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案例分析精选题教学内容
教育心理学试题案例分析(2篇)

第1篇一、案例分析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规律的科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我国教育部在教师资格考试中设置了教育心理学科目。
本文通过对一道教育心理学试题的案例分析,探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案例分析内容试题:小明是一位三年级的学生,他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
作为他的班主任,你应该如何帮助他提高注意力?参考答案:1. 了解小明的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
可能是由于家庭环境、学习压力、心理因素等原因导致。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交流、观察等方式,了解小明的实际情况。
2. 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采取以下措施:(1)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可以调整教室布局,让学生在舒适的环境中学习;合理安排课程内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根据小明的特点,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故事、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3)加强家校合作。
教师与家长保持沟通,共同关注小明的学习情况。
家长可以在家中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关注小明的心理需求。
教师可以运用心理咨询技术,了解小明的心理状态,帮助他克服心理障碍,提高注意力。
(5)培养小明的自我管理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小明制定学习计划,培养他的时间管理能力;同时,鼓励他参加课外活动,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三、案例分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
2. 案例分析(1)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
本题中小明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应首先了解原因,从心理层面入手,帮助他克服困难。
(2)教师应具备多种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
本题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教学大纲

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教学大纲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教学大纲一、引言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是心理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心理学理论,提升自己的咨询能力。
本文将探讨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及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的重要性。
二、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和原则,掌握咨询过程中的关键技能。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准确地识别和分析心理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沟通和倾听能力,使他们能够与咨询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
4. 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为咨询对象提供有效的帮助。
三、内容1. 案例选择: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心理咨询案例,包括个人咨询、家庭咨询和团体咨询。
2. 案例分析:通过对案例的详细分析,学生可以了解咨询对象的背景、问题和需求,以及咨询师的角色和责任。
3. 理论应用:将心理学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不同的心理学理论,如人格理论、认知行为理论等。
4. 咨询技巧:教授学生基本的咨询技巧,如倾听、提问、反馈等,以及如何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咨询关系。
5. 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帮助他们为咨询对象提供有效的帮助。
四、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授,介绍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以及相关的心理学理论和技巧。
2. 案例分析:学生在课后独立或小组进行案例分析,通过讨论和交流,提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 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扮演咨询师或咨询对象,通过模拟咨询过程,提升自己的沟通和倾听能力。
4. 实践经验分享:邀请有实践经验的咨询师来分享自己的案例和经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心理咨询知识。
五、培养思考和分析能力的重要性1. 提升专业素养: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心理问题的本质和复杂性,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2. 培养判断力:学生需要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培养自己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案例分析心理学教育学(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的学科,而教育学则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结合,使得教育工作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本文将以一个具体的案例,分析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
二、案例描述某小学六年级学生小明,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一般。
在课堂上,小明很少主动发言,与同学交往也不太积极。
经过观察,班主任发现小明有以下特点:1. 对新知识接受能力较弱,容易产生挫败感;2. 在面对困难时,缺乏自信,容易放弃;3. 亲子关系紧张,父母期望过高,导致小明心理压力较大。
针对小明的特点,班主任决定运用心理学方法进行干预。
三、案例分析1. 心理辅导班主任首先对小明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发现他在面对新知识时容易产生挫败感。
针对这一问题,班主任采用以下方法:(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小明感受到关爱和尊重;(2)针对小明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提高他的自信心;(3)鼓励小明多参加课外活动,丰富他的生活经验,培养他的兴趣爱好。
2. 家庭教育指导针对小明亲子关系紧张的问题,班主任与小明的父母进行沟通,提出以下建议:(1)降低期望值,关注小明的进步,而非仅仅关注成绩;(2)多陪伴小明,了解他的内心想法,给予关爱和支持;(3)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小明的成长。
3. 团体辅导班主任组织了一次针对六年级学生的团体辅导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
活动中,小明逐渐敞开心扉,与同学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自信心也得到了提升。
四、案例分析总结1. 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运用心理学方法,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2. 教师在运用心理学方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2)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3)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3. 本案例中,班主任通过运用心理学方法,成功地帮助小明提高了自信心,改善了亲子关系,促进了他的全面发展。
实用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是一名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成绩一直处于班级中下游。
在学习过程中,他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阅读速度慢、写作文困难等问题。
针对小明的情况,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多次与他沟通,但效果不佳。
为了帮助小明改善学习状况,学校心理咨询师对其进行了一次心理评估。
二、案例分析1. 学习动机分析小明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
他在课堂上经常走神,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敷衍了事。
通过与小明交谈,发现他觉得自己学习不好,担心同学嘲笑自己,因此产生了逃避心理。
2. 认知风格分析小明属于场独立型认知风格。
他善于独立思考,但缺乏合作精神。
在小组活动中,他往往独自完成任务,不愿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思路。
3. 情绪与压力分析小明在家庭中与父母关系紧张,经常受到父母的批评和责备。
这导致他心理压力过大,情绪波动较大。
在学校,他害怕面对老师和同学,导致自信心不足。
4. 行为习惯分析小明存在不良的学习习惯,如拖延、依赖他人等。
他在做作业时经常磨蹭,需要老师或家长督促。
此外,他在阅读和写作方面缺乏耐心,容易放弃。
三、干预措施1. 增强学习动机针对小明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提高他的学习动机:(1)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帮助他明确学习方向。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他的学习兴趣。
(3)鼓励他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的参与度。
2. 调整认知风格针对小明场独立型认知风格,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引导他学会与他人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2)鼓励他在小组活动中分享自己的思路,培养他的沟通能力。
3. 缓解情绪与压力针对小明情绪波动大、心理压力过大的问题,教师和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小明的心理健康。
(2)引导小明正确面对挫折,培养他的抗压能力。
4. 改善行为习惯针对小明的不良学习习惯,教师和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培养他的时间观念,提高他的自律能力。
(2)鼓励他自主完成作业,培养他的独立思考能力。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题(一)汇总

《教育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一)【案例一】听蚂蚁唱歌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听蚂蚁唱歌呢。
”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
“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
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
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
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还不服气,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请你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
【参考答案】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该事例摘自《人民教育》中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蚂蚁唱歌”,该案例涉及到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即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1)教育观: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
在教育取向上,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尤其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
(2)学生观: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人。
(是人,而不是容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一切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其发展。
要尊重、信任、引导、帮助或服务于每一个学生。
师生要平等相待。
(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平等对话,实行等距离教学)要坚持教学民主,要废除教学中的权威主义、命令主义。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该案例的问题是“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
”围绕该教师的行为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分析。
(1)“听蚂蚁唱歌呢。
”孩子具有童心、童真与童趣,具有孩子特有的想象力,教师要善于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新的教育取向不只关注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体验。
“听蚂蚁唱歌”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教师要尊重并保护孩子的兴趣与想象。
)(2)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学生在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处于其自身的活动过程,学生是能动的、发展的人,教师要善于保护,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而该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心理学案例分析题(含答案)

1.如何理解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艺术:需要天赋、直觉和创造性;是科学:需要掌握一些知识和技能教学首先要传授专业知识,从这一层面说,应该是一门科学;其次,在传授知识的时候,要考虑对象的接受能力、兴趣,让他们愉快地、最大限度地接受你的认可,从这一层面说,它又是一种艺术。
教学的科学性体现在它必须要符合自身内在的客观规律,不能违背规律进行;教学的艺术性是指教学要体现教师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体现教师学生的复杂的思维情感的变化创生过程。
教学过程模式3 个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4 种变量: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一、我是这样理解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的:教学首先要传授专业知识,从这一层面说,应该是一门科学;其次,在传授知识的时候,要考虑对象的接受能力、兴趣,让他们愉快地、最大限度地接受你的认可,从这一层面说,它又是一种艺术.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这是迄今为止的结论.教学的科学性体现在它必须要符合自身内在的客观规律,不能违背规律进行;教学的艺术性是指教学要体现教师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体现教师学生的复杂的思维情感的变化创生过程.参加工作以来,所见的名师、教育专家等等都是有自己独到见解和独特教学风格的.这一点令我羡慕不已,并暗自努力,力争使自己也能成长为一名具有个人教育见解的人.能够提出自己的教育见解,首先是以在这个领域里广博的学养和见识为前提的.要将诸多知识、多家理论吃透,加之丰富的教学实践,以及对实践中不尽人意之处不断反思,最终形成见解,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我的教学风格的形成是在本人文化背景和性格特征背景下,主动探索形成的.我注重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融洽,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幽默、愉快和有效的课堂.下面我尝试归纳总结自己创造性教风的一些特点:1.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作风,变我传你受为自我发现.课堂角色中,教师是主持,学生是主角,教师起引导、指导作用.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2.尊重个性的教学作风.丰富而自由的个性也是一个社会之所以具有丰富创造力的根本原因.3.创造性的评价思想.不以记忆和模仿作为评价成绩的标准,而是重视创造性的活动过程,赞赏异常的观点,鼓励创造性的发现,不批评创造过程的错误和失败.传统的语文课程评价侧重学生语文作业的效果,这是针对教学效果的静态评价.评价结果以简单的形式加以记录,并给予学生恰当的反馈,以鼓励多样化的学习方式4.民主的教学作风.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教学相长,教师是学生型的教师,学生是教师型的学生,真诚以待,彼此尊重和关心,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5、自由表达思想的氛围.二、“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争论,由来已久。
心理学教育案例及分析(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心理学教育在我国逐渐受到重视。
心理学教育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现象,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以下是一则心理学教育案例,旨在通过分析,探讨心理学教育的重要性及实施策略。
二、案例描述某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组织了一次以“自我认知”为主题的团体辅导活动。
活动分为三个阶段:认识自我、探索自我、完善自我。
1. 认识自我活动开始,教师引导学生们填写一份自我认知问卷,内容包括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优点与不足等方面。
通过问卷,学生们初步认识到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2. 探索自我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们进行一系列互动游戏,如“优点大爆炸”、“缺点接龙”等。
通过游戏,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潜能。
3. 完善自我最后,教师引导学生们针对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制定相应的成长计划。
在成长过程中,学生们要不断反思,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努力完善自我。
三、案例分析1. 心理学教育的重要性(1)帮助学生了解自我:通过心理学教育,学生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优点与不足,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2)提高心理素质:心理学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如乐观、自信、坚韧等,使其在面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压力时,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
(3)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学教育使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提高沟通、协调能力,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奠定基础。
2. 案例实施策略(1)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心理学教育应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问题,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团体辅导、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关注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心理学教育中得到成长。
(4)加强家校合作:心理学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案例分析心理学教育理论(2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学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心理学教育理论认为,心理学知识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本文以某小学课堂为例,分析心理学教育理论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
二、案例分析1. 案例背景某小学一年级某班共有学生40人,年龄在6-7岁之间。
这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2)学习兴趣不高,缺乏学习动力;(3)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受到外界影响;(4)同伴关系紧张,部分学生存在欺凌行为。
2. 心理学教育理论在课堂中的应用(1)注意力训练针对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教师采用了以下心理学教育理论:①分心刺激控制:在课堂上,教师尽量减少分心刺激,如关闭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保持教室整洁,避免学生受到外界干扰。
②注意力集中训练: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找不同”游戏,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找出图片中的不同之处,从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2)激发学习兴趣针对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的问题,教师采用了以下心理学教育理论:①认知失调理论: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失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数学课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数学知识来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自我效能感理论:教师通过表扬、鼓励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进步给予肯定,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
(3)情绪管理针对学生情绪波动较大的问题,教师采用了以下心理学教育理论:①情绪调节技巧:教师教授学生一些情绪调节技巧,如深呼吸、放松训练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②情绪认知训练: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情绪是正常现象,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绪,并学会合理宣泄。
(4)同伴关系教育针对同伴关系紧张的问题,教师采用了以下心理学教育理论:①社会认知理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同伴关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小学教育心理案例分析题带目录

小学教育心理案例分析题带目录小学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目录1.一个女教师,在教学估算时的一些片断,2.两个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
3.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4.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5.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6.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时,其试7.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8.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9.小容是一个酷爱流行音乐的高中10.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11.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
12.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13.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时,14.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15.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16.如今的孩子很小就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新生17. 成都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基础教18.读者者薛女士反映,转学还不到一学期的19.19世纪末,美国西部有个坏孩子,他把石头扔20.当代有一位教育专家兼作家这样叹息中国的教21. 2004年《中国教师》杂志对儿童的生22. 对学生来说,由于知识基础的差异和个性品23.课堂上有位学生指出老师对某个问题的解释有错24. 从2001年秋季开始,江西省的小学生们告25.初二的时候,我(台湾作家三毛)数学总是考不26.开学不久,陈老师发现杨朗同学有许多毛病27.一位家长在星期一发现儿子上学时磨磨蹭蹭28.开学第一天,新任班主任邹老师走进初二(5)班29. 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当年从神学院毕业的时候30.原苏联心理学家查包洛赛兹做了一个实验31.儿童观察教师写在黑板上的生字,随后就能够模32.中国老师奉行的是学科课程论,学生主要是案例分析:1.1、一个女教师,在教学估算时的一些片断,更多的是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在走,教学方式单一,学生是被动式学习······2、另一个教师在教学包装方法中表现新理念······分析:1、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
教资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教资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1. 案例背景本篇案例分析将重点关注教育心理学在教资考试中的应用。
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探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以及如何应用心理学理论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达到教育目标。
2. 案例分析2.1 学生学习焦虑案例分析某一年级的学生小明在学习中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情绪,成绩下滑,学习积极性不高。
通过观察和交流,发现小明对于学习任务感到压力,常常出现胃口不好、失眠等生理症状。
教师应该结合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帮助小明解决学习焦虑问题。
2.2 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案例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一些学生在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或者玩弄手机等行为。
这种情况影响了他们对课堂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教师可以运用注意力理论等心理学知识,通过不同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提高注意力,并有效管理课堂气氛。
2.3 学生情绪管理案例分析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情绪问题,如愤怒、焦虑、自卑等,这些情绪对学习和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情绪管理理论和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情绪,提高情商和学习能力。
3. 案例解决方案3.1 学习焦虑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可以采用“缓解焦虑”的心理干预方法,包括情感引导、认知适应等措施。
通过与学生深入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改善学习焦虑问题。
3.2 注意力不集中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如设立小组讨论、利用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互动性。
同时,设置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保持课堂纪律。
3.3 情绪管理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可以运用情绪管理理论中的情绪调节策略,如情绪识别、情绪调节和情绪表达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情绪管理指导。
同时,建立积极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互相尊重、支持和理解,培养他们处理情绪的能力。
4. 案例实践效果评价通过对以上案例的教育心理学应用介绍和解决方案分析,提高了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处理能力,实现了更好的教育效果。
心理学案例分析精选题教学内容

1、在美国人们为了保护鹿,就杀掉了鹿的天敌──狼。
于是鹿的数量剧增。
鹿们由于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结果体态变得蠢笨,植物因为鹿群迅速繁殖和践踏而调零,继而鹿由于缺少充分的食物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捕捉而大批死亡。
无奈,人们又只有把狼再请进来,鹿们又恢复了蓬勃生机。
试分析引狼捉鹿与“磨难教育”的关系,如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
回答要点:根据目前青少年教育现状,应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的“磨难教育”,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做起:①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②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③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
④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
⑤教育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2、甲同学表现为兴奋,易激动,以奔放不羁为特征;乙同学表现为抑制,胆小、脆弱、消极、防御等品质,试分析甲乙二位同学各属什么气质类型,应该怎样对其教育。
回答要点:①甲属胆汁质,乙属抑郁质。
②对甲在方法上,严厉批评,触动其思想,又不激怒他们,以防骄傲反应。
表扬时应恰如其分,不可夸张,以防骄傲。
教师自己不要急躁,也教育学生控制自己的任性。
③对乙方法上要突出关怀体贴,柔和细致,具体帮助。
多表扬鼓励,及时肯定其点滴成绩和进步。
不要公开批评、指责,以增强其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
引导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消除疑虑,鼓舞勇气。
3、1920年,在印度西北部的山区,发现两个“狼孩”。
当她们回到人间时,仍用四肢行走,膝盖着地,用嘴舔地面上的水;不肯穿衣服,怕强光,深夜嚎叫。
其中一个名叫卡玛拉的女孩大约七、八,其智力仅相当于在人类社会生活中6个月婴儿的智力水平。
这一事例说明了什么?回答要点:人的心理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社会实践在发生发展的。
具有作为心理源的客观现实和作为反映器官的人脑,三者相互作用,才能产生正常的心理。
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实现的。
人所有的心理现象都是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
4、某校有一名初中生,其特点是:情绪发生慢,心理平衡,善于克制忍让,生活有规律,爱思考,喜独居,内心少外露,注意力不易转移,做事心细,认真、仔细、谨慎,习惯做熟悉的工作,适应新环境慢,接受新事物慢。
心理学案例分析(精选多篇)

心理学案例分析(精选多篇)第一篇:心理学案例分析心理学案例分析一、人怎会变成“狼”?[现象实例]历史记载,1920年在印度发现的8岁的狼孩卡玛拉(女性),其身体外形与人不同,特点是:四肢长得比一般人长,手长过膝,双脚的拇指也稍大,两腕肌肉发达;骨盆细而扁平,背骨发达而柔弱,但腰和膝关节萎缩而毫无柔韧性。
她有明显的动物习性:吞食生肉,四肢爬行,喜暗怕光,白天总是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夜间则在院内、外四处游荡,凌晨1时到3时像狼似地嚎叫,给她穿衣服,她却粗野地把衣服撕掉。
她目光炯炯,嗅觉敏锐,但不会说话,没有人的理性。
[心理点评]人们不禁会问,这位8岁的女孩,她原来是人呀,怎不具人的禀性变成“狼”了呢?这一实例有力地说明了社会生活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意义。
由于这位女孩自幼落到狼群中,由狼群喂养长大,有长达8年的时间在狼群中生活。
虽然她有人的遗传素质,具有人的一切外貌特征、生理机构和感觉器官,确确实实是由人生育出来的,但她没有一般人的心理机能和理性思维能力。
这是因为她自幼脱离了人的社会生活,虽然生下来就具备说话的神经机构,但没有同人们接触,没有同人们进行交往,所以不懂得人类的语言;虽然她有人的脑,以及各种感官神经机构,但没有在社会中生活,没有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熏染,没有得到正常的发展与训练,所以无法形成人的心理现象和精神世界。
相反,由于她长期过着野兽的生活,在兽群的生活环境中,原有的那些人的神经机构发生了萎缩,身体的特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时间越长,其狼的习性就越多,这就是使人慢慢变成“狼”的原因。
类似的猪、羊、熊孩也如此。
可见,仅有人健全的脑,若离开人的社会生活环境,人的心理也不可能正常发展。
狼孩卡玛拉被带回人群中生活后,经精心护理和培养,逐渐恢复了正常人的心理状态。
二、从“拾柴火”看性格模式[现象实例]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曾有人设计“拾柴火”的自然实验,实验对象是保育院的40个学生。
实验是在冬天晚上进行的。
结合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2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小明是一名五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一般,但在课堂上经常出现注意力分散的情况。
他的父母反映,小明在家做作业时也经常走神,导致作业完成质量不高。
老师也发现小明在课堂上容易分心,无法集中精力听讲。
针对小明的情况,本文将结合教育心理学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二、案例分析1. 注意力分散的原因(1)生理因素:小明可能存在一些生理因素,如视力、听力等方面的问题,导致他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
(2)心理因素:小明可能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导致他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
(3)环境因素:教室环境嘈杂、座位安排不合理等因素也可能导致小明注意力分散。
(4)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无法激发小明的学习兴趣,使他产生厌倦情绪,从而导致注意力分散。
2. 注意力分散的表现(1)课堂上:小明经常东张西望,做小动作,无法专注于老师的讲解。
(2)做作业时:小明容易分心,边做边玩,导致作业完成质量不高。
(3)与同学互动时:小明在与同学交流时,容易走神,无法集中精力。
三、教育建议1. 生理因素(1)家长应带小明去医院进行视力、听力等方面的检查,确保其生理健康。
(2)学校可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体检,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
2. 心理因素(1)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了解小明的心理状况,适时给予关心和帮助。
(2)家长与教师共同关注小明的情绪变化,引导他正确面对挫折和压力。
3. 环境因素(1)学校应优化教室环境,确保教室安静、舒适。
(2)教师可根据学生特点,合理安排座位,尽量减少学生之间的干扰。
4. 教学方法(1)教师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游戏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四、总结通过对小明注意力分散问题的教育心理学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注意力分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42个幼儿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题及解析分享收藏

42个幼儿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题及解析分享【案例一】一个14个月大的孩子被成人抱着是,着急地往柜子的方向挣扎,嘴里叫“ta、ta(音)。
成人先给他拿出奶糕粉,他有摇头又摆手,说:”xi、xi“。
成人于是给他拿糖罐,问:”是这个吗?“他用力喊:”xi、xi“。
成人拿一块糖放在他嘴里,他脸上露出了笑容。
分析案例中的现象回答如下问题:(1)此案例反映出儿童言语发展中掌握语法的什么特点?(2)老师和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什么?【答案】案例中的儿童言语发展处于单词句阶段,特点是表达不够清晰明确,语音不够清晰。
必须辅以表情和动作。
教师和家长不能笑话儿童,应教孩子正确的发音和完整的语句。
【案例二】幼儿教师在幼儿园教学中要使用大量直观形象教具,以帮助幼儿理解教学内容;在给孩子讲故事时,讲到“大象用鼻子把狼卷起来”,总是用手做出“扔”的样子。
孩子们也会学着老师的样子做出相应的动作,脸上会露出会意的笑容。
分析案例中现象回答如下问题:(1)此案例体现了儿童思维发展中的什么特点?(3)根据该特点,教师应如何有针对性地教学?【答案】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特点。
教师应大量使用直观教具和丰富的体态语言组织教学活动,以帮助儿童理解教学内容。
【案例三】3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为,比如: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如果受到成人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
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特点是什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答案】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其主要的心理特点是(1)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2)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
正确做法:成人不能够对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
注意教育技巧,防止形成对立。
心理学教育学案例分析(2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情境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这种方法在心理学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心理学原理,提高心理素质。
本文将以一次基于情境教学法的课堂实践为例,分析其效果及心理学原理。
二、案例描述本次案例发生在某高校心理学专业的一堂《心理学导论》课程中。
课程主讲教师为李老师,授课对象为大一新生。
课程内容涉及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等。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李老师采用了情境教学法。
1. 教学情境创设在课程开始时,李老师并没有直接讲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而是首先播放了一段关于人际交往的视频。
视频中,两位主人公因为沟通不畅而产生误会,最终导致关系紧张。
李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段视频中的人物为什么会产生误会?他们应该如何改善沟通?”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提出了多种观点。
2. 情境与知识结合在讨论结束后,李老师引入了心理学中的“沟通障碍”这一概念,并解释了其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接着,李老师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沟通障碍的相关知识。
3. 情境体验与反思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沟通障碍,李老师组织了一场模拟活动。
学生们分成小组,扮演不同角色进行沟通,体验沟通障碍带来的困扰。
活动结束后,各小组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李老师引导学生们进行反思。
三、案例分析1. 效果分析本次情境教学法在课堂实践中的效果显著。
首先,学生们在情境中积极参与讨论,课堂氛围活跃。
其次,通过情境体验,学生们对心理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提高了学习兴趣。
最后,情境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心理素质。
2. 心理学原理分析(1)认知失调理论: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与心理学知识相关的情境,使学生面临认知失调,激发其主动探索和学习的动机。
(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情境教学法强调通过情境体验来改变学生的行为,提高其心理素质。
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案例分析题精选

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案例分析题精选[案例1]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
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课室充满了生机。
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分析]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
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
[案例2]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分析]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
(1)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
(2)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
[案例3]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
”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
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
”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
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分析]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
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
[案例4]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时;其试卷为什么不单纯用选择和判断题;而常常求助于填空、问答题?[分析]选择和判断主要通过再认解答;填空、问答主要通过重现来解答。
由于再认和重现的水平不同;人的再认记忆优于重现记忆;而且能再认的不一定重现。
心理学案例分析与解答

《心理学》案例分析与解答【大学教师的教育能力】1、一位新教师用半节课的时间讲完一节课的内容。
您怎样帮助他改进教学?(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P37—41;P41—p43 教学监控能力失败,提高教学监控能力;P144课堂教学、P149课堂管理)2、一位教师只顾上课教学,不与学生交往。
这种做法错在哪,怎样改正?(P33—P35师生交往;p45—P46教师威信)3、一位教师上课学生经常起哄,怎么办?(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P37—41;P41—P43 教学监控能力失败,提高教学监控能力;P144课堂教学、P149课堂管理)4、学生集体罢课怎么办?(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P37—41;P41—p43 教学监控能力失败,提高教学监控能力;P47—P49妥善处理突发事件;P149课堂管理)5、一位教师经常背后嘲笑某学生,错在哪,怎样改正?(P49—P50师德师爱)【学习理论】6.某钢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当众熟练演奏一曲,然后让学生自己练习,半小时后逐一进行检查。
问这种教学方法是否合适?(首先教材P78例题1;P59—P60老师做法是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7.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系统地介绍了该研究领域的新进展,两节课几乎都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很认真,这种教学是”填鸭式”教学吗?(首先教材P70例题3;P60是填鸭式教学—发现学习;P66是奥苏贝尔的接受学习;二者优缺点评价:P66—67)8.某教师要求学生课前自学新的知识内容,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这种教学应用了什么学习理论?(P79—P81 班杜拉的自主学习理论)9.某大学新生只是课堂认真听讲,课后娱乐休息,这种学习方式可行吗?怎样改进?(首先教材P69例题1;P84—P85自主学习理论;P103自主学习的一般过程;P91—P93元认知策略(时间计划);P92—P93资源管理策略)10.某理科大学生课外阅读大量专业书籍,课堂却打瞌睡,这种学习方式好吗?怎样改进?(教材P69例题1;P84—P85自主学习理论;P91—P93元认知策略(时间计划);P92—P93资源管理策略)11.某大学生为考”托福”,采用”撕词典”的方式强记英语单词,这种策略可行吗?为什么?(首先教材P69例题1;P84—P85自主学习理论;P91—P93元认知策略(时间计划);P92—P93资源管理策略)12.某些大学生平时不用功,考试前集中时间”突击”,这种应试策略对吗?怎样改进?(P91—P93元认知策略(时间计划);P92—P93资源管理策略;合理分配时间,自主学习)【大学课堂管理】13.某大学教师遇到自己不愿意讲的内容就让学生课堂讨论,这种教学错在哪里?(P145—148大学课堂讲授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和大学课堂的讨论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之比较)14.某大学教师因事拖延批改学生作业的时间,两个月后才反馈作业评语,这种做法错在哪里?(P149大学生的作业反馈)15.某大学教师课堂上不管学生在课堂上做什么,只管教学,这种做法错在哪?(P149——P151大学课堂教学管理)16.某大学教师只管课堂教学,课后没有个别辅导和答疑,这种做法错在哪里?(p148—P149答疑与个别辅导)【大学新生学习适应与辅导】17.一名沈阳籍大学新生到上海的一所大学读书,所在寝室的其他7名同学都是上海人,这种住宿安排合适吗?(参见书上P221案例1:属于大学新生对新的环境的适应问题)18.怎样辅导失恋的女大学生?(参见书上P233案例2: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恋爱中的挫折);还可以联系第一章大学教师的社会角色—良师益友)19.一名大学教师与一名大学生产生了误解,学生很担忧,教师发现后应该怎样解决?(P222人际交往;教师角色)20.怎样辅导多次工作应聘失败的大学生?(P236—237就业指导)书上案例分析【应用认知学习理论的教学案例】1.学生甲习惯发现学习,上课不注意听讲自己阅读专业教材;学生乙习惯接受学习,上课集中精力听讲,课后却不阅读理解教材。
用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2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小明是一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性格活泼开朗,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然而,近段时间以来,小明在课堂上表现出明显的注意力分散现象,学习成绩也开始下滑。
为了帮助小明解决这一问题,班主任和家长们决定寻求教育心理学的帮助。
二、案例分析1. 问题表现(1)上课容易走神:小明在课堂上经常心不在焉,眼神游离,对老师的讲解内容反应迟钝。
(2)做作业注意力不集中:小明在做作业时,经常被外界干扰,容易分心,导致作业质量下降。
(3)记忆力减退:小明在背诵课文、公式等方面表现出记忆力减退的现象。
2. 原因分析(1)生理因素:小明的身体发育迅速,神经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导致注意力不易集中。
(2)心理因素:小明可能因为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问题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进而影响注意力。
(3)教育因素:教师的教学方法可能不适合小明,导致他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进而分散注意力。
(4)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方式等因素可能对小明产生不良影响,使其注意力难以集中。
三、教育心理学干预措施1. 生理因素干预(1)保证充足睡眠:帮助小明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确保每晚睡眠时间充足。
(2)合理安排作息:指导小明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2. 心理因素干预(1)心理疏导:通过与小明进行谈心,了解他的心理压力,帮助他调整心态。
(2)培养兴趣爱好:鼓励小明参加课外活动,培养兴趣爱好,提高生活乐趣。
3. 教育因素干预(1)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应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关注个体差异:针对小明的特点,教师应调整教学策略,满足他的学习需求。
4. 家庭因素干预(1)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家长应关注小明的学习生活,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2)合理教育方式:家长应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关注小明的心理健康。
四、效果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心理学干预,小明在课堂上注意力明显提高,作业质量也有所改善。
同时,他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学习成绩逐渐回升。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心理学部分)及答案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心理学部分)及答案案例分析题(心理学部分)第一节普通心理学类一、相关理论链接(一)感知觉在教学中的应用1.感觉的相互作用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的适应:视觉适应(明适应和暗适应)、嗅觉适应、听觉适应、味觉适应、触压觉的适应、温度觉适应。
感觉的对比: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2.知觉的分类及特性分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社会知觉(第一印象、晕轮效应、刻板印象、近因效应)。
特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恒常性(二)注意1.注意的分类与规律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2.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三)意志1.意志的品质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坚忍性)。
2.意志品质的培养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梳理科学的世界观;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四)智力1.智力的个体差异大量的研究表明,人们的智力水平呈常态分布(又称钟形分布)。
绝大多数人的聪明程度属于中等。
智商分数极高与极低的人很少。
一般认为,IQ超过140的人属于天才,他们在人口中不到1%,低于70的属于智力低下。
2.智力的群体差异第一,男女智力的总体说平大致相等,但是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
第二,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二、教育案例实例【资料1】杨某(男)和肖某(女)是大学同班同学,十年前刚上大一的时候,肖某身材高挑,明眸皓齿,长发飘飘。
新生自我介绍时,大家都被她吸引,认为肖某的人生一定会和一般的女孩子有所不同。
杨某则是个外形不修边幅、邋里邋遢又不爱说话的人,时常外出不上课,大学四年过去都没有多少人能记住他,也认为他会是个一事无成的小人物。
然而,十年后,同学聚会,杨某经过自己的努力已经小有成就,西装革履,身姿笔挺。
肖某则由于结婚生子改变太大,昔日风采不复存在。
心理学案例分析

心理学案例分析1、心理学案例分析第三章注意与意识1.小李被通知听一个报告会。
一看题目,很失望,但他是一个很懂得尊重别人的人,所以,便集中精力认真听。
听着听着,竟越来越感兴趣,甚至入迷了。
试运用注意的有关知识,分析小李的心理变化过程。
答。
⑴此例说明了有意注意向有意后注意转化的过程。
⑵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如有时刚刚听报告时,对报告不感兴趣,这时是一种有意注意,往往需要一定的努力才能将自己的注意力保持在听上,经过一段时间后,当他对这个课题的内容发生兴趣或熟练后,不需要意志努力就可以保持注意了,这个现象也称为有意后注意。
2.一个人在高度注意某一事物时,常会对周围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答。
此例说明了注意的集中与指向的关系。
当注意处于高度集中的状况时,注意的指向范围就会缩小。
3.一目十行。
答。
这是指注意的范围很广。
4.一心两用。
答。
这是指注意的分配。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1.常言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此话妥否?为什么?答。
⑴此话不一定正确。
⑵即使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但在“眼见”时仍有可能产生错觉,使“眼见”难以为“实”。
2.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我们有时会觉得“光阴似箭”,有时却感到“度日如年”?答。
这是时间错觉,它受人的活动内容和情绪的影响。
3.为什么我们往往会觉得一斤铁比一斤棉花重?答。
这是形重错觉。
4.同样重的货物,油成黑色会使人感到沉重,油成白色则会使人觉得轻松?答。
这是联觉效应,也属错觉。
5.全国劳模、北京百货大楼的张秉贵,被人们称为“把准”他仅靠手就能掂量准物体的重量,这种情形应做何解释?答。
这是手的感受性特别高的表现,它是通过长期的实践锻炼获得的。
6.张奶奶为了方便,把眼睛推到额头上,过了一会儿要用眼睛的时,她又四处寻找,小外孙一看,笑奶奶真老了,戴着眼睛找眼睛。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答。
这是触压觉的适应现象。
7.小王刚学下厨,为了保险,他每炒一样菜都要尝几次,以确保咸淡生熟适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在美国人们为了保护鹿,就杀掉了鹿的天敌──狼。
于是鹿的数量剧增。
鹿们由于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结果体态变得蠢笨,植物因为鹿群迅速繁殖和践踏而调零,继而鹿由于缺少充分的食物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捕捉而大批死亡。
无奈,人们又只有把狼再请进来,鹿们又恢复了蓬勃生机。
试分析引狼捉鹿与“磨难教育”的关系,如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
回答要点:根据目前青少年教育现状,应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的“磨难教育”,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做起:①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②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③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
④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
⑤教育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2、甲同学表现为兴奋,易激动,以奔放不羁为特征;乙同学表现为抑制,胆小、脆弱、消极、防御等品质,试分析甲乙二位同学各属什么气质类型,应该怎样对其教育。
回答要点:①甲属胆汁质,乙属抑郁质。
②对甲在方法上,严厉批评,触动其思想,又不激怒他们,以防骄傲反应。
表扬时应恰如其分,不可夸张,以防骄傲。
教师自己不要急躁,也教育学生控制自己的任性。
③对乙方法上要突出关怀体贴,柔和细致,具体帮助。
多表扬鼓励,及时肯定其点滴成绩和进步。
不要公开批评、指责,以增强其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
引导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消除疑虑,鼓舞勇气。
3、1920年,在印度西北部的山区,发现两个“狼孩”。
当她们回到人间时,仍用四肢行走,膝盖着地,用嘴舔地面上的水;不肯穿衣服,怕强光,深夜嚎叫。
其中一个名叫卡玛拉的女孩大约七、八,其智力仅相当于在人类社会生活中6个月婴儿的智力水平。
这一事例说明了什么?回答要点:人的心理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社会实践在发生发展的。
具有作为心理源的客观现实和作为反映器官的人脑,三者相互作用,才能产生正常的心理。
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实现的。
人所有的心理现象都是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
4、某校有一名初中生,其特点是:情绪发生慢,心理平衡,善于克制忍让,生活有规律,爱思考,喜独居,内心少外露,注意力不易转移,做事心细,认真、仔细、谨慎,习惯做熟悉的工作,适应新环境慢,接受新事物慢。
根据上述特征,判断该生气质类型,并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
回答要点:该生抑郁气质类型。
要多给预翔、帮助、鼓励,避免在公开场合批评、指责、培养其敏锐、机智、自信等良好品质,防止与克服、怯懦、胆小、多疑、孤独等消极品质。
5、全世界每年至少有100万人,因吸烟而死亡。
目前在大学校园里,也有相当一批学生吸烟。
据一项调查,抽烟的比例高达70%,而且有逐年上升趋势。
结合你自己对周围的观察,加以分析,请说出吸烟大学生们种种心态?回答要点:①从众心理;②消愁心理;③交往心理;④虚荣心理;⑤好奇心理;⑥娱乐消遣心理等等。
6、1968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了一个实验。
他从小学每个年级中抽出部分学生,进行所谓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试,学生名单交给任课教师。
实际上,罗森塔尔并末做任何真正实际的测验,只是随意抽取部分学生的名字,在这些学生中,有的是教师意料到的,有的却不然。
过了一学期后重测,发现那些随意抽出的学生各方面都获得了较大的进步,成绩明显提高。
上面这一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受到哪些启发?回答要点:“罗森塔尔效应”,即“教师期望效应”。
教师只要对学生充满信心与深情。
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抱有极大的期望去教育学生,学生感受到这种期望,并转化成一定动力,那么学生在智力、情感、个性等方面一定会取得迅速发展。
7、某初中班有两位同学,甲常常表现为:温柔、合顺,对事物观察敏锐,反映敏感,体验深刻,想象丰富,在活动中不敢表现自己,做事小心谨慎,缺少省略,课堂表现很守纪律。
而乙生表现为:动作迅速,精力充沛,热情洋溢,爱发脾气,情绪产生快而强,难以自制,理解问题常比别人快,活泼直率,粗心大意,坚持已见。
根据上述特征,判断甲、乙两位同学的气质类型,并分析两种气质类型积极与消极因素,而后提出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回答要点:(1)甲属于抑制质气质类型;乙属于胆汁质气质类型。
对甲的教育:发物其细心、敏锐、思想深刻,多给予翔、鼓励、少批评、指责,引导积极参加活动,降低或调查。
要求:克服迟缓、忧闷;增强自信、尊、培养活泼,开朗,勇于进取。
对乙的教育:发物热情、坦率、刚强、勇敢、克服性粗暴、狂妄自大,培养意志力、自控力、冷静、心细等品质。
教育时,既要能力思想,又要防止产生对立情绪。
8、根据《论语》记载:有一次,孔夫子与学生公西华正在座谈,子路来向孔子请教“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吗:”孔子答:“有父兄在,为什么急于行动呢?”一会儿,冉由也来请教同样的问题,孔子说:“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公西华不明白教师为什么对同一个问题给予不同的回答。
孔子解释说:“子路总是好胜,我是有意让他遇事后退一步,冉由畏缩,我是有意鼓励他遇事极力向前。
”孔夫子向学生施教的心理依据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回答要点:(1)学生个性心理面貌存在着差异;(2)只有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9、电影《青松岭》有这样的情节:车夫钱广每次到下坡转弯处的一棵大树旁就使劲抽打辕马,马便狂奔跑起来。
后来,车夫换成了万大叔,当他赶车行至大树旁时,并未抽打辕马,马却也狂奔起来,差点儿出了危险。
辕马狂奔是什么心理现象?它是如何形成的?回答要点:(1)辕马狂奔属于条件反射;(2)是经过多次强化而形成的。
10、全班同学听一位教师讲课,各人的理解、收获和体会是完全不一样?为什么?回答要点:虽然同听一位教师的课,各人的理解、收获和体会不会一样。
因为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每个人的个体经历、知识经验、个性特征等不一样,不同的人对同一个客观事物会有不同的反映。
即使是一个人对同一个客观事物在不同时间、地点,不同条件下,也会有不同的反映。
11、某初中班,有一名女同学,她在集体中不合群,大家做游戏时,她却一个人独居;她动作迟缓,不敢大声说话,人多场合更甚;她爱好不多,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她感情内向,好哭、胆小;她很听话,从没违犯纪律。
判断该生的气质类型,并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
回答要点:此同学为抑郁质气质类型。
教育过程中应发展其认真、心细等特点;克服其迟缓、好哭等特点,培养其胆大、机敏、灵活、勇敢等特点。
12、我们在学习时听听音乐,或室内有钟表滴答声会让我们集中注意,绝对隔音,不仅无关的声音不能从外面传入,而且室内产生的任何声音不能从外面传入,而且室内产生的任何声音也会被吸收,人在这样的环境不但不能有效地工作,而且会逐渐地进入睡眠状态,这是为什么?(用注意的有关原理解释)答案要点:避免干扰有助于集中有意注意,提高学习效率。
某些微弱的刺激附加刺激不仅不会干扰人的有意注意,而且会加强有意注意,有意注意的加强提高了神经兴奋水平,太安静的环境降低意志努力的程度,因而降低神经兴奋的水平,反而容易进入睡眠状态,正如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若夫说过:“绝对的死气沉沉的寂静并不能提高,而且会降低智力工作的效果。
”13、“放松而不放纵,忙碌而不盲目”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生活状态,如果用来形容注意状态它应该属于那一类?答案要点:是有意后注意状态,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状态上是无意注意的轻松,目的上象有意注意的明确,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14、请分析以下现象的原因:A、闭着眼睛倾听更清晰;B尖锐的声音会使人起鸡皮疙瘩并产生冷觉;C、.调产生温暖的感觉,绿色产生清凉的感觉。
答案要点:感觉的相互作用。
15、在军事上,为避免敌人发现目标,要对物体进行伪装。
二战期间,为保卫莫斯科,在城市上空和四周放起了成千上万的彩色气球;战车和军营用绿色帐篷和绿色树枝遮掩。
用知觉的原理解释。
答案要点:知觉选择的对象和背景区别越小越能区分,越相似越难区分。
16、小明是个聪明性急的孩子,他每次背课文如果刚好读十遍的时候就可以背过,可他到老师跟前就背不过了,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样对小明?答案要点:过度学习的原理解释,学习程度应该是刚好掌握程度的50﹪才能达到熟练程度。
可以要小明再读5遍就可以熟练了。
17、原苏联心理学家查包洛赛兹做了一个实验:把学生分成两组,叫一组学生用一个装好的圆规画画,用后把圆规拆散,交给另一组学生,让他们把它装配起来。
这些工作完成后,出其不意地叫两组学生尽量准确地画出他们刚才用过的圆规。
结果使用装好的圆规的一组学生画得不准确,漏画了许多重要零件;使用由零件装配成圆规的第二组学生,画得比较正确。
为什么亲自装配圆规的一组画得更正确?答案要点:在教学过程中把识记的对象作为活动的对象或活动的结果,有多种感官的参与,能使学生积极参加活动,记忆效果明显地提高。
18、瓦特由壶盖被开水蒸汽顶起的事例发明了蒸汽机。
鲁班受茅草能割破手指的启发,发明了锯子,上海铁路医院眼科医生受汽车驾驶盘的启发,研制了人工角膜。
以上发明是不是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问题?答案要点:原型启发19、在体育课上有些学生胆小,不敢做一些危险性的动作。
这时教师让某个胆大的学生先作示范,胆小的学生看到该动作他人能做,胆子也大起来,认为自己也能做,也大胆做起来。
答案要点:通过观察模仿可以促进新的学习或加强原先获得的行为。
20、德尼斯等人在孤儿院做过研究,发现留在孤儿院的儿童智力发展慢、智商平均只有53,而被领养的儿童智商发展快,平均智商达到80,特别是年龄很小时被领养的儿童,他们的智商可达到100。
分析产生以上差异的原因。
答案要点:环境教育和爱的作用21、当我们欣赏中国水墨画时依然会把墨画的荷花和荷叶知觉为水红和墨绿,黑白电视和黑白电影依然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五彩缤纷的世界。
这是为什么?答案要点:知觉的恒常性22、我们刚进入冬天的时候觉得穿毛衣和棉衣很累赘,过一个月就不觉得重了;同一口是井水,你冬天觉得它很温暖,夏天觉得很清凉,其实温度没有变,这是为什么?答案要点:感觉适应,感觉对比23、学习了舞蹈的人学花样滑冰比学田径的人要快;学习了短跑的人跳远成绩更好;学会骑自行车的人学摩托车很快,这是为什么?答案要点:技能学习的迁移性24、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
”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
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
”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
你认为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答: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
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