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分类课外精编(原文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 课外文言文分类精编

中考语文 课外文言文分类精编

2012年中考课外文言文分类精编【求知好学篇】吕蒙为学吕蒙入吴,王劝其学。

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

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俄而起惊。

众人皆问之。

蒙云:“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言论世祚(zuò)①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极妙;未该玄②言,政③空诵其文耳。

”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选自《太平广记》)【注释】①世祚(zuò):指国运。

②玄:深奥。

③政:只,仅仅。

【2012年浙江省宁波市】1.根据《古汉语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1)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 )A.刚才B.假如C.接近D.向着(2)日月广明之道.( )A.道路B.道理C.引导D.方法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顶是( )A.乃.博览群籍凡三往,乃.见B.以.《易》为宗虽不能察,必以.情C.忽于.眠中皆朝于.齐D.与我言论世祚兴亡之.事实是欲界之.仙都3.下列选项中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众人坐着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B.众人坐着榔知道吕蒙说胡话在朗读《易经》。

C.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D.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胡话在朗读《易经》。

4.文中吕蒙的好学体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吕蒙为学》1.(1)A (2)B2.D3.C4.①博览群书;②梦中诵书(意思符合即可)《吕蒙为学》译文:吕蒙来到吴国,孙权劝他好好研究学问。

他博览群书,并以易经为主,常在孙权身边谈经论道,有时还喝得酩酊大醉。

一日,他在睡梦中忽然背诵易经一部。

一会惊醒,大家都问他怎么回事儿。

吕蒙说:”我在梦中见到了伏羲、文王和周公。

他们跟我谈论国家兴亡之事,天地宇宙之理,观点都十分精辟绝妙。

他们可不是空发议论,仅仅背诵原文而已呵。

”语惊四座,众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诵易经这件事了。

2013年中考课外文言文分类精编:描物状物篇

2013年中考课外文言文分类精编:描物状物篇

2013年中考课外文言文分类精编【描物状物篇】古镜(宋)沈括【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

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

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

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

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予.观之,理诚如是。

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意古人别自有术。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 【注释】①鉴:镜子。

②原:推究。

③差:略微。

1.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唯此,鉴光透。

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D.唯此鉴光透。

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2.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收人面令.小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B.予.观之同予.者何人(《爱莲说》)C.又见.他家所藏才美不外见.(《马说》)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4.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

(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

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 (用一个词语概括)(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

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古镜》1.A2.B3.花纹(文字)虽在背面,但镜面上有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在日光下就显现出来了。

4.(1)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精湛(高超)。

(2)别的形制相同的镜子都不能透光,只有这面透光。

《古镜》译文:【甲】古人制造镜子的时候,大镜子铸成平的,小镜子铸成凸的。

中考必考文言文二十篇全包括精编版

中考必考文言文二十篇全包括精编版

中考必考文言文二十篇全包括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9018)1、《论语》十二章春秋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2、《口技》选自《虞初新志(张潮编选)》清代林嗣环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九年级课外文言文 1、《割席分坐》 封精编版

九年级课外文言文  1、《割席分坐》  封精编版
ຫໍສະໝຸດ 1、文章写了几件事?概括出来。
答:共写了两件事: 第一件:两人看到金子时的不同态度。 第二件:两人在高贵的人经过时的不同反应。
2、用两个成语概括管宁和华歆的学习态 度的不同。
答:管宁:一心一意,华歆:三心二意
对于管宁的做法,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赞同:道不同不相为谋; 不赞同:应该对朋友规劝帮助。
译文:
管宁和华歆两人一起在园中锄地种菜, 看到地上有块金子,管宁依旧挥锄,与看见 一块瓦石没有区别,华歆捡起金子看了看又 把它扔掉了。两人还曾经坐在一张席上读书, 有个乘坐有篷盖的高大华丽的车子的人经过 门前,管宁像原来一样在读书,华歆却丢下 书,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 分席而坐,对华歆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共同,一道
锄地种菜
块,一块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

它,代 指金子
曾经
坐席
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
轩,车子;冕,帽子。此
处指有棚的华丽车子。 经过
… …
原来
停止,扔下
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的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把席割断,分开坐。 比喻朋友绝交。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启示: 从择友的角度:应该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
应该选择学习专注有修养的朋友,交友 应慎重。
从思想品德修养的角度:应加强自己品德 修养,学习应专注,这样才有机会成才
从学习环境的角度: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 好的学习环境,这样才有利于人才的培 养。

中考语文文言文课外精选(含翻译)

中考语文文言文课外精选(含翻译)

一、楚人学舟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

②折:调头。

旋:转弯。

③椎:用椎敲。

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

④亟:突然。

犯:碰到。

⑤柁:同“舵”。

译文:楚地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

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

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大概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吧)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江)舵失去操控。

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吗?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二、鲁人徙越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①屦:麻鞋。

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

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④跣:赤脚。

译文:鲁国有个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织缟(生绢),(他)想移民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说:“您(去越国)必然会穷的。

”(那)鲁国人说:“为什么?”(回答)说:“屦是用来穿的,但是越人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

以您的所长,去到不使用(你的产品)的国家,想让(自己)不穷,这可能吗?”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三、打捞铁牛宋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

治平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

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分类精编 拒腐清廉篇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分类精编 拒腐清廉篇

2012年中考课外文言文分类精编【拒腐清廉篇】杨震拒礼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

震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

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2012年四川省凉山州】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1)举.茂才( ) (2)以此遗.之(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1)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2)暮夜无知者。

3.利用文中具体事例,对杨震这一人物作简要评析。

【中考资讯】《四知》2010年广东省梅州市中考语文试题《杨震拒礼》1.(1)推举(推荐)。

(2)遗:留下、传下。

2.(1) 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为什么呢?(2)晚上了没有人知道这件事的。

3.杨震”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表明他是个博学多才的人;王密趁夜送金子给杨震,他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拒绝了,这表明杨震是个廉洁奉公的人。

《杨震拒礼》译文: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

杨震从小好学,博通经术。

众儒生说:“真是关西的孔子杨伯起啊。

”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多次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银子来送给杨震。

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

”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拿着银子)羞愧地出去了。

后来杨震调动到涿郡任太守。

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见。

各中考语文真题汇编之课外文言文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

各中考语文真题汇编之课外文言文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

各中考语文真题汇编之课外文言文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全国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汇编【.安徽卷】【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立身成败,在于所染①。

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唯善是与②,亲爱君子,疏斥小人。

今则不然,轻亵小人,礼重君子。

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③而近之。

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

(节选自魏征《十渐不克终疏》)【注】①染:熏陶,沾染。

②与:赞许。

③狎:亲昵,亲近。

1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所以:__________(2)未尝不叹息痛恨痛恨:__________(3)愿陛下亲之信之愿:__________(4)不私于物私:__________(5)今则不然然:__________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系贞良死节之臣。

(2)亲爱君子,疏斥小人。

15.【甲】文段中,“亲贤臣,远小人”是为了追求“____________”,【乙】文段中,对待“君子”和“小人”的不同态度则关系到“_____________”。

(用原文语句填空)16.请结合【甲】【乙】两个文段,指出“唯善是与”中的“善”主要包含哪两个方面的意思。

【答案】13.(1).(1)这里表示原因(2).(2)感到痛心、遗憾(3).(3)希望(4).(4)用私情(5).(5)这样14.(1)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2)亲近爱戴君子,疏远排斥小人。

15.(1).汉室之隆(2).立身成败16.①品行端正,有名声,有气节②对朝廷忠诚,以死来报效国家。

【.北京卷】(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4题。

(共8分)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汇编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汇编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汇编一.鹦鹉噪虎女几之山,鹊所巢,有虎出于朴簌①,鹊集而噪之。

鹦鹉闻之,亦集而噪。

寒鸦见而问之曰:“虎行地者也,其如子何哉,而噪之也?”鹊曰:“是啸而生风,吾畏其颠吾巢,故噪而去之。

”问于鹦鹉,鹦鹉无以对。

寒鸦笑曰:“鹊之巢木末②也,畏风故忌虎,尔穴居.者也,何以噪为?”注释:①朴簌:小树。

②木末:树梢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虎行.地者也()(2)故.噪而去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问于鹦鹉,鹦鹉无以对。

3.鹊“集而噪之”的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4.这是一则寓言,其寓意是。

二.陈章侯蔑视显贵陈章侯性诞僻○1,好游于酒。

人所致金钱随手尽。

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

凡贫士藉其生,数十百家。

若豪贵有势力者索之,虽千金不为搦○2笔也。

有一龌龊○3显者,诱之入舟,方将鉴定宋元人笔墨。

舟既发,乃出绢强之画。

章侯头裸体○4,谩骂不绝。

显者不听,遂欲自沉于水。

显者拂然,乃自先去。

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

○1诞僻:怪僻○2搦(nuò)握○3龌龊:肮脏,引申为品行卑劣○4头裸体:不戴帽子5、(1)下列“之”的解释与文中加点词“诱之.入舟”相同的一项是A. 何陋之有?B.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C.言之,貌若甚戚者 D. 属予作文以记之(2)下列“去”的解释符合文中加点词“乃自先去.”意思的一项是A. 除掉、去掉B.失去、损失 C.距离 D.离开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显者不听,遂欲自沉于水。

7.文中表现陈章侯蔑视“一龌龊显者”的句子是(用文中的话回答)(2分)8.短文赞扬了陈章侯。

三.夏王使羿①射于方尺之皮,径寸之的。

乃命羿曰:“子射之,中,则赏子以万金之费;不中,则削子以千邑之地。

”羿容无定色,气战于胸中,乃援弓而射之,不中,更射之,又不中。

夏王谓傅弥仁曰:“斯羿也,发无不中,而与之赏罚,则不中的者,何也?”傅弥仁曰:“若羿也,喜惧为之灾,万金为之患矣。

人能遗其喜惧,去其万金,则天下之人皆不愧于羿矣。

中考课外文言文分类精编:人物传记篇

中考课外文言文分类精编:人物传记篇

2013年中考课外文言文分类精编【人物传记篇】寇准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①。

年十九,举进士。

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

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

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②,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

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

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

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

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

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

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选自《宋史·寇准传》)【注释】①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

②符移:宜府征调敕命文书。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每期会.赋役( ) (2)事决乃.退(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准方进取,可欺君邪?3.通读文段,你认为寇准是一个怎样的人?《寇准》1.(1)适逢、正赶上。

(2)才。

2.寇准我刚刚参加进士考试,要取得功名,怎么能欺骗皇上呢?3.才华出众,诚实守信,为官有方,敢于直谏。

《寇准》译文:寇准年轻时才华出众,精通《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

十九岁时中进士。

太宗选拔人才,经常亲自到殿前平台看望询问,年纪小的人经常不被录取。

有人教寇准增报年龄,寇准回答说:“寇准我刚刚参加进士考试,怎么能欺骗君主呢?”后来寇准考中,授予大理评事的官职,先后担任归州巴东县、大名府成安县的县令。

每次到了交税赋服役的时候,从没拿出官府征调敕命文书,只根据乡亲的姓名张贴在县门口,百姓从没有敢误期的。

寇准曾经在宫殿之中向皇帝启奏事项,他的话与皇帝的想法不相符,皇帝很生气地站起来,寇准于是就拽住皇帝的衣服,让皇帝又坐下,等事情解决后才退下。

因此皇帝奖赏他说:“我得到了寇准,就像文皇得到了魏征一样。

”包拯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2022-2024年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分类精编专题:课外文言文阅读(原卷版+解析版)

2022-2024年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分类精编专题:课外文言文阅读(原卷版+解析版)

【2022-2024年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分类精编】专题11 课外文言文阅读(原卷版)【2024·陕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突通,其先盖昌黎徒何人,后家长安。

仕隋为虎贲郎将。

文帝命覆①陇西牧簿,得隐②马二万匹,帝怒,收慕容悉达等千五百人,将悉殊死。

通曰:“人命至重,死不复生。

陛下以至仁育四海,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帝叱之,通进顿首曰:“臣愿身就戮,以挺众死。

”帝悟,曰:“朕不明,乃至是。

今当免悉达等,旌③尔善言。

”遂皆以减论。

(通)从平薛仁杲,时贼珍用山积,诸将争得之,通独无所取。

帝闻,曰:“清以奉国,名定不虚。

”……数岁,召为刑部尚书。

自以不习文,固辞,改工部。

(节选自《新唐书》,有改动)【注释】①覆:审察。

②隐:隐藏。

③旌:表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后家长安( )(2)朕不明,乃至是( )(3)时贼珍用山积( )(4)固辞,改工部(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A.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B.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尊使命》)D.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命至重,死不复生。

(2)清以奉国,名定不虚。

4.屈突通具有怎样的品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4·天津·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皭①为福建将乐令,春秋行乡饮酒礼时,至村落间问民疾苦,牧竖②妇女皆环集,导之以善,肫然③如家人。

期月,邑人悉向化④,境无盗贼,讼庭稀鞭扑声。

皭初至官,与家人约曰:“在官,俸金外皆赃也,不可以丝毫累我。

”官廨⑤有桂二株,方花开,李指之曰:“此亦官物也,擅折者必治之。

”自是家人不敢簪桂花。

尝出郭省敛⑥,从仆摘道旁一橘,顾见之,责曰:“岂可坏法自汝始!”立下马杖之,命偿其直。

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编

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编

【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编】(一)范仲淹罢宴范仲淹守邠州①,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

未举觞②,见缞绖③数人营理④葬具者。

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殓⑤棺椁皆所未具.。

公怃然,即彻⑥宴席,厚赒⑦给之,使毕其事。

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选自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注释】①邠州:古州名,在今陕西境内。

②觞(shāng):酒杯。

③缞絰(cuī dié):丧服,此指穿着丧服。

④营理:筹办。

⑤賵殓:下葬时入殓的衣服。

⑥彻:通“撤”,撤去。

⑦赒:救济。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属:(2)赗殓棺椁皆所未具.具: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给予了他们救济的重金,让他们能完成装殓这件事。

B.用省下的重金救济他们,派人帮助完成装殓这件事。

C.用省下的重金救济他们,让他们能完成装殓这件事。

D.给予了他们救济的重金,派人帮助完成装殓这件事。

3.对文中“公怃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大家感慨的样子B.大家忧伤的样子C.范仲淹忧伤的样子D.范仲淹默不作声4.这件事表现了范仲淹“”的思想(用初中阶段我们学过的范仲淹的名言回答)。

【参考答案】1.(1)部属,隶属(2)具备,具有2.A3.C4.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二)老农识画马正惠公尝珍其所藏戴嵩①《斗牛图》。

暇日展曝于厅前,有输租氓②见而窃笑。

公疑之,问其故。

对曰:“农非知画,乃识真牛。

方其斗时,夹尾于髀③间,虽壮夫膂力④不能出之。

此图皆举其尾,似不类矣。

”公为之叹服。

(选自宋•曾敏行《独醒杂志》)【注释】①戴嵩:唐代著名画家。

②输租氓:缴纳田租的农民。

③髀:大腿。

④膂力:体力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1)有输租氓见而窃.笑窃:(2)似不类.矣类: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老农质疑画,问他错的地方。

B.先生质疑他,问他笑的原因。

C.大家质疑他,问他笑的原因。

D.先生质疑画,问他错的地方。

中考课外文言文精编

中考课外文言文精编

中考文言文精编项王(项羽)已定东海①来,西,与汉俱临广武②而军,相守数月。

当此时,彭越③数反梁地④,绝楚粮食,项王患之。

为高俎⑤,置太公其上,告汉王(刘邦)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⑥,必欲烹而翁,而幸分一杯羹。

”项王怒,欲杀之。

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⑦耳。

”项王从之。

注释:①东海:泛指东方,东边。

②广武:城名。

⑧彭越:字仲,擅将兵,拜魏相国。

④梁地:先秦时期属梁国。

⑤俎:砧板,肉案。

⑥若:同汝、尔。

若翁,你的父亲。

⑦益祸:加重祸患。

1.解释下面加着重号的词的意思。

(1)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患:____(2)今不急下,吾烹太公下:____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而幸分一杯羹。

(2)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

3.请简要分析项羽和刘邦这两个人物形象。

二南霁云①之乞救于贺兰②也,贺兰嫉巡、远③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

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

具食与乐,延霁云坐。

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

云虽欲独食,义不忍。

虽食且不下咽。

”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

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

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屠④,矢著其上砖半箭。

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

城陷,贼以刃胁降巡。

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

又降霁云。

云未应。

巡呼云曰:“南八⑤,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

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注释:①南霁云:唐代张巡部下的重要将领。

②贺兰:唐代河南节度使。

③巡、远:指唐代张巡和许远,他们抗击安禄山反叛,城陷被杀。

④浮屠:佛塔。

⑤南八:南霁云在弟兄中排行第八。

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意思。

(1)延霁云坐()(2)云虽欲独食()(3)此矢所以志也()(4)贼以刃胁降巡()2.选出与例句中加着重号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课外文言文分类精编(自学笔记版)原文【求知好学篇】1吕蒙为学吕蒙入吴,王劝其学。

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

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俄而起惊。

众人皆问之。

蒙云:“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言论世祚(zuò)①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极妙;未该玄②言,政③空诵其文耳。

”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选自《太平广记》)【注释】①世祚(zuò):指国运。

②玄:深奥。

③政:只,仅仅。

2学贵有恒勤勉之道无他,在有恒而已。

良马虽善走,而.力疲气竭,中道即止。

驽马徐.行弗间,或反先至焉。

是故举一事,学一术,苟进取不已,必有成功之一日,在善用其精力耳。

今人或有志于学,一旦发愤,不分昼夜,数十日后,怠心渐生,终以废学。

孔子曰:“欲速则不达。

”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

”此之谓也。

有种树者,树茂而果繁,他人莫及.也。

或问其术,则曰:“吾无他巧,但识物性,辨土宜,培壅①有道,灌溉以.时耳。

凡人于.初植者,恒朝夕审视,吾听其自然,若不以为意。

植之既久,人已厌忘,吾则加勤焉。

”宋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②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往视之,苗则.槁矣。

观此二者,则知修业之道矣。

立志苟坚,执事苟专,必不在一日增进,自矜.功效也。

百里为期,捷行九十里而止,不可谓已至。

事求有济,功贵其成,修业者其念之哉。

【注释】①壅(yōng):用土壤或肥料培在植物根部。

②芒芒:疲倦。

3与诸弟书清·曾国藩诸位贤弟足下:诸弟在家读书,不审①每日如何用功。

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二则,此三事者,未尝一日间断。

十月二十一日立誓永戒吃水烟,洎②今已两月不吃烟,已习惯成自然矣。

予自立课程甚多,惟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页,写日记楷本,此三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

诸弟每日自立课程,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虽行船走路,俱须带在身边。

予除此三事外,他课程不必能有成,而此三事者,将终身行之。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敢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诸弟此时惟有识不可以骤几③,至于有志有恒,则诸弟勉之而已。

予身体甚弱,不能苦思,苦思则头晕,不耐久坐,久坐则倦乏。

时时属望,惟诸弟而已。

兄国藩手草。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

【注释】①审:清楚,明白。

②洎(jì):至,到。

③骤几:很快成功。

【传统美德篇】4祁奚请老晋大夫祁奚①老,晋君②问曰:“孰可使嗣.?”祁奚对曰:“解狐③可。

”君曰:“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仇也。

”晋遂举.解狐。

后又问:“孰.可以为国尉④?”祁奚对曰:“午⑤可也。

”君曰:”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子也。

”【注释】①祁奚:晋国的大夫,曾任中军尉。

②晋君:指晋悼公。

③解狐:晋国大夫。

④国尉:春秋时,各国均在将军之下设国尉。

⑤午:祁午,祁奚之子。

5朱晖守信初,晖①同县张堪素有名称②,尝于太学③见晖,甚重之,接以友道,乃把晖臂曰:“欲以妻子托朱生。

”晖以堪先达④,举手未敢对,自后不复相见。

堪卒,晖闻其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⑤之。

晖少子怪而问曰:“大人不与堪为友,平生未曾相闻,子孙窃怪之。

”晖曰:“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心也。

”(节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晖:朱晖,与张堪同为东汉人。

②名称:名声,名望。

③大学:汉朝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

④先达:指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

⑤赈赡:救济,周济。

【描物状物篇】6古镜(宋)沈括【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

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

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

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

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予.观之,理诚如是。

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意古人别自有术。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 【注释】①鉴:镜子。

②原:推究。

③差:略微。

7养竹记竹似贤,何哉?竹本①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②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③者。

竹心空,空似体道④;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⑤者。

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⑥名行⑦、夷险一致者。

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注释】①本:根。

②建:树立。

③倚:偏颇。

④体道:包含仁德。

⑤虚受:虚心接受。

⑥砥砺:磨炼。

⑦名行:名节操行。

8长堤——水乡陆途沈括苏州至昆山县凡六十里,皆浅水无陆途①,民颇病涉②。

久欲为长堤。

但苏州皆泽国③,无处求土。

嘉佑中,人有献计,就水中以籧篨④、刍槁为墙,栽两行,相去三尺。

去墙六丈,又为一墙,亦如此,漉⑤水中淤泥实⑥籧篨中,候干,即以水车汱⑦去两墙之间旧水,墙间六丈皆土。

留其半以为堤脚,掘其半为渠,取土以为堤。

每三四里则为一桥,以通南北之水。

不日堤成,至今为利。

【注释】①陆途:地上的道路。

②病涉:苦于涉水行走。

③泽国:低洼积水之地。

④籧篨(qúchú):芦苇。

⑤漉(lù):淘干。

⑥实:填塞。

⑦汱(tài):排水。

【拒腐清廉篇】9杨震拒礼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

震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

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10张允济断案张允济,青州北海人也。

隋大业中为武阳令,务以德教训下,百姓怀之。

元武县与其邻接,有人以牸牛①依其妻家者八九年。

牛孳.产至十余头,及将异居,妻家不与,县司累政不能决。

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允济曰:“尔自有令,何至此也?”其人垂泣不止,具言所以。

允济遂令左右..缚牛主,以.衫蒙其头,将之诣.妻家村中,云捕盗牛贼,召村中牛悉集,各问所从来处。

妻家不知其故,恐被连及,指其所诉牛曰:“此是女婿家牛也。

非我所知。

”允济遂发蒙,谓妻家人曰:“此即女婿,可以牛归之。

”妻家叩头服罪。

元武县司闻之,皆大惭。

尝道逢一老母种葱者,结庵②守之。

允济谓母曰:“但归,不烦守也。

若遇盗,当来告令。

”老母如其.言,居一宿而葱大失,母以告允济,悉召葱地十里之.男女毕集,允济呼前验问,果得盗葱者。

曾有行人候晓先发,遗衫于路,行十数里方觉,或谓曰:”我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但能回取,物必当在。

”如言果得。

远近称之,政绩优异。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五》有改动) 【注释】①牸(zì)牛:母牛。

②庵:小草屋。

11张释之执法顷之,上①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

于是使骑捕之,属②廷尉。

释之治问。

曰:“县人③来,闻跸④,匿桥不久,以为行过,既出,见车骑,即走耳。

”释之奏当:“此人犯跸,当罚金。

”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和柔,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且方其时,上使使诛之则已。

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

” (节选自《汉书·张释之传》)【注释】①上:指汉文帝。

②属:交付给。

③县人:外县的人,京城外的人。

④跸(bì):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

12鲁恭治中牢12鲁恭为中牢①令,重德化②,不任刑罚。

袁安③闻之,疑其不实,阴④使人往视之。

其人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

有雉⑤过,止其旁,旁有儿童。

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

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也。

今蝗不犯境,一异也;爱及鸟兽,二异也;童有仁心,三异也。

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

”(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中牢:古地名,今河南省境内。

②德化:用道德来教化。

③袁安:河南郡太守,是鲁恭的上司。

④阴:暗中。

⑤雉(zhì):野鸡。

13郑板桥开仓济民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

②任:承担责任。

14汤敦甫善待卖菜翁汤敦甫在京师,乘车过宣武门大街,有卖菜翁弛担坐,御者误触之,菜倾于地。

翁捽(zuó)其御者,詈且殴,索偿菜值。

公启帘问曰:“值几何?我偿汝。

”翁言钱一贯,公揣囊中已空,命同来家中取钱。

翁不肯曰:”偿则此地偿耳。

”公为之窘。

适南城兵马司指挥至,起居已,曰:“此小人,由某携回重惩可也。

”翁始惶恐,叩首乞哀。

公谓指挥曰:”无庸,假贯钱足矣。

”指挥如数与之。

翁叩谢去。

公仍停辔,与指挥言良久,意翁行已远,乃别指挥,叱驭去。

【注释】①捽(zuó):揪。

②詈(lì):骂。

③起居:问安。

15拷打羊皮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于树阴。

少时,且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①之物。

久未果,遂讼于官。

惠②遣争者出,顾州纲纪③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咸无应者。

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

”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注释】①藉背:藉是坐卧之用;背是披背之用。

意思是经常使用之物。

②惠:李惠,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

③州纲纪:州府的主簿。

【人物传记篇】16寇准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①。

年十九,举进士。

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

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

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②,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

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

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

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

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

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

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