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观后感
寒假见闻之PM2.5篇
寒假见闻之PM2.5篇灰霾天在北京并不鲜见,但2013初持续数十日笼罩京城的灰霾天气却与往年有些不同。
借助微博的力量,这种糟糕的天气被众多网络意见领袖和微博达人炒成了一个公共话题。
“PM2.5”这个陌生名词,也迅速成为2013年底最受关注的热门词汇。
通过某些恶性事件来认识生化名词,似乎是中国民众获取科普知识的典型路径:在此之前,三聚氰胺、苏丹红、孔雀石绿等均经过了相似的过程。
不过,一般民众接触三聚氰胺、苏丹红或孔雀石绿的机会并不多,与之相关的健康风险也相对较为容易规避。
但是,空气是生存的第一要素,只要中国的空气质量没有根本性好转,每个中国人都将是PM2.5这个“隐形杀手”的受害者。
PM2.5指数的高低直接影响公众的日常生活。
以2013年初为例,灰霾天直接导致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进出港航班延误数百架次,;公路交通更是举步难行,数条高速路和六环全线封闭,北京交通广播主持人高声呼吁,“除非是特别需要出门的人,否则最好门窗紧闭宅在家里”;一种类似与“非典”时期的恐慌情绪在京城蔓延,某淘宝网店仅一天内就卖出2万多只PM2.5专用口罩。
与这些显性的影响相比,隐形的危害更让人忧心。
PM2.5的粒径在2.5微米以下,仅相当于人类头发的1/20,它负载的大量有害物质能穿过鼻腔中的鼻纤毛,直接进入肺部。
也就是说,普通的口罩根本无济于事。
不仅如此,PM2.5还是各种有毒物质极好的载体,它能吸附更多的重金属和多环芳烃——一种致癌物。
全国许多城市为保护空气质量而实施了各项举措,在我的家乡------浙江也不例外。
拜年期间,我发现虽然年味没那么浓了,但大家或多或少都愿意为环境保护而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比如在很多居民区的空地设立“烟花限放点”或“烟花禁放点”;居委会的相关人员挨家挨户普及有关PM2.5的科普知识;去小姨家拜年问表弟为什么不放烟花,他回答说“因为老师说会产生PM2.5!”等等。
这些小但意义不小的事例都在告诉我们:民众们正逐步意识到了环境的重要性并且愿意身体力行地做一些事。
关于海洋中“PM2.5”治理的思考
关于海洋中“PM2.5”治理的思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环保问题备受关注,其中海洋污染是头号问题之一。
相较于陆地环境,海洋环境更为脆弱,一旦发生污染,其恢复和治理就十分困难。
在海洋环境治理中,“PM2.5”同样是一个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PM2.5,即颗粒物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它们的质量比空气中的其他大颗粒物轻,能够漂浮在空气中。
在海洋中,PM2.5同样是一种颗粒物的存在,主要来源包括工业污染、人类活动引发的渣土的废弃、海底物质的悬浮等。
这些来源导致海洋中PM2.5的存在量不断升高,已经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在治理海洋中的PM2.5问题中,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一、加强环保意识。
在PM2.5污染治理中,重点在于预防控制和环保监管。
应当通过加强环保意识,引导人们了解PM2.5的危害,强化责任意识,进一步加强环保知识普及,传播环保理念,让每个公民都可以自觉地维护美好的环境。
二、加强科学技术支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PM2.5污染治理的相关技术也不断更新与完善。
可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PM2.5的监测与分析。
同时,需要在PM2.5治理中应用先进的技术,如二氧化碳水合物捕集、臭氧氧化法、光生物氧化法等,不断提高治理成效和效率。
三、加强多方合作。
治理海洋中的PM2.5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媒体和公众等多方面的力量协同作战,共同推动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因此,需要加强各界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建立政企联盟、产学研联盟等,依托多方资源,共同制定海洋环保发展规划,统筹治理工作,协同推进环保事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治理海洋中的PM2.5是一个持续而努力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才能取得成效。
只有人人争做环保志愿者,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环保,从自身做起,才能够带动全社会的环保态势,为保护我们的海洋做出应有的贡献。
小学六年级环保作文《南宁PM2.5现状》
南宁PM2.5现状
六(8)班
如今,南宁市PM2.5值超标是南宁市民人尽皆知的问题,现如今南宁市上空隔三差五就会出现严重的雾霾现象。
正所谓PM2.5其实也就是细颗粒物,又名PM,它的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他能够在空中长时间漂浮,如果它的浓度越高,环境污染就越严重。
在全世界北非、亚洲雾霾现象比较严重,更是在中国华东以及华中地区极其严重。
虽说PM2.5的直径小,但是直径越小,吸入人体呼吸道的可能性就越大,况且,如今,全球上空的的微小颗粒组建增多,这是我们日常生活是吸入的微小颗粒越来越多。
据悉,2012年联合国公布:每年约有70万人死去的原因是因为臭氧导致的呼吸系统疾病,有近200万人提早去世是因为呼吸时吸入微小颗粒过多,堵塞呼吸道影响到人们的肺功能,而导致窒息死亡。
雾霾虽恐怖,但也容易预防。
在家中加湿器,空调、空气清新器,鱼缸水池等物品都是可以家中的微型颗粒减少的,不仅如此如果在家中放上几盆植物,也都可以有效预防家中PM2.5值的小卫士。
如果所在城市正在闹雾霾的话,尽量不出门,出门时记得戴口罩是最好的选择。
在家中我们可以以饮食清淡来保护身体,同时我们既要尽量少吃刺激性食物,多吃水果,也要远离吸烟人士(因为在烟草中有大量
微小颗粒)
雾霾现在已经严重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品质了,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防止雾霾给我们带来的危害,同时也要尽力减少空中的PM2.5值。
关于海洋中“PM2.5”治理的思考
关于海洋中“PM2.5”治理的思考近年来,PM2.5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地关注的焦点之一。
PM2.5是指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质,它能够悬浮在空气中,并可被人体吸入。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PM2.5的排放量不断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我们也不能忽视PM2.5在海洋中的存在和影响。
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70%,承载着充足的水资源和丰富的生态系统。
随着工业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海洋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
PM2.5的存在不仅污染了海洋水体,还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海洋中的PM2.5主要来自于人类活动排放的大气污染物。
这些大气污染物可以通过降水沉降到海洋中,也可以通过海洋气溶胶形式进入海洋。
一旦PM2.5进入海洋,它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很大的伤害。
PM2.5能够导致水质污染,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PM2.5中的有毒物质会进入海洋食物链,对海洋动植物造成直接危害,并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类,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PM2.5还可以吸附其他有害物质,增加海洋环境的污染程度。
为了治理海洋中的PM2.5问题,各国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要加强大气污染物的减排工作。
通过控制工业排放和车辆尾气排放等手段,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
要加强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及时了解PM2.5的污染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还需加大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力度,加强海洋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修复,减少PM2.5进入海洋的可能性。
在治理海洋中的PM2.5问题中,国际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PM2.5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各国应共同努力,加强合作,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保护海洋环境。
应加强科学研究,深入了解PM2.5在海洋中的迁移与转化规律,为制定更科学的治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海洋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PM2.5的存在给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海洋中的PM2.5治理工作,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海洋环境,保障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
关于海洋中“PM2.5”治理的思考
关于海洋中“PM2.5”治理的思考海洋中的“PM2.5”治理成为当前全球环境领域的热点问题,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海洋中的“PM2.5”排放量也随之增加,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如何有效治理海洋中的“PM2.5”,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海洋中“PM2.5”的来源海洋中的“PM2.5”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陆地上的工业排放和机动车尾气排放,大气中的颗粒物通过风力、水力等途径进入海洋;二是海洋中的船舶排放,特别是大型船舶在航行时所排放的废气中也包含大量的颗粒物。
这两个方面的排放源造成了海洋中“PM2.5”的增加,严重影响了海洋生态环境的稳定。
1.危害海洋生物海洋中的“PM2.5”主要以氮、磷、铅、镉等物质的形式存在,这些物质对海洋生物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颗粒物会通过海水被海洋生物吸收,进而进入食物链,不仅影响了海洋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还会对人类的食物链产生影响,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
2.破坏海洋生态系统海水中的颗粒物会影响海水的透明度和温度,造成海水环境的变化,影响海洋的生态系统平衡。
大量的颗粒物沉积在海底,影响了海底生物的生存环境,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是不可逆转的。
3.影响气候变化海洋中的“PM2.5”会影响大气中的透光率和温度,改变大气环流和海洋环境,进而影响气候变化。
长期以来的颗粒物排放已经对气候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如果不加以控制,将对气候变化产生更大的影响。
1.控制陆地排放要减少海洋中的“PM2.5”,首先要从源头上减少陆地上的工业排放和机动车尾气排放。
要完善工业和交通领域的环保政策,推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研发和推广低排放的新能源汽车,减少固定和移动污染源的排放。
2.限制船舶排放船舶是海洋中的“PM2.5”排放的重要来源,应加强对船舶排放的监管和管理,推动船舶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尾气排放。
通过国际合作,推动全球船舶排放减排的协调和合作,制定国际标准和规范,共同保护全球海洋环境。
pm2范文范文范文
pm2范文范文范文pm2范文范文范文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成分之一,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因此,控制和减少PM2.5的排放,提高空气质量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任务。
以下是一篇关于PM2.5的范文,以及如何控制和减少PM2.5的排放。
PM2.5是由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农业活动、燃煤和木材燃烧等过程产生的。
这些微小的颗粒物可以悬浮在空气中很长时间,被人们吸入后会对呼吸系统造成严重的危害,甚至引发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
此外,PM2.5还会导致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安全,对植物和水域生态系统造成损害。
为了控制和减少PM2.5的排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加强工业和交通尾气的治理。
工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的污染物处理技术,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
交通尾气则可以通过推广使用清洁能源车辆、提高车辆排放标准以及加强车辆尾气治理等措施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此外,加强农业活动的管理也是减少PM2.5排放的重要措施。
农业活动中常常使用农药和化肥,这些化学物质在空气中挥发后会形成PM2.5,对空气质量造成污染。
因此,应当控制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推广有机农业,减少农业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最后,加强环境监测和信息公开。
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及时监测和报告空气质量情况,向公众提供准确的PM2.5浓度信息。
同时,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信息公开,让公众了解PM2.5的危害以及如何保护自己的健康。
总之,控制和减少PM2.5的排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只有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加强管理和措施的落实,才能有效减少PM2.5的排放,改善空气质量,保护人民健康和环境。
化学期中论文 PM2.5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PM2.5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记得第一次看到PM2.5这个名词是在电视上的一条报道:北京2012年拟办的35件重要实事,其中PM2.5项目启动列首条。
PM2.5这个陌生的名词让我感到奇怪。
后来经过一番了解,我才对它有了一定的了解。
PM2.5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仅仅是对人们健康的损害?我觉得不然。
其实PM2.5原本就在那里,如众多对人们健康有害的但还未被发现或重视的物质一样,但PM2.5现在高调的走进公众视野,是向我们又一次敲响了环境恶化的警钟,是让公众开始重视空气质量,重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的一座里程碑。
它对环保的意义比它本身的存在更有价值。
为何人们那样重视PM2.5这小小的微粒呢?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它。
PM(particulate matter颗粒物)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
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
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气象专家和医学专家认为,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
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另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直径相当于人类头发的1/10大小,不易被阻挡。
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或许你可能不会相信这个小得看都看不见的小东西怎么会如此恐怖,但事实的确如此。
环境与健康杂志2005年7月第22卷第4期的一篇名为《大气细颗粒物污染与居民每日死亡关系的Meta分析》的文章,综合了1995至2003年27个国内外公开独立发表的关于大气细颗粒物PM2.5污染与居民急性死亡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分析得出PM2.5浓度每升高100微克/立方米,居民每日死亡率将增加12.07%。
关于海洋中“PM2.5”治理的思考
关于海洋中“PM2.5”治理的思考随着工业和人口的迅速增长,海洋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其中一个重要的污染指标就是PM2.5,即空气中粒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虽然PM2.5主要是指空气中的颗粒物,但它们也会通过气溶胶的形式进入海洋中,对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治理海洋中的PM2.5污染是一个迫切的问题。
我们需要加强监测和数据收集。
只有了解污染的来源、分布和变化,才能更好地制定有效的治理措施。
建立海洋PM2.5监测网络,监测各个关键区域的污染情况,对于制定科学的监管政策和提供数据支持非常重要。
我们需要加强对污染源的管控。
海洋中的PM2.5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气、柴油船舶排放、离岸油气开采活动等。
通过加强对这些污染源的排放限制和监管,减少颗粒物的排放,从根本上减少海洋中的PM2.5污染。
加强海洋环境治理与保护,也是减少PM2.5污染的重要途径。
控制河流和近岸地区的污染物输入,减少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可以有效减少PM2.5对海洋的污染。
建立和完善海洋生态保护区、禁捕区等制度,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也能减轻PM2.5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冲击。
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提供环保教育,增加公众对PM2.5污染的认识,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如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节约能源等,可以共同减少PM2.5的排放,保护海洋环境。
国际合作也是治理海洋中PM2.5污染的重要方向。
海洋环境是全球共同的资源,污染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解决。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交流,分享治理经验和技术,共同制定和执行国际标准和规章,对于全球范围内减少海洋中PM2.5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治理海洋中的PM2.5污染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加强监测和数据收集、管控污染源、加强海洋环境治理与保护、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参与度以及加强国际合作,都是实现海洋环境健康的关键。
只有多措并举,形成科学有效的治理体系,才能保护海洋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大气污染中PM2.5的危害及治理探讨
大气污染中PM2.5的危害及治理探讨大气污染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其中PM2.5更是居民关注的焦点。
PM2.5是指空气中粒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的直径只有人类头发直径的十分之一,因此能够悬浮在空气中。
PM2.5的危害:PM2.5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危害。
它的小直径使其能够穿透呼吸道到达肺部,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支气管炎、肺气肿等。
同时,PM2.5对心血管系统也有影响,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中风等,甚至直接导致死亡。
长期暴露在PM2.5环境下的人,会导致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发生率升高。
治理PM2.5:治理PM2.5是个系统性工程。
首先,需要减少PM2.5排放。
这可以通过采用先进的清洁技术替代传统产业生产工艺,加强污染物治理和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来实现。
另外,可以通过加强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开发清洁能源,进一步减少燃煤和石油的使用。
此外,针对城市PM2.5比较严重的地区,建立PM2.5排放限制区,限制机动车进入,从而减少PM2.5排放。
同时,城市空气质量监测也应更加完善,对违反规定的企业和个人进行追责。
除了减少PM2.5的排放,还需要进行室内和室外防护措施。
室内环境中的PM2.5来源主要是室内装修以及使用家居电器,因此,要采取合理的室内装修材料和减少室内用电量来减少室内PM2.5浓度。
对于室外PM2.5污染,可以通过合理佩戴口罩来减少其对人体的影响。
总之,治理PM2.5需要企业、政府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企业应加大环境保护投入,政府应加大监管力度并推动相关立法,个人要积极采取减少交通耗油、节约能源等措施,从而减少PM2.5的排放。
只有这样,才能建设更加美好的环境,让人民过上更加健康、幸福的生活。
关于海洋中“PM2.5”治理的思考
关于海洋中“PM2.5”治理的思考海洋中的“PM2.5”是指海洋中的微小颗粒物,其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
这些微小颗粒物起源于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城市扬尘等,对海洋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在当前环保问题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对海洋中的“PM2.5”进行治理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海洋中的“PM2.5”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微小颗粒物对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繁衍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海洋中的“PM2.5”会使海水中的溶解氧减少,从而导致海洋生态系统失衡,影响海洋生物的生长和繁衍。
微小颗粒物还会使海水变得混浊,导致光线透不过去,影响海底植被的生长;对珊瑚礁造成破坏,甚至对鱼虾贝类的食物链产生直接威胁。
海洋中的“PM2.5”也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海洋中的微小颗粒物在悬浮于空气中,会通过呼吸道进入人类体内,对肺部和心血管系统造成危害。
长时间暴露在含有“PM2.5”的环境中,人们易患上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特别是沿海城市居民,由于他们离海洋更近,更容易受到海洋中“PM2.5”的影响。
海洋中的“PM2.5”治理势在必行。
在治理海洋中“PM2.5”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采取综合措施,从源头着手,减少其排放。
要严格控制工业和交通尾气的排放,采取有效的污染治理措施,减少“PM2.5”的排放。
需要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从根本上降低“PM2.5”的产生。
加强城市环境治理,控制城市扬尘,减少“PM2.5”的扩散。
除了控制源头排放外,还应该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治理。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是治理海洋中“PM2.5”的根本之策。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比如加强对海洋污染的监测和治理、严格控制海洋开发行为、加强对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等。
只有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才能有效地减少海洋中的“PM2.5”。
还应该加强公众的环保意识教育,提高人民群众对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
PM2.5调查报告作文500字
PM2.5调查报告作文500字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受到污染,人类必须爱护地球,共同关心和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空气是生命的源泉,没有空气,任何生物都无法生存。
空气污染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对于PM2.5,我还不太了解,我就通过上网查资料的方式对PM2.5进行了调查。
原来这些直径还不到人头发的1/20的颗粒——PM2.5,这些被污染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颗粒居然可以危害到我们的身体健康,甚至会导致交通事故和交通瘫痪!
我调查了几个朋友,其中有一两个略知一二,很多连听都没有听过。
令我失望的是,居然没有一个是解释得全面透彻。
然后,我和妈妈又到书上和网上查了关于PM2.5的详细资料,比如,文字类的、图片类的和视频类的。
我们从它的外观、数据、理论、
检测仪器等方面对它进行了深入的了解。
总算知道了PM2.5产生的主要来源: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
它是一种可入肺的细小微粒,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PM2.5真是一个可怕的东西。
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2010年9月公布的全球空气质量地图显示,我国华北、华东和华中PM2.5的密度,指数甚至接近每立方米80微克,甚至超过了撒哈拉沙漠,是全球PM2.5最高的地区。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要少做汽车,多骑自行车;少用塑料袋,多用环保袋……有首歌唱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的和谐。
”。
关于PM2.5的作文
关于PM2.5的作文老师叫我们写一篇关于PM2.5的作文。
由于对PM2.5了解的不够多,我从网上搜集整理了一篇关于PM2.5的作文,希望和我遇到同样困难的可以看到这篇作文。
PM2.5宣传图片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PM2.5?科学家用PM2.5表示每立方米空气中这种颗粒的含量,其单位为µg-m-3(微克每立方米),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PM2.5是如何产生的呢? PM2.5由硫和氮的氧化物转化而成。
而这些气体污染物往往是人类对化石燃料(煤、石油等)和垃圾的燃烧造成的。
在发展中国家,煤炭燃烧是家庭取暖和能源供应的主要方式。
没有先进废气处理装置的柴油汽车也是颗粒物的来源。
在室内,二手烟是颗粒物最主要的来源。
颗粒物的来源是不完全燃烧、因此只要是靠燃烧的烟草产品,都会产生具有严重危害的颗粒物。
那么,如何预防PM2.5对人体的伤害呢?以佩戴真正防pm2.5的口罩为有效手段。
尤其是在上下班路上、地铁站中及人群高密集地方。
使用防pm2.5的口罩。
pm2.5口罩除了能防尘,防pm2.5,口罩面料采用能杀灭连抗生素都无法杀灭的”超级细菌的康纶纤维。
人在不停的呼吸中pm2.5颗粒夹杂着大量的致病细菌被人吸入后直接侵害人体的健康。
用口罩,无疑是有效的解决了即防尘、又防病的问题。
尽量减少吸烟甚至不吸烟。
烟雾中有大量pm2.5,会对人体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危害。
如果无法阻止周边的人吸烟,那么应该尽量远离烟雾。
大雾天不能晨练。
PM2.5是引起大雾天气的重要元凶之一,因此早上起来发现雾气比较大时,就不宜外出进行晨练。
如果一定要晨练,建议带上真正能防pm2.5的口罩进行慢跑、小跑等运动量不大的晨练。
《2024年大气颗粒物PM2.5及其危害》范文
《大气颗粒物PM2.5及其危害》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其中,大气颗粒物PM2.5作为一种重要的空气污染物,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由于其细小的粒径,能够深入肺部,甚至进入血液循环,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本文将探讨PM2.5的来源、性质及其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以及应对措施。
二、PM2.5的来源与性质PM2.5的来源广泛,主要包括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建筑施工、燃煤取暖等。
这些污染源在大气中不断累积,形成PM2.5。
由于其粒径小,比表面积大,PM2.5具有极强的吸附能力,可以吸附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多环芳烃等。
此外,PM2.5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传输距离远,容易随着气流扩散到较远的地区,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三、PM2.5对环境的危害PM2.5对环境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降低能见度:PM2.5会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交通出行。
2. 加剧气候变化:PM2.5能够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加速气候变化。
3. 破坏生态系统:PM2.5会附着在植物叶片上,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破坏生态系统平衡。
四、PM2.5对人体的危害PM2.5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呼吸系统:PM2.5能够深入肺部,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
2. 心血管系统:PM2.5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3. 免疫系统:PM2.5会干扰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降低人体抵抗力。
4. 致癌性:PM2.5中的某些有害物质具有致癌性,长期暴露可能增加患癌风险。
五、应对措施为了减少PM2.5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需要采取综合措施:1. 加强污染源治理:严格控制工业排放、交通尾气等污染源的排放,推广清洁能源。
2. 改善能源结构:积极推广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3. 加强环境监管: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体系,加强对PM2.5的监测和预警。
关于海洋中“PM2.5”治理的思考
关于海洋中“PM2.5”治理的思考海洋是地球上最宽广的水域,它承载着宝贵的生态资源和丰富的经济资源。
但是,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化的进程加快,海洋也遭受了越来越多的污染。
尤其是近年来,人们开始关注海洋中与大气中“PM2.5”类似的超细颗粒物(以下简称“PM2.5”)污染问题,亟需开展治理。
首先,需要认识到海洋中“PM2.5”问题的严重性。
据有关研究表明,海洋中的“PM2.5”主要来源于陆源污染物、船舶排放和海洋自身的次级污染。
这些细颗粒物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它会悬浮在水体中,影响水质,降低海洋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构成海洋生态安全的威胁。
同时,如“PM2.5”进入人体,会引起许多疾病,如肺癌、心血管疾病和哮喘等,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的危害。
其次,我们应该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治理海洋中的“PM2.5”。
首先,需要加强海洋监测与测量,了解海洋环境中“PM2.5”的分布情况。
在此基础上,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理措施,减少陆源污染物、船舶排放和海洋自身的次级污染,控制“PM2.5”的排放。
同时,对于已经产生的“PM2.5”,需要开展适当的清理工作,减少“PM2.5”的浓度。
同时,应该采取科技手段,优化海洋环境的水循环系统,加速“PM2.5”的沉降,防止其进一步在海洋中散布。
最后,需要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管理。
海洋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系统化的管理和保护。
为此,需要建立完善的海洋管理法律体系,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和预警机制,建立海洋环境信息公开平台,以便社会大众能够更好地了解海洋环境的状况。
同时,需要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在加强法律监管的同时,鼓励公众参与海洋环保活动,促进环境保护的普及和社会行动的开展。
总之,治理海洋中的“PM2.5”问题不仅是一项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更是维护海洋生态与人类健康的必要措施。
我们需要坚持科学、系统和可持续的治理思路,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管理,共同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
关于海洋中“PM2.5”治理的思考
关于海洋中“PM2.5”治理的思考随着现代工业和交通的快速发展,海洋中的PM2.5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治理海洋中的PM2.5污染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要加强对PM2.5污染源的控制。
主要污染源包括船舶排放、海上丢弃的废弃物和沉积地中的有害物质等。
为了限制船舶排放,可以加强对船舶尾气排放的监管,建立严格的排放标准,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对于海上丢弃的废弃物,可以加强监督检查,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还可以通过加强环境教育和舆论宣传,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要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与预警。
建立健全的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对海洋中的PM2.5浓度和污染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并及时发布相关预警信息,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要加强科技研发,推动高精度、高效率的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提高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要加强PM2.5污染物的清理工作。
一方面,可以借鉴陆地上的经验,开展海洋中的PM2.5污染物的治理工作。
可以利用一些物理或化学方法对污染物进行清理,如利用纤维过滤网捕获悬浮颗粒物,利用化学吸附剂吸附有害物质。
可以加强海洋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工作,通过增加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和数量,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达到减少PM2.5污染物的目的。
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信息交流。
海洋中的PM2.5污染是跨国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合作,共同应对。
可以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分享治理经验,推动海洋中PM2.5污染的综合治理。
治理海洋中的PM2.5污染是一项艰巨而又迫切的任务。
需要政府、企业、公众和科研机构等多方共同努力,采取综合措施,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加强监测与预警,进行清理工作,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动海洋中PM2.5污染的治理工作。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护好海洋环境,维护好人类的健康和福祉。
雾霾作文:令人可怕的PM 2.5_作文专题
雾霾作文:令人可怕的PM 2.5 最近,大家都在关注一个话题,就是危险又可怕的“pm2.5”,只要一遇到pm2.5,就会给大家带来很大的不便,出行交通、上学、上班、旅游......更厉害的是会给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很多人由于雾霾天气,没有做好及时的防范措施,所以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哮喘。
如果长时间呆在雾霾天气里,很容易引起气管炎、喉炎、肺炎、哮喘、鼻炎等。
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说:“阴霾天气比香烟更容易致癌。
”所以大家尽量在雾霾天气少出行。
雾霾天气里如果大家要出行,尽量都戴上口罩,可以对0.3微米的颗粒挡住95%,如果生病或者儿童,尽量少出门,尤其是有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尽量不出门。
出行尽量不要骑车,如果喜欢骑车上班的人,尽量改成坐公交车或打车,减少呼吸进气车尾气。
在雾霾天尽量别开窗。
1 / 1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2024年关于PM2.5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范文
《关于PM2.5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人口的增长,空气质量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其中,PM2.5(细颗粒物)因其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已成为衡量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
本文旨在通过对PM2.5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揭示其来源及影响因素,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二、PM2.5概述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因其粒径小、比表面积大,易携带有害物质,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PM2.5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生活源(如燃烧生物质、煤炭等)和自然因素(如风蚀、沙尘等)。
三、影响因素分析为了深入分析PM2.5的影响因素,我们采用了统计分析和实地观测相结合的方法。
下面将介绍主要的PM2.5影响因素及其统计结果。
(一)工业排放工业排放是PM2.5的主要来源之一。
我们通过收集某城市的工业排放数据,发现钢铁、电力、化工等重工业行业的排放对PM2.5浓度具有显著影响。
统计结果显示,工业排放量与PM2.5浓度呈正相关关系。
(二)汽车尾气汽车尾气排放的颗粒物也是PM2.5的重要来源。
我们通过对某城市不同道路的PM2.5浓度进行监测,发现交通繁忙的时段和路段,PM2.5浓度较高。
此外,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在特定条件下会进一步转化为PM2.5。
(三)生活源生活源包括家庭烹饪、取暖等过程中产生的颗粒物。
通过对某社区的PM2.5浓度进行监测,我们发现冬季采暖季节的PM2.5浓度相对较高,主要与煤炭等燃料的使用有关。
此外,家庭烹饪时产生的油烟也对PM2.5浓度有一定贡献。
(四)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如风蚀、沙尘等也会影响PM2.5浓度。
我们结合气象数据和空气质量数据,发现大风天气下,沙尘等颗粒物容易被吹入城市区域,导致PM2.5浓度上升。
此外,降水对PM2.5浓度的降低具有积极作用。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对PM2.5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生活源和自然因素等是影响PM2.5浓度的主要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公益片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三篇2015公益片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1】中国电影要想追赶上世界第一流还有待时日,但有一种电影完全可以做到世界一流,就是人文纪录片。
柴静用一己之力制作出的这部《穹顶之下》堪称完美,秒杀了前不久大热的韩国国家电视台制作的《超级中国》,如果说韩国人背后的心思可能是炒作“中国威胁论”或者“教韩国企业如何赚中国钱”,那么这部《穹顶之下》就是完完全全深度剖析了“中国速度”下的隐忧,关系到我们的未来国家利益,更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
柴静以前就是央视高级记者出身,有着敏锐的嗅觉和犀利的视角,以及温暖的人性关怀。
在这部投入大量物力和心血的作品里,我们还看到了她朴实扎实的台风。
影片是以一场脱口秀为题材摄制的,全程一两个小时的脱稿演讲,她口吐莲花、滔滔不绝,大量数据和人名之下竟然只错了一个数字,让我这个新闻学弟钦佩不已。
还有一个值得赞赏之处,是影片采用了双向视角,不同于像《海豚湾》这样一味的批判,影片从超排的卡车司机、相关主管领导、超排企业商贩等等角色口中也道出了他们的苦楚,引发更多思考。
这个污染的事真不是一个两个方面的责任导致的,更不是靠政府一方就能解决的事。
必须要引起全民的重视,所以她冷静地从家庭、历史、采访、他国经验教训、指导意见等多重角度来分享她的成果,这种感同身受可以让我们同一个母亲的子民获得同仇敌忾一般的激情来迎战污染大敌,至少希望是个引子。
中国世界第一的人口,既是负担,也是力量,用好人口向来是中国的强项,影片就是要唤醒全民认识到雾霾之中隐藏的问题所在,灯红酒绿粉饰不了太平。
未来的中国,会记住有一位记者,她叫柴静。
2015公益片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2】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觉无力发光,那就别去照亮别人。
但是,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洋洋;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更有热量的人们。
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
——曼德拉表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而此人正是利用大家的这种心理特征来吸引眼球。
“一个人,别说人了,一个活物应该这么活着,春天来的时候门开着,风进来,花香进来,颜色进来,有的时候你碰到雨或者碰到雾的时候,你会忍不住想要往肺里面,深深地呼吸一口气,能感觉到那个碎雨的那个味道,又凛冽,又清新。
秋天的时候你会想,跟你喜欢的人一起,就一个下午什么都不干,懒洋洋的晒一会儿太阳。
到了冬天,你跟孩子一块出门,雪花飘下来,她伸着舌头去接的时候,你会教给她,什么是自然和生命的美妙。
”在听完柴静这段讲述,大自然的美好在我的脑海里无限放大。
我去过云南,去过西藏,去过中国很多美丽的地方,同时也去过山西,去过北京,见了很多城市的施工现场。
起初,这两幅对比图在我心里刻画的并不是那么的明晰,但是今天,此时此刻,看完了柴静对雾霾的报道。
总是禁不住的想起那充满绿色的,令人舒畅的大自然的无限风光。
提出问题比问题本身更有意义。
柴静显然不是科学家或是发改委委员,正像小崔不是袁隆平、满嘴酒气的白岩松即便酒醒也踢球不进空门一样。
同理,搞商务的骆家辉闲得无聊似乎硬是生造了pm二百五除以一百这个名词,猜想胡适亦不在行戏剧(即便在行也要‘’不在行‘’),陈寅恪只谙文史,李银河更是没做过一天“一针包好”的医生。
但“瞎折腾”至少是种勇气,至少以上诸君观照了人类无智观照、无力观照、无胆观照、无兴观照的领域,即便是女文青的一厢情愿、矫枉过正,那也强于沉默是金。
当下国情,提出问题,其意义就远大于问题本身。
而,论逻辑有疏漏,有请专家学者光谱核磁有机无机碳十二分析;论数据不准确,学学新闻联播开放过年大数据家国万事兴雅致技术;论女神主事煽情,不比千里迢迢漫漫雪路瞅你一眼就走;论主播私生活不检,捎本地摊八卦围观霆锋靖雯柏芝亚鹏更爆;论产业结构难调,想想三大改造公私合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论能源私有不可行,难道捆绑北极熊卢布贬值欧佩克价跌国内反升好受?梦呓乱语一遭,不如呼唤国家行政干预与“公民社会”成员各行其力。
但仍要提醒一下,穹顶之下,口罩对某类人仍是必须,而五毛钱大约是买不起一个口罩的。
“我们很多人不讲辩证法,只要是有缺点就把你无限放大,越描越黑,还不如不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湘洪如是说。
但是哪一次的变革不是经过铺天盖地的指责呢。
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大臣说了一句话我很赞同:“当一个产业被淘汰的时候,会有另外一个产业冉冉升起。
只有开放市场,才能分享智慧,寻求创新。
才能得到世上最好的东西”。
中石油的一人独大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期间不乏我们国家体质的纵容,一直到现在,演变成许多官员的无奈。
昨晚聚餐朋友喝了酒,只好我代驾。
在路口等待红路灯的时候,突然一下就慌了神。
我以为我在后退,实际上却是所有的车都在往前走,而我却停在原地什么动作都没有,脑子里突然一下就是空白状态。
今天同朋友说起这个事,才知道原来不仅仅是我个人有过这样的感觉,身边的许多朋友也同样有过。
言语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只有当你说出口的时候,大家才会知道。
而我们一直在抱怨周边的环境,但是却极度缺失环保意识。
柴静帮我们唤醒它,这无疑已经是她个人对这个社会所能做的最大的贡献。
2015公益片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3】“拒绝雾霾,还我一片蓝天”这应该是我们共同的心声。
昨天我看了央视记者柴静的公益片——《穹顶之下》深有感触。
短短两个小时的时间,揭开了雾霾是什么?它是从哪来的?我们应该怎么办?雾霾是飘浮在空气中,直径小于2.5微米的细小颗粒物,它被吸入人体的呼吸道后给人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
它最大的原因来之于我国当前燃煤和燃油存在四大问题——“消耗量大”、“质量低劣”、“缺少篇二:《穹顶之下》观后感《穹顶之下》读后感柴静作为一个新闻人,把几个关键问题都找出来并说清楚了,在科学事实上没有明显的错误,这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更不容易的是她采访到了许多当事人,触动了长期以来敏感的话题;最重要的是可能她让许多人第一次认识到,雾霾不仅和自己息息相关,而且自己是可以推动改变的力量。
这部片子必将载入史册。
首先:对于雾霾,不存在“适应性”问题。
吸得越多,危害越大,特别是对小孩子。
如果家有老人或家族内有人有心血管疾病史,对雾霾天需要有更多关注。
空气污染还被证实与出生缺陷率提高以及新生儿体重过低有关,影响孩子一生。
而谈到重现apec蓝需要减少一半排放的问题,我们不该忘记,这个一半只是以我国的“蓝天”标准而定的,并不意味着只要减少一半就能实现民众健康的需要。
2014年,北京pm10的年均值是115.8微克/立方米。
而世界卫生组织2006年制定的pm2.5标准,第一阶段为年平均35微克/立方米(最宽松的标准),指导值为10微克/立方米。
其次,该片对“环保是奢侈品”的概念发出了挑战。
事实上,长期生活在高污染地区的底层劳动者,才是污染的最大受害者。
肺癌村的环境难民,从小看不到蓝天的小姑娘,都在承受着沉重的代价。
而千千万万的城市居民,无论是看不见西山的北京人,还是看不真西湖的杭州人,已经在漫天雾霾中,呼吸了至少十年。
人们需要工作,也需要健康,需要自在地生活。
我们不该忘记,环保需要付出代价,不环保同样有代价,甚至代价更大。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这部片子中给出了一些方法和思路。
总的来说有这么几项:提高标准,严格执法,对垄断的能源行业开放市场竞争。
而它也难得地明确了这么做的阻力和要付出的代价。
具体而言是:1.环保催动创新,以绿色低碳倒逼产业转型。
导致雾霾的燃煤中,劣质煤占了很大成分,劣质煤被用在过剩产能上,形成的是浪费,现在需要淘汰这些产能,让新产业淘汰旧产业,倒逼产业转型。
2.允许各利益相关方进行协商,将相关信息公开,并放开能源市场,允许民营天然气进入市场竞争。
3.从国家层面,除了制定排放标准并实行监管,政府其实还有许多办法可用。
比如国家的各种政策在实施前会进行经济上的成本-收益分析并将结果公示。
这一点对于环境问题尤为重要。
因为环境方面的收益是隐性的,长期的,覆盖全社会的,更不容易看到直观效果。
也正因为没有相应的分析,我们有时往往注意不到环境政策对经济的正面作用,将环保支出视作负担。
4.在个人层面,应该自商品购买、交通出行、家庭能耗等方面实现节能。
比如共享消费也是一种提高资源利用率的解决办法;也可以在购买商品是选择有绿色标识的商品;还有一种选择:降低购买商品的频率。
人们购买商品的动力深受消费主义的影响,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的整体幸福感在收入达到一定程度后不再随着收入上升而升高,与家人、朋友、社区共享的快乐才带来更深刻的幸福感。
实现环保,公众的参与权和知情权,ngo的参与,环境诉讼的威力,都是极为关键的。
在我国的语境下,却有些水土不服。
或者,从今天开始,我们可以去改造水土,比如柴静的《穹顶之下》。
篇三:穹顶之下观后感柴静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有感在视频网站上看到《穹顶之下》的时候,已经是晚上11点多了,由于我对空气污染一直也比较关注,所以对这个列在头条又贴着雾霾标签的纪录片,想都没想就点开了,而且出乎自己意料地一次性完整地看完了。
整个过程中,我都安安静静的没有说话,并不是不想说,而是被它的内容所吸引,所震撼了。
后来我想给室友看一下,却发现《穹顶之下》在各个门户网站已经没了,很多链接也被屏蔽,对此让我颇不能理解,但和今天要说的主题无关,在此也不讨论了。
片中的主角是雾霾,而我想说的却是整个环境。
作为一个学能源的,对环境也算了解一点,但很多信息仍然是我完全不了解的,网上有人批评柴静主观色彩太强,夸大问题严重性,还有专业方面的错误等,但我整个片子的讲解还是比较全面和客观的。
连扶老人过马路都有人批评作秀炒作,柴静这么大胆去揭露社会的重大问题,把许多阴影下的事实放到台面上,触动的不仅是污染企业的利益,更有国家相关法律的缺失和政府部门的不作为。
招来几句骂声无所谓,重要的是让人们看到了事实,看到了空气污染的真相,当越来越多的人对此有了担忧和思考,社会的忧患意识下就更容易促成措施的出台和习惯的改变,进而加快问题的解决。
所以我觉得柴静此举充满了正能量,痛定思痛,需要我们所有人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从能源利用和社会行动力两方面谈谈我自己的一点理解。
先说说能源问题。
虽然我们是资源大国,但也是消费大国,当支出大过产出时,再去说拥有量多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我同意关于一次能源的大量消费、不注重环保的经济增长以及能源管理体制的漏洞等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今天的空气污染的说法。
发电、炼钢、采暖,由于过度依赖煤炭,我国的能源结构遭到了很多诟病。
第一,煤炭非可再生,烧完后子孙后代就没有煤了。
第二,烧煤带来的污染过于严重,由于种种原因,很多火电厂没有安装脱硝装置,脱硫执行的也不尽到位,国内电厂用煤也普遍不经过洗煤。
第三,煤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直接烧掉太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