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课程标准
传播学教程课程设计
传播学教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通过传播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案例,培养学生的传播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传播素养和应用能力。
二、课程目标1.理解和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方法论;2.掌握传播媒介和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传播实践中的应用;3.能够分析和评价传播现象和传播策略,提供传播方案和解决方案;4.具备一定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际操作经验,能够应对传播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传播学概述1.1 传播学的定义和形成过程 1.2 传播学的理论框架和主要流派 1.3 传播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第二章传播媒介与技术2.1 传播媒介和技术的分类和特点 2.2 传统传播媒介和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 2.3 新兴传播媒介和技术的特点和应用案例第三章传播现象与传播策略3.1 传播行为和传播效果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3.2 传播策略的基本原则和实践案例 3.3 传播风险和危机管理的应对策略第四章传播实践和案例分析4.1 传播实践的流程和步骤 4.2 商业传播和公共传播的实践案例分析 4.3 传播实践中的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四、教学方法课堂教学采用讲授、案例分析、问题研讨、课外调研等多种教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教学实验采用数据分析、调查研究、多媒体制作等多种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参与商业传播和公共传播项目实践,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能力,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考核方式1.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20%;2.实验报告和作业占总成绩的30%;3.期末论文占总成绩的50%。
六、教师信息课程教师:张三教师简介:XXX大学传媒学院讲师,具有10年以上传媒实践和教学经验,研究方向为数字传播和公共传播。
七、参考文献1.《传播学导论》(罗伯特·赫克勒著,黄勇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新传播理论体系》(林少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3.《传播与社会》(王尔烁、曹国华著,清华大学出版社)4.《数字传播实践》(朱艳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文化产业管理课程开出单位:文化传播学院课程的类型与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总学分:3总学时:54理论授课学时:48实验实训学时:6参考教材:[1]胡正荣.传播学总论(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版.[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版.先修课程:无考核方式:考试。
平时成绩由出勤、作业1、作业2三部分组成,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专业基础课。
主要讲授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传播、传播类型、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等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媒介素养,了解和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常见的文化传播现象以及运用一般传播理论指导具体的文化传播实践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传播学时数:31.本章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应当了解传播的基本界定及其历史。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什么是传播、传播的类型及分类标准。
理解: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及其规律。
掌握:传播的含义、类型;人类传播演进的进程及规律。
3.本章教学重点:什么是传播、传播的类型、人类传播演进的六大进程、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
4.本章教学难点:什么是传播、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
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无6.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传播(一)传播的含义(二)传播的类型第二节人类传播的演进(一)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二)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第二章:信息、符号与讯息学时数:3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播的材料(即信息)及载体(即符号)。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符号的类型。
掌握:信息的定义、特征及实质;符号的定义、特征及实质;3.本章教学重点:信息的定义;信息的特征与功能;符号的定义及其实质;符号的特征;符号的类型。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授课教师:XXX 课程时长:32课时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全面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掌握传播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学生在传播领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传播学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1、传播学基本概念2、传播模式与传播过程3、传播媒介与传播效果4、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流派5、传播伦理与传播法规6、传播学应用实例分析四、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讲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使学生对传播学有初步的认识。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传播学应用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传播学的理论和实践。
3、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交流,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4、课堂实践:通过课堂实践,让学生掌握传播学的实际操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课程评估1、课堂参与度:占总评分的30%。
2、小组讨论表现:占总评分的20%。
3、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分的50%。
六、教学大纲具体安排第1周:传播学基本概念第2周:传播模式与传播过程第3周:传播媒介与传播效果第4周: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第5周:传播伦理与传播法规第6周:传播学应用实例分析第7周:课堂实践:传播学的实际操作技巧第8周:期末考试七、参考书目1、《传播学概论》(作者:XXX)2、《传播学原理》(作者:XXX)3、《传播学概论》(作者:XXX)4、《传播学简明教程》(作者:XXX)5、《传播学研究方法》(作者:XXX)八、课程特色1、紧密结合实际:本课程注重联系现实,引入最新的传播学研究成果和应用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传播学的实用性和时代性。
2、多元化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课堂实践等,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通过课堂实践和小组讨论等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播学概论》课程标准
《传播学概论》课程标准课程代码:0110033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英文名称:Communication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总学时:68学时;授课学时:56学时;实践(实验)学时:12学时;学分:4学分适用对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一门学科,是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主干理论课程,它从宏观上对人类社会的各种传播现象和规律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是学生从事各种信息传播活动的必备基础,也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人类传播活动和传播学的学科起源和发展,能够客观地认识、分析和运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能够正确认识信息时代传媒格局的变化和国际化的传媒竞争的发展趋势,有效地使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促进社会发展。
(二)课程基本理念《传播学》课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讲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才能加深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加强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以及推动传播历史发展的动力;掌握传播的微观过程以及传播要素对传播实践的重要影响;形成传播的系统观念,能够把具体的传播问题放到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去理解。
对传播学中重要的传播理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用简约的模式表达。
学会在学习的同时大胆质疑,不迷信既有的理论。
充分结合我国的传播实践,最终达到用传播原理指导所学专业业务的程度。
(三)课程讲授的设计思路1、在保证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本内容的前提下,对讲授次序、课时分配、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方式、方法可以根据专业教学计划作适当的调整。
2、高职教育应强调理论基本够用,实践实训为主,本课程作为新闻专业必修课,在课程教学中注重新闻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更加注重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综合运用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练习实训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课程教学上,明确上课的重点和难点,突出课程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能力目标。
《传播学》教学大纲
《传播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13001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授课对象:传播学(媒体市场调查与分析)、新闻学、传播学、媒体创意等专业开课学期:2、6学分/学时:3/48先修课程:新闻理论(012003)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当组织课堂讨论,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布置作业。
考核方式:考试(写论文或闭卷)。
课程简介:传播学诞生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是多学科分化整合的结果。
80年代引入我国,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必修课程。
传播学主要研究人类传播活动的演进、信息传播的形态、特点、过程、模式及规律,属于社会科学中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具有一定的学术性、科学性及前瞻性。
随着信息传播活动的日益发展,传播学的重要性日益凸现。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1、使学生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传播的历史、特点及形态;2、熟悉信息传播的过程及模式、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3、透过传播表象,掌握传播原理及规律,并能用抽象的原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的内容、结构、知识点、课时等方面的组织安排:第一讲传播学史(共3课时)第1单元传播学的诞生(2课时)知识点:传播学诞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主要环境第2单元传播学的先驱者(1课时)知识点:李普曼、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施拉姆的主要贡献第二讲人类传播的历史(共3课时)第1单元传播的历史演进(2课时)知识点:人类传播历史演进的主要历史阶段第2单元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1课时)知识点:主要演进规律;使用规律来分析当代媒介发展前景第三讲传播的材料(共3课时)第1单元信息(1课时)知识点:信息的定义;三论第2单元符号(2课时)知识点:符号的定义;符号学及相关理论;符号的特征与分类;讯息第四讲传播类型(共6课时)第1单元内向传播(1课时)知识点:内向传播与心理学第2单元人际传播(1课时)知识点:人际传播的特征;人际传播的动机;自我表露第3单元群体传播(1课时)知识点:群体压力与群体规范对传播的影响第4单元组织传播(1课时)知识点:组织传播的方向、功能与主要形式;组织传播与公关第5单元大众传播(2课时)知识点:大众传播的特征;大众传播的功能;负面功能:麻醉精神与社会顺从第五讲传播过程(共3课时)第1单元传播过程(1课时)知识点:传播过程的特征第2单元线性传播模式(1课时)知识点:五W模式;线性模式的缺陷第3单元控制论传播模式(0.5课时)知识点:反馈;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第4单元系统传播模式(0.5课时)知识点:系统;赖利夫妇模式第六讲传播者(共6课时)第1单元传播体制(2课时)知识点:传媒的四种理论;批评与发展第2单元传播者与把关(2课时)知识点:把关人;信息流动过程第3单元媒介专业主义(2课时)知识点:媒介专业主义的形成;媒介伦理的主要困境第七讲传播内容(共6课时)第1单元大众传播内容(2课时)知识点:大众传播内容特征;信息娱乐与市场新闻业第2单元大众传播内容研究(2课时)知识点:内容分析;文本分析第3单元大众文化(2课时)知识点:大众文化的正面与负面认识第八讲传播媒介(共6课时)第1单元理解传播媒介(2课时)知识点:认识媒介的主要原则第2单元大众媒介的本体特征(2课时)知识点: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互联时代的新媒介第3单元技术与媒介(1课时)知识点:英尼斯和麦克卢汉的理论第4单元媒介机构与媒介产业(1课时)知识点:大型跨国媒介集团第九讲受众(共3课时)第1单元理解受众(1课时)知识点:受众的定义及其基本认识第2单元受众的行为(1课时)知识点:选择性过程;使用与满足第3单元研究受众(1课时)知识点:受众调查;受众商品第十讲传播效果(共9课时)第1单元传播效果的认识历程(1课时)知识点:四个发展阶段第2单元宣传研究与枪弹论(1课时)知识点:拉斯韦尔的宣传研究;宣传的七种技巧;枪弹论第3单元两级传播论与有限效果(1课时)知识点:舆论领袖与两级传播;创新扩散;有限效果第4单元议程设置(1课时)知识点:议程设置;铺垫与框架第5单元知识沟(1课时)知识点:知识沟;媒介与社会第6单元教养理论(1课时)知识点:教养理论;媒介制度分析第7单元沉默的螺旋(1课时)知识点:沉默的螺旋;强大效果论第8单元第三者效果(1课时)知识点:第三者效果第9单元对传播效果的整合认识(1课时)知识点:传播效果的内涵;传播效果的普遍认识四、作业、实践环节共有2次作业,结合现实热点问题,布置每篇作业2500字左右。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文化产业管理课程开出单位:文化传播学院课程的类型与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总学分:3总学时:54理论授课学时:48实验实训学时:6参考教材:[1]胡正荣.传播学总论(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版.[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版.先修课程:无考核方式:考试。
平时成绩由出勤、作业1、作业2三部分组成,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专业基础课。
主要讲授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传播、传播类型、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等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媒介素养,了解和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常见的文化传播现象以及运用一般传播理论指导具体的文化传播实践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传播学时数:31.本章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应当了解传播的基本界定及其历史。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什么是传播、传播的类型及分类标准。
理解: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及其规律。
掌握:传播的含义、类型;人类传播演进的进程及规律。
3.本章教学重点:什么是传播、传播的类型、人类传播演进的六大进程、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
4.本章教学难点:什么是传播、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
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无6.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传播(一)传播的含义(二)传播的类型第二节人类传播的演进(一)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二)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第二章:信息、符号与讯息学时数:3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播的材料(即信息)及载体(即符号)。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符号的类型。
掌握:信息的定义、特征及实质;符号的定义、特征及实质;3.本章教学重点:信息的定义;信息的特征与功能;符号的定义及其实质;符号的特征;符号的类型。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095702课程名称:传播学英文名称:Communication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传播学教学班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传播学》是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之一,主要作用是向学生传授传播学方面的有关理论知识以及帮助学生掌握传播学的相关应用,使其今后更好的从事相关方面工作。
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介绍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传播的功能、传播学的发展等理论知识,以及介绍传播学的重要分支领域,如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及大众传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研究成果,使学生具备运用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及方法解释现象、分析与研究问题的基本能力。
Communication is a course for the MICE economy and management major. It aims to teach students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communication and to help the students master the related application method in order to prepare them better for the related work in their future career. The main contents include: the concepts of communication, the function and aims of communic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of communication, some inportant research areas of communication such as 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group communication, organization communication and mass communication.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为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要求学生从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正确认识人类社会传播发生与发展的历史与规律;系统理解和掌握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系统理解和掌握大众传播学基础理论内容,包括传播的一般原理以及关于大众传播者、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的受众、大众传播的效果、大众传播的内容、大众传播活动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掌握研究和分析大众传播活动的基本方法,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方法对大众传播活动进行分析研究的初步能力,并帮助学生理解信息传播中真实性的重要性和媒体使用过程中信息筛选的必要性,使学生具备更佳的媒介素养,能自觉抵御不良信息的侵蚀,并在未来形成诚信服务、德才兼修的职业素养。
传播学教学大纲
传播学教学大纲英文名称:Communication Theory课程编号:课程类型:学科基础必修课学时:45 学分:3面向对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科生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传播学概论》是新闻学专业的基础和必修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指导性。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社会,信息传播活动显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作为探讨人类信息交流的规律、理论性与实用性并重的新兴学科,传播学的学习和研究,既是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要,也是个人在社会竞争中最新的需求。
《传播学》是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必修的基础理论课。
旨在通过对传播学的学科概貌、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系统学习,以及对传播实践活动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对传播学有全面的理解,能基本掌握用传播学视角认识现实世界的方法,并提高日常的和专业的传播实用技能。
课程从传播学的产生、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全面展示传播学的学科概貌,从传播者、受众、信息、符号、媒介、传播技巧、传播环境、传播效果、研究方法等方面系统阐述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从个案分析、运用实践中使学生基本掌握用传播学视角认识现实世界的方法,并进一步提高日常的和专业的传播实用技能。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对传播学这一新兴学科的总体框架有大致的认识;对传播学的发展脉络有基本的了解,并能够对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思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提高跨学科学习的能力,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能够为信息媒体社会中的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人类传播活动的产生、发展,传播学的流派和理论支柱;了解有关重要的传播学理论与原理以及重要的研究方法,能把传播学中有关的理论和原理用来分析解决当前传播实践中的问题,为日后的新闻传播实践活动以及相关研究提供科学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大学教育首先培养的是人,是教会这些就要走上社会的年轻人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
《传播学概论》课程标准
《传播学概论》课程标准课程代码:0110033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英文名称:Communication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总学时:68学时;授课学时:56学时;实践(实验)学时:12学时;学分:4学分适用对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一门学科,是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主干理论课程,它从宏观上对人类社会的各种传播现象和规律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是学生从事各种信息传播活动的必备基础,也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人类传播活动和传播学的学科起源和发展,能够客观地认识、分析和运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能够正确认识信息时代传媒格局的变化和国际化的传媒竞争的发展趋势,有效地使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促进社会发展。
(二)课程基本理念《传播学》课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讲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才能加深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加强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以及推动传播历史发展的动力;掌握传播的微观过程以及传播要素对传播实践的重要影响;形成传播的系统观念,能够把具体的传播问题放到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去理解。
对传播学中重要的传播理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用简约的模式表达。
学会在学习的同时大胆质疑,不迷信既有的理论。
充分结合我国的传播实践,最终达到用传播原理指导所学专业业务的程度。
(三)课程讲授的设计思路1、在保证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本内容的前提下,对讲授次序、课时分配、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方式、方法可以根据专业教学计划作适当的调整。
2、高职教育应强调理论基本够用,实践实训为主,本课程作为新闻专业必修课,在课程教学中注重新闻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更加注重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综合运用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练习实训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课程教学上,明确上课的重点和难点,突出课程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能力目标。
《传播学概论》课程标准
《传播学概论》课程标准适应专业: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文秘方向)所属教研室:中文系课程编号:01413207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Communication Theory)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选修)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为文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层次的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选修。
本课程是对传播学理论基础知识的介绍,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传播学科与人类传播的历史发展,了解传播学各个学派、各个方面的知识。
学生可以将教师教育和高级文秘等专业知识与传播学知识联系起来,从纵深层面具备语文教师和高级文秘工作的理念、知识和技能。
本课程主要面向对人类传播感兴趣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学生。
在该专业的培养方案中,与传播学概论同序列的选修课程还包括:新闻学概论、编辑出版概论、媒体与社会等,开课同时,学生应对上述课程做出横向关联,从而具备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背景。
在此基础之上,学生可在高年级选修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以加深传播学科的知识素养和能力训练。
另外,学生应对心理学基础理论、当代广告、大众文化、新闻动态等有基本了解。
(二)基本理念。
传播学概论的课程教学应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教育和高级文秘两个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思想,在教与学两个方面都应突出适用和应用。
在讲授传播学基础理论的过程中,要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在注重传播学理论知识讲解和理论体系介绍的同时,应注重培养、提高学生分析当前大众传播现象、解决人际传播、网络传播、新闻传播等现实问题的实际能力。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也应本着学以致用的基本原则,在掌握课堂及书本知识之余,多多联系现实并主动思考并勤于实践,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人类历史上的传播现象及其变迁、大众传播理论与当前社会传播活动的关系、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传播活动的问题与技巧、本专业方向与传播学知识的关联等。
(三)设计思路。
1.教学改革基本理念本课程教学设计追求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在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价值目标,把理论与现实,知识与技能,批判意识与理性思维紧密结合起来,构建本课程的基本框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传播学/ Communication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传媒设计与公关艺术
课程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
审定人:
开课部门: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传媒策划与公关艺术专业本科生学科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对传播学这一新兴学科的总体框架有大致的认识;对传播学的发展脉络有基本的了解,并能够对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思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提高跨学科学习的能力,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能够为信息媒体社会中的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
[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信息、传播、社会信息、社会传播、信息社会、传播学等名词概念,以及社会传播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2、一般掌握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和学科开创者,传播学的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3、了解传播学的早期思想源流,了解人类传播的四个历史阶段和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与步骤规划。
了解物质生产、物质交往与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
第一节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一、口语传播时代
二、文字传播时代
三、印刷传播时代
四、电子传播时代
第二节传播与传播学
一、传播与信息
二、信息社会
三、传播学的性质与对象
第三节传播学研究的演化
一、三大来源
二、四大先驱与施拉姆
三、两大流派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理论
一、交往与传播
二、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符号的定义和功能、信号与象征符的区别、意义的定义及其分类。
2、一般掌握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概念及其特征。
3、了解理解什么是情境意义、象征行为。
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一、符号的定义和功能
二、符号的类型
三、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一、意义的定义
二、符号意义的分类
三、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第三章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过程的特点,“5W”模式、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社会传播的系统模式理论的主要内容。
2、一般掌握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群体意识与群体规范、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组织传播的概念及其特点,认识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作用。
3、了解相关学科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如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等等。
第一节人类传播的基本过程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二、传播过程的特点
三、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
四、社会传播的系统模式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基本类型
一、人内传播
二、人际传播
三、群体传播
四、组织传播
第四章大众传播
[教学要求]
重点掌握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
一般掌握拉斯维尔、施拉姆等人关于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的代表性观点。
掌握信息环境、拟态环境的定义。
正确认识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以及大众传播对社会信息环境、人的行为的突出影响。
了解大众传播诞生与发展的基本情况,了解对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不同观点。
第一节大众传播的特点与社会功能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与特点
二、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
一、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
二、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
三、电视媒介与大众传播
四、网络与大众传播
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一、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二、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
第五章大众传播媒介
[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者的概念及其特点,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大众
传媒的公共性与公益性,媒介控制的主要方面,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我国的媒介规范理论的主要方面。
2、一般掌握资本主义社会的媒介规范理论由“自由主义”到“社会责任”、再到“民主参与”的变化过程及其背景,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的要点,新媒介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理解“把关人”理论及新闻媒介“把关过程”的实质。
3、了解受众对传媒进行监督的主要手段,媒介规范理论的主要类型。
第一节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一、大众传播媒介的概念含义
二、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
第二节传播制度与传媒控制
一、传播制度
二、媒介控制
第三节媒介规范理论
一、极权主义理论
二、自由主义理论
三、社会责任理论
四、民主参与理论
五、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
六、社会主义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
第六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大众、受众的概念及其主要特点,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基本权利,受众媒介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的基本类型。
2、认识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与演化,大众社会成立的条件。
理解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观,以及“受众即市场”的观点。
正确认识个人所处的社会条件对媒介接触行为的影响。
3、了解“使用与满足”过程模式及其含义,以及“使用与满足”的不同类型。
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一、“大众”的概念
二、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
三、大众社会论的受众观
第二节其他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一、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二、作为“市场”或“消费者”的受众
三、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第三节受众行为理论——“使用与满足”
一、“使用与满足”研究
二、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
三、“使用与满足”过程模式
第七章大众传播的效果
[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和层面,子弹论、“有限效果”论、传播流、政治既有倾向、选择性接触、意见领袖、两级传播、“补强”论、信源的可信性效果、“休眠”效果、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警钟效果等名词概念。
2、一般掌握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阶段,理解受众自身的属性对传播效果的制约。
认识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
理解“沉默的螺旋”假说,认识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社会心理和舆论三者的关系。
掌握“培养分析”的基本观点,以及“知沟”假说及其现实意义。
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及其历史
一、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和层面
二、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阶段
三、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主要理论观点
第二节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和制约因素
一、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二、传播技法与传播效果
三、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第三节大众传播的宏观效果理论
一、“议程设置功能”假说
二、“沉默的螺旋”假说
三、“培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