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题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仅供参考)
【案例】:
当宝宝哭的时候,妈妈在抱起宝宝的同时,用摇鼓弄出声音,宝宝不哭
了,后来,当宝宝再哭的时候,妈妈用摇鼓弄出声音,宝宝停止了哭泣,
请问这是为什么?请说明原理。
【条件反射,在外界刺激的条件下,婴儿建立了条件反射】
【案例】给幼儿观看两只机器蜗牛,一只爬得快,另一只爬得慢,当快蜗
牛停下来的时候,慢蜗牛还在爬,但是最终未能赶上快的蜗牛。让幼儿回
答哪一只蜗牛先停下来,大部分幼儿说慢蜗牛先停下来,这是为什么?请
结合感知觉理论分析。
【幼儿的时间知觉的发展和成熟比较晚,幼儿借助距离的长短认识时间概念,
认为走的路程短,时间就短,是典型的时空关系的混淆。】
【案例】有一位教师在教幼儿背诵前,先把诗的内容绘成美丽的图画,再
用故事形式向幼儿讲述诗的内容,进而引导幼儿对诗中提及的“眠”、
“晓”、“啼鸟”等进行讨论,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理解。你觉
得老师的做法符合幼儿记忆的特点吗?为什么?
【这位教师的做法符合幼儿的记忆特点。由于幼儿的形象识记优于语词
识记,幼儿喜欢直观、形象、具体、鲜明的事物,对感兴趣的事物识记效
果比较好,教师用故事的方式吸引了幼儿的兴趣,识记的效果当然比单调
的灌输要好得多。】
【案例】2010 年春晚,一个小女孩背诵《百家姓》的镜头给很多人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也引起了各方争论。请结合心理学相关理论分析评价之。
【幼儿的容易运用机械记忆,所以在记忆《百家姓》这些无意义字符的时
候,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不要认为这是什么特殊的能力,更不能将其作
为“神童”的标志。】
【案例 1】周二的早上入园时,小强对老师说:“昨天,我和爸爸妈妈去海南岛
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题及解析
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题及解析
能够促进儿童身体、智力和情感的发展。
2.父母过于强调干净整洁和研究,忽略了儿童的游戏需求,可能会导致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发展受到限制。
3.因此,父母应该在保证卫生的前提下,鼓励孩子参与各种游戏活动,以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同时,研究和游戏并不矛盾,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研究,让孩子在快乐中研究。
幼儿游戏的重要性
幼儿期是儿童发展的重要阶段,游戏是幼儿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幼儿期,由于动作和语言的发展,生活范围的扩大和独立性的增强,幼儿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渴望参加成人的某些社会实践活动。但是,由于幼儿年龄小,知识、经验和能力等方面受到限制,无法真正像成人一样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因此,游戏成为解决这个矛盾的最好方式。
游戏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强有力工具。在游戏中,幼儿能够认识各种建筑材料和物体的性质和特点,获得初步的物理经验,从而促进感知能力的发展。同时,规则游戏中,幼儿必须记住游戏规则,促进了有意记忆和有意注意的发展。游戏还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促进了幼儿思维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游戏有助于幼儿去自我中心,学会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同时,游戏也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制力和自觉纪律。因此,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多参与游戏,而不是把他们的时间都安排在研究上。这样的做法是不正确的。
本文介绍了学前儿童言语功能发展的原理,其中涉及到了自言自语的概念。自言自语是幼儿口语发展的一种形态,具有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的特性,可以分为游戏言语和问题言语两种形式。成人应该正确对待幼儿的自言自语,帮助和引导其发展成真正的内部言语。另外,幼儿常常把自己想象的事情当作真实的事情,这是幼儿想象的表现,不应该被误认为是说谎。
幼儿案例分析
幼儿心理学的案例分析与幼儿教育学的案例分析一样,都是要利用已有的理论,来分析案例中的所反映的问题。下面我就通过几个案例来领大家练习一下这类题。
案例一
一个14个月的孩子被成人抱着时,着急地往柜子的方向挣扎,嘴里叫“ta,ta”(音)。成人先给他拿出奶糕粉,他又摇头又摆手,说:“xi,xi”。成人于是给他拿糖罐,问:“是这个吗?”他用尽力喊:“xi,xi”。成人拿一块糖放在他嘴里,他脸上露出了笑容。
分析案例中现象答复如下问题:
(1) 此案例反映出儿童言语发展中掌握语法的什么特点?
答案:此案例中的儿童言语发展处于单词句阶段,特点是表达不够明确,语音不够清晰,必须辅以表情和动作。
(2) 老师和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答案:教师和家长不能笑话儿童,应教儿童正确的发音和完整的语句。
案例二
幼儿教师在幼儿园教学中要使用大量直观形象教具,以帮助幼儿理解教学内容;在给孩子讲故事时,讲到“大象用鼻子把狼卷起来”总是用手作出“扔”的样子。孩子们也学着老师的样子做出相应的动作,脸上会露出会意的笑容。
分析案例中现象答复如下问题:
(1)此案例表达了儿童思维发展中的什么特点。
答案: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特点。
(2)根据该特点,教师应如何有针对性的教学?
答案:教师应大量使用直观教具和丰富的体态语言组织教学活动,以帮助儿童理解教学内容。
案例三
国外有媒体指出,中国的小孩越来越不会玩了。他们发现,中国的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穿着干干净净,不允许他们做那些可能会使衣服弄脏的游戏。同时,中国很多的年轻父母觉得游戏对于孩子的成长意义不大,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画画、英语、钢琴等。
幼儿园儿童心理学案例解析
幼儿园儿童心理学案例解析
1. 案例背景
小明,男,3岁,就读于某市区一所幼儿园。小明是一个活泼好动、喜欢交朋友的孩子,但是在幼儿园里却经常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小明
不喜欢听老师讲课,总是爬来爬去,打扰其他孩子。小明还经常抢其
他孩子的玩具,打架斗殴,不肯和其他孩子玩耍。幼儿园老师发现这
些问题后,开始关注小明的行为表现,希望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 问题分析
小明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注意力不集中,不喜欢听老师
讲课,爬来爬去,打扰其他孩子;二是攻击性行为,抢玩具、打架斗殴。
2.1 注意力不集中
小明不喜欢听老师讲课,这可能与他的年龄和兴趣爱好有关。3岁的孩子对于长时间的听讲是很难保持兴趣的,他们更喜欢玩耍、探索新事物。而小明喜欢爬来爬去,打扰其他孩子,这可能是因为他的能量很
充沛,需要释放出来。这时候,老师可以尝试让小明参与一些有趣的
活动,比如游戏、唱歌、做手工等,让小明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
2.2 攻击性行为
小明的攻击性行为表现在抢玩具、打架斗殴上。这种行为可能是因为他缺乏沟通能力,不知道如何与其他孩子交流。另外,小明可能有一些情绪问题,比如焦虑、愤怒等,这些情绪可能会导致他的攻击性行为。针对这些问题,老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2.2.1 提供沟通机会
老师可以为小明和其他孩子提供一些沟通机会,比如让他们一起进行一些合作游戏,让小明学会与其他孩子交往。
2.2.2 教授情绪管理技巧
老师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等方式,教授小明一些情绪管理技巧,让他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3. 解决方案
幼儿园儿童心理障碍案例分析 幼儿园心理健康
幼儿园儿童心理障碍案例分析
一、概述
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幼儿园儿童心理障碍的案例分析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儿童
心理健康问题,采取恰当的教育干预措施。本文将通过对某幼儿园儿
童心理障碍案例的分析,探讨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原因、表现特点以
及解决方法。
二、案例描述
小明是某幼儿园中的一名学生,芳龄为5岁。在日常观察中,发现小
明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他经常沉默寡言,不和其他儿童进行交流,对老师的言语和行为缺乏回应。在课堂上,小明经常表现出注意力不
集中,对教师的指导反应迟钝。小明在与其他儿童互动时,常常表现
出攻击性行为,对周围的人和物进行攻击。
三、问题分析
1. 家庭环境
小明在家庭环境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家庭问题,比如父母关系不和睦、
家庭教育方式偏向严厉等。这些因素可能对小明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
影响。
2. 社交能力
小明在幼儿园中表现出较差的社交能力,对于他来说,与他人交流可能是一种困难和挑战。这可能与他在家庭或其他环境中缺乏适当的社交经验有关。
3. 注意力问题
小明在课堂上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这可能是一种注意力缺陷或注意力不足过动障碍。这可能需要得到专业的心理评估和干预。
四、解决方法
1. 家庭干预
针对小明的家庭问题,教育工作者需要与小明的父母进行交流,了解家庭情况,提供适当的家庭教育指导,帮助父母改善家庭环境,为小明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和和谐的成长环境。
2. 社交技能培养
通过针对小明的社交技能进行培养和训练,帮助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一些小组活动,让小明与其他儿童进行合作,增强他的社交技能和交流能力。
幼儿园心理健康的案例分析 幼儿园心理健康
幼儿园心理健康的案例分析
一、引言
幼儿园是孩子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幼儿园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如何保障学生在幼儿园获得健康的心理发展,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共同关注的话题。本文将以具体的案例为例,深入分析幼儿园心理健康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案例分析
本文将以幼儿园中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为切入点,选取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
1. 分离焦虑症
小明是一名三岁的幼儿园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的变化,小明在刚进入幼儿园的时候非常抗拒离开妈妈。每当妈妈要离开时,小明会大声哭闹,甚至拒绝参加幼儿园的活动。
2. 自卑感
小花是一名四岁的幼儿园学生,她经常表现出自卑、自责的情绪。在
幼儿园里,小花总是觉得自己做的不好,对自己缺乏自信。
3. 注意力缺陷
小明是一名五岁的幼儿园学生,他在班级中总是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
的特点,经常无法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以上三个案例分别代表了幼儿园中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分离焦虑症、自卑感和注意力缺陷在幼儿园阶段都是比较常见的心理问题。这些问
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将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三、问题分析
1. 分离焦虑症
小明的分离焦虑症主要源于家庭环境的变化,他对母亲的依恋过于强烈。由于母亲缺乏从小培养独立性的教育,小明无法独立面对分离的
情况,导致他在幼儿园中出现分离焦虑的问题。
2. 自卑感
小花的自卑感可能来自于家庭教育或者周围环境的影响。可能家长在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过于严厉,导致小花对自己产生自卑情绪;或者周
围同龄孩子的言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花的自卑感。
幼儿园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幼儿园心理咨询
案例分析
幼儿园心理交流一直是教育工作者们非常关注的一个领域。在幼儿园,孩子们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性格、行为习惯等方面都
需要得到专业的引导和帮助。在心理交流方面,幼儿园是一个非常重
要的环境。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幼儿园心理交流方面的一些案例。一、案例一:小明的分离焦虑
小明是一名3岁的幼儿园新生,他在入学后表现出了明显的分离焦虑。每当他的父母送他到幼儿园门口,他都会开始大哭,死死地抱住父母
的腿不放。这让他的父母和老师们非常着急。
1.1 问题分析
小明的行为表现出了典型的分离焦虑症状,这在幼儿园中并不罕见。
分离焦虑是幼儿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对离开父母或者离开
熟悉环境产生恐惧和焦虑情绪。
1.2 解决方法
针对小明的分离焦虑问题,幼儿园的老师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帮助
他适应新环境。他们安排了专门的老师负责照顾小明,让他感到温暖
和安全;并且在逐渐增加家长在幼儿园陪同的时间,让小明慢慢适应新的环境;老师们还通过给小明讲故事、玩游戏等方式来转移他的注意力,让他在幼儿园也能感到快乐和愉悦。
1.3 效果评价
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和照顾,小明的分离焦虑症状逐渐得到缓解,他能够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也渐渐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这个案例表明,对于分离焦虑问题,及时的干预和专业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二、案例二:小红的攻击行为
小红是一名4岁的幼儿园学生,她在幼儿园中经常表现出攻击性的行为,比如推搡同学、打架斗殴等。这给幼儿园的教师和家长们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2.1 问题分析
小红的攻击行为可能与她的家庭环境、性格特点等方面有关。攻击行为在幼儿园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问题行为,但需要引起重视和及时干预。
幼儿园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完整
幼儿园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完整
概述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一份幼儿园学生的心理健康案例,探讨幼儿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案。
案例背景
该案例涉及一名幼儿园学生,名叫小明,年龄为五岁。小明在幼儿园出现了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情绪不稳定、自卑、社交困难等。
问题分析
成因
小明的心理健康问题可能有以下几个成因:
1. 家庭环境:小明可能来自一个家庭环境不稳定或者过于严厉的家庭,这可能给他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
2. 学业压力:幼儿园阶段,小明可能面临着学业压力,这可能导致他情绪不稳定和自卑。
3. 社交环境:小明可能存在社交困难,缺乏与同伴交流和互动的机会,这可能导致他的心理健康问题。
解决方案
为了帮助小明改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家庭支持:提供给小明合适的家庭支持和关爱,让他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和安全感。
2. 学校辅导:幼儿园可以设置心理辅导机构,为小明等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他们调整情绪和提高自信心。
3. 社交培养:为小明提供参与集体活动的机会,促进他与同伴间的交流和互动,提高他的社交能力。
4. 家校合作:家庭和学校应建立密切的沟通和协作机制,共同关注小明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结论
通过分析小明的心理健康案例,我们可以认识到家庭环境、学业压力和社交困难等因素对幼儿园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通过家庭支持、学校辅导、社交培养和家校合作等措施,可以帮助幼儿园学生改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注意:以上分析和解决方案仅供参考,具体情况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方案。*
《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题(过关)【最新版】
《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题(过关)
1、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霍尔曾说过“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有一句名言:“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地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豪商,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强盗…”。试分析
(1)上述两位心理学家各自代表的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派别是什么?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为什么?
(2)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遗传和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案例说明。
2、常听一些家长反映:孩子到2岁以后就不像1岁以前那么听话了。特别是2~3岁儿童,嘴里经常说“我自己来”;行动上有了自己的主意,不听从成人的吩咐,不让他做的事,他偏要做。例如,在外面玩久了。成人对他说“该回家了!”他却说“我不回家,我还玩呢!”家长对此感到很头痛,不知道应该怎样教育好。请你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案例中孩子的表现说明了1~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说明主
要特征?
2).这一主要特征的出现,在儿童心理发展上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3).对于这种现象,成人应该怎样正确教育?
3、实验研究告诉我们:在良好的教育下、3岁幼儿能集中注意3~ 5分钟、4岁幼儿能集中注意10分钟、5~ 6岁幼儿能集中注意15分钟左右。如果教师组织得法、5~ 6岁幼儿可集中注意20分钟.但从总的来说、幼儿注意的稳定性不强、特别是有意注意的稳定性水平较低、容易受外界无关刺激的干扰。
请根据学前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上述研究结论、回答下列问题:
1)影响幼儿注意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要提高幼儿教育和活动效果、教师应努力做到哪几点?(共12分)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题供参考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题
第一章
第二章
〔1〕. 3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对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象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时机便要采取独立的行动。比方,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如果受到成人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对抗。
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开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答:1〕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开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P25〕
2〕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①简单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②出现对成人的对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
3〕正确做法:成人不能够对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注意教育技巧,预防形成对立。否则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对抗,简单使儿童形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心愿的人格。在确保平安的前提下,开展其独立性,并指导其学会正确的方法。 (P43) (2)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焦急,4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
尽管母亲多方矫正,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一下小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
答:1〕3、4岁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口吃的原因有些是生理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时过于急噪、冲动和紧张。3、4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简单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原因之二是出于模仿。儿童期是好模仿期,对他人口吃出于好奇,就模仿口吃。
2〕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是解除紧张。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是错误的。这不但不能矫正口吃,反而会加剧儿童紧张心理,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个性。
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题
1、一个幼儿能够正确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这里有六个苹果,我们两个人分,两个人要一样多,每个人可以分到几个苹果"。但是他不会回答:"3+3等于几"这样的问题。家长感到很奇怪。在大人看来,前者属于除法题,后者是加法,为什么幼儿会回答前者而不会回答后者?请你分析一下原因。
2、幼儿教师在幼儿园教学中要使用大量直观形象的教具,以帮助幼儿理解教学内容,在给孩子讲故事时,讲到“大象用鼻子把狼卷起来”时,总是用手做出“卷”的动作,说到“大象把狼扔到河里去”,又用手做出扔的样子,孩子们也学着老师的样子做出相应的动作,脸上会露出会议的笑容。分析案例中现象回答如下问题:
(1)此案例体现了儿童思维发展中的什么特点?(2)根据该特点,教师该如何有针对性的教学?
答:1)案例体现了幼儿的思维发展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思维的内容是具体的,依靠头脑中的具体形象和动作来思维。
2)老师在教学中应该适合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特点,多采用具体形象的教具、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动作等来进行教学。也可以让儿童根据老师的语言描述作出相应的动作,一边做动作一遍思考想像,帮助儿童理解领会教学内容。
3、儿童在2、3岁的时候经常说"我的",开始不让人家动他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孩子逐渐会用"我"这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愿望。请你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1、答:1)这种现象表明了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
2)他不是通过算术公式来解决问题的,他之所以能回答前面的问题,是因为这个问题在他心中形成了直观的形象,而后一个题目仅仅是抽象的公式。
2、答:1)案例体现了幼儿的思维发展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思维的内容是具体的,依靠头脑中的具体形象和动作来思维。
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过关-精华版
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过关-精华版
小学幼儿教育精选
《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题(过关)
1、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霍尔曾说过“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有一句名言:“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
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地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
豪商,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强盗…”。试分析
(1)上述两位心理学家各自代表的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派别是什么?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为什么?
(2)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遗传和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
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案例说明。
2、常听一些家长反映:孩子到2岁以后就不像1岁以前那么听话了。特别是2~3岁儿童,嘴里经常说“我自己来”;行动上有了自己的主意,
不听从成人的吩咐,不让他做的事,他偏要做。例如,在外面玩久了。成
人对他说“该回家了!”他却说“我不回家,我还玩呢!”家长对此感到
很头痛,不知道应该怎样教育好。请你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案例中孩子的表现说明了1~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说明主要特征?
2).这一主要特征的出现,在儿童心理发展上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3).对于这种现象,成人应该怎样正确教育?
3、实验研究告诉我们:在良好的教育下、3岁幼儿能集中注意3~5
分钟、4岁幼儿能集中注意10分钟、5~6岁幼儿能集中注意15分钟左右。如果教师组织得法、5~6岁幼儿可集中注意20分钟.但从总的来说、幼儿
注意的稳定性不强、特别是有意注意的稳定性水平较低、容易受外界无关
刺激的干扰。
请根据学前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上述研究结论、回答下列问题:
1)影响幼儿注意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幼儿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题及解析
幼儿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题及解析
《幼儿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题及解析》
【案例一】一个14个月大的孩子被成人抱着是,着急地往柜子的方
向挣扎,嘴里叫“ta、ta(音)。成人先给他拿出奶糕粉,他有摇头又摆手,说:”某i、某i“。成人于是给他拿糖罐,问:”是这个吗?“他
用力喊:”某i、某i“。成人拿一块糖放在他嘴里,他脸上露出了笑容。分析案例中的现象回答如下问题:
(1)此案例反映出儿童言语发展中掌握语法的什么特点?(2)老师
和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答案】案例中的儿童言语发展处于单词句阶段,特点是表达不够清
晰明确,语音不够清晰。必须辅以表情和动作。教师和家长不能笑话儿童,应教孩子正确的发音和完整的语句。
【案例二】幼儿教师在幼儿园教学中要使用大量直观形象教具,以帮
助幼儿理解教学内容;在给孩子讲故事时,讲到“大象用鼻子把狼卷起来”,总是用手做出“扔”的样子。孩子们也会学着老师的样子做出相应
的动作,脸上会露出会意的笑容。分析案例中现象回答如下问题:(1)
此案例体现了儿童思维发展中的什么特点?(3)根据该特点,教师应如
何有针对性地教学?
【答案】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特点。教师应大量使用直观
教具和丰富的体态语言组织教学活动,以帮助儿童理解教学内容。
【案例三】3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
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为,比如:儿童往往要
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
什么叫不行,如果受到成人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
幼儿园心理辅导案例分析及对策 幼儿园心理辅导
案例分析及对策
一、案例分析
1.案例背景
某幼儿园的老师发现,有一名5岁的男孩小明在幼儿园经常表现得情绪低落,不爱说话,与其他小朋友也不愿意交流,甚至出现了拒绝上幼儿园的情况。经过与小明交流后,老师发现小明在家中经常被父母忽略,父母工作繁忙,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小明,这导致了小明的情绪问题。
2.心理问题分析
小明在幼儿园表现出的情绪低落和不愿意交流的问题,很可能是因为家庭环境的影响造成的。小明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导致他产生了孤独感和自我封闭的情绪问题。
3.干预措施
针对小明的情绪问题,幼儿园师生采取了多种干预措施,包括心理疏导、情感关怀和家庭协助等,帮助小明调整情绪,重新融入幼儿园的大家庭。
二、对策分析
1.加强师生心理辅导能力
幼儿园的老师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辅导能力,能够及时发现幼儿的心
理问题,并给予有效的帮助和引导。还需要加强对幼儿的情感关怀,
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同学的关爱。
2.建立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机制
幼儿园和家庭应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形成家校共育的合作机制,共同
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家长需要积极参与幼儿园的活动,了解孩子在
幼儿园的表现,同时也需要让学校了解孩子在家中的情况,共同帮助
孩子健康成长。
3.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
幼儿园还应该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师生和家长的心理健
康意识,提高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通过讲座、讨论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师生和家长更好地了解幼儿心理问题,
并学会有效的干预方法。
4.建立幼儿心理档案
针对每个幼儿,幼儿园可以建立心理档案,跟踪记录幼儿在幼儿园的
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
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
幼儿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心理发展和心理特点的学科。在幼儿心理学中,有很多案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本文将通过一个幼儿心理学案例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和行为特点。
小明是一个3岁的男孩,他是家里的独生子,平时性格开朗活泼,喜欢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然而,最近小明的父母发现,他对于上幼儿园感到非常抵触,每天早上都要哭闹不愿意去幼儿园。他的父母非常困惑,不知道该如何帮助他克服这种情绪。
首先,我们可以从幼儿的心理发展阶段来分析小明的行为。根据心理学家爱德华·爱里克森的发展阶段理论,3岁是幼儿时期的自主与羞怯阶段。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有了自己的意志和决断,但同时也会出现对陌生环境和人羞怯的情绪。小明对于上幼儿园抵触的行为可以理解为他正在经历自主与羞怯阶段的情绪冲突。
其次,我们可以从小明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来分析。作为独生子,小明可能在家里得到了过多的关注和溺爱,导致他对于独立生活和面对陌生环境的能力不足。此外,小明的父母在处理他抵触
上幼儿园的问题时,可能存在过度保护或者强行干涉的情况,这也
会加剧他的焦虑和抵触情绪。
针对小明的情况,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建议:
1. 父母要适当地给予小明独立的空间和自主的权利,让他学会
自己解决问题和面对困难。
2. 父母要耐心倾听小明的情绪和需求,不要过度干涉他的行为,而是给予适当的支持和鼓励。
3. 在小明抵触上幼儿园的问题上,可以通过引导他参与幼儿园
的活动,培养他对于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通过对小明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
儿童心理学案例1
案例分析
1.7个月大的米米坐在高椅子上,她的拨浪鼓掉下来,落在大腿边她看不到的地方。米米四周看看但没打算去找。米米知道拨浪鼓还存在吗?她为什么没去找呢?
2.在一个试验中,主试问儿童:小红比小丽白些,小红比小黄黑些,在这三人中,谁最黑,谁最白?如果这三个人站在儿童的面前,儿童能很容易得解决这个问题,如果用命题形式表达出来,儿童有困难,很难解决。试从皮亚杰的观点推断,该儿童大概处在哪个年龄阶段,并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
3.问一名4岁儿童:“你有兄弟吧”?他回答:“有”。“兄弟叫什么名字?”他回答:“吉姆”。但反过来:“吉姆有兄弟吗?”他回答:“没有”。试从皮亚杰的观点分析这个孩子思维发展的特点。
4.儿童面前放有两个同样大小的橡皮泥球,当着儿童的面将其中一个压扁,幼儿会认为这两团橡皮泥不一样大小。试从皮亚杰理论分析这一现象。
5.两个双胞胎(同卵),一个在48周时开始训练他学习爬楼梯,另一个在53周时学习爬楼梯,结果到55周时两人爬楼梯水平一样,这就是有名的“双胞胎爬梯实验”。这一实验是由谁做的?说明了什么问题?对教育有何启示?
6.给儿童呈现16朵花:4朵蓝的,12朵黄的。问黄花多还是花多?学前儿童会回答“黄花多”。试从皮亚杰儿童思维发展的理论来分析这一现象。
7.要求大年龄的儿童记住“马”这个词,他们会把这个词与词的意义联系起来,如“赛跑”、“驯养的动物”等,结果他们的记忆效果比较好。试从信息加工理论分析原因。
8.有时儿童所说的“猫猫”就仅仅是指自己家里的那只小花猫;“妈妈”就仅仅是自己的母亲。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幼儿心理学考试案例分析考题及解析
幼儿心理学的案例分析与幼儿教育学的案例分析一样,都是要利用已有的理论,来分析案例中的所反映的问题。下面我就通过几个案例来领大家练习一下这类题。
案例一
一个14个月的孩子被成人抱着时,着急地往柜子的方向挣扎,嘴里叫“ta,ta”(音)。成人先给他拿出奶糕粉,他又摇头又摆手,说:“xi,xi”。成人于是给他拿糖罐,问:“是这个吗?”他用尽力喊:“xi,xi”。成人拿一块糖放在他嘴里,他脸上露出了笑容。
分析案例中现象回答如下问题:
(1) 此案例反映出儿童言语发展中掌握语法的什么特点?
答案:此案例中的儿童言语发展处于单词句阶段,特点是表达不够明确,语音不够清晰,必须辅以表情和动作。
(2) 老师和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答案:教师和家长不能笑话儿童,应教儿童正确的发音和完整的语句。
案例二
幼儿教师在幼儿园教学中要使用大量直观形象教具,以帮助幼儿理解教学内容;在给孩子讲故事时,讲到“大象用鼻子把狼卷起来”总是用手作出“扔”的样子。孩子们也学着老师的样子做出相应的动作,脸上会露出会意的笑容。
分析案例中现象回答如下问题:
(1)此案例体现了儿童思维发展中的什么特点。
答案: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特点。
(2)根据该特点,教师应如何有针对性的教学?
答案:教师应大量使用直观教具和丰富的体态语言组织教学活动,以帮助儿童理解教学内容。
案例三
国外有媒体指出,中国的小孩越来越不会玩了。他们发现,中国的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穿着干干净净,不允许他们做那些可能会使衣服弄脏的游戏。同时,中国很多的年轻父母觉得游戏对于孩子的成长意义不大,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画画、英语、钢琴等。
请结合游戏对成长的作用分析这些父母的做法。
答案:儿童的活动,除了日常生活活动外,主要有游戏、学习和劳动三种基本形式。幼儿期的主要活动是游戏。
1.游戏是满足儿童需要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
到了幼儿期,由于动作和语言的发展,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独立性的增强,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产生了渴望参加成人的某些社会实践活动的强烈愿望。但是幼儿年龄小,由于受到知识、经验、能力等的限制,不可能真正像成人一样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也就是说,幼儿渴望参加成人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同从事这些活动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之间发生了矛盾,而游戏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最好的活动方
式。
2.游戏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强有力工具
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是促进其认知发展的强有力的工具。
游戏中蕴涵着大量的学习。例如,儿童在搭积木、玩沙等建筑游戏中,能够认识各种建筑材料、各种物体的性质和特点,获得初步的物理经验,认识到只有把大积木放在下面,小积木放在上面,“楼房”才能站稳。
游戏时,儿童的各种感官都要参加,从而促进了感知能力的发展。
游戏所表现的往往是幼儿经历过的事情,为了正确、确切地表现某些事物,幼儿必须有意识地回忆以往的知识经验。特别是在规则游戏中,幼儿必须有意识地去记住某些游戏规则,这就促进了有意记忆和有意注意的发展。
游戏并非是以往经验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幼儿在共同确定游戏主题、构思情节、制作“道具”等一系列活动中,总是在积极思考,不断解决问题,这样,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游戏以想象为前提,同时又不断增进想象的目的性,并促使它朝着创造想象的方向发展。
3.游戏有助于儿童去自我中心
幼儿在游戏中总是以角色自居,力图像扮演的人物那样行动,要做到这一点,幼儿必须站在所扮演的人物的角度上,去想象其可能的行为。因此,在游戏中幼儿逐渐学会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有利于儿童去自我中心。
4.游戏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自制力
由于游戏对幼儿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比较容易激励他们克服困难,努力达到一定的目的,从而锻炼了幼儿的意志。马努依连科的实验发现:幼儿在游戏条件下(哨兵站岗)坚持站立不动的时间,远远超过仅仅按照成人的要求而站立的时间。
游戏是一种不带任何强制性的活动,但并不意味着儿童在游戏中可以随心所欲,他们的行为必须受游戏规则的约束。这种约束不是外加的,而是一种自我监督、自我调节。因此,游戏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制力和自觉纪律。
因此,这些父母的做法是不正确的。
案例四
强强是4岁幼儿,他喜欢自言自语。搭积木时,他边搭边说:“这块放在哪里呢……不对,应该这样……这是什么……就把它放在这里作门吧……”;搭完一个机器人后,他会兴奋地对着它说:“你不要乱动,等我下了命令后,你就去打仗!”
请根据学前儿童言语功能发展的有关原理,对此例加以分析。
答案:这里涉及到了很重要的概念——自言自语。自言自语是内部言语发展的初级形态,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由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发展的过渡形态。
1.自言自语的特征
自言自语既有外部语言的特征(出声
),又有内部语言的特性(不是用来交流,只说给自己听,进行自我调节)。
2.自言自语的形式
(1)游戏言语。
这种言语的特点是比较完整、详细,有丰富的情感和表现力。例如,一个小班幼儿独自抱着娃娃“喂饭”,边喂边说:“快吃!快吃!不要把饭含在嘴里,要嚼嚼,再咽下去!”喂完饭,她把娃娃放在小床上,盖上被子,说:“吃完饭,要睡觉,不要乱动。你呀不要踢被子,要着凉的,生病要打针的……”儿童一边做各种游戏动作,一边说话,用语言补充和丰富自己的行动。在绘画活动中也常常有这种情况,用语音来补充不能画出的情节。
(2)问题言语。
这种言语的特点是比较简短、零碎,常常在遇到问题或者困难时出现,或表现困惑、怀疑、惊喜等。当幼儿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时,也会用这种言语表示所采取的办法。例如,在拼图过程中,儿童自言自语说:“把这个放哪里呢……不对,应该这样……这是什么……就应当把它放在这里……”四五岁儿童的“问题言语”最为丰富。
既然出声的自言自语是幼儿口语发展的一种形态,成人要正确加以对待,不要斥责他或阻止他,而是应该帮助和引导它发展成真正的内部言语。6-7岁儿童已经能够默默地用内部言语进行思考,只是遇到困难时,才使用“问题言语”。
案例五
某幼儿特别喜欢听古典音乐,他也很崇拜音乐家。有一天,他跟妈妈说:“今天,肖邦叔叔到我们幼儿园来了,还给我们弹钢琴呢!”妈妈听了吓了一跳,以为孩子在说谎。请根据幼儿想象的有关原理,对此例加以分析。
请根据幼儿想象的有关原理,对此例加以分析。
答案:幼儿常常把自己想象的事情当作真实的事情。幼儿混淆想象与真实的表现,常常被成人误认为他在说谎。
这和幼儿感知分化发展不足有关。感知的分化不足,幼儿往往意识不到事物的异同,察觉不到事物的差别。另一方面,儿童想象与现实相混淆是由于幼儿认识水平不高,有时把想象表象和记忆表象相混淆。有些幼儿渴望的事情,经反复想象在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于变成似乎是记忆中的事情了。中、大班幼儿想象与现实混淆的情况已经减少。
案例六
宝宝的爸爸妈妈都是大学教授,有人说,遗传了这么好的素质,以后一定非常优秀;也有人说还是要看教育。爸爸妈妈说环境和遗传对孩子的影响大约一半一半吧。请简要评析。
答:遗传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环境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因素。
遗传对儿童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1)遗传提供人类心理发展的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
;
(2)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前提。
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1)社会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2)宏观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从根本上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和方向;
(3)微观的社会环境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重要条件。
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制约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具体表现在:
(1)环境影响遗传物质因素的变化和生理成熟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胎内环境对胎儿的生长、发育及出生后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如母亲缺乏营养,不良生活习惯以及药物、辐射等都会影响胎儿的发育,从而影响其后代智力的发展。儿童出生过程中以及出生之后,营养不良或一些意外的因素(如产伤、疾病、事故等)也可能影响儿童的生理,继而影响后来的发育。
(2)遗传素质及其后的生理发展制约着环境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环境对遗传起一定的影响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遗传因素及儿童的生理成熟过程。反过来,遗传的特征对儿童接受环境的影响起着制约作用,最常见的是儿童的性别、最初的神经活动类型的特征、某些特殊才能的发展等。这些遗传特征使儿童从出生时起,就对外界刺激发生不同倾向的选择性反应,从而影响到外界环境刺激起作用的程度。
(3)对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应作具体、综合的分析
所谓具体分析,是指在幼儿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遗传和环境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如在体格发育上,遗传因素的影响要大于环境影响。在肌肉力量和对体育运动的适应能力上,则是环境因素的影响要大于遗传因素的影响。
所谓综合分析,是指要避免片面地把遗传或环境的某种影响孤立起来,综合地看遗传和环境对幼儿心理各个方面发展的作用。
案例七
红红3岁,喜欢的小鸭子玩具碎了,她就伤心地哭起来,妈妈给她一块巧克力,她就又笑了;看见小朋友哭了,她也跟着哭起来。根据情绪发展的趋势原理加以分析。
答案:儿童情绪发展的趋势表现在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化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首先,引起幼儿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食物、玩具等往往是引起早期儿童情绪的动因,所以,玩具碎了红红就会哭,得到巧克力就会笑。
其次,儿童情绪逐渐丰富和深刻化。早期儿童的情绪指向和体验比较表浅,因此,他们的情绪很容易转化。
最后,儿童情绪逐渐受到自我意识的支配,冲动性逐渐减少、稳定性逐渐提高,情绪从外露到内隐。婴幼儿的情绪是非常不稳定的,具有情境性和
易变性、感染性等特点。随着年龄增长,儿童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逐渐增强。
案例八
小南是独生子女,妈妈对小南百依百顺,爸爸则非常粗暴,家里玩具很多,但她看到别人玩什么,她就要什么,还经常和小朋友打架。老师开始严厉的责备他,后来谁也不管了。妈妈开始担心。分析小南的特点及成因。
答案:小南的特点主要是任性、攻击性强。这反映的是独生子女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问题。
主要原因是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环境因素:
(1)缺失。独生子女缺少兄弟姐妹,没有相互学习的机会;
(2)独特。独生子女经历的独特性致使其心理发展有一定的特殊性;
家长与子女的关系。家庭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儿童心理的发展,过渡溺爱、过分保护都是对其发展不利的,而且小南的爸爸妈妈还存在教育的不一致性,所以导致小南出现这些问题。
案例九
亮亮3岁了,妈妈给亮亮讲故事,可是亮亮一会说外面有小猫在叫,一会说要玩皮球~~~,总是不能专注地坐下去。结合幼儿注意发展的特点加以分析。
答案:幼儿注意发展的特点集中表现为: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初步发展。
幼儿无意注意有如下特点:
(1)刺激物的物理特性是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
(2)与幼儿有兴趣和需要有密切联系的刺激物,逐渐成为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由于大脑发育水平的限制,幼儿有意注意仅仅是初步发展,水平低、稳定性差,而且依赖于成人的组织和引导。
由于幼儿注意有以上特点,因此,在维持孩子的注意力方面,应注意选择符合幼儿兴趣特点的内容和活动方式。