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影子》课后反思
大班科学神奇的影子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神奇的影子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光和影》,详细内容包括光的传播、影子的形成、光与影的关系以及生活中的影子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光与影的关系,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
2. 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发现影子的特点,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激发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乐于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影子的形成原理及光与影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发现影子的特点及其与光的关联。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手电筒、白布、投影仪、卡片、图片等。
学具:每组一个手电筒、白纸、剪刀、铅笔、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出示手电筒,在黑暗的教室内照射,引导学生观察光线的传播和影子现象。
2. 例题讲解(1)影子的形成:教师通过手电筒照射白布,展示影子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光与影的关系。
3. 随堂练习(1)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观察影子的变化,验证光与影的关系。
(2)学生通过剪纸、画图等方式,创作属于自己的影子画。
六、板书设计1. 光与影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影子的形成:光线遇到遮挡物光与影的关系:角度、距离、形状2. 实践操作实验一:观察光线与影子的关系实验二:影子特点的观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影子画创作。
要求:运用今天所学的影子知识,创作一幅具有创意的影子画。
答案:学生作品。
2.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分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影子的形成原理及光与影的关系。
学生在创作影子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八、课后拓展延伸1. 观察生活中的影子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2. 了解光与影在艺术、建筑等领域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
2. 例题讲解中影子形成原理和特点的阐述。
3. 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影子画创作。
4. 作业设计和课后拓展延伸。
一、实践情景引入1. 确保教室光线充足,以便学生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影子的形成。
大班科学神奇的影子教案反思
大班科学神奇的影子教案反思1、大班科学神奇的影子教案反思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积极有趣地探索阴影的产生和变化,让幼儿发现阴影的产生和变化与光源的变化有关。
2、培养幼儿间的协商、合作关系,鼓励幼儿记录实验结果。
3.通过观察、交流、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化。
4.在实践活动中要大胆,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活动准备: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手电筒,一些小玩具和圆柱块,一个记录卡,一个马克笔,一个投影仪和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一、手影游戏导入:猜猜小动物二、影子的产生。
1.第一次操作观察:幼儿拿着手电筒和玩具分组做影子实验,探索光、物体和影子之间的关系。
2、交流:你是怎样帮助物体找到影子的?引导幼儿:打开手电筒,光照在板上——没有影子,让光照在影子上——影子出现在板上,关上手电筒——板上就没有影子了。
3.总结:因为有光,物体挡住了光,所以有阴影。
4、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光能照出影子来?5、小结:生活中的太阳光、月光、灯光、火光都能照出物体的影子。
三、影子的变化1.放多媒体课件,给孩子看生活中的影子图片。
请幼儿观察,都发现了哪些物体的影子?。
来.源屈.老师教.案网,有什么特点?光源是什么?2、交流:你发现这些生活中的影子都一样吗?3.总结:阴影有的大,有的小,形状多样。
4.第二操作观察:引导幼儿从不同方向看物体,发现阴影的朝向和大小的变化。
5、交流:你的影子是怎么变的?6、小结:光在左,影子在右;光在右,影子在左:光在上,影子小;光在旁边,影子大。
7.第三次操作的记录:我们再试一次,记录你尝试的结果。
8、讲评记录卡。
四、影子的利用。
1、交流:你们知道生活中影子有哪些用处?2、小结介绍:人们用影子的原理发明了电影;工程使用高楼的影子计算出高楼的高度;科学家用月球上山峰的影子计算出山峰的高度;艺术家用影子的原理发明了一种很有趣的皮影戏。
3讨论:影子在生活中还会造成哪些不便?4.无影灯简介:在医院里,如果医生在手术过程中有阴影会使他们看不清,就会发生医疗事故,于是他们向科学家求助,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无影灯,在这种灯下,阴影会消失。
大班科学神奇的影子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神奇的影子教案
一、教学背景
这是一堂大班科学课,旨在以观察影子的形成、特点及变化规律为主线,培养幼儿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幼儿的科学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
2.掌握影子形状、大小、位置的变化规律。
2.能力目标:
1.观察、探究影子,提高幼儿的观察及探究能力;
2.学会科学提问,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
3.情感目标:
1.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2.培养幼儿的探究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内容
1.引入
教师首先向幼儿展示一些物体的影子,让幼儿尝试猜测这些影子是怎样形成的,从而引导幼儿对影子进行认知和探究。
2.探究
教师给幼儿展示一个光源和一些物体,并要求幼儿围绕这个光源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影子,记录影子的形状、大小、位置等变化,并与团队成员分享自己的发现。
3.总结
教师带领幼儿总结影子形成的原理及影子变化规律,并让幼儿通过比较不同物体的影子,思考影子的差异性。
4.拓展
教师可以结合幼儿自身探究的经验,引导幼儿思考与影子有关的其他问题,如黑夜、阴影等,从而进一步提高幼儿的科学兴趣和好奇心。
四、教学反思
本堂课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幼儿对影子的形成原理和影子的变化规律有了深入认识,进一步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和探究能力,增强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引导不够到位,幼儿的探究深度和广度不够等。
因此,需要教师在后续教学中进一步深化课程的探究内容,引导幼儿更加积极地探究,提高幼儿的科学思维,培养幼儿良好的探究习惯。
大班科学神奇的影子教案【含教学反思】(1)
大班科学神奇的影子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光和影》的第二节,详细内容主要围绕“神奇的影子”展开。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探索光与影的关系,以及影子的变化规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影子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掌握影子的基本特点。
2. 通过观察、实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影子的形成原理,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重点:影子与光的关系,影子的变化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手电筒、白板、白布、卡片、剪刀、尺子、圆规。
学具:手电筒、白纸、铅笔、橡皮、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用手电筒照射白布,让学生观察形成的影子,引发学生对影子的兴趣。
学生自由讨论,分享生活中见过的影子现象。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光的直线传播。
通过卡片、剪刀、尺子等教具,演示影子的变化规律。
3.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分组,用手电筒、白纸、铅笔等学具,进行实践操作,观察影子的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学生分享实践操作中的发现和感受。
5. 课堂小结(5分钟)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发现更多有趣的科学现象。
六、板书设计1. 神奇的影子2. 内容:影子的形成原理光的直线传播影子的变化规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影子现象,记录下来,并尝试解释其形成原因。
2. 答案:根据观察,描述影子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其形成原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对影子的兴趣,教学效果较好。
在课堂小结中,教师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2. 拓展延伸开展科学活动,探索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更多有趣的现象。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中学生的兴趣激发。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的影子》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的影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身边的科学》第四章第三节《神奇的影子》。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影子的形成原理、影子与光源的关系、影子的变化规律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影子产生的原理,知道影子与光源、物体之间的关系。
2. 观察并描述影子的特点,培养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 探索影子的变化规律,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影子与光源、物体的关系,影子的变化规律。
重点:影子产生的原理,观察和描述影子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手电筒、白色幕布、各种形状的物体(如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请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灯光,引导学生关注光源。
(2)关灯后,用手电筒照射物体,观察产生的影子,激发学生对影子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讲解影子产生的原理,引导学生了解影子与光源、物体的关系。
(2)展示不同物体的影子,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影子的特点。
3. 随堂练习(1)分组讨论:如何让影子变得更长或更短?(2)动手操作:用学具制作不同形状的影子,观察影子的变化。
(2)教师点评,强调影子与光源、物体的关系。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影子产生的原理和观察描述影子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神奇的影子》2. 板书内容:(1)影子产生的原理(2)影子与光源、物体的关系(3)影子的特点(4)影子的变化规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影子,记录并描述影子的特点。
2. 答案示例:(1)物体的影子会随着光源的位置和方向变化而变化。
(2)影子与物体的形状相同,但大小和方向相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影子产生的原理和影子的变化规律。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光源与影子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024年大班科学神奇的影子精彩教案【含教学反思】
2024年大班科学神奇的影子精彩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科学教育教材第四章《光和影》中的第二节“神奇的影子”。
详细内容包括:影子的形成原理、光与影的关系、影子的变化特点以及影子游戏的实践。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认识到光与影的密切关系。
2. 培养幼儿观察、发现、探索问题的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影子的形成原理和光与影的关系。
教学重点:观察、发现、探索影子的变化特点,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手电筒、白布、小玩具、画笔、画纸等。
2. 学具:手电筒、白布、小玩具、画笔、画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用手电筒照射小玩具,让幼儿观察墙上的影子,引发幼儿对影子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通过演示,讲解影子的形成原理。
(2)引导幼儿观察、讨论光与影的关系,让幼儿认识到有光才有影。
3.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指导幼儿分组进行影子游戏,观察影子的变化特点,并记录下来。
4. 影子创作(10分钟)教师引导幼儿利用画笔、画纸,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创作出有趣的影子画。
教师组织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过程中的发现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神奇的影子2. 内容:(1)影子的形成原理(2)光与影的关系(3)影子的变化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我和影子做游戏请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用手电筒和玩具进行影子游戏,观察影子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2. 答案:(1)影子的形成原理:光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上,物体阻挡了光的传播,形成了影子。
(2)光与影的关系:有光才有影,光与影是密切相关的。
(3)影子的变化特点:影子随着光线的方向、物体的形状和距离的变化而变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了解了影子的形成原理,认识到光与影的关系,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发现、探索问题的能力。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影子》及教学反思[5篇]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影子》及教学反思[5篇]第一篇: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影子》及教学反思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影子》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能合理进行光与影子关系的猜想,并乐于操作、验证,探究影子的成因,初步了解影子的变化与光之间的关系,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科学《奇妙的影子》含反思教案吧。
设计意图影子是幼儿几乎每天都能见到的,也是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
影子时大时小、时隐时现等各种各样的变化,都引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让幼儿了解影子与光的密切关系,激发幼儿对影子的好奇与兴趣,让幼儿在做一做,看一看,玩一玩中去探索是最好的方法,因此,特设计了《奇妙的影子》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1、探究影子的成因,初步了解影子的变化与光之间的关系。
2、能合理进行光与影子关系的猜想,并乐于操作、验证。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光线较暗的教室、手电筒、各种玩具、布娃娃、记录纸等。
活动过程一、猜谜导入,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请幼儿猜谜语:有个好朋友,天天跟我走,有事走在前,有时走在后。
我和他说话,就是不开口。
二、组织幼儿操作实验,了解影子的成因。
1、教师结合经验提问: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影子?为什么会有影子?在什么地方没有影子?2、幼儿拿出手电筒和玩具分组做影子的实验,看看发现了什么?(教师参与其中)理解影子的成因之一:有光的地方有影子,没有光的地方没有影子。
3、引导幼儿进行探索实验,拿手电筒照玩具和手,通过自己的实验发现影子与物体和光三者的关系。
发现影子的成因之二:不透光的物体遮住了光才会有影子。
三、幼儿操作探索,理解影子的变化与光和物体的距离、位置有关。
幼儿两人一组,用手电筒做光源从远近不同的距离、高低不同角度照射布娃娃,观察布娃娃影子的大小变化,并做好记录。
2024年大班科学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的影子》
2024年大班科学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的影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活动手册》第七章“光和影”,详细内容围绕“神奇的影子”展开,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探索影子的形成、变化规律以及光与影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影子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掌握影子的基本特性。
2. 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探究影子的变化规律。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影子的变化规律及光与影的关系。
重点:影子的形成原理、观察和探究影子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手电筒、白布、卡片、剪刀、尺子、铅笔等。
学具:手电筒、白纸、卡片、铅笔、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用手电筒照射卡片,在白布上形成影子的现象。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影子是如何形成的。
2. 影子形成原理讲解(1)光的直线传播。
(2)物体挡住光线,形成影子。
3. 探究影子变化(1)教师演示:改变光源位置、物体形状,观察影子变化。
(2)学生分组操作:运用学具,探究影子的变化规律。
4. 例题讲解(1)如何使影子消失?(2)如何使影子变长或变短?5. 随堂练习(1)在白纸上画出不同形状的物体,观察影子变化。
(2)讨论影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影子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2)影子的变化与光源位置、物体形状有关。
(3)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影子形成原理2. 影子变化规律3. 光与影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影子探秘。
(1)观察不同物体在光源照射下的影子,画出影子并描述其变化。
(2)思考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答案:(1)影子随物体形状、光源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2)例如:太阳下物体的影子可以用来测量时间、高度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探究影子变化的过程中,掌握光与影的关系。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和分析。
2024年大班科学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的影子》
2024年大班科学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的影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科学教育教材第五册第二章《光和影》,详细内容围绕“神奇的影子”展开,通过实践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探索光与影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知道影子和光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影子形成原理的理解,光与影的关系。
教学重点:观察影子变化,动手操作实践,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手电筒、白板、白纸、剪刀、尺子、铅笔。
学具:手电筒、白纸、剪刀、尺子、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用手电筒照射白板,让学生观察影子形成。
提问:影子是如何形成的?光和影子有什么关系?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影子形成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光与影的关系。
举例说明:太阳光照射物体,物体后面形成影子。
3. 动手操作(15分钟)学生分组,每组用手电筒照射白纸,观察影子的变化。
学生用剪刀、尺子、铅笔在白纸上剪出不同形状,观察影子形状变化。
4.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利用影子测量物体的高度?学生分组讨论,动手实践,得出答案。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1. 影子形成原理2. 光与影的关系3. 影子形状变化4. 利用影子测量物体高度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影子游戏。
请学生回家后,用手电筒和家里的物品,观察影子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答案:根据观察,记录影子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变化。
2. 拓展延伸:影子画。
请学生利用影子的原理,创作一幅影子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观察和动手操作,让学生了解影子形成原理和光与影关系,教学效果较好。
2. 拓展延伸:在下一节课中,可以引导学生探索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等现象,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大班科学课优质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的影子》
大班科学课优质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影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索《神奇影子》。
教材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指导手册》第四章“光与影”部分,详细内容涉及影子形成原理、影子与光源关系、影子变化特点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解影子是如何形成,理解光源与影子之间关系。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能力,提高动手操作和合作探究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好奇心,培养幼儿热爱科学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影子形成原理,光源与影子之间关系。
难点:如何引导幼儿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影子与光源变化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手电筒、白布、物体(如玩具、杯子等)、多媒体课件。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组织幼儿在户外阳光下,观察自己影子,引导幼儿思考影子是如何形成。
2.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影子形成过程,讲解光源与影子之间关系。
3.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幼儿亲自操作,观察不同光源下影子变化。
4. 影子画创作(10分钟)指导幼儿用画纸、彩笔、剪刀等工具,创作自己影子画。
5. 分享与交流(10分钟)让幼儿展示自己影子画,分享创作过程中收获。
六、板书设计1. 影子形成原理2. 光源与影子之间关系3. 影子变化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影子画创作——《我影子朋友》要求:用画纸、彩笔、剪刀等工具,创作一幅关于影子画。
答案:影子画《我影子朋友》2. 回答问题:影子是如何形成?光源与影子之间关系是怎样?答案:影子是由于物体阻挡光线,使光线无法到达某些区域,从而在物体背后形成黑暗区域。
光源与影子之间关系是:光源位置和强度会影响影子形状和大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次教学中,幼儿对影子形成原理和光源与影子之间关系有更深入解,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幼儿对实验步骤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加强个别指导。
2. 拓展延伸:让幼儿在家庭中,与家长共同探索影子奥秘,观察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影子变化,激发幼儿探究兴趣。
大班科学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的影子》
大班科学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的影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光和影》,详细内容围绕“神奇的影子”展开。
主要教学章节包括:影子的形成、影子与光的关系、影子的变化和影子游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认识到影子与光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影子形成原理的理解,影子与光的关系。
2. 教学重点: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合作意识的养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手电筒、白板、卡片、剪刀、尺子、彩笔。
2. 学具:手电筒、卡片、剪刀、尺子、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影子游戏,让学生感受影子的神奇,激发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1)影子的形成:介绍光直线传播的原理,引导学生了解影子是如何形成的。
(2)影子与光的关系: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影子的变化,认识到影子与光的关系。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改变影子的形状和大小。
(2)学生动手操作,利用手电筒、卡片等制作影子。
4. 影子游戏:让学生分组进行影子游戏,培养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影子的形成原理2. 影子与光的关系3. 影子的变化4. 影子游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中不同物品的影子,记录下来,并思考为什么影子会不同。
2. 答案:影子的大小、形状与物品的形状、光线的角度和强度有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影子相关知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继续探索影子相关知识,如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影子艺术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置;2. 影子形成原理的讲解;3. 影子与光的关系的实验观察;4. 学生动手操作的指导;5. 影子游戏的组织;6. 作业设计的深度和广度;7. 教学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的影子》(1)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的影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为《幼儿科学探索》,对应章节为“光和影子”。
详细内容包括:影子的形成原理、生活中常见的影子现象、探索影子的变化规律以及如何制作简单的影子戏。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知道影子是由光线照射不透明物体产生的现象。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动手动脑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激发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影子的形成原理以及影子与光线、物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让幼儿通过实践操作,观察影子的变化规律,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手电筒、不透明物体(如玩具、书本等)、白布、投影仪。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用手电筒照射不透明物体,让幼儿观察影子的形成过程。
邀请幼儿上台尝试,感受影子的变化。
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影子的形成原理,让幼儿了解光线、物体与影子之间的关系。
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影子现象,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环境。
3.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讨论:让幼儿分组讨论影子在不同光线、物体下的变化。
实践操作:用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学具制作简单的影子戏。
各组展示制作的影子戏,分享实践过程中的发现。
5. 拓展延伸(5分钟)邀请幼儿思考:如何用影子来表现不同的故事情节?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用影子戏的形式创作故事。
六、板书设计1. 神奇的影子2. 内容:影子的形成原理光线、物体与影子之间的关系影子的变化规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影子现象。
2. 答案:根据观察,描述影子现象,并简单分析原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了解了影子的形成原理和变化规律,培养了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幼儿对影子的理解仍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耐心引导。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影子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影子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2.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的协作合作能力,共同完成实验。
二、教学准备1.影子实验器材:灯、纸板、色纸、泥,黑色玻璃纸。
2.教师 PPT 和课件。
3.组织好学生进行小组合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发兴趣)1.谈论影子的形成,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平时在哪些情况下观察到过影子,例如在太阳底下,手电筒照射等现象。
2.引入新鲜的话题:那么如果没有光,影子还会有吗?3.向学生展示灯打在纸板上的效果,呈现出一条清晰的影子。
2. 探究影子的形成原理(实验环节)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向学生分发实验器材,各组需要用纸板挡住灯光,使灯底下有一片阴影。
2.在阴影中放置不同的物品,让学生观察和发现影子的变化,学生一边实验,一边记录自己的发现。
3.突出“探究”二字,鼓励学生找出影子形成的规律。
例如:有光源才有影子,所以影子只出现在光源的背后;光线直线传播,直接影响影子的大小等。
4.整合学生的发现,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也为接下来的授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形成彩色影子1.将彩纸或泥放在黑色玻璃纸上,在灯光的照射下,形成了多彩斑斓的影子。
2.让学生继续探究彩色影子形成的原理和特点,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各种形态各异的影子。
3.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将玻璃上刻画彩色图案会出现什么情况。
4. 反思及分享1.组织学生向大家汇报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并对实验过程和影子形成过程进行深入讨论。
2.由学生进行反思及汇总,总结本节课中概括出影子形成的原理及探究成果。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以探究为主,从实验中掌握知识概念,学生在实验中既能阐述影子的原理,也增加了自己的观察能力。
让学生自我探究,注重学生的协作与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深入思考的能力。
将学生真正置身于活动中,从而实现了科学与生活实践问题的结合。
2024年幼儿园大班教案《奇妙的影子》含反思
2024年幼儿园大班教案《奇妙的影子》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教材《科学探索》中的第十章节“奇妙的影子”。
详细内容包括影子的形成、影子与光的关系、探索影子的变化规律以及创意影子游戏。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影子是由光线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现象,理解影子与光的关系。
2. 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幼儿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幼儿表达、分享自己观点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影子与光的关系,影子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影子的形成过程,探索影子的变化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手电筒、白布、画笔、画纸、剪刀、胶水、卡片等。
2. 学具:手电筒、画笔、画纸、剪刀、胶水、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组织幼儿在阳光下进行影子游戏,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影子。
(2)教师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影子是从哪里来的?”2. 例题讲解(1)教师用手电筒照射物体,让幼儿观察影子的形成过程。
(2)讲解影子是由光线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现象,强调影子与光的关系。
3. 探索影子的变化规律(1)分组进行实验,让幼儿观察在不同角度、不同位置下,影子的变化。
4. 创意影子游戏(1)让幼儿利用画笔、卡片等材料,创作自己的影子画。
(2)组织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过程中的趣事。
5. 随堂练习(1)让幼儿在画纸上画出不同形状的物体,观察影子的变化。
(2)让幼儿用剪纸、胶水等材料,制作影子剧场。
六、板书设计1. 影子的形成:光线照射在物体上,产生影子。
2. 影子与光的关系:有光才有影子,光线越强,影子越明显。
3. 影子的变化规律:角度、位置不同,影子的大小、形状、方向发生变化。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我的影子朋友(1)请幼儿在画纸上画出自己的影子,并用彩色笔为自己的影子添上表情和衣服。
(2)请家长协助幼儿,用手机或相机拍摄作品,至班级群。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探索影子的变化规律、创意影子游戏等环节,让幼儿了解了影子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大班科学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的影子》
大班科学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的影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光和影》,详细内容围绕“神奇的影子”展开。
主要学习影子形成的原因、影子的特点以及影子与光的关联。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影子是由光的照射产生的,掌握影子形成的基本原理。
2. 观察和描述影子的特点,培养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影子形成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观察影子特点,进行相关的实践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手电筒、白布、卡片、剪刀、笔。
2. 学具:手电筒、白纸、剪刀、胶带。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用手电筒照射卡片,在白布上形成影子,引发学生兴趣。
学生分组讨论:影子是怎么形成的?2. 例题讲解教师讲解影子形成的原因,介绍光、物体和屏幕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影子形成的基本原理。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用手电筒照射不同形状的卡片,观察影子在白纸上的变化。
学生记录观察结果,描述影子的特点。
4. 影子游戏教师组织影子模仿秀游戏,学生通过改变卡片形状,创造出不同的影子。
学生展示自己的影子作品,分享创作过程。
5. 影子与光的关联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光和影子之间的关系。
学生讨论并回答:光照射角度和物体位置对影子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神奇的影子》2. 内容:影子形成原理影子特点光与影子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影子创意画。
学生利用手电筒、卡片、白纸等材料,创作一幅关于影子的创意画。
2. 答案:无固定答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具有个性的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和游戏,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影子形成原理和特点。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观察自然光下的影子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影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电影、皮影戏等。
大班科学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的影子》
大班科学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的影子》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1.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2.观察影子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发现影子的特性;3.认识到影子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教学:1.影子的形成原理;2.影子的特性;3.影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通过师生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影子的概念。
教师可以简单地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影子吗?在哪里可以看到影子?”步骤二:探究影子的形成原理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观察阳光射在物体上所形成的影子,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影子的形成原理。
步骤三:发现影子的特性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体试着制造不同形状、大小的影子,让学生发现影子的特性。
步骤四:影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讲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步骤五:总结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并对影子的特性、应用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和思考。
教学用具1.阳光、房间灯或手电筒;2.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体。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我们采用了多种方式,如教师引导、学生实验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影子的特性和应用。
同时,通过访问课外实例,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影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这节课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时间分配不够合理,需要更好地把握好每个环节的时间;还有就是需要提高教学内容针对性,让每一个环节都能够更好地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
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做得更好。
案例-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影子》课后反思
案例: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影子》课后反思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孩子个别操作无目的,所以没有能很好地发现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影子一直是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将科学教育融于幼儿生活中是新观念的体现,设计活动旨在通过让幼儿探索影子,让幼儿了解影子与光的密切关系,激发幼儿对影子的好奇与兴趣,学习科学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
活动开始,我以手影游戏导入,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可以使幼儿迅速的集中精神,很快的进入课堂角色中来.接着就让孩子自己动手探索发现影子,让孩子从实践中感悟出真知,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在积极的讨论交流和细心的观察中弄明白影子的奥秘,孩子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并发出火花。
第一次操作后,孩子们获得了”因为有光,物体挡住光,所以产生影子”的道理.接着又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导入,观看多媒体课件”生活中的影子”,从孩子的认知出发,交流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畅所欲言,发展语言和思维的同时引发了对影子形状、大小、变化的兴趣,从中引发第二次探索的兴趣。
第二次探索的重点是引导引导幼儿从不同的方向照物体,发现影子的方位及大小变化。
在这次操作中,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成功地发现了影子变化的秘密,所以我请几名成功的孩子到前台来示范操作,我进行引导小结,然后让所有的孩子进行第三次操作,并要求孩子把操作结果记录下来,效果很好,所有的孩子都在科学探索活动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培养了自信心。
最后,向幼儿介绍了影子在生活中的利用和弊端,可惜的是孩子们这方面的经验特别匮乏。
本次科学探索活动,我抓住了孩子对科学现象好奇、好动手的特点,让孩子们在充分自主的实践探索中发现科学道理,活动效果好。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孩子个别操作无目的,所以没有能很好地发现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的影子》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的影子》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影子的形成原理和基本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
3.情感目标:让学生对科学充满好奇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影子的形成原理。
2.影子的基本特点。
3.影子不是实物,只是由光线反射形成。
三、教学难点1.让学生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
2.启发学生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主题是什么?”学生回答“神奇的影子!”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你们小时候,在阳光下是否有过看到自己的影子?”“那现在你们知道影子是如何形成的吗?”2. 探究影子形成原理(25分钟)1.教师放置物体在灯光下形成物体的影子,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影子的形状和大小。
2.教师讲解影子形成的原理:当物体遮挡光线时,原本应照射到物体后方的光线被遮挡了,只有在物体周围的部分光线能照射到后方,形成了影子。
3.学生自己尝试使用不同大小的物品在灯光下形成影子,比较和总结不同物体大小对影子形状和大小的影响。
3. 探究影子的特点(25分钟)1.教师介绍影子的特点:形状与物体相同、大小反比、位置和物体相反。
2.让学生自己探究影子与物体的关系,并练习用语言描述影子的特点和物体的关系。
3.教师用幼儿园的学生作为实例,让学生体验从大到小或重到轻的物体在灯光下形成的影子的变化。
4. 总结(5分钟)教师让学生自主回答“今天学到了什么?”并总结影子的特点和形成原理。
五、教学反思1.教学方法:本次课程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在实践中感受到影子的特点和形成原理。
2.教学材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影子,使用了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品,但其中有些物品在灯光下形成的影子不如预期,导致教学过程中有些混乱,需要更多的准备工作。
3.教学环节:整堂课分为四个环节,其中探究影子形成原理的环节需要讲解比较多的基础知识,而且需要学生理解物理规律和概念,难度较大,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
2024年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影子教案及教学反思
2024年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影子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大班科学领域,以“奇妙的影子”为主题,涉及教材《幼儿科学探索》第5册第3单元“光与影”的章节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影子的形成原理、生活中的影子现象、简单影子游戏及影子创意绘画。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影子的形成原理,了解光与影的关系。
2. 观察并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影子现象,培养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 通过影子游戏和创意绘画,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影子的形成原理。
教学重点:光与影的关系及生活中的影子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手电筒、白布、玩具、卡片等。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用手电筒在教室内制造影子,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影子的形成原因。
2. 例题讲解:讲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影子现象,让学生了解光与影的关系。
3. 随堂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影子游戏,观察并描述游戏过程中的影子变化。
4. 创意绘画:指导学生用画纸、彩笔等学具,创作属于自己的影子画。
5. 影子创意展示: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影子画,分享创作心得。
六、板书设计1. 奇妙的影子2. 内容:影子的形成原理光与影的关系生活中的影子现象影子游戏与创意绘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生活中见到的影子现象,用自己的话描述影子是如何形成的。
2. 答案:影子是由于物体挡住了光线的传播,在物体背后形成的光照不到的暗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影子的形成原理和光与影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创新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观察生活中的影子现象,尝试用绘画、摄影等方式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交流。
还可以开展关于光与影的科普阅读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光学知识。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的影子》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的影子》教案概述教学背景此节课为大班科学课,授课时间为40分钟。
本课程将教授影子的形成原理以及影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课侧重于通过实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和影子在自然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目标•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了解影子的特点和类型•掌握影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影子的形成原理•影子的特点和类型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和实现过程教学方法•讲解法和实验法相结合教学时间•预计40分钟教学准备•彩色板粉笔、盆子、手电筒、物品(小熊玩具、铅笔、小球等)课程具体安排1.热身活动(5分钟)通过简单的打招呼和问候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影子概念讲解(10分钟)介绍影子的概念以及影子的产生原理,引导学生关注光线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或折射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影子分类(10分钟)将学生分为两个组,组员之间互相配合,从运动、形状、大小等方面分类讨论影子的类型。
4.影子实验(10分钟)•实验一:将物品放置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和影子的相对位置关系。
•实验二:学生在同伴的协助下,利用手电筒和盆子在墙上制造影子,观察影子的变化。
5.影子应用(5分钟)介绍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阳光下的影子、灯光下的影子等。
6.知识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和总结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影子的形成原理和影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分类讨论和实验的方式,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实践,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效果。
本节课的实验环节较多,而实验带来的成果则需要通过课堂讲解来加以综合呈现和总结,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梳理。
此次教学的成功体现在于真实和生动地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能力,在实践过程中体验学习到的知识为理论课程打好基础,使学生对影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影子》课后反思
影子一直是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将科学教育融于幼儿生活中是新观念的体现,设计活动旨在通过让幼儿探索影子,让幼儿了解影子与光的密切关系,激发幼儿对影子的好奇与兴趣,学习科学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
活动开始,我以手影游戏导入,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可以使幼儿迅速的集中精神,很快的进入课堂角色中来.接着就让孩子自己动手探索发现影子,让孩子从实践中感悟出真知,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在积极的讨论交流和细心的观察中弄明白影子的奥秘,孩子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并发出火花。
第一次操作后,孩子们获得了”因为有光,物体挡住光,所以产生影子”的道理.接着又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导入,观看多媒体课件”生活中的影子”,从孩子的认知出发,交流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畅所欲言,发展语言和思维的同时引发了对影子形状、大小、变化的兴趣,从中引发第二次探索的兴趣。
第二次探索的重点是引导引导幼儿从不同的方向照物体,发现影子的方位及大小变化。
在这次操作中,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成功地发现了影子变化的秘密,所以我请几名成功的孩子到前台来示范操作,我进行引导小结,然后让所有的孩子进行第三次操作,并要求孩子把操作结果记录下来,效果很好,所有的孩子都在科学探索活动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培养了自信心。
最后,向幼儿介绍了影子在生活中的利用和弊端,可惜的是孩子们这方面的经验特别匮乏。
本次科学探索活动,我抓住了孩子对科学现象好奇、好动手的特点,让孩子们在充分自主的实践探索中发现科学道理,活动效果好。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孩子个别操作无目的,所以没有能很好地发现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