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意阅读答案
夏意 苏舜钦 阅读答案赏析
![夏意 苏舜钦 阅读答案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cee68cc767f5acfa0c7cd7e.png)
夏意苏舜钦阅读答案赏析夏意苏舜钦阅读答案赏析夏意苏舜钦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此诗为作者流放吴中幽居沧浪亭时所作。
8.这首诗是怎样表现夏意的?请简要分析(5分)9.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请简要分析。
(6分)阅读答案:8. 第一句中的夏,点明时令,第二、三句选取夏日特有的事物石榴、树阴、日,并着以明满地当午和等词语扣住诗题,第四句更用梦醒时流莺的鸣声作反衬写出了夏日清幽静谧的氛围。
9.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
表达诗人对生活的热爱,悠闲旷达、宠辱偕忘,忘怀得失的心境。
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
深深,言此小院在宅庭幽深处,小院深深,曲径通幽,树荫茂密深邃,阒静之中时歇时现流莺呖呖之声,明媚宁静清幽的景色反衬出内心的孤寂落寞。
(结合对原诗的手法和意境)【阅读训练】阅读练习一:1.此诗中的____字是全诗的诗眼。
2.石榴开花红似火,应该很刺眼,但这首诗因为用了一个____字而不觉得刺眼。
3.第四句中的梦觉说明诗人曾昼寝,前面第___句中的____字已做了伏笔。
4.末句写黄莺的鸣声与整首诗所营造的清幽之境是否矛盾?5.苏舜钦的《过苏州》中有一句: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不仅上下句对偶,而且句中对偶。
请说说句中是如何对偶的?【参考答案】1.清2.帘(隔帘而望榴花)3.一席4.并不矛盾。
因为黄莺的鸣声反衬出小院的清幽。
5.绿树对白鹭,近水对远山。
阅读练习二:(1)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写诗人于炎热盛夏中的一种什么样的心境?(2)时一声的流莺与这种心境是否和谐?为什么?3、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根据你的理解结合原诗,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100 字左右。
答案⑴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的心境。
⑵和谐的。
园林深处不时传来的一两声婉转的黄莺鸣啼,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静谧。
3、这首诗取题夏意,展现的是清幽之境,表现的是内心压抑着痛苦的闲适宁静。
夏意阅读答案
![夏意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d933d851ed9ad51f11df28c.png)
夏意阅读答案(总1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夏意
【原文】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①簟(diàn):竹席。
②觉(jiào):睡醒。
【阅读问题】
8.诗歌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创造了优美的意境。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分)
【阅读答案】
8.前三句用“夏簟”“石榴”“树阴”等景物,写出了“别院”的清幽(1分),而流莺偶尔的一声鸣叫以动衬静,更加突出了这种宁静幽深(1分);全诗在景物描写中流露出恬淡、自在的情趣(1分),营造了一种清爽明丽、闲适幽静的意境(1分)。
(4分)
2。
夏意 苏舜钦 阅读答案赏析
![夏意 苏舜钦 阅读答案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cee68cc767f5acfa0c7cd7e.png)
夏意苏舜钦阅读答案赏析夏意苏舜钦阅读答案赏析夏意苏舜钦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此诗为作者流放吴中幽居沧浪亭时所作。
8.这首诗是怎样表现夏意的?请简要分析(5分)9.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请简要分析。
(6分)阅读答案:8. 第一句中的夏,点明时令,第二、三句选取夏日特有的事物石榴、树阴、日,并着以明满地当午和等词语扣住诗题,第四句更用梦醒时流莺的鸣声作反衬写出了夏日清幽静谧的氛围。
9.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
表达诗人对生活的热爱,悠闲旷达、宠辱偕忘,忘怀得失的心境。
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
深深,言此小院在宅庭幽深处,小院深深,曲径通幽,树荫茂密深邃,阒静之中时歇时现流莺呖呖之声,明媚宁静清幽的景色反衬出内心的孤寂落寞。
(结合对原诗的手法和意境)【阅读训练】阅读练习一:1.此诗中的____字是全诗的诗眼。
2.石榴开花红似火,应该很刺眼,但这首诗因为用了一个____字而不觉得刺眼。
3.第四句中的梦觉说明诗人曾昼寝,前面第___句中的____字已做了伏笔。
4.末句写黄莺的鸣声与整首诗所营造的清幽之境是否矛盾?5.苏舜钦的《过苏州》中有一句: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不仅上下句对偶,而且句中对偶。
请说说句中是如何对偶的?【参考答案】1.清2.帘(隔帘而望榴花)3.一席4.并不矛盾。
因为黄莺的鸣声反衬出小院的清幽。
5.绿树对白鹭,近水对远山。
阅读练习二:(1)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写诗人于炎热盛夏中的一种什么样的心境?(2)时一声的流莺与这种心境是否和谐?为什么?3、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根据你的理解结合原诗,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100 字左右。
答案⑴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的心境。
⑵和谐的。
园林深处不时传来的一两声婉转的黄莺鸣啼,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静谧。
3、这首诗取题夏意,展现的是清幽之境,表现的是内心压抑着痛苦的闲适宁静。
夏意 苏舜钦 阅读答案赏析
![夏意 苏舜钦 阅读答案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cee68cc767f5acfa0c7cd7e.png)
夏意苏舜钦阅读答案赏析夏意苏舜钦阅读答案赏析夏意苏舜钦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此诗为作者流放吴中幽居沧浪亭时所作。
8.这首诗是怎样表现夏意的?请简要分析(5分)9.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请简要分析。
(6分)阅读答案:8. 第一句中的夏,点明时令,第二、三句选取夏日特有的事物石榴、树阴、日,并着以明满地当午和等词语扣住诗题,第四句更用梦醒时流莺的鸣声作反衬写出了夏日清幽静谧的氛围。
9.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
表达诗人对生活的热爱,悠闲旷达、宠辱偕忘,忘怀得失的心境。
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
深深,言此小院在宅庭幽深处,小院深深,曲径通幽,树荫茂密深邃,阒静之中时歇时现流莺呖呖之声,明媚宁静清幽的景色反衬出内心的孤寂落寞。
(结合对原诗的手法和意境)【阅读训练】阅读练习一:1.此诗中的____字是全诗的诗眼。
2.石榴开花红似火,应该很刺眼,但这首诗因为用了一个____字而不觉得刺眼。
3.第四句中的梦觉说明诗人曾昼寝,前面第___句中的____字已做了伏笔。
4.末句写黄莺的鸣声与整首诗所营造的清幽之境是否矛盾?5.苏舜钦的《过苏州》中有一句: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不仅上下句对偶,而且句中对偶。
请说说句中是如何对偶的?【参考答案】1.清2.帘(隔帘而望榴花)3.一席4.并不矛盾。
因为黄莺的鸣声反衬出小院的清幽。
5.绿树对白鹭,近水对远山。
阅读练习二:(1)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写诗人于炎热盛夏中的一种什么样的心境?(2)时一声的流莺与这种心境是否和谐?为什么?3、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根据你的理解结合原诗,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100 字左右。
答案⑴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的心境。
⑵和谐的。
园林深处不时传来的一两声婉转的黄莺鸣啼,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静谧。
3、这首诗取题夏意,展现的是清幽之境,表现的是内心压抑着痛苦的闲适宁静。
[篇一夏意阅读答案]篇一:夏意,阅读答案
![[篇一夏意阅读答案]篇一:夏意,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72557b5ddccda38376bafd9.png)
[篇一夏意阅读答案]篇一:夏意,阅读答案篇一:夏意,阅读答案【注】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
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被削藉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时。
①别院:指正院侧旁的小院,是休闲的居所。
②明:石榴花开得火红。
③流莺,在树间飞来飞去的黄莺。
【参考译文】夏日,别院深深,竹席清凉,窗外的榴花盛开。
虽是正午时分,因绿树成荫却也清幽凉爽,梦中似乎听到黄莺在啼鸣。
【文学常识】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开封人。
北宋诗人,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
主张改革,被削籍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时。
诗风豪隽超迈,有些小诗写得十分精致。
【阅读训练】一:1.此诗中的____字是全诗的诗眼。
2.石榴开花红似火,应该很刺眼,但这首诗因为用了一个____字而不觉得刺眼。
3.第四句中的梦觉说明诗人曾昼寝,前面第___句中的____字已做了伏笔。
4.末句写黄莺的鸣声与整首诗所营造的清幽之境是否矛盾?5.苏舜钦的《过苏州》中有一句: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不仅上下句对偶,而且句中对偶。
请说说句中是如何对偶的?【参考答案】1.清2.帘(隔帘而望榴花)3.一席4.并不矛盾。
因为黄莺的鸣声反衬出小院的清幽。
5.绿树对白鹭,近水对远山。
二:(1)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写诗人于炎热盛夏中的一种什么样的心境?(2)时一声的流莺与这种心境是否和谐?为什么?3、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根据你的理解结合原诗,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100字左右。
答案⑴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的心境。
⑵和谐的。
园林深处不时传来的一两声婉转的黄莺鸣啼,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静谧。
3、这首诗取题夏意,展现的是清幽之境,表现的是内心压抑着痛苦的闲适宁静。
别院、深深、清,诗一开始即构成清幽凉爽的气氛,继之以石榴开遍树阴满地流莺时一声渲梁,无不给人清凉宁谧之感。
苏舜钦《夏意》阅读练习及答案汇编
![苏舜钦《夏意》阅读练习及答案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68071233d5bbfd0a785673b7.png)
夏意苏舜钦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此诗为作者流放吴中幽居沧浪亭时所作。
一、 8. 这首诗是如何表现夏意的?请简要剖析( 5 分)9.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如何的心境?请简要剖析。
( 6 分)阅读答案:8.第一句中的夏,点明季节,第二、三句选用夏季独有的事物石榴、树阴、日,并着以明满地当午和等词语扣住诗题,第四句更用梦醒时流莺的鸣声作反衬写出了夏季清清静谧的氛围。
9.诗中虽写酷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冷静谧、幽静模糊的氛围。
表达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安闲旷达、宠辱偕忘,忘却得失的心境。
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
深深,言此小院在宅庭幽静处,小院深深,曲径通幽,树荫茂盛深沉,阒静之中时歇时现流莺呖呖之声,明朗寂静幽静的风景反衬出心里的孤寂落寞。
(联合对原诗的手法和境界)【阅读训练】阅读练习一:1.此诗中的 ____字是全诗的诗眼。
2.石榴开花红似火,应当很刺目,但这首诗因为用了一个____字而不感觉刺目。
3.第四句中的梦觉说明诗人曾昼寝,前方第___句中的 ____字已做了伏笔。
4.末句写黄莺的鸣声与整首诗所创建的幽静之境能否矛盾?5.苏舜钦的《过苏州》中有一句: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不单上下句对偶,并且句中对偶。
请谈谈句中是如何对偶的?【参照答案】1.清2.帘(隔帘而望榴花)3.一席4.其实不矛盾。
因为黄莺的鸣声反衬出小院的幽静。
5.绿树对白鹭,近水对远山。
阅读练习二:(1)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乎,写诗人于酷热盛夏中的一种什么样的心境?(2)时一声的流莺与这类心境能否和睦?为何?3、你以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如何的心境呢?依据你的理解联合原诗,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100 字左右。
答案⑴诗中虽写酷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冷静谧、幽静模糊的氛围,表现了诗人安闲旷达的心境。
⑵和睦的。
园林深处时时传来的一两声委婉的黄莺鸣啼,反衬出这小院的幽静静谧。
3、这首诗取题夏意,显现的是幽静之境,表现的是心里压迫着难过的安逸寂静。
苏舜钦《夏意》的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苏舜钦《夏意》的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5b34085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23.png)
苏舜钦《夏意》的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苏舜钦《夏意》的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别院深深夏席清,⽯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当午,梦觉流莺时⼀声。
【注】别院:即正院旁侧的⼩院。
苏舜钦;北宋诗⼈,主张改⾰,被削藉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时。
①别院:指正院侧旁的⼩院,是休闲的居所。
②明:⽯榴花开得⽕红。
③流莺,在树间飞来飞去的黄莺。
【参考译⽂】 夏⽇,别院深深,⽵席清凉,窗外的榴花盛开。
虽是正午时分,因绿树成荫却也清幽凉爽,梦中似乎听到黄莺在啼鸣。
【⽂学常识】 苏舜钦(1008~1048):字⼦美,开封⼈。
北宋诗⼈,与梅尧⾂齐名,⼈称“梅苏”。
主张改⾰,被削籍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时。
诗风豪隽超迈,有些⼩诗写得⼗分精致。
【阅读训练】 ⼀: 1.此诗中的“____”字是全诗的诗眼。
2.⽯榴开花红似⽕,应该很刺眼,但这⾸诗因为⽤了⼀个“____”字⽽不觉得刺眼。
3.第四句中的“梦觉”说明诗⼈曾昼寝,前⾯第___句中的“____”字已做了伏笔。
4.末句写黄莺的鸣声与整⾸诗所营造的清幽之境是否⽭盾? 5.苏舜钦的《过苏州》中有⼀句:“绿杨⽩鹭俱⾃得,近⽔远⼭皆有情”。
不仅上下句对偶,⽽且句中对偶。
请说说句中是如何对偶的? 【参考答案】 1.清 2.帘(隔帘⽽望榴花) 3.⼀席 4.并不⽭盾。
因为黄莺的鸣声反衬出⼩院的清幽。
5.“绿树”对“⽩鹭”,“近⽔”对“远⼭”。
⼆: (1)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写诗⼈于炎热盛夏中的⼀种什么样的⼼境? (2)“时⼀声”的“流莺”与这种⼼境是否和谐?为什么? 3、你认为这⾸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境呢?根据你的理解结合原诗,写⼀段鉴赏性的⽂字,100字左右。
答案 ⑴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氛,表现了诗⼈悠闲旷达的⼼境。
⑵和谐的。
园林深处不时传来的⼀两声婉转的黄莺鸣啼,反衬出这⼩院的幽深静谧。
夏意 苏舜钦阅读附答案
![夏意 苏舜钦阅读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1623cb271fe910ef12df83e.png)
参考答案: 9、拙则罢之/不肖则弃置之 10、曹操举起三尺长剑,整个军队也不能抵挡 11、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不必因他人在某一方面的缺点而完全否定 这个人 呦呦之蒿,中国神药 ①”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是《诗经》中的句子。在 2015 年 10 月 5 日之 前,有谁能想到,这句诗竟能和诺贝尔奖联系起来——名字来自《诗经》的中国 药物学家屠呦呦,因首次提取出治疗疟疾的“神药”青蒿素,而被国际 2016 年 山东省济南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学术界公认为”青蒿素之母”,也因此获得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②青蒿素所对抗的疟疾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死亡人数极高的疾病之一,是 一种极为可怕的瘟疫。几千年来,人们深受其害却不知如何防治。自 1878 年 发现其“真凶”--疟原虫开始,全世界的科学家就发起了寻找抗疟药的“攻坚 战”。屠呦呦带领她的中草药抗疟研究小组,从古代医术《肘后备急方》中发 现治疗疟疾的方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医术中所 说的青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采用乙醚提取的方法,经过 190 次的反复试
夏意 苏舜钦阅读答案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①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②时一声。[来 【注释】①席:竹席。②流莺:即莺。流:指其鸣声婉转。 12.本诗通过描写院深席清、(1)、树阴满地、(2)、等四幅夏日画面,流 露出诗人的(3)心情。(3 分) 13.赏析“石榴开遍透帘明”中“透”字的妙处。(3 分) 12、石榴开遍、梦觉流莺,于炎炎夏日悠闲旷达(恬然自在) 13、透:穿透。榴花盛开红红如火,却无刺目之感,给人一种润润、娇娇 的感觉,意 境十足,令人赏心悦目。
【注释】①舍人:侍从。②鲁连:战国时齐国人。③曹沫:春秋鲁庄公时 武士。④铫(yáo) 鎒(nòu):古代除草的农具。⑤之:这里是用的意 2016 年山东省济南市 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思。⑥不肖:没有才能。⑦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这哪 里是世上的用人之道呢? 9.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2 分) 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 曹沫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 译文:6、C7、B8、D 2、课外文言文 给予注释后阅读更加方便准确,两道选择题各 2 分,考察断句和文段翻 译,题型传统, 比较容易作答。最后一道是填空题,考察对于文言文中的人物语言所表述 的道理的总结和理解,把握文言文中心,难度适中。
夏意苏舜钦阅读答案
![夏意苏舜钦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ecba129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55.png)
夏意苏舜钦阅读答案夏意苏舜钦阅读答案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你所了解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夏意苏舜钦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
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被削藉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时。
①别院:指正院侧旁的小院,是休闲的居所。
②明:石榴花开得火红。
③流莺,在树间飞来飞去的黄莺。
【参考译文】夏日,别院深深,竹席清凉,窗外的榴花盛开。
虽是正午时分,因绿树成荫却也清幽凉爽,梦中似乎听到黄莺在啼鸣。
【文学常识】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开封人。
北宋诗人,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
主张改革,被削籍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时。
诗风豪隽超迈,有些小诗写得十分精致。
【阅读训练】一:1。
此诗中的“____”字是全诗的诗眼。
2。
石榴开花红似火,应该很刺眼,但这首诗因为用了一个“____”字而不觉得刺眼。
3。
第四句中的“梦觉”说明诗人曾昼寝,前面第___句中的“____”字已做了伏笔。
4。
末句写黄莺的鸣声与整首诗所营造的清幽之境是否矛盾?5。
苏舜钦的《过苏州》中有一句:“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不仅上下句对偶,而且句中对偶。
请说说句中是如何对偶的?【参考答案】1。
清2。
帘(隔帘而望榴花)3。
一席4。
并不矛盾。
因为黄莺的鸣声反衬出小院的清幽。
5。
“绿树”对“白鹭”,“近水”对“远山”。
二:(1)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写诗人于炎热盛夏中的一种什么样的心境?(2)“时一声”的“流莺”与这种心境是否和谐?为什么?3、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根据你的理解结合原诗,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100 字左右。
[古诗文阅读]苏舜钦《夏意》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苏舜钦《夏意》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80953cf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00.png)
[古诗文阅读]苏舜钦《夏意》阅读练习及答案[古诗文阅读]苏舜钦《夏意》阅读练习及答案[古诗文阅读]苏舜钦《夏意》阅读练习及答案夏意 (苏舜钦)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本诗一反盛夏炎炎的立意,表现了怎样的“夏意”?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2)衬托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请举诗中的一例进行赏析。
答案:5.(1)答:表现了凉爽、清幽、宁谧的“夏意”.主要通过小院的深幽,竹席的凉爽,正午树阴满地,诗人安然入睡,时有流莺清韵传来,来构成一个别于炎夏的夏意意境。
(2)示例:用榴花明丽,红艳如火与庭院绿树,清荫遍地相映衬,既在色彩上红绿相缀,又在光线上明暗相映,能给人流丽而清邃的感觉. 用末句“流莺时一声”来衬托前三句所营造的宁谧幽静之境,以有声衬无声;也以动衬静,以莺之流飞,让整个画面陡然灵动丰满起来。
20XX—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指导思想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抓手,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努力实现教学创新,改革教学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校的内涵性发展。
同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加大教研、教改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
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生物教学自如化教学方法和自主化学习方式。
主要工作一、教研组建设方面:、深入学习课改理论,积极实施课改实践。
、以七年级新教材为“切入点”,强化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
、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把先进理念学习和教学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以学促研,以研促教,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强化教学过程管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益,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抓好“五关”。
()备课关。
要求教龄五年以下的教师备详案,提倡其他教师备详案。
要求教师的教案能体现课改理念。
()上课关。
()作业关。
首先要控制学生作业的量,本着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精神,要在作业批改上狠下工夫。
古诗文阅读苏舜钦《夏意》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苏舜钦《夏意》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a26324201f69e3143329450.png)
[古诗文阅读]苏舜钦《夏意》阅读练习及
答案
[古诗文阅读]苏舜钦《夏意》阅读练习及答案
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本诗一反盛夏炎炎的立意,表现了怎样的“夏意”?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2)衬托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请举诗中的一例进行赏析。
答案:
5.(1)答:表现了凉爽、清幽、宁谧的“夏意”.主要通过小院的深幽,竹席的凉爽,正午树阴满地,诗人安然入睡,时有流莺清韵传来,来构成一个别于炎夏的夏意意境。
(2)示例:用榴花明丽,红艳如火与庭院绿树,清荫遍地相映衬,既在色彩上红绿相缀,又在光线上明暗相映,能给人流丽而清邃的感觉. 用末句“流莺时一声”来衬托
前三句所营造的宁谧幽静之境,以有声衬无声;也以动衬静,以莺之流飞,让整个画面陡然灵动丰满起来。
苏舜钦《夏意》阅读训练及赏析
![苏舜钦《夏意》阅读训练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fb88dfc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8d.png)
苏舜钦《夏意》阅读训练及赏析苏舜钦《夏意》阅读训练及赏析原文:苏舜钦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字词解说:⑴别院:正院旁侧的小院。
夏簟(di àn):夏季的竹席。
清:清冷。
⑵透帘:穿透帘子。
⑶觉( ju é):睡醒。
翻译:小院幽静沉寂,我躺在竹席上,全身清冷;窗外的石榴花绽放,透过垂挂的竹帘,映红了虚堂。
茂密的树阴间隔了暑气,正是中正午分,我一觉悟来,耳边传来黄莺儿断续的啼唱。
阅读答案:试题:1.此诗中的“ ____”字是全诗的诗眼。
2. 石榴开花红似火,应当很刺目,但这首诗由于用了一个“____”字而不感觉刺目。
3.第四句中的“梦觉”说明诗人曾昼寝,前面第 ___句中的“____”字已做了伏笔。
4.末句写黄莺的 . 鸣声与整首诗所创造的幽静之境能否矛盾?5.苏舜钦的《过苏州》中有一句:“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不单上下句对偶,并且句中对偶。
请谈谈句中是怎样对偶的?答案:1.清2.帘(隔帘而望榴花)3.一席4.其实不矛盾。
由于黄莺的鸣声反衬出小院的幽静。
5.“绿树”对“白鹭”,“近水”对“远山”。
赏析:全诗四句,环绕午休写。
前三句是午休前,末句是午休后,不直接写午休,而午休已包括在此中,用笔开朗跳脱。
诗又句句吻合夏季,不停利用色彩来表现光景,表达诗人知足的心情,与夏午本应给人的酷热与压迫成鲜亮的对照。
诗的表现手法另有三点可注意:笔致轻盈空灵:写庭院,落墨在深深别院;写榴花,则施以帷帘;写绿树,从清阴看出;写黄莺,从叫声听得,句句从空际着笔,遂组成与昼寝相应的明媚而缥缈的境界。
构造自然工巧:诗写昼寝,前三句其实是入眠前的情形,但直至末句才以“梦觉”字挑明,并续写觉后之情形。
看似不续,其实前三句幽静模糊的氛围句句都是铺垫,而“日当午”一语更先埋下昼寝的伏线,待末句挑明,便觉悄悄入梦,忽但是醒,风调开朗可喜,防止了质直之病。
风格清而不弱。
《夏意苏舜钦)》阅读答案
![《夏意苏舜钦)》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fc0f8b5bceb19e8b8f6ba4f.png)
《夏意(苏舜钦)》阅读答案
《夏意(苏舜钦)》阅读答案
夏意(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本诗一反盛夏炎炎的立意,表现了怎样的“夏意”?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2)衬托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请举诗中的一例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
14.(1)答:表现了凉爽、清幽、宁谧的“夏意”.主要通过小院的深幽,竹席的凉爽,正午树阴满地,诗人安然入睡,时有流莺清韵传来,来构成一个别于炎夏的夏意意境。
(2)示例:用榴花明丽,红艳如火与庭院绿树,清荫遍地相映衬,既在色彩上红绿相缀,又在光线上明暗相映,能给人流丽而清邃的感觉.用末句“流莺时一声”来衬托前三句所营造的宁谧幽静之境,以有声衬无声;也以动衬静,以莺之流飞,让整个画面陡然灵动丰满起来。
《夏意》诗歌练习及答案
![《夏意》诗歌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18b3cf4866fb84ae55c8de7.png)
《夏意》诗歌练习及答案
《夏意》诗歌练习及答案
夏意(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①簟(diàn):竹席。
②觉(jiào):睡醒。
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
(1)下列分析有错的一项是()(1分)
A、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
B、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
C、诗人托物言志,在景物描写中流露出恬淡、自在的情趣。
D、全诗表现了诗人于炎热盛夏中的.悠闲旷达的心境。
(2)诗歌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创造了优美的意境。
请结合诗句
简要分析。
(2分)
答:
参考答案:
10.(1)C(2)前三句用“夏簟”“石榴”“树阴”等景物,写出了“别院”的清幽(1分),而流莺偶尔的一声鸣叫以动衬静,
更加突出了这种宁静幽深(1分);全诗在景物描写中流露出恬淡、自在的情趣(1分),营造了一种清爽明丽、闲适幽静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