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社时期劳动力产权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产权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产权一、劳动力产权的定义劳动力产权是在传统的资本产权中提出的,劳动力产权是市场经济中劳动者地位、权利、利益的总和,由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等权力组成。
劳动力产权主要包括两个基本的范畴:一是劳动力,二是产权。
所谓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
产权是在一定界限范围内的行为权,而劳动力产权是劳动者对劳动能力所具有的排他性权利。
这种特定的产权由劳动力产权权能,劳动力产权权益和劳动力产权权责三部分组成。
劳动力产权权能是指劳动者对劳动力的权力或职能,也就是劳动者对其劳动力的支配权和占有权,在完整的劳动力产权中,劳动者要有自由支配权,即自由支配自己劳动力的权能,使劳动力能在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上自由流动,满足自身效用的需求,实现劳动市场的均衡定价。
劳动力产权权益是指劳动力产权对其产权主体的效用或带来得好处,它具体表现为实物的或货币收入的享有或实物的直接的满足。
在劳动里权益更多的体现在劳动者对企业部分索取权的享有。
劳动力产权权责是指劳动者拥有劳动力产权权能和权益同时,也必须承担由此产生的产权权责,即每个劳动者都是有着契约关系,并要承担还要遵守这种契约关系,如果不遵守这种关系所造成的成本,由于我们对产权对象的占有,支配和适用造成他人的权利受损,我们同样要支付相应的成本,这种权责界限往往是通过通常契约条件下的权利界限来划定的。
所以,完整的劳动力产权应该是一个完整体系,在劳动力产权权能、劳动力产权权益和劳动力产权权责之中缺少任何一项或是某一项不规范,将导致整个劳动力产权不完整或不规范,即劳动力产权残缺。
二、劳动力产权问题根据产权经济学的观点,产权即是产权所有者拥有的,产权是在契约双方达成协议条件下的一种行为权。
在企业合同、国家法规限制条件内,是劳动所有者在权利界限范围内的行为权。
(一)劳动力就业转移中的产权首先是乡镇企业追求资本增加密集,就业率随之下降;在上世纪80年代下半期和90年代上半期相比,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不断下降。
人民公社时期劳动力产权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 收稿 日期 :0 8—1 2 20 2— 0
作者简介 : 军松(94一 , , 姜 1 6 )男 湖南薪化人 , 湘潭大学商学院教授 , 主要从事镧度经济学 、 法经济学和中国土地制度等领域 的研究。 ① 文中人民公社指的是农村人民公社 , 特区别于城市人民公社。
权所有者 应当更多地分 享企业 因协作形成 的集体力而 产生
( 劳动 力产权 性质分析 二)
根据产权的一般理论 , 笔者认 为 , 劳动力 产权就是 人们
在交易过程中关于劳动力所有权及其派生 的使 用权 、 支配权 ( 控制权 ) 和收益权 ( 剩余索取权 ) 一系列权 利的总称 。由 等 此可知 , 劳动力产权既是因劳动力使用而形成 的人与人之间 的一组权利束 , 也是对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权益关系进行界 定 和调整的制度规范。劳动力产权与其他产权一样 , 具有产
权 与物质资本产权相 比, 具有 自身独特 的性质 , 它主要 表现
在 以下 几个 方 面 :
相关观 点存在偏颇之处。鉴此 , 笔者从 制度经济学角度对人
民公社劳动力产权问题略作论述。
一
、
劳 动力产权 问题 的一般分 析
( ) 一 产权 的基本含 义
究 目的出发对产权概念进行界定 , 但这并不影 响学者们的学
产生的原因、 构成和效率, 并指 出劳动力产权残缺是人 民公社 失败的经济原 因。人 民公社 时期 劳动 力产权主体在
与 国家博弈 中有着 自身的行 动逻辑。
关键词 : 人民公社; 劳动力产权; 经济效率; 制度经济分析
中 图分类 号 :19 文献标识 码 : 文章编 号 :0 1 58 (09 0 09 0 F2 A 10 — 9 120 )4— 07— 5
产权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产权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制度经济学分析在制度经济学的框架下,产权制度被认为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通过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角度,探讨产权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阐述其对经济增长、资源配置和创新等方面的影响。
一、产权制度的概念与分类产权制度是指一定社会中,对于生产要素和经济成果所享有的所有权的法律、规范和实施机构。
它可以分为公有制与私有制两种基本形式。
公有制强调国家或集体对资源的占有和控制,而私有制则强调个人或企业对资源的所有权和支配权。
二、产权制度与经济增长产权制度对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制度完善、产权清晰的环境下,私有制经济能够更有效地激励个体和企业进行投资和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竞争力。
而在公有制经济体制下,由于缺乏明确的产权划分和激励机制,资源配置效率相对较低,难以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三、产权制度与资源配置产权制度对资源配置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资源的流动性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首先,良好的产权制度可以提高资源的流动性。
私有产权制度能够确保资源的流动性,促进资源从低效率的领域向高效率的领域转移,从而提高整体资源利用效率。
相反,公有产权制度下,资源流动受到限制,往往陷入僵化状态,导致资源配置不均衡和资源浪费。
其次,良好的产权制度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私有产权制度能够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和产权交易市场,使得资源能够流向效率最高的使用者。
相反,公有产权制度下,缺乏明确的产权划分和激励机制,容易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和浪费。
四、产权制度与创新产权制度对创新活动的激励和保护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私有产权制度鼓励个人和企业进行创新,因为他们能够通过创新活动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相反,公有产权制度下,个体和企业由于无法享受到创新成果的全部权益,往往缺乏进行创新的积极性。
另外,良好的产权制度也能够为创新提供法律保护。
私有产权制度为创新者提供了知识产权保护的机制,鼓励个体和企业进行创新投入。
人民公社阶段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探讨
人民公社阶段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探讨人民公社阶段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探讨1960年到1980年代,中国实行了人民公社制度,这一制度对于中国农村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人民公社阶段,农村土地的所有权不再归属于个人或家庭,而是由整个农民集体所有。
这一制度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最高形式,对于农村的土地资源保护和分配具有重大的意义。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人民公社阶段的土地产权制度也开始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由于农民的生产劳动和经济收益被集体所有制所掌控,他们往往缺乏对自己土地的利用和管理的自主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农民无法通过土地的流转和出租等方式实现自己的价值最大化,有时反而因为生产不力受到惩罚。
其次,由于集体性质的土地产权制度导致农村只有统一的、不可分割的管理方式,这对于土地利用的灵活性和多样化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最后,在资本主义市场的冲击下,人民公社阶段的土地产权制度逐渐崩溃,土地的私有化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于20世纪末开始逐步实施土地承包制度。
1990年代初,中国开始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这一制度赋予了农民一定的土地承包权,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随着土地承包制度的不断完善,一些先进的农业经营方式被介绍到农村中,如合作社、农业产业园区等,这些都增强了农村的发展并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
在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转型中,最吸引人们眼球的是农村土地的村民自治。
相较于前一阶段的农村土地苏联式的集体所有制,农村土地村民自治所形成的“三权分离”的土地承包制度——即使用权、管理权、收益权分离——更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和土地集约利用的方向。
这一制度解决了先前集体土地制度诟病的不分性、没收性和不可流转等一系列硬伤。
亦表明中国该地改革具有指导意义。
通过土地承包制度,中国农民可以更加自主地管理和利用自己的土地,从而增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投资意愿。
而对于国家,则通过土地流转和土地利用监管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调整,这对于保护土地资源和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极为重要。
从制度经济学视角看产权要素市场发展
策划PLAN从制度经济学视角看产权要素市场发展任胜利“产权市场创新发展”专题②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2013年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5〕22号,以下简称“中发22号文件”)下发,提出了“支持企业依法合规通过证券交易、产权交易等资本市场,以市场公允价格处置企业资产,实现国有资本形态转换,变现的国有资本用于更需要的领域和行业”。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并进一步提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公平竞争有序、企业优胜劣汰。
”根据以上,可以将国家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新发展理念融会贯通在以下几个方面:只有14July 2019 / 广东经济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产权市场体系才能在市场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只有具备资本市场融资功能的产权市场才能服务国有资本形态转换;只有完善市场制度并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产权市场才能成为现代市场体系的组成部分。
但是,贯彻新发展理念不能仅停留在理解上面,更需要借鉴现代市场制度理论,逐步建立适应产权市场需要的理论体系,用来指导市场实践。
近年来,广东省交易控股集团(以下简称“集团”)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非标准资本市场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交易规模在全国产权市场中名列前茅,要素交易平台的成功案例不断出现,引起社会各界和产权行业的关注,也引发了笔者对其制度创新方面的关注。
在这里,笔者尝试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对集团六年来创新发展要素市场的探索实践进行初步研究,同时,也选择其他省市产权交易机构相关要素交易案例进行简要分析,期望对产权行业有所启发。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国企产权改革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国企产权改革引言中国国企是指由国家控股、管理或持股50%以上的企业。
自1978年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国企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走向市场化,国企的产权问题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挑战。
本文通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探讨中国国企产权改革的必要性、意义和可能的方案。
1.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新制度经济学是对经济行为和制度组织的研究,强调制度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国企产权改革的背景下,新制度经济学提供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理论框架。
新制度经济学强调制度的重要性,认为良好的制度可以提高经济绩效。
产权是一个重要的制度安排,它影响着资源配置、决策权和激励机制。
因此,产权改革是促进中国国企发展的重要一步。
2. 中国国企产权改革的必要性2.1 促进效率和创新中国国企的产权结构复杂,权责不清,导致决策机制不畅、资源配置不合理。
产权改革有助于明确权责,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决策能力。
此外,清晰的产权关系能够提高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2.2 促进市场竞争国企垄断地位一度制约了市场竞争的发展。
通过产权改革,国企可以变得更具竞争力,吸引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
这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效率。
2.3 优化治理结构中国国企治理结构的不完善是制约发展的重要问题。
产权改革可以推动国企治理结构的优化,引入更多的市场机制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
这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竞争力。
3. 中国国企产权改革的可能方案3.1 股权多元化引入股权多元化是改善中国国企产权结构的重要途径。
可以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引入战略投资者、推动员工持股等方式,实现国企股权的多元化。
这有助于改善产权结构,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率。
3.2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国国企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包括健全董事会和监事会制度、加强公司治理、推动市场化的薪酬体系等。
这将有助于优化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水平。
劳动力产权概念辨析
劳动力产权概念辨析人权是人类对自身本质的一种确认,而产权是基于财产的权利;人权是产权的终极根源,而产权则是人权的现实实现。
现代社会通过文明规则对产权进行界定,本质上就是对人权的一种具体化,体现了人类自我驾驭能力的提高。
一、人权与产权(一)两者的本质。
人权是一个社会历史的范畴,不同社会、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人权观,但各种定义的核心都是人的自由、平等以及生存发展的权利,即人人基于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自由、平等权利。
人权包括“应然人权”和“实然人权”两个方面。
前者具有三个层次:一是设立人权概念的旨意应在于人的生存、进步和发展;二是人在各方面应受尊重和保障而享受的权利;三是国家社会和国际组织应承担实现人权的义务。
后者则是人们在特定的法律制度下实际享有的权利,因其是人们切身享有的权利,故可以称之为“身上的人权”,是对现实人权状况的一种描述。
人权的范围非常广泛,就人作为具有理性和社会性、能够从事劳动的高级生命来看,人权具体包括生存权、人格尊严权、劳动权、自由存在权(行动与思想言论自由)、平等发展权等。
产权与人权一样,也是人的一种权利,不同之处在于产权不是一种天然的权利,它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对财产的占有关系或占有权利,是一种现实性的权利。
刘诗白指出,财产涉及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物或对象,确切地说,财产是一种社会关系,是人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人对物的排他的占有关系。
也就是说,财产与权利之所以不可分,就在于财产本身就是一种现实的权利关系。
产权关系作为客观存在的经济利益关系,反映的是由物的存在和使用而引起的人们相互间认可的行为关系,它的本质是人们在社会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对财富的种种权利。
任何经济交换都是一组权利的互换,而产权明确界定则是交换的前提条件。
产权明确界定,首先在于明确所有者的权利,这是市场经济中通行的规则。
而且,在外部性领域和交易过程中也产生了进一步界定产权的经济上的要求。
(二)两者的联系。
一方面产权是人权的自然延伸,是人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经济学原理知识:产权制度和经济活动——产权制度及其影响和规则的角色
经济学原理知识:产权制度和经济活动——产权制度及其影响和规则的角色产权制度是指明确和规范社会成员在生产资料和财产上的权利、义务、限制和规则的制度。
它影响经济主体的财富、收入、支出、积累和消费等方面的决策和行为,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之一。
产权制度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产权制度的概念、基本内容、影响、规则的角色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产权制度的概念和基本内容产权制度是指一种明确规范社会成员在生产资料和财产上的权利、义务、限制和规则的制度。
它主要包括财产权、合同权、知识产权、劳动权和个人权利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财产权是最重要的一项,它直接关系到资源配置、生产决策和投资行为等方面的问题。
财产权包括个人所有权、合作所有权、国有财产所有权、集体所有权等多种形式。
在市场经济体系中,私有财产所有权是最主要的财产权形式,它是市场交易和经济活动的基础。
在现代产权制度中,除了财产权以外,还有其他重要的产权形式,如知识产权、劳动权、个人权利等。
知识产权是新陈代谢型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与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紧密相关,对于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劳动权是指劳动者行使在劳动过程中的权利,包括选择单位、拒绝强迫劳动、参加集体协商、参加劳动竞赛等方面。
个人权利是指个人在自由、尊严、平等方面的权利,如生命、健康、教育、住房、环境等方面的权利。
这些权利的有效实现需要严格的产权保护和完善的法制保障。
二、产权制度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产权制度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
通过对产权进行保护和规范,能够避免财产失窃、侵占和摧毁等现象的发生,为经济主体提供持续稳定的投资环境。
其次,它影响企业的创新动力和竞争力。
不同形式的产权制度对企业的自主创新、人才吸引、技术转化等方面产生影响,不利于企业从创新中获得利益和成果。
例如,由于知识产权侵权和盗版等行为的存在,导致创新投资和研发投入不足,影响了企业的技术革新和创新发展。
关于农民工劳动力产权问题的思考
农韭经济
2 1/ 00 4
关于农民工劳动力产权 问要 :农 民工作为我国一个特殊 的社会群体 ,长期 以来受到学者们 的关注。农 民工为我 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作 出了巨大
贡献,却没有享 受到 国民待遇 。从 产权 方面讲 ,这是 由于农 民工劳动力产权 缺失造成的。本论 文将 着重分析农 民工 劳动力产
从劳动力所有权转换为一束 由劳动力使用所产 生的 人们 的利 生产领域 ,使之处 于闲置状 态 ;改变劳动力 内容的权利 ,即 益 和行 为的 经 济 权利 。 劳动力产 权主体能够通过教 育培训 、 “ 千中学” 、等方式来提 ()劳动力产权是一种行为权利。科斯认为得到和使用 高劳动力 的质量 。 2
一
四 ,产权的 可让渡 性 ,指产权 可以在不 同的主体 之间交易 、 志 。在我 国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条件 下 ,农 民工劳动力在劳 动 赠与等处分。 力 市场 可以 自由买卖 ,因此农 民工拥有劳动力所有权 。但在
生产力领域 ,农 民工 自由使用和支配其劳动力受到一定限制。 根据西方经济学家对产权的 阐述 ,我们可 以如 下定 义劳 ()劳动力使 用权 。是指劳动力产权主体在权利允许的 2 动力产权 :市场 交易过程中劳动力所有者拥有 的,由劳 动力 范围内以各种方式使用劳 动力 的权 利。农民工通过劳动力的 所有权及其派生 的使 用权、支配权和收益权等一系列权利组 使用实现其劳动力的价 值。 成的权利 束 ,是规 范人们行使这些权利的一种行为规则 。它 ()劳动 力支配权 。是指劳动力产权主体在权利所允许 3 本质上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其基本 内涵包括 : 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安排 、处理劳 动力 的权 利。主要包括的 ()劳动力产权 具有可交易性 ,是在市场交易过程 中体 权利有 :改变劳动力的存在地 点的权利 ,即劳动力能够在 不 1 现 出来的权利 。一个人拥有 劳动力资本 ,如果他只供 自己使 同地 区、不同行 业 、部门和企业之 间自由流 动 ;改变劳动 力 用 ,不与他人进行交易 ,那么他 的劳 动力 仅表现 为一种拥有 存在方式 的权 利 ,即劳动力产权主体可 以使其劳动力在一定 和支配劳动力的合法权利 。只有通过交易 ,劳动力产权 才会 时期进入生产领域 ,处 于使用状态 ,也可以在一定时期退 出
产权制度与经济效率的权衡分析
产权制度与经济效率的权衡分析产权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之一,它对经济效率的影响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产权制度与经济效率之间的权衡关系进行分析。
一、产权制度对经济效率的影响产权制度是一种通过规定和保护财产所有权关系的制度安排。
在不同的产权制度下,经济主体对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方式存在着差异,进而影响着经济效率的实现。
1. 完全产权制度完全产权制度是指产权完全私有化,所有权归属明确、权能充分的制度安排。
在完全产权制度下,个体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完全控制权,他们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买卖、交换和使用财产。
这种制度有助于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生产力的提升,从而实现经济效率的最大化。
然而,完全产权制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个体对财产的完全控制权可能导致资源的过度私有化和集中化,加剧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公平。
其次,完全产权制度无法应对一些公共物品和外部性问题,如公共道路、环境污染等,需要通过政府的干预来解决。
2. 共有产权制度共有产权制度是指财产归多个主体共同所有,共同享有权益的制度安排。
在共有产权制度下,资源的使用和利益的分配需要多个主体协商决策,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协作成本的问题。
这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效率低下,降低了经济效率的实现。
然而,共有产权制度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也能产生经济效率。
比如,某些自然资源的共有产权制度可以避免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破坏,保护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政府产权制度政府产权制度是指财产所有权归政府所有,并且由政府来管理和分配的制度安排。
政府在这种制度下扮演着监管者的角色,通过法律和政策来规范资源的利用和分配。
政府产权制度可以弥补市场失灵和外部性问题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
然而,政府产权制度也容易引发一些问题,如官僚主义、腐败等。
政府对产权的过度干预可能导致市场扭曲和效率的下降。
二、产权制度与经济效率的权衡在实践中,各国根据自身的发展阶段和国情选择不同的产权制度,以取得经济效率的最大化和社会公平的实现。
产权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的社会学视角分析
产权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的社会学视角分析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不同社会阶层和个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逐渐复杂化,产权制度的变迁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本文将从社会学视角出发,探讨产权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1. 产权制度的概念与演进产权制度是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成员对于社会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的分配和规定。
在早期的社会中,产权制度通常以个人或家族为单位,私有制占主导地位。
然而,随着社会关系的演进和生产力的发展,集体所有制和国有制逐渐兴起,二者成为现代社会中重要的产权形态。
2. 产权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激励机制的变化产权制度的变迁往往会导致激励机制的变化。
在个体私有制下,私有产权的保护能够激励个体主动参与生产和创新活动,提高劳动积极性和创造力。
而在集体所有制或国有制下,个体的产权受到限制,激励机制相应减弱,个体动力和创新能力也可能下降。
(2)资源配置的效率产权制度的变迁对资源的配置效率有着深远的影响。
私有制下的资源配置更加灵活高效,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变化进行快速调整,并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与之相对,集体所有制和国有制在资源配置上存在着较为僵化的问题,容易导致资源浪费和低效率。
(3)社会公平的追求产权制度变迁背后往往伴随着对社会公平的追求。
集体所有制和国有制注重均衡分配,追求社会公平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尤其对于公共资源和基本生活保障具有一定的优势。
然而,私有制下的产权保护也有助于个体创业和财富创造,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3. 产权制度变迁的阻力和挑战产权制度变迁往往面临着阻力和挑战。
旧有的产权利益集团常常会反对产权制度的改革,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同时,法律制度和监管机制的不健全也会阻碍产权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4. 产权制度变迁的国际比较国际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产权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产权制度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农民工就业弱势的劳动力产权分析
二、 当前农 民工就 业 弱势特征
( 一)农民工就业范围小
订 单生存 。 自从 20 年金 融危 机以来 ,国际 贸易低迷 ,许 08 多企业的对外加工订单 “ 大单变小单 ,长单变短单 ” ,数量 减 少, 订单 的规模 和资金也有所减 少 ,订单存在季苛 『和 阶段 生 性 。农 民工的工资主要为计件 制 ,加工企业 的这种不 稳定状 况使得返城 农民工就业 岗位不稳 定 ,劳动报酬减少 ,就业 的 质量不高 。其次 ,民营 中小企 业多数用工管理不规 范 ,不愿 和工人 签劳 动合同 ,以及支付 养老保险金等 ,农 民工在民营 中小企业就业也缺乏必要的保障 。 ( 三)农民工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一直存在 农民工就业长期呈现出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大量农民工 因为文化水 平和技能低 ,拥挤 在制造业 、建筑业 的企 业依靠 低技能 劳动谋生 ,存在 “ 业难”现象 ;另一 方面企 业却出 就 现 缺乏掌握一定技能 人才 的 “ 招工难 ”现象 。金融危机引发 的经济 低潮对农 民工就业 的冲击 ,实质上只 是对大量低技能 者 的淘 汰 ,而 高技 能 的 人则 基本 不 受 影 响 。从 2 ∞8年 到 2 3 年 ,由于 金融危机 的冲击 ,劳 动力市场普遍 供大于求 , 09 求人倍率均有所下降 ,但各技术等级的 求人倍率均不低于 1 , 而没有技能要求的岗位求人倍率均低于 l 。从 20 年的 7 09 月 份起就业形势有所好转 ,甚至在许多地方再次出现 “ 民工荒” 的现象 。据有关调查显 示 ,企业 “ 招工难 ”和农民工的 “ 就
l 农民目麓 】
夜 民 工 就 业 弱 势 l 劳 动 力 产 权 析 的
◎苏燕平 谷 小勇 z 杨 学军
摘 要 :农 民工就业 问题是我 国解 决 “ 三农 ”问题和推进城 市化 的关键 ,难 点在 于农 民工就 业的弱势特征 。本文从 劳动
劳动力市场的产权分析
劳动力市场的产权分析[摘要] 劳动力市场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市场。
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的产权角度来分析劳动力市场,对目前国内外学者在劳动力产权分析问题上的观点加以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个人的观点。
[关键词]劳动力产权;劳动力市场;制度经济学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是统一的和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且工资具有无限弹性,市场机制可以自动实现就业的均衡。
而新古典学派则承认劳动力市场的特殊性及劳动投入要素的不可替代性,但是仍强调市场竞争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
但在实际中劳动力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
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并不是同质的,而且即便是有相同特征的劳动力,也不能自由地相互置换。
而新古典理论不能合理地解释同质工人的报酬差别,制度学派则提出了普遍接受的观点:制度性因素(市场规则及工会条约等)和社会性因素(阶级和歧视等)会形成不同的非竞争性群体,进而导致劳动力市场分割的不同。
2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简介新制度经济学是在罗纳德·科斯提出的交易费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而构成新制度经济学的3个最主要内容是: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
这也为解决劳动力市场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方法和范式。
2.1交易费用理论评析交易费用的思想产生于科斯认为“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且交易过程所发生的费用要考虑在内”。
而后康芒斯则提出:“交易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
”诺思则指出交易费用包括:“衡量交换之物的价值,保护权利的成本,以及监管与实施的契约的成本。
”随后其他制度经济学学者也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交易费用进行了研究。
2.2产权理论评析产权理论是建立在交易费用理论基础上的,因为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条件下,初始产权的界定对经济效率是没有影响的,但是在现实世界交易费用为正的情况下,不同产权制度会获得不同的产出,这正是科斯定理的基本内容。
研究劳动力市场的产权主要是从产权理论中的权能结构以及产权安排的角度来分析的。
2.3制度变迁理论评析追求低交易成本的动力使得制度会发生变迁。
农民工劳动力产权问题探析
、
视人力资本产权 和全 面尊重 、保护 、实现人力资本产权 的体 马克思 劳动 力产权 思想 的几个 方 面 1 、劳动者是其劳动力的所有者 ,对其劳动力这一财产拥 现 。
有 所 有权 马克思说过 : “ 动力所 有者和货 币所有者 在市场上相 劳
三 、农 民工劳 动力产 权实 现 的意义
素与其生产要素一样 ,参与并平 等地分 享企业利润 .则不失 为一项有效举措 。 第 四,促进农 民工全面发展 的需要 。近年来 ,中央一直 强调人 的全面发 展。党的十六届 三中全会 ,又 明确提 出 “ 坚 持 以人为本 ,树立全 面 、协 调 、可持续 的发 展观 ,促 进经 济社会和人 的全 面发展”的新思 路。在 目前和今后一个长时 期 ,农 民工劳 动力产权的确立 ,从制度和法律上确保 劳动者 以劳动力产权分 享剩余劳动 成果的权力 ,则起着无可 替代 的 作用。 总之 。农 民工劳动力产权 问题 ,既是一个经 济范畴,又
一
动力产权关系是经济关 系的体现 。”在 以产 权为基础的资本 主义经济 中,劳动力产权关 系表现为劳动 力市场中的法权关 系 ,买卖双方都承认对方 是私有者 ,都拥有 所有权 ,由于生 产资料所有制对经济关 系性质的决定作用 ,因此可 以推知 , 生产资所有制形式就决定 了劳动力产权关 系的性质并进而决 定了其发展和变更的基本取向。
第一 ,维护 和保 障农 民工主人翁地 位的需要 。确立农民 遇, 彼此作 为身分平等的商品所有者发生关系, 同的只是一 工劳动力产权 ,从制度 和法律上保证农 民工劳动力产权 的实 所不 个是买者, 一个 是卖者, 此双方是在法 律上平等 的人 ”,“ 因 他 现 ,可 以从两个层 次上保障农 民工 的主人地位 。一方面 ,在 在让渡 自已的劳动力时不放 弃 自己对它 的所 有权 ”。马克思 公 有制企业和 以公有 制为主体 的混合所 有制经济 中,农 民工 的这些分析m 明劳动力产权, 是劳动者作为劳动力这一生产要 作为生产资料 的共 同所有者 、占有 者、支配者和收益者 ,理 素的所有者与承载者享有 的天然权利, 是劳动者使用他所拥有 应是企业 的主人 ,或处于主人地位 。另一方面 ,作为劳动要 的劳动力时应享有 的经济权 利 ,劳动者拥有 对劳动力的所有 素的投资者和劳动力 产权的所有者 ,理应与其他要素所有者 样 ,是企业 的主人 ,处于主人地位 。 权。因此, 劳动者是其劳动力的所有者, 劳动力 这一财产拥 对其 有所有权 。 第 二 ,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和 保 障农 民工合 法 权益 的需要 。近 年来 , 由于社会转型 、体制转 轨 、公有制 企业 转制和经济结构 的调 2 、劳动力产权本质上是一种法权关系 马克 思认 为 : “ 劳动 力 产权 本质地 属 于经济 范畴 ,劳 整 。农 民工 的劳动权 受到威胁 ,身心健康受到侵害 ,压低和
社会学视角下的传统经济体制分析
社会学视角下的传统经济体制分析传统经济体制是指在社会演化的早期阶段,人们以自然经济为基础,进行原始的农耕、畜牧和手工业生产的一种经济制度。
从社会学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深入探究传统经济体制的形成原因、运作机制以及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时期。
一、社会环境与传统经济体制的形成传统经济体制的形成不仅与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有关,更与社会环境紧密相连。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生产活动相对简单,没有明确的产权制度和市场机制。
生产活动主要以自给自足为目的,社区之间的资源往往是共享的,不存在明确的交换关系。
这种情况下,传统经济体制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二、传统经济体制的运作机制传统经济体制以家庭为单位,农耕和手工业生产是主要的生产方式。
劳动的组织形式以家庭小农经济为基础,每个家庭都是一个生产单位。
在这种体制下,劳动分工相对简单,天然资源的利用也受到限制。
同时,由于技术水平的落后,生产力发展受到了约束,社会生产总量有限。
因此,传统经济体制的生产方式主要以自给自足和部分交换为主。
三、传统经济体制对社会的影响1. 社会结构和等级制度在传统经济体制下,社会结构相对简单,主要以家庭为单位。
人们通过各自的劳动养活自己,并在家庭内部分工合作。
这种相对封闭的家庭生产方式形成了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以家长作为家庭生产和分配的主导者。
2. 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融合传统经济体制的特点在于经济与社会生活的高度融合。
经济活动不仅是人们生存的基础,也是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的核心。
家族、宗族和亲属关系在经济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家庭成员之间的分工和资源分配都基于这些关系。
3. 社会价值观的塑造传统经济体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一体制中,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重要性有着深刻认识,强调节约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劳动和家庭责任被视为社会价值的核心,人们尊重传统价值观念并遵循社会规范。
四、从传统经济体制向现代经济体制的转变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传统经济体制逐渐面临挑战和变革。
人民公社缘起的制度经济学解释--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的角度
人民公社缘起的制度经济学解释--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
迁的角度
郭瑞萍
【期刊名称】《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35)006
【摘要】运用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了人民公社产生的可能性.人民公社是国家为推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而全面控制农民剩余的一种制度安排.人民公社是以农村公共产品私人供给制度经合作供给向政府供给制度的变迁为契机而建立的,是农村公共产品合作供给制度转化为农村所有产品合作供给制度、进而转化为农村所有产品政府供给制度的产物.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变迁符合公共产品的特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因而受到了农民的欢迎或至少不反对.而当农村所有产品政府供给制度形成时,人民公社随之产生.
【总页数】6页(P59-64)
【作者】郭瑞萍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9
【相关文献】
1.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变迁与出路探索--评《变迁与重构: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研究》 [J], 李秀忠
2.人民公社时期农地制度变迁的经济学解释——基于制度经济学视角 [J], 罗红云
3.对我国金融制度变迁模式的制度经济学解释 [J], 许有松
4.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影响及对策——基于供给制度变迁的角度 [J], 贺暾;张增国
5.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新制度经济学解释——基于制度变迁的视角 [J], 梁安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民公社时期劳动力产权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人民公社时期劳动力产权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姜军松;谢宗藩;桂兹军
【期刊名称】《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33)004
【摘要】劳动力产权具有不同于物质资本产权的特征.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论述人民公社时期劳动力产权制度产生的原因、构成和效率,并指出劳动力产权残缺是人
民公社失败的经济原因.人民公社时期劳动力产权主体在与国家博弈中有着自身的
行动逻辑.
【总页数】5页(P97-101)
【作者】姜军松;谢宗藩;桂兹军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商学院,湖南,湘潭,411105;湘潭大学,商学院,湖南,湘
潭,411105;湘潭大学,商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9
【相关文献】
1.塑造“革命小农”:人民公社时期新旧制度的博弈机制探析——兼与“理性小农”和“道义小农”的对比分析 [J], 赵晓峰;李婷
2.论农村人民公社的制度绩效——兼析农村人民公社制度长期存在并最终解体的原因 [J], 王玉贵
3.人民公社时期农地制度变迁的经济学解释——基于制度经济学视角 [J], 罗红云
4.浅析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民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J], 苏新有
5.人民公社制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以《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为例 [J], 周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劳动产权
论劳动产权摘要:社会主义的生产机制不可能完全依托资本利益推动。
在作者看来,资本机制、市场机制和价值机制,都是社会主义在一按时期借助进展的手腕罢了。
完全的依托资本力量进展,最终致使先进的公有制社会倒退为私有制社会。
致使中华民族的危机。
那么公有制的大体利益机制是什么呢?——劳动产权。
那个在先进生产力中显现的权益形态,恰正是先进社会制度公有制的经济利益基础。
由于公有制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普遍掉队,致使人们对那个权益形态熟悉不清。
对进展劳动产权的必要性、急迫性熟悉不足。
作者对劳动产权的经济特点、进展趋势、与效用增殖生产方式的关系等等都作了一些探讨。
欢迎交流与拍砖。
所谓劳动产权,是指现代生产中显现的“劳动能力”或“劳动成效预期”产权化、股分化的经济形态。
西方学术界从生产要素增殖的角度考察,将这种形态称之为“人力资本”。
专利入股,法人权益折算股分,法人产权,中国农人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等等,这一系列权益形态的一起点是,在经济活动中依据劳动能力或劳动成效预期分享所有者权益,劳动权益在此再也不是物质产权的附属方,而是自身直接表现为独立的物权形态,作为劳动者所拥有的资产身份参与经济活动。
这些权益都能够视作是劳动产权的表现。
传统劳动以工资形式表现其价值与社会财富分派方式,什么缘故还会显现劳动产权?咱们只要看看上述劳动产权形态就能够够明白,这是劳动在生产运动中日趋独立、自主的结果.。
现代经济至少从三个方面增强了劳动权益的独立地位。
一、知识创新。
面对物质世界未知领域的探讨,需要劳动的主动性、独立性、制造性。
二、治理型劳动。
尽管经济治理者通常以被委托者的身份劳动,但专业治理的特殊性,需要治理劳动有必然的独立自主空间。
3、公有制经济体制。
生产活动是由人与物的结合组成的,当大体的生产资料被国有或社会所有以后,生产活动中的社会权益,将从人的那一端的能力运用上表现出来。
社会权益落实在劳动因素上,确实是充分发挥独立性、主动性、制造性。
不然生产资料在虚拟的社会所有权治理之下,将无从表现社会权益在生产运用上的优越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3卷第4期2009年7月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 (Phil os 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33No .4July .,2009人民公社时期劳动力产权的制度经济学分析3姜军松,谢宗藩,桂兹军(湘潭大学 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摘 要:劳动力产权具有不同于物质资本产权的特征。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论述人民公社时期劳动力产权制度产生的原因、构成和效率,并指出劳动力产权残缺是人民公社失败的经济原因。
人民公社时期劳动力产权主体在与国家博弈中有着自身的行动逻辑。
关键词:人民公社;劳动力产权;经济效率;制度经济分析中图分类号:F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09)04-0097-05 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农民问题归根到底是农民的权利问题,因为农民利益问题的解决取决于农民权利问题的解决。
正如著名制度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2003)所言:农民贫困的痼疾在于农民缺少交换权利。
若农民享有完整的劳动力产权,其经济行为就会将外部性内部化,劳动力产权制度就会对农民的生产行为产生足够激励,农业生产效率就会显著提高。
然而,在人民公社①时期,农村劳动力产权却残缺不全,广大农民仅享有部分剩余索取权,对农民的行为存在激励不足的问题,最终导致了持续20多年的史无前例的人民公社制度,为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所替代。
目前,很多学者从经济学角度探讨了人民公社制度失败的原因,但少有学者真正论及劳动力产权与人民公社的正相关问题,其中的相关观点存在偏颇之处。
鉴此,笔者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对人民公社劳动力产权问题略作论述。
一、劳动力产权问题的一般分析(一)产权的基本含义中外学者对产权的定义并非完全一致,他们从各自的研究目的出发对产权概念进行界定,但这并不影响学者们的学术工作。
平乔维奇认为,产权即所有权,它与罗马法和普通法关于产权的定义是一致的[1]。
菲吕博腾(1991)认为,产权是一种经济性质的权利,是人们因稀缺资源使用时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相互认可的经济和社会性质的权利关系。
费雪也早就指出,产权非指一种物品,而是指一种抽象的社会关系。
德姆塞茨(1994)认为,产权就是一种社会工具,主要在于帮助一个人形成与其他人进行交易的合理预期,在于界定经济主体受益或受损的权利,故其主要功能是引导人们实现将外部性内在化的激励。
阿尔钦则认为,产权既是一种财产权利,更是一种界定资产权利的制度规则。
张五常(1989)认为,抽象地定义产权毫无意义,产权是一个包括使用权、收入享受权和自由转让权在内的权利体系。
吴宣恭(1995)认为,产权就是所有权。
程恩富(1997)也持有相同观点。
刘大生(1999)则认为,产权应当大于所有权,因为它包括了财产获得权和财产利用权等所有权之外的权利。
笔者认为,中外法学家和经济学家尽管对产权内涵的界定存有宽窄之分,但产权无外乎就是财产所有权及其派生的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等一系列权利(如控制权和索取权)的总称。
(二)劳动力产权性质分析根据产权的一般理论,笔者认为,劳动力产权就是人们在交易过程中关于劳动力所有权及其派生的使用权、支配权(控制权)和收益权(剩余索取权)等一系列权利的总称。
由此可知,劳动力产权既是因劳动力使用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组权利束,也是对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权益关系进行界定和调整的制度规范。
劳动力产权与其他产权一样,具有产权的共同属性,即排他性、可分解性和可交易性。
劳动力产权与物质资本产权相比,具有自身独特的性质,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劳动力产权所有者具有主体性。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定社会关系下的劳动,是人作为主体之所以为主体的根据。
主体之间的关系都是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因相互关照而得以确立。
利益是人作为主体性的基础和前提,逐利就是人的最基本的伦理权利,自由和平等就成为主体性的应有之义。
企业的形成有赖于主体性的相互认同,企业的发展得益于各要素主体的相互尊重和参与[2]68。
企业的财富就是劳动力产权主体和要素产权主体基于合作而创造的,劳动力产793①收稿日期:2008-12-20 作者简介:姜军松(1964-),男,湖南新化人,湘潭大学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制度经济学、法经济学和中国土地制度等领域的研究。
文中人民公社指的是农村人民公社,特区别于城市人民公社。
权所有者应当更多地分享企业因协作形成的集体力而产生的合作剩余[3]2。
可见,劳动力产权的交互主体性特点体现了效率和正义的有机统一,反映了经济内涵和伦理内涵的统一,它有利于实现微观领域里的财富公平分配,也有利于发挥劳动力产权主体的生产积极性。
2.劳动力产权具有劳动联合产权的特性。
有学者认为,企业是以资源、能力和知识为基础的由要素所有者联合与劳动所有者联合相结合以创造、控制、分配合作剩余的专业化生产性组织[4]7。
斯密和马克思也认为,劳动的分工和协作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并产生了高于单个劳动者效率的“合作剩余”。
在劳动联合过程中,企业效率取决于劳动者个体和劳动者联合体所拥有的异质性知识和能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因为企业具有比单个劳动力产权主体拥有更多存量和质量的知识,而这些知识体现在企业的惯例之中,即“一个组织的惯例化构成储存在组织中的专门操作知识的最重要的形式”(纳尔逊和温特,1997)。
因此,劳动力产权主体分享更多因劳动联合而产生的劳动成果实属当然之事,因为劳动力产权具有较大的专用权,也存在退出企业的巨额成本或转移成本。
3.劳动力产权与产权主体具有不可分离性。
一般来说,物质资本可以由所有者支配和处置,也可以由经营者支配和处置。
但是,劳动力产权具有与其主体不可分离的特性,劳动力产权主体始终不可能放弃其劳动力的所有权,仅仅暂时性地让渡使用权和部分支配权。
劳动力产权主体始终垄断其人力资本,主动控制着劳动的供给,因为人的体力、健康、知识和技能等天然地与劳动力产权主体不可分离。
即便是在奴隶社会,奴隶主仍然没有绝对地控制并享有奴隶的所有权,哪怕付出高昂的监督成本[5]115。
4.劳动力产权具有主动性。
劳动力产权之所以具有主动性特征,是因为它是一种积极性产权[6]16。
巴泽尔认为,奴隶是一种“主动的财产”,且事实上控制着劳动的供给,一旦受到压榨,劳动力产权就会存在巨额监督成本,奴隶主不得不归还奴隶的部分劳动力产权所有权,并最终导致奴隶制度的废除。
德姆塞茨认为,劳动力产权的部分权利受到限制或被删除,就会引发“残缺”危机,其经济价值就会受贬。
周其仁(1996)也表达了相同观点,劳动力产权的“权利一旦受损,其资产可以立即贬值或荡然无存”。
可见,劳动力和劳动者是天然的浑然一体,有效劳动的供给依赖于劳动力产权主体的主动和自愿行动,采取任何强制措施干预劳动力产权的行为是徒劳无益的,即便依靠强力能够暂时掠夺劳动力产权,但由此建立的劳动力产权制度的维持成本也是极其高昂的,社会生产率必定低下。
二、人民公社时期劳动力产权制度的演变及效率分析(一)前人民公社时期劳动力产权制度安排及效率分析解放前夕,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1949年粮食亩产量仅为68.5公斤。
由于土地租金较高,农民仅享有部分劳动力产权的收益。
加上国民党为了搜取战争军费,地方政府及官员成了“营利型经纪人”,农村劳动力产权变得更加残缺,农民简单再生产都很难维持,农村劳动生产率极其低下。
解放后,中共即时地实施了农村土地改革,通过没收和征收方式,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度被彻底废除,农民实现了与土地的紧密结合,并享有了完全的劳动力产权。
在这一制度变迁过程中,中共通过“选择性激励方式”赢得了劳动力产权主体的合法性认同,促成了这一具有报酬递增的制度变迁路径继续沿着正依赖性方向转化。
解放初期,由于劳动力产权制度使农民具有完全的剩余索取权,因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充分释放,农业生产率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在前人民公社时期,由于我国农业生产工具不足的现实和分散的小农经济传统,国家对农民因抵御风险而形成的劳动互助合作给予了肯定和支持。
这种互助合作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种形式。
在互助合作形式中,农民私有土地产权关系没有发生改变,几家邻近农户形成互助组,结成一种简单的劳动协作关系,在农忙时节把主要生产工具和劳动力集中起来共同劳作,克服了单个家庭劳动力和生产工具的不足,形成了一定的分工与协作,劳动力产权十分完整,劳动力产权主体享有决策权和收益权,因而农业生产继续发展。
在初级社合作形式中,尽管参社户数已经增大,有的参社户数增至30户左右。
甚至还出现了买地雇工和扩大经营,以及农民从土地中分红比例减少等现象,但劳动力产权主体仍然享有自由权和剩余索取权,加上初级社的土地规模经营取得了比分散经营更多的经济效益,农民的生产热情丝毫未减;当然,由于农业生产不同于工业生产,劳动计量与监督难度增大,提升了组织成本,劳动力产权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开始显现。
在高级社合作形式中,国家采取了广泛政治动员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方式,从根本上违反了劳动力产权主体的自愿性,在高级社户数增至200户左右的条件下,农民私有土地产权被剥夺,仅保留自留地的(占全部土地的5%)使用权,所有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都实行集体化,初现了人民公社的雏形。
在这种劳动力产权结构中,集体劳动组织规模扩大,劳动力产权的主要权能受到限制或删除,劳动成为劳动力产权主体获取收入的基本依据,在劳动时间、方式和地点等方面不再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力,对自己的劳动收益不再拥有全部索取权能,这种劳动力产权制度安排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一些地区群众纷纷退社,国家为此付出的社会管理成本开始逐渐增加,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出现了负增长,国家不安定因素增多。
(二)人民公社时期劳动力产权制度安排及效率分析由于中共对马克思的合作化思想和公有制理论的错误理解,国家低估了高级社组织存在的问题和群众的不满情绪,1958年全国兴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在短短几个月里,入社农户达总数的99%。
在这种生产组织产权中,一切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产权归公社所有,公社统一指挥和调配一切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家庭和个人生活必需品实行配给制,生产大89队、生产小队和劳动力产权主体都无决策控制权。
在这种劳动力产权结构中,劳动力产权与其载体严格分离,劳动者再无分散决策权和剩余收益权,劳动监督变得空前困难,生产和消费中存在的机会主义行为十分猖獗,组织成本极高而效率极低。
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正式通过《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中央决定缩小农村人民公社规模,以克服公社内部劳动力产权主体集体行动的困惑,将部分生产决策权、核算权和分配权下放给生产小队,从而形成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基本制度,并一直延续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