、意识与无意识1.意识(1)概念意识概念本身很复杂,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①是一种觉知。
“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是指觉察到了什么。
②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功能。
对个体的身心系统具有能动性和调节作用。
③是一种心理状态。
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或水平。
从无意识到意识到注意,是一个连续体。
(2)作用①监督:监视自我与环境。
类似于时刻不停的摄像机,发现潜在问题。
②执行:控制和规范自己的思维与行为。
(3)研究方法①出声报告法:要求学生在问题解决时,将思考的过程大声说出来;②经验收集法:被试佩戴一些寻呼机,当它响起来时,回答主试的一些问题,汇报自己的意识过程。
(4)两种特性局限性:意识经验有一定的局限性。
有许多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事物或刺激,人们是意识不到的。
能动性:人们看到的东西不限于外界的刺激,有时候人们还可以看到、听到、触摸到和意识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东西。
2.无意识(1)概念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按照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的观点,无意识包括大量的观念、愿望、想法等,这些观念和愿望因为和社会道德存在冲突而被压抑,不能出现在意识中。
(2)常见的无意识现象①无意识行为:有时人的行为,特别是那些已经自动化了的行为,不受意识的控制。
②对刺激的无意识:人在活动时,有时没有觉察到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影响的事件,而实际上,这些事件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③盲视:有一类对刺激的无意识是由于脑损伤引起的。
视觉中枢受到某种程度的损伤,人仍能看见或区分某些事物。
尽管“看”不到刺激,却可以对刺激进行一定程度的信息加工。
二、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1.睡眠(1)睡眠时并非完全失去意识,睡眠是意识的一种形式。
人的一生中大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
通过睡眠仪记录到的脑电和眼动、肌肉紧张度、血压等各项身体功能指标的变化,可以研究睡眠。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第5章 意识和注意)【圣才出品】
第5章意识和注意1.什么是意识?什么是无意识?答:(1)意识意识概念本身很复杂,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①意识是一种觉知。
在这个意义上,意识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同样,人也能觉察到某些内部状态,如疲劳、眩晕、焦虑、舒服或饥饿等。
人还能觉察到时间的延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等。
②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
在这个意义上,意识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
即意识不只是对信息的被动觉察和感知,它还具有能动性和调节作用。
③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
它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或水平,如从无意识到意识到注意,是一个连续体。
另外,意识还存在一般性变化,如觉醒、惊奇、愤怒、警觉等。
(2)无意识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常见的无意识有下列几种:①无意识行为。
即已经自动化了、不受意识控制的行为。
例如,在骑自行车时,一个人可以毫无困难地思考其他的问题,或与别人交谈,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如何维持车的平衡的。
②对刺激的无意识。
它是指个体觉察不到对自身的行为产生了影响的事件,而实际上,这些事件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③盲视。
即意识性的视觉丧失,而还是能够对投射到盲区的刺激进行准确的判断和辨认的现象。
2.如何理解意识的局限和能动作用?答:(1)意识的局限意识经验有一定的局限性。
有许多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事物或刺激,人们是意识不到的。
这种局限性通常是由感觉器官的特性决定的。
另一方面,当人们专注于一件事情时,通常对其他事情会视而不见。
在同一时间内可以进入意识的信息量是有限的,意识很难在同一时间内容纳过多的东西。
(2)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另一特性是它的能动性。
人们看到的东西不限于外界的刺激,有时候人们还可以看到、听到、触摸到和意识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东西。
另外,有些个体会在特殊情况下产生“幻听”“幻视”等幻觉,即看见并不存在的物体,听到并不存在的声音等。
总之,意识不是被动地反映世界,人们可以有限度地超越外部的信息内容,在其范围之外建构他们的意识内容。
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详解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
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
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
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
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
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
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
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
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
05普心第五章【彭聃龄主编】
第五章意识和注意第一节意识的一般问题一、什么是意识意识是指个体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对自己身心状态和外部环境变化的觉知。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
意识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1.意识是一种觉知。
2.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功能。
3.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
二、什么是无意识(一)概念:无意识是个体不能觉知,却能影响其行为的心理现象。
(二)常见的无意识现象:1.无意识行为2.对刺激的无意识3.盲视三、意识的特征(一)意识的自觉性(二)意识的能动性(三)意识的社会历史制约性第二节几种意识状态一、睡眠和梦(一) 睡眠α波:大脑处于安静和休息状态的脑电波。
β波:大脑处于清醒和警觉状态的脑电波。
θ波:大脑处于受暗示状态(被催眠状态)的脑电波。
δ波:大脑处于睡眠和无意识状态的脑电波。
1.睡眠的阶段第一阶段:轻度睡眠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
持续10分钟。
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
持续20分钟。
第三阶段:脑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
持续40分钟。
(慢波睡眠)第四阶段:深度睡眠阶段,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有时发生梦游、梦呓、尿床等。
(慢波睡眠)前四个阶段为非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持续1小时--90分钟后,进入第五阶段。
第五阶段:快速眼动(REM)睡眠阶段,睡梦多出现在该阶段。
2.睡眠的功能和失眠(P211-212)(二)梦1.梦的功能解释精神分析的观点(弗洛伊德、荣格)生理学的观点(霍布森)认知观点(福克斯)2.关于奇异梦境的研究(P214)二、催眠催眠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使被试进入的一种好象睡眠的意识状态。
(一) 易被催眠者的心理特征1.经常做情节生动的白日梦2.想象力丰富3.容易沉情于眼前或想象中的场景4.依赖性强,经常寻求他人的指点5.对催眠的作用深信不移(二) 关于催眠的理论解释1.催眠是角色扮演----社会认知或角色扮演的观点2.催眠是意识执行和监督功能的分离-----意识功能分离的观点三、白日梦与幻想(被动的意识状态)此时只包含很低的警觉水平,介于主动意识状态与睡梦二者之间,一方面清醒,一方面做梦,通常在不需要集中注意的情况下自动产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意识和注意
一、选择题
1.被连续选择性剥夺几个晚上慢波睡眠者将()。
A.对其没有什么大的影响
B.随着睡眠剥夺的进行,越来越不需要实验者唤醒被试
C.当允许开始正常睡眠时,被试需要补偿所损失的慢波睡眠
D.当允许开始正常睡眠时,被试需要更多时间来补偿REM睡眠
【答案】D
【解析】快速眼动(REM)睡眠是一种生物学需要。
长期阻断人的快速眼动睡眠,会引起类似精神病患者那样的严重的认知障碍。
一般来说,阻断快速眼动睡眠后,人体会有一种补偿机理,会自动延长快速眼动睡眠时间,以补充不足。
2.注意的转移与人的神经活动的()特性有关。
A.强度
B.兴奋性
C.灵活性
D.平衡性
【答案】C
【解析】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注意的转移与个体的神经活动灵活性有关。
3.人们能有效地监控自己的动作和行为,顺利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这说明注意具有()功能。
A.选择
B.整合
C.维持
D.调节和监督
【答案】D
【解析】注意具有调节和监督功能,这体现在它可以提高活动的效率。
注意集中的情况下,错误减少,准确性和速度提高。
4.1964年,特瑞斯曼提出了解释注意选择功能的()。
A.过滤器理论
B.衰减理论
C.认知资源理论
D.双加工理论
【答案】B
【解析】基于日常生活观察和实验研究的结果,特瑞斯曼于1964年提出了注意的衰减理论。
衰减理论主张,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5.()能够很好地解释在某些情况下人为什么对一些刺激“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现象。
A.过滤器理论
B.衰减理论
C.认知资源理论
D.双加工理论
【答案】A
【解析】人在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时,注意指向的范围就缩小。
过滤器理论认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
6.注意的转移与注意分散的根本区别在于()。
A.任务的要求
B.对象的变化
C.时间的短暂
D.意志的努力
【答案】A
【解析】转移是任务的要求,随整个当前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分心是指注意偏离了当前进行的活动,背离了活动的要求,是由与任务无关的刺激干扰引起的,是注意的一种障碍或缺陷。
7.在一次采访中,一名奥运会跳水冠军说:“都说巴塞罗那风景优美,但是当她站在最高的跳台上,本来可以俯瞰整个城市时,却一点都没有注意到眼前的美景!”请问,这体现了注意的()。
A.稳定性
B.指向性
C.集中性
D.分配性
【答案】C
【解析】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朝向某个对象。
而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或紧张度。
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以保证注意的对象能得到比较鲜明和清晰的反映。
跳水冠军的注意力集中在跳水比赛上,因此没有注意到美景。
8.所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指的是()。
A.注意的广度
B.注意的稳定性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转移
【答案】C
【解析】A项,注意的广度是指人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清楚地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B项,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的保持在注意对象上。
C项,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
D项,注意的转移是指当环境或任务发生变化时,注意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上。
9.听表走动的滴答声,时而有时而无这种周期性变化是()。
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范围
C.注意分配
D.注意起伏
【答案】D
【解析】注意起伏是指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而是间歇地加强和减弱,因而注意力也表现为周期性的变化的现象。
10.个人的意志努力与()关系密切。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以上皆不是
【答案】B
【解析】A项,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B项,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C项,有意后注意是指有自觉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1.学生听课时,突然教室外一声巨响,引起学生对该响声的反应,这是一种()。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没有注意
【答案】A
【解析】A项,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B项,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C项,有意后注意是指有自觉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2.人的意识既能够主动地去认识世界,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改造世界,这种意识的基本特征是()。
A.能动性
B.觉知性
C.社会制约性
D.前进性
【答案】A
【解析】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们看到的东西不限于外界的刺激,有时候人们还可以看到、听到、触摸到和意识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东西。
意识不是被动地反映世界,人们可以有限度地超越外部的信息内容,在其范围之外建构他们的意识内容。
13.某护士正在摆放口服药,得知某病员病情发生变化,便立即放下药,投入抢救。
这是注意品质的()。
A.注意的广度
B.注意的稳定性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