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训兴学

合集下载

三字经解释:幼习业 壮致身 上匡国 下利民

三字经解释:幼习业 壮致身 上匡国 下利民

三字经解释:幼习业壮致身上匡国下利民yòuxíyè幼习业zhuàngzhìshēn壮致身shàngkuāngguó上匡国xiàlìmín下利民【解释】我们要在幼年时努力学习持续充实自己,长大后能够学以致用,替国家效力,为人民谋福利。

【启示】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如何把学到的知识为大众服务,不枉费自己一生所学,对后人也有所关心,首要的问题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用所学习的知识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在实践中加深理解。

扩展阅读:三字经故事:武训兴学清朝时山东省堂邑县,有一个名叫武七的乞丐,他用行乞、做杂工省吃俭用所存下来的钱,买土地办学堂,因为办学有成,人们为他取名训。

武训五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和母亲行乞为生,生活虽然过得辛苦,但还有母亲相依为命,日子倒也踏实。

不幸的是,他七岁时又失去了母亲,孤单一人,便四处帮人打杂。

武训一点也不在乎生活困苦,最让他难过的是,不能和一般小孩一样到私塾中读书识字。

武训从困苦中体会到读书的重要,因为自己没读书不识字,无法有大作为,所以他决心要办义学,让穷人家的小孩也能读书,不愿别人再象自己一样,因为没钱而错失了学习的机会。

于是他白天乞讨,晚上搓麻绳,经过三四十年的努力,武训的学堂-“崇贤义塾”果然兴办起来,嘉惠了许多学子。

武训十分关心学生的课业,对老师更是敬重。

但是假如遇到不认真教书的老师和不用心学习的学生,他就跪在他们面前,请求他们要各尽本分,好好努力,因此师生都大受感动,不敢懈怠。

武训办学的精神感动了许多人。

千古奇丐武训的生平简介

千古奇丐武训的生平简介

千古奇丐武训的生平简介武训先生(1838——1896年),行七,原无名,名“训”是清廷嘉奖他行乞兴学时所赐,字蒙正,自号义学症,谥号义学正。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千古奇丐武训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武训的生平简介武训于1838年12月5日出生在山东省的堂邑县,也就是如今的冠县一个武家庄的贫困家庭里,他并没有名字,因为在家排行老七,故称他为武七。

武训这个名字的得来是因为他在教育方面做出了许多的突出贡献,当时清朝的朝廷为了褒奖他,取“垂士之训”的含义,将他的名字改为了武训。

从武训个人资料中可以处处感受到他的悲惨身世与他高尚的品格精神。

在武训七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已经去世,于是为了生计,在他14岁的时候,武训不得不出去干活挣钱,可是由于他并没有接受过教育,帮别人做事的时候总会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并屡屡受到欺辱。

有一次在一个人家里做工,由于他没有知识,雇主便以他是文盲来欺负他,硬生生的撒谎欺骗他说三年的工钱已经结算完了,而当武训进行反抗的时候,又被雇主称之为诬赖,武训个人资料中的这些成长经历令人痛心。

武训个人资料中最令人敬佩的是他行乞兴学的事件,他在20岁的时候做了乞丐,在此期间他省吃俭用,把乞讨来的大部分钱都花在建设义塾上面,30岁的时候就已经在堂邑、临清、陶馆三县买了300亩地,并且分别在1888年,1889年以及1896年,建设了三座义塾。

山东朝廷把他封为义学正,并且在他死后建立了武训墓等。

武训的精神为人们所敬佩,并永远值得后人尊崇!武训传为什么被禁《武训传》这部影片讲述的是在清朝的光绪年间,武训个人行乞兴学的故事,是一部黑白影片,那么《武训传》为什么被禁呢?关于《武训传》为什么被禁这个问题还要看《武训传》这部影片表达的意思。

在一些人看来,这部电影讴歌了武训甘于奉献,并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但是很大一部分人从这部影片里面看到的都是一些不符合实际的东西。

这里面的武训是一个穷人,他遇到社会上不公正的现象不是去争取公平,而是不抱怨,直接到街上乞讨,直至最后扬名,并被后世人敬仰。

高中语文-《武训兴义学》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武训兴义学》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武训兴义学》原文及翻译武训,山东堂邑人。

乞者也,初无名,以其第曰武七。

七孤贫,从母乞於市,得钱必市甘旨奉母。

母既丧,稍长,且佣且乞。

自恨不识字,誓积赀设义学,以所得钱寄富家权子母,积三十人,得田二百三十亩有奇,乞如故。

蓝缕蔽骭,昼乞而夜织。

或劝其娶,七谢之。

又数年,设义塾柳林庄,筑塾费钱四千馀缗,尽出所积田以资塾。

塾为二级,曰蒙学,曰经学。

开塾日,七先拜塾师,次遍拜诸生,具盛馔飨师,七屏立门外,俟宴罢,啜其馀。

曰:我乞者,不敢与师抗礼也!常往来塾中,值师昼寝,默跪榻前,师觉惊起;遇学生游戏,亦如之:师生相戒勉。

於学有不谨者,七闻之,泣且劝。

有司旌其勤,名之曰训。

尝至馆陶,僧了证设塾鸦庄,赀不足,出钱数百缗助其成。

复积金千馀,建义塾临清,皆以其姓名名焉。

县有嫠张陈氏,家贫,刲肉以奉姑,训予田十亩助其养。

遇孤寒,辄假以钱,终身不取,亦不以告人。

光绪二十二年,殁临清义塾庑下,年五十九。

病革,闻诸生诵读声,犹张目而笑。

县人感其义,镌像於石,归田四十亩,以其从子奉祀。

译文:(不是原文翻译)武训(1838~1896)男,汉族,原名武七,后改名武训,堂邑县柳林镇武庄(今属冠县)人。

家境贫寒,早年丧父,以行乞事母,人称孝乞。

后在李家当长工,李欺武训不识字,赖去三年工钱,又以诈骗罪名,将其毒打解雇。

武训愤然不食不语。

在乡邻的劝导下,身体渐渐复原,遂决心兴办义学。

清咸丰九年(1859),武训开始行乞积资兴学。

凡碾磨耕地短工,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卖力得钱,情愿受雇。

他一年四季,宿无定所,食无定餐,身携一袋一勺,沿街乞讨。

凡所得粗劣衣食自用自食,稍好衣物且售于人,以积资兴学。

因他以创建义学为辞,人们多愿施舍。

行乞所得每至10贯,即求乡绅或富裕人家代为经营生息。

所得积蓄多用于兴学,也有用于周济穷人。

行乞中,为哗众乞讨,他不惜出奇作怪。

他把大辫子剪掉,只留一小撮头发,结成小辫,玩大顶、学蝎子爬、打车轮,给富人子弟做马骑。

武训传文言文翻译

武训传文言文翻译

武训传文言文翻译原文:武训,山东堂邑人。

三岁丧父,家贫,行乞度日,饮食必先奉母,人称孝乞。

七岁复丧母,昼行乞,夜绩麻,得一钱,即储之,日惟以两钱市粗馒自养。

数岁,得钱六千,邑有富家某,颇自好,训肿门求见,阍者挥之,不去,予以钱,不受,主人恐其扰,不敢见。

训长跪于门外不去,不得已见之,乃伏而请曰:「丐者有求于贵人,贵人必许我」。

主人曰:「若欲乞钱耶?」对曰:「丐者非向贵人乞钱,乃以钱托贵人耳。

丐者有钱六千,愿藏之贵人家,取其息。

一年之后,以子为母,贵人其许我?」主人以其数之无多也,许之,乃拜谢而去。

此后丐所获盈一千,则持往富家。

如是者十年,子母相权,几及百千,曰:「今乃可以稍行吾志矣。

」于是僦庙为学舍,招窭人子学焉,聘宿学主教授,奉修脯必丰,或鄙不就,则长跪不起,必得请乃已。

每开校,必盛馔飨教师,不自为主人,请邑之有声望者陪燕焉,或不愿往,则长跪不起,必得请乃已。

朔望,輙诣校省视。

教授勤者,则拜谢之。

有惰者,则长跪,垂涕泣不起,教师咸敬惮之,靡敢惰。

学生有辍业嬉者,亦长跪以哀之,学生亦相戒不敢怠。

行之数十年,弟子卒业而去者,不可胜数。

训日以两钱粗馒终其身。

训为人,身肥短,貌寝陋行乞至八十岁,未曾妄费一钱,而所创学校,至三十余所或劝之娶,执不可。

铢积寸累,惟以兴学为事。

殆所谓奇节瑰行,得天独厚者欤!武训,山东堂邑人。

三岁父亲去世了,家里贫穷,只能靠乞讨过日子,吃饭必先是侍奉母亲吃,人们都说他是孝顺的乞丐。

七岁的时候母亲又去世了,他白天出去乞讨,夜里帮人家搓麻线,每得了一文钱就存起来,每天只用两文钱买个粗馒头给自己吃。

几年后,他存了六千文,县里有一个富人家,为人正直名声很好,武训求见(肿门不知道),看门的想打发他,他不离开,看门的就给了他钱,但他不接受,主人怕他打扰,不敢让他进来见面。

武训长跪于门外不离开,主人不得已见了他。

武训伏在地上请求他:“我有求于您,您一定要答应我。

”主人说:“你是想要钱吗?”武训答道:“我并不是向您要钱,而是把钱放在贵人这里罢了。

武训是个什么人?为什么有人要歌颂他?

武训是个什么人?为什么有人要歌颂他?

武训是个什么人?为什么有人要歌颂他?作者:范文澜文章来源:《人民日报》1951年7月6日第3版点击数:1436 更新时间:2009年08月17日过去,我没有注意过武训这个人,最近从报纸上读了许多有关武训的文章,并把《武训传》影片,《武训画传》,《千古奇丐》也看了。

我有责任参加这个讨论,我应该提出自己的意见。

(一)武训是个怎样的人?关于武训的行事,我主要根据谢兴尧先生的《武训其人其事》,同时也参考了些《武训画传》等书所说材料。

(1)武训的阶级成份武训出身贫农家庭,十五岁到十九岁当雇工,受尽雇主的虐待。

他被李老辫用假账本赖去三年工钱,还挨一顿毒打,驱逐出门。

他这种痛苦遭遇是可以同情的。

武训被逐出门,在破庙里“昏睡”了三天,这正是武训在选择他自己该走那一条道路的时候。

按照农民阶级,特别是贫雇农的反抗性,他可以参加当时当地的农民起义军,但武训不愿意。

按照农民阶级的保守性,他可以回家帮哥哥武谦种地,但武训也不愿意。

他选择的道路是做乞丐。

从这里可以看出武训虽然出身贫雇农,但幼年曾做过乞丐,沾染了二流子习气,思想里保有游民思想的因素,而这个因素,终于发展起来,决定他放弃农民阶级,加入农村游民阶层,“扛活受人欺,不如讨饭随自己”,就成为他的根本思想。

游民阶层是极端散漫,极端自私自利,不耐烦正式进行生产劳动,吃空手饭,吃浮头食的游离阶层。

其思想特征,一方面是破坏性,一方面是奴隶性。

属于这个阶层的人,容易被收买也会想法投靠到反动势力门下作走狗,借势欺压、剥削弱者,以达到不劳而获,满足自私的目的。

武训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对给钱——那怕一个钱两个钱——的人,装狗装马装驴骡,拳打脚踢都可以,对有势力的绅士娄峻岭、杨树芳之流,奉之若神明,自卑如虫豸,做绅士家的狗马驴骡觉得很荣幸。

他那胁肩谄笑,下跪磕头的丑态,表现了异乎寻常的奴隶性。

他对哥哥与母亲(一说伯母)的那种冷酷无情和借绅士势力重利盘剥穷人,一丝一毫不放松的凶狠行为,又表现了他的残忍性,破坏性。

仁毅思想是武训精神的精髓

仁毅思想是武训精神的精髓

“仁、毅”是武训精神的精髓武训(1838-1896),山东冠县柳林武庄人,原名武七,清廷为嘉奖其兴办教育之功,取“垂训于世”之意,替他改名武训。

武训先生7岁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

看到有钱人家的孩子读书识字,自己也非常羡慕,可是由于家庭贫困,衣食无着,只能靠乞讨为生,读书识字对他来说只能是奢望和梦想。

14岁后,多次离家当佣工,屡屡受欺侮,甚至雇主因为他不识字,以假帐相欺,谎说3年工钱已支完。

武训与之争辩,反被诬为“讹赖”,遭到毒打,气得口吐白沫,不食不语,病倒3日。

醒来后他似乎大彻大悟,想明白了自己受欺负的原因就是因为不识字,不会算账。

于是立下了要办一处让穷孩子都能上得起的“义学”的宏愿。

虽然对有钱人来说,办一所学校也许不是什么大事。

但对于囊中空空,身无长技的武训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

所以武训被很多人笑做疯、痴、癫,认为是痴心妄想。

但武训没有被别人的白眼、嘲笑动摇决心,而是用自己的一生穷心竭力,忍辱受欺,积钱攒钱,兴办义学。

终于在30岁时,在馆陶、堂邑、临清3县置地300余亩。

光绪十四年(1888)在堂邑柳林镇创办崇贤义塾,次年在馆陶杨二庄创办义塾,光绪二十二年(1896)又在临清创办义塾。

清廷封其为“义学正”,赐给黄马褂和“乐善好施”匾额,准予建立牌坊。

死后山东巡抚袁树勋奏准“宣付国史馆立传”,出于对武训兴学事迹的敬仰,不少志士学者从事武训精神的研究,力图探寻其思想精髓。

但是由于武训没有文化,没有留下可供研究的文章、典籍,所以我们研究他,只能从他念叨的“兴学歌”中,寻找他兴学的心路历程。

武训生活在封建时代末期,在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对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每一个人都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尽管武训没有文化,但在他的思想深处也会不可避免的被打下孔孟思想的深刻烙印。

所以我觉得挖掘武训精神的精髓,必须顺着孔孟思想的脉络进行深入追寻。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论语中有105次提到“仁”字。

孔子把“仁”定义为“仁者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兴学歌”中有武训先生劝学时说过的一段话:“穷孩子也要识字的,不识字的人就是睁眼的瞎子,念了书可以知道世上的事情,才不会一辈子受人欺负”。

武训评价一百年

武训评价一百年

作者: 姜林祥;黄清源
出版物刊名: 东岳论丛
页码: 74-81页
主题词: 武训研究;武训精神;陶行知;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社会责任感;评价历史人物;马克思主义;教育救国;诞辰纪念
摘要: <正> 武训是清朝末年活动在鲁西北乎原的一位奇丐.他目不识丁,却立志办义学,行乞三十余年,积钱万余串,终于在堂邑、馆陶、临清建起了三处义学.光绪十四年(1888年)武训行乞兴学的事迹被当地官府肯定并上奏朝廷,武训很快扬名海内,对武训的评论也随之而起,延续至今已有一百年了.这一百年来,以对武训的评价来说,忽而把他抬向巅峰,忽而把他打入谷底,大起大落;从对武训精神的阐释来看,有的把它和儒家思想紧紧相连,有的把它和教育救国挂勾,有的则全盘否定,观点迥异.武训生前本是个下层小人物,但他的影响却比历史上一般的帝王将相大得多.对这种罕见的'武训现象',很值得总结和研究.本文的目的在于抛砖引玉,以引起有关同志的注目.从光绪十四年(1888年)清政府封武训为'义学正'算起,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今天,正好一百年.这一百年来,对武训的评价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

武训简介

武训简介

武训纪念馆简介千古乞丐武训武训(1838~1896)清代平民教育家,今冠县柳林镇武庄人。

因在兄姐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名训则是清廷嘉奖他行乞兴学时所赐。

光绪十二年(1886),武训已置田230亩,积资3800余吊,决定创建义学。

光绪十四年(1888),花钱4000余吊,在柳林镇东门外建起第一所义学,取名“崇贤义塾”。

他亲自跪请有学问的进士、举人任教,跪求贫寒人家送子上学。

当年招生50余名,分蒙班和经班,不收学费,经费从武训置办的学田中支出。

每逢开学时,武训先拜教师,次拜学生。

置宴招待教师,请当地绅士相陪,而自己站立门外,专候磕头进菜,待宴罢吃些残渣剩羹即去。

平时,他常来义塾探视,对勤于教事的塾师,叩跪感谢;对一时懒惰的塾师,跪求警觉;对贪玩、不认真学习的学生,下跪泣劝:“读书不用功,回家无脸见父兄。

”在武训的感召下,义塾师生无不严守学规,努力上进。

光绪十六年(1890),武训资助了证和尚230吊钱,又在今属临清市的杨二庄兴办了第二所义学。

光绪二十二年(1896),武训又靠行乞积蓄,并求得临清官绅资助,用资3000吊于临清御史巷办起第三所义学,取名“御史巷义塾”。

武训一心一意兴办义学,为免妻室之累,一生不娶妻、不置家。

有人劝他娶妻,他唱道:“不娶妻,不生子,修个义学才无私。

”其兄长亲友多次求取资助,他毫不理顾,唱道:“不顾亲,不顾故,义学我修好几处。

”武训一生劳苦,对自己又十分节俭,终因积劳成疾,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四月二十三日含笑与世长辞在临清御史巷义塾内,终年59岁,葬于堂邑崇贤义塾东侧。

纪念馆简介1903年,临清、馆陶、堂邑三县联合在武训墓前建武训祠,正房三间,供奉武训牌位。

1937年,由当时任山东省政府教育厅厅长的何思源监工,扩建武训词堂,整个建筑为木架结构,堂顶采用“柱升法”,椽柱与角柱有主脊的东西两端形成明显的曲线,使檐角似鸟翅翘起,展现出振翅欲飞的状态。

青色单檐小瓦覆顶,堂顶主脊和四条侧脊上都攀附着瓦砌伏龙,龙身修长,体态逼真,头颈昂起,探出脊外,龙口含珠,大有起伏腾跃之势。

《武训兴学》原文及译文赏析

《武训兴学》原文及译文赏析

《武训兴学》原文及译文赏析武训兴学武七,名训,堂邑人。

家贫,乞食村落间,长而有力,恒为人转磨负绳。

以己不识字,每伺儿童入学,随其后,群儿争厌侮之,于是发大愿,欲广立义学。

行乞所得钱,积不用,数年,得二百余串。

有黠者为谋曰:“汝蓄钱无利,盍放母生子?他日不可胜用也。

”武难其人,黠者乃自荐,愿为代。

武尽以予之,仍作苦自食,不用一钱。

黠者以其朴拙,从而干没之。

武屡索不得,愤极而病。

同邑岁贡生杨树坊哀其诚,谓曰:“义学非可赤手办,此后有钱,我为代存,决不负汝,毋听匪人言,一再误也。

”病痊,仍日行乞,且为人佣。

又数年,积钱数百千,悉付杨,兼收子母,其数日增。

杨劝令娶妇,为嗣续计,武不可,曰:“吾所志未一刻忘,今将以此钱设义学也。

”杨议令设于本庄,武庄距柳林尚数里,武嫌本庄涉于私,且虑奸人侵蚀,不如柳林庄大,乃购腴田,建学舍。

近庄闻其义举,皆捐助。

储蓄既富,租粒出纳,均有定章。

次第设经、蒙二席,蒙童延诸生训之,经席请举人主讲,修丰隆,礼待尤优异。

入学日,武先向塾师叩头,次徧拜诸生童,具盛馔,请邑绅陪塾师饮,自立门外,屏息以俟燕罢,而啜其余沥,自以乞人不敢与塾师抗也。

既开塾,武来往塾中,一日,见塾师昼寝,长跪床前,久之,塾师醒,见而惊起,自是不昼寝。

或遇学生嬉戏,亦向之长跪,学生遂相戒不敢出位。

人有乐施,无多寡,必叩头谢,口喃喃为祝词,俚而有韵,盖天籁也。

邑令闻而义之,呼至署,问之,不言,与之食,不食而去。

武之首常蓄发一握,蓄左则去右,蓄右则去左,貌寝身肥,蠢蠢然乡愚也。

行乞,与之蒸饼,食碎者,留其整卖之,以助学费。

延之入坐,不可。

或命至明伦堂小憩,从之,俯仰四顾,逡巡出。

所设义学,始于柳林,次临清、馆陶,凡四所。

远近皆呼为武善人,年五十余卒。

邑人感其义,为立祠于柳林,祀之。

此光绪庚子以前事也。

(选自《清稗类钞》)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同邑岁贡生杨树坊哀其诚哀:悲伤B.从而干没之干:求取C.自以乞人不敢与塾师抗也抗:相当D.貌寝身肥,蠢蠢然乡愚也寝:丑陋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己不识字申之以孝悌之义B.长跪床前,久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C.塾师醒,见而惊起吾尝终日而思矣D.此光绪庚子以前事也回也不改其乐1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武训“兴学”作为的一项是:①长而有力,恒为人转磨负绳②行乞所得钱,积不用③于是发大愿,欲广立义学④见而惊起,自是不昼寝⑤或遇学生嬉戏,亦向之长跪⑥行乞,与之蒸饼,食碎者,留其整卖之A.①②⑤B.②③④ C.①④⑥ D.②⑤⑥13.请把文中言文材料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949年前关于武训的社会评论及其特点

1949年前关于武训的社会评论及其特点

通过 表彰 武训 , 以收普 及 教育之 效 。在清 末乡村 兴 学过 程 中 , 由于 民间社 会 中筹集兴 学款 项 之 人, 往往也是 办学 之人 , 者未加 分离 , 两 乡村 社会 往 往 因两者 利 益 不清 发 生 冲突 。 因而 巡抚 在 奏折 中强调 武训 办学 的模式 是 武训请 人管 理学校 , 己绝不 过 问” 显 然巡抚 提倡筹 款 之人 撇清 “ ;
清末 义丐武 训兴 学 , 继承 了我 国朴素 的 慈善 助学 传 统 。武 训 创 办义 学不 仅 在光 绪 年 间 便 有 所 记 载 , 且 对 民 国 时期 一些 教 育思 想 的 形 成 和 实 业 家 的善 举 行 为 都 产 生 了积 极 影 响 。 而 14 9 9年前 , 人们 围绕 武训 与武训 精神 展开 了种 种社 会 评 论 。这 一 时期 关 于武 训 的社 会 评论 有 其 时代 性 和一定 程度 的普及 性 , 武训 精神也 因此 得 以在社 会各 阶层 广为 宣传 。
的不 仅 是武 训 的 义举 行 为 , 强调 了武 训一 身 清 贫 的处 境 。不 过 , 方政 府 此时 彰 显 武训 事 更 地 迹 , 有另一 目的 , 还 那便 是借 此鼓励 民间集 资办 学 。10 9 4年 清政 府颁 布 并 实施 新式 学 制 , 行 推 普 及教 育 ;96年 清政府 要求 地方 建 立 劝 学所 , 学所 是 新 设 立 的介 于政 府 和地 方 社 会 的 中 10 劝 介组 织 , 学所 以士 绅 为劝 学员 , 员 民间社会 捐 款 办 学 。武 训成 为 一个 民间 办学 模 范 , 府 劝 动 政
收 稿 日期 :0 9—0 20 3—2 3
作者简介: 张雄 兵 (92 , , 17 一) 男 江西 鄱 阳人 , 江 师 范 大 学 行 知 学 院 办公 室 研究 实 习员 , 江 大学 教 育学 院 20 浙 浙 06级 在 职

李士钊与聊城

李士钊与聊城

李士钊与聊城地方文化建设李士钊全家福(图片由段培坤提供)李士钊先生(1916年10月-1991年3月)曾用名李士杰,是著名武训研究专家、作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

他先后就读于私塾、山东省立中学、山东省立第三师范和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抗战期间参加创办、编辑华北解放区《抗战日报》,积极参加范筑先领导的抗日救国战争,聊城失陷后,赴后方参加黄埔军校,因积极鼓动抗战为学校所不容而离校。

1949年后历任上海《新民晚报》记者,文化部内部刊物《文化资料》编辑,编著有《武训先生的传记》、《武训画传》、《蒲松龄作品在国外》等。

1951年受《武训传》历史公案株连,他蒙冤三十多年。

1957年李士钊先生被迫从文化部“调”回山东,任山东省地方史志编辑。

1957年4月和6月,他又分别在山东省政协和省委宣传会议上发言,对江青炮制的《武训历史调查记》提出质疑,结果被定为“右派”。

1958年5月,李士钊先生被送到农场、矿山劳动教养。

他再度表示不服,于是被错误地定为极右派,受到多次批斗,一举一动均由武装押解的严管队监管,以示威慑。

在强制劳教的岁月中,他依然想着自己的事业:研究历史,文学,要求创作,宣扬武训精神。

1972年,李士钊先生被遣返聊城老家。

其间,他撰写了大量文史资料、党史资料,为地方古迹名胜的保护、为宣传聊城做出了积极贡献。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冤案得以平反。

李士钊先生积劳成疾,于1991年3月21日病逝于天津,终年75岁。

左起李士钊、臧克家、左四陶钝、左五王浩、右一吴伯箫、右二邓广铭1987年11月在臧克家寓所(一)武训兴学的事迹,是李士钊先生自幼非常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武训是聊城市冠县(原堂邑县)柳林镇武庄人。

武训兴学的故事家喻户晓,影响深远。

解放前,武训故乡的农村连不识字的老太太随时都能脱口说出几段武训兴学的歌谣。

李士钊先生说,他的生比武训的死晚了二十年。

在他读私塾时,就片段地听到许多有关武训的故事。

1928年秋天,12岁的他在陶行知的“平民识字课本”里看到一篇关于武训的故事,加深了对武训的印象。

陶行知先生是怎样推崇武训的?

陶行知先生是怎样推崇武训的?
维普资讯

(第 期 总 ) 期
2 4

童庆 鼍文史 根嘲呵
Go26 erO NaO n, e . 4 l

No.4 2
陶行知先生是怎样推崇 f I 的?
重庆师范学院
九四六年七 月二 十七 日, 重庆 《 新华 日 报》 为陶先生逝世所发表的社论对 陶先生是这 样 评 价 的 :“ 生是 中外 优 良传 统 的真 正继 承 先 者, 对中国苦行兴学的武训精神 , 是先生所推崇 的, 但有所批判, 取其苦行之所长, 笃行不倦. , 而 对其屈于旧势力 的一面 ,lⅡ 贝 由 以扬弃; j文里 , 陶先生 是把武训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从他的地位 、 修养等方面, 来分析、 研究和评价武训行乞兴学 的情况 意义和作用的。 ’ 陶先生在这篇文章里, 鲜明地指出, 但不赞 同当时对武训 的几种看法触 以摆事实 、 讲道理 的方式 , _一加以分析 评论, 很有说服力。 读后 使人心悦诚服 , 使人对陶先生更加敬佩。 . - - 第一 , 陶先生不赞同把武训先生画人异人 、 异行人 的小圈子 。 陶先生指出: 武训先生是一 “ 个平常的人 , 他是一个平常的老百姓 , 他一生只
办学校——民有 民办民享韵学校, 必将会 如雨 后春笋' I 千千万万的普遍全中国而 起来。” 陶先生随着指出' 有些进步的朋友 “ 认为武 训先生是刻苦修行的人”。 在这革命 的大时 .“ 代 刻苦修行分散了革命的力量。 陶先生则认 ? 为 他们错认 了武训先生。画了一个苦行的圈 子, 让武训先生站在里面 , 使一切进 的青年望 而生畏 , 连武训对于启蒙运动 的宝贵贡献也 “ 同封锁在 ‘ 苦行 ’ 圈里 , 拒人 于千 里 } 、 。” 在这里 ,陶先生肯定武训对启蒙运动是有 “ 宝贵贡献” ; 同时否定了武训兴学是 “ 的 也 分 散 了革命 的力量” 这—错误观点。

武训故事的阐释空间

武训故事的阐释空间
李伟
武训故事的阐释空间
作为有史可考的唯一一个被写入正史的乞丐,武训的办学精神乃至人生境界已成为一种标杆。从 武训逝世到 1951 年电影《武训传》被批判,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团体、任何政权对武训及其 精神有任何质疑,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他在短短的半个世纪里已经开始被神化,成为积贫积弱 时代教育救国理念、改良主义理想的化身,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财富之一。
这些修改,以新的阶级视角介入叙事,拓宽了 武训故事的历史背景,丰富了武训故事的思想内涵, 从不同的角度扩大了武训故事的阐释空间,使对武 训的评价不只是单向的简单的歌颂,而是变得斑驳 而复杂,甚至充满了矛盾与张力。特别需要指出的 是,全剧处处表现出与当时意识形态保持一致的正 确性。于是就有了一个体现编导意图的叙事者。电 影本来是打算以一个老布贩当年在武训出殡时给孙
史传中的武训
据说,武训是唯一一个被写入正史的乞丐。《清 史稿 · 武训传》记载 :
武训,山东堂邑人。乞者也,初无名,以其第 曰武七。七孤贫,从母乞於市,得钱必市甘旨奉母。
. All母既Ri丧g,ht稍s长,Re且s佣e且rv乞e。d自 . 恨不识字,誓积赀设
义 学, 以 所 得 钱 寄 富 家 权 子 母, 积 三 十 人, 得 田 二百三十亩有奇,乞如故。蓝缕蔽骭,昼乞而夜织。 或劝其娶,七谢之。又数年,设义塾柳林庄,筑塾 费钱四千余缗,尽出所积田以资塾。塾为二级,曰 蒙学,曰经学。开塾日,七先拜塾师,次遍拜诸生, 具盛馔飨师,七屏立门外,俟宴罢,啜其余。曰: “我 乞者,不敢与师抗礼也!”常往来塾中,值师昼寝, 默跪榻前,师觉惊起 ;遇学生游戏,亦如之 :师生 相戒勉。於学有不谨者,七闻之,泣且劝。有司旌 其勤,名之曰训。尝至馆陶,僧了证设塾鸦庄,赀 不足,出钱数百缗助其成。复积金千余,建义塾临清, 皆以其姓名名焉。县有嫠张陈氏,家贫,刲肉以奉 姑,训予田十亩助其养。遇孤寒,辄假以钱,终身 不取,亦不以告人。光绪二十二年,殁临清义塾庑下, 年五十九。病革,闻诸生诵读声,犹张目而笑。县 人感其义,镌像于石,归田四十亩,以其从子奉祀。 山东巡抚张曜、袁树勋先后疏请旌,祀孝义祠。1

千秋义丐——武训赋

千秋义丐——武训赋

千秋义丐——武训赋黄河故道,冠州古邑,冉子弦歌之乡,武圣义学故里。

武训,冠县柳林镇武庄人,出身寒微,以行乞而兴义学之举,清廷封其“义学正”,民间尊之“武圣人”,史称“千古一丐”。

牌坊无声,诉说兴庠苦乐,青史有名,记载办学风雨;乐善好施传史册,扶贫济困震寰宇。

矢志不移,感天动地。

弱冠为乞丐,立兴学之志;而立置田亩,为兴教点积。

六亲暂疏,犹恐家族谋私;终生不娶,只为义学效力。

年过半百,颠沛于大街小巷,受尽千宗罪。

田三百亩,取利乎田租利息,岁聚五百吊之数;建学过三处,分布于鲁西大地,泽惠上百人有余。

跪行一生,昂立千载。

为措资办学,乞讨于砖肆瓦巷,饱尝过酸辣苦甜;惯常于冷嘲热讥,屈演尽跟头倒立。

效犬吠,学驴骑;饮驴溲,噬马溺,只为义学捐资;食砖头,嚼瓦块,吞蛤蟆,食虫蚁,聊赚富人欢喜。

开学之时,恭恭敬叩拜师生;置宴之处,唯唯诺磕请菜肴。

半生履志,积小善而成厚德;一世行跪,以尊严置换大义。

市井三跪:跪谢舍予愛心者,跪求拥财惜捐者,跪劝风言风语者;学堂三跪:跪谢勤于教事者,跪求疏于管理者,跪劝沉于游戏者。

其情之真,意之切,望之深,泣鬼神,风草木,感天地,惊造化。

天地无情,人生易老。

儿女羡情长,义士苦命短。

天道铮铮,无奈乎生老病死;人迹匆匆,难留住七尺身躯。

一八九六,一代义丐,撒手人寰,享年五十有二。

于琅琅书声中,在缕缕墨香里,披一身疲倦,载举国赞誉,含笑于九泉之下。

天地同悲,江河动容。

师生哭声震天,市民闻讯泪下,自动送殡者达万人,堂邑、馆陶、临清三县全体官绅,参加葬礼。

十年后,清廷将其业绩宣付国史馆立传,并为其修墓建祠立碑。

辛亥以后,被誉为普及教育之先导,私人兴学之表率,中国教育之楷模。

一股武训热,蔓延全中国。

紫陌云愁,落叶飘零。

文革骤起,教育逢冬。

一部《武训传》,横遭灾祸生。

义士罹难,惨遭砸碑挖坟,曝棺荒垄;红卫莽动,更有抬尸游街,焚骨市井。

幸武氏后人归殖祖茔,骨得安,魂得宁。

光阴似箭,峰回路转。

迨至一九九五,重修武祠,建百米碑廊,筑嘤鸣台,修武魂亭。

发扬陶行知的新武训精神

发扬陶行知的新武训精神
, `


,

,
,


畏 外
,
连 武 训 先生 对 于 启 蒙 运 动 的 宝 贵 贡 献 也 一 同封 锁在

`
苦行
,
圈里
,
拒 人 于 千 里 之 他 一无 权
一面做 工
。 、 、

( 见
《 把武 训 先生 解放 出 来 》 1 9 4
陶 行知 还 强 调 指 断 武 训 只 势 歌

是 户
5 年 1 2 月 ) 平常 价 苗从 一个 平常 的者 j
找们 应 当 抱科 学态 度来 对 待 陶行 知提 出的
,
应 当 清除 不 实之 词

,
还 历 史 真面 貌
下 面 从陶行 知 对 武 训 的
,
集 体新 武 训 运 动

等 问题 进 行概 略的分 析
将 能给我 们 一 些
有 益的 启 示



武训是 什 么 人 ?
, ,
`

关 于武 训
陶 行 知 对他 的 了 解是 非常 清 泛 的


由于生 活穷 苦
,
想 读 书而 不 能

做工 又 由于不
,
琳 字受 人欺 侮
,
于是 他
,
娜 出 自 己 的小
积蓄 了 几 千 两

圈 子 想 到 别人 的痛 苦
便 立下 志 愿
,
兴 办学校
,

,
开通 氏智
讨饭 三 十 年
,

银子 学
,
,
捐 了基地

武训兴办义学成功原因析论

武训兴办义学成功原因析论
12 5
部奉献给义学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获得受教育的“ ”他 的行动 利 , 看似矛盾 , 设身处地分析一下, 却也顺理成章 。 从总体上说 , [ 武
训这种舍生取义, 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兴学成功的根基 。
二 、乐善好 施” 鲁西 北区域 发展 的需 要 “ 是
力扶持 , 于是出现了民间办学的热潮。聊城地区运河沿岸 由于
[ 中图分类号] 2  ̄5 c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62 l7 一m720) 05 一1 (09 ̄一 12 ( 2
武训是山东堂邑人, 自幼家境贫寒, 父早丧, 随母乞讨度 日。 后与人帮工 , 因不识字受尽欺骗 , 遂立下行乞兴学之志, 以赤贫
余人 , 分经学 、 蒙学两班督课。19 年 ( 84 清光绪二十年)武训与 , 他人合伙成立杨二庄义学。1 6年( 8 9 清光绪二十二年)武训在 , 临清御史巷建成第三所义学, 次年 , 招收童开班课读 , 办学事业
利和谐。武训把为穷孩子办学看成高尚的” 的行为, 义” 义与不
义的唯一标准是看是否对兴学有利。虽然武训在集资办学上多
欺负他不识字赖掉三年的工钱之后 , 决心靠乞讨攒钱兴办义学。 他喊出了“ 扛活叫人欺” “ 、修个义18 年( 87 清光绪十三年)武训在 ,
低 , 接 纳 , 收费 。因此义 学 的发展 促进 了聊城 教育 的普 一律 概不
及。 .
染、 教育了不少仁人志士。为了国家民族或本阶级的利益, 可以 抛弃 自己的一切, 以致英勇献身 , 这一思想在 民间影响也是深广
的。在某种历史条件下, 老百姓也可能吸取其精神 , 为本阶层的 利益而忘我拼搏。 ] _武训“ 2 办个义学为贫寒” 的理想和行动 , 反映
商业比较发达, 人们思想相对开放, 办学风气尤甚, 所以武训提 出“ 修个义学为贫寒 ” 也不足为奇。

武训兴学,义动天地

武训兴学,义动天地

武训兴学,义动天地武训本来没有名字。

他是山东堂邑县(在今山东省聊城县西北)的一个乞丐,因为他排行第七,认得他的人,根据民间的习惯,就把他称作武七。

那时人们的排行方法,叫作“大排行”,叔叔大爷的孩子就是堂兄弟,都在一起排。

其实,武训的兄弟并不多,并且,他从小就失去了父亲,是母亲带着他,四处讨饭为生。

他逐渐懂事之后,对待母亲非常孝敬。

只要讨到钱,就一定要买一点比较好吃的东西给母亲吃。

母亲去世后,他一面给人家打工,一面讨饭。

他最感到遗憾的是自己没有读过书,不识字。

因此,他下决心要攒钱办学校,让穷人的孩子能够读上书。

他把讨来的钱,一点一滴的积攒下来,够一定数目了,就寄存到一位富人的家里。

当他已经讨了三十年饭的时候,他用积攒的钱买下了二百三十多亩地。

有这些土地,在当地已经可以算作是一个不小的地主了。

但他还是穿着破烂的衣服,白天继续讨饭攒钱,晚上就在自己家里织布。

有人见他人老实,能干。

就给他提亲,劝他娶个媳妇,他婉言谢绝了。

又积攒了几年,他的钱终于够盖一所小学堂了,他就用了四千多两银子,在自己的家乡柳林庄办起了一所义学。

“义学”就是专收穷人家子弟的免费学校。

他把自己的全部土地,也都捐给了这所学校,作为学校的财产和经费的来源。

这所义学分两部分,一部分叫作蒙学,就是打基础的部分;另一部分叫作经学,学习四书五经。

开学那天,他先拜先生,后拜学生,然后设宴款待先生。

他不上桌吃饭,而是毕恭毕敬地侍立在门外。

等老师吃完了,他才吃剩下的饭菜。

他说,这是因为他是个叫花子,没有资格同先生身份平等。

以后,他经常到学校来看看。

如果遇到先生睡午觉,或者学生正在游戏,他就默默地跪在床边,有时先生为这事大吃一惊。

师生们也经常以武七的事迹,互相勉励。

武七如果听说哪个学生学习不努力,就会难过得落泪。

有一次,武七讨饭来到馆陶(在今山东省馆陶县北),遇到一位僧人名字叫了证。

这位僧人也想办一所义学,钱却不够,武训就赠给了证几百缗,帮助他建成了这所学校。

纪念伟大的平民教育家武训先生诞辰 一百八十周年

纪念伟大的平民教育家武训先生诞辰 一百八十周年

纪念伟大的平民教育家武训先生诞辰一百八十周年武成广一、武训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影响清道光十八年十月十九日(公元1838年12月5日),武训先生诞生于山东省堂邑县武家庄(今冠县柳林镇武庄)一个贫农家庭。

因排行第七,又称武七。

立志创办义学后,又自称“义学症”。

义学办成后,人们认为其行为足以“垂训于世”,于是人们又尊称他的原名“武训”,或封号“义学正”。

武训先生七岁时,父亲武宗禹病逝。

大哥武谦、五哥武让均无力养家,武训先生便随母亲崔氏讨饭度日。

日行乞,夜绩麻,或为人推磨、负绳为生。

武训三十五岁时,母亲崔氏病逝。

武训先生十四岁到二十一岁,先后在几家做长短工,累遭地主、老财的欺凌。

因他不识字,用假账赖掉他几年扛活工资,还反诬他讹诈,惨遭毒打。

武训认为穷人受压迫,原因就在于不识字。

于是下定决心,即使用讨口要饭的办法,也要“修个义学为贫寒”。

此后,终其一生,不娶妻,不置家产,自残自贱,历尽艰辛,行乞兴学,三十多年终于办成三处义学。

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堂邑县柳林镇崇贤义塾建成开学。

这是武训先生行乞三十年办成的第一处义学。

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武训先生捐资赞助馆陶县千佛寺僧人了证办成杨二庄义学。

这是武训先生行乞以来兴办的第二处义学。

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武训先生又在临清筹建第三处义学。

得到临清州绅士施善政等人赞助和塾师王丕显的大力支持,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义学建成,即临清御史巷义学。

清光绪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三日(公元1896年6月4日),武训先生积劳成疾,病逝于临清御史巷义学内,终年五十九岁。

按其遗嘱,侄孙武芳林奉祀,胞侄武克信迎灵,归葬在堂邑县柳林镇崇贤义塾东侧。

武训先生行乞兴学的事迹,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青睐。

光绪十四年九月(公元1888年10月),清廷据山东巡抚奏折,按照清朝关于士民捐施善举银千两以上准奏旌奖建坊,赐予“乐善好施”字样的定例,批准堂邑县民武七建坊,并赐予“乐善好施”字样。

武训先生兴学歌

武训先生兴学歌

武训先生兴学歌矢志义学扛活受人欺,不如讨饭随自己,别看我讨饭,早晚修个义学院。

我积钱我买田,修个义学为贫寒,谁养家谁肥已,准备上天雷神击。

布缕絮把腰扎,修个义学为众家,结线头缠线蛋,早晚修个义学院。

缠线蛋结线头,修个义学不犯愁。

吃菜根吃菜根,我吃饱不求人,省下饭修个义学院。

这边剃那边留,修几处义学不犯愁。

这边留那边剃,积钱置两顷义学地。

吃芋尾吃芋尾不用火不用水,省下钱修个义学不费难。

布缕絮把腰扎修个义学全在我自家。

破帽头破棉袄,修个义学少不了。

打破头出出火修个义学全在我。

吃的好,不算好修个义学才算好。

不娶妻不生子,修个义学无缠丝。

不要老婆不要孩以修义学为生涯。

人生七十古来稀五十三岁不娶妻,亲戚朋友断个净,临死落个义学症。

人不行又无衣,修个义学不娶妻。

不顾亲不顾故,义学我修好几处。

我的事你别管,兄弟分家不相干。

众人钱不养家,养家天打霹雳火龙抓。

我不疯我不病一心只害义学症。

义学正不用封,黄袍马褂没得用,办个义学万年不能动。

路死路埋街死街埋,路旁就是棺材。

沿街乞讨背着褡子沿街溜,修个义学不犯愁。

拿着铜勺去讨饭,一心修个义学院。

东门走西门串南门北门去要饭。

花狗花狗你别咬修个义学跑不了。

我要饭你行善修个义学你看看。

不给俺俺不怨自有善人管俺饭。

大爷大叔别生气你老几时不生气了我几时出去。

你们行善俺代劳,大家帮着修义学。

不强要不强化不用害怕俺化缘你行善,大家修个义学院。

不嫌多不嫌少,舍些金钱修义学,又有名又行好,文昌帝群知道了准叫你子子孙孙八抬大轿。

众位爷凑一凑修个义演是一就。

今天一日多奇怪,出门碰着恶奶奶,不怨天不怨地怨着自己没运气。

没运气真是好早晚义学少不了。

义学症没火性见了人把礼敬,上了钱活了命,修个义学万年不能动。

出卖苦力推磨推磨一斗麦子六十个,管推不管箩管箩钱还多。

不用格拉不用套,不用干土垫磨道。

出粪铡草拉砘子来找,管黑不管了,不论钱多少。

给我钱,我砘田,修个义演不费难。

又拉砘子又拉耧,修个义学不犯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训乞讨兴学--发生在聊城的美德故事之十一上匾是1986年6月由刘用舟(曾任原临清武训小学初级部主任)、李耀堂(曾任临清工商联主席)、王宝礼、王宝仁、王宝群(三人为继承武训遗志矢志办学的原武训学校校长王丕显之孙)赠送,题匾者为杜向春。

下面塑像位于冠县柳林镇武训墓园。

918年前,大文豪苏轼以“匹夫而为百世师”来称赞“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

842年后,国民党元老于佑任再次重复这句话,不过,他称赞的是一个目不识丁、连正式名字也没有的乞丐武训。

一个乞丐,缘何能与“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比肩呢?据《中国男:百年转型中国人的命运与抗争》载:武训(1838~1896),清末山东堂邑(今聊城市东昌府区西北)柳林镇武家庄人,无名,因排行而被人称为武七。

武七羡慕富人家的孩子可以读书,去私塾偷听读书声时遭到塾师的呵斥。

八岁时,父亲病死,姐姐给人家做了童养媳。

九岁时,武七跟着母亲到处要饭。

十五岁时在姨夫家做童工,十七岁时给地主李廪生打长工,饱受人间白眼。

他身材肥短,一说话嘴角即现白沫,大家给他取了个诨号“武豆沫”。

尤其是因为不识字而多次被人毒打,被骗财,被讹掉工钱。

他给李廪生做工三年,分文不得,反而被打得头破血流,赶出家门。

无望之际,他在一破庙里昏睡三天。

三天之后,他起来了。

他没有忧愤而死,而是如痴如癫,半呆半傻,既不回家,也不再给人家做长工,而是手舞足蹈地到处要饭,做零工。

这个大字不识的文盲,经过三天的昏睡,一下子明心见性、才华横溢。

那一年,武七二十一岁。

他依然穷苦,一顿饭吃好就得寻找下一顿,但却从此出口成章,念念有词,随时可以应对人们的询问、嘲弄、拳打脚踢。

他立下的志愿乃是兴办义学:扛活受人欺,不如讨饭随自己,别看我讨饭,早晚修个义学院。

武七到处吆喝着出卖苦力:“出粪,锄草,拉砘子来找,管黑不管了,不论钱多少。

”为了多挣钱,他把自己的长辫子剃掉,净得京钱一吊,作为他兴办义学的基金。

他没有工做的时候,就到各地去要饭。

因为他总是唠唠叨叨的“义学长,义学短”,乡邻以为他害了什么“义学症”,就又把“义学症”作为他的第二个诨号,他无动于衷:义学症,没火性,见了人,把礼敬,赏了钱,活了命,修个义学万年不能动。

他行乞时,把要来的钱都积存起来,要来的干粮,自己只吃碎烂的,好的完整的拿去卖了,变成现钱积存下来,作为义学的基金;甚至捡菜根、芋尾来吃,以节省他要来的菜和饭。

他说:吃得好,不算好,修个义学才算好。

食菜根,食菜根,我吃饱,不求人,省下饭,修个义学院。

吃芋尾,吃芋尾,不用火,不用水,省下钱,修个义学不费难。

为了积攒钱,武七在山东、江苏、河北、河南一带行乞,并做过各种各样的农活、杂耍、手艺:推磨、推碾、割麦、浇园、挑担、拉车、纺线、竖鼎、做马骑、吃蛇蝎、捻线头、轧棉花、做媒红、给农民小额贷款买地买牛……武七积来的钱又被姐夫骗去后,他就打听当地可以信任的士绅,跪求那些住在深宅大院里的举人、进士,求他们帮自己存款。

他可以不顾家人亲友,但若乡亲真有困难,如三十八岁那年,鲁西北大旱,赤地千里,到处有人饿死,武七就买了四十担红高粱,托绅士替他办理赈济灾民的工作。

又如农民张春和外出十年没有音讯,生死下落不明,家里婆媳二人的生活全靠媳妇张陈氏做针线活或要饭来维持,武七听说后,就送给她们十亩地。

就这样,经过了三十年的努力,在他五十岁的时候,武七觉得有力量办学的时候,他跪请进士杨树芳先生,一位急公好义的绅士来替他筹划兴办义学的事。

杨非常惊喜同情,但以不孝有三来劝武七成家,武七说:不娶妻,不生子,修个义学才无私。

杨表示愿意出面帮忙,并向当地的绅耆募集不足资金。

武七搬砖、买木料、亲自做工,在杨树芳等人的主持下,不到一年时间,崇贤义塾于1888年春天开学。

从二十一岁立志,到武七五十七岁时亲眼看见义学开学,过去了整整三十年。

武七亲自劝说穷苦人家的孩子上学,七十几个学生分经学、蒙学两班。

武七跪请杨树芳为学董,主持义塾一切。

但他并不放松,跪请睡懒觉的教师,跪求学生不要调皮旷课。

最重要的是,武七仍自律苦行。

义塾创办之初,他准备丰盛的筵席招待教师,请学董和热心赞助的绅士们作陪,他自己并不入席,而是站在客厅外面,向来客磕头致谢。

他说:“我不敢同老师和诸位先生们坐在一起,我站在门外,觉得心安,觉得快乐。

”他跟学生们一样分得一斤馍馍,一碗大锅菜,仍舍不得吃,跑到庄外的砖窑上换了几块新砖回来,自己仍吃些残菜剩饭。

义塾成立后,虽然已经实现了他的心愿,但他依旧过着漂泊无定的流浪生活,到处去要饭,仍旧住破庙。

学生们劝他别再要饭了。

他说:“我办义学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人的生活享受,完全为了使我们这群穷孩子们有机会念书!我过的生活自己并不觉苦,只要你们努力学习,我比什么都快乐。

”这样三十年如一日厉行的人格力量迟早要进入社会的核心层面。

后来的张学良说他“行兼孔墨”,这样一个最底层的中国人三十年来做着孔子、墨子的事业,那种力行示范不仅得到了乡邻们的承认,也最终获得了社会上层人士的尊重同情。

在这样的人物事迹面前,任何有心人都是富有成效的传媒,迅速地让他进入全社会的视野中去。

杨树芳等人把他的事迹呈报给知县郭春煦,郭大为惊奇,到义学视察,对武七崇仰不已,不仅赠银十两,而且把他的事迹转陈山东省巡抚请予嘉奖。

山东省巡抚张曜知道后,邀见武七,见他疯疯癫癫的样子,以为他害过什么重病,他说:我不疯,我不病,一心只害义学症。

一面跟巡抚谈话,一面还不断地捻着线头。

张巡抚大为感动,助他二百两银子作为义学的基金,另外给他方便劝募的缘簿,下令免征义学田钱粮和徭役,并给这个无名的同胞赐名“训”,从此,这个名叫武训的穷苦人教化、训导了几代中国人。

张曜奏请光绪皇帝颁以“乐善好施”的匾额。

武训的绝世奇行轰动朝野。

当时的清政府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仍令国史馆为武训的事迹立传。

《清史稿》宣统本纪记载:己未,予积赀兴学山东堂邑。

义丐武训事实宣付史馆。

朝廷还授以武训“义学正”名号,赏穿黄马褂。

武训甚至感动了佛门中人。

在他五十三岁那年,馆陶县杨二庄的了证和尚,因为景慕武训的精神,而把自己的香火钱和部分庙产捐出来,想为穷孩子们办第二所义塾,武训听说后,主动找到了证,把自己的义学基金奉献出来,一起创办了馆陶杨二庄义塾。

武训还感动了当时的教育部长。

在他五十六岁那年,学部侍郎裕德到山东视察学务,武训拦轿向他募捐,裕德捐给他二百两银子。

加上自己的旧存,武训在临清创办了第三所义学:临清御史巷义塾。

在第三所义学创立的那年,武训已经五十八岁了。

他长年苦行,至此耗干了精神,当年五月,武训得了重病。

他住在义塾里休养,躺在屋檐下边,不肯占用一间房子。

最初几天他不吃饭也不吃药,每天只喝几口开水。

据说,只要听见学生们琅琅的读书声,他那病弱的脸上就有着无限愉快的神情。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四月二十三日,武训病逝于御史巷义塾。

根据《清史稿》的记载:“(武训)病革,闻诸生诵读声,犹张目而笑。

”武训含笑离开了世界,享年五十九岁。

出殡之日,堂邑、馆陶、临清三县官绅全体执绋送殡,遵照武训遗嘱归葬于堂邑县柳林镇崇贤义塾的东侧。

各县乡民自动参加葬礼达万人以上,沿途来观者人山人海,一时师生哭声震天,乡民纷纷落泪。

据说当时即有人相互低声议论:“谁说武训没有儿子?”在武训辞世的五十多年间,他的事迹感动了世界,首先感动了他的同胞们:1903年山东巡抚衙门为武训修葺了陵墓、建造了武训祠,并立碑为纪。

1920年左右,临清西路指挥兼专员赵仁泉,在临清进德分会中间修建了一座纪念堂。

1921年,民国大总统徐世昌赠给武训“热心公益”的匾额。

曾任山东教育厅长的何思源拨款重建了武训祠,并在武训祠堂立了尊武训汉白玉雕像。

1932年,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建造了“武公纪念堂”,并在纪念堂两侧建造了两个“武公纪念厅”。

1934年,临清县武训小学发起了武训九十七周年诞辰纪念活动。

参加这次纪念活动的人几乎囊括了当时全国军政要员和文教界知名人士。

蒋介石、张学良、杨虎城、冯玉祥、于右任、郁达夫、陈衡哲、何思源等人都对武训的办学精神给予了颂扬。

1945年 12月,陶行知等人又在重庆兴起了纪念武训诞辰一百零七周年活动。

郭沫若、邓初民、柳亚子等人参加了纪念会。

陶行知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物价飞涨、教育经费紧张的时期,曾在全国提出“跟武训学”的口号,要求大家做“集体的武训”,艰苦办学。

武训感化了无数的中国人。

段承泽曾在孙传芳手下当过师长、副军长等职。

1927年听到朋友们谈起武训的故事,当时立定了“退赃赎罪”的志愿,决心将自己的财产捐献出来。

1930年,河北、河南闹水灾,段将军把灾民迁移到包头,依照“耕者有其田”的原则,实行集体生活和集体生产,以期造成共同劳动平等享受的新社会。

1933年,段将军又开办了武训小学,实施生活教育,以期创造新农村,建立新文化。

段承泽去世后被人称为“荣军之父”。

武训乞讨办“义学”的故事传入英租界。

英总督感到了一阵阵从未有过的恐惧和震撼。

他重新审视了一番世界地图,仰视着这只昂首挺胸的“雄鸡”,喃喃自语道:“他使我看到了一个不死的民族!我们永远不可能战胜它!”是的,只要有这样的义人存在,中华文化就不会亡,中华就不会亡,宇宙乾坤都不会有绝期。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武训的兴学事迹还被列入学校教科书中。

全国共有七省三十多处学校以武训名字命名。

特别是“大量办义学,急务此为最”的冯玉祥,在 1932年至 1935年间,在山东创办了十五所武训小学。

全国甚至出现了武训出版社、武训街这样的名称。

江苏南通的一所师范学校还将武训像与孔子像并列。

山东民众甚至直呼武训为“武圣人”。

在国外,武训被称为“无声教育家”、“平民教育家”。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武训被埋进了历史。

新天新地的国家不需要他,新天新地的人民也被迫把他遗忘。

这个坚定地活在自己个体本位上的穷苦人,被丑化成一种乡愿阶层的可笑代表而被新社会抛弃。

直到又一个三十年后,他才被人们小心翼翼地想起。

胡乔木在 1985年如此说过:解放初期,也就是 1951年,曾经发生过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这个批判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我可以负责地说,当时的这种批判是非常粗暴的。

因此,这个批判不但不能认为完全正确,甚至也不能认为基本正确。

改革开放以来,临清市在他生前兴义学的御史巷义学( 今临清实验小学) 内建起一座武训纪念馆。

其实,这个乞丐决非一个吃了上顿愁下顿、心为物役的小民,而是发下金刚心有着非凡智慧的行者、圣者、明哲。

据说,他省吃俭用,三十多年间乞讨所得,经营所得,贡献给义学的,相当于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八千分之一,相当于当今的八百万至一千万元。

在武训的人格力量面前,任何人都没有力量来为他加冕,任何机构都不配来给他盖棺定论。

但谈论武训,最令人难解的是他那三天的昏睡,我们,甚至他自己也难以说清楚那昏睡的意义。

也许那是天启,那是中外历史上无数圣哲、使徒们觉悟前的“高峰体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