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聚聚散散 》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 聚聚散散∣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 聚聚散散∣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聚聚散散”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能够运用此概念进行绘画创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让学生学会运用“聚聚散散”的构图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激发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聚聚散散”的概念介绍:介绍“聚聚散散”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这一概念。
2. “聚聚散散”的构图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聚聚散散”的构图方法。
3. 绘画实践:让学生运用“聚聚散散”的构图方法进行绘画创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聚聚散散”的构图方法,并能够运用到绘画创作中。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聚聚散散”的构图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例作品、绘画工具。
2. 学具:绘画纸、彩笔、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运用了“聚聚散散”构图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
2. 新课讲解:讲解“聚聚散散”的概念和构图方法,并通过实例作品进行分析。
3. 绘画实践:让学生运用“聚聚散散”的构图方法进行绘画创作,教师进行指导。
4. 作品展示与评价:展示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
板书设计1. 聚聚散散2. 重点内容:聚聚散散的概念、构图方法、绘画实践。
作业设计1. 作业内容:运用“聚聚散散”的构图方法进行绘画创作。
2. 作业要求:作品要能够体现出“聚聚散散”的构图特点,色彩搭配要和谐。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掌握了“聚聚散散”的构图方法,并能够运用到绘画创作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同时,我也发现一些学生在绘画实践中还存在一些困难,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进行指导。
重点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聚聚散散(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美术四年级下册
聚聚散散(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美术四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聚聚散散”这一概念,培养他们对美术的感知能力和审美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聚聚散散”这一美术手法进行创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3. 通过“聚聚散散”这一主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激发他们对美术的热爱和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聚聚散散”的概念及其在美术中的应用。
2. “聚聚散散”的美术作品欣赏和分析。
3. “聚聚散散”的绘画技巧和创作方法。
4. “聚聚散散”的实践操作和作品展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聚聚散散”的概念,学会运用“聚聚散散”进行创作。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聚聚散散”表达出作品的主题和情感,以及如何处理好“聚”与“散”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美术作品、绘画工具等。
2. 学具:绘画纸、绘画笔、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聚聚散散”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和感知“聚聚散散”的美。
2. 新课:讲解“聚聚散散”的概念,分析其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3. 欣赏与分析:展示一些优秀的“聚聚散散”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4. 练习与指导:让学生运用“聚聚散散”进行绘画练习,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集体指导,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
5. 作品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自信心。
六、板书设计1. 聚聚散散2. 主题:聚聚散散的概念、应用和创作方法3. 重点:聚聚散散的绘画技巧和创作方法4. 难点:如何运用聚聚散散表达出作品的主题和情感,以及如何处理好“聚”与“散”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内容:运用“聚聚散散”进行一幅美术作品的创作。
2. 作业要求:作品要体现出“聚聚散散”的特点,表达出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学生对“聚聚散散”的概念和应用有了深入的理解,创作能力和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
人教版四年级美术下册聚聚散散教案
聚聚散散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四年级美术下册中的内容,主要涉及到了造型、色彩和空间等方面的美术知识。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初步了解聚聚散散的构图原理和表现方法,掌握相关的美术技巧,提高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课的组织方式以实践为主线,通过多个实践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聚聚散散的造型表现方法。
教材难度适合四年级学生,内容编排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二、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让学生了解聚聚散散的构图原理和表现方法,并能够运用相关美术技巧进行创作。
具体目标包括:1.了解聚聚散散的概念和构图原理。
2.掌握聚聚散散的表现方法及相关美术技巧。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绘画创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聚聚散散的表现方法及相关美术技巧,难点则在于如何运用这些技巧进行创作。
为突破重点和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方法:1.通过演示和实践,让学生了解聚聚散散的表现方法及相关技巧。
2.指导学生进行实践练习,帮助他们熟练掌握这些技巧。
3.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四、教学准备1.教具:画笔、颜料、画纸等美术用品。
2.教学课件:包含聚聚散散构图原理和表现方法的课件,以及相关案例和素材图片等。
3.课前准备要求:教师需要提前安排好教学场地和教学用具,根据教学内容提前制作课件,收集相关素材。
同时,学生也需要提前准备好美术用品。
五、教学过程1.课程引入:首先,我会展示一些聚聚散散构图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这些图片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通过引导他们发现图片中物体聚合和分散的特点,引出本课的主题——聚聚散散。
2.知识点讲解:接下来,我将详细讲解聚聚散散的概念、构图原理和表现方法。
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聚聚散散的技巧进行构图和创作。
同时,我还会强调色彩搭配和线条运用等相关美术技巧。
3.案例分析:在讲解完聚聚散散的构图原理和表现方法后,我会展示一些具体的绘画作品,让学生分析和评价这些作品的优缺点。
小学美术聚聚散散教案
小学美术“聚聚散散”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绘画技巧和材料运用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创造力,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3.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绘画技巧:了解和掌握水彩画、蜡笔、剪刀等绘画工具的使用方法。
2. 创作主题:以“聚聚散散”为主题,进行创意绘画和手工制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和材料运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创造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创意表现,将绘画和手工制作相结合。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课件、绘画材料(水彩画、蜡笔、剪刀等)、手工制作材料(彩纸、绳子等)。
2. 学生准备:带齐绘画材料,准备好创作灵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聚聚散散”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2. 新课内容:教师讲解和示范基本的绘画技巧和材料运用方法,让学生初步掌握水彩画、蜡笔、剪刀等绘画工具的使用。
3. 创意实践:教师给出创作主题,学生分组进行创作,将绘画和手工制作相结合,表现出自己的创意。
4. 作品展示:学生将完成的作品进行展示,分享创作过程和心得体会,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绘画技巧和创作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进行美术创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绘画技巧的掌握程度:观察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是否能够熟练运用水彩画、蜡笔、剪刀等绘画工具,以及是否能够运用所学技巧进行创意表现。
2. 学生创作能力的提升:通过评价学生的作品,观察其审美观念、创新意识和构图能力的提升。
3. 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观察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有效沟通,共同完成创作任务。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览,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2. 邀请家长参与作品展览,增进家长对美术教育的了解和支持。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美术第1课聚聚散散教案
3.简洁明了,突出重点:板书设计中,个部分都突出一个重点,通过关键词和图表的形式,让学生快速把握关键信息。例如,在图形组合的基本概念部分,突出“图形”、“组合”、“规律”等关键词;在实践活动部分,突出“观察”、“实践”、“创新”等关键词。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图形组合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知和搭配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发现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
1.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物品,发现其美感。
2.掌握基本的图形组合方法和色彩搭配技巧。
3.随堂测试:通过随堂测试,评价学生对于图形组合和色彩搭配知识的掌握程度。测试题目应涵盖本节课的主要概念和应用,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学生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通过自评和互评,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激发他们的自我提升和进步意识。
3.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学生将学会运用创新的思维和方法,将生活中的物品创新性地组合成一幅画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通过实践环节,学生将动手创作自己的作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得到提升。在创作过程中,学生将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作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图形组合和色彩搭配的基本方法,让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课聚聚散散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课聚聚散散人教版教学目标本课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聚聚散散”的概念,通过观察和创作,让学生掌握利用点、线、面的疏密关系表达聚散感觉的方法,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内容1. 点、线、面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
2. 点、线、面的疏密关系及其对聚散感觉的影响。
3. 利用点、线、面创作表达聚散感觉的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聚聚散散”的概念及其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
2. 掌握点、线、面的疏密关系及其对聚散感觉的影响。
3. 创作表达聚散感觉的美术作品。
教学难点1. 理解和把握点、线、面的疏密关系。
2. 创作具有个人特色的聚散感觉的美术作品。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美术教材、黑板、粉笔。
2. 学具:绘画纸、铅笔、彩色铅笔、水彩笔、橡皮。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1. 通过PPT展示一些具有聚散感觉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感受聚散感觉。
2. 引导学生讨论并分享他们对聚散感觉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阶段:知识讲解1. 讲解点、线、面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
2. 讲解点、线、面的疏密关系及其对聚散感觉的影响。
第三阶段:实践操作1. 引导学生利用点、线、面创作表达聚散感觉的美术作品。
2. 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
第四阶段:作品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心得。
2. 教师和其他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给出建议和鼓励。
板书设计1. 聚聚散散2. 点、线、面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
3. 点、线、面的疏密关系及其对聚散感觉的影响。
4. 利用点、线、面创作表达聚散感觉的美术作品。
作业设计1. 利用点、线、面创作一幅表达聚散感觉的美术作品。
2. 写一篇关于聚散感觉的美术作品欣赏的短文。
课后反思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1. 情境创设:利用多媒体展示具有聚散感觉的美术作品,如人群的流动、星空的分布等,让学生在视觉上直观感受聚散的概念。
聚聚散散(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四年级下册
聚聚散散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聚散的构图方式,能够运用聚散构图创作出具有美感的作品。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美术表现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激发他们创作美术作品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聚散的概念和特点2. 聚散构图的创作方法3. 聚散构图的实践与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聚散的概念和特点,聚散构图的创作方法。
难点:如何运用聚散构图创作出具有美感的作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具有聚散特点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1)讲解聚散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聚散是一种常见的构图方式,通过聚散构图可以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2)讲解聚散构图的创作方法,包括如何选择聚散的对象、如何安排聚散的位置、如何处理聚散的疏密关系等。
(3)展示一些运用聚散构图的优秀作品,让学生欣赏并分析其创作技巧。
3. 实践环节(1)让学生根据所学的聚散构图方法,自己创作一幅聚散构图的美术作品。
(2)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正确运用聚散构图。
4. 评价与总结(1)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2)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聚散构图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五、作业布置1.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聚散构图方法,创作一幅聚散构图的美术作品。
2. 通过观察身边的景物,尝试运用聚散构图进行创作,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掌握聚散构图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聚散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讲解和引导。
2. 在创作过程中,部分学生难以把握聚散的疏密关系,需要教师个别辅导。
3. 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更多的实践和训练来培养。
针对以上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对聚散概念的讲解,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图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聚散的特点。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 聚聚散散》人教版
《聚聚散散》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造型要素中点的基本知识。
2、引导学生体会点的聚与散的不同艺术效果。
3、培养学生的视觉感悟能力。
(二)教学准备教师用具:彩色粉笔。
学生用具:纸张、画笔等美术工具和材料。
(三)重点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造型要素中点的基本知识。
2、难点:学生如何利用画笔做出点的聚散效果,并用它们组成一幅画。
(四)教材分析点、线、面是绘画的基本造型元素,让学生在绘画中了解这些基本的造型元素,掌握它们的特点和对比关系,通过“想一想”“试一试”“画一画”,看看它们的组合关系和变化效果,并进一步了解它们在绘画中的表现方法。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用点的聚散关系来表现节奏、对称、均衡等视觉效果,在玩中体会聚和散的感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有很多自然现象都存在着聚散关系,正因为这样,我们的大自然才丰富生动。
我们在绘画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这样我们的画面才丰富生动。
下面我们就学习第一课《聚聚散散》。
板书课题:聚聚散散2、讲授新课教师:同学们,我们先看书上的这些作品,康定斯基的《粉色的音调》通过将不同颜色,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点和色块进行组合,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感。
教师:我们再看看这两幅学生作品《星空》和《瓢虫》。
同学们,《星空》中星星的颜色怎样?大小相同吗?形状一样吗?生分别回答。
我们再看看《瓢虫》中这些瓢虫是不是很整齐很均匀地在爬行?生答。
教师:为什么要这样画?教师启发引导,让学生做出正确答案。
教师:同学们,请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和美术作品中点的聚散现象。
学生举例子。
教师:同学们,点的聚散是使你产生什么感觉?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根据上面学生举的生活中的例子画一幅体现着点的聚散效果的画,并以此画为例,充分讲明白点的聚散效果,为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做好充分准备。
教师:同学们,现在你们就用绘画的方法做出点的聚散效果,并用它们组成一幅画。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聚聚散散》人教版
1.教学重点
(1)理解和掌握聚散关系的概念:教师需明确讲解聚散关系在美术作品中的意义和作用,例如如何通过元素的聚散组织画面,创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
举例:在欣赏和分析经典作品中,如梵高的《星夜》,引导学生观察星星的分布,理解聚散关系如何增强画面的动感和节奏感。
(2)运用线条、形状、色彩等元素创作具有聚散关系的作品:教师应着重讲解如何运用基本美术元素创作出具有聚散关系的作品,强调其在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性。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聚聚散散》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聚聚散散》人教版,本章节内容主要选自人教版美术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课《聚聚散散》。教学内容包括:
1.了解和掌握“聚散”的概念,学会通过聚散关系来组织画面;
2.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聚散现象,运用线条、形状、色彩等元素创作出具有聚散关系的美术作品;
2.提升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通过运用线条、形状、色彩等元素创作出具有聚散关系的作品,展现个性和创意;
3.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使其能够评价和欣赏聚散关系在美术作品中所体现的美感;
4.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了解聚散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现,提高跨文化素养;
5.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探索新的表现手法和形式,激发艺术创造力。
举例:指导学生通过线条的疏密、形状的大小、色彩的冷暖来表现聚散关系,如在一幅描绘人群的画作中,通过人物的密集与分散来表现热闹与宁静的氛围。
2.教学难点
(1)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聚散现象: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从生活中发现聚散关系并进行艺术表现是一大难点。
举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树木、操场上的学生等,让学生尝试从中发现聚散关系,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第1课聚聚散散教案人教版美术四年级下册
1.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在之前的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的绘画技巧、色彩搭配以及简单的构图原则。他们对美术创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能够运用基本的美术语言进行创作。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四年级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美术创作有较高的兴趣。他们在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方面表现出较强的发展潜力。学生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擅长观察模仿,有的喜欢创新实践,有的则倾向于深入思考。
-举例3:在舞台设计中,演员和道具的分布形成聚散关系,使舞台表演更加生动和有吸引力。
5.请分析以下作品中的聚散关系,并说明其艺术价值。
-作品1:《向日葵》
-作品2:《海浪》
-作品3:《山水画》
答案:
-作品1:《向日葵》中,向日葵作为视觉焦点,分布在画面的不同区域,形成聚散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了向日葵的生命力和美丽,强调了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聚散关系的多样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创作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聚散关系解决创作中的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聚散关系在美术创作中的未来发展或改进方向,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品3:《山水画》中,山和水作为视觉焦点,分布在画面的不同区域,形成聚散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了山水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和谐统一,强调了山水画的意境和韵味。
4.请举例说明聚散关系在生活中的应用。
-举例1:在室内设计中,家具和装饰品的分布形成聚散关系,使空间布局更加和谐和有趣。
-举例2:在园林设计中,植物和景观的分布形成聚散关系,使整体景观更加美观和有层次感。
-举例1:在绘画作品中,通过不同大小、形状的物体分布,形成聚散关系,使画面更具层次感和动感。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 聚聚散散》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聚聚散散》人教版教学内容《聚聚散散》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美术课程的第一课,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和表现生活中的聚散现象。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聚散现象的观察与描述、聚散形态的绘画表现、以及创意实践。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聚散的概念,并在美术创作中运用这一概念。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生活中的聚散现象,掌握聚散形态的基本绘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创作,学生能够将聚散概念融入美术作品中。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
教学难点1. 理解聚散的概念及其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2. 绘画表现中聚散形态的创意构思与技巧实现。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聚散现象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 学具:绘画纸、彩笔、油画棒等绘画材料。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聚散现象,如人群的聚集与散开、鸟群的飞翔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
2. 新授:介绍聚散概念,讲解如何在美术作品中表现聚散形态,演示绘画技巧。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讨论,随后独立创作以聚散为主题的美术作品。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5. 总结:回顾课程内容,强调聚散形态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价值。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课程重点。
包括以下内容:- 课程《聚聚散散》- 教学重点:聚散概念的引入与应用- 绘画技巧:如何表现聚散形态- 创作指导:创意构思与实现作业设计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聚散现象,创作一幅以聚散为主题的美术作品。
作品需体现学生对聚散概念的理解和绘画技巧的应用。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主要包括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创作过程中的难点与解决方法、以及作品的创意与表现。
通过反思,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聚聚散散》这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小学美术聚聚散散教案
小学美术“聚聚散散”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聚聚散散”的美术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2. 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知和表现能力。
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学习的良好品质,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和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聚聚散散”的概念及表现手法。
2. 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及其表现。
3. 团队协作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聚聚散散”的表现手法,能够运用到实际创作中。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将其表现在美术作品中。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
2. 美术用品(如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3. 生活物品或照片作为创作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聚聚散散”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这种表现手法的特点和魅力。
2. 讲解:讲解“聚聚散散”的概念和表现手法,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这种手法创作出富有感染力的美术作品。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创作,每组选择一个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作为主题,运用“聚聚散散”的表现手法进行表现。
4. 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点评,共同提高。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聚聚散散”的表现手法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好事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六、教学延伸1. 邀请家长或专业人士进行讲座,分享他们在生活中如何运用“聚聚散散”的表现手法创作美术作品。
2.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画廊,欣赏不同风格的“聚聚散散”美术作品,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3. 开展美术作品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展示自己的创作才能。
七、作业布置1. 请学生课后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结合自己的创作体会进行反思。
2. 布置一个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聚聚散散”的表现手法,创作一幅反映家庭、学校或社区生活的美术作品。
《聚聚散散》教学设计2-1聚聚散散-四年级下册美术
8.照片需捕捉到《聚聚散散》主题的场景,如通过拍摄人物表情、动作展现作品的情感。
9.舞蹈或表演可编排一段剧情,通过演员的动作、表情、台词表现作品的主题。
10.诗歌或歌词需体现《聚聚散散》的主题,如描述人生的聚散离合、友谊的珍贵等。
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结合学生兴趣,引入更多实际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更多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际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加强实践环节: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机会,如绘画、手工制作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资源,如视频、图片、课件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课后作业
1.创作一幅以《聚聚散散》为主题的美术作品,可以是绘画或手工制作,要求表现主题的情感和思想。
2.写一篇关于《聚聚散散》的短文,内容包括作品的含义、创作背景以及个人的感受和启示。
3.搜集一些与《聚聚散散》相似的美术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写出分析报告,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4.参观一次美术展览或画廊,选择一幅作品进行深入分析,write an essay discussing the artistic techniques, themes, and emotions expressed in the selected artwork.
4.评价软件:运用教学评价软件,对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5.教学互动平台:利用教学互动平台,发布课程通知、作业要求和交流讨论区,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和交流。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聚聚散散》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聚聚散散》人教版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通过《聚聚散散》这一主题,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生活中的聚散现象,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基本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具体教学目标如下: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聚散的视觉艺术效果,能够运用线条、形状、色彩等美术语言表达聚散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发现生活中的聚散现象,并运用美术手段进行表现。
具体内容包括:1. 聚散现象的观察与体验: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聚散现象,如人群的聚集与散开、花瓣的聚拢与散落等。
2. 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解析:通过欣赏一些经典的美术作品,让学生了解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聚散手法来表现主题的。
3. 聚散主题的创作实践:引导学生运用线条、形状、色彩等美术语言,创作出具有聚散效果的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聚散的视觉艺术效果,能够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聚散的意境。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难点理解和把握聚散的视觉艺术效果,将其运用到美术创作中。
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聚散现象转化为美术语言,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美术作品示例、画纸、画笔、颜料等。
学具:学生自备画纸、画笔、颜料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聚散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授1. 聚散现象的观察与体验: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聚散现象,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2. 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解析:通过欣赏一些经典的美术作品,让学生了解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聚散手法来表现主题的。
3. 聚散主题的创作实践:引导学生运用线条、形状、色彩等美术语言,创作出具有聚散效果的美术作品。
三、实践与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提供必要的帮助。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聚聚散散》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聚聚散散》人教版一、教材背景《聚聚散散》是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材的一节课,主要内容是通过学习色彩的组合和运用,让学生了解色彩的特性,并在实际创作中掌握色彩的表现力及其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颜料的使用、色彩的组合、色彩的表现形式和色彩的构成,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作品创作,掌握这些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颜料的基本知识2.掌握色彩的基本组合方法3.学习色彩的表现形式4.掌握色彩的构成方法技能目标1.能够使用颜料作画2.能够组合运用基本色彩3.能够使用色彩表现物体;4.能够独立完成作品创作。
情感目标1.提高学生观察能力,锻炼美好的审美情趣2.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培养欣赏美的嗜好。
3.培养学生勇于尝试、勇于创新、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教学内容3.1 教学重点1.色彩的组合方法2.色彩的表现形式3.色彩的构成方法3.2 教学难点1.如何在表现物体时运用色彩,营造出良好的视觉效果。
2.如何在多个色彩的组合中,协调运用,创作出美丽的画作。
3.3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教学模式,老师通过讲解、举例、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色彩的知识点,再通过让学生自行操作、创作作品等方式进行实践。
3.4 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色彩明亮、富于表现力的画作,激发学生对色彩的认知和兴趣。
2.知识讲解(20分钟)介绍颜料的种类、使用方法、色彩的分类、色彩的特性等基础知识,并举例说明基本色的组合方法和相关的知识点。
3.实践操作(40分钟)让学生使用颜料进行创作,通过实践训练学生的观察力、色彩搭配能力和创造力,使学生掌握色彩的表现形式和构成。
4.画面研讨(15分钟)老师会选取一些学生作品进行讲解和评价,使学生了解不同作品的优缺点和改进方向,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5.总结(10分钟)梳理知识点,回顾学习思路,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将从三个方面进行:1.能力评估:学生是否能够使用颜料作画、组合运用色彩、使用色彩表现物体和独立完成作品创作。
1. 聚聚散散(教学设计)人教版(2012)美术四年级下册
聚聚散散(教学设计)人教版(2012)美术四年级下册教学目标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聚聚散散的现象,理解其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聚聚散散的概念与意义:介绍聚聚散散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其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2. 聚聚散散的应用实例: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聚聚散散在实际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3. 学生实践: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掌握聚聚散散的运用技巧。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理解聚聚散散的概念,掌握其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聚聚散散的现象,并能够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美术创作中。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聚聚散散的实例图片、PPT、教学视频等。
2. 学具:画纸、画笔、颜料等美术用品。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聚聚散散的实例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聚聚散散的概念、意义和应用实例,让学生对其有深入的理解。
3. 实践: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掌握聚聚散散的运用技巧。
4. 总结: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板书设计1. 聚聚散散2. 重点内容:聚聚散散的概念、意义和应用实例3. 教学过程:导入、讲解、实践、总结作业设计1. 作业一:让学生收集一些聚聚散散的实例,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2. 作业二:让学生运用聚聚散散的技巧,进行一次美术创作。
课后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对聚聚散散有了深入的理解,并能够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美术创作中。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聚聚散散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讲解。
同时,也需要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聚聚散散的运用技巧。
教学重点与难点在以上教学设计中,教学重点与难点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这是因为教学重点与难点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课程核心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策略设计的依据。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课聚聚散散》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课聚聚散散》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聚聚散散”的概念,并能在画作中表现出来。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让他们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表现“聚聚散散”的场景。
3. 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绘画技能。
教学内容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聚聚散散”的图片,让学生初步理解这一概念。
2. 观察与讨论: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找出“聚聚散散”的场景,并讨论如何在画作中表现出来。
3. 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绘画实践,尝试表现“聚聚散散”的场景。
4. 作品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自评和互评。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理解“聚聚散散”的概念,并能在画作中表现出来。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聚聚散散”的场景,以及如何表现这些场景。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图片、绘画工具等。
2. 学具:绘画纸、彩笔、铅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聚聚散散”的图片,让学生初步理解这一概念。
2. 观察与讨论: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找出“聚聚散散”的场景,并讨论如何在画作中表现出来。
3. 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绘画实践,尝试表现“聚聚散散”的场景。
4. 作品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自评和互评。
板书设计1. 聚聚散散2. 重点内容:聚聚散散的概念、如何在画作中表现聚聚散散的场景。
3. 教学过程:导入、观察与讨论、实践操作、作品展示与评价。
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自己的周围环境,找出“聚聚散散”的场景,并尝试用画作表现出来。
2. 家长签字确认,确保学生完成作业。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聚聚散散”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们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表现“聚聚散散”的场景,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在绘画实践中,学生也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和积极性,他们的绘画技能也得到了提高。
教学过程1. 导入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重要步骤。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 聚聚散散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聚聚散散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四年级下册美术课程的第一课,主题为“聚聚散散”。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和掌握物体在空间中的排列、组合和分散的基本原理,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审美观念。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体在空间中的排列、组合和分散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审美观念。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难点1. 物体在空间中的排列、组合和分散的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 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3. 学生创造力的激发和动手能力的提高。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视频、实物模型等。
2. 学具:彩纸、剪刀、胶水、画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物体排列、组合和分散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课的主题。
2. 讲解:讲解物体在空间中的排列、组合和分散的基本原理,并通过教学视频和实物模型进行演示。
3. 练习:让学生进行分组练习,使用彩纸、剪刀、胶水等学具,进行物体排列、组合和分散的实践操作。
4. 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互相评价和交流。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体在空间中的排列、组合和分散的基本原理和重要性。
板书设计1. 聚聚散散2. 重点内容:物体在空间中的排列、组合和分散的基本原理3. 教学步骤:导入、讲解、练习、展示、总结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利用家中的物品进行物体排列、组合和分散的实践操作,并拍照记录。
2.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本节课学习心得的文章,字数不限。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物体在空间中的排列、组合和分散的基本原理,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审美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创造力培养,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实践,提高自己的美术素养。
同时,教师也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细节关注: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难点是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和解决的关键问题,它们往往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的障碍点。
人教版四年级美术下册《聚聚散散》教案聚聚散散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美术下册《聚聚散散》教案聚聚散散教案《聚聚散散》教案(一)教学目的:1、让学生通过游戏、实验等掌握颜色的喷与点的方法,在玩中体会聚和散的感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2、通过欣赏吴冠中的作品和学生作品扩大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聚和散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聚和散的感觉难点:用各种形式表现聚和散教具准备:吴冠中的作品、学生作品、水粉颜料、排笔、彩色纸、剪刀、胶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欣赏导入1、让学生欣赏吴冠中的作品,请学生说说作品中的内容及自己的感受。
2、教师介绍吴冠中的作品,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点的位置及产生的肌理效果。
3、出示课题——聚聚散散二、体会大师作品中的韵律:这里有作品欣赏,请大家欣赏后小组讨论:“你最想为大家介绍哪幅作品?作品描绘了什么?”在大师的作品中《春如线——疏、密》为我们描绘了不同的春天,你能比较一下这两幅作品给你的不同感受吗?“纤细的线条宛如少女长发般的垂柳传递了生命的信息。
宣纸上彩墨点点,如春雨播洒池塘;又如春花灿烂点点梨白桃粉、迎春黄。
”通过欣赏你能不能找出吴冠中老师绘画的特点,体会其中的精髓。
(板书:点线结合)在大师的笔下“点就是跳跃的音符,线就是舞动的长袖。
”他运用点和线歌颂了江南,歌颂了春天,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无限眷恋。
“大师与大师”:同样都是用点和线来作画,吴冠中和西方画家波洛克、凡高又有什么不同呢?课后同学们可以通过查阅画家资料和搜集他们的作品进行对比。
三、游戏体验1、教师语言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是否有见过聚和散。
2、师生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些方法表现聚和散。
4、师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本范例。
师生共同研究课本中范例的制作方法。
教学反思:对于吴冠中的作品,多数孩子都不能理解,甚至认为这些画是“乱画”。
为了让他们都理解其作品的内涵,我带他们浏览了吴冠中作品的网站,从时代的角度、人文的角度多方面的介绍了作品的寓意,使得孩子们终于从画面中悟出了“聚”与“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聚聚散散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游戏活动中掌握颜色的喷与点的方法,在玩中体会聚和散的感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2、能力目标:通过欣赏大师的作品和学生作品扩大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聚和散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二.教材分析
通过分析教材得知小学四年级下册的《聚聚散散》属于造型、表现、欣赏、评述。
这节课的实质是如何创作抽象画,在抽象艺术语言中体现聚和散的关系,本节课主要是要引导学生参与活动通过欣赏、分析、体会聚散之美,在活动中创作聚散之美。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两册的教材中学过叠词为课题的造型表现与欣赏评述相结合的课文,本课主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聚散的关系,所以学生在学习本课时,有一定的美术认知能力,也有一定的美术基础。
四.教学重难点
1、欣赏作品体验点与点之间聚散、疏密的变化,让学生了解聚散之美。
2、根据自己的想象,运用自己的方法表现聚散之美。
五.教学过程
1、课件播放图片,让学生赏析,引导学生说出图片的内容及自己的感受,说说有什么聚散现象。
2、对比简析作品,体会聚散之美。
导入课题。
3、出示课题—聚聚散散板书!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欣赏、观察、体会并且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欣赏分析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
(一)活动一:欣赏分析身边的聚散之美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资料,烟花绽放的那一刻,鲜花盛开的快节奏,蚂蚁从洞中出来进去,请学生欣赏,引导学生说说美不美,为什么美?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欣赏、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说出自己了解的聚散之美。
2、引导学生回答出,用绘画的形式来表达聚散之美
教师总结:聚散的美都体现在一种动态上面,时间很短暂,但是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是永恒的,那么我们如何将这聚散之美保存呢?(用绘画的形式将聚散之美表现出来)
(二)活动二:点的聚散之美的教学
1、赏析课本中的图片《粉色的音调》—康定斯基【俄罗斯】
教师活动:
(1)康定斯基的简介;
(2)师讲解《粉色的音调》这幅画的特点:一幅抽象派的作品,他
用画笔在纸上弹奏色彩的音乐,在苍蓝的天幕上,安装了一块橙黄的方框,方框那神秘的瞳仁里,浑圆的五彩音符就飘出来了,每个音符都罩着一圈粉色的修饰音。
围绕着最大的那个粉红音圈跳舞,就像和谐的万物自由生长。
(3)欣赏康定斯基的代表作品。
学生活动:感知抽象画和抽象画的创作方法。
2、欣赏吴冠中大师的《春如线》
教师活动:
(1)吴冠中的简介;
(2)《春如线》解析:大师描绘的是春天,纤细柔和的线条犹如少女的长发和垂柳的枝条让我们感受到了春的气息。
它是美术造型的一个普通又有趣的笔法。
在大师的笔下“点就是跳跃的音符,线就是舞动的长袖。
”他运用点和线歌颂了春天,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之情;
(3)欣赏吴冠中代表作品。
学生活动:说出作者表现聚散之美的方法。
(点线结合)
3、分析总结
教师总结:从大师的作品中可以得出,表达聚散效果可以点线结合,使画面更加生动富有节奏。
(三)活动三:师生交流,分析创作方法
教师活动:
师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些方法表达聚与散。
1、师生交流,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本范例。
师生共同研究课本中范例的制作方法。
2、欣赏学生作品图片并且分析。
3、师生共同总结点的聚散创作方法。
4、师示范(用喷与洒的创作方法作画,相机强调调色时水份的掌握)。
5、师讲解用粘贴的方法表现聚和散。
学生活动:思考、分析总结点的聚散创作方法
师生总结:板书:喷、洒、画、粘贴。
设计意图:(课堂是学生的,他们是主体。
课堂中的思索与回答能拓宽学生视野,开启创造力。
本环节突破了重难点,让学生真正的主动去学习,达到教与学的目的)
(四)活动四: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出示作业要求
1.用各种工具滴(喷)洒颜料,产生聚和散的效果。
2.用彩色纸表现聚和散。
学生活动:
明确作业要求,思考创作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动手操作。
(五)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件表现聚散的作品,在用喷洒的方法进行作业
时,颜料很容易溅在身上,创作时要小心(提示学生注意保持教室的清洁)
(六)展示学生作品,师生共同欣赏评价。
密与聚疏与散
点线结合
喷洒画粘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