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运动单元复习与总结(教案)

合集下载

手写教案高中物理直线运动

手写教案高中物理直线运动

手写教案高中物理直线运动
教学内容:直线运动
教学目标:
1. 理解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
2. 掌握直线运动的相关物理量和公式;
3. 能够运用直线运动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重点:
1. 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
2. 直线运动的相关物理量和公式。

教学难点:
1. 运用直线运动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让学生回顾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并复习相关的物理量和公式。

二、引入
引入直线运动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直线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三、讲解
1. 直线运动的物理量和公式:讲解直线运动中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定义和相关公式。

2. 直线运动的图像:通过实例展示直线运动的位置-时间图像和速度-时间图像。

四、实例分析
给学生一些直线运动的实例,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五、练习
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解题能力。

六、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化学生对直线运动的理解和掌握。

七、作业
布置作业,让学生在家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理解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直线运动的相关物理量和公式,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物理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高中物理总结直线运动教案

高中物理总结直线运动教案

高中物理总结直线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公式;
2. 掌握直线运动的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计算方法;
3. 能够解决直线运动中的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教学内容: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计算方法;
2. 教学工具:投影仪、实验仪器、教学PPT等;
3. 教学材料:直线运动的相关公式、实验数据等。

三、教学步骤:
1.导入:通过展示一段直线运动的视频或实验现象,引起学生对直线运动的兴趣。

2.概念讲解:介绍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直线运动的规律,掌握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测量方法。

4.理论讲解:讲解直线运动的相关公式,例如位移公式、速度公式、加速度公式等,帮助学生理解直线运动的规律。

5.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直线运动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6.课堂练习:布置相关课后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要知识点,并鼓励学生在课下进行拓展阅读。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公式,能够解决直线运动中的实际问题。

同时,学生也能够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实践操作,开展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初中直线运动的教案模板

初中直线运动的教案模板

初中直线运动的教案模板【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直线运动的概念,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物理现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直线运动的概念及分类2.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3. 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4. 直线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1. 直线运动的概念及分类。

2.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1. 直线运动的概念及分类。

2.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直线运动的特点。

2. 利用实验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直线运动的概念。

3. 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直线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直线运动现象,如赛车、火车等,引导学生关注直线运动。

提问:“什么是直线运动?直线运动有哪些类型?”2. 讲解直线运动的概念及分类讲解直线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的特点。

然后讲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和特点。

3. 实验观察安排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小车在直线轨道上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4. 应用实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直线运动实例,如跑步、骑车等,让学生了解直线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直线运动的概念、特点及应用。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直线运动的现象?它们是如何应用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实验观察和实例分析等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了直线运动的概念、分类及特点,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中物理直线动作教案模板

高中物理直线动作教案模板

高中物理直线动作教案模板教学科目:物理教学内容:直线运动教学目标:1. 了解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公式,掌握直线运动的相关计算方法。

2. 能够应用直线运动的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2. 直线运动的速度、加速度、位移等相关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能够灵活运用直线运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够理解直线运动的物理意义。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教学实验器材。

3. 相关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相关实例或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学生介绍直线运动的概念以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讲解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15分钟)1. 介绍直线运动的定义和相关公式。

2. 解释直线运动的速度、加速度、位移等概念。

三、实验实践(2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直线运动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测量速度、加速度等数据,并进行计算分析。

四、应用练习(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直线运动的相关计算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直线运动的计算方法。

五、课堂讨论(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直线运动的物理意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直线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直线运动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实验实践和应用练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起扎实的物理基础知识。

高中物理 第2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 第2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物理必修1人教新课标第2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复习教案单 元 小 结 导 航【知识结构】【难点解析】一.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应用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实质上是研究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初速度v 0、末速度v 、加速度A 、位移x 和时间t 这五个量的关系。

具体应用时,可以由两个基本公式演绎推理得出几种特殊运动的公式以及各种有用的推论,一般分为如下情况: (1)从两个基本公式出发,可以解决各种类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

(2)在分析不知道时间或不需知道时间的问题时,一般用速度位移关系的推论。

(3)处理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和末速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时,通常用比例关系的方法来解比较方便。

2.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的解题思想(1)选定研究对象,分析各阶段运动性质; (2)根据题意画运动草图(3)根据已知条件及待求量,选定有关规律列出方程,注意抓住加速度A 这一关键量; (4)统一单位制,求解方程。

3.解题方法:(1)列方程法(2)列不等式法(3)推理分析法(4)图象法(5)比例法 二、巧用运动图象解题运动图象(v-t 图象、x-t 图象)能直观描述运动规律与特征,我们可以用来定性比较、分析或定量计算、讨论一些物理量。

解题时,要特别重视图象的物理意义,如图象中的截距、斜率、面积、峰值等所代表的物理内涵,这样才能速度-时间图象图象 位移-时间图象意义:表示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应用:①判断运动性质(匀速、变速、静止)②判断运动方向(正方向、负方向)③意义:表示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应用:①确定某时刻的速度②求位移(面积)③判断运动性质④判断运动方向(正方向、主要关系式: 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公式: 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位移和速度的关系: at v v +=020vv v +=2021at t v x += ax v v 2202=- 匀变速直线自由落体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特点: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 数值:在地球不同的地方g 不相同,在通常的计算中,g自由落体加速度(g )(重力加速注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只要把v 取作零,用g 来代替加速度a 就行了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物理复习直线运动教案

物理复习直线运动教案

物理复习直线运动教案•相关推荐物理复习直线运动教案第二直线运动直线运动是整个高中物理知识的基础,本从最简单、最基本的直线运动入手,运用公式和图象两种数学工具研究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即研究物体的位移、速度等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是学习力学相关物理问题的工具。

知识网络:专题一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考点透析】一、本专题考点:机械运动、参考系、质点、瞬时速度是I类要求,位移、路程、加速度、平均速度以及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速率、位移公式是II类要求。

二、理解和掌握的内容1.基本概念(1)机械运动: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参考系: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作为标准的另外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参考系是可以任意选取的,选择不同的参考系观察同一物体的运动,观察结果会有不同,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研究物体的运动。

(3)质点:用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在物体做平动时或物体的形状大小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可以忽略的情况下,可将物体视为质点。

(4)位移:描述质点位置改变的物理量,它是矢量,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大小是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线段长度。

(5)路程:是指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它是标量。

位移、路程的联系与区别: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只有在物体做单方向直线运动时路程才等于位移的大小。

(6)平均速度:质点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s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

即v = △s/△t(7)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8)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

速率是标量。

(9)速度变化量△v = vt-v0:描述速度变化的大小和方向的物理量,它是矢量,△v可以与v0同方向、反方向。

当△v与v0同方向时,速度增大;当△v 与v0反方向时,速度减小,当△v与v0不共线时改变速度方向。

(10)加速度: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的物理量,它等于速度的改变跟发生这一改变所用时间的比值。

高中物理讲解直线运动教案

高中物理讲解直线运动教案

高中物理讲解直线运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 掌握直线运动的描述方法和相关公式;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直线运动的描述方法和相关公式教学难点:直线运动的应用题解析教学准备:1. 教材、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2. 教案、黑板、彩色粉笔等教学辅助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一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了解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激发学生对直线运动的兴趣。

二、理论讲解(15分钟)1. 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 直线运动的速度、加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3. 直线运动的描述方法:速度-时间图、位置-时间图等;4. 直线运动的相关公式:v = v0 + at,s = v0t + 0.5at^2,v^2 = v0^2 + 2as等。

三、示例分析(15分钟)结合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掌握直线运动的描述方法和相关公式的应用,引导学生进行相关题目的解答。

四、实验操作(15分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验证直线运动的相关理论,并加深对直线运动的理解。

五、课堂讨论(10分钟)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共同对直线运动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和探讨。

六、课堂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澄清学生对直线运动的理解和认识。

七、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直线运动的知识和运用能力,同时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拓展知识面。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掌握直线运动的描述方法和相关公式,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和课堂讨论,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直线运动概念规律复习课教案

直线运动概念规律复习课教案

直线运动概念、规律复习课教学设计课前分析:教材分析:运动学一章比较基础,但是复习好这一章节是复习好后续课程的重要保证。

这一章节的知识点非常多,而且在会考中一些知识点的出现几率是非常大,所以相应的概念规律必须让学生过关。

学情分析:学生对本章相对比较熟悉,但对一些物理量的含义认识不够,尤其是公式容易混淆,并且对图像问题也不是非常清楚。

教学策略:我计划在落实时好相应的知识点后,针对学生在复习中所暴露的问题,进行分析、延伸和拓展,并且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分析他人出现的问题和自我剖析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直线运动的第一次复习中就将基本的概念和规律落实到位。

并且希望学生不止局限于直线运动的复习,应该在开始进行高中物理知识复习时就有意识地将各部分的知识进行横向的联系,对物理学的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目标:一、巩固以下基础知识:时刻和时间、位移和路程、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速度时间图象、位移时间图象、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规律等。

二、做好疑难解答:1.平均速度问题2.速度与加速度3.处理好v-t图像和s-t图像问题4.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规律三、在完成会考复习的基础上针对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地解决,立足会考、面向高考。

教学方式和手段:1.教师通过分析学生所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2.利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一、引课:在课前同学们对直线运动一章节的概念和规律进行了简单的复习,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我们下面的复习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复习:(一)、平均速度*重申概念,发现问题:引课激发学生的兴趣: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费恩曼曾讲过这样一则笑话:一位女士由于驾车超速而被警察拦住。

警察走过来说:“太太,您刚才的车速是60英里每小时!”这位女士反驳说:“不可能的!我才开了7分钟,还不到一小时,怎么可能走了60英里呢?”“太太,我的意思是:如果您继续像刚才那样开车,在下一个小时里您将驶过60英里。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教案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教案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
2. 掌握直线运动中的速度和加速度计算方法;
3. 能够应用直线运动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1. 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
2. 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
3. 直线运动的公式推导和应用。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直线运动的实物示意图;
2. 准备直线运动的例题和习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直线运动的相关概念,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讲解
1. 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讲解直线运动的定义,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

2. 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讲解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相关公式。

3. 直线运动的公式推导和应用:讲解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并通过例题进行说明。

三、练习
教师分发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总结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强调直线运动的重要性和应用。

五、作业
布置作业:完成课堂练习题或者自行寻找相关习题进行练习。

教学反思:
1. 教学内容是否清晰、生动易懂;
2.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并掌握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
3. 学生是否能够运用直线运动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公式,从而能够更好地应用直线运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一章 直线运动 第2讲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应用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物理教案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一章 直线运动 第2讲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应用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物理教案

第2讲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应用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1.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① v=v0+at 。

2.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② x=v0t+at2。

3.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③ v2-=2ax 。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1.平均速度公式:==④。

2.位移差公式:Δx=x2-x1=x3-x2=…=x n-x n-1=⑤ aT2。

可以推广到x m-x n=(m-n)aT2。

3.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比例式(1)1T末,2T末,3T末…瞬时速度之比为:v1∶v2∶v3∶…=⑥1∶2∶3∶… 。

(2)1T内,2T内,3T内…位移之比为:x1∶x2∶x3∶…=⑦1∶22∶32∶… 。

(3)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位移之比为:xⅠ∶xⅡ∶xⅢ∶…=⑧1∶3∶5∶… 。

(4)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t1∶t2∶t3∶…=⑨1∶(-1)∶(-)∶… 。

三、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的规律1.自由落体运动规律(1)速度公式:v=⑩ gt 。

(2)位移公式:h=gt2。

(3)速度位移关系式:v2= 2gh 。

2.竖直上抛运动规律(1)速度公式:v= v0-gt 。

(2)位移公式:h= v0t-gt2。

(3)速度位移关系式: v2-=-2gh。

(4)上升的最大高度:h=。

(5)上升到最大高度用时:t=。

1.判断下列说法对错。

(1)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均匀变化的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是速度均匀变化的直线运动。

(√)(3)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是均匀增加的。

(✕)(4)匀加速直线运动1T末、2T末、3T末的瞬时速度之比为1∶2∶3。

(✕)(5)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下落的高度与时间成正比。

(✕)(6)做竖直上抛运动的物体,上升阶段与下落阶段的加速度方向相同。

(√)2.(多选)(2019贵州师大附中月考)K111次列车正以180 km/h的速度行驶,前方为终点站贵阳站,司机开始制动减速,列车制动时加速度的大小为2.5 m/s2,则( )A.4 s时列车的速度为60 m/sB.4 s时列车的速度为40 m/sC.24 s内列车的位移x=480 mD.24 s内列车的位移x=500 m2.答案BD3.(多选)如图所示,小球从竖直砖墙某位置由静止释放,用频闪照相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得到了图中1、2、3、4、5所示小球在运动过程中每次曝光的位置。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总结以教案形式帮助学生复习运动学概念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总结以教案形式帮助学生复习运动学概念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总结一、教学目标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概念;2.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3.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理量,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等;4.能够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过程1.引入: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之前学过的匀速直线运动的知识,然后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进行比较,让同学们感受到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

2.概念讲解匀变速直线运动,就是指物体在一条直线上做加速运动,并且加速度大小是恒定的。

所谓匀变速,就是在一定时间内,速度增量等于加速度乘以时间间隔。

3.物理量的定义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有几个重要的物理量需要我们了解:(1) 位移: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移动的距离和方向变化的量,用符号Δx表示;(2) 速度: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和方向的变化量,用符号v表示;(3) 加速度:指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和变化的方向,用符号a表示;4.运动规律(1) 位移规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即Δx∝t²,也可表述为Δx=vt+1/2at²。

(2) 速度规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即v∝t,也可表述为v=at+v₀。

其中,v₀表示物体开始时的速度。

(3) 加速度规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也不变。

5.计算实例(1) 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匀加速行驶20 s,加速度为2 m/s²,求汽车在20秒后所达到的速度和所行驶的距离。

解:v=at+v₀=2×20m/s²+0=40 m/s,Δx=vt+1/2at²=40×20+1/2×2×20²=800m。

(2) 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2秒钟后速度为6m/s,8秒后速度为22m/s,求物体的加速度和位移。

解:a=(v₂-v₁)/(t₂-t₁)=(22-6) m/s/(8-2) s=2m/s²;v=at+v₀=2×6m/s²+0=12m/s,v₀=6m/s,t=6s,Δx=vt+1/2at²=6×12+1/2×2×6²=96m。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案一. 教材分析《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体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物体的运动轨迹,认识和理解速度、方向等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释生活中的运动现象。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描述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来认识和理解物体的运动。

但是,对于速度、方向等概念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来进一步深化。

此外,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在发展中,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和形象的讲解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物体的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让学生认识和理解速度、方向等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释生活中的运动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物体的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认识和理解速度、方向等基本概念。

2.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速度、方向等概念解释生活中的运动现象。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和理解物体的运动。

2.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来体验和理解物体的运动。

3.讲解法:通过形象的讲解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

4.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来深化理解和运用概念。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物体,如小车、球等,用于展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物体的运动轨迹和速度、方向等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物体的运动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物体的运动。

例如,展示一辆小车在直线上行驶的图片,让学生描述小车的运动。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物体的运动轨迹和速度、方向等概念。

同时,教师进行讲解,让学生认识和理解这些概念。

例如,展示一个小球在曲线上运动的动画,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小球的运动轨迹和速度、方向的变化。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一质点的直线运动考点二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公式教学案(含解析)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一质点的直线运动考点二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公式教学案(含解析)

考点二 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公式基础点知识点1 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公式 1.基本公式(1)速度公式:v =v 0+at 。

(2)位移公式:x =v 0t +12at 2。

(3)位移速度关系式:v 2-v 20=2ax 。

这三个基本公式,是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石。

均为矢量式,应用时应规定正方向。

2.两个重要推论(1)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还等于初、末时刻速度矢量和的一半,即:v =v t 2=v 0+v 2。

(2)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 内的位移之差为一恒量,即:Δx =x 2-x 1=x 3-x 2=…=x n -x n -1=aT 2。

3.v 0=0的四个重要推论(1)1T 末、2T 末、3T 末、……瞬时速度的比为:v 1∶v 2∶v 3∶…∶v n =1∶2∶3∶…∶n 。

(2)1T 内、2T 内、3T 内……位移的比为:x 1∶x 2∶x 3∶…∶x n =12∶22∶32∶…∶n 2。

(3)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位移的比为:x Ⅰ∶x Ⅱ∶x Ⅲ∶…∶x n =1∶3∶5∶…∶(2n -1)。

(4)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的比为:t 1∶t 2∶t 3∶…∶t n =1∶(2-1)∶(3-2)∶…∶(n -n -1)。

知识点2 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 1.自由落体运动 (1)条件①物体只受重力作用; ②从静止开始下落。

(2)运动性质:初速度v 0=0,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基本公式 ①速度公式:v =gt ; ②位移公式:h =12gt 2;③速度位移关系式:v 2=2gh 。

2.竖直上抛运动(1)运动特点:加速度为g ,上升阶段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下降阶段做自由落体运动。

(2)基本公式①速度公式:v =v 0-gt ; ②位移公式:h =v 0t -12gt 2;③速度位移关系式:v 2-v 20=-2gh ;④上升的最大高度:H =v 202g;⑤上升到最高点所用时间:t =v 0g。

人教版高中物理直线运动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直线运动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直线运动教案主题:直线运动教学目标:1. 了解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认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3. 掌握直线运动的相关公式和求解方法。

4. 能够应用直线运动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 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3. 直线运动的图像分析和问题求解。

教学难点:1. 加速度的计算和应用。

2. 直线运动的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PPT。

2. 实验仪器和材料。

3. 教师备课材料。

4. 学生实验指导书。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引出问题或实际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直线运动的内容。

二、讲解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15分钟)1. 直线运动的定义和特点。

2. 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的定义。

3. 直线运动的图像和运动规律。

三、匀速直线运动的计算(20分钟)1.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位置关系。

2. 匀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和计算方法。

3. 练习题解析。

四、变速直线运动的计算(20分钟)1. 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

2. 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和计算方法。

3. 练习题解析。

五、实际问题应用(15分钟)结合实际案例或问题,让学生应用直线运动知识进行分析和求解。

六、总结与反思(10分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并让学生回答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反思。

七、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练习题和思考题,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反馈:根据学生上课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提出指导意见。

教学延伸:在课外拓展相关知识,或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加深学生对直线运动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资源: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实验器材、相关视频资料等。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成绩和考试成绩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和加强指导。

高中物理直线动作教案全套

高中物理直线动作教案全套

高中物理直线动作教案全套1. 理解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物理量;2. 掌握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和数学表达式;3. 能够应用直线运动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4.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2. 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3. 直线运动的相关数学表达式。

三、教学难点:1. 直线运动的相关物理量的定义和理解;2. 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的应用。

四、教学内容:1. 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2. 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3. 直线运动的数学表达式。

五、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2. 实验演示;3. 组内讨论;4. 问题解答。

六、教学过程:1. 定义直线运动的概念,并介绍直线运动的相关物理量。

2. 讲解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并推导直线运动的数学表达式。

3.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直线运动的相关物理量。

4. 组内讨论,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直线运动的相关问题。

5. 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

6.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直线运动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七、板书设计:1. 直线运动的定义:直线运动是物体在同一方向上按相同的速度运动。

2. 直线运动的物理量:位移、速度、加速度。

3. 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v = d / t;a = (v2 - v1) / t。

4. 直线运动的数学表达式:d = v0t + (1/2)at2。

八、课堂练习:1. 一个物体以4 m/s的速度向前运动,经过3秒后,它的位移是多少?2. 一个自由落体物体下落2秒后的速度为20 m/s,求加速度的大小。

3. 一个汽车经过2小时的行驶,最终速度是80 km/h,求加速度的大小。

4. 一个物体以20 m/s的速度向前运动,经过5秒后,它的位移是多少?5. 一个自由落体物体下落3秒后的速度为30 m/s,求加速度的大小。

九、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掌握了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数学表达式,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了他们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热情。

高考一轮复习教案直线运动1

高考一轮复习教案直线运动1

富县高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年级:高二科目:物理授课人:课题第一章直线运动1第课时知识点1.知道参考系、质点的概念,在实际问题中能恰当地选择参考系和构建质点模型能够区分位移和路程、时间和时刻、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会计算位移、路程和速度2.掌握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和定义式,知道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的区别和联系;重点复习描述运动的物理量中心发言人陈熠难点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和定义式,知道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的区别和联系;教具课型课时安排课时教法学法个人主页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检查课前学习】【基础梳理】一、质点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________________的点,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2.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当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或影响可以忽略时,该物体可以看做质点。

二、机械运动、参考系1.机械运动物体的________随时间发生变化。

2.参考系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用来作________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所选的____________不同,对它运动的描述就可能不同。

通常以________为参考系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三、时刻和时间间隔四、位移和路程五、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六、加速度1.意义描述_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

2.定义式a=________________,其中Δv指速度变化量,Δt指时间间隔。

3.方向与Δv的方向________,单位是m/s2。

4.决定因素加速度是由作用在物体上的____________和物体的________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与Δv没有直接关系。

5.根据a与v方向间的关系确定物体的运动(1)当a与v同向或夹角为锐角时,物体________运动;(2)当a与v反向或夹角为钝角时,物体________运动;(3)当a与v垂直时,物体速度的大小____________________,方向________________。

小学科学1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案)

小学科学1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案)

小学科学1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案)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这一课题,学生将了解物体在空间中运动的基本规律,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运动相关的问题。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与区别,并锻炼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分析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理解直线运动的定义和特点。

b. 掌握测量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的方法。

c. 理解曲线运动的定义和特点。

d. 了解曲线运动的实际应用。

2. 能力目标:a. 能观察和描述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现象。

b. 能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问题。

c. 能运用测量工具和方法,测量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

d. 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曲线运动现象。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b. 发展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a. 直线运动的概念及其特点。

b. 测量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的方法。

c. 曲线运动的概念及其实际应用。

2. 教学难点:a. 帮助学生理解曲线运动的特点,并通过实例解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运动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运动?举例说明一下。

2. 概念讲解(15分钟)让学生自由描述物体的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并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形成初步的概念。

引导学生明确直线运动的概念:物体在运动过程中路径呈直线的运动称为直线运动。

让学生找出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并描述物体的直线运动特点。

引导学生明确曲线运动的概念:物体在运动过程中路径呈曲线的运动称为曲线运动。

同样请学生找出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并描述物体的曲线运动特点。

3. 实验与观察(35分钟)a. 实验1:测量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

准备一根平直的跑道,标出等距离的刻度。

让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择一位学生进行实验,其他同学观察并记录数据。

物理专业直线运动教案高中

物理专业直线运动教案高中

物理专业直线运动教案高中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掌握直线运动的定义,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能够分析直线运动的规律。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其对物理学的兴趣和探求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直线运动的定义,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方法,直线运动的规律分析。

2. 难点: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及对直线运动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及内容安排:1. 导入:通过引入一个具体的例子,如小汽车匀速行驶的情景,引出直线运动的概念和定义。

2. 探究:进行实验,用测量仪器测量物体在直线上的速度和加速度,并通过计算和分析得出结论。

3. 引出:引出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公式,并解释其物理意义。

4. 引导:通过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掌握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方法,分析直线运动的规律。

5. 运用:应用所学知识,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加深对直线运动规律的理解。

6. 总结:总结课程内容,巩固学生对直线运动的理解,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手段与教学资源:1. 实验仪器:速度测量仪器、加速度测量仪器。

2. 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

3. 教学文具:笔记本、笔、尺子。

4. 资料:课件、实验指导书。

五、作业布置:1. 练习题目:选择一些速度和加速度相关的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 课后思考:让学生思考直线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写一篇作文。

六、教学效果评价:1. 调查问卷: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程的反馈,评价教学效果。

2. 测验测试:以书面测试形式考核学生对直线运动的掌握程度。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祝教学顺利!。

初中直线运动的教案设计

初中直线运动的教案设计

初中直线运动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直线运动的概念及其特点;(2)掌握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及其计算方法;(3)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位移公式,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观察和分析,体验直线运动的特点;(2)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3)借助图象法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2)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3)感受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直线运动的概念及其特点;(2)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计算方法;(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位移公式。

2. 教学难点:(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的推导;(2)速度公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汽车的匀速行驶、运动员的匀速跑步等,引导学生关注直线运动的现象;(2)提问:什么是直线运动?直线运动有哪些特点?2. 探究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1)教师提出问题:如何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速度的概念;(2)讲解速度的计算方法,公式为 v=s/t,其中 s 为路程,t 为时间;(3)通过实验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特点。

3. 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位移公式:(1)教师讲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加速度在直线运动中的作用;(2)讲解速度公式 v=v0+at,其中 v0 为初速度,a 为加速度,t 为时间;(3)讲解位移公式 s=v0t+1/2at^2,其中 s 为位移,v0 为初速度,a 为加速度,t 为时间;(4)借助图象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位移公式的推导过程。

4. 应用与拓展:(1)教师提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速度和位移公式进行解答;(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做直线运动?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直线运动的概念、特点以及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位移公式。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训练教案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训练教案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训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直线运动的相关概念和公式。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直线运动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直线运动的相关概念和公式的掌握。

2. 难点:应用直线运动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一个物体做直线运动的视频或图片引入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2. 理论讲解:
(1)直线运动的概念和特点;
(2)直线运动的速度、加速度等相关概念和公式。

3. 实践操作:
让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和计算,通过实验数据验证直线运动的相关理论。

4. 练习与训练:
(1)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题;
(2)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直线运动的知识进行解决。

五、总结与拓展:
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拓展一些相关应用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学习。

六、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练习题作为课下作业,复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七、板书设计:
直线运动训练教案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操作和应用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直线运动的相关知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实际案例让学生练习和应用直线运动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线运动单元复习与总结一、目标与策略明确学习目标及主要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首要条件,要做到心中有数!学习目标:●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含义以及它们的区别;知道位移和路程的概念,知道位移和路程的区别。

●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知道什么是位移-时间图象和速度-时间图象。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运动的v-t图象的物理意义。

●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跟速度、速度改变量的区别,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理解匀速运动、变速运动的概念,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和非匀变速运动。

●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会应用这些公式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计算。

●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重点难点:●正确理解描述质点运动的物理量,即位移和路程、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和加速度。

●熟练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规律及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能在实际问题中加以运用●正确理解并熟练掌握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v-t图象的物理意义。

学习策略:●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理解和体会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建立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逐步体会各知识点的地位、作用、分清主次,理解理论的实质,这是提高能力的基础。

二、学习与应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科学地预习才能使我们上课听讲更有目的性和针对知识回顾——复习构建知识结构和网络,能从整体上把握学习内容,找出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关联,加深对它们内在联系的认识。

知识要点——预习和课堂学习认真阅读、理解教材,尝试把下列知识要点内容补充完整,带着自己预习的疑惑认真听课学习。

请在虚线部分填写预习内容,在实线部分填写课堂学习内容。

课堂笔记或者其它补充填在右栏。

知识点一:质点的概念(一)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的点称为质点。

(二)说明质点是一个的模型,是对实际物体科学的抽象,真正的质点是存在的。

在实际所研究的问题中,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运动的影响可以时,可将物体视为质点。

一个物体能否被看成质点,与物体的大小关。

知识点二:几个基本概念的区分物理量概念或物理意义标、矢量对应运动量区别与联系时间和时刻时刻一瞬间量状态量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轴上一,通常说法有:第几秒末、第几秒初、第几秒时时间一段时间,两时刻间隔量过程量时间在时间表示轴上一 ,通常说法有:前(头) 几秒内,后几秒内、第几秒内位移和路程位移表示质点的变化的物理量量方向:由指向过程量与相对应一般情况下,路程不等于位移的大小,只有在 向直线运动中,路程才等于位移的大小路程 质点运动的长度量 过程量 与 相对应 速度 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量 方向:物体的运动方向状态量 与相对应平均速度是指质点通过的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 量,方向与位移的 方向相同;平均速率是指质点通过的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 量。

做变速运动的物体,不同时间(或不同位移)内的平均速度一般是不同的,因此,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对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而言的。

平均速度 物体的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x vt=量 方向:与物体 方向相同。

过程量与相对应平均速率 质点通过的总与所时间的比值量过程量与 相对应知识点三:加速度的物理意义(一)定义物体 的变化与完成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物体的加速度,用a 来表示,即a=,式中v ∆表示速度的变化量,0v 表示开始时刻的速度(初速度),v 表示经过一段时间t 后末了时刻的速度(末速度)。

(二)物理意义加速度是表示快慢的物理量。

(三)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加速度的单位是,读作。

(四)矢量加速度是矢量,它的方向同速度变化的方向。

物理量公式物理意义区别与联系速度v=也称为“变化率”,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运动状态量,对应于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运动快慢和方向。

加速度a与速度v无直接联系,与v∆也无直接联系,v大,a大;v∆大,a也大。

速度的变化v∆=描述速度改变的物理量,是运动过程量,对应于某一段时间(或发生某一段位移),若取v为正,则0v∆>表示速度,0v∆<表示速度,0v∆=表示速度。

加速度a=也称为“变化率”,表示在单位时间内的速度变化量,反映了速度变化的快慢及方向。

知识点四: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规律(一)匀变速直线运动定义: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都相等的直线运动。

特点:对于做匀变速运动的质点,当质点的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时,表示质点做速运动;当质点的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反时,表示质点做速运动。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1)基本规律速度公式:v=位移公式220x v v x vt =-===说明:①以上四式只适用于 运动;②式中v 0 、v 、a 和x 均为 量,应用时要规定正方向,凡是与正方向相同者取正值,相反者取负值(通常将v 0的方向规定为正方向),所求矢量为正值表示与正方向相同,为负者表示与正方向相反。

(2)一些有用的推论①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何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的差是一个 :x ∆=②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的 的瞬时速度:t2v v ==③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段位移中点的瞬时速度22022x v v v += ④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a .前1秒、前2秒、前3秒……内的位移之比为b .第1秒、第2秒、第3秒……内的位移之比为c .前1米、前2米、前3米……所用的时间之比为d .第1米、第2米、第3米……所用的时间之比为知识点五:自由落体运动及其规律(一)自由落体运动(1)定义:物体只在 力作用下,从 开始下落的运动。

(2)特点:初速度v 0= ,加速度a =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说明:只需将v 0=0,a =g 代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中即可) (1)基本规律速度公式:v =位移公式:2h v ==(2)自由落体运动的有关推论: 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2tv v ==连续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是x ∆=前1秒、前2秒、前3秒……内的位移之比为1∶4∶9∶……第1秒、第2秒、第3秒……内的位移之比为 前1米、前2米、前3米……所用的时间之比为1:2:3:L L第1米、第2米、第3米……所用的时间之比为知识点六:质点运动规律的图象描述用图象表述物理规律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处理方法,图象具有简明、直观等特点。

对于物理图象需要从图象上的轴、点、线、面、斜率、截距等方面来理解它的物理意义,因为不同的物理函数图象中,这几方面所对应的物理意义不同。

(一)位移—时间图象(x -t 图象)(1)物理意义:表示质点 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

注意:位移图象 质点运动轨迹。

(2)从图象可获得的信息①位置与 的对应关系;图象与位移轴的交点表示物体的 ,两条图象的交点表示两质点 。

②图象的斜率表示 的大小和方向(斜率的正负表示 的方向)。

③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图象与时间轴平行表示物体 ;若位移图象是倾斜的直线,表示物体做 运动;若位移图象是曲线,表示物体做 运动。

(二)速度—时间图象(v -t 图象)(1)物理意义:反映质点 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

(2)从图象可获得的信息①瞬时速度与 的对应关系;图象与v 轴的交点表示 ,两条图象交点表示 ;根据速度的正负判断运动的方向,速度为正,表示物体沿 方向运动;速度为负,表示物体沿 方向运动。

注意:v-t图象相交的点质点相遇的点(只有从同一地点出发,且“面积”代数累计时,质点才会相遇)。

②判断物体运动的性质:在v-t图象中,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表示运动;和时间轴重合的直线表示;倾斜的直线表示运动;曲线表示运动。

③速度图象的斜率表示的大小和方向(斜率的正负表示的方向)④速度图象和时间轴所围成的面积表示的大小,且t轴上方取值,t轴下方取值,总位移为其。

知识点七: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和加速度(一)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电磁打点计时器的工作电压为流4~6V,(电火花计时器的工作电压为交流220V),当电源频率为50Hz时,它们每隔打一个点。

在纸带上打点后,用v=即可求得包含测量点在内的两点间的平均速度。

若两点离得较近,便可将此平均速度作为该测量点的瞬时速度。

(二)用打点计时器测加速度(1)判定被测物体的运动是否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可以计算出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x2-x1、x3-x2、x4-x3、…如果它们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则可以判定被测物体的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2)求瞬时速度v的方法:若纸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可利用平均速度公式v=t2求解。

如:v c=(3)求加速度a的方法:-22x xx m n a aT T∆==或①利用任意两段相邻记数点间的位移差求解。

②“逐差法”求解。

如从纸带上得到6个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则4561232()()x x x x x xaT++-++=③利用v-t图线求a:求出A、B、C、D、E、F各点的即时速度,画出v-t图线(如图所示),图线的就是加速度a。

(4)注意事项①实验中应先根据测量和计算得出的各Δx判断纸带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根据估算,如果各Δx差值在5%以内,可认为它们是相等的,纸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②每打好一条纸带,将定位轴上的复写纸换个位置,以保证,同时注意纸带打完后及时断开电源。

③应区别计时器打出的点与人为选取的点,不可混淆。

④不要分段测量各段位移,应一次测量完毕(可先统一量出到点O之间的距离),读数时应估读到位。

类型一:位移和路程的区别和联系例1.一个电子在匀强磁场中沿半径为R的圆周运动。

转了3圈回到原位置,运动过程中位移大小的最大值和路程的最大值分别是()A.2R,2R B.2R,6πR C.2πR,2R D.0,6πR经典例题——自主学习认真分析、解答下列例题,尝试总结提升各类型题目的规律和技巧,然后完成举一反三,以做到融会贯通。

无星号题目要求同学们必须掌握,为基础题型,一个星号的题目综合性稍强。

总结升华:。

类型二: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区别和联系例2.甲、乙两辆汽车沿平直公路从某地同时驶向同一目标,甲车在前一半时间内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一半时间内以速度V2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在前一半路程中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一半路程中以速度V2做匀速直线运动,则()A.甲先到达B.乙先到达C.甲、乙同时到达D.不能确定总结升华:。

类型三:速度、速度的变化和加速度的区别和联系例3.下列所描述的运动中,可能的有()A.速度变化大,加速度很小B.速度变化方向为正,加速度方向为负C.速度越来越大,而加速度越来越小D.速度变化越来越大,而加速度越来越小总结升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