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和防治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芪病虫害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
摘要:近年来,定西市黄芪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黄芪病虫害的发生率也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黄芪的产量和品质,降低了当地黄芪种植户的收入。因此,有效地防止黄芪病虫害,对提高黄芪品质、产量以及稳定黄芪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黄芪主要病虫害有黄芪白粉病、黄芪根腐病、豆荚螟、中国豆芫菁、黄芪种子小蜂、蝼蛄、蛴螬等。
关键词:黄芪;病虫害;发生;防治
定西市为全国“道地”、优势地产中药材的主产区之一,盛产当归、黄芪、党参等各类名贵中药材300多种。近年来,当地政府将中药材产业确定为战略主导产业,提出打造“中国药都”的战略目标,大力推进中医药产业种植、加工、流通标准化。目前,中医药产业成为统筹城乡发展,贯通一、二、三产,带动农民增收,引领地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A.membranaceus(Fisch.) Bunge var. mongholicus(Bunge) Hsiao]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入药,具有补气壮脾胃、固表止汗、托疮排脓等功效。黄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2010年,定西市黄芪种植面积达26.3万亩,占全国的40%。随着黄芪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黄芪病虫害的发生率也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黄芪的产量和品质,降低了当地黄芪种植户的收入。因此,有效地防止黄芪病虫害,对提高黄芪品质、产量以及稳定黄芪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黄芪主要病虫害有黄芪白粉病、黄芪根腐病、豆荚螟、中国豆芫菁、黄芪种子小蜂、蝼蛄、蛴螬等。在本文中,笔者将对黄芪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进行阐述,并提出防治措施。
1.黄芪病害
1.1黄芪白粉病
1.1.1症状黄芪白粉病主要危害黄芪叶片及叶柄、嫩茎和夹果。罹病初期叶片两面生白色粉状斑,后期呈近圆形粉末状灰白色每层,为病原菌的菌丝体。发病严重时叶片呈黄褐色,干枯,造成早期落叶。叶片和茎干同事受害,则植株枯萎死亡。
1.1.2病原病原物为豌豆白粉菌(Erysiphe pisi DC.),属子囊菌亚门白
粉菌目白粉菌科白粉菌属。
1.1.3发病规律病原菌主要以闭囊壳岁病残体在土表越冬。翌年5~6月在适宜条件下,闭囊壳释放子囊孢子,引起初侵染。首先感染2年生黄芪植株,叶片上出现白色粉状物,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8~9月病情严重,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形成子囊果,随病残体落入土壤越冬。重茬或者与其他豆科植物连作的地块发病较重。栽培管理粗放,施肥浇水不当尤其是施用氮肥过多,枝叶过密,通风透光不良均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1.1.4防治方法①清洁田园、实行轮作。田间发现发病植株及时拔除,带出田外集中烧毁或深埋。忌连作,尤其不要与豆科植物连作。②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注意通风透光,可减少发病。③药剂防治。在黄芪白粉病易发地区,可在播种期没667m2施用70%敌克松粉剂2Kg加入适量细干土撒入畦内,轻耙使之与土拌和,进行土壤消毒。用70%甲基托布津WP1000倍液或50%苯来特1000~2000倍液灌根,有较好的效果。发病期可用25%粉锈宁WP800倍液、50%多菌灵WP500~800倍液、75%百菌清WP500~600倍液、30%固体石硫合剂150倍液、50%硫磺SC200倍液喷雾防治。用以上任意一种或几种杀菌剂交替使用,每隔7~10天喷药1次,连续2~3次,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1.2黄芪根腐病
1.2.1症状为害黄芪植株的根部。受害植株地上部分初期生长点萎蔫,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病株怔住萎蔫,最后全株叶片脱落、枯死。发病后期,植株侧根腐烂,极易从土中拔出,茎基部及主根上有红色条斑或纵裂,根部及茎部横切面维管束呈褐色。
1.2.2病原普遍认为该病主要病原菌是茄腐皮镰孢(Fusarium solani),其次是串珠镰孢(F. moniliforme)、木贼镰孢(F. equiseti)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1.2.3发病规律镰刀菌是土壤习居菌,在土壤中长期腐生。病菌借水流、耕作活动等传播,通过根部伤口或直接从叉根分枝裂缝及老化幼苗茎基部裂口处侵入。地下害虫、先抽个为害造成的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管理粗放,通风不良,土壤黏重地块易发病。4月中旬发病,6~7月连阴雨后转晴,气温突然升高易发病,植株常成片死亡。
1.2.4防治方法①选择砂质土壤种植。黄芪为深耕性药用植物,要求土壤有较好的通透性,雨后及时排水,地面不积水,控制土壤湿度,防止湿气滞留,切忌唉黏土地中种植。②进行轮作,实行条播或高畦栽培。③注意防治地下害虫、线虫。④种子处理。播种种子用温水浸泡6小时,然后用种子重量4%的50%多菌灵WP拌种,晾干后播种,可降低苗期发病率。⑤拔出病株。齐苗后,田间随时观察,发现病株及时销毁,并用50%多菌灵WP800~900倍液浇灌病穴。防治病害进一步扩展蔓延。
2.黄芪害虫
2.1豆荚螟
2.1.1分布与为害豆荚螟(Etiella zinckenella Treitschke)属鳞翅目螟蛾科害虫,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可为害多种豆科植物。钻蛀性强,以幼虫为害豆荚,将种子吃成缺刻,荚内充满粪便,引起霉烂,直接影响引起经济产量。
2.1.2形态特征成虫灰褐色,体长10~12mm,翅展20~24mm,触角丝状,前缘有一条明显的白色纵带,近翅基1/3处有一条金黄色宽横带,后翅黄白色。幼虫共5龄,初孵幼虫淡黄色,后变绿色,老熟幼虫体长14~18mm,背面紫红色背线、亚背线、气门线及气门下线均明显,蛹长9~10mm,黄褐色,背有白色丝茧。
2.1.3发生规律豆荚螟在国内从北到南每年发生2~8代,甘肃中部每年发生4~5代。各地主要以老熟幼虫在寄主植物附近5~6mm深的表土中结茧越冬。越冬幼虫第二年春季化蛹、羽化,在豆荚上产卵,卵孵化后蛀入荚内为害。黄芪开花结荚时,与豆荚螟第二、三代幼虫发生期相遇,从而造成危害。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但飞翔能力弱。喜温怕湿,高温干旱时发生严重,低温多雨则为害轻。黄芪幼荚期与成虫产卵期相吻合发生重,结荚期长及豆荚多毛的品种受害重。
2.1.4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合理安排黄芪种植布局,避免与豌豆、大都等豆科作物及紫云英、苕子等豆科绿肥连作或间作,有条件的地方实行水旱轮作效果更好。及时翻耕整地或除草松土,消灭越冬虫源。调整播期,使开花期、幼荚期避开豆荚螟成虫盛发期。②在成虫盛发期至幼虫孵化盛期,幼虫入荚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