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基础理论

合集下载

中医护理基础理论

中医护理基础理论

三、奇经八脉
1、任脉: 2、督脉: 3、冲脉: 4、带脉: 5、6、阴维脉、阳维脉 7、8、阴蹻脉、阳蹻脉
四、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再临床上的运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经气 1、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2、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3、感应传导作用 4、调节机体平衡
(二)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运用
(五)肝 Liver
肚位于腹腔,横膈之下,右胁之内
1.肝主疏泄
(1)调畅气机 ——气机调畅,气、血、津液运行正常 (2)调畅情志 ——气血调和,精神愉悦,心情舒畅 (3)促进消化 ——有助于脾升胃降二者之间协调 2.肝主藏血 贮藏血液、调节血量 固摄血液,防止出血 3、肝主筋,其华在爪 筋即是筋膜,是连接关节、肌肉,主管运动的组织,其依赖于肝血的濡
两者在生理上相辅相成,使呼吸道通畅。 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导致肺气上逆,出现咳嗽,气喘。
3.肺主通调水道
通过肺的宣发,使水液向外布散 通过肺的肃降,使水液向下布散 所以肺能通调水道,如反之则出现水肿、
痰饮。
4.肺合皮毛,开窃于鼻
肺宣发的卫气和津液有温养和润泽皮毛的作用 鼻与喉相通,联于肺,鼻的嗅觉与喉的发音都
二、疫疠
(一)疫疠的含义: 疫疠: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外感致
病因素 (二)疫疠的致病特点: (三)影响疫疠发生流行因素:
三、七情
(一)七情的含义: 七情:即怒、喜、思、悲、恐、忧、惊七种情志变化。 (二)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 肾在志为恐——称为“五志” (三)七情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 2、影响脏腑气机
行气体交换,以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2.肺主宣发肃降
(1)宣发:肺气向上、向外运动。表现三个方面:1、 呼出体内浊气,2、向上向外输布水谷精微和津液,3、 宣发卫气到体表。

中医护理学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藏象-2023年学习资料

中医护理学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藏象-2023年学习资料

第三章-藏象-第一节脏腑-目录页-一、五脏一心-主神明(心藏神:心对人体生命活动起着主宰作用。五脏六腑必须在它统一的指-挥下,才能进行协调的,正常 生命活动。-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心主血脉,故心主神明。-心的气血充盈,则神志清晰,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心血不足,可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血热扰心,可见神昏、谵语;或心神失常,可见精神委顿、痴呆等。-在志为喜一心的生理功能与精神情志的“喜”有关。但喜乐过度可伤心,而见心-神涣散,神 狂乱等病症。
第三章-藏象-第一节脏腑-目录页-一、五脏—肺-朝百脉,主治节-肺朝百脉:全身的血液都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在心气和肺气的-共同作用 输布到全身。若肺气虚弱,不能助心行血,血行障碍,则胸闷、心悸、唇舌-青紫。-主治节一治理调节。它概括了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 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
第三章-藏象-第一节脏腑-目录页-一、五脏—肺-在体合皮-在华为毛-肺的功能正常,则皮肤致密,毫毛润泽,抵御外邪能力强;若肺气虚皮毛失于温-养和滋 ,则憔悴枯槁,且卫外功能不足易遭外邪侵袭而发病;肺卫气虚,肌表不固,-则常自汗出。由于肺与皮毛的关系密切,外邪侵犯皮毛,常易影响及肺的功能,而见发 热、恶寒、鼻塞、咳喘等肺卫不宣之证。
第三章-藏象-学习目标-目录页-藏象,又写作“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藏象学说是研究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 理变化,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之间、脏腑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说。
第三章-藏象-学习目标-目录页-中医认为人体:-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结合六腑、奇恒之腑-精、气、血、津液、形体官窍-通过经络相互络属共同组成的一 有机整体
第三章-藏象-》-第一节脏腑-目录页-一、-五脏一肺-主宣发肃降-宣发: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3方面-肃降:肺气向下通降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 用。(3方面-若肺气失宣,则呼吸不利、胸闷、咳漱、鼻塞、无汗等。若肺失肃降,则呼吸短促、-喘息、咳嗽等。

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

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

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中医护理是指应用中医理论和中医技术进行的护理工作。

中医护理强调以整体观念看待人体,注重阴阳平衡、气血调和和脏腑功能的协调。

以下是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一、中医基础理论1.中医观念: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2.阴阳理论: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指的是事物相对而言的两个对立面,如寒热、虚实等。

3.五行理论:中医将事物按阴阳五行分类,即木、火、土、金、水,用来描述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规律。

4.脏腑学说:中医将人体的生理功能划分为五脏六腑,即心、肺、肝、脾、肾、胃、小肠、大肠、胆、膀胱等,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相应的病理变化。

二、中医诊断方法1.望诊:通过观察面色、舌苔、舌质等来判断病情。

2.闻诊:通过闻气味来判断病情,如口臭、汗臭等。

3.问诊:通过与患者交流来了解病情,包括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

4.切诊:通过对患者脉象的触摸来判断病情,包括脉率、脉势、脉象等。

三、中医护理方法1.食疗:中医强调饮食调养对健康的重要性,包括药膳疗法、五谷杂粮等。

2.中药疗法:中医将草药按其性味归纳,并用以治疗疾病,如汤剂、丸剂、散剂等。

3.经络疗法: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途径,通过推拿、针灸等手法来调节经络的平衡。

4.气功疗法:中医强调调节人体内气的循环和运行,如太极拳、气功等。

5.推拿按摩:通过按摩经络、穴位来调理气血,促进身体健康。

四、中医护理常见病症1.感冒:中医常用草药或中成药配合食疗来治疗感冒,如鲜姜、葱白等。

2.痛经:中医认为痛经是气滞、血瘀所致,常用艾灸、温热敷等方法来缓解症状。

3.失眠:中医认为失眠多与心脾虚弱有关,常用补益药物和针灸来调节气血。

4.高血压:中医认为高血压多与肝火亢盛有关,常用中药和调理饮食来降低血压。

5.便秘:中医认为便秘多与脾气虚弱有关,常用艾灸、推拿等方法来促进肠道蠕动。

总结起来,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方法、中医护理方法以及常见病症的处理等。

中医护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医护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医护理知识点总结归纳中医护理是指结合中医理论和中医疗法,运用中医方法进行护理和疾病预防的一种综合性医学方式。

随着人们对中医疗法的认识和认可度的提高,中医护理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中医护理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1. 中医护理的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中医护理的理论基础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疾病变化是在阴阳相互作用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调节和平衡阴阳关系,达到治疗与保健的目的。

五行学说强调人体与自然界的关系,将人体分为五脏和五脏对应的五行属性,通过调节五行的相互关系来达到治愈疾病和保健的目的。

2. 中医护理的疗法——针灸、推拿、草药中医护理的疗法主要包括针灸、推拿和草药治疗。

针灸是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来调整和平衡机体功能,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推拿是通过按摩、揉捏、拍打等手法来调理经络,促进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和保健的效果。

草药是通过中药的配方和使用,调理人体内部的阴阳、五行,达到治愈和保健的目的。

二、中医护理的常见技术和方法1. 脉诊中医护理中,脉诊是一种通过触摸人体动脉来判断身体状况的方法。

中医认为脉搏可以反映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等方面的状况,通过脉诊可以判断疾病的归属和病情的轻重,为后续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2. 舌诊中医护理中,舌诊是通过观察舌状况来判断人体的状况。

中医认为舌苔和舌质的变化可以反映人体的脏腑功能和疾病情况,通过舌诊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指导后续的治疗和调理。

3. 穴位按摩中医护理中,穴位按摩是通过按摩特定穴位来刺激经络,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和保健的效果。

常见的穴位按摩包括头部的太阳穴、颧骨下穴等,胸部的涌泉穴、胸乳穴等,腹部的关元穴、神阙穴等。

三、中医护理的应用领域1. 慢性病护理中医护理在慢性病护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病等。

通过中医护理的方法,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达到治疗和控制慢性病的目的。

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

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

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中医护理作为中医学的一部分,以加强人体自身抵抗力及恢复机能为基础,通过调节身体内部环境,提高整体免疫力和自我修复能力。

中医护理主要包括中医药治疗、针灸、推拿等多种手段,其操作简便、易学易行、效果显著,深受广大人民群众信赖。

1.中医理论基础(1)中医五行学说中医五行学说包括金、木、水、火、土五个方面,它是宇宙运行的基本规律,可影响人体的器官、组织及其功能。

(2)中医脏腑学说中医脏腑学说是研究脏腑的生理、病理、病因、发病规律和治疗方法的一门学科。

常见脏器包括心、肝、脾、肺、肾等。

(3)中医经络学说中医经络学说认为,体内的经络部位相当于一个人的能量系统,不同的经络对应着不同的器官和组织。

2.中医护理方法(1)中药中药是中医的独特特色,包括草药、矿物、动物内脏等等。

中药的药效多样,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止咳化痰等多种作用。

(2)针灸针灸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利用针刺和灸烧等技术调整体内的气血运行,以疏通经络、平衡脏腑为主要手段。

针灸可以治疗多种疾病,例如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3)推拿推拿是中药、针灸等治疗方法的重要辅助手段。

推拿可以通过调整经络和肌肉的运行情况,改变人体的生理功能。

3.中医护理的应用(1)预防保健中医防病于未病,强调通过营养调理、生活习惯培养等方法,增强机体抵抗力,预防疾病发生。

例如,不同季节需注意保养不同的脏腑,以及针灸、中药等多种方法的预防保健效果。

(2)疾病治疗中医主要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环境,使机体自身免疫和修复能力提高,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例如,中医可以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总体来说,通过中医护理等方法进行病理治疗和保健预防,可以对人体进行更加细致的调节和干预。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护理方法也有其局限性,如应当结合现代医学科技手段,综合论治,达到最好的效果。

中医护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医护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医护理知识点总结归纳中医护理的基本知识点总结归纳如下:一、中医护理基础理论知识1、中医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精气神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等。

2、中医护理基本原则:护理应遵循拟病必问、令病必对、扶正祛邪、搏病若婴、因势制宜的原则。

3、中医护理观念:包括“预防为主”、“辨证施护”、“治未病”、“重视调养”等观念。

二、中医护理技术知识1、中医治疗技术:包括针灸、拔罐、艾灸、推拿、中草药熏洗等中医治疗手段。

2、中医养生技术:包括按摩、饮食调养、起居调摄、情志调摄等养生方法。

3、中医保健技术:包括中药调理、食疗、运动、心理疏导等保健措施。

4、中医护理仪器:包括针刺仪、艾灸仪、拔罐仪等专业护理仪器。

三、中医护理常见疾病护理知识1、感冒:护理患者要注意保暖、多饮水、饮食清淡、避免劳累和感染他人。

2、高血压:护理患者要控制饮食、适度运动、保持情绪稳定、定期测量血压。

3、糖尿病:护理患者要控制饮食、注重药物配合治疗、避免受凉、定期测量血糖。

4、心脏病:护理患者要定期测量心率、避免剧烈运动、保持情绪稳定、遵医嘱服药。

四、中医护理技巧1、中医高血压患者护理技巧:a. 定期测量血压并记录,遵医嘱服药。

b. 控制饮食,避免高盐高脂饮食。

c. 定期进行有氧运动,适度锻炼身体。

d. 保持心态平和,避免焦虑和紧张情绪。

2、中医糖尿病患者护理技巧:a. 控制饮食,避免高糖高脂饮食。

b. 定期测量血糖并记录,遵医嘱服药。

c. 注重药物配合治疗,避免受凉。

d. 定期进行有氧运动,适度锻炼身体。

3、中医心脏病患者护理技巧:a. 定期测量心率并记录,遵医嘱服药。

b. 控制饮食,避免过量摄入高盐高脂食物。

c. 避免剧烈运动,保持适度身体活动。

d.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焦虑和紧张情绪。

五、中医护理常见误区及应对方法1、中医治疗误区:患者对于中医治疗存在认知误区和误解,需要进行正确的科普解释和引导。

2、中医饮食误区:患者对于中医饮食存在一些错误观念,需要进行正确的饮食指导和健康教育。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学说(中医护理学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学说(中医护理学课件)


4、血的运行
血在脉中运行,流布于全身。 血液充盈; 脉管系统的完整而通畅; 全身各脏腑生理功能正常,特别是 与心、肺、肝、脾四脏密切相关。
心气推动; 肺朝百脉,与清气合并,布散全身; 脾气的统摄; 肝气疏泄功能的调节。
01 第 三 部 分
津液
津液
1、概念
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清者为津,分布于皮肤、孔窍,血脉。 稠者为液,分布于骨节、脏腑、脑、髓。
非升降,无以生长化收藏”。

气机失调
脏腑气机 失调
气滞:气在局部发生阻滞不通。 气逆:气的上升太过,下降不及。 气陷:气的下降太过,上升不及。 气脱:气的外出太过,不能内守。 气闭:气闭结于内,不能外出。
肺失宣降,脾气下陷,胃气上逆, 肾不纳气,肝气郁结等

4、气的功能
(1)推动作用
人的生长发育生殖 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 血的循行 津液的输布
大肠

膀胱
D.大便
C.尿
津液
5、津液的功能
1)滋润濡养 2)化生血液 3)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
冬天汗少尿多;夏天汗多尿少 4)排泄代谢产物
汗、尿等排出,以维持机体脏腑组织器官正常的生理功能。
2、功能
滋润、濡养,是血液的组成部分。
津液
3、津液生成
《素问.经脉别论》: “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
水谷
胃 游溢精气

小肠 大肠
分清 别浊
大便
津液
4、津液输布与排泄
水谷

A.汗、B.呼气
胃 游溢精气 脾
三焦
全身

中医药基础知识问答

中医药基础知识问答

第一部分中医护理基础理论1、什么是阴阳五行学说?答:阴阳五行学说, 是我国古代人世界是自然的论理工具, 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2、五星是怎样运行于中医临床的?答:中医借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内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 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而分属五行。

五行学说认为五行有生、克关系, 生就是互相促进和助长;克就是是相互抑制和制约。

并以五行的相生相克来说明脏腑组织之间在生理上的互相联系和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4、答: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可概括为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个方面。

5、⑴整体观念:①人是有机的整体;②人和自然界密切相关。

中医学认为, 人体的各个部分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

这种相互联系的关系, 是以五脏为中心, 通过经络的作用而实现的。

同时, 人生活在自然中间, 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

⑵辨证论治:“辩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收集到的有关疾病的各种症状和体征加以综合分析、概括, 以认识疾病的证候。

“论治”就是根据辩证的结果, 确立相应的治疗法则。

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 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也是对辨证是否正确的检验。

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答: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病因与病理学说;诊法与治则学说及预防。

6、什么是阴阳?答:阴阳, 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阴阳代表着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阴阳学说内容有哪几个方面?答: ⑴阴阳相互对立: 主要表现在它们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斗争的两个方面。

⑵阴阳相互依存: 就是说阴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单独存在。

7、⑶阴阳相互消长:相互依存的阴阳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 而是处于互为消长的运动变化之中。

⑷阴阳相互转变:事物的阴阳两个方面, 当其发展到一定阶段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阴可以转化为阳, 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阴阳学说在祖国医学中的应用包括哪几个方面?答: ⑴用于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⑵用于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⑶用于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⑷用于诊断疾病;⑸用于指导治疗;⑹用于概括药物的性味和功能;⑺用于指导防病养身。

中医护理基础理论知识

中医护理基础理论知识

(二)、五行学说
● 1. 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 (1)五行学说的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运动。我国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 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自然界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 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 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 义。它反映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 2.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 (1)五行的特性。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
质的朴素认识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论概念,用以分析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和研究事 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基本法则 ● 1、木的特性:木曰曲直。
● .曲,屈也。直,伸也。曲直,指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屈能伸的特性。引申为凡有生 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亢盛,则过度制约另一方而致其不足, 称为“制约太过”。
阴↑→阳↓,阴胜则阳病; 阳↑→阴↓,阳胜则阴病。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虚弱,无力抑制另一方而致其相对偏 盛,称为“制约不及”。
阴↓→阳↑,阴虚则阳亢(相对); 阳↓→阴↑,阳虚则阴盛(相对)。
六腑 五脏
脏腑阴阳分类
受盛传化水谷, 以动为主
● 中医认为:心、肝、脾、肺、肾五个人体器脏是人体生命运行的核心构成。满足自然五行关系法 则。分别对应于自然物中火、木、土、金、水。
(三)、精气血津液学说
● “精”在中医学理论上的基本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精”,泛指一切精微物质,包 括气、血、津液和从饮食中来的营养物质;狭义之“精”,即通常所说的肾中所藏之精,这种精 与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都有直接关系。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 血, 基本上是指血液;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中医护理学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中医护理学课件)

发病原理
1.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部因素
《素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人体是否受邪,受邪后是否发病,以及发病的轻浅深重、发病的病 变反应,在一定程度上系由正气的盛衰所决定。
发病原理
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1)邪气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 2)邪气影响发病的特点 感受不同的邪气,有着不同的发病特点; 3)邪气影响病情与病位 。
多表现为咳嗽、气喘、恶心、呕吐、嗳气、呃逆、面红目赤、急躁 易怒、甚至呕血、昏厥等。
气陷、气闭
3. 气陷—在气虚的基础上,气的无力升举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 多表现为少腹坠胀、便意频频、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 4.气闭—气的出入失常,气闭于里不得外达的一种病理变化。 多表现为突然昏厥、不省人事、四肢欠温、呼吸困难、面唇青紫等。
阴阳任何一方的虚损,由于阴阳相互转化,病变发展会影响到相对的
另一方。
阴损及阳 阳损及阴
阴阳互损 阴阳两虚
阴阳格拒
阴阳格拒是由于某些原因引起阴和阳的一方盛极或阴和阳中的某一 方虚弱至极,阴阳强弱悬殊,盛者壅遏于内,将另一方排斥格拒于外, 迫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从而形成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等复杂的临床现 象。 1)阴盛格阳:真寒假热 2)阳盛格阴:真热假寒
阴阳亡失
阴阳亡失是阴阳失调病理变化中最为严重的状态。是疾病的危险证候。 1)亡阳—机体阳气突然大量脱失。表现为烦躁不安,口渴欲饮,气喘 汗出如油而热,四肢温和,舌红而干,脉洪大,按之无力。 2)亡阴—机体阴液突然消耗、丢失。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பைடு நூலகம்
病机
概述
气机失常——气机运行不畅或升降出入功能失去平衡协调的 病理变化。 一般地说,气机失常的病机,可概括为气滞、气逆、气陷、 气闭、气脱等。

中医护理基础知识

中医护理基础知识

中医护理基础知识一、中医护理的概念和作用中医护理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独特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疾病预防和康复。

中医护理强调维护人体内环境的平衡,促进身心健康的综合性保健措施。

中医护理的作用主要包括调整身体疾病的平衡,促进身体自愈,帮助恢复健康。

二、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阴阳平衡论、五行学说、气血理论、经络学说等。

其中,阴阳平衡论认为人体是一个包括阴阳两个对立但又统一的整体,只有保持阴阳的平衡,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五行学说则将天地风雷水火土等自然界的五种元素运用到人体中,通过相互生成、相克、调和等关系来解释疾病的发生及发展。

气血理论强调人体内的气血相生相克,气血运行畅通则人体健康,否则会引发疾病。

经络学说指出人体内部有十四经络,通过经络的调节可以调整身体的功能和气血流通,从而达到治疗和保健的效果。

三、中医护理的基本方法1. 饮食调理中医护理强调饮食养生,注重药食同源,通过对食物味道、性质、功效的调理来达到保健的目的。

根据个体的体质、疾病症状等,中医护理师会制定相应的食疗方案。

2. 穴位按摩穴位按摩是中医护理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通过按摩不同穴位来调节气血,舒筋活络,帮助身体恢复平衡。

比较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合谷、阳陵泉等。

3. 中草药熏蒸中草药熏蒸是将一定的中草药煎汤后通过蒸汽吸入体内,可以起到调理气血、舒筋活络的作用,对于一些呼吸系统疾病和皮肤疾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4. 气功养生气功是中医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太极、气功等,通过调节呼吸和动作的配合来调节气血,维持身体的平衡。

四、中医护理在疾病预防和康复中的应用中医护理在疾病预防和康复中起到重要作用。

在疾病预防方面,中医护理重视调整日常生活和饮食结构,保持身心的平衡,提高身体的自愈能力,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在疾病康复中,中医护理通过不同的方法来促进疾病的愈合,加速康复过程。

通过饮食调理、穴位按摩、中草药熏蒸等方法,可以达到调养阴阳、补充气血、辅助药物治疗的作用。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中医护理作为一门古老而有着悠久历史的护理学科,旨在通过中医理论和技术,对人体进行综合性的护理,以达到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中医护理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中医理论、中医诊断和中医护理技术三个方面。

一、中医理论1.中医的基本观念: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人体形态和功能都受到宇宙万物的影响,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事物的变化都在相互作用中影响着人体的健康。

2.阴阳平衡观念:中医认为宇宙万物都包含阴阳两个相对矛盾的要素,人体也一样。

健康是阴阳平衡的结果,而疾病则是阴阳失衡的表现。

3.气血观念:中医认为气和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气是指人体内外的活力,血则是营养物质在人体中的流动。

气血的充足与否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

二、中医诊断1.中医四诊法:中医诊断主要采用望、闻、问、切四种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望诊指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病情。

闻诊是通过听病人对病情的描述,如病人的声音、呼吸声等来判断病情。

问诊是通过与病人交谈,了解其痛苦的部位、症状等来判断病情。

切诊则是通过切脉来判断病情,脉象的变化可以提供重要的诊断线索。

2.中医辩证法:中医辩证法根据病情的特点和脉象的变化,将疾病分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

寒热是指人体体温的变化,虚实是指人体内外的能量变化。

根据辩证结果,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三、中医护理技术1.中药药膳:中药药膳是指通过草药的调配和配料的合理搭配,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

中药药膳可根据个体的体质、病情和时令来进行调制,有助于改善人体的免疫系统和内脏功能。

2.中医按摩:中医按摩是利用手法对人体各部位进行揉、捏、推、拿等操作,以改善气血循环、舒缓肌肉疲劳和促进身体内机能的调节。

3.中医艾灸:中医艾灸是指利用艾条、艾叶等材料,进行燃烧后放在人体特定穴位上,通过艾热的刺激,调理人体的气血循环和内脏功能。

4.中医针灸:中医针灸是利用针刺的刺激,通过调节人体的经络,以达到平衡阴阳、促进气血运行和舒缓疼痛的目的。

第一章 中医护理基础理论

第一章  中医护理基础理论

第一章阴阳五行学习目标1.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2.熟悉阴阳、五行的概念和特征。

3.熟悉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了解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5.能用阴阳、五行理论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

6.能较客观、辩证地理解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初步建立中医的思维方式。

导入情景我们生活中无不涉及阴阳,你能用阴阳学说解释下列现象?1.水火不容。

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3.水到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4.成功时不要沾沾自喜,失败时不要悲观失望。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的普遍运动规律的认识,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建立和发展,都离不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中医学同现代医学一样,是研究人体生命运动规律的学科,必须以先进的哲学思想来构建其理论体系的方法论。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哲学思想,是古人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由于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滞后于社会科学,代表文化进步和科技发展的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不仅盛行于天文、地理、气象、历法、农业、军事、政治等各个自然和社会科学领域,同时也渗透到中医学领域,而成为中医理论建立的基本构架和最重要思维方法,并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被引入到中医学领域之后,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始终,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精髓和重要组成部分,并用其来分析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归纳疾病的本质与类型,从而作为指导预防、诊断、治疗和护理疾病的依据。

一、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它萌生于商周,成熟于战国与秦汉之际,是古人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和方法论内容。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白昼与黑夜、炎热与寒冷、晴天与阴雨等;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宇宙间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根据和规律,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中医护理基础知识

中医护理基础知识

中医护理基础知识中医护理是指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护理工作。

它是中医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促进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护理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内容:一、中医理论基础:1.阴阳五行学说:中医护理工作根据五行学说,分析患者身体健康问题,调理阴阳平衡。

2.气血津液理论:了解气血津液的生成、输布和功能,有助于判断患者体质和病情。

3.脏腑学说:了解各脏腑的功能、相互关系和病理变化,有助于护理措施的制定。

4.经络学说:了解经络的分布和功能,对中医护理的针灸和推拿操作有指导作用。

二、中医护理技术:1.中药疗法:了解中药的药性和功效,根据患者病情配伍用药,并掌握中药的煎煮方法和服用注意事项。

2.针灸疗法:了解针灸的穴位选择和刺激方法,学会对患者进行常用穴位的针灸治疗。

3.推拿按摩:了解推拿的基本手法和操作技巧,掌握常用穴位按摩的方法,缓解患者疼痛和痉挛。

4.拔罐疗法:了解拔罐的原理和操作方法,掌握拔罐的穴位选择和技巧,促进患者气血循环。

5.艾灸疗法:了解艾灸的原理和操作方法,熟悉艾灸的穴位选择和注意事项,增强患者体质。

6.导引术:掌握指导患者呼吸运动和放松心情的方法,调整患者身心状态。

三、中医护理技巧:1.诊脉观舌:了解中医四诊法的基本原理,掌握诊脉和观舌的技巧,判断患者体质和病情。

2.看护患者:关注患者的舌质、舌苔、脉象等变化,判断病情和疗效,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3.穴位保健:了解人体常用穴位的保健作用和按摩方法,指导患者进行穴位自我保健。

4.保持良好环境:保持空气新鲜、温度适宜、湿度适度,为患者提供舒适的治疗环境。

5.心理护理: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和心理需求,给予安慰和支持,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

四、中医护理宣教:1.解释治疗原理:向患者家属普及中医理论和治疗原理,增强他们的了解和信心。

2.指导饮食调理: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提供适宜的饮食建议,促进康复和防病。

3.指导生活常规:指导患者合理作息,良好生活习惯,培养健康生活方式。

中医护理学基础

中医护理学基础

第一章绪论中医护理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整体观念,对疾病进行辩证护理,结合预防保健康复等措施,并运用独特的传统护理技术,对患者及人群施以健康照顾与服务,以保护人民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中医护理学包含护理理论,护理方法和独特的护理技能三个层面。

中医护理学的理论基础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认识论和方法论,以整体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临床基础,以正邪论为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的临床认识,以辩证施护为临床护理的核心。

中医护理方法是运用辩证施护理论为指导临床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搜集患者资料,判断疾病症候属性,有针对性地采取护理措施。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

2、辩证施护。

中医整体观念:包括两个方面,即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及人和自热界的统一。

中医护理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体五脏六腑之间的完整统一以及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和谐,运用整体观念,对患者进行整体护理。

整体观念包括:、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

3、中医整体护理。

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体是由脏腑、组织、器官组成的,经过经络的作用使脏腑与脏腑,脏腑与各组织器官之间发生生理上的联系,成为不可分割的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不仅在结构上,而且在功能上都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病理上又是相互影响。

人与自然界的统一:中医认为“仍与天相应”,“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医整体护理:是指在观察判断病情和护理疾病时,应注意把人体局部病变与机体整体病理变化统一起来,重视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

辩证施护:辩证施护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护理患者的基本方法,辩证与施护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

辩证施运用中医学理论,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的方法搜集患者有关疾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发生、发展的资料,运用分析、综合、概括、判断,对疾病进行症候定性、施护是在辩证的基础上,从疾病的症候定性确立相应的护理原则和方法,制定出护理计划和具体的护理措施,对患者实施护理,辩证是决定护理的前提与依据,施护是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中医护理学基础教程

中医护理学基础教程

中医护理学基础教程第一章:绪论1.1 中医护理学的定义与发展中医护理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中医护理理论、原则、技术及护理过程的规律,以促进和维护人体健康,预防疾病,康复护理的一门科学。

中医护理学起源于远古时期,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在现代社会,中医护理学与西医护理学相互融合,共同推动护理事业的发展。

1.2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中医护理学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在护理过程中,要注重整体观察,调整阴阳平衡,促进人体康复。

2.辨证施护:中医护理学认为,不同疾病具有不同的病因、病机、证候。

护理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环境等因素,进行辨证施护,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3.预防为主:中医护理学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在护理过程中,要注重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

4.注重调养:中医护理学认为,调养精神、饮食、运动、睡眠等方面,对于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护理过程中要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惯,加强调养。

1.3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中医护理学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关注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需求,提供全面、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2.尊重生命:中医护理学强调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尊重患者的意愿和选择,维护患者的生命尊严。

3.平等关爱:中医护理学要求护理人员对待患者要平等、关爱、尊重,关注患者的人格和权益。

4.敬业奉献:中医护理学提倡护理人员具备敬业精神,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发挥护理专业价值。

第二章:中医基础理论2.1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1.阴阳:中医学认为,阴阳是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

2.五行:中医学将五行(金、木、水、火、土)作为万物生成和发展的基本元素,五行相生相克,维持自然界和人体的平衡。

3.脏腑:中医学将人体内的脏腑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中医护理_基本知识

中医护理_基本知识

中医护理_基本知识中医护理是指利用中医学原理和方法进行护理工作,以预防、保健和康复为主要目的,以促进身体健康、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的一种综合性护理方式。

中医护理强调整体观念,强调阴阳平衡和五行调和,运用针灸、推拿、拔罐、汤药等中医疗法进行护理,促进人体的自愈能力,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中医护理的基本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中医基本理论:中医护理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等。

其中,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人体的阴阳失衡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五行学说则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制约和促进关系,气血津液理论则是中医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本质和基础理论。

二、中医诊断方法:中医护理需要掌握中医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进行望诊,通过闻问患者的症状、感觉和生活习惯进行闻问,通过切诊患者的腧穴、肌肤进行切诊,最终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三、中医护理方法:中医护理方法包括针灸、按摩、拔罐、汤药等多种方法。

针灸是通过针刺穴位,调整气血运行,调和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按摩则是通过推拿、拨捏、撩动等手法,促进经络畅通,疏通气血,缓解疾病;拔罐则是通过在患者身体上放置罐具,用火热空气产生负压,吸附皮肤,疏通经络,消除寒湿等病因;汤药是中医药物治疗的主要方式,通过中药的煎服,调理气血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四、中医养生学:中医护理强调预防和保健,重视养生学,宣扬“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念。

中医养生学包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保持情绪稳定、规律作息等内容,强调个体变化,注重阴阳平衡,以保护脏腑功能,增强人体抵抗力,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

五、中医护理的原则:中医护理的原则包括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因人制宜等。

整体观念是中医的基本理念,强调人体的整体性,注重精神、情感、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平衡;辨证施治则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气血状况等进行辨证施治;因人制宜则是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以达到最佳效果。

中医护理基础理论

中医护理基础理论

九、中医护理评估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 中医护理的评估方法须在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上, 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的手段,收集病人健 康和疾病的有关资料,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全面而周密 的观察和了解,以便为做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措施 和辩证施护提供依据。四诊是进行中医护理评估的主 要方法。望、闻、问、切各有其独特的作用,但又是 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参合、不可分割的。临床 进行护理评估时必须四诊合参,才能全面了解病情, 做出正确的护理 诊断,制订出恰当的护理措施。
六、何谓整体观念?
• 整体就是统一性、完整性。中医学十分重视人体自身 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
•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 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功能上是互相协 调,互相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 (2)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人体生理和病理上的变 化不断受到自然界的影响,人类在能动地改造自然的 斗争中,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三、中医护理的辩证施护方法有哪些?
• 有八纲辩证 • 气血津液辩证 • 脏腑辩证 • 六经辩证 • 卫气营血辩证 • 病因辩证
四、中医治则和护理方法有哪些?
• 治病求本 • 急则治标 • 缓则治本 • 标本兼治 • 扶正祛邪 • 调整阴阳 • 因人、 因时、因地制宜。
五、中医护理的主要内容和特色是什么?
• 施护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护理方法。辩 证是决定护理 的前提和依据,施护是护理 疾病的手 段和方法。通过施护的效果可以检验辩证的正确与否。
• 辩证和施护,在护理过程中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 个方面,又是理论联系实践的具体体现。
八、 “证”和“症”有何不同?
• “证”和“症”是不同的两个概念。“症”, 即症状,如咳嗽,头痛,失眠等。“证” 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 病理概括。如感冒所表现的风寒证、风热 证等,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 及邪正关系,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 准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3.
阴阳失调
精气血的失常
4.
津液代谢市场
升降出入是相对而言的。比如肺气宜降,胃气宜降
肝气宜升,脾气宜升等
气的正常运动称为气机调畅;如果气的升降出入 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气机不畅
第四节 精气血津液
气不停的运动,产生了气的四大功能:
1.
推动作用
2.
3.
温煦作用
防御作用
4.
固摄作用
气化作用是其的运动产生的各种变化。比如消 化食物以来气化作用。
第四节 精气血津液
第六节 病因病机
病因: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又称邪气。
一.六淫
二.疫疠
三.七情
四.饮食劳逸
五.痰饮瘀血
第六节 病因病机
1、六淫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风寒暑湿燥火
风:善行数变,百病之长,主动 寒:凝滞收引,不通则痛 暑:伤津耗气,夹湿 湿:粘滞,重浊,趋下 燥:干涩,伤肺 火:扰心神,致肿疡
第六节 病因病机
2、疫疠

传染性极强,易于爆发流行
SARS,H5N1
发病急骤,病情严重


传染性极强
症状相似
第六节 病因病机
3、七情

怒喜忧思悲恐惊
直接伤害内脏

影响气机 喜则气缓、怒则气下、悲则气消、恐 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和优则气郁。 影响病情

第六节 病因病机
4、饮食劳逸

饮食不节


饮食不洁
饮食偏嗜
督任冲三脉起于胞中,同处会阴,称一源三歧。
1.
任脉 任主胞宫,前正中线
2.
3.
督脉 阳脉之海,后正中线
冲脉 血海,十二经脉之海
4.
带脉 环腰
第五节 经络
经络的作用:
一.沟通上下表里,联系脏腑
二.说明病理变化:心火下移小肠
三.指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
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养生保健等。


过劳
过逸
第六节 病因病机
5、痰饮瘀血
痰?较稠厚的;饮?较清稀的
痰:有形之痰,无形之痰
饮: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痰饮的形成因素很多,致病广泛
第六节 病因病机
瘀血:瘀血的致病是阻碍气机运行,特点:
刺痛,痛处不移,拒按,肿块,出血,发绀等
第六节 病因病机
病机: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
1.
邪正盛衰
经络的组成包括:经脉、络脉和连属部分。
第五节 经络
1.
十二经脉分布
对称分布,行于上肢为手经,下肢为足经;
行于内侧为阴经,外侧为阳经。
第五节 经络
2.十二经脉的走向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
第五节 经络
奇经八脉: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
阳维。
《中医护理学》
中医护理基础理论
第四节 精气血津液
气: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 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精:一方面来源于父母之精,另一方面来源于后天 脾胃运化所生之精微物质 精化气,气成形,因此人体的气来源于人体的精
第四节 精气血津液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概括为四个字:升降出入
第四节 精气血津液
津液?口水,小便,汗?
津液是看得到的和看不到的人体一切水液的总称。
功能:滋润濡养
中医认为汗泪涎涕唾属于人体五液
第四节 精气血津液
精气血津液都是人体的精微物质。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能生津,行津,摄津。
津血同源
第五节 经络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上下内外,感应 传导信息的通道。
气的分类:

元气 =肾中精气化生+依赖后天充养


宗气 =肺中自然清气+脾胃水谷精微之气
营气 =运行血中水谷精微的精华

卫气 =水谷精微中慓疾滑利部分
第四节 精气血津液
血:巡行与血脉当中富有营养的红色物质
I.
血的生成
II.
血的功能
气的推动和固摄;心主血,肺主气, 肝主疏泄;脾统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藏血。
III.血的巡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