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娘(之一)》《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树和天空》 教案大全(教师用书)
《迷娘》(之一)《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树和天空》教材深度解读
《迷娘》(之一)《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树和天空》教材深度解读重点赏析1.《迷娘》(之一)这首诗里,被倾诉的对象是同一个人还是三个人?明确:这首诗是以对知心人倾诉的形式完成的,倾诉人是“迷娘”,而被倾诉的对象则分别是“爱人”“恩人”“父亲”。
事实上这三个被倾诉者是一个人,即威廉·迈斯特。
迷娘在内心深深地爱着他,可是又知道这是无法实现的,于是就转而称呼他为“恩人”,进而称呼他为“父亲”。
这三种称呼说明了迷娘和迈斯特的三种关系,而且通过三种称呼在诗中的转换,表达了迷娘对威廉·迈斯特怀有的复杂、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既哀怨又美好。
这种炽烈的爱被升华为一种美好的对父亲的爱,又和思乡之情结合在一起,让两种情感都得到了升华和强化,但又相互掩映,具有哀怨、含蓄而又深沉的特点。
2.《迷娘》(之一)的正歌中“你可知道……”重复多次,有何作用?明确:这既是询问也是倾诉,既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也强化了迷娘对故乡的深情。
副歌中迷娘的应答,不仅回应了询问,而且进一步再把思乡之情变为回乡的行动。
“前往,前往!”这种回答不但强调回乡的坚决态度和迫切的心理,而且在重复中有着微妙的变化,与重复的内容形成本诗的深层内涵,即迷娘对迈斯特的复杂的情感。
3.如何理解“仿佛友人的忧郁的絮语,/仿佛他别离一刻的招呼,/最后一次了,我听着你的/喧声呼唤,你的沉郁的吐诉”这几句诗?明确:大海这一意象已经渗透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
诗人将要再次被流放,因而大海也仿佛在为诗人发出“忧郁的絮语”,而大海又是自由精神的象征,在这临别之时,大海又向诗人“喧声呼唤”,这正是自由精神的召唤。
诗人将大海拟人化,充分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与矢志追求。
4.如何理解“他去了,使自由在悲泣中!/他把自己的桂冠留给世上。
/喧腾吧,为险恶的天时而汹涌,/噢,大海!他曾经为你歌唱”这几句诗?明确:这里的“他”指的是“拜伦”。
拜伦不仅是一位诗人,同时也是一位为自由而战的革命者,因而诗人对他十分崇敬,认为拜伦虽已离开人世,但他的“桂冠”——诗人的作品和精神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迷娘(之一)》《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树和天空》(教案)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迷娘(之一)》《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树和天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歌德、普希金、惠特曼、特朗斯特罗姆这几位诗人的生平经历、创作追求、诗歌风格2.联系作者创作过程和相关社会文化背景,综合运用文本细读、比较阅读等多种阅读方法,自主欣赏外国诗歌作品,探究作品的思想和审美意蕴。
3.分析意象的组合与诗人情感的关系,从意象入手把握诗人的情感,观察、分析诗歌的体式特点以及这种体式特点与诗歌独特意蕴的互动关系。
4.通过研读外国诗歌作品,激发对外国经典诗歌作品及其反映的多样文化的兴趣,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培养开放的文化心态。
二、教学重难点1.联系作者创作过程和相关社会文化背景,综合运用文本细读、比较阅读等多种阅读方法,自主欣赏外国诗歌作品,探究作品的思想和审美意蕴。
2.分析意象的组合与诗人情感的关系,从意象入手把握诗人的情感,观察、分析诗歌的体式特点以及这种体式特点与诗歌独特意蕴的互动关系。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展示目标二、情境导入本班要举行一次诗歌朗诵活动,要求学生在本单元四首诗歌中选择其一作为自己的朗诵内容,请同学们仔细品味诗歌,赶紧准备起来吧。
三、教学活动任务一:查阅资料,了解诗人。
通过不同途径,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歌德、普希金、惠特曼、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的风格、文学史地位、影响,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自制表格,梳理所得,并记录参考资料的来源。
任务二:初读感知,标注记录阅读四首诗。
标注诗节、诗行,明确——诗有几节,每节有几行,想一想其特征是什么;关注是否有押韵,如果有,做些标注。
朗读诗歌,把读得不顺畅的词语与句子、非常规停顿的地方画出来。
理解诗歌的内容,尝试还原诗中的画面,并对画面所要传递的情感有所感悟和思考。
有困感及时记录。
任务三再读诗歌,品味意象。
再读四首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四首诗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本身有什么特点?它们会带给你怎样的联想?意象是如何组合的?它们组合而构成了哪些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能让你产生怎样的联想,唤起怎样的情感,引发怎样的思考?任务四:反复诵读,深化感悟诗歌是具形的音乐,离不开韵律、节奏。
13.《迷娘(之一)》《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树和天空》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致大海
普希金
意象分析
形成了广阔、自由、深 沉而有力的大海
大海意象分析
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和思考?
1-7节: 对大海的热爱和因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海之恋) 8-13节: 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海之思) 14-15节: 永久怀念大海(14~15节)(海之念)
大海意象分析
迷娘 优美和谐 宽阔明亮
神秘危险
你知道吗,那柠檬花 开的地方, 茂盛的绿叶中,橙子 金黄, 蓝天上送来宜人的和 风, 桃金娘静立,月桂稍 头高昂, 你可知道那地方? 前往,前往 我愿跟随你,爱人啊, 随你前往!
你可知道那所房子, 圆柱成行, 厅堂光辉,居室宽阔 明亮, 大理石立像凝望着我: 人们把你怎么了,可 怜的姑娘?
歌德(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产生于美因 河畔法兰克福,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而作为 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 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著 作有《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等。
歌德曾在创作停滞时前往意大利,在意大利逗留1年零9 个月,游历了威尼斯、佛罗伦萨、罗马、那不勒斯以及西 西里岛,创作激情又慢慢复苏。他称意大利是自然、艺术 和人的完善结合。
拿破仑、拜伦分析
诗人为什么会由大海而想起拿破仑和拜伦?
拿破仑和拜伦,一个是“给世界永恒的自由”者,一 个是自由的歌唱者。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 人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另一 方面也反应了诗人对他们的结局增添了前程渺茫,壮志 难酬的悲伤。
《迷娘(之一)》《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树和天空》教学设计
《迷娘(之一)》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歌德在德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坛上的地位,了解他的创作成就,记住其代表作。
2.能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领会诗歌的内涵。
3.能体会出诗歌采用复沓叠唱(重章叠句)结构形式的妙处,掌握这种写法。
4.能通过美读,体会出诗歌所表达的炽烈的对父亲的爱、对家乡的思念和追求美好世界的感情,受到真挚、深沉、哀婉、含蓄的美感教育。
【学习重点】品读诗歌,领会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1.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诗歌所表达思想感情的体会。
2.体会诗歌采用复沓叠唱结构形式的妙处。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人类艺术发展史上,诗歌、音乐和舞蹈最早是合而为一的,即所谓的“歌之、咏之、舞之、蹈之”。
这“歌”就是歌唱,这“咏”就是朗诵,这“舞”和“蹈”就是欢跳或跳舞。
随着人们对艺术作用认识的越来越深刻,这种一体化的艺术就慢慢地分成了各自独立的文学(诗歌)艺术、音乐艺术、舞蹈艺术。
我们刚才听到的这支音乐,是世界著名的作曲家舒伯特为德国大诗人歌德的著名诗歌《迷娘曲》而谱写的曲子。
《迷娘曲》创作于1783年11月以前,后收入德国伟大诗人歌德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第一部《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中,作为小说人物迷娘歌唱的插曲。
《迷娘曲》是歌德迷娘歌曲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贝多芬、舒伯特、舒曼、柴科夫斯基等世界著名作曲家为这首诗歌谱曲达百次以上,其中以我们刚刚所听的这首舒伯特的曲子最为有名。
同学们一定会想,歌德的这首诗歌究竟写什么内容,好在哪里,竟然使这么多大作曲家为之谱曲?是啊,音乐是穿透人心灵,震撼人心灵的听得见而摸不着的最强烈的东西,而作为语言艺术的诗歌因为什么竟然还比音乐更能打动人的心灵?那就让我们一起去走进诗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欣赏、去体悟其艺术魅力吧。
二、走近诗歌,整体感知1.朗诵诗歌,感知诗歌。
2.询问学生,感知内容,进行对话交流。
《迷娘(之一)》《树和天空》《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联读教学设计
现代诗歌阅读专题意象与意境:鉴赏诗歌的情境之美——联读《迷娘(之一)》《树和天空》《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专题解释】以本单元中四首外国诗歌《迷娘(之一)》《树和天空》《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为例,比较各自选用的意象,联系相应的地域情境,提炼不同的文本意境。
在掌握诗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增进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预习任务】1. 选取《迷娘(之一)》《树和天空》《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中的意象绘制到地图上的相应国家,通过搜集资料探究《迷娘(之一)》描绘的国家为何是①,《致大海》所处的国家为何是③。
2. 选择《迷娘(之一)》《树和天空》或《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中的一组,概括诗中意象体现的地域特点,如地理、神话、文化背景,再结合诗句进行文本分析。
【学习任务】第一课时任务一世界文学初体验导入:让学生根据以往的读书经验,在这张局部的世界地图上,列举其他国家及其对应的文学作品,讨论作品中体现的气候、地貌、历史、社会等和该国的关联,感受文学背后的地域性、民族性;初步交流四首诗歌及其对应的国家。
讨论 1:为什么说《迷娘(之一)》描绘的国家是意大利?明确:迷娘是歌德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一个意大利姑娘。
她早年被人诱拐到德国,十三岁时为小说主人公威廉所搭救。
这首歌唱出了迷娘对祖国意大利深切的思念和对威廉的敬慕,也蕴含着歌德对意大利的神往。
讨论 2:普希金所“致”的大海是哪一片海域?明确:普希金此前因为在一系列政治讽刺诗中抨击沙皇统治,被流放到当时俄国南部、黑海边的敖德萨,但他在流放期间继续创作,与革命者来往,又被下令押送到俄国北部,本诗是离开敖德萨时所作,歌颂的是壮美的黑海。
任务二《迷娘(之一)》《树和天空》:两种相遇预习展示 1:展示交流意大利地图上《迷娘》意象的绘制。
讨论 1:诗中有哪些意象具有地域情境?可以进行什么样的分类?明确:第一诗节中开花的柠檬、绿叶中的金黄橙子主要出产自意大利。
13《迷娘》《致大海》《自己的歌》《树和天空》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自己之歌(节选)》这首诗歌第一节借 助“草叶、星星、蚂蚁、沙、鹪鹩的 卵、雨蛙、藤蔓四延的黑莓”这些意 象营造了诗歌什么样的意境?
2.《自己之歌(节选)》中“我看出 我是和片麻石、煤、藓苔、水果、 谷粒、可食的菜根混合在一起,并 且全身装饰着飞鸟和走兽”这两句 充满意境的诗具有怎样的含意?
凄清苍凉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
想象——领略诗歌的翅膀
任务导引
单击此处可添加副标题
想象产生了诗歌,想象是诗歌的种子,没有想 象,诗歌好比是无本之木,难以茂盛;又好比 是无翼之鸟,不能展翅冲天。
没有想象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诗歌,就是缺乏 灵性的作品,就是不完善的文字堆砌。诗歌学 习,进行阅读、欣赏、分析、研究乃至创作, 都必须插上想象的翅膀,捕捉诗歌的意境,激 发灵感。
在《致大海》中,诗人由大海而想起 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 拜伦,这反应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 情?
答案
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 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 不懈追求,如诗句“他像你似的深沉, 有力,阴郁,他也倔强得和你一样”; 另一方面也反应了诗人对二人结局增 添了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伤,如 诗句“世界空虚了……哦,海洋,现 在你还能把我带到哪里?”
1.如何理解 《树和天空 》结尾一句 “当雪花在 空中绽开” 中“雪花” 一词的含义 ?
答案
“雪花”在这里有着丰富的蕴涵。作为冬天的象征, 它不可避免地预示着寒冷,然而严寒犹有傲霜枝, 它又恰恰提供了强力意志最充分的突显。承续前文, 它又是万物对宇宙规律一次充满自信的认可与迎取, 甚至是人类对生命暂歇的期许。宇宙自有它的动静, 自然也有着它四时的更替,而永远忙繁繁忙的人们, 是否也应该有一个停下脚步、静观夜空的瞬间?而 从审美的维度,“雪花”更象征着一个洁白澄净的 纯美境域,一种超出了世俗功利,摆脱了愿望和俗 物的牵绊,万物融和无间、和谐共存的圆融化境。 在这个世界里,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一切存 在之间的距离都将消灭而消失殆尽,只剩下轻轻飘 来的一阵宇宙间的清丽气息。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13《迷娘(之一)》《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树和天空》群文阅读设计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13《迷娘(之一)》《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树和天空》群文阅读设计人与自然的灵魂对话—《自己之歌》(节选)《树和天空》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并掌握两首诗歌中所使用的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的主题。
3.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并通过分析意象、意境把握诗歌的情感。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惠特曼、特朗斯特罗姆的创作成就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重点解读诗歌的意象、意境。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意象、意境把握诗歌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1.屏幕呈现两位诗人的诗歌名句,请选出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做一个世界的水手,奔赴所有的港口。
(惠特曼《草叶集》)我悠哉游哉邀请我的灵魂,弯腰闲看一片夏天的草叶。
(惠特曼《草叶集》)在梦和醒的缝隙里,有一封巨大的信正徒劳地往里面拥挤。
(特朗斯特罗姆《夜曲》)断折的白桦挺立着,象一个腐烂的信条。
(特朗斯特罗姆《穿越森林》)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自己之歌》与《树和天空》,学习这两位杰出诗人的作品,方式为群文阅读。
2.文学常识惠特曼(1819-1892),美国著名诗人、人文主义者。
他出身农家,曾做过教师、编辑。
1838年至1839年期间,惠特曼主编报纸《长岛人》。
1855年《草叶集》第1版问世,共收诗12首,最后出第9版时共收诗383首。
《草叶集》是惠特曼诗集最重要的著作,得名于集中这样的一句诗:“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
"体现了诗人的民主思想。
诗集中的诗歌便像是长满美国大地的芳草,生气蓬勃并散发着诱人的芳香。
它们是世界闻名的佳作,开创了美国民族诗歌的新时代。
作者在诗歌形式上有大胆的创新,创造了“自由体”的诗歌形式,打破了传统的诗歌格律,以断句作为韵律的基础,节奏自由奔放,汪洋恣肆,舒卷自如,具有一泻千里的气势和无所不包的容量。
惠特曼还著有:《给一个遇到挫败的欧洲革命者》《我听见美国在歌唱》等。
【高中语文】《迷娘(之一)》《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树和天空》知识点清单
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新教材)《迷娘》(之一)/《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树和天空》知识点清单13 迷娘(之一)/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树和天空一、重点剖析《迷娘》(之一)1. 本诗三个诗节描写的意象众多,各不相同,但又有共同特点,其共同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共同特点:都与故乡有密切的关系,都表现了故乡的美好和魅力。
第1节选择的意象有柠檬花、橙子、蓝天、和风、桃金娘、月桂等,具有鲜明的意大利地域特征,描绘出一幅优美动人的自然风光图景;第2节所写的圆柱、厅堂、居室、大理石立像等,具有意大利建筑的鲜明特征,宏伟而壮美;第3节则以雾、岩洞、龙种、危崖、瀑布等意象,展现了迷娘归乡(也可看作离乡)之路上的景色的险峻之美和神秘色彩。
诗歌前两节从不同角度表现了迷娘的故乡意大利的美好、迷人,构建了一个迷离而又优美、令人神往的艺术世界,抒发了迷娘对美好故乡浓浓的思念之情。
2. 诗歌中哪些意象具有象征意义?其对诗歌主旨的表达具有怎样的作用?答案:桃金娘和月桂。
桃金娘为维纳斯的神树,而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象征着爱情与美丽;月桂为阿波罗的神树,阿波罗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光明、预言、音乐和医药之神,消灾解难之神,象征着光明和美好。
桃金娘和月桂与其他意象一起营造出美丽动人的画面,承载了主人公对故乡的热烈情感,同时也使诗歌的主旨拓展到对美好世界的追求这一更高的层面,起到了升华主旨的作用。
3. 如何理解《迷娘》(之一)中“爱人”“恩人”“父亲”这三个称呼?答案:这首诗以对知心人倾诉的形式完成。
倾诉的人是迷娘,而被倾诉的对象分别是“爱人”“恩人”“父亲”,事实上,这三者是同一个人——威廉·迈斯特。
迷娘从小被拐卖到异国他乡,后被威廉解救。
迷娘在心中深深地爱着威廉,可她知道他们是无法在一起的,于是就由“爱人”转而称呼他为“恩人”,进而称呼他为“父亲”。
这三种称呼的转换,表达了迷娘对威廉的那种复杂、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既哀婉,又美好。
《迷娘(之一)》《树和天空》教案1
《迷娘》《树和天空》教学设计【课前预习】1、《迷娘(之一)》《迷娘(之一)》( Mignon)是歌德创作于1783年11月以前,后收入歌德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第一部《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中,作为小说人物迷娘歌唱的第一首插曲(一共四首),也是《迷娘曲》中最脍炙人口。
2、《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威廉·迈斯特是个拥有戏剧理想的商人之子,他离开家庭,到外面替父亲处理债务。
半路遇到在露天戏台表演的一群演员,走上了实现戏剧理想的道路,通过排演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达到了艺术成就的项峰。
而此后,由于剧团内部的分歧和剧团主人妹妹的感情问题,威廉远离了戏剧生涯,渐渐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了社会公共生活。
他结识了几个开明的贵族,受到厚待并住在庄园里,结交了塔社的成员。
这些经历拓宽了他的视野,使他意识到旧的贵族等级界限的松弛和新时代变革的迫切需求。
在此期间,威廉与温柔善良而又精明能干的娜塔莉相爱并结成佳偶。
这部小说写的是威廉·麦斯特通过种种的迷途而走上征途,认识并实现人生和自我的价值,所以题目为《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
3、人物迷娘迷娘是意大利边境总督的侄女,她的父母是一对相爱的贵族兄妹。
迷娘的母亲目不识丁,但性格却如百合般纯洁无瑕,阴差阳错她与同父同母的兄弟奥古斯丁(即竖琴老人,该人物在第三卷出场)相爱,生下了迷娘,被神父和周围亲友视为罪孽。
迷娘自小不善言谈,但动作灵敏、歌声动人,她喜欢蹦蹦跳跳,模仿钢索艺人的表演,喜欢坐在邻居家的门柱下,跑进厅堂去看大理石像。
有一天她离开家,就再没了踪迹。
人们只在溪流中发现她的帽子。
迷娘的母亲以为孩子死了,她相信一个奇异的传说:如果把孩子的遗骨全部收回,带到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祭坛前高高的石阶上,它就会重新变成迷娘的肉身,以洗清了罪恶的新面貌死而复生。
于是她日夜守在湖边寻找迷娘遗骨,耗尽了所有的精力,最终在搜集了许多骨殖之后一病不起。
13.《迷娘(之一)》《致大海》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现代诗和抒情诗的基本概念、案例分析等。
强调现代诗和抒情诗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现代诗和抒情诗。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现代诗和抒情诗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学生将能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取得明显的提升,不仅能够应对高考等考试的要求,还能够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和人文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板书设计
1. 目的明确:板书设计应紧扣教学内容,突出《迷娘(之一)》《致大海》的核心要素,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 结构清晰:板书应具备明确的结构,分为诗歌基本概念、诗歌分析、案例研究等部分,便于学生跟随教学进度。
答案:作者运用了比喻手法,将大海比喻为激情澎湃的波涛和勇往直前的帆船。通过对大海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大海的热爱和向往。波涛比喻大海的力量和激情,帆船比喻大海的勇敢和无畏。
例题3:《迷娘(之一)》中,作者是如何通过情感表达来揭示迷娘内心的迷茫和挣扎的?
答案:作者通过情感表达来揭示迷娘内心的迷茫和挣扎。诗中运用了迷茫、渴望、挣扎等词语,展现了迷娘内心的矛盾和困惑。同时,通过对月光和大海的描绘,进一步强调了迷娘内心的迷茫和挣扎。
例题4:《致大海》中,作者是如何通过意象和情感表达来表达对大海的赞美和敬仰的?
答案:作者通过意象和情感表达来表达对大海的赞美和敬仰。诗中运用了激情澎湃的波涛、勇往直前的帆船等意象,展现了大海的力量和魅力。同时,通过对大海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大海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例题5:《迷娘(之一)》中,作者是如何通过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来增强诗歌的感染力的?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现代诗和抒情诗解决实际问题。
13《迷娘(之一)》《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树和天空》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迷娘》《致大海》 《自己之歌》(节选) 《树和天空》
1
任务一:知人论世
2
1.查阅资料,了解诗人,完成表格。
作者 生活时代 诗歌风格
文学史地位
德国(1749- 充满狂飙突 歌德 1832)启蒙 进运动的反
运动后期 叛精神
诗人、剧作家、 思想家,德国最 伟大的作家
代表作品
中篇小说《少年 维特之烦恼》; 长篇诗剧《浮士 德》
20
《迷娘》选取了哪些意象?其意境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感情?
章节
意象
意境
第一节
柠檬花、绿叶、橙子 蓝天、和风、桃金娘、 宁静美好
月桂
表达的情感
这些具有意大利典型特征的 意象是人物故国之思的寄托 物,表达了浓郁的思乡之情
第二节
成礬欲行的圆柱、辉 煌的厅堂、宽敞明亮
的居室、大理石立像
通过描写迷娘幼年时生活的 美好哀婉 房子,抒发了对故国的眷念
20世纪最 后一位诗 歌巨匠
诗集《17 首诗》
4
2.猜一猜4幅画像分别对应课本中哪位作家?
歌德
惠特曼
普希金
特朗斯特罗姆
5
任务二:初读求韵
6
⑴全班按照小组抽签的方式确定朗诵哪首诗歌。 ⑵根据诗作选配音乐,以表达对诗歌的理解。 ⑶分组展示,并根据“诗歌朗诵评价表”,评选出优胜小组。
7
附:评价量表
15
自己之歌
第二节:“我”与万物相合。(同一性) 诗人在诗作中将“我”与这些平凡的事
物放在同等的位置上,揭示了一个道理:自 己与普通的事物之间并无区别,“我”并不 比世上其他的事物要高贵,而其他的事物也 不能超越“我”。 第三节:“我”不受拘束且无所不能。什么 都无法阻挡“我”与万物相合。
《迷娘》(之一)《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树和天空》优质教学设计1(第1课时)
《迷娘》(之一)《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树和天空》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结合诗歌意象,把握诗人情感。
2.发挥想象力,理解诗歌丰富的内涵3.结合具体作品,从语言的外在特征及内在特征入手,分析诗歌语言的独特。
重点难点重点1.发挥想象力,理解诗歌丰富的内涵。
2.分析诗歌语言的独特。
难点1.品读诗歌语言,理解诗歌所蕴含的哲理2.结合诗歌意象,感悟诗歌蕴含的情感力量。
3.理解诗歌中运用的象征手法。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迷娘》(之一)和《树和天空》。
2.了解歌德及其代表作品。
3.反复诵读诗歌,领会诗歌的内涵。
4.体会诗歌重章叠句、回环往复的声韵之美及其浓郁的抒情氛围。
5.体会特朗斯特罗姆丰富的想象力以及作者寄寓在诗中的积极向上的精神。
重点难点1.品读诗歌,领会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2.体会出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受到真挚、深沉、含蓄的美感教育。
3.体会诗歌采用重章叠句手法的妙处,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故乡永远珍藏在人们心灵的最深处,它不会因为世事沧桑而改变,那浓浓的乡愁即使经受岁月的洗涤也依然散发着萦绕不去的芬芳。
这也许是《迷娘》之所以能广泛流传且久唱不衰的魅力所在吧。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这首被海涅称为“一支写出了整个意大利的诗歌”。
二、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资料1.学生介绍歌德和特朗斯特罗姆的相关资料。
2教师介绍歌德的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的故事梗概,了解《迷娘》(之一)的创作背景。
3.教师简介歌德生活时代的社会背景。
(设计意图:让学生课上介绍作者,加深学生对作者的了解。
介绍社会背景以及作品,便于学生知人论世,理解节选部分的诗歌的内涵。
)三、反复诵读,品味内涵1.听课文《迷娘》(之一)的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注意朗读时的节奏和感情。
2.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迷娘,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迷娘》(之一)《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树和天空》优质教学设计2(第2课时)
《迷娘》(之一)《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树和天空》教学设计第2课时课时目标1.欣赏意象,品味精彩的诗句,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2.了解外国诗歌的一些基本特点和主要表现手法。
3.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
重点难点1.体会诗歌中联想的重要作用及对主题的作用。
2.欣赏意象,品味精彩的诗句,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设计一、明确目标,导入新课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我们常常被感动。
外国诗歌同样具有无穷的感召力与感染力,一些世界著名诗人对世界文学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普希金面对自由奔放的大海,表达了渴求自由的愿望;惠特曼面对自然万物,表现了宏大的自我。
今天我们共同欣赏这两位诗人的作品——《致大海》和《自己之歌》(节选)。
二、反复诵读,理解诗意1.同桌之间互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诗句的停顿节奏、声音高低。
2.选几位学生根据自己领会的情感朗读,请其他学生点评。
3.听朗读录音,学生对照录音,寻找朗读差距。
4.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朗读,尤其是与朗读录音对比,启发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情感,引导学生掌握朗读这一学习诗歌的方法。
)三、仔细品读,鉴赏意象(一)《致大海》1.小组讨论探究。
(1)诗人对大海的感情是怎样的?(2)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3)诗人为什么会由大海联想到拿破仑和拜伦?诗人与他们有什么相似之处?2.师生共同明确。
明确:(1)诗人对大海的感情是热爱、赞美。
(2)因为在诗人眼中,大海是自由奔放的,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美的景色。
如诗句“你的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你的骄傲的美闪烁壮观”“渔人的渺小的帆凭着/你的喜怒无常的保护”“但你若汹涌起来,无法克服,/成群的渔船就会覆没”。
在诗歌中,“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
诗歌开篇,诗人就直抒胸臆“再见吧,自由的元素”。
这句诗就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3)拿破仑追求自由解放,领导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打击了欧洲的封建统治。
《迷娘》(之一)《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树和天空》优质教学设计2(第1课时)
《迷娘》(之一)《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树和天空》教学设计第1课时课时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迷娘》(之一)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2.反复朗读《树和天空》。
结合诗歌意象,想象诗歌创设的奇妙境界。
重点难点1.欣赏意象,品味精彩的诗句,感悟作者的情感。
2.诵读诗歌,体味诗歌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首《乡愁》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歌德笔下的“迷娘”也十分眷恋家乡,唱出了哀怨的思乡曲。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迷娘”浓浓的思乡情。
二、朗读诗歌,感受诗意1.学生自读诗歌。
2.学生自己勾画节奏,把握情感,反复诵读。
3.同桌之间相互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停顿、高低音。
4.结合诗歌创作的背景材料,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5.分组讨论。
(1)《迷娘》(之一)的正歌部分描绘了哪些画面?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有什么作用?(2)《迷娘》(之一)中的副歌部分有什么作用?(3)如何理解《树和天空》这首诗?6.师生共同探究归纳。
明确:(1)《迷娘》(之一)第一节通过柠檬花、绿叶、橙子、蓝天、和风、桃金娘、月桂等意象展现了意大利美好的自然风光;第二节通过圆柱、辉煌的厅堂、宽敞明亮的房间、大理石像等意象,描写了迷娘幼年生活的房屋;第三节通过云径、山岗、驴儿、岩洞、悬崖、瀑布等意象,描写了回归路途的风景。
正文部分运用了音乐的反复艺术——“你可知道那……”的反复咏唱,把迷娘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加深沉绵长。
(2)这首诗的副歌部分,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通过“前往,前往”的重复,表达了迷娘不可遏制的思乡之情。
“我愿跟随你,爱人啊,随你前往!”“我愿跟随你,恩人啊,随你前往!”“我愿跟随你,父亲啊,随你前往!”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三种称呼的转换,把迷娘对威廉·迈斯特复杂的情感和思乡之情交织在一起,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迷娘对故乡深沉的热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链接]欧洲启蒙运动后期最伟大的作家——歌德歌德(1749—1832),出生于莱茵河畔法兰克福,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他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
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
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葛兹·冯·伯里欣根》,从此蜚声德国文坛。
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他名声大噪。
1776年开始为魏玛公国服务。
1831年完成《浮士德》,翌年在魏玛去世。
现代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普希金(1799-1837),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
他的作品是俄国民族意识高涨以及贵族革命运动在文学上的反映。
普希金的抒情诗有800余首,内容非常广泛,既有政治抒情诗《致恰达耶夫》《自由颂》《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等,也有大量爱情诗和田园诗,如《致克恩》和《我曾经爱过你》等。
普希金一生创作了12部叙事长诗,其中最主要的是《鲁斯兰和柳德米拉》《高加索的俘虏》《青铜骑士》等。
普希金剧作不多,最重要的是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
此外,他还创作了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散文体小说《别尔金小说集》及关于普加乔夫白山起义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迷娘(之一)》《迷娘(之一)》中的迷娘是马戏团里一个走钢丝的演员,后来被主人公威廉·迈斯特赎买,收留在身边,是作品中最动人的人物。
她是一位性格内向、身体瘦弱的少女,却很有性格魅力。
她出生于意大利,是一个贵族与自己的妹妹私通生下的孩子。
她很小的时候就被人诱拐到德国,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
她的父亲后来流落街头,以弹琴卖艺为生,后来也被威廉·迈斯特收留。
迷娘自从遇到迈斯特,便过上了最美好最幸福的日子,并且强烈地爱上了迈斯特。
可是由于疾病,她不久就去世了。
《迷娘(之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首哀婉优美的诗歌。
《致大海》这首诗写于1824年,是在12月党人武装起义的前一年。
此前,由于普希金的激进思想不容于沙皇专制政府,他们原想把他流放到西伯利亚。
由于他老师说情,让他去了南高加索,其实是变相流放。
普希金性格刚正不阿,不愿迎合当地总督,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
临走前,普希金站在高加索海边登高望远,波涛汹涌的大海激荡起他的万端思绪,流放生活期间远离朋友、远离文学界,精神上非常孤独,他也曾产生过从海上逃亡到南欧、彻底离开俄国的计划,但宣告失败。
就是在这种抗争无效、期望渺茫的心境中,孕育了这首诗篇。
[文本鉴赏]《迷娘(之一)》《迷娘(之一)》通过描述故国意大利美好的景物、迷娘幼年生活的房子以及她被诱拐到德国时路过的云径、山冈、悬崖、瀑布等,抒发了迷娘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美好世界的追求之情。
《致大海》《致大海》是一首反抗暴政,反对独裁,追求光明,讴歌自由的政治抒情诗。
诗人以大海为知音,以自由为旨归,以倾诉为形式,多角度多侧面描绘自己追求自由的心路历程。
感情凝重深沉而富于变化,格调雄浑奔放而激动人心。
《致大海》的诗情变化展现了海之恋,海之思,海之念“三步曲”。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答案]①故国之路②对家乡的强烈思念③追求自由④拿破仑⑤拜伦《迷娘(之一)》任务一赏析诗歌的内容1.第一节中“你知道吗,那柠檬花开的地方”是什么地方?诗歌选取哪些意象来描写“那柠檬花开的地方”的美好的?请结合诗歌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那柠檬花开的地方”指迷娘的祖国意大利。
诗歌在描写意大利景色时,选取具有意大利典型特征的意象,比如用柠檬花、蓝天、和风、静立的桃金娘、高展的月桂等来描写意大利,并把对故国的情感融入景物之中,抒发了浓郁的思乡情感。
诗歌就是这样通过具体感人的意象来描绘迷娘故国意大利的美丽风光,抒发迷娘对故国的依恋、思念之情的。
任务二赏析诗歌的情感2.诗中写到迷娘对所思念人称呼的转换,表达了迷娘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爱人”“恩人”“父亲”,这三种称呼的转换,表达了迷娘对思念人持有的那种复杂、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既哀婉,又美好。
这种炽热的爱被升华为一种美好的对父亲的爱,又和思乡之情扭结在一起,让两种感情都得到升华和强化,但又互相掩映,具有哀婉、含蓄而又深沉的美感效果。
任务三赏析诗歌的手法3.体会这首诗每节诗后两行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诗每节的后两行,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通过“前往,前往”的重复,表达了迷娘不可遏制的思乡之情。
“爱人啊,随你前往”“恩人啊,随你前往”“父亲啊,随你前往”,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把迷娘对迈斯特复杂的情感和思乡之情交织在一起,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迷娘对故乡深沉的热爱和对美好世界的执着追求。
《致大海》任务一赏析诗歌的内容4.《致大海》中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
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
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的原素”,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诗人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任务二赏析诗歌的情感5.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
任务三赏析诗歌手法6.诗人在诗中以“你”称呼大海,这种写法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诗人对大海以“你”相称,是诗人对大海的倾诉,诗人在诗中以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出现,直接对大海表达自己的激情,并蕴含深沉的苦闷,使全诗具有哀歌式的忧郁美。
[语言建构]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鹪鹩..(jiāo liáo) 啮.草(niè) 麋.鹿(mí) 蝮.蛇(fù) 罅.隙(xià) 倾.洒(qīng) 汲.取(jí) 黑鹂.(lí) (二)多音字(1)蔓⎩⎨⎧藤蔓.(wàn )蔓.草(màn ) (2)空⎩⎨⎧天空.(kōng )空.额(kòng ) 二、写对字形(1)⎩⎨⎧藓tái (苔)懈dài (怠) (2)⎩⎨⎧飘fú(浮)饿piǎo (殍) (3)⎩⎨⎧jí(汲)取xī(吸)收(4)⎩⎨⎧停xiē(歇)焦kě(渴) 三、积累词语1.理解辨析(1)装饰·装潢二者都有装点物品、装修物体的意思。
“装饰”侧重指对身体或物品加以装点和修饰;常用于人的衣着打扮和房屋的美化修整,适用范围比“装潢”大。
“装潢”侧重指装点物品的外表,使物体美观,有气派;有时含有虚装外部气派、声势,掩盖内部虚弱之意;常用于书画、屋室、门面、器物等。
(2)汲取·吸取“汲取”比喻像吸取水分一样地吸取有用的东西,侧重于提取、取得;“吸取”指吸收采取,侧重于吸收。
前者一般只用于抽象事物,适用范围较小。
后者可用于抽象或具体的事物,适用范围较大。
2.明确词义(1)藤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畏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罅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瞬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根生于土壤中的一种易弯或柔软的木本或草本的攀缘植物。
(2)害怕胆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